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淮安市金湖县有11个乡镇,分别是哪些
截至2019年8月,淮安市金湖县有5个镇。
全县下辖黎城、戴楼、金北3个街道,金南、塔集、银涂、前锋、吕良5个镇,共有118个村委会、30个居委会。有国有农林场(圃)7 个,其中省属农场3 个(宝应湖、复兴圩、六普),县属场圃4 个(稻麦良种场、粮棉原种场、林场、果园)。
金湖县地处淮河下游、江苏省中西部、淮安市南部。东与宝应县、高邮市接壤,南与安徽省天长市相邻,西与盱眙县、洪泽区交界,北与洪泽区毗邻。位于东经118°48′~119°22′,北纬32°47′~33°13′。辖区东西最大距离47.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8.2千米。
(1)淮安幸福河在哪个位置扩展阅读:
金湖县的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期,有先民在此生存。
约4000年前,帝尧生于今塔集。
禹划九州,隶扬州之域。
商朝,地在徐州。
西周,隶吴国。
春秋战国,初属吴,吴亡属楚。
秦朝,实行郡县制,属东海郡东阳县。
西汉,初属东阳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由东阳析置高邮县,今县境金南、金沟、塔集、天堂集一线以南地区属之,余属东阳县。
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东阳县析置射阳、平安县,建平安城,今县境金南、金沟、塔集、天堂集一线以北地区属平安县,该线以南属高邮县,戴楼一隅属东阳县。
平安县是本土立县之始,距今(2012年)已2129年。属高邮县部分自公元前118年起无变,一直延续到1958年,长达2076年。
王莽时期,改平安县为杜乡县,高邮、东阳无变。
东汉,恢复平安县,高邮、东阳县如故。
三国时期,地在曹魏。金湖、高邮地区乃曹魏与东吴对峙的前沿阵地,曹魏虑其民被东吴所掠,令民北迁,民恐,纷纷渡江南下,平安、高邮、东阳三县俱荒。魏将邓艾在今县境及洪泽县部分地区屯田,筑白水塘,建石鼊城。
西晋,平安并入射阳县。县地分属射阳、高邮、东阳三县。史学家皇甫谧诠释《史记》,《史记·五帝本纪》尧帝下所注“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中的“三阿”即今县所属之塔集。
东晋,东晋偏于江南,版图狭小,地在东晋。境内三阿侨置幽、兖二州。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前秦与东晋在境内发生“三阿之战”。
南北朝时期,南齐于平安城置安宜县,于石鼊城立阳平郡。南梁于安宜城置东莞郡,并由石鼊城移阳平郡来治。高邮析置竹塘、三归县。南陈废东阳县,安宜、高邮如故。北周以石鼊城置石鼊县,原属东阳县的今戴楼一隅改隶石鼊县。
隋朝,随初石鼊县并入安宜县。高邮县无变。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冬,杜伏威率领的起义军攻克安宜城。安宜城遭杜伏威屠焚。
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宜县移驻大运河以东之白田(及今宝应县城),唐上元三年改安宜为宝应县。地分隶宝应、高邮二县。
宋朝,宝应、高邮县如故。
元朝,改高邮为府,改宝应为安宜府。安宜府寻废,仍宝应县。
明朝,高邮改府为州,宝应仍为县。
清朝,宝应县、高邮州无变。
中华民国,宝应县如旧,高邮改州为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8年4月隶高邮县的部分(时叫闵塔区)划属宝应县。同年宝应县在宝应湖西地区(即今之金湖县域)设立“湖西工委”暨“湖西办事处”,结束了东南一隅(闵、塔地区)长达2076年的隶属高邮县(州)的历史,而归于一体。
1959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批准设立金湖县,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全体第100次会议通过设立金湖县的决定。金湖新县的诞生,是金湖地域新纪元的开始。
195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复中共江苏省委员会,文曰:“9月29日电悉。同意在宝应县宝应湖西地区设立金湖县。”
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0次会议通过设立江苏省金湖县的决定,决定曰:“设立金湖县以宝应县的宝应湖西地区为金湖县的行政区域。”
至此,这块北有白马湖、东北有宝应湖、东南有高邮湖,内藏泗湾湖、洒火湖和诸多河汊的水面积占总面积(139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神奇土地,
结束了她自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安宜县移驻大运河以东之白田(即今宝应县城),使本土无治,而分属宝应县和高邮县(州)长达1300多年的历史,开始新的纪元。建县时,金湖县11个人民公社,18913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