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影响教师幸福感的十大因素
1.工资。
教师工资一直都很低,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回报不成正比,很容易影响幸福感。
2.不被尊重。
最近几年教师的地位直线下降。部分家长一有风吹草动就告到教育局,孩子说不得,作业写不得。老师的威信也跟着下降,学生不把老师当一回事。最近几年看到的学生伤害老师的报道也很多。
3.与教育无关的工作繁重。
虽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上级布置的任务太多,老师在学生身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相反时间都用在了完成上级任务上。老师一方面想要教好学生,另一方面还得完成很多任务,精力上顾不过来。
4.舆论。
老师被过于高尚化,大众认为老师就应该清贫无私,一心为别人。老师虽然要教书育人,但也要生存。
5.工作时间。
肯定有人觉得老师休周六日,有寒暑假是特别轻松的工作。但实际上教师的周六日多用来培训、比赛等活动。寒暑假会有一些学术活动,或者去学习,剩给老师的时间几乎没有多少。工作日的时候要早起看早读,晚上放学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和家长联系或者开会。
6.职业病。
教师长期说话,咽喉受伤是最普遍的病。其次,长时间站立,腰部肌肉也会受损。女老师更有可能因为长时间有情绪会有一些乳腺或子宫的问题。这些病时刻困扰着老师,花费有时候比老师的工资还要高。有些老师还会带病坚持上课,对老师的健康影响很大。
其实还有很多的原因,写不下去了。只有身为老师才更加的能体会吧,希望社会对老师不只是监督,也希望多一些理解。
❷ 结合教师的幸福谈谈教师不幸会带来哪些危害
如果教师不幸就不会安心教学。不良情绪带到课堂,那么学生就没办法好好学习。影响下一代。
望采纳,谢谢
❸ 教师容易得哪些心理疾病
教师容易得哪些心理疾病
大家都说能有一副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它维系着千百万孩子的健康成长,维系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快乐,因而应该是最蕴含生命力和创造性、充满幸福和欢乐的职业。
荣誉的背后我们的教师们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压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要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首先需要对心理健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并明确其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A: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曾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SCL—90)量表测试调查
结果为: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心理症状。
B:2002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包括幼儿园)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
结果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C:此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023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检测:
结果为:52.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3.24%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最近也有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常模,特别是敌对性、抑郁两项存在问题少于常模,但在强迫、偏执、孽待、人际关系等方面,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比较常见。
由于调查标准、内容以及调查对象的地域性差异等问题,各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不尽相同。如不及时调整与疏导,势必影响幼儿园保教质量和幼儿的健康成长,影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问题
1、心理健康的含义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最佳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协调内外统一并使之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2、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幼儿教师作为大众群体的一员,其心理健康标准与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在结构上具有一致性。当然,在考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时,除了要符合大众心理健康标准外,还应考虑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应进一步澄清。
(1)是幼儿教师心理状况能否区分为健康与不健康两种状态。
目前,多数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都报告了心理不健康的幼儿教师人数比例,如上文的48%、51.23%、52.1%等,这在一定意义上意味着幼儿教师群体按心理健康与否可以区分为两部分,即健康者和不健康者。然而,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都会在各个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水平。可能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处于优势状态,而在其他方面心理健康水平较为薄弱。心理状态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维度,我们很难用健康或者不健康来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相对概念,每个人的状况都位于从不健康到健康这个连续体的某个位置,可能距离健康状态更近一些,也可能距某中心理疾病状态更近一些。处于完全不健康的病态的人只是少数。对于幼儿教师这个群体来说,检测出心理问题的教师,只是心理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出了问题,他们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不健康,所以对其不能全盘否定;同时,应该意识到没有检测出心理问题的幼儿教师也并不是完全健康的。两名幼儿教师的量表得分仅相差一分,我们不能把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健康教师的范围内,而把另一名幼儿教师划在心理不健康的范围内。显然,这种划分不尽科学、合理。所以,在看待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时,应避免把教师断然分成“健康”与“不健康”两个群体。关键是及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有效地对其进行疏导和调节。
(2)是幼儿教师所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不适应现象能否都可称之为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
幼儿教师作为社会的人,在与环境互动中会表现出适应与不适应。有些不适应可能是情境性的,有些不适应可能是特制性的。例如,在绩效评估时,或是在优质课评比的一段时间内,幼儿教师会表现出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会随时间和情境变化而减弱或消失,这称之为情境性的;若焦虑不因时间和情景改变而边,则称之为特质性的。目前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所采用的自评量表,大多为状态量表,即要求教师根据最近一周内的个人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行自我评定,如“最近一周我时常感到焦虑。”可见,量表题目反映的主要是受测者接受测验前某一段区分问题的性质是情境性的还是特质的。因此,在判断幼儿教师心理是否健康时,对哪些现象是幼儿教师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现象是稳定的人格特质表现、哪些是正常问题、哪些是异常问题进行区分是必要的。对状态性的问题应及时干预,以免转化为特质性问题。对具有人格特质问题的幼儿教师应做好有效的监控,而不是简单将其归入心理异常的群体。
(3)是幼儿教师违反职业道德是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活动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应当具备的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在道德行为上的具体表现。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广泛认同的也是处于教师职位的社会成员必须达到的标准,是对幼儿教师行为的规范。2007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就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幼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显然,职业道德具有社会评价意义,是社会,尤其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和规范。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指向教师个体的适应与发展的涉及教师认知、情绪、自我等方面。例如,有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幼教工作,热爱幼儿教育;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了解自我;具有教育独创性;在幼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也有研究者认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是自量、自尊、自立,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积极认同、接纳自己的幼儿教师身份;爱教、敬业、勤奋,能较好地适应幼教工作的职业环境;热情、关心、随和,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师幼关系;积极、乐观、自制、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理智、连贯、公正、行为合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自我调节,有水平高低之分而无“好”与“坏”、“是”与“非”之分。
当然,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联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健康是形成 幼儿教师良好职业道德的前提条件,而良好职业道德也是幼儿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二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与自我调节,其影响因素涉及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方面,因此,幼儿教师个体要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一方面,个体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社会与组织要能够为个体发展创设健康和谐的环境。基于此,我认为,就幼儿教师这个群体而言,影响起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四方面重要因素:
1 幼教改革中的现实压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在当今幼教界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纲要》对幼儿教师角色作了新的界定,同时提出了新的期望与挑战。教师已从单一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课程的共同开发者,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角色承担能力,需要相应的专业素养,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无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考虑,还是为了符合国家对教师的要求,幼儿教师必须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展开各种课题研究,为自己的学历提升,参加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培训,“学无止境”对幼儿教师来讲,恐怕体会尤为深刻。从具有中专学历的幼师生向大专、本科学历迈进,这其中所付出的精力,只有幼儿教师自己才能体会到。更有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教材五花八门、课程摇摆不定等问题,使得幼儿教师无所适丛,,处于迷茫状态。而“班级人数太多”、“活动场地太小”、“设备材料不足”、“新旧观念制约”等状况,还有面临的职评问题、考评问题以及来自自身的情感问题、家庭问题、子女问题等等,凡此种种,幼儿教师身上的压力远远超出其他职业者的压力。
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青年幼儿教师由于踏上工作岗位不久,往往对自己的岗位、对儿童、对家长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然而一旦遇到工作分配不如意,或者与家长摩擦、教师摩擦等就会感到灰心、失意,出现心理问题;而中年幼儿教师面对日渐增长的年龄,感叹:舞姿不再婀娜,嗓音不再甜美,装扮的小兔不再可爱,孩子们对自己的喜欢程度也不如以前,由此产生悲哀感;骨干教师们,面对年轻教师的脱颖而出,为了维护自己曾得到的荣誉而背上了不必要的思想包袱,成为心理压力。而传统的教师角色,造就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吐丝的春蚕,燃烧的蜡烛、多少都意味着牺牲,颇带悲壮色彩。
3 工作上不断磨难的困扰
幼儿教师其职业的特殊在于所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由于孩子年龄小,有加之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关注、疼爱,面对班级中30多名幼儿,以及身后的家长,幼儿教师往往感到一种重要的社会责任赋予双肩,很多幼儿教师把幼儿能不能得到发展的责任归咎于自己,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而有些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需要,开设各类兴趣班,周六班、加时班,使教师们始终处于疲惫的状态。有些幼儿园,尝试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但又考虑到教育的成本,由一位教师承担20—25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保教工作,教师从早到晚象抹了油的转盘,始终处于连轴状态,日复一日这些教师身心疲惫,且对工作产生厌倦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对幼教事业极不重视,运用承包、拍卖等方式把幼儿园推向市场,使幼儿教师感到工作不稳定,且生活得不到保障。一些园长们,不仅要为园保教质量的提升而烦恼,更要为幼儿园的生存问题、资金问题而苦恼。
4 不良人际关系的刺激
幼儿教师往往都是女性,她们有着共同的弱点:情绪容易波动,从众心理较强;注意领导和同伴对自己的评价,会为一点小事唠叨不休等,这些弱点集中于一个群体中,就会造成教师之间较难相处,而“你上我下”、“择优上岗”、“优胜劣汰”的竞争,使教师之间的关系复杂得多。同时之间关系变化的这种负面效应,无疑是形成教师心理压力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❹ 如何做幸福教师 存在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老师也不是难事。
首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态度决定一切,当我们投入而不是专业的教学生涯,尽管疲惫写在脸上,我们将慵懒的午后,阳光和安静的感到高兴。
二,学会欣赏自己
当老师的人,毕竟是读了很多书,教师丰富的精神生活世界全的喜乐;教辛苦,也非常累心,但什么是不工作劳累?如果是这样,比自己和自己比,看看自己每天是不是在进步,它是一种乐趣!
三,学会自我调节
工作,我们要讲究方法,注重创新,注重发展,注重效率。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调整我,所以我的时间是健康,快乐,幸福
❺ 当一名生活老师会遇到什么问题
会遇到:职业倦怠、教师挫败感、教学考试压力大等等问题。
确实厌倦教书,觉得教师等于一种煎熬,度日如年,“连自己也瞧不上眼”,那就想方设法摆脱它,哪怕从事其他行业也不见得轻松和富有,但至少减轻了一层精神折磨。
实,这现象在一个人漫长的教职生涯中,无可回避。挫败感乃教师职业的“家常饭”。从未有失败体验的老师,要么超级神人,要么是缺乏自省意识的麻木人。因此你才有自我拷问自我纠缠的烦恼。好在这些情感——无论是苦闷、悲哀、挫败感,不全是负面的东西。它们蕴含着积极健康的因子,那就是对教育的不绝望,对自我的负责以至进一步的期许。
不想或无力离开教育,则会首先让自己安下心来,努力克制自己,然后进一步改变自己的心态。
缓解自身压力:
1、爱自己的工作:
某种角度看,爱工作就是爱自己。作为教师,如果每天迈向校园时,步子有千斤重,情绪抑郁悲愁,怀着“受害者”的心态,不难想象,当他走进教室,看到一群活泼乱跳的年轻人,他会快乐起来吗?而当他遇到不顺的事情时,他又将做出何种反应?一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置身于“低气压”情绪的控制之中,首先伤害的是他本人的身心。
2、保持一颗快乐的心:
教师的工作有一个特点——时间性长,从早自习到上课、备课、改作业、应付检查、辅导教育学生、和家长沟通,以及层出不穷的进修学习等等,可以说,大部分老师宽泛的工作时间每天不低于10小时。长时间浸泡在与职业相关的琐碎事务中。
一颗不快乐的心所释放出的毒素,何其强大!教师这种阴郁的生命状态,极可能危害一大群学生。教育不是简单地传输知识,像工人搬运货物一般,教师在讲台上下的一言一行,都将打入许多学生的记忆中,影响所及,也许一生一世。如果我态度消极,误人子弟,于心不安。
3、把工作和生活协调起来:
在工作中寻找积极的意义,充实自我的生活,又把生活中的幸福感,融人工作中,促进我的工作。总之,把爱职业和爱自己,融合一体,从而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好“去处”。
4、对待考试,应有基本的立场:
在当下的教育处境下,完全撇开应试是不现实的。但是,把应试奉为主宰一切的唯一标尺,包括衡量教师的能力、价值,则是片面的、荒唐的。所以,对待考试,我们应该有个基本的立场:在帮助学生考好成绩的同时。
更要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仅仅为了培养适应市场的职业人或者头脑简单、唯唯诺诺的顺民。有了如此信念,我们就不轻易迷失方向,也不会为考试分数的高低而一次次纠结,进而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个人的价值,以及生命的情调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