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我们如此努力为什么没幸福感

我们如此努力为什么没幸福感

发布时间:2024-09-28 12:32:51

A. 整天忙忙碌碌努力工作,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快乐不起来呢

虽然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看起来每天过得很充实,但是实际上对前途一片迷茫,根本不知道以后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只是努力工作了,不让每天荒废掉,完成任务罢了!

感到不快乐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没有个目标,没有了目标就没有努力的方向了,每天只是知道工作,如果把工作当成是一种兴趣爱好,即便是在忙碌,自己也会在工作的工程中品尝到快乐的滋味的;但是如果把工作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每天看见的时候心里肯定是很烦的!

而且给自己的压力也是太大了。总是觉得别人怎么怎么好,自己也要变得更好,于是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工作上,一直在忙碌,不给自己一点空闲的时间。而且有的时候努力并不一定是有结果的,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烦了、厌倦了!

所以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也在享受着这一过程;而且适当的放松自己,不要那么忙碌,你就会发现你会快乐许多!

B. 为什么感觉自己在参加工作后幸福感逐年下降,越活越难呢

我认为,这是人们对于幸福感来源的认知有所偏差,以下是我的回答:

人们往往认为幸福感来自于外在,来自于物质,所以心是跟着外面的环境走。别人有什么,我也要有,别人挣钱多,我也不能差。那个东西好看,我也要买,也不管是不是需要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参加工作以后之所以幸福感逐年下降,是因为我们在越来越多的物质诱惑中,逐渐迷失了自己。那么,这个时候,把关注点从外在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多一些时间和自己的内心对话,重新找回失去的安定与知足,那么幸福感一定会重新回来的。

C. 为什么有人说现在社会的幸福感越来越少

1、因为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

2、因为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穷人翻身太难,富人一直富。

3、因为人们的欲望无止境,但自己能力有限。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幸福。

4、因为普通人再难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多数人已经放弃挣扎。

5、因为 社会 越发展,人际关系越冷漠,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益和羡慕嫉妒恨。

6、因为一套房,影响人的一生,很多人一生背着房贷,过着拮据的生活。

7、因为恋爱、婚姻、生子、养老,都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奢侈品,人们没法感到幸福。

8、因为生活,年轻人必须996,甚至007,没时间享受生活,没有幸福。

9、因为人们的工作越来越多被机器取代,40岁就有被辞退风险,还要延迟退休。

10、因为猝死、癌症等各种疾病高发,很多人因病致贫,没有钱治疗。

11、因为人们发现亲情、爱情、友情、人性,在利益面前都脆弱的不堪一击。

那是你自己认为的别人觉得挺好的!幸福感满满的!从古至今没有比现在更好的!你是贪得无厌了!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所以你什么时候也不会幸福!

为什么现在 社会 幸福感越来越少?我想产生这样想法的根源是攀比造成的。

我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家贫穷落后,人民群众都是在大帮轰的模式中从事生产生活,不论是干部、工人还是知识分子,工资待遇相差不大,生活条件相对也很接近,并且那时人们攀比的心理几乎是0,所以人们在生活中认为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虽然缺吃少穿,人们活的也很艰难,但是大锅饭的形势掩盖贫穷的国情,人们在盲目的乐观中满足了,也就感到幸福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要求,在这样的 历史 条件下,当时一大批有识之士脱离了体制,走向 社会 下海经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挖到了第一桶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此大批私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推动了 社会 向前发展,国家的财富也逐步积攒起来。

改革开放40多年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实事求是的说幸福指数已经提高了,那么为什么 社会 幸福感越来越少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两年的国民经济发展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了困难,在全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次的疫情严重地打压了人们的幸福感,让人感到了幸福指数的下降。

第二由于人们收入的减少,再加上工作机会的减少,让人们感到了生活有了压力,无形中就产生了烦躁感,心理压力无处释放,就感到幸福感在逐渐下降。

第三由于这些年国家发展的速度很快,人们挣钱也比较容易,一部分人买房、买车,兜里还有点存货,这些人的感受是幸福满满。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新冠疫情击碎了这些人的幸福梦,在幸福感下降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攀比的心态。他们不回头看比他们还困难的人,而是看比他们更有钱的人,自认为幸福感越来越少。由于这部分人的炒作,更多的穷人就跟着起哄,因此就出现了当前幸福感越来越少的陈词滥调。

俗话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上世纪六、七十代好了不知多少倍,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如再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我想现在的人是接受不了那样的生活条件的,所以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满足于现实生活,要知足常乐,不要去追求那些无厘头的所谓的幸福感,那你就感到了当今 社会 的温暖和幸福了!

D. 为什么,有些人,努力得来的成果,却没有福气享受

你好!铅此!!
老天是相对公平的!有所得必有所失唯激明!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
福报指告和好运是给那些漂亮好心人的专属,恶人是没有机会的,总会得到报应的!
德不配位的人,没有修行正义的人,即使是努力挣了大钱,也没命享受的!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
所以,当好人做好事!存善心!才能得善果,才会有好运气,才会得好福报!才会享受美好生活!
好人有好报!希望你能理解,祝你生活愉快一切顺利!

E. 为什么大部分人工作没有幸福感

首先,在理想的工作中,大家最看重的是“有意义”、“有价值”这些事, 一份工作,只有先得到自己的认可,才有动力做好并持续做下去。

其次,现代职场人也很在乎工作中的“自我空间”。包括能发挥的作用,比如思考, 虽然思考的过程挺“痛苦”,但每天只做无脑的螺丝钉更痛苦。

还有能让自己受益的“软性”因素,比如能力、见识、资源,这些东西比到手的月薪排名更靠前。大家都明白,钱固然很实惠,但脱离了能力,钱终将沦为“不可再生资源”。
最后,大家考虑的是职场环境、坐班时间等这些外部因素。

这个时代,谈工作不谈钱会被批评为“不接地气”,但那些说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意义”的人绝不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而是有确凿的科学研究证明意义对工作的重要性。
杜克大学行为经济学家艾瑞里(Dan Ariely) 做过两项实验,揭示了我们对于工作意义的出乎意料而又微妙的态度。实验人员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就是找人来搭建一些积木,比如用乐高拼装一个生化战士,每做成一个给参加实验的人奖励3美元,做成第二个后奖励2.7美元,依次递减。然后实验人员会把拼好的积木拿走,并告诉他们积木将会被拆掉,供下一个组使用。 这一组称为“小意义”实验组。
另一组被称为“西西弗斯”组(就是那位受到惩罚的神,他每天不断推石头到山顶,然后到达山顶后石头又会滚下来他重新去推的故事)拼装的要求和奖励与“小意义”组一样,唯一的区别是在他们拼装第二个的时候, 实验人员会当面把他们之前做好的那个拆开。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参与者忙着拼装,而实验人员当着他们的面把拆掉。
实验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在意义情境下(哪怕是极小的意义,比如要不要拼生化战士),小意义组拼装了11个积木,西西弗斯组拼装了7个。
通过这项研究,艾瑞里受到了启发是,在工业革命时期,通过败空粗工亏念作效率去获取的报酬也许是“唯一”的工作动力。但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作的意义被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个时代,人们必须自己决定要投入多少精力、注意力和心意、在察镇上班路上或者洗澡的时候是否会想着工作。现在,意义、创造性、挑战、 所有权、自我意识、自豪感等这些条件成为越来越多人工作的驱动力。
不是说人们不看重钱了,而是在工作中大家想要的更多了。 这个实验给我们职场人的一点启示是,过劳工作必然是辛苦的,但如果你能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一些意义,也许可以苦中作乐。
除此之外,在不换工作的情况下,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去靠近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状态?答案是换上一副“积极牌”镜片去看待现有的工作。
在世卫描述的三大症状里——感到精力耗竭;与工作产生距离感,对工作产生消极、愤世嫉俗的情绪;职业效能感降低,前两项都和情绪、心理状态相关。而这张状态的产生和这个社会鼓吹的一个成功准则有关,那就是“如果我更努力,我就会更成功,如果我更成功,我就会更快乐”。
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个标准是不成立的,因为每次我们觉得成功的时候,就会对成功重新进行定义。好比在职场上,你找到了一个好工作,下一步你得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你达到了销售目标,下一步必须制定更多的销售目标。
可我们的大脑却背道而驰,因为它天生是一个偷懒者。对付这个偷懒者,如果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训练它,多巴胺就会进入大脑系统,不仅可以使大脑更快乐,同时还可以打开大脑中所有的学习中心,让它的运转更成功,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努力、快速、聪明。
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工作多年还碌碌无为、在温饱线挣扎着了。都怪自己太喜欢抱怨工作、吐槽老板、只想着赚钱没顾上寻找使命和意义了。

F.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一、现代人的悲剧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搏神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裤银岩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下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自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一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胡御。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不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够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二、幸福痛苦与外在的关系

什么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题。虽然有些哲学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问题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有稳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认为:周游全世界是幸福……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质。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却不是幸福,而只是产生安全感的一种客观因素而已。同样,和睦的家庭、旅游等等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压力,使人忘却感情的挫折,让我们得到比较舒适的感觉,但其本质却不是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痛苦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轻松。

现代医学通过脑部扫瞄发现,很多压力过高的人,比如企业老板、高级官员等等,他们脑部的很多部位,出现了断层。可见,在高度的压力下,人是没有办法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无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无法与别人分享,也无法让别人替代。

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

我想,对全世界70亿人口中的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按照过去的理念,有钱就是幸福,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所以,我们曾有的经验与观念都错了,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知识,却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本来每个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怎样过一个比较有价值、有意思的生活,对当今时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很难有幸福感,这是肯定而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一切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西方人现在才发现而已。

三、痛苦的来源

就像治病需要观察病的来源,从而对症下药,治愈疾病一样,要消除痛苦,首先也要了解痛苦的来源。

除了物质以外,佛经里面提出了三种痛苦的来源:第一个是过度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有可能是对物质的欲望,也有可能是对名声、权力、地位等等的欲望。虽然普通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假如欲望超标,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压力,更多的不开心与更多的痛苦。

第二个痛苦的来源,是自私心。尽管普通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心,但假若对自私心无有管理、不加控制,它就会没有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将导致更多的压力和痛苦。

第三个痛苦的来源,是执着。普通人都会有执着,但执着若是超过了界限,就不但不能带来幸福,而且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只要有了这三个因缘,则即使拥有再高的地位、名声与财富都没有用,一定会饱受无限的痛苦和压力。

(一)过度的欲望,脱轨的列车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从学佛的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诸如我要学佛、我要成佛、我要修行、我要禅坐等等也是一种欲望,但这些欲望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不过,有些欲望,却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

欲望是如何导致压力与痛苦的呢?首先,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和兴奋却是有限的。关于这一点,既有科学的证据、佛教的证据,更有我们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明。

比如说,对一个从乡下刚刚搬到城市的家庭成员来说,能第一次拥有一套小区公寓楼,他们会觉得兴奋不已、幸福异常,因为与乡下简陋的平房相比,简直是太舒适、太高级了。然而,过了半年、一年以后,这种兴奋与舒服,就会渐渐消失、渐渐衰退。当他们看的越多——很多看似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住进了环境幽静的别墅、品质优良的高端住宅区等等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公寓楼心生厌倦,甚至心生不满。于是他们开始追求更好的住房,并为此承受了各种各样的压力,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等到终于赚到大钱买了别墅住进去,一开始也像当年从乡下搬到公寓楼时的心情一样舒畅,但当看到别人住着更好的别墅,开着高档的轿车时,满足感又被不平衡所代替。

由此延伸到一块手表、一个手机,任何以物欲为满足的幸福感,都是短暂而危险的。当一代代的高科技产品出来以后,必将 *** 人们更新换代的消费欲。当新鲜劲过了以后,又开始追求新的产品。就像苹果手机,本来已经有了第一代,但第二代出来以后,就再也对第一代不感兴趣,一定要买到第二代,否则就不够时尚、不够新潮,然后是第三代、第四代……

哪怕临终之际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仍然没有满足,最后就在充满抱怨、仇恨与不满的心态中离开人世。多么失败啊!

所以,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有一个估计资料中说:每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受其中的软广告和硬广告影响,一周的消费一定会多出四个美元。虽然这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但逻辑上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广告的 *** ,会增加我们的占有欲,激发我们的虚荣心。

为什么有些物质条件很差的穷人会有幸福感呢?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偏僻、封闭的地方,周围没有什么有钱人,了解的信息很少,平时看不到太多的电视广告,可避免从中知道有钱人的生活状况,所以会阿Q似地以为,所有人的生活都和自己差不多。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需求,无论物质条件再糟糕,也非常安于现状,非常容易产生幸福感,如果没有什么外在的冲击,这种幸福感可以持续到死。但是,如果这些人走出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圈,或看到了更多的广告,知道了有钱人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愤愤不平,从而失去原有的幸福。

心理学家现在才知道,佛教一直在这样教育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幸福感,建立在满足感之上;当满足感消失以后,幸福感也将随之而衰退。这是谁都无法颠覆的自然规律。

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究竟是什么,是往健康、幸福发展,还是往不满、痛苦发展。如上所述,我们的痛苦与幸福,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正面的心态获得正面的结果——幸福;负面的心态获得负面的后果——痛苦。

打个比方,每个人都想长寿,不愿意衰老,但长寿就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衰老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厄运,我们只能乖乖地去接受、去面对。面对衰老的威胁,有些人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而有些人却无法自制,越来越焦虑、空虚、恐惧,这都是自己的心态、意识创造出来的,与衰老本身并没有关系。

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悲观,这都是不了解佛教教义的偏颇之词,其实佛教既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乐观。佛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没有必要刻意地悲观,也没有必要过分地美化。如果把人生过于理想化,则不会有任何的危机意识,一旦发生不测,就难以接受、痛苦万分。

有个美国海军上将在越战中沦为战俘时总结出的着名心得就是:“乐观者最早死!”。他与一帮战友一起被关在监狱里。其中越乐观的人,就越容易先别人而死去,因为他们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他们会告诉自己和他人: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结果圣诞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释放!复活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被关押着,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后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就会多一些面对压力与痛苦的能力。危机感不仅仅是一个观念,它还有一套训练方法。

用佛教的语言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讲,这就是心理训练——训练、提升我们的心灵。如果不用这些方法去控制欲望,我们永远都得不到幸福感,因为在我们身边,永远都会有超过我们的强人、富人、高官、名人,我们习惯于比较、攀比的心态,怎会不让我们心生失落呢?

我个人认为,佛学是一个涵盖了心理学、哲学、科学的综合学科,任何世间学问与其他宗教,都无法超越它的深度、广度与价值。大家可以看佛教书籍,里面讲得非常透彻,对摆脱痛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离谱的自私,脱缰的野马

不幸福的第二个因素,是自私心。

每个凡夫生下来,就会有先天的自私心,加上后天受到有些文化的熏陶,自私心会变得更加强烈——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绝不愿意与别人分享。

本来分享是最大的幸福之源,如果懂得分享,则哪怕非常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感受到分享过程中的愉悦与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而越来越亲密。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学会分享,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悲剧就不可能发生。可惜我们却认为,所有好的东西,都只能我一个人拥有,而不能属于别人。

比如说,一个小公司有十个员工,其中一个人的月薪增加了三百块,而其他人的月薪都没变化,这个人就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但如果是10个人的工资都同样增长了六百块,其中的幸福感就根本没有独自一人增长300块钱的幸福感强烈。按理来说,收入增长了两倍,应该获得两倍的幸福,但为什么幸福感反而有所下降呢?因为别人也有,所以不开心。如果其他同事的工资都增长了2000块,而自己的工资却只增长了1500块钱,虽然数量是300块的5倍,却不但不会得到5倍的开心,反而非常失落:凭什么自己比其他人少500块钱,太不公平了!

再比如,自己所在的某个圈子里有10个人,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拥有一辆非常高档的轿车,自己就会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如果后来圈内的每个人都买了同档次的轿车,自己还会有幸福感吗?没有了。此处的开心和不开心,与物质根本没有关系。其他朋友有轿车,并不会降低自己的轿车档次,自己在物质上没有什么损失,但精神上却会不开心。如果圈里的10个人当中,自己是第8个买轿车的人,那自己就不会有什么幸福感了,只是感觉很平淡,有了一个代步工具而已。如果自己是最后一个买轿车的人,则即使轿车拿到手,也不一定感到开心,只会有一种填补失落的发泄和解气。

这都说明我们都是自私的。只希望自己独占好东西,而不愿别人拥有,但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就把这些理念告诉了我们,但世人却不但不相信,还给佛教贴上了消极、悲观等标签。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但现状我们都看到了。

我们要学会放下这些离谱的自私,否则我们的精神就会出问题。如果一生都为虚荣所驱使,我们就绝不会有幸福。虽然普通人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的自私,但如果有人对如何放下自私感兴趣,则大乘佛法给我们推荐了非常多的方法,)通过大乘佛法的理念与训练方法去锻炼自己,我们就会逐步变成会关心别人、会分享幸福的人,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菩萨。

我们不能认为,菩萨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动不动、不会说话、不会思维的佛像,这只是菩萨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也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菩萨。当成为菩萨后,不会在小问题上与人计较,而是无条件地奉献,哪怕为了众生鸡毛蒜皮的事情,他都无怨无悔地甘愿奉献。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光荣、伟大的,因为没有自私与欲望,所以他们没有痛苦与焦虑,非常幸福自由。他们的无私奉献,不是说给别人听,或做给别人看,而是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并且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谓的服务项目,不但包括扶贫、当义工,最关键的,是让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让所有人彻底摆脱轮回痛苦——物质贫乏的痛苦,与精神空虚的痛苦等等。

菩萨与非菩萨的界限,就是放下自私心,从骨子里关心天下所有的生命。此处的生命,不单是人类,也包含了蚊子、蚯蚓等在普通人眼里根本不当一回事的小生命。因为,虽然从某些人的角度来说,动物的生命也许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对动物自己来说,却有着珍贵的生命价值。比如说,人类不希望有蚊子,认为蚊子是害虫,该被打死。但假如换一个角色,从蚊子的角度来说,他的生命却是异常宝贵的。我们没有资格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任何一个生命。

如果有害无利或弱小微贱的东西,都可以消灭。那假如真的有外星人,他们的智慧、知识都超过了人类。那么,当有一天比我们更有实力的外星人来侵略地球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也用上述逻辑来说服自己接受外星人的侵略与 *** 呢?我们还会不会说这是合理的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又凭什么去杀害其他小生命,或伤害另一个弱势群体呢?

我们不能一切都从自己的立场去判断,永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永远都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佛教中名副其实的平等观。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悲剧,其衍生、发展的源头,就在于不平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教是所有文化中最和谐、最平等的文化。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佛教,只是从外表上看到佛教的一些宗教色彩,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许不会同意这种说法,但相信对佛教有所研究的人,都会有同感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努力让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有能力帮助别人的菩萨。当然,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也许有人会说,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名声,怎么可能帮助众生呢?有钱有势并不代表有能力帮助别人,无钱无势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帮助别人的条件。有一本书的书名,就叫《穷得只剩下钱》。我想,对不太了解金钱的人来说,这个题目也许有点别扭,既然有钱,怎么会是穷人呢?但了解金钱本质的人却知道,这话说得没错,有钱不是富裕的全部内容,没有钱也并不代表贫穷。即使没有钱,同样也可以给人以精神力量,让别人明白一些道理,之后从精神的痛苦中摆脱出来。

同时,我们也要反问自己,什么样的人才能完成拯救众生的工作呢?只有像释迦牟尼佛这种智慧已经发展到顶峰,把所有的自私、欲望等等都断除的人,才能完成这个工作。

打个比方,一个普通人要想成为大学教授,首先自己必须去念书,等具备了相当的知识与经验之后,才能胜任教书的工作。同样,要帮助众生,最好能先向释迦牟尼佛看齐。

当然,现代人在享受西方科学成果的同时,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垃圾文化。目前的现状,是我们越来越浮躁,连静下来坐一个小时都办不到,不想看书,更不可能禅修,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又如何能得到幸福呢?

我建议大家,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落实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样一方面对身边的人有帮助,另一方面自己也能活得很开心。

(三)过度的执着,无形的杀手

痛苦的第三个来源,是执着。

什么叫执着呢?

举个例子,两个人感情非常好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在乎、执着的结果。很多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都是执着产生的。如果有一天两个人真正分开了,互不关心、互不执着、形同陌路,则相互之间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无论对方对自己好不好,都无所谓,更不会紧张计较、频生痛苦。这就是没有执着的表现。

执着有很多层次,从高层次来讲,佛教认为,把周边的一切,包括人和物质,都看得非常实在,就是执着。执着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

不要说佛教,包括科学都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实有存在的。

以颜色为例,物理学家告诉我们:“颜色不存在于物体的本质当中,而是在观看者的眼中,是由物体发射或反射出某种频率的光所引发的感觉。”物质的颜色,只是频率、波长不一的光波投射到我们的眼中而产生的幻觉,并不是真实、客观的东西。关于这一点,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了。但我们仍然会把衣服的颜色当作真实存在的东西,经常到商场去为自己搭配各种各样的颜色,并挑剔、嫌弃过时、老土的颜色。很多有钱人每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佩戴什么颜色的饰品,房间布置成什么颜色,都是由私人设计师或电脑选配的,可谓精心、讲究到了极致。为了变换衣服、房间的颜色,花费了很多的金钱,付出了很多的代价。

想必各位都看过《黑客帝国》,这个电影所传达的理念就是:整个世界不是真实的,而仅仅是一个电脑程序。将电脑植入人的大脑,然后通过程序来感知世界。虽然这是科幻电影,但该片的导演,是对佛教很有研究的。他拍摄此片最重要的意图,是想告诉大家:世界就像一个电脑程序一样虚幻不实。电脑程序一旦有变化,世界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电脑程序崩溃,世界就会瓦解。

佛告诉我们,就像晚上做梦的时候,在梦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显得非常真实,与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两样,但醒过来以后,才知道原来都是假的一样,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多生累劫无法醒来的梦。除非有一天我们能学佛,懂得佛法的道理,之后像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恍然大悟或者顿悟,才能让我们从红尘大梦中醒来。虽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但在懂得这些理念之后,我们就能把一切东西,像《金刚经》当中所讲的一样,当作“梦幻泡影”,那样就不会活得这么辛苦、这么累。

当然,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恍然大悟了,也不会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放弃家庭、放弃事业,消极遁世、不负责任。很多证悟了的菩萨,其外表可能是一个领导、一个商人或一个清洁工,但他们的内心却不会把世界看成实有的东西,而是随缘——随着因缘走。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逃不脱因果循环的罗网,都不是随着我们的喜好而发展的,不会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该发生的就会发生,不是我们想有就有,想没有就没有的。虽然我们的主观意识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正常、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客观的处境,这样也能增强幸福感。

很多人因此认为,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是唯心主义,其实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义,这都是不了解佛教的说法。

这些理念并不是教条,我们可以用现实中活生生的事例来证明:比如,用我们的肉眼去看,瓶子是静止的,瓶壁的分子之间也是紧致细密、没有任何空隙、不会漏水的。哪怕我们瞪着两只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运动,但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瓶子是运动的,科学家称之为布朗运动,因为第一次发现这个秘密的科学家叫布朗。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以前就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都在因果当中循环、生灭。

物理学是用运动来表述瓶子的状态,但佛教所用的生灭一词显得更加确切。譬如说,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原子核周边的电子一直都在围绕原子核运转,其运转速度可以高达上千公里每秒,物理学中称之为运动。我们可以假设,电子的转动是从东边出发,之后运转到南边,然后再走到西边、北边的位置上,或者是往相反的方向转动。但佛学告诉我们,实际上,经过东边的电子,根本不是经过南边、西边与北边的电子,因为东边的那个电子在位于东边的当下已经消失,后面的所有电子,都是新诞生的。所以,用生灭来描述更为精确。

同样,用我们的肉眼看楼房,包括地板、墙壁,都感觉是静止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静止的楼房。我们看到的这么多的静止物体从哪儿来的呢?都是地地道道的错觉,来自于高速运转的一种错觉。所以《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既然一切都是幻觉,那我们还有必要这么执着吗?这样反复思考,就比较容易断除执着,这是佛陀给我们指出的缓和压力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有它演变的自然规律。多年以来,现代科学忽略了精神领域的研究。即使有一点精神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但是,对我们个人来说,幸福与不幸福,却与内在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追求幸福,就需要正确的方法。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执着是痛苦的首要因素,物质等等都是次要的。所以,单靠外界的物质条件来让自己获得幸福,是不可能的,即便物质具备这样的能力,地球也没有这么多的资源。比如说,虽然美国人口还不到全球人口的5%,但他们却消耗着全球资源的34%。如果全球70亿人口都想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个地球才可以承担,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只有调试自己的内心,并适当地往内心去寻找。

在得知痛苦的来龙去脉以后,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佛陀认为,解决痛苦,有两种方法:一个是通过一些观念来改变我们原有的认识,从而缓和我们的压力;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禅修。佛学一直都在着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答案、方案,若能吸收并实践这些理念,再加上现代科学赋予人类的物质财富的完美结合,也即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就能让我们在拥有足够物质的同时,设法控制精神上的上述三个缺陷,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与健康心灵,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幸福,也能使整个社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阅读全文

与我们如此努力为什么没幸福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事业单位后勤职位有哪些 浏览:552
女人婚姻线有两条线是什么意思 浏览:101
今年属狗的女孩子的婚姻怎么样 浏览:16
投名状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浏览:672
如何提高高中老师的幸福指数 浏览:271
山东事业单位退休工资如何调整 浏览:658
文人的事业用什么形容 浏览:448
汽油喷灯和液化气喷枪哪个经济 浏览:494
山东省机关事业工勤人员怎么聘用 浏览:890
爱情公寓无敌相师为什么看不到 浏览:526
为什么指甲能看出一个人健康 浏览:25
美女为什么吐苦水 浏览:939
中国最大美女村是哪里 浏览:909
中国人寿健康分红险哪个好 浏览:820
给你一分钱让你幸福是什么歌 浏览:400
为什么要学婚姻知识 浏览:546
红色经典爱情电影有哪些 浏览:467
你怎么看待生活中的爱情 浏览:965
菏泽婚姻登记需要哪些证件 浏览:750
健康的涂料有哪些 浏览: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