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幸福的方法讲了什么

幸福的方法讲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4-08-05 17:52:58

⑴ 樊登2014年推荐的50本书

1、《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弗兰克尔

2、《拖延心理学》

作者:[美]简·博克/[美]莱诺拉·袁

3、《梦的解析》

作者:[奥地利]弗洛伊德

4、《宽容》

作者:[美]房龙

5、《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美]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

6、《影响力》

[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

7、《政府论》

作者:[英]洛克

8、《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

9、《设计心理学》

作者:[美]唐纳德·A·诺曼

10、《小王子》

作者:[法]圣埃克苏佩里

11、《策略思维》

作者:迪克西特/奈尔伯夫

12、《无价》

作者:[美]威廉·庞德斯通

13、《浅薄》

作者:[美]尼古拉斯·卡尔

14、《定位》

作者:[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

15、《史记》

作者:司马迁

16、《社会契约论》

作者:[法]卢梭

18、《伦理学》

作者:斯宾诺莎

19、《目送》

作者:龙应台

20、《欢乐的经济学

作者:戴维·亨德森

21、《一九八四》

作者:[英]乔治·奥威尔

22、《雪国》

作者:[日]川端康成

23、《孙子兵法》

作者:孙武

24、《Facebook效应》

作者:[美]大卫·柯克帕特里克

25、《历史研究》

作者:汤因比

26、《论美国的民主》

作者:[法]托克维尔

27、《资本论》

作者:[德]马克思

28、《长尾理论》

作者:[美]克里斯·安德森

29、《理想国》

作者:[古希腊]柏拉图

30、《菊花与刀》

作者:[美]鲁斯·本尼迪克特

31、《山海经》

32、《经济学原理》

作者:[美]N.格里高利·曼昆

33、《悲惨世界》

作者:[法]雨果

34、《芙蓉镇》

作者:古华

35、《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36、《老人与海》

作者:[美]海明威

37、《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

38、《红与黑》

作者:[法]司汤达

39、《资治通鉴》

作者:司马光

40、《性趣探秘》

作者:戴蒙德

41、《惠普之道》

作者:[美]戴维·帕卡德

42《百年孤独》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43、《人性的弱点》

作者:[美]戴尔·卡内基

44、《爱的艺术》

[美]弗洛姆

45、《正义论》

作者:[美]约翰·罗尔斯

46、《心理学与生活》

作者:[美]理乍得·格里格

47、《玩偶之家》

作者:[挪威]易卜生

48、《生命是什么》

[奥]埃尔温·薛定谔

49、《西方的没落》

作者:[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50、《论法的精神》

作者:[法]孟德斯鸠

2北大教授为高中生推荐的书目
1、路甬祥:《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

2、李政道、柳怀祖:《科学与艺术》

3、姜伯驹、钱敏平、龚光鲁:《数学走进现代化学和生物》

4、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

5、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6、徐志伟:《电脑启示录》(上、中、下)

7、林崇德:《中学生心理学》

8、吴海发编注:《中国科学院院士致中学生的信》

9、达尔文:《物种起源》

10、斯蒂芬·R·凰帕卢比:《进化爆炸》

11、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

12、法布尔:《昆虫的故事》

13、刘兹欣:《三体》(Ⅰ、Ⅱ、Ⅲ)

14、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

15、汤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

16、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

17、尼古拉斯·卡尔:《IT不再重要》

18、卡尔·萨根:《暗淡蓝色:展望人类的太空家园》

19、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20、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21、《论语》

22、《诗经》

23、司马迁:《史记》

24、曹雪芹:《红楼梦》

25、朱自清:《经典常谈》

26、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27、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28、楼宇烈:《十三堂国学课》

29、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30、李泽厚:《美的历程》

31、宗白华:《美学散步》

32、《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北京大学[微博]出版社出版)

33、《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4、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精神的魅力》

35、路遥:《平凡的世界》

36、费孝通:《乡土中国》

37、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

38、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39、吕大年:《替人读书》

40、柏拉图:《理想国》

41、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42、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43、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

44、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45、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46、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47、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

48、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9、阿尔伯特·哈伯特:《致加西亚的信》

50、肖恩·柯维:《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⑵ 幸福的方法读书笔记

影响幸福的因素里,有40%是个人可控因素,也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改变的部分。那么如何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幸福水平呢?

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可能见到过一些人,虽然很努力,其实并不热爱学习,在学校里是不得不学,离开学校后,就很少再主动地学习。而另外一部分人,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还在坚持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作者发现学习有两种模式:“溺水模式”和“性爱模式”。顾名思义,“溺水模式”就是把一个人的头按进水里,这个人一定会痛苦挣扎,当他终于能离开水的时候,会拼命呼吸,感到解脱。学习者沉溺在不喜欢的过程中,唯一的原因就是害怕被淘汰,一旦从学习中解脱,立刻感到轻松,误以为这就是幸福。与之相反的,“性爱模式”是同时得到当下和未来的幸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好的,当找到渴求的答案时,就像是获得了最美妙的体验。

为了更幸福地学习,你应该找到快乐而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帮助你重新审视和寻找更加幸福的工作生活方式。有了学习的热情和目标,就能持续终身地学习,这不仅可以帮助你打造更强的知识体系,这项活动本身就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也就能提升你的幸福感

作者还提出了心流体验这样一个概念。你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在做一件事时,会感到沉浸其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就是心流体验。这种体验会帮助你发挥出巅峰表现,俗称“在状态”。怎么才能在学习中获得心流体验呢?

首先,要有清晰的目标,全身心地投入,不为其他诱惑和干扰所动。举例来说,你如果真的对幸福很重视,在这方面有很多思考,很想了解科学领域给出的幸福的方法,在听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会非常地专注,甚至忘记了去刷手机,如果在地铁上,还有可能坐过站。所以,有目标是心流体验的前提。其次,心流体验还跟任务的难度有关。当任务难度过低时,我们会感到乏味;而当任务难度过高时,会使得我们过于焦虑,反而阻碍了发挥水平;只有当难度和能力相匹配时,心流体验才有可能出现。所以,学习的难度应该落在一个人的挑战区,而不是舒适区和恐慌区。难度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

总结下来就是:对于学习来说,你不仅需要有合理的目标,还应该找到快乐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样,学习就会进入“性爱模式”,更有可能出现心流体验,帮助你高水平发挥。

接下来,我们说说幸福工作法,在工作中找到热情和使命感,有助于提升幸福。作者指出,工作中的热情和快乐,以及工作的使命感是影响幸福感的两大因素。这里有几个问题可以帮助你来理清思路。比如对于工作中的快乐感,你可以问问自己:我工作快乐吗?怎么才能更快乐?我会为了更快乐、更有意义的工作而辞职吗?如果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现在的工作更开心呢?

同样的,对于工作中的使命感,你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如果答案是薪水,那么你就是把工作当任务;如果答案是发展,那么你就是把工作当职业;而如果答案是自我实现,你就是把工作当使命,你一定会从工作中找到为之奋斗的意义。如果你在工作中有明确的使命感,也就是把工作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恭喜你。如果没有,而又暂时不能换工作,也可以从现有工作中培养使命感。

比如说,通常我们会认为打扫卫生是简单而枯燥的,好像怎么找也找不到使命感。有这么一个研究,对医院里的清洁工进行调查后发现,那些认为工作就是打工的人,他们都觉得这项工作非常无聊。而另外一些人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可以为病人、为医院带来真正的改变。相比于那些打工心态的同事,他们不仅工作得更加幸福,也有着更优秀的表现。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即使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作中,员工一样可以为工作赋予新的意义”。

一般来说找一份新的工作前,我们需要做一些分析规划。如果你一开始就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那么你就是优先考虑实际问题,比如说收入或者社会地位;但如果你先问自己的问题是“我想做什么”,那么就有机会发现什么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意义,也就是指向幸福的工作。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 MPS 法。M是意义,英文 meaning ,P是快乐,英文 pleasure ,S是优势,英文 strengths 。什么意思呢?如果一份工作能够满足有意义,让你快乐又符合你的优势,那么这就是符合 MPS 法的好工作。你可以依次写下所有让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儿,所有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儿,以及自己的优势,把这三部分套在一起,找出重合的部分,也就是既有意义,又有快乐感,又能发挥优势的工作,这就是最适合你,最能令你感到幸福的工作。

举一个例子,对作者沙哈尔博士来说,有意义的工作包括:解决问题、写作、帮助孩子们成长、政治活动以及音乐。而能使他感到快乐的事情有:航海、烹饪、阅读、音乐以及和孩子们在一起。他的自身优势是:幽默感、热情、与孩子沟通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你发现了吗,这三个部分的重合之处就是——孩子。这时候,再细化一些,考虑到一些个人偏好,比如说做事有计划,喜欢规律生活,喜欢旅游,希望在工作之余有比较长的休息时间。于是去思考,哪些工作和孩子有关,有规律又有长假期,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兼顾自己的兴趣呢?权衡各方面因素之后,沙哈尔博士认为做老师是对自己最好的选择。通过这个例子,你应该可以看出来,MPS法不一定能帮你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但是却可以帮你找到获得幸福感的工作。

上面分享的幸福工作法,总结一下就是:工作中只有同时具有工作热情和使命感,才能找到幸福感。不仅可以通过问自己一系列问题来理清大方向,还可以通过MPS法帮自己找到既有意义,又能让自己感到快乐,也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工作,也就是令自己感到幸福的工作。

讲完了学习和工作,该说说生活了。心理学家曾经对比过非常快乐的人以及不快乐的人,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区分这两种人的就是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并且伴随一生的就是亲密关系,甚至有心理学家认为:幸福的最佳预测因素,就是亲密关系。所以我们来看看第四个观点,无条件的爱以及相互理解,能够帮助建立亲密关系。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呢?如果你无条件爱一个人,你就会看重对方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现。比如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勤奋、热忱而又有耐心的人,有可能去做一项支持贫困儿童的公益事业,这份事业成功与否,就是他的外在表现;而他内心的激情和热忱,就是他的核心价值。如果是无条件爱着这个人,只要他的热忱还在,他的核心价值就在,无论他的事业成功与否,你对他的爱都不会改变。为什么要给予无条件的爱呢?因为无条件的爱会带来力量,会建立一个“幸福圈”,能促使人勇于追求有意义又快乐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激发潜能和价值。

除了无条件的爱,作者还认为理解是爱的基础。熟悉对方,真正去认识他,理解他,会带来更强烈的亲密感,使爱能够更好地成长。理解对方包括深入了解对方的价值、热情、想法、期望等。在理解对方时,也要尽可能帮助对方理解自己。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不是想被认可上,打开心门,和对方分享自己最深层的部分。

我们来总结下第四个观点,无条件的爱和理解是经营亲密关系的两大基石,而建立亲密关系,是获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除了具体的学习、工作和亲密关系,我们还需要把自己看做一个整体,下面我们就说说第五个观点,通过给自己打分,来提升整体幸福含量。具体做法就是,记录自己所做的事情,为每一件事的快乐和意义,这两个指标打分,根据分数来评估是该增加这件事的投入,还是该减少。比如说,你认为和家人相处很有意义,按5分制可以得5,也能够从中获得较多快乐,按5分制可以得4,可是通过追踪记录,发现自己一个星期才与家人相处不到5个小时。相比之下,没有目的地上网浏览并不是很有意义,按5分制只能得2,快乐指数也才只有3,但是一个星期下来,却投入了15个小时。面对这样的数据,也许你会考虑增加与家人的相处,同时减少没有目的地上网浏览。这个打分系统,会让你活得更快乐和有意义,也就是更幸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非常看重记录时间,毕竟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在知道要做什么改变之前,先得要知道现状是什么样的。通过这个方法,作者发现,虽然自己非常看重和妻子的关系,但是在忙工作和孩子之外,两个人单独相处交流的时间严重不足。于是,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目标,每周和妻子约会两次,如果因为出差耽误了,下周就要补上。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管理亲密关系过于刻板,作者却认为,如果不这么做,也许过了十年,两个人也没约会几次,就会逐渐地疏远。生活中总有做不完的事情来干扰,只有有意识地为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预留出时间,长期下来,才可以保证我们不会顾此失彼,本末倒置。

总结一下,第五个观点就是,有意识地提升幸福投入的时间,扩大幸福事件比例。接下来我们说说第六个观点,用5件好事法和有节制的自律来提升幸福感。

什么是5件好事法?很简单,就是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又感到快乐的事儿。这些事儿可大可小,大到获得公司嘉奖,小到晚高峰坐地铁,幸运地发现人少得居然有座位。每天列举的事情可能会重复,这没关系,重点是在重复之余,让你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除了写日记,还可以给他人写感谢信,不论是配偶、同事还是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这不仅仅是一封信,它所代表的是你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获得的意义与快乐,比如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对你的支持和帮助。感谢信突出了人际关系中的积极面,稳固并加强了人际关系。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感恩行动背后的原理是,人往往对所拥有的美好司空见惯。比如说加薪的第一个月你会喜笑颜开,但很快就会将提高后的薪水看做理所应当,觉得我就应该得到这样的报酬。再比如说,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自己的健康是多么值得珍惜和感恩,经常要等到健康受到威胁时才会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为了防止司空见惯和理所应当,需要提醒自己,去主动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美好。为了使身体更加健康,同时又不觉得刻意锻炼和保持太辛苦,最好的方法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样自动的程序化惯性,这样就不用每次耗费自律去约束自己。自律是一种珍稀的资源,当过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时,可能会出现自律匮乏。好,这就是我们说的最后一个观点,用5件好事法和有节制的自律来提升幸福感。

⑶ 《活着》:生活实苦,他却更多地感受到了爱与幸福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价值观,当他听到美国民歌《老黑奴》时,深受触动。老黑奴一生苦难重重,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于是,他决心写一篇小说, 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因此,《活着》诞生了。

《活着》出版于1993年,主人公徐福贵一生起起伏伏,受尽磨难,但他却一次次扛过不幸,认真生活。

在命运面前,他虔诚地生活;在亲情面前,他用心地感受。他没有受人瞩目的大智大慧,却可以勇敢地活在当下,用心去感知爱,奉献爱。

1.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福贵出生于地主家庭,家有良田百亩,是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妻子家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也是有钱人家出身。这样的结合,在当时是贵上加贵。用福贵自己的话说就是:有钱人嫁有钱人,就是把钱堆起来,钱在钱上面哗哗地流。

身为徐家独苗,福贵从小纨绔任性。小时候在私塾不好好学习,欺负教书先生。长大后又爱上了嫖,迷上了赌。

痴迷于赌博的人都在一个点上蜜汁自信,那就是相信自己能赢。

天真的福贵不仅指望着在赌局挣钱,还指望着在赌局中赢回父亲年轻时输掉的一百亩良田。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不但分文没挣到,反倒输光了所有家产。直到老爹被气死,他才发现原来这个一直管教他,被他视作最烦人的老头是他的主心骨,是他的依靠。现如今主心骨没了,他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浑身无力。

无奈,债主来收房,他只能带着母亲和妻女搬进茅草屋。看着年迈的母亲和幼小的女儿跟着自己受苦,福贵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毅然选择扛起生活重担,租了五亩田开始种地。

福贵是真实的,也是乐观的。种田的日子又苦又累,反倒让他心里踏实了很多。他想着靠自己的努力徐家总有一天会重新发起来。

一天, 福贵在去给母亲请郎中的路上被抓了壮丁。当兵的日子是煎熬的,好在遇到了两个可以相互鼓励,相互帮忙的朋友。当兵的日子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家人,想见到他们。

离家两年左右,当他终于回到日思夜想的家里,却得知母亲病逝,女儿变成了聋哑人。

命运有时候喜欢和人开玩笑,你想平静地过日子,它却偏要在你的生活里掀起惊涛骇浪。

平静的日子没过几年,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时因抽血过多而死。悲痛欲绝的福贵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却再也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之后的日子也没有太平过,女儿凤霞难产而死,妻子病逝,女婿在工地事故中丧生,外孙吃豆子撑死,最后只剩下他一人。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福贵不是英雄,他只是普通大众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他在这个动荡不安的 社会 勇敢地活着,即使在他的一生中生活并没有厚待他,但他仍然秉持着内心的善意与这个世界相处。

垂暮之年的福贵看到街市上待宰的老牛心生怜悯,便花了两年的积蓄赎下它。生活艰辛,孤苦伶仃的他也能唱出“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歌谣。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能报之以歌。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世间少有的,但也是当我们陷入困境时最需要的。

2. 面对重重苦难,我愿活在当下

稍作留心便不难发现,身边有很多人总是存有对生活的不满。工作量大了,就到处吐槽;恋爱谈崩了,就寻死觅活;甚至在外面吃了一顿难吃的便当,也能絮叨很久。

感觉他们总是活在自己的情绪里,且情绪中总是充斥着丧丧的味道。一年前发生的事情在今天提起,也能让他们愤怒半天。

反观福贵,经历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却依然坚强乐观,时刻向前看。

我觉得他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即时刻活在当下。

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有一个关于曾国藩的故事,我印象深刻。

有人问曾国藩:“您每天日理万机,军务政务繁忙,还能在学问方面做得如此出色,是怎么做到的呢?”

曾国藩回答说:“当读书,则读书,心无着于见客也;当见客,则见客,心无着于读书也。一有着,则私也。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多么透彻的人生感悟,对于任何事物的发生,不惊慌逃避,顺其自然;对于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不必过分担忧;活在当下,不留恋过去。

福贵拥有这种活在当下的智慧,而且是天生自带。

当他做阔少爷时,是出了名的骄纵任性,纨虐好赌。

当他输光家产,为了养活母亲妻女,被迫种田的时候,他的心里也是坦然的。

书中有一段他的内心独白,是这么写的:人要是累得整天没力气,就不会去乱想了。租了龙二的田以后,我一挨到床就呼呼地睡去,根本没工夫去想别的什么。说起来日子过得又苦又累,我心里反倒踏实了。我想着我们徐家也算是有一只小鸡了,照我这么干下去,过不了几年小鸡就会变成鹅,徐家总有一天会重新发起来的。

活在当下,弱化对过去的牵绊和对未来的担忧,心情反倒变得平静起来。

但是如若无法平和地接受当下,痛苦便源源不断。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她因儿子被狼叼走而一辈子陷入自责,无法走出,逢人便诉说自己的不幸过往,最终落得人人避而远之。

命运的齿轮我们无法阻挡,唯一能做的,是调整好自己,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清醒地活在当下。


3.学会感知幸福,才能拥有幸福


初看《活着》时,我一度以为书中的故事是余华在乡间采风时真实听到的,他真的见过一个名叫福贵的老人。当得知《活着》确为一部小说,它的情节是虚构的时,还是挺惊讶的。

余华认为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不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因此,他没有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而是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让福贵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感受。

余华对福贵是欣赏的。他说:福贵与其他的乡间老人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在他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也没有,可是我却在福贵自己的叙述中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

母亲无条件爱他。当他输光家产,母亲最常对他说的话是:“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家珍是世上最好的妻子,无论生活如何起落,她都坚定地陪在他身边,毫无怨言。两个孩子懂事又善良,女婿忠厚可靠,孙子聪明可爱,连那头叫福贵的老牛也带给了他温暖……

本·哈沙尔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指出: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而幸福的能力就是对快乐的感知力。

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曾说:“ 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毫无疑问,福贵感知幸福的能力是超强的。家道中落,亲人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些人间至痛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他的身上,但他回忆起这一生却更多的是爱与幸福。

这种能力是值得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去学习的。

⑷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着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幸福的方法》伍模冲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1

幸福是什么可能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为什么人们都可望得到幸福,而幸福是什么,这没有个严格的定义。在没有阅读过《幸福的方法》前,我本人对幸福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原先幸福并非拥有丰盛的金钱和物质,那么幸福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拥有幸福呢?

幸福是什么我们都期望拥有幸福,都能感觉到幸福但却少一个完美的定义帮忙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它,书中说道:所有的人都能够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忙碌型,第二种是享乐型,第三种是虚无型,第四种是幸福型。我们需要确立了怎样的生活态度才能离幸福更近或者拥有幸福。书中举例说到,一个作恶多端的人死后到了一个不用工作,整天吃、喝、玩、乐的地方,他以为自己到了天堂,在他庆幸着自己到了天堂不久,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寂寞,此时,上帝出现了,上帝告诉他,其实你此刻是在地狱。另外一个故事说到,有一个年轻人和一群老人一齐去登山,年轻人十分迫切的期望登到山顶,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并没有时间和情绪去拉欣赏沿途的风景,结果他并没有在老人们前面登上山顶,这两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幸福并非是每一天要做有好处的事情和结果并非是最重要的,过程才就应是接近和体会幸福的捷径。

如何实现幸福泰勒码燃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中,他自己以为能拿到世界冠军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当他自己拿到世界冠军的那一刻,他却并不感觉自己幸福,返而是迷茫,为什么会这样?这引起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深思,作者到处寻求答案,他发现幸福并非是短暂的、单一的,而是长远的,多样的。幸福是相对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籍、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学历、不同的阅历,幸福感是不一样的,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事情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幸福没有固定的公式和统一的标准。因为幸福是相对,所以就引出了一个惯性,习惯和他人比较。

随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的号角吹响,一部分人真的比其他人跑的快了,真的奔小康去了。所以没有发达起来的人,有些失落是很正常的事情。为什么以前的人容易感到幸福,那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普遍的贫穷,大家没有比较就没有失落。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较以前,此刻的贫富差距是有所拉大,但是我想幸不幸福的参照系不就应是任何外在的东西,参照系就应是过去的自己。我常常对自己说当渐行渐远的时候,不要忘记自己刚刚出发的样貌,这样我才能始终记得出发的原因,才能始终怀有感恩之心。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2

《幸福的方法》是由哈佛大学最受欢迎导师泰勒·本一沙哈尔博士根据他的课程,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的一本书。作者将幸福用简单道理诠释,用鲜活的案例展现,透出质朴、温暖的生活态度,沁人心田。

书中提腔歼到的四种人生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它叫作汉堡模式。它通过对四类汉堡的描述,折射出四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人生。

享乐主义型的人面对的是口味好但对健康无益的汉堡,只在乎汉堡当前的美味,而不管这类汉堡是否会给自己未来的人生带来益处,他们注重的是及时行乐,不想为可能发生的负面后果负责。

忙碌奔波型的人与此恰恰相反,他们面对口味差但对未来健康有益的汉堡,宁愿牺牲眼前的幸福,也要去实现未来的目标。尽管他们在这奋斗的过程中并不快乐,但他们总在期盼实现目标时的成功感。

虚无主义型面对既不好吃也不健康的汉堡,毫无反应,将其吞下只为填饱肚子、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对未来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只活在过去。

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现实生活中却不在少数,有的人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他人利益、自己的健康甚至是道德底线,殊不知这样的牺牲对未来的人生已经埋下了隐患;有的人为了追逐成功和物质生活,不愿停下脚步看看沿途的风景,在忙碌中透支生命,待到功成名就时或许已无福消受;有的人在现实的挫败与打击中,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目标,混吃等死。那么,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与第一种一样好吃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会不会有一个平衡了即时和长久益处的汉堡呢?

作者在最后重点阐述了这样一种汉堡“幸福型汉堡”。拥有这样人生的人,他们生活幸福,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努力去收获更加满意的未来。这样的幸福型人生值得现在大多数人思考、探讨。

该书通过许多现实的案例阐述了这样的道理:眼前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均衡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是积极,健康的快乐生活,这才是高质量的人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3

《幸福的方法》是由哈佛大学最受欢迎导师泰勒·本一沙哈尔博士根据他的课程,用充满智慧的语言、科学实证的方法、自助成功的案例和巧妙创新的编排的一本书。作者将幸福用简单道理诠释,用鲜活的案例展现,透出质朴、温暖的生活态度,沁人心田。

书中提到的四种人生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把它叫作汉堡模式。它通过对四类汉堡的描述,折射出四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享乐主义型、忙碌奔波型、虚无主义型和幸福型人生。

书中用四种汉堡比喻四种人的幸福观。第一种汉堡是口味诱人但危害健康的“垃圾食物”,吃它等于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埋下未来的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他们只顾及时行乐,不管任何负面后果;第二种汉堡是口味很差,但能够确保日后健康,吃它等于眼前很痛苦。拥有这种幸福观的人和前者正好相反,他们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未来的目标,他们被称为“奔波劳碌型”;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利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此刻没有享受到美味,而且日后也会影响健康。这类幸福观的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期望和欲望,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对未来没有任何期望,我们称其为“虚无主义型”;最后一种汉堡就叫做“幸福型汉堡”。生活幸福的人,享受当下所从事的事情,而且透过目前的行为他们能够获得更加满意的未来。

相信所有追寻幸福的人读罢这一段文字,都会掩卷叹息。我们不禁感慨,我们都曾千万次地追问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幸福?那些工作着的,为什么整日劳顿而没有快乐;那些学习着的,为什么耗费时间却收效甚微?那些拥有万贯家财的人,为什么精神空虚百无聊赖;那些手握着幸福的,为什么身处其中浑然不觉?

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到幸福?其实幸福快乐的秘诀就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在于我们的视野,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换一种角度生活,以用心战胜消极,学会“自我帮忙”,你会发现离幸福更近一步。

该书通过许多现实的案例阐述了这样的道理:眼前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均衡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总是积极,健康的快乐生活,这才是高质量的人生。

《幸福的方法》读后感4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红玫瑰》陈奕迅

“知足常乐”是我们常常会挂在口头上的一个词语,但是知行合一往往不是那么容易。结合这本《幸福的方法》中说的:幸福是一种感知力,我认为“知足常乐”并不是让人玩物丧志,放弃追求,而是对自己已拥有的感知到快乐和满足,并且不会因为得不到自己追求的而感到焦虑。

如今社会,相聚一起吐槽爱人、孩子已经形成一种风气。恋爱时候有无数个幸福的理由,结婚后有无数的吐槽借口,从当年欣赏爱人的优点成为指责对方的不足;孩子出生时,我们都觉得ta如此可爱,等到ta长大了,我们又觉得ta不肯好好写作业,不愿认真弹钢琴,内心里恨铁不成钢。

究竟是我们的爱人和孩子改变了,还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变化了呢?书中说幸福的反面是麻木,我们对于自己的爱人和孩子,是否已经麻木到习惯了他们的可爱之处,反而处处寻找他们不尽如人意的点呢?

开头沙哈尔教授的这个故事,我就想到了这样千千万万个鸡娃的父母,当你的孩子喜欢某件事物,但是由于读书或者其他原因暂时无法触及的时候,他就会和沙哈尔教授一下,等到我。。。的时候,我一定要吃个够或者玩个够,比如等我高考结束了,我就要连打一天一夜的游戏,或者一定要迅速谈恋爱,或者要给自己买三个全家桶。

这就是在“高压政策”下的弹簧效应。我曾经在小学的时候和几个同学一起立志,等我到了成年领到身份证的那一刻,我一定要去游戏厅疯狂的打游戏,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啊。不幸的是,在五年级的时候,我因为在游戏厅玩游戏被同学举报,叫来家长挨揍;更不幸的是,等到我成年的时候,市面上已经几乎没有游戏厅了。

樊登老师在讲解这本书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任何期望通过改变外部的环境来改变自己幸福状态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樊登《幸福的方法》

无论我们现在是忍辱负重型,无助型亦或是及时行乐型,至少我们现在还有机会,解开我们自己心里围城的桎梏,强化自己幸福的感知力,做一个现在幸福将来也幸福的人。

最后,祝所有人中秋节快乐,阖家幸福。把我们的家人当做自己工作中的“客户”一样来对待,给爱人多一个微笑,给孩子多一些陪伴,相信我们自己也会更幸福。

⑸ 读泰勒博士《幸福的方法》有感

一本被誉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课程”的书,这是一本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真谛”的书,这是一本被称为“带来幸福革命”的书。这本书就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人生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撰写的《幸福的方法》!

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泰勒,从理性的角度,探讨研究了一个一般人认为庸常的生命话题——幸福。我们多数人认为人这一辈子总该去做些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不然活着会觉没意义,似乎消解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殊不知,人们很多时候只知做事是为了有意义,却忘记了去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有多少人问过自己:我做的事有意义,但我幸福吗?或许有时会觉得,有意义就够了,也就把有意义当成了生活目的本身,也就把有意义等同了幸福本身。事实并非如此。有幸福感才是活着的最大意义。不然不管你从事多么伟大的职业,你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单是有意义你也不会有真正的满足感。只有既有意义又能让你快乐的事情才会带给你长久的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如何找寻幸福,泰勒博士在《幸福的方法》中揭示了幸福的事实,每个人都希望活的更幸福,但往往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幸福的含义和所追求的最终目的。

有不少人把追求财富、名声、地位作为幸福的目标。不少家长还把这种观念灌输给孩子,不好好读书,将来就不能赚大钱,没地位。然而近期从媒体中获悉,全国有九位亿万富翁相继自杀。为什么他们终身奋斗,富可敌国,却要选择一条极端的结束生命来终止人生道路呢?泰勒博士的分析也许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只追求财富的人通常没办法充分地发挥他们真正的潜能。他们比其他人更有压力,更容易沮丧和焦虑。在身心合一方面,他们显得不健康,缺乏生命力。”泰勒博士因此得出结论:“财富、声望、知名度与其他目标都不能和幸福相比,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终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虽然人们的肉体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里,但是人们的精神却活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有的富人,住着别墅,开着豪车,被大家羡慕,但是他的精神世界却可能只是贫民窟。低层次的幸福在物质世界里,而高层次的幸福却在精神世界中。

泰勒博士说:“我认为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有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的感受,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读书学习、参加有益的活动、写作、绘画、解决难题、当义工、常回家看看等。泰勒博士建议“经常去重复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使其规律化、习惯化。”只有这样,幸福和快乐将伴你同行。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有意义的事即使价值再小,也比无意义的事有价值。”

然而有的.人整天泡网吧、逛街、打麻将、讲吃讲穿。他们认为这样能带给他们快乐,而学习只能带给他们烦恼和痛苦。泰勒博士认为:“我们把工作和努力与痛苦绑在一起的恶习,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在学校和工作中获得幸福感。经历困难可以让我们更珍惜快乐,不再认为快乐是理所当然的,对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生命意义和快乐的重要来源。” 把努力与痛苦、休闲与快乐联系在一起,这其实已经干扰了我们对于自身体验的客观认知。当我们开始把工作中的积极体验负面化时,其实也是在限制自己获得幸福的潜力,因为幸福并不仅仅是经历正面情绪,还要重视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

我在退休后来到上海,在享受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中,也承担了一份必要的家务劳动。由于受到时间、场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想继续绘画和创作是不现实的。只有寻找其他的精神寄托,于是我就尝试着写点文章,运用自己学过的美术专业知识,向大众普及一点艺术鉴赏知识、信息和方法。为提高中华民族文化水平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因此我经常在家人晚上睡下后,奋笔疾书,乐此不疲。熬夜是家常便饭,有时是整个通宵。第二天又很早投入正常的生活节奏。当写作遇到困难时会感到苦恼和烦躁,有时还会想打退堂鼓,但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很快就能挺过去。刚退休前,曾担心沉湎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孙辈,会无所事事,降低幸福感。然而现在虽然辛苦但却感到生活更加充实、快乐和有意义。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设定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就像泰勒博士说的一样,信念是自我实现的语言。当我们下定决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完全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许这个目标会成功,或是失败,我们都要把它当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要明白任何一个获取成功,或说是追求幸福的人,他必须保持一颗积极的心态,要自我和谐目标。所谓和谐目标就是要主动的去选择目标,而不是被加附在我们身上的,是产生于内心深处的的愿望,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物质和名誉。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感到追随生命的喜悦时,不仅可以享受人生,也会更加成功。

在对“幸福是什么”和“如何实现幸福”的两大命题进行深入解析后,泰勒博士给我们带来了有关幸福的七大冥想:爱自己和关爱他人、幸福强心剂、超越短暂的快乐、自己的光去照亮世界、想象幸福、从容生活和幸福的革命——看起来依然和充满口号和标语的成功学讲坛没有太大区别,但泰勒博士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春风化雨一般的亲切讲述里,让我们自然而然跟随他的脚步,反思我的“幸福强心剂”是什么?什么领域会因为时间压力而感到幸福感消失?要做出什么改变才能更接近幸福?泰勒博士不仅在讲述在教授,他更多的是以具体化的问题和练习,发动我们一起参与反思,做出行动,在每一个问题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答案,在每一个练习中找到自己的处理方案,不同的人会在这同一本书里得到不同的幸福密码。

《幸福的方法》给读者带来的心灵洗礼,并不是我们读完就能马上体悟到的,这需要我们在物质横流的世界中静下心来慢慢思考。网上有评价说泰勒博士所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课堂上,“其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幸福的方法》让每位读者去反思自己的内心渴求,学习去接纳自己过去的成功经验,让你成为自己幸福的主宰者。

⑹ 《哈佛幸福课》:我要稳稳的幸福

上期通过阿兰.德波顿所着《身份的焦虑》,我们解析了现代人的焦虑现状,在处理焦虑的路径上,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态度。


努力去消除负面情绪,是一种解决方式,但这样最多只能让你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而努力使自己优秀起来、幸福起来,则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们往往认为幸福需要铺垫,要先消除问题,才谈得上追求幸福,其实不然,当你在追寻的过程中,平凡的生活增添出别样的意义,焦虑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


所以不妨从追问我到底有什么毛病,转换成多问我怎么才能做到,多关注积极的一面,而注意不去强调消极的一面,用这种全新的认知去生活,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


今天为你解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

简介

----准备迈起春天一般的步子吧

哈佛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网易公开课就可以看到免费的课程视频。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着重参考了《我在哈佛听积极心理学》一书,该书是王滟明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书,可以说是该课程的精华文字版。


说到沙哈尔老师,多少带有些传奇色彩,他早年练习壁球,曾获得以色列国家级冠军,但短暂兴奋后他便再次陷入沮丧,总觉得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以至于苦练到身体不能承受,好在他开始有意识地追问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后来进入哈佛学习心理学,他找到了答案。


沙哈尔的幸福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据说听完这门课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转变消极

----用认知行为疗法做出改变

研究表明,当衣食等基本需求被满足以后,财富的增加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就极其微弱了。古语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处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的幸福感,也像经济效益一样,有着类似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


所以社会价值中物质财富的无限增加,可能会使我们快乐一阵子,但却无法定义幸福。实际上幸福本就是一种感觉,非要量化的话,可以用幸福基准线来衡量幸福感。


我们可以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来提升幸福基准线,即在:改变,信念,正确视角,感恩,幽默五方面做出行动。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认知和情绪来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后,又能反过来矫正认知,改善情绪。在此过程中,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关于改变的几点认知:


第一,剧烈的改变不易发生,日常的改变往往是基微小的、基础性的。所以不用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宏大的,或者说过于理想的目标,执行过程中也要合理分配任务量。


第二,在改变的过程中,自制力并不那么重要,相反立刻行动更重要。很多事情没有自制力的人也可以做到。


第三,坚定的自我信念,以及他人传达出的信念,可以创造改变的现实。


第四,痛苦难以消除,但可以被接受。选择用积极的、成功的视角而非痛苦的失败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是更为科学的有益的方式。


(2)做出改变的行为:


行动,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有了全新的认知,行为必须跟上,不然就会回到原点。


当你迷茫时,只要还能控制住情绪,不妨暂时放空思绪,不要犹豫立即开始实践,行为反过来也可以改变认知和感情。


如何行动:


第一,首先找到你自己的优势,提出高一点的标准和执行计划,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同时去寻求一个对你表示友好,表达赞美的环境,坚持下去。


第二,对于生活中的小幸福,小美好,不要因为适应了或习惯了而视而不见。那些心怀感恩的人,拥有比普通人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免疫力更强,也更健康长寿。


记得每天写下“感恩日记”——记录3-5件值得感恩的事,隔一段时间对某人写信表达感谢并在正式场合读给他听,或请对方吃一顿感谢饭。


第三,对于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注意发掘幽默感。


你可以通过观察身边那些幽默的人、喜剧演员,来总结他们身上有什么幽默的要点、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并在每天结束时,记录下3-5件幽默的事。试一下,看幽默的人生是不是会轻松很多。


(3)情感的宽恕


无论以上的内容你是否能够做到,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人都会有喜怒哀乐,请允许自己为人,在情感上对自己好一点吧,允许自己软弱,允许自己偶尔偷懒,做不到。

练习积极

----用3因素增强幸福

1、自尊


自尊与幸福感联系紧密,我们的自尊越高,幸福感越高。自尊到底是什么?其实它包含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两方面,前者是我们对事物的把握和执行能力,后者是在处理事情中感到的价值。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尊都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自尊来源于别人的夸赞,以及高成就的人自尊一定高。


但其实高成就的人不一定拥有高自尊,因为自尊来源于我们自身付出与努力带来的肯定,而非外界空洞的夸奖。


自尊分为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三层次,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1)依赖性自尊:来源于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建立在别人的判断和与他人的比较上。


(2)独立性自尊:来源于内在自我,不依赖于别人。


(3)无条件自尊:既不来源于他人,也不来源于自身,不需做任何比较,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


那么如何提高自尊让我们感到更幸福呢?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隐形设想:不断暗示自己,除了自己以外无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抛开他人的状态下,来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


想象未来:想象未来五年、十年自己会在哪里、做什么,来确定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保持诚实:尝试一周不说假话,不断练习,使潜意识认同自己说的话是有价值的。


2、追求卓越而非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听上去好像挺好的,是个优点,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完美主义指的是不受控制地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伴随着对失败的恐惧和无法接受,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固化的直线思维。完美主义的人永远达不到他设定的本就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因而也不会快乐。


完美主义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限制性而非促进性的因素,完美主义过度关注结果而非过程,使他们尤其害怕失败,因此可能不愿行动,也就陷入了停滞。


而追求卓越则是注重整体的过程,既追求结果,也能接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这体现的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追求卓越的人享受过程,所以也懂得休息。


提出完美主义,是希望我们能避开这一陷阱,用追求卓越来代替完美主义


3、处理好亲密关系


对于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新认知:


(1)亲密关系中必然有冲突存在,我们需要允许冲突存在,并学会处理冲突


(2)亲密关系是被了解而非被认可


(3)亲密关系不能自生自灭,需要双方树立持续付出和经营的意识


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除了避免以上的认知雷区外,还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实操技巧,那就是:抚摸与拥抱。试着每天拥抱你的伴侣8-12次,不用一星期,不光你们的关系,你们的人生态度都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稳稳的幸福

----以追求幸福为使命的积极心理学

读完这些,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你可能会问:我到底有什么问题?而现在你发现还可以问:我有什么天赋,有什么变得更好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有谁要去看心理医生,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都是这人一定有什么毛病,而不是这人可能想变得幸福。

这是由于心理学发展到现在,践行的使命更多在于帮助解决痛苦,也就是仍处在传统心理学领域。所以我们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认知通常都停留在传统心理学这一狭隘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心理学的内容是很广阔的,心理学的三大使命是:解决痛苦,追求幸福以及发展和培养天赋,使平凡的生活更具意义。而传统心理学刚好只践行了第一层使命。


传统心理学过度强调心理消极的一面,而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积极的一面,注重改善个人发展,尽管积极心理学仍在发展早期,但积极心理学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必要补充。

学习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打开我们长期以来因传统心理学影响而受到的思想禁锢,更多地关注积极面而非单一的消极面,也有可能激发我们个人的潜能。

那些说积极心理学是心灵鸡汤的人,只不过是停留在了肤浅的情感层面,而没有继续行动,也没有改变固有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它并没有那么多光环和神秘感,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能起到实际帮助的,《哈佛幸福课》的导师泰.本.哈切尔教授正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

缓解痛苦是必要的,但追求幸福也同样有此必要,如果没有对幸福的期待,生活就会是一潭死水。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原课程视频,想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参考书籍,后面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聊聊。推荐几本积极心理学的着作,沙哈尔老师所着《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

希望大家都能过得更加幸福❤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关于幸福的话题,你有哪些想说的,留言板告诉我们哦~

如果您的阅读习惯是在公众号中阅读,欢迎 关注如沐书单公众号 哦~精彩荐文剖文不容错过,还有惊喜“一文看懂”系列等着您~

阅读全文

与幸福的方法讲了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部队党史故事怎么写 浏览:858
收入降低为什么影响心理健康 浏览:853
风还能为人类创造哪些幸福 浏览:890
爱情的重要性是什么意思 浏览:248
婚姻维持下去靠什么 浏览:444
婚姻两年之痒什么意思 浏览:125
最幸福的公主是什么 浏览:96
检查心脏健康状况做什么最好 浏览:357
湖北省有哪些事业单位考试 浏览:317
燕舞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725
汉堡不健康的食物有哪些 浏览:627
健康金怎么申请到帐 浏览:874
在哪些地方遇到美女 浏览:864
健康减脂怎么减能瘦 浏览:566
美女为了红什么都做 浏览:330
什么是爱情会长久 浏览:747
北京事业单位考试没多少分 浏览:202
12岁女孩如何健康长高 浏览:416
政府机关里的事业单位有哪些 浏览:211
绿植幸福花怎么养 浏览: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