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幸福如何拥有密尔

幸福如何拥有密尔

发布时间:2025-02-03 23:38:50

Ⅰ 如何评价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

在谈论这些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理解一下,在功利主义中的功利2字与我们通常情况下理解的唯利是图,有什么样的区别,这点对于理解功利主义来说是非常关键的。
在功利主义中的功利更大意义上指的类似于经济学上的效用,或者用一个更为容易理解的词叫做幸福,功利主义在经过密尔的完善后,对于功利2字做出了更为准确的定义,功利主义就是指谋求效用最大化,这最大化不在仅仅指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是指整个社会的效用最大化。
再者在功利主义看来幸福通常来说会具有2个方面,增加快乐和减少苦痛,幸福并不是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的快乐。在这里我们更严苛的定义一下这个词,你会发现,只要是一个具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不会认为所谓幸福就是持续不断的高兴,显然这种幸福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快乐都不可能是不会停下的。所以我们在这里要这里要把它更细微化的定义下,我在这里引用了密尔在《功利主义》中的说法:幸福是偶尔灿烂的快乐时光,不是恒久不变的欢乐火焰。进一步说,指生活中的痛苦少而短暂,快乐多而变动不居,积极主动的东西远远超过消极被动的东西,且整个生活的基础在于,期望于生活的不多于生活所得到的。这就是幸福。
好的,我们通过这个方面了解了幸福之后,可以理解到功利主义所强调的“最大幸福原理”是尽可能的减少苦痛,增加快乐的数量和质量。那么问题又出现了,数量很好理解,但我们依靠什么来界定快乐的质量了,依靠利益或者带给我们的满足效用?在古罗马,我们把奴隶扔进猛兽笼中,看双方厮打,鲜血横飞;封建社会中我们不尊重女性,强行剥夺她们的权利,把她们当生育工具,这也是一种效用,你看罗马人的狂喜,你看男权的至高无上。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出你最愿意干的事
1, 阅读一篇经典名着或者学术巨着,红楼梦,货币通论之类
2, 进行一次很惊险的感受,蹦极,攀岩等
3, 看一集泡沫剧或者阅读火影之类的漫画

Ⅱ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重要伦理学理论,主张追求“最大幸福”。代表人物包括杰瑞米·边沁和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密尔在《功利主义》中深入探讨了这一理论,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含义、最终约束力、证明、与正义的联系。

密尔通过绪论为后文铺垫,指出伦理学中不存在公认的第一真理,但第一真理与科学结论的关系如同树与树根,即便不为人所见,也能很好地履行职责。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在道德学说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便对先验派伦理学家来说,功利主义的论证也是必不可少的。密尔指出,人们对功利主义的理解存在误解,这是阻碍其接受的主要原因。他首先澄清功利主义的含义,即判定行为对错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能增进人的幸福或快乐,与行为者本人的最大幸福不同,而是全体相关人员的最大幸福。

密尔强调,功利主义的行为标准是“最大幸福原则”,旨在区分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个人的幸福应与社会整体利益和谐一致,确保不为个人利益损害他人利益。行为的动机与个人品格有关,而与行为的道德性无关。密尔对功利主义面临的一些异议进行了辩解,包括“幸福是得不到的”、“人们没有幸福也能生活”、“功利主义的标准对人类来说太高了”。

功利主义的约束力在于外在约束力和内在约束力。外在约束力来源于人们希望得到恩宠和避免不快,以及对同胞的同情挚爱和对宇宙的敬畏。内在约束力是内心的情感,违反义务会产生强烈的痛苦,这被称为“良心”。密尔认为,即使人相信道德义务存在于人心之外,真正驱使行动的力量还是主观感情。社会感情促使每个人考虑他人的利益,以促进他人福利为目标。

密尔开始证明功利主义。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显而易见,人们都在追求幸福。每个人追求的幸福对他本人来说是一种善,因此,公众幸福对所有人的集体而言也是善。幸福的每种成分都是本身值得欲求的,不仅仅是手段,也是目的的一部分。密尔解释了意志、欲望与习惯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习惯培养行善意志的独立性。

密尔探讨了功利主义与正义的关系。正义要求做的事在客观上与公众利益部分重合,但约束力比利益大得多。密尔分析了五种非正义行为,并指出正义情感本身源自于利益观念,但其中的道德成分同样出自利益观念。正义情感包含惩罚侵害者和相信存在确定受害者的两个本质要素,自卫冲动和同情心是其中的本能。正义的报复情感需要完全受社会同情心支配,才能合乎道德。正义包含了行为规则和赞同行为规则的情感,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

利益是连接正义与功利主义的桥梁。正义与功利主义的关系体现在:正义建立在权利或利益的基础上,是对正当权利或利益的维护;正义意味着社会对权利的保护,特别是对安全利益的保护;正义与利益相关,正义本身存在分歧,需要功利主义来解决。归根结底,正义问题也是利益问题。

尽管功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如何衡量公众的幸福?不同人对幸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不同,如何判断应采取何种行为?如何界定公众范围?考虑范围不同,决定也可能截然相反。人类的习惯往往是考虑离自己较近、与自己相关性较大的集体。此外,“电车难题”等道德困境考验着功利主义在绝对主义道德准则上的适用性,即只关心社会幸福程度的总和,却牺牲了少数人的利益。

Ⅲ 幸福的含义是什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幸福生活之向往和追求,可以说是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同欲求。从这一意义上说,幸福似乎可以成为一种普遍主义的价值理想。然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伴随着时代变迁与文化价值的转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同的幸福观,使人们对“什么是好的生活”或“什么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生活”作出不同的回答,并进而影响其获得幸福的方式。因此,当人们试图追寻幸福理想的时候,就不得不首先回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幸福是什么?

在最为一般性的意义上,幸福是指人们所理解的一种良好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主观心境与内心感受。幸福范畴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这主要是源于生活世界的丰富多样以及人们主观心境与感受的错综复杂。因此,从终极意义上说,对幸福的理解似乎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可能性:一是列出全面且彼此相融的幸福要目;二是使大多数人在主观心境上取得对幸福的一致性理解。不过,或者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西方思想史上最为着名且影响深远的两种幸福观,恰恰就试图对这两种不可能性作出回答。亚里士多德就幸福这种实现活动列举了在其所处时代最为全面的幸福要目,涉及所有的善事物。而以密尔为集大成者的功利主义,则在苦乐原理上以快乐原则通感所有的幸福心境。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范畴的理解是相当丰富的。他依循前人把善的事物分为三类,即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且每种类型的善事物都配以相应的德目。如身体的善有健康、强壮、健美、敏锐;灵魂的善有节制、勇敢、公正、明智;外在的善有财富、高贵出身、友爱、好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是对所有这些善事物的获得。不过,这些善事物并不是以并列的价值秩序存在的。灵魂的善是最恰当意义上的、最真实的善,其中以明智为德性的沉思生活是“第一好”的,相比之下,合于其他德性的生活则是“第二好”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亚里士多德首先给幸福确定了一套层级分明的价值序列,且每一种价值都配以相应的德性作为人们获得幸福的目标。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幸福是包罗万象的,囊括了对所有善事物的获得。因此,幸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是一种主观心境,也不是一种生活状态,而是教导人们在一块被规划好了的德性田野里符合“中道”地耕耘。正如亚氏所说,幸福是一种德性的实现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因而,可以认为,亚氏的幸福是一种按照价值标准层级排列的“标准的幸福”。

不过,问题在于,谁有资格或权威提供或给定这样一个价值序列呢?亚里士多德是通过手段善和目的善的关系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也就是说,低一级的目的善是作为更高一级目的善的手段善而存在的,最高级的目的善是自足的,也就是不能再作为其他目的善的手段。然而这只是一种逻辑形式上的因果推演,构成目的善和手段善之间的因果关系却是需要具体的内容加以说明的。例如,如何解释以运气获得幸福比通过努力获得幸福来得更快的现象?对于此,亚氏曾比附道,在自然中,事物总是被安排得最好。如果所有事物中最大、最高贵的事物竟听命于运气,那就同事物的秩序相反了。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亚氏诉诸自然秩序而得出“幸福通过努力获得比通过运气获得更好”之结论。

区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密尔的幸福理论更多地被认为是主观主义的。在密尔看来,幸福是一个具体的整体范畴。所谓具体,是指幸福包括很多内容,如爱音乐、追求健康、崇尚德性、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等等。在这里,密尔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首先创制一个幸福的模板,继而把实现“标准的幸福”当作人的幸福,而是给幸福各要目的准入设置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建立在苦乐原理上的快乐原则。密尔和边沁都认为,幸福是指快乐的获得与痛苦的免除,不幸福则是指痛苦的增加和快乐的丧失。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边沁以快乐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继而把快乐上升为幸福的目的,密尔为了克服以标准作为目的的缺陷,区分了快乐的质和量。在密尔看来,快乐不仅有量上的区分,而且还有质上的分别。高级的快乐与低级的快乐相比具有价值优先性,因而离幸福更加接近。在这里,密尔实际上也遇到了价值选择问题,即他必须给某些具有快乐属性的幸福内容设定价值优先性。不过,与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是,密尔所提供的幸福内容,必须是经过快乐浸染的。易而言之,不能引起快乐的事物是没有资格被当作幸福的内容加以考虑的。而在亚氏看来,德性是自足的,因而人具有德性就拥有快乐。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快乐是从德性中自然而然就可以获得的,是幸福的额外恩赐。而在密尔这里,快乐则是作为镶嵌在所有幸福内容中的标准,是一种内在的尺度。

Ⅳ 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提现的是护理伦理学的什么理论

在《功利主义》这本书中,密尔试图清晰地界定功利主义并回应针对它的种种批评。但在界定他所理解的功利主义时,他似乎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版本:第一个版本出现在该书的第二章。在那里,功利原则被理解为:“行为的正确性与它们趋向于增加的幸福成正比,而行为的错误性与它们趋向于产生的不幸成正比”。按照这个说法,行为带来的幸福越多则越正确,而能带来最大幸福的行为无疑是最正确的。这种意义上的功利原则要求人们尽可能增加幸福的总量,甚至只把能带来最大幸福的行为视作是正确的。这时的功利原则就等同于最大幸福原则;第二个版本出现在该书的第四章。在该章中,密尔想要证明功利原则的合理性。根据他的论述,要想证明功利原则,关键在于证明普遍的幸福(General Happiness)是值得人们追求的。这里的普遍幸福是相对于个人幸福而言的。 对于每个人而言,个人的幸福是值得追求的,是一种善。可这不是功利原则的含义。功利原则要求人们不仅要考虑个人的幸福,还要考虑他人的幸福,考虑尽可能多的人的幸福。若把这一点推向极限,那就是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此为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原则。这种意义的功利原则关注的重心似乎不在幸福的总量,而在于幸福的人数。

Ⅳ 请问哲学家密尔所阐述的高级快乐与低级快乐分别指什么啊

密尔的理论出发点是功利主义,建立了以最大幸福主义为内容的完整系统的功利主义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幸福的,幸福是获得快乐和免除痛苦。在他看来,快乐有高级快乐(精神快乐)和低级快乐(感官快乐)之分,人们都愿意并且应该选择高级快乐,放弃低级快乐。他认为幸福是一种利益,个人幸福就是个人利益,追求幸福使人成为利己的,但在人性中又有一种强大的欲望即社会感情,这种感情使人想同人类成为一体,不再作损害人类和社会的事情,而要求人们以公共利益为行动的目的,以增进全人类的幸福感为行为标准。因此密尔提出应该以增进还是减少社会幸福感作为善恶的标准,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高道德标准。这就是他所谓的”最大幸福主义“。

阅读全文

与幸福如何拥有密尔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美女摘的什么菜 浏览:301
历史故事是哪些人写的 浏览:36
为什么婚姻中需要富养妻子 浏览:229
复婚的户口本上婚姻状况怎么改 浏览:537
事业单位人员有没有十三个月工资多少 浏览:898
浙江事业单位统考哪个地方竞争大 浏览:827
如何看男命婚姻的好坏 浏览:819
中年人如何重生和幸福 浏览:233
爱情金钱英语怎么写 浏览:138
怎么画两只爱情鸟 浏览:781
张幸福最后怎么样了 浏览:125
幸福如何拥有密尔 浏览:798
聊斋的故事怎么来的 浏览:294
在郑州怎么申请一个健康证 浏览:604
网上婚姻登记怎么办 浏览:47
平安夜用什么数字代表爱情 浏览:325
下列哪个故事是体现了爱国精神 浏览:558
瓦特有哪些科学故事 浏览:400
网上预约健康证为什么显示满员 浏览:282
为什么事业单位考核没有奖金 浏览: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