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佛陀如何看待幸福

佛陀如何看待幸福

发布时间:2024-06-27 13:41:36

1. 瀵诲嚑涓鍑鸿嚜浣涚粡镄勫皬鏁呬簨

銆銆骞哥忔槸浠涔 锛埚崡浼犳硶鍙ョ粡鏁呬簨闆嗭级
銆銆璇镐经鍑虹敓鍦ㄤ笘闂翠护浜哄枩鎭︼纴浣涙硶鍦ㄤ笘闂村紭镓浠や汉锽沧偊锛屽儳锲㈠拰钖堜护浜哄枩鎭︼纴姣斿簱鎸佹垝浠や汉锽沧偊 銆 (锅 194)
銆銆涓缇ゆ瘆搴揿湪璁ㄨ恒屽垢绂忔槸浠涔堬纻銆岖殑闂棰樸备粬浠鏄庣槠涓嶅悓镄勪汉瀵瑰垢绂忕殑瑙i喷涔熶笉钖岋纴镓浠ヤ粬浠璇达细
銆銆銆屾湁浜鸿や负𨰾ユ湁锲界帇鑸镄勮储瀵屽拰钻h灏辨槸骞哥忋备絾链変汉鍒栾や负镒熷畼涔愯叮镓嶆槸骞哥忥纴镟存湁浜鸿や负寰楀皾缇庨熸墠鏄骞哥忋伞
銆銆姝e綋浠栦滑鍦ㄨㄨ烘椂锛屼经闄𨱒ヤ简銆备经闄鏄庣槠浠栦滑璁ㄨ虹殑璇濋桦悗锛岃达细
銆銆銆屾瘆搴扑滑锛佷綘浠镓璇寸殑闾d簺锽滀箰镞犳硶浣夸汉瑙h㔉鑻︺傚湪杩欎笘闂翠笂锛屽垢绂忕殑𨱒ユ簮鏄锛氢经闄鍑虹幇涓栭棿锛屽惉闂诲ゥ濡欎经娉旷殑链轰细鍜屾瘆搴扑滑鍜岃皭鐩稿勚伞

銆銆濡诲瓙链夊栭亣镄勭敺瀛愶纸鍗椾紶娉曞彞缁忔晠浜嬮泦锛
銆銆闾娣鏄濂充汉镄勬薄鍨锛屽怅鍟鏄甯冩柦钥呯殑姹″洒銆备笉璁轰粖鐢熸垨𨱒ヤ笘锛屾墍链夌殑鎭朵笟閮芥槸姹″洒銆------242锅
銆銆姣斿簱浠锛佹棤鏄庢槸链姹$Ы镄勬薄鍨锛屼綘浠搴斿綋铡婚櫎镞犳槑锛屾垚涓烘棤鍨㈡瘆搴撱------243锅堛銆涓钖岖敺瀛愮殑濡诲瓙涓庝汉绉侀氥备粬镒熷埌𨱍镒э纴钥屽洖阆挎墍链夌殑链嫔弸锛岀敋镊充篃杩灭讳经闄銆傝繃𨱒ヤ竴阒靛瓙锛屼粬鍙埚幓钖戜经闄椤剁ぜ闂璁銆伞銆浣涢檧鏄庣槠浠栧墠阒靛瓙涓嶆浘鍓嶆潵镄勫师锲犳椂锛屽憡璇浠栵细钬滃纻瀛愬晩锛佷笉鐭ョ緸钥荤殑濂虫у儚娌虫按銆侀┈璺銆侀厌搴椼佸叕鍏变紤鎭镄勬埧鑸嶆垨璺杈圭殑锣舵按锛屽悇寮忓悇镙风殑浜洪兘鍙浠ヤ娇鐢ㄥ畠 浠銆备簨瀹炰笂锛屼妇姝㈤殢渚匡纴涓嶈礊镄勫コ瀛愬繀瀹氲嚜鎴戞瘉𨱔銆傗
銆銆瀵岀縼 锛埚崡浼犳硶鍙ョ粡鏁呬簨闆嗭级

銆銆鐪嬭佸埆浜虹殑杩囧け寰埚规槗锛岀湅瑙佽嚜宸辩殑杩囧け鍒椤緢闅撅绂
銆銆鎻镓鍒浜虹殑杩囬敊锛屽儚镓寮幂碂绯狅纴浣嗛殣鍖胯嚜宸辩殑杩囬敊锛屽嵈镀忕嫛鐚剧殑瀹剁借翰钘忚捣𨱒ャ(锅252)
銆銆链変竴娆★纴浣涢檧鍒扮泿鍢庡浗鍜屼紭濉斿崲寮樻壃浣涙硶镞讹纴𨱒ュ埌璺嬫彁锘庛备粬阃忚繃绁为氾纴鐭ラ亾锘庝腑宸ㄥ瘜娉鍏斿朵汉锛屽寘𨰾浠栨湰浜恒佸诲瓙銆佸効瀛愩佸冲囥佸瓩濂冲拰浠嗕汉璇佸缑鍒濇灉镄勬満缂桦凡缁忔垚镡熴傛朝鍏旀湰浜烘浘鍦ㄥ朵腑钖庨櫌鍙戠幇澶у爢绛夎韩楂樼殑閲戠緤闆曞儚锛屼汉浠锲犳ょО锻间粬娉鍏旓纸宸村埄鏂囩殑镒忔濇槸鍏缇婏级瀵岀縼銆
銆銆娉鍏斿朵汉钖璇翠经闄𨱒ュ埌璺嬫彁锛屽氨鍓嶅幓钖戜经闄椤剁ぜ闂璁锛屽苟涓斿湪钖瀹屼经闄镄勮存硶钖庯纴璇佸缑鍒濇灉銆傛朝鍏斿憡璇変经闄锛屽湪浠栦滑鍓嶆潵钖娉旷殑璺涓婏纴涓浜涜嫤琛屽栭亾镓硅瘎浣涢檧锛屽苟 涓旇瘯锲捐存湇浠栦笉瑕佸墠𨱒ュ惉浣涢檧璇存硶銆备经闄锲炵瓟浠栵细銆屽纻瀛愬晩锛佸じ澶у埆浜虹殑缂虹偣鍜岄敊璇锛岃屽硅嚜宸辩殑阌栾瑙呜嫢镞犵澒鏄寰堣嚜铹剁殑鐜拌薄銆伞
銆銆浣涢檧鎺ョ潃璇存槑娉鍏旂殑鍓崭笘銆备经闄璇村湪镆愪竴涓栨椂锛屾朝鍏旀崘鐚鍏村缓涓搴х簿鑸嶅拰闆嗕细鐢ㄧ殑铡呭爞缁栾喀鍙朵经銆傝屽湪鍙︿竴涓栨椂锛屼粬鏄娉㈢绥濂堢殑瀵岀縼锛岄偅镞跺欙纴褰揿湴鍙戠敓楗ヨ崚锛屼粬鎶婅嚜宸变粎鍓╃殑椋熺墿渚涘吇涓浣嶈缇鏀浣涖傜敱浜庤繖渚涘吇锛屼粬镦楗镄勯攨缃愬囱抗浼肩殑瑁呮弧浜嗙背銆

銆銆瑙h㔉涔嬮亾锛埚崡浼犳硶鍙ョ粡鏁呬簨闆嗭级
銆銆瑙h㔉涔嬮亾(娉3) 銆銆
銆銆镓链夐亾涓鍏姝i亾(娉1)链娈婅儨锛屾墍链夋硶涓锲涘湥璋(娉2)链娈婅儨锛屻銆
銆銆镓链夊幂晫涓涓嶆墽镌(娑呮)链娈婅儨锛屼袱瓒充䌷鐢熶腑浣涢檧链娈婅儨銆 (锅273)銆銆
銆銆杩欐槸鍞涓镄勬i亾锛岄櫎姝や箣澶栵纴鍐嶆病链夎瘉鍏ユ竻鍑鐭ヨ佺殑姝i亾浜嗭纴濂夎屾ゆi亾钖э紒榄旀尝镞灏辨棤鑳戒负锷涖 (锅274)銆銆
銆銆濂夎屾ゆi亾锛屽氨鍙浠ョ伃灏借歌嫤锛屾や竴姝i亾涔熸槸鎴戠伃灏借歌嫤锛岃瘉鎭熷湥鏋(鎴愪负浣涢檧)镞舵墍瀹h寸殑姝i亾(娉)銆 (锅275)銆銆
銆銆浣犱滑搴旇ヨ嚜宸卞姫锷涳纴濡傛潵鍙鏄鎸囧嚭姝i亾钥屽凡锛屽夎屾や竴姝i亾骞朵笖绂呬慨镄勪汉锛屽彲浠ヨВ鑴遍瓟娉㈡棳镄勬潫缂氥 (锅276)銆銆
銆銆涓缇ゆ瘆搴扑即闅忎经闄鍒版煇涓𨱒戝瓙铡诲寲缂桦悗锛屽洖鍒扮囨爲缁椤ょ嫭锲銆傚綋澶╁倣鏅氾纴浠栦滑鍦ㄤ竴璧疯ㄨ鸿矾阃旂殑𨱍呭喌锛屽挨鍏舵湁鍏冲綋鍦扮殑灞卞窛鍦板娍锛岀┒绔熸槸骞冲湴鎴栧北宄﹁捣浼忥纴娉ュ湡璺鎴栫庣煶璺绛夌瓑銆备经闄钖鍒颁粬浠镄勮瘽钖庯纴灏辫繃𨱒ュ憡璇変粬浠锛氥屾瘆搴扑滑锛佷綘浠鐜板湪镓璋堣虹殑璺鍐垫槸澶栧湪镄勭幆澧冿纴姣斿簱搴旇ュ彧鍏虫敞鍦h呯殑淇琛屼箣阆掳纴骞朵笖绮捐繘淇涔犲彲浠ュ紩棰呜呖娑呮幂殑淇琛屻伞嶃銆澶囨敞锛氭敞1锛氥屽叓姝i亾銆嶅嵆涓阆掳纴鍙鐢ㄦ潵璇佹偀娑呮冦傛敞2锛氥屽洓鍦h皼銆嶏细鑻︺侀泦銆佺伃銆侀亾銆备笉绠′经闄鍑轰笘涓庡惁锛屽洓鍦h皼姘歌繙瀛桦湪涓栭棿锛屼经闄鍙鏄鎸囧嚭锲涘湥璋涜屽凡 銆傛敞3锛氢经闄鏄绗涓浣崭富寮犱汉鍙浠ヤ笉鐢ㄤ緷璧栬秴镊铹舵垨鎴栧栧湪镄勫姏閲忥纴钥岃嚜琛岃瘉寰楄В鑴辩殑瀹楁暀甯堛

2. 佛对幸福的定义是什么

佛法不讲“幸福”,讲“欢喜”。你看经律论三藏典籍,里面从来找不“幸福”这个字眼,只有“欢喜”。
为什么佛法不讲“幸福”呢?因为“幸福”是无常,一切法了无自性,今天的幸福,明天就会成为痛苦。王国维词“今宵欢宴胜平时”,背后隐藏着大悲大苦,因为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灭。聚时,生时,是幸福;散时,灭时,就是痛苦。只有了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皆苦”之后,才能得到根本的“涅槃清净”,这就是佛教的所谓“四法印”。
了悟之后的状态,就是——清净欢喜。
那么,什么是佛陀所谓的“法”呢?
《成唯识论》说:法谓轨持。“轨持”意思是“常道”,即永远不变的规律。
明白这些规律之后,就是觉悟。
《筏喻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对未觉悟者来说,有“幸福”和“欢喜”的存在,我们会贪恋幸福,贪恋欢喜,这种贪恋不舍,“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抱歉,这句是儒家的观点,但和佛陀观点不矛盾),正是生起三毒“贪、嗔、痴”的根源。
所以,对幸福的苦苦不舍的追求,正是痛苦的根源。
对于佛陀来说,没有什么是欢喜的,但,这,正是欢喜。

3. 如何面对幸福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一、幸福也需要佛法

凡夫面对痛苦的时候,因为无法承受,痛苦就成为修行的阻碍,生活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同样,因为过去的福报,而得到一些“幸福”——发财、升官、有名声的时候,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就会心生傲慢,继而歧视乃至欺负社会底层的人或其他生命。

傲慢心最大的坏处和负面作用,就是自以为超越一切,自视清高、目中无人,最终丧失恭敬心。另外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感觉不到修行与解脱的重要性,从此更加沉迷于物质享受,没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别人劝他念阿弥陀佛、好好修行。他会回答说:我现在各方面都一帆风顺、毫无缺憾,为什么还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就这样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更不愿精进修行。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很有代表性的现象。

在这些烦恼的操控下,修行也会变得艰难起来,所以凡夫的修行道路是荆棘满布、障碍重重的。若想修行一帆风顺,必须要有一些对治的方法。

凡夫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世间知识——怎么挣钱,怎么生活等等,但因为没有经过闻思,没有接受佛教教育,在解脱等深层次的人生问题上一无所知,所以价值观是错误且颠倒的——只看眼前,不去思考更长远的问题。不了解金钱、物质等身外之物的本质,最终导致傲慢心与懒惰思想的滋生。

很多人比较向往中庸的生活——既不是很痛苦,也不是很幸福,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同时好好修行。但即便是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也不一定是长久的,因为生老病死等八大痛苦,谁都无法避免,更何况保不准还会出现一些大起大落的人生,如果没有佛法,我们将如何面对?

所以,不仅面对痛苦的时候需要佛法,面对幸福的时候也需要佛法,以佛法的智慧与力量去面对幸福,把幸福分享给众生,幸福就不会成为修行的障碍。

如果没有佛法的教育和修行,面对痛苦,人一般还能承受;面对幸福,却很难保持从容淡定。因为再苦,心里还抱着一丝希望;有钱、有权、有名的时候,人就会狂妄自大、忘乎所以,无法再和以前一样平平淡淡地过普通人的生活,更无法静下心来闻思修,整日过着奢侈的生活,减损自己的福报。

很多人自来就羡慕有钱人的生活,他们错误地认为:物质生活会给自己带来所有的幸福;再加上后天西方物质主义思想的侵蚀,更是不遗余力地追求物质享受。但除了一些懂得佛法,并努力修行的人以外,很多有钱人不但不觉得幸福,反而比一般人更浮躁、更痛苦。如果深究有钱人挣钱、花钱的渠道,或许会发现其背后都是无边的恶业,这又何谈什么福报呢?

所以,佛陀和很多成就者都告诉我们:三界当中,尤其是欲界众生,没有绝对的幸福。虽然现实生活当中存在幸福,但这些幸福都是短暂的、相对的,其中包含着不幸福的种子。

无论现实生活当中短暂的幸福,或是超越轮回以后永久的自由幸福,都不是来源于外在的物质生活,而是来源于内心的安静与自由。当心里有嗔恨心、自私心、贪欲心时,就不会自由。要得到终极、永恒的自由,就必须祛除内心当中的贪嗔痴慢。

若有佛法甘霖的浸润,人生再怎么大起大落,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

二、具体方法

具体的方法,还是闭关打坐。此处所说的闭关,不是两年三年或几个月的闭关,而是每天一到两个小时的闭门修行。

(一)世俗谛的方法

1、首先按照《普贤上师言教》中讲的寿命无常的道理来思维:我现在虽然发财了,但这些财产只是因过去的小小福报而带来的,它们随时都可能失去,所以我不能执着这些钱财,更不能心生傲慢。还要思维:今生的钱和地位,都是相对的,我走的时候,全部都只能归零,和我降临人世的时候完全一样,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只是多了一大堆杀盗淫妄的罪业。我不能因为一点点世间小福报,就愚蠢到不修行、不学习的地步,而是要更加精进地闻思修行、利益众生。

这样反复思维之后,就能把傲慢心降低。当然,只有在证悟一地以后,才能断除傲慢心的种子。

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引用大量佛经讲述了一种心态:有菩提心的国王或企业家会认为,这个钱并不是我所拥有的,我只是负责保管或分配这些钱的工作人员,我的任务,就是把钱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地方,做对众生有益的事情。

如果没有用菩提心去对待,世间的钱财都是害人的痛苦之因,它会让我们不得解脱。

2、同时也要思维:虽然有漏的东西都是痛苦之因,但因为前世的福报,让我暂时拥有一个平淡且相对幸福的生活,这个幸福是来之不易的。佛经里面讲过:能在人间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同时又有机会闻思修行,才是人间顶级的高端享受,是真正的福报,人间的幸福顶多不过如此了。在轮回当中能同时拥有二者的人,是非常稀有罕见的。

要知道,做高官、富豪、社会精英,不算什么稀有,六道众生中的天人、非天,以及饿鬼道一些众生的富裕程度,也是人类中的大亨富豪们千分万分不及其一的。但是,虽然他们家财万贯、应有尽有,但他们却缺乏佛法的闻思修智慧以及慈悲心。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他们只能是贫乏、可怜的落后分子。

两相比较,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富有,所以,我要用福报去换佛法,然后用佛法去换取更深层、更恒久的幸福。让幸福生活与闻思修行,成为相互促进的因缘。

3、还要思维:当拥有幸福的时候,一定要能感知到当下的幸福。同时学会感恩,并习惯于朴素、低调、低碳、简单的生活,并懂得少欲、知足、感恩和分享,学会布施多余的东西。虽然这只是钱财上的微小布施,但也可以同时具备六度,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做布施,可以积累很大的资粮。这样,心就会慢慢平静下来,在这个平静当中,可以感受到自由、幸福与快乐。还要提醒自己,我不能沉醉在这小小的福报当中,我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积极闻思修行。

可所有的凡夫却不会这样想,当他们获得了世间的幸福之后,仍然不以为足,不但感觉不到幸福,还想再去寻找另外的幸福。身体和语言被贪欲心操纵、支配着,这种人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4、遇到痛苦的时候,可以修自他相换;遇到幸福的时候,同样也要修自他相换。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叫做享受幸福;从解脱的角度来说,这叫做浪费福报、浪费幸福。佛经中一再提醒我们:千万不要把幸福浪费掉了!所以,在事业成功、心情舒畅、幸福无比的时候,一定要修自他相换。

呼气的时候,把自己当下的幸福,与幸福之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有的善业、福德,全部观想成白色气体呼出去,融入天下所有众生的身心。观想天下所有的众生,都得到自己分享的幸福与幸福之因,并远离一切痛苦等不幸。

如果没有这些窍诀的指引,没有尝试着去观修这些修法,很多佛教徒的心也与不学佛的人一样。只要遇到一点点微乎其微的痛苦,就伤心欲绝、一蹶不振,不但修行无法正常进行,连基本的正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稍有一点强于他人的福报,又洋洋自得、目空一切,谁都看不起,事事唯我独尊。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做、去落实。这样长此以往,以后即使在梦中遇到苦乐境况,都会下意识地这样观修。若能持之以恒地不懈努力,则不管以后的生命中遇到再大的起伏落差,都能保持平稳的心态,都不会阻碍自己的修行。

虽然从表面上看,这个修法显得很简单,不能和大圆满、大幻化网、大中观等高深大法相比。但是,对我们这些位于修行初段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些修法了。心灵的成长,有一个过程,要从零开始,不是一下子就能一蹴而就的。经过长时的努力,最终一定能达到最高的境界。

幸福不在于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即使没有钱,过着清贫的生活,人一样可以有理想、有悲心,品行高尚、尊重因果,既不伤害其他生命,也不破坏周围环境。不管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自己都感觉很愉悦、很开心,这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但很多人目前的生活却与之截然相反——没有任何内在的成分,精神空虚无聊,情绪焦躁不安,道德衰败、尔虞我诈、穷凶极恶、互不信任,过度地开发、破坏环境,金钱凌驾于一切之上,并认为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所有的地球人都变成这样,这个社会就没有希望了,人类也没有希望了。

很多人虽然学佛了,但由于没有足够的闻思修,所以素质和不学佛的人一样低下。佛教团体中互不团结、互不理解,抱怨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为什么没有修行?就是因为不知道人身多么难得,不知道现在的机会多么难得。一个人买再大的房子,再贵的名车,都没有用。要珍惜当下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机会,这个非常难得。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幸福,还不修行的话,再往后走,就是下坡路了。

(二)胜义谛的方法

胜义谛的方法,就是修空性。具体包括两种修法:

1、中观推理

如果用中观的理论去推理,就能知道这个世界都是梦幻泡影,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就像昨天晚上的一场梦,梦到自己做高官,梦到自己很有钱,当时感觉似乎与现实生活是一样的,但今天醒来之后会明白,梦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同样,虽然我们在目前的现实生活中当高官、做富豪,但总有一天我们会知道,现实生活也是假的。现实与梦幻之间只有时间长短的差别,而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2、直接观心

这也是最好的方法:在观修之前,首先要明白,所谓痛苦与幸福,都是内心的感受,它不在于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权利的大小。这一结论不仅是佛经里面早就说过的,而且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在研究了半个多世纪以后,也得出了不谋而合的结论,并且也有很多数据的支撑。

就像到了夏天,或太阳升起、气温上升的时候,雪人、冰雕都会融化,不复存在。或在有些时候,蓝天上白云朵朵,有些像动物,有些像建筑物等等,但仅仅在一瞬间,所有的乌云都在空中消失无踪,仅剩一片虚空,不留一丝痕迹一样。虽然在尚未证悟的时候,心的现象实在且鲜活,但在证悟心的本性之后,就能现量觉察到,心或意识的本性都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像虚空一样,附着在心或意识之上的痛苦和幸福也会像云彩和冰雪一样瞬时无影无踪。正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观修方法:

首先静下来,第一步,是修上师瑜伽。此处上师瑜伽中的上师,是法王如意宝。其他所有上师,都可以包含在法王如意宝当中。观想法王如意宝和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形象或相貌是莲花生大士,本体是法王如意宝,修完上师瑜伽以后,观想上师融入自己的心。然后静下来,看心的本性。此时一下子就能明白心的本性,从无始以来就是这么清净,从来没有诞生、存在或消失过任何念头,它本来就是这样清净、宁静、安静、光明、空性。此时会感觉到一切都是空性,无论痛苦还是幸福。

起坐以后,在现实生活中,也要知道一切都是如梦如幻,这样无论遇到任何境遇,都会安之若素、游刃有余。

所有的修法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最好能把自己从人群中隔离开来,寻找一个相对比较僻静的地方去修,这样效果会更明显。即使没有条件到安静的地方去修,也应该安住在自家佛堂里面,关严门窗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每天坚持闭关一两个小时。这样长期坚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应用娴熟之后,则无论住在吵闹的城市,还是安住在寂静的圣地,内心始终就像住在净土一样宁静祥和,丝毫不受末法时代之娑婆世界的沾染。身处不净红尘,心住清净佛刹。

驯心若驯象

调伏内心,就像驯服动物一样。当它孤独绝望、颓废失落的时候,就修如何面对痛苦的法,把痛苦转化为力量,鼓励自心,给心以勇气,让它重新站起来,走上解脱道。当它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时候,就观修诸行无常、有漏皆苦之类的法,以克制过度的傲慢。让心不走两个极端,始终处于中立、正常的状态当中。

唯有释迦牟尼佛,才知道最彻底、最有效的调心之方法,这是其他所有的科学家、哲学家等专家,神通超人的外道,以及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的成就者、神仙都没有掌握的独门绝技。

佛经中讲过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印度很多小国家的国王都是非常虔诚的佛弟子,但有个国王因为不了解佛教,所以没有信仰。

一次,国王获得了一头非常珍贵的大象,他找到一位驯象技术远近驰名的驯象师,让他驯服这头大象。驯象师施展了各种技巧,最终把这头大象驯服得非常驯顺、调柔。大功告成之后,他便请国王来当场鉴定。

他和国王一起骑在大象背上,四处巡视溜达。突然,大象开始疯狂地往前冲,翻了一山又一山,根本不听驯象师的口令。当大象跑到一座森林里面的时候,无计可施的驯象师连忙叫国王抓住一根树干,这样才脱离了象背,大象仍然不顾一切地拼命往前狂奔。

脱离险境的国王气急败坏、怒火冲天。他指着驯象师说道:你胆大包天,居然敢欺骗我!你根本没有驯服大象,却让我坐在大象背上,居心何在?我要把你的头砍下来示众。

驯象师委屈地回答说:我确实是把它驯服得服服帖帖了,如果您不信,就等两三天,大象自己肯定会回来,到时候就可以一见分晓了。

国王虽然怒气未消,但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便勉强回答说:再给你几天时间,等大象回来,如果不是你说的样子,就一定要砍掉你的头。

过了两三天,正如驯象师所言,大象的确自己回来了。驯象师为了证明大象已经被自己驯服,便将一个烧红的铁球放在面前,并给大象下了一个口令,大象当即毫不犹豫地准备用鼻子去抓那个烧红的铁球。驯象师当即对国王说:因为它已经被我驯服了,所以一定会去抓这个铁球,但抓了以后,它一定会马上死掉,国王您看着办,如果您需要这头大象,就一定要制止它去触摸铁球,否则就来不及了。

起初还将信将疑的国王看到大象真的扑向铁球时,不得不相信了,连忙出手制止了大象的愚莽之行。但国王同时也百思不解,便好奇地问驯象师:为什么那天你一再下口令,它却充耳不闻、一路狂奔,今天却如此服帖呢?驯象师说:我只能驯服大象的身体,却无法驯服大象的心。因为大象闻到母象发情时的气味,所以生起了贪心,在贪心的驱使下,就会失去理智,又怎么会听从我的口令?今天它恢复了常态,所以会对我言听计从。

国王听了驯象师的陈诉,才心服口服。之后若有所思地问道:天下有没有人能够驯心呢?驯象师说:有,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国王顿时对佛陀生起了无比的信心,连忙前往释迦牟尼佛座前皈依、供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世间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可以控制人的部分语言和行为,却无法调伏人心;驯服内心的唯一导师,就是佛陀。

以上所讲的,就是调伏自心的方法。

如果没有这些方法,很多人在遇到沉重打击的时候,会极度绝望,甚至以自杀的极端行为,来让自己宝贵的生命走到尽头。据2003年《光明日报》报道:仅于2003年,中国就有二十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凡夫俗子都有这样的通病,遇到一点点痛苦,就承受不了,要死要活;稍有一点点世间成就,又立即变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

人类历史上诸种不堪回首的惨剧,绵延不断的战争,都是心造出来的,都是欲望无限膨胀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西方惨无人道的黑奴买卖,可以持续长达四百年时间,把黑人当成猪狗不如的商品来进行交易,这是多么丧尽天良的事情啊。这一切,都是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控制的极端表现。

所以我们要调伏自心,不让它主宰我们的肉体,让我们饱受痛苦的折磨,甚至走向绝路;通过调心,就能给它以勇气,从而把痛苦转化为力量;并给它以希望,使它重新走上解脱道。

痛苦或幸福,都是变幻莫测的人生之路中在所难免的。如果没有调服内心,又如何能保持平稳的心态呢?

以后不管是修行,还是面对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波动,都要用佛法去调整心态,这种做法不但当下对大家有利,而且对所有生命的未来,都有着不可思议的缘起。

上述内容,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佛法的具体方法。很多人也意识到要将佛法融合到现实生活当中,但如果没有修行,没有正知正见,又用什么东西来融入现实呢?

出座之后的修法,就是将入座时体会到的正知正见,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

希望大家在现实生活中,能尽量运用、落实这些修法。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我们千万不要错过。假如今生今世没有修出什么结果,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机会,就非常难说了。所以务必要珍惜这些修法,珍惜这个机会。现代人的物质生活,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丰富、更发达,但现代人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更忙碌、更紧张。巨大的生活压力,激烈的竞争环境,已经把我们推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我们太需要修行了!只有修行,才能最终自利利他。

我们现在虽然压力很大,但获得了暇满人身,还是比较幸福、比较自由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修行,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是任何人都说不清楚的。尽管大家都在说“明天更美好”,但会不会美好,谁敢打包票?自然灾害、饥荒、战争、暴动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把握住当下吧!

4. 释迦牟尼在爱情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您问的是不是他对爱情的看法如果是请看下面:关于释迦摩尼的爱情观:1、自当年悉达多太子抛弃娇妻爱子与荣华富贵入山寻道,年轻的王妃便被迫放弃了青春、美貌与爱恋;当太子在山中饿得瘦骨嶙峋,这位孤独的公主也在深宫中水米难咽;当太子饿昏后被牧羊女餵下一勺奶糜,孤独的王妃也只看在幼子的份上勉强喝下了一口饭汤。

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久坐开悟之后,当释迦佛广度众生万人敬仰威仪赫赫之时,那位落寞的妇人,却越加落寞、苍老。此时,佛陀回来了,回来救度本国的众生。净饭老王与众王子王孙率百姓虔敬出迎,惟有她一人独坐楼中。

佛陀派弟子目犍连去劝化他的妻子。目犍连施展他的神通与法力,也用的真诚来劝说,仍然无法打动师母的心。他回来报告佛陀,说:“她不想见您。”佛陀说:“好吧!我去寻她。”他上得楼来,掩门,室中只剩下二人对坐。她一语不发。

这一生付水流的青春化作点点滴滴的恨,濡透身心……。佛陀轻轻地说道:“我知道你在恨我。但是你来看……。”佛陀在他掌心展出她前生的记忆,展开他们的前生缘。

那是佛的前世修炼时,他还是一个刚入门的沙弥,以全身心的虔敬向燃灯古佛献了一朵莲花。燃灯古佛为他受记,微笑颔首:“你注定在来生得道。”这时,卖花的那位年轻女子走来,跪于燃灯佛前,说:“佛啊,我以生生世世的佛性,求您让我与他在来生一同得度!”燃灯佛说:“他在来生注定四处传法。你将以一生的孤苦为代价,你愿意吗?”“我愿意!”“你将放弃你一生的青春与幸福。”“我愿意!”“你的漫长的人生都将被一份情之伤痛咬啮,直至等到他的救度。”“我愿意!愿意!愿意!”

于是,才有了她这一生的痛……

爱与恨,在人间的层面其实根本无法说清楚……。何况,爱与恨,对于修道人来说都是情的羁绊,倘若看不透、放不下,不但双方徒受感情纠缠,于人于己也毫无裨益。

这样看来,有人还会认为是佛陀对她的妻子无情吗?这一切难道不是她的妻子当初的选择吗?待明白了这一切的因由后,她还会心有余悸,有任何怨言吗?如今佛陀前来救度她了,难道她不应该心存感激并虔诚的忏悔吗?这难道不是佛陀对她最大的慈悲吗? 2、这是一段世间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世的轮回转世,他们一再结为夫妇,在悠长的岁月中始终不背弃当初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诺,以及对自己许下的誓言,贯彻到底的真爱,直到圆满成佛超越所有世间苦难。

这个横跨万亿世时空,历经转世的超凡爱情故事,主角不是别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根本导师-释迦牟尼佛!

民间传说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回肠荡气?然而七世以后,一切灰飞烟灭,彼此的爱恋逐渐淡化消失,直到后来纵使相逢也不相识。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过…而今天许多昨日宣布彼此相爱的人却在短短时日过后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连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诺都无法完成…

放眼周边,我们看到:情侣相恋或夫妻结合时,常彼此许诺要为对方带来幸福,然而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么的迷茫众生又如何牵引自己的伴侣找到幸福呢?往往反倒变成了互相埋怨对方为自己带来苦难的结局。佛陀的爱如何贯彻始终,是如何真正“将爱情进行到底”,直至实现了生命的终极幸福?实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无限向往!

翻开佛经,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与瞿夷夫人同发菩提心,同行菩萨道。不论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时何地,从来不以相互间条件的有无,而变易他们纯洁的真爱。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次的生命历炼后,释迦牟尼圆满成佛了,先一步彻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家中,以种种的婉转接引,用耐心、坚持和亲身示范,毕竟度脱了瞿夷夫人(即:耶输陀罗),帮助她解脱牵绊,离苦得乐;而耶输陀罗在历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种种体谅支持,助成了释迦牟尼的道业…要说世间最有情、有义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谁?爱得最深、最长久的妻子,舍瞿夷还有谁?所以说:寻找真爱,不能不学佛! (未完-详细请看出自)
出自: http://tieba..com/f?kz=670431570

5. 急。如何从佛学中挖掘幸福1500字,这是我全部积分,谢谢了

慈悲与智慧是治愈一切病的良药
世界上的良药,每一种只能治几种疾病;心灵的良药----智慧与慈悲,却可治愈一切的病苦。

人们常常叫嚷要去寻找内心的平和,其实它一直都在,从不需要你去寻觅。当你从为欲望而劳役终日的忙碌中静下来时,自然会感到它的存在。

人们逃避家庭、城市、社会及自己的问题而逃至深山中去寻觅心内的平静。既然是要寻觅"心内"的平静,又怎么可能在"心外寻得呢?

快乐只可以在心内寻得,并不在于你身处之地方。有人花费半生积蓄往外国的海滩度假,结果却败兴而返;有些人却可以在水灾灾区中划艇作乐,玩个不亦乐乎。

有人远走他方以寻觅内心的平和。但如果你心中没有平和,尽管跑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寻得到它;假如你心中一早有了平和,你也就没什么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了。

如果心中没有快乐,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心中若然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

当你的心充满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你的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见到真理。

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在心情开朗时,见到的人都友善亲切;在心情烦躁时,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

我们的心影响着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拥有一颗快乐的心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内心充满仇恨的人,见到的是一个令人愤怒的世界;心中满是受伤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

透过评批的眼睛看,世界充满了有缺陷过失的人;透过傲慢的眼睛看,这世界充满了低贱愚痴的人;透过智慧的眼睛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学习的地方。

有智慧的人----在独处时会管好自己的心,在不是独处时则会管好自己的口。

自知为愚者的愚者并不愚蠢;自以为聪明的愚者却是愚者中之愚者。

与他人相处时,是谦虚学习的好机会;在个人独处时,是反思自省的好机会。

在你的心开始懂得以智慧去观察时,生命的真谛便会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现。

只要你仔细去看,即使一个醉汉或一个疯子,都有一两件东西值得你学习。

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横蛮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是教你安忍的明师。在碰上一个这样的人时,你应该欢喜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可以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

为什么我们会在与横蛮的人相处时生气呢?因为他的嗔心唤醒了我们本身之嗔恨。当你心中再无嗔心时,面对恶人并非什么受不了的事;事实上,你根本不再会觉得世上有任何恶人。

每个人都喜欢自主。但如果你在他人对你说了句什么后就大发脾气,你就是正在把自主权付托了予他;慢慢地,除了你自己外,每一个人都成为你心的主人。如果你向往自主的话,先去学懂主宰自己的心。

如果你为了人家的一句话就大发脾气,或者是飘飘若仙,你的心其实是在跟着别人的话走。把自己的快乐托付在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上面,是很愚蠢的一回事。

视处处为难你的人为你发了狂疯的至亲,不要生起忿恨,应该对他更加怜惜。

我从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视钓鱼或狩猎为娱乐。我们的生命怎么可能会透过另一个生命的结束而变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会再加以杀害,而这只是为了周末有点什么娱乐而已,你会有什么感想?我不认为你会欣赏认同这些人的嗜好。同样地,我不明白为何你会视钓鱼与狩猎为娱乐,这只是无谓的杀生。当杀害生命成为你的嗜好时,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动物需要呼吸,你也需要呼吸;动物需要饮食,你也需要饮食;动物会高兴也会悲伤,你也会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些人说动物与人类不同,所以就可以妄加杀害,我从未听过比这个更无稽的谎言。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在施予的时候,你实在是利益自己;当伤害另一个生命时,你是在伤害你自己。

宇宙万物皆为一体。在你伤害大地、河川及这上面的生灵时,你其实正在伤害你自己。

在别人做了些有利世界的事时,若能生出随喜的心,你也就是参与了这一件善行。在别人做了伤害其它生命的事时,你的认同就等于你的参与这个恶行。

随喜是妒忌心的妙药。在他人得到快乐时,若你为他心生欢喜,你就会被他的快乐所熏染。

单单去祈求厄运消失并无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这些果报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种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苍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样祈求也都没什么用处。

虔诚的人会不惜走遍千山万水去朝圣来讨心目中的神明之欢心,他们却不知道:帮助自己家门前的穷者与饿者可能会更令神明高兴。如果它们的神明是无处不在的话,他们必定也就在这里,就在他们的家门外。

如果问题可以解决,你没必要忧虑;如果问题无法解决,你再忧心也无补于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这种那种的艰辛。要解决艰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穷苦国家的惨苦生活,你的所谓"艰辛",突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生命的本身并不艰苦;艰辛的感觉只来自你的对抗与不满。

痛苦与疾病只是病征而不是病灶。先医好你的心灵,它们便会自然痊愈。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碍都源于你的贪念、嗔恨、执着、愚昧与妒忌。最有效的治疗是先医好你的心,否则你的病苦将永无休止。

正如一个武士需要对外在的环境保持警觉性来保家卫国;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心念时时观照来保护自己。

在你做坏事时,少不免会东张西望,避免给看到。其它人看不看到其实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会看到,而你没可能可以逃避自己的心。
根部有毒性的树所长出的花、果及叶也都是有毒的。同样的,任何由贪执及仇恨所驱使的念头、语言或行为都只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心是所有行为及其成果的根源;由一个充满仇恨及贪欲的心所引发出的言语、行为及念头只会带来痛苦;相反地,一个慈善的心所引导的身、语、意运作皆会带来福乐。

你没可能打败所有的敌人,但在你打败了心中的我执时,基本上就等同降伏了所有仇敌。

我执是把我们与痛苦系在一块儿的枷锁;在我执被放下时,真正的解脱自在就在跟前。

风雨并不能损大石之分毫;恶言及攻击并不能伤害一个"无我"的人。

一个"无我"的人已经超越了嗔恨、愚痴、妒忌及执妄的层面。他是一个享有真正之快乐的人,因为世上的痛苦,不可能伤害一个"无我"的生命。
放下一点点执着,你便会有一点点自在;放下多一点执着,你会有多一点的自在;在完全放下时,你便会体验到完完全全的欢喜自在。

很多国家尝试以战争来达致和平,我倒想知道这其中的逻辑性。

以战争来争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灭火一样高。

用暴力及权势争取回来的名利地位并非什么大成就。畜生所做的也不过是如此!

任何以仇恨作为动机的言行,永远不可能成为化解仇恨的一种方法。

在一场纷争中,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宗家庭纠纷或只是一场打架,其实永没有对的一方,凡有参与的都是错的一份子。

解除核武器并不会达致和平。当人在被嗔恨心支使下,即使用一块石头也可以杀害很多生命。只有解除嗔恨才可以达致和平。

由心开始,从心着手,净化心灵,才是达致和平的唯一有效方法。

善心是唯一的和平之道。在没有善心的时候,你没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在连你都与自己过不去的时候,哪有可能达致整个世界的和平呢?

在你完全放下嗔恨的一刹那,你眼中的世界就变得和平;当每一个人都放下嗔恨的时候,整个世界就会变得和平。

内心与外在的世界并非两回事。当每一个人心中都再无仇恨时,世界和平就自然地会展现在面前。

你不一定要是英雄豪杰才能拯救这个充满暴戾的世界;你只需要以慈悲心对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个世界就已因你的存在而变得祥和了。

要令这个世界变得美好,并不需要大声弘扬什么理念,只需要令自己成为慈与悲的化身。当心中洋溢慈悲时,你就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周遭的人;当他们心中的慈悲之灯被燃着时,自然会再燃亮更多的生命!

慈悲心有点儿像感冒病----在你沾上了它时,你周围的人很难不受牵连传染。

在弘扬慈悲精神的时候,你不需要向别人灌输什么教育;当你的心有了慈悲之时,他们自然会察觉到,他们心中的慈悲自然会被唤醒。最有效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

当你是对的时候,你并不需要说什么;在你理亏的时候,不论你说什么也没用!

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的一方,你没必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那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来自他人的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受了委曲,只因为你对这些言行介怀。

受到他人无理的迫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以仇恨心响应,则更加加深了你的不幸。

仇恨并不能伤害到被恨的人,只会伤害到自己。

想想看:在发脾气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不太好吧!哪为什么把仇恨带在身上呢?仇恨对你与别人都没有用处,它只是一件不论带多短的时间与旅途都嫌太笨重的一个包袱。

憎恨一个人是一种很费神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人,何必为他费神呢?如果你喜欢这个人,哪又干吗要去憎恨他呢?

在他人做了令我们不快的事时,我们往往会去憎恨他,就好象憎恨是一种报复似的。要去恨一个人需要不少精力,而仇恨只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每一分一秒都在伤害自己,却不会影响到被恨的对象,哪又有何意义呢?

为什么没有人会对一块石头大吵大闹呢?因为石头的静默令挑衅生事者无从入手。在你可以像大石般沉默时,生事者迟早会失兴致而另去他方。

心如如不动,不理他人对你说什么或做什么,就像是安坐于有毒的刺藤丛中一样:虽然你不能令刺藤消失,但起码不会给它刺伤自己。
谦卑并不等于懦弱。谦逊其实是世上其中一种最大的力量。试想想:傲慢与谦卑,哪一样较难做得到?

骄慢并不会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谦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不只是对他人谦卑,即使对一条虫、一朵花,也会谦卑尊重。

最不中听的话,往往是对你最有帮助的指引。

对一个不明生与死的人来说,人生是一种很令人烦恼的事情。

学习去思维生死----开始的时候这会令你不安,但当你克服了对它的恐惧时,思维生死只会使你的生命越来越灿烂丰盛。

提醒自己死亡随时会来临,就是策励自己不要枉过每一天。

你认为日落是一种人生美景,我只觉得它是一个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时计,叫我好好的善用剩下来的生命。

死亡并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们每一分钟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与可悲的是:在生与死之间没有做过什么。

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好的或者坏的事情,只是自然变幻的一个程序。对一个没枉过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确没什么可惧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于你对生命的执恋。

对一个可以随时面对死亡而无惧无悔的人来说,生命中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他。

与其抱怨不能令自己长生不死,倒不如好好令生命之旅程不枉一走。

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幻当中。把生命与快乐寄望于事物的常久不变上,无疑只会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对失望。

万事万物均依因缘而自然发展:先是产生,然后维持状况一回儿,最终就改变消失。尽管你大哭大闹,它们还是一样会变幻消失,这只是自然的规序,并非好的或坏的一件事。在你明白并接受了这个自然法则后,你的生命就会好过得多了。

在欣赏电影的时候,我们会投入其中,全神贯注,甚至因受到剧情牵引情绪而大哭大笑。但想想电影是什么?不外乎红、蓝及绿色的变幻光束投射于白布上,再配上些声音而已,却令观众信以为真,把剧情发展视作最重要的大事。同样的,生命中之苦与乐也不过只是一系列的变幻景况,维持并不太久,只是当事人困在局中,才感到是天大的事情而已。我们当然要尽生命中之责任,却毋需过于介怀成果;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场电影而已!

快乐之道其实很简单----生活顺景时,要知道福乐并非永恒;生活不遂意时,视困境为过眼云烟。不要把这些体验看得太认真,要知道苦与乐来来去去,变幻不定。在看透这一点时,你就可以自在地旁观,世事翻腾反复而不扬一条眉毛。

在你能把宇宙万事万物皆视为梦幻泡影时,你将永不会再感受到痛苦与束缚。

小鸟在唱,小狗在吠。小鸟只不过鸣唱,小狗也只不过在哮吠。这些只是声音,不多不少,不好不坏!但你的心却在批述:"呀!这鸟鸣实在悦耳!", "那狗吠声真令人心烦!"。引致你兴奋或厌烦的并不是鸟声或狗声,问题出在你自己的心上!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你只需知道:"这是小鸟的鸣声,那是小狗的吼声!"就足够了。

乐听赞美,不喜他人的批评;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们;这些心态就像锁链一样,把我们与恒久的内心痛苦连在一起。只有在超越它们时,我们才可能体验到自在与快乐。

你的心不停在说:"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不要理会它的要求。你早已拥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但你却永没可能得到所有你所想要的。而我可以向你保证,即使没有它们,你的生命也一样可以很自在快乐。

过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快乐的秘密不过如此而已。

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快乐的生命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两种材料: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和一颗满足感恩的心。

与其对不能得到的欲求耿耿于怀,倒不如对你已经拥有的满足感恩。

人生最大的财产是健康,最大的财富是心足,最大的胜利是无嗔,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悠然自得。

要令自己在生命中永不失望,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对人对事有所希求;在心中没有欲求的时候,生命就不会再有失落。

欲望与执恋是令我们感到痛苦的原素。在消除了此二者时,我们几乎没可能会不快乐自在。

人总以为拥有的愈多就会愈快乐;事实是要求的愈少才会愈快乐。

还未"拥有"的人为了争取而受苦,早已"拥有"的人为了不想失去而痛苦,你看:"有"与"没有"和快乐与否并无直接关系。但世人都穷一生去追求欲望,这其实是不是有点傻?

快乐与拥有多少物产并无关系。在你缺乏财富时。你日思夜念要得到它们。在你拥有财富时,你会日夜担心怕失去它们。你见过一个快乐的富翁吗?他们其实与穷人一般痛苦。要寻找快乐,你必须找对地方----自己的心。

人们总以为财富与名气等于快乐。如果你心里已充满了快乐,你根本不需要名利;如果你心里没有快乐,纵管坐拥全世界的财富与名利也都没有什么意思。

如果你只懂得终日劳碌于争取更多的金钱及保护你已有的财富的话,它们对你其实就已没有什么真正的好处了。

如果你真的想常常快乐,就不要把快乐建基于你所拥有或所缺少的事物上;视你的财富、你的房子及车子都是向别人借来的,好好利用它们,但不要执恋它们;哪你自然会享受一个简单但快乐的一生。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做的,但往往是在我们放弃刻意追求快乐而做种种事情时,它才会悄悄来临。

一个火把可以点燃更多的火把而不失本身之火焰。快乐就如火焰一样,你可以不断施予别人快乐,却不会因此而牺牲自己的快乐。

快乐就像一盏油灯。当灯被点亮时,它不需要向黑暗说:"让我来照亮你吧!",它不再需要做其它的什么,房中的黑暗角落自然就会被照亮起来。同样的,当你的心中充满快乐时,你不需要刻意地去做什么,你周遭的生命也自然会被照亮。

他人的话----不论说的人如何伟大,对你都没什么真正的益处,除非你把他的智慧变为你自己的智慧。

先弄清楚慈悲与智慧的种种,然后仔细地思维内里的深义,最后把它们用在你的生活中。你越运用它们,你就越会感到它们是达致快乐的路向。在最后,你自己变成了智慧与慈悲,你的举手投足都就是悲智的表现。

我所说的对你并没有一点用处,除非你把它刻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单单记在脑袋中。在你能做到这一点时,你的所有心念、行为及谈吐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它们,你的每一句话,甚至你的举手投足都成为对整个世界的开示。这个世界将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得益!

不要忘记上师,时时向他祈求。

不要随顺妄念,时时观照自心。

不要忘记死亡,时时谨守戒律。

不要忘记有情,时时回向功德。

佛陀的教义,目的是要我们主宰个人的心。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与语,你及他人的苦难就能结束。但是,你若让心充满了消极的妄念,那么无论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说了许多良善的话语,你还是远离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恒久不变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为,一次又一次反复检查你的心。一旦消极的妄念升起,就用适当的矫正法来治疗。而当积极的正念升起,就将功德回向给所有有情众生来强化它,并祈愿他们能证悟到最后的觉知(成就佛果)。即使在日常活动中或心神烦乱时,都能从惯常的沉静洞察中保持明净的觉醒,那你终将持有这智慧心的体认。所以,随时警觉是解决轮回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戒律的实践,将引导你到达不论你是否在实践期都能保持这觉醒的境界,这就是教导的重点。没有持守戒律,无论你记颂多少仪轨或咒语、或做几千次大礼拜、乃至几千次绕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乱的,就不能帮助你去除心中紊乱的思绪,不要忘记这是最具决定性的基础。

就像所有的事物,总是残酷地渐渐接近其最终的归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只燃烧的油灯,很快就会用完。你若以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后在来持守戒律,你有这种想法就太不理智了。你认为你能活那么久吗?死亡不也同样降临在年轻人及老年人身上?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忘记死亡,并让你的心专注在戒律上。

人们总是说:“禅修,禅修!”但是,除非你对空性的概念以建立坚固透澈的了解,否则你做的“禅修重点”是什么?不能认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堕入轮回的根源。当心不受念头影响,当下即唤醒纯然的醒觉,这无碍清明的空性就会逐渐被体认。

贪欲、嗔恨、无知、疑忌、傲慢(即贪、嗔、痴、疑、慢),这五毒常控制了我们的心。例如,我们看到仇恨将人们推向自相残杀,而国家相互开战。一旦我们不能控制我们的情绪,它们就会支配我们。但是,如果我们净下心来分析它,并探究它的本质,它们将会消失无踪,就像巨大的暴风中的云那般不能掌握,从暴风的外面来看是壮阔美丽,但仔细去透析它,却是无法感触及掌握的。而其实,这些只有在我们赋予它们重要性和力量时,它们才有重要性和力量。假如,以宽容代替狂野的念头,我们将能去除它们,而用此种方式来对治,解脱就随时在握了。

隆冬时,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结冻,水变的如此坚硬,可以承载人兽和车辆。当春天来临时,土壤和湖水都渐渐暖和,也渐渐地解冻。这时,有什么可以留下来?坚硬的冰块?水是柔软的流动,而冰是坚硬锐利的,没有人会说它们是相同的;可是也没有人能说它们是不同的。因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们对外界的认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种现象的实体,去忍受各式的折磨,好感或恶感、喜悦或痛苦、获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赞美或责备,都会在心中凝滞成一块坚石,我们必须注入自由的活水来溶解这意念的坚冰。

6. 佛教幸福观是什么求解答

一、幸福法门长青树判断佛教的幸福观是否有现代意义,关键要看现代社会中有无对人的本性的压制、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是否得到发挥、人的精神是否仍然痛苦。换言之,现代人所受到的痛苦和精神与佛陀时代有无不同,有无共性。如果有的话,那佛教的幸福人生观显然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1.时代变了,但人们所面临的困惑、痛苦的本质仍然还存在。首先,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达到相当的程度,但从根本上说,人类仍然没有摆脱诸“苦”折磨,一切皆“苦”的本质也仍然泛有改变。传统的“苦”的根源仍然存在。其次,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说法是对于人类这一个生物学的整体而言是成立的,而对于一个具体的国家、民族和地区,那就有着显着的不同,不论是GDP、人均收入,还是生活水平都是不同的。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之内,这种差别在国家、地区之间还会存在,甚至还会越来越大。再次,从古至今,人们面临的问题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本质都是由困惑、恐惧和希望构成的。简单地说,只要人类还存在着对物质的贪欲,只要社会上还存在着对人的精神自由的压制、存在着科技进步所造成的异化,人的存在价值就不是彻底的自由的,佛教的人生观也就是更有影响力的。2.西方的工业文明不能医治人们的心灵痛苦从希腊理性主义文明的人文主义思潮,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我是人,我只过人的幸福”思想,以及后来的各种人本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流行,还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理论”,这些理论都带有一定片面性,或是带有明显地对自我的强调和凸显,带有对个人角色的无限放大。相反,佛教认为,虚幻的自我实体是人的内在真实生命价值实现的最大障碍,对有形的“我”的顽执正是“我”痛苦的根源。要想消除人生的痛苦就要放弃对“我”这个因缘和合的假相的盲目崇拜,而发挥明达自己的佛性。皈依了佛教并在尼泊尔修行的法国人马蒂厄用现代的语言说出了佛教的这一功能,他说,佛教“是一条路,一条得救的路,将佛陀引向觉醒的路;它是一种方法,一种通过紧张的心理和精神劳动而达到解放的手段。……这条路的目的乃是达到人们所说的‘完善’、最终的认识、觉醒,或者用专业的话说是‘佛陀的境界’。”(《和尚与哲学家——佛教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二、正信佛教福坦途佛教名相概念复杂,这是现代人对佛教望而却步的一个原因。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佛教大义,感受佛陀济世本怀,按照佛教教导的原则去做,即是贯彻佛教的幸福观。一个佛教徒只要贯彻佛教慈悲济世、佛陀关怀人生的精神,就可以找到人生幸福。1.用佛教正道指导幸福人生幸福的生活从哪儿来?从根本上说,在一个社会中,任何人的幸福生活都是建立在正常、正当的生活原则基础上的。在此意义上说,佛教的“八正道”思想就有着长青的意义,其实它是用了一种特别的语言反映了人类最一般的道德规范,不仅对于出家众和在家居士,而且对于一般社会大众也都有着现实指导的意义。如果我们坚守八正道,即能通过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开启觉悟获得智慧,最终达到智慧、光明幸福的人生。不仅可证诸法实相,也可达到的终极的幸福。具体地说,一般社会大众如何借鉴佛教的幸福观呢?(1)正见:佛教所说的正见即是对事的如实知见,这种“见”正是对宇宙万法的正确反映,坚持正见不仅能够使自己杂念不生,心不被邪见污染,更有利于道心的生长。对于现代人而言,如果坚持“正见”,自己即时刻能够使自己“心”住于高尚、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而对违犯佛法大义、有损人类基本价值观和社会良心的一切观点或邪教能够增强抵御力,使自己身心不受影响。心为身本,心正则生活正,有正见指导的生活则是有意义的生活,当然是幸福的生活。(2)正思维:能够依正见而对世间之法进行的观察、思维,这种正思是抛开了一切的“我执”、“我慢”而进行的价值判断。 “我执”和“我慢”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有着各种形式的表现,如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甚至民族沙文主义都是。其共同点都是不能以“正思维”处理个体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或者把“个人” “自我”的地位进行无限膨胀,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缺少宽容、没有同情、不能体谅他人,不能认识到自我与社会的共存共生、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其言行当然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和谐,这样,在现代社会中肯定会遇到挫折,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快乐幸福的人生。(3)正语:佛教的正语即是不说妄语欺骗别人、不以两舌搬弄是非、不以恶口辱骂他、不作巧语。为人之言应当诚实、和蔼、礼貌。中国人常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敬”首先是从语言上表现出来的,其主要也是通过语言进行交往的。对于一般大众而言,你对别人恶口相加,却想得到别人和蔼可亲的语言,显然是很难的。至于花言巧语、搬弄是非、心口不一等,轻则失去别人的信任,在社会上没仃明友,重则可能违犯国家的法规.受到法律制度的惩处。若如此,就会造成人际紧张,社会地位受损,怎能有快乐呢?言为心声,应该把善良之心通过和暧的言语表达出来,不仅能够增加同事问的交流,更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4)正业:佛教的正业是指不对众生有害的行为,像杀生、邪淫、偷盗等都不是正业。此处众生指一切众生,像渔、猎、屠、酒等因为伤害了其它的生命或有碍修慧得道,所以不为止业。我们可以依佛教的大义和佛陀的本怀把“正业”的范围和内容作进一步的阐释或理解:“正业”即是遵守国家法律、符合社会公德、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即不从事非法、违纪,伤害社会公德的事。(5)正命:指以合乎佛法大义,无害他人和众生的方式生活。出家众则是如法获得和使用衣服卧具、饮食医药等。对于一般社会大众而言,应当远离一切如贩卖众生、杀器等行为。那种杀盗淫骗、走私贩,毒等行为虽然可以短时间挣到大钱,但由于不是正业,违反了法律制度、社会公德和人类良心,破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他人利益,所以不为正命,更会受到国家法律的制裁。因此,不论是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要以合乎法律、合乎道德的方式赢利,这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更能使财富促进社二和谐的建设。(6)正精进:即精进努力,不逸杂念,念念趣求,勤于善业。“精:芏”是落实菩萨行的手段,没有精:旦,一切的理想报负无为空谈,所以《维摩经》中说“精进是菩萨净。”我们可以把精进理解成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进取、勤奋不缀、见义勇为,不被逆境击倒;在为人原则上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积小善成大善;对正义之葬勇猛无惧,能够经受一切的困难;心地坦然,提升自我。(7)正念:佛教的正念即是坚持佛说正道,不生邪恶。不仅对于出家众,即使对于一般社会大众,正急可以理解成是高尚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目标,理解成对人类基本价值的坚守,对传统价值的继承,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对佛教慈悲济世本怀的遵从,心中永住众生的利益,情操高尚,境界高远。(8)正定:佛教的正定是指禅定时的心境一如,外不散逸、内不松弛,主要“止”与“观”两种。“止”即入定,“观”即定中起慧察诸实相。简单地说,这是八正道中的唯一的一种对人的精神和心智的煅练。由之,不仅能够提高精神的力量,开出智慧之光芒,而且也是一种对其它道、见、思、行的保证。对于现代人来说,按照一定的方式修习心智,抛弃杂念,净化心灵,正是在平凡世界中体会到人生价值、建设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佛陀的教义是一种人类的优秀精神文明成果,不论任何时代、国家和地区,对人生都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佛教的幸福观不仅对于信佛者有着人生的积极意义,即使是不信佛的现代人也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生命幸福的方法。即使不信佛,如果你能用佛陀的慈悲精神处世,以佛教对人生意义的实现原则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都会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更能促进人生价值的提高。若达到这一点,人生当然是幸福的。佛教告诉我们,学佛先做人,但学佛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人,只有这种人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三、如法有为福长在佛陀非常重视修戒、修身、修心、修慧作为获取善业的手段。这不仅对于出家者而且对于在家的一切众生都有着深刻和普遍的意义。世人各有所乐,每人乐法不同。但影响人们获取幸福的主要障碍仍然是“迷”“执”“痴”“贪”等。日日不忘破除此等诸魔以滋养心田,即可使人生永远快乐,幸福不会退转。1.破“迷”:神清气爽所谓“迷”,即是对幸福能否实现感到迷茫、困惑。现代人遭受着比从前人们更多的身心压力,其人生之苫也就更多、更重。佛陀苦谛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发人深省的启迪。使人困惑的是,现代人虽然华字广厦、金肴银盏,却为什么不能感受到幸福呢?破除迷痴,必须修慧。“慧是一切善法根本,佛菩萨母之种子”。如若不修慧,f)11不能是说为修身,更不能说是爱身。自净其意,才能真正的由内而外地修身。2.破“执”:卸下枷索不少现代人对幸福有着迷惑,认为幸福即是以地位、华宅和名车为代表的,这是物质主义的幸福观。这种观点不仅不合佛法,也是其它积极向上的哲学宗教所共同反对的。因其貌似正确实则危害无穷,它能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滑向悲观主义的泥坑。佛教一再破的就是对世间诸法“执”空为有,如果“执”心能去,则妨碍人生建设,正如唐代道宣律师所说,“着是病本。”(《归敬仪》中)“执着”之一即是执幸福为对财富的占有,这也是一种古老的执着。心境决定着幸福,人的心境不仅是社会的产物,更是个人的一种生命境界。现代人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中却不能感受到幸福,正是因为他的心中充满的不是智慧、不是闻法则喜的心情,而是经过量化的物质追求,把幸福等同于物质的占有。这种把幸福建立在对物质的占有多少之上的人生不仅不是幸福理论,也不是佛法的理论。幸福的获得和心境地解放也不一定非要到深山中去,古德说的“道人未必居云外,到处无心便是山”正是此意。3.破“贪”:心无挂碍《心经》要求我们要做到心无挂碍,只有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什么是“挂碍”?即是挂碍“有”也挂碍“无”,即是挂碍“得到”又是担心“失去”,患得患失,终日惶惶不可终日。如此,心灵高度紧张、精神高度疲惫,日日山珍顿顿海味,又能如何。因为是贪心使心中难以割合,没有给幸福留下一点空间,幸福能存在于何处?所以《圆觉经》中说: “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破除了“贪”心,人生顿时会卸下沉重的负荷。布施之心就会油然而生,就会关注众生,给贫者以关爱,这也是佛陀的本怀。布施得福,也是对布施的果报。现代社会虽然科技昌明,物质丰富,但仍然有一些人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如果破除了贪欲,你能伸出关爱之手,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不仅是助人于困境之中,也能从中得到助人之乐。在这个社会中,人人相助,人人以助人为最大的福,所以当你偶遇困境窘境时,社会大众即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手来。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一个安乐和谐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安乐众生,我们每一个人又都被众生安乐。如此,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吗!4.坚持三个原则具体地说,现代人借鉴佛教的幸福观应当处理好以下三个原则:(1)“安住寂静”与“积极进取”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要求修道者要安住寂静、离于喧闹,因为心处纷扰之中,难以集中凝神于修心之事。但是现代人可能会说,我们也想安住寂静离于喧闹,但是到那找这样的地方呢?其实,“寂”与“静”都是心的感觉,心中有佛处处静,心中无静处处喧。只要能安于心中之寂,就会远离繁华,达于心清气净。有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虑:佛教的幸福观确实有指导意义,其无欲无求等思想对人生有指导作用,但是佛教是诞生于落后的农业社会中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并不适应。我们怎样解决佛教的幸福观和现实人生的积极进取的关系呢?首先,不要执于“清净”、“无欲”、 “无为”与“积极进取”在相上的差别,关键是对其精神的把握和领悟。安于寂静本身本是对心田的一种滋养,它绝对不是要求你在公司单位中对待工作采取消极无为的态度,反而是要求你在工作之中能够尽职尽责,同时能够把心安于寂静之中。道场并不都在深山,如有寂静之心,机器轰鸣的车间即是道场,拥挤的办公桌也是禅床。其次,修行就在当下的世俗生活之中,佛法无为与积极进取的现实社会并不矛盾,它们其实是互相促进的。佛教强调因果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获得人生的幸福必须通过个人扎实的努力才能达到。践行佛教慈济精神,本身即是对人生和社会采取负责任的态度的表现。从古至今,有许多统治者和成功人士都是佛教居士或者是对佛法心怀欢喜之人。有的企业家因其一心为善,有着良好的社会口碑和形象,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个人事业的发展,也更多地回报了社会。这本身即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事实上,如果你对工作积极进取,不违佛说,同时又能把在工作事业中取得的成就力所能及地回向众生,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正是当代佛法的幸福实质。(2)“乐于助人”与“助人为乐”乐于助人是一心为善、慈悲为怀的表现,如果能成为人生努力的一部分,就会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幸福感。乐于助人是人的一种基本的伦理要求,而助人为乐也反映了现代人把“助人”作为自己获取幸福的手段和幸福的内容。现代社会现代,由于竞争的压力,人与人之间的恒距离越来越远,对别人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就更有必要性和迫切性。对贫人的一点资助,对老者一次搀扶,都是你幸福的因缘。甚至当你感到无可付出时,你可以对他言说佛陀的慈悲,对他说明佛陀的人生幸福理论。即使你不信佛也没关系,我们还有一颗慈悲温暖的心地,我们还有一张纯真至善的笑脸,这正是一切人类的正义和善的力量和思想所具有的共同品质,我们可以用一颗心让一个人感受到慈悲的力量,这不仅成就了别人的幸福,更是自己能够得到善报的凶缘。夜晚,你会想到今天你使一个无助的人得到了信心,使一个痛苦的人脸上绽出了真诚和自信的笑容。这样,在平凡的行动中,在当_卜的生命中,你就得到了真正的幸福。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因为你拯救了一个痛苦的生命;这就是度人,因为你通过自己的善业而得到了善的果报。佛法的大义并不是让你仅仅是通读经典,而是能你体达真心,光泽天下。你这就是菩萨行,就是自度度人。正如经中所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3)努力“作福”与认真“惜福”强调“作”而得“福”是佛教的一贯精神,佛陀反对那种游手好闲之辈。禅宗大师马祖道一提出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也成为中国禅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代意义上的“作谓”即是指个人积极进取、努力工作。在现代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生幸福的手段,也是唯一手段。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为自己和家庭创造幸福,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把自己服务大众、回报众生的热情和希望落列实处。个人也正是通过劳动以成就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使人生充满光彩。简言之,智慧人生的目的即是要建设幸福的人生,即是“作福”。但是“作福”之后应当如何享受这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则更为重要了。善待好我们的“福分”是我们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我们常说的“惜福”。“惜”是爱惜,“福”即不仅是福德、福分,也包含功德,佛教对惜福极为重视。有“作”无“惜”,不仅易把来之不易的福德果报挥霍贻尽,同时,这种挥霍也一种恶业,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因此,众生更要善待自己的福分福业,对一切现实的福报都要以智慧观照,以智慧为人生的灯塔。因为享受“福报”也在时刻地造就着业力。佛陀说“善恶报应福祸相承。”《老子》说:“福?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佛教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所以佛教不相信命运,相信是业力决定着福报。人的福报多少、吉凶祸福不是命定,而是因果律的法则,无人能j够抗拒。父母的财富是父母的善业所得,是父母凭其善因缘所享有,这不一定是你的,所以不要对不是自己的财富有任何非分之想,这也是对自己负责。“惜福”不仅是对幸福的享受,是佛教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人生幸福建设的全过程。对于人生的幸福而言,“作福”与“惜福”也是一种“开源”和“节流”的关系。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正因为如此,有的人对物质财富不以为贵,没有想到每一粒谷米之后的汗水和辛劳,更不用说我们的自然资源止在越来越少,地球生态正在遭受破坏。工业文明以占有、享受为代表的幸循观已经不适应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对而言,佛教的生活观、生仔观、发展观和幸福观越来越有荇深刻的现实意义。与西方工业文明中的幸福观相反,佛教把幸福理解哎不是大量占有,而是合理占有甚至是尽量少地占有资源和财富。从环境方面言之,这是珍惜资源,从个人和众生角度言之,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惜福”啊!佛法的幸福并不是一件人生的奢侈品,追求幸福也不是一种昂贵的行动,而是一件普通而又真诚的善行。作为人类优秀的精神文明成果,佛教中有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它们对现代社会中的人的为人处事方式、方法和原则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佛教中优秀的戒律和伦理规范,如:慈悲、友爱、仁孝、守善、诚实、节俭、自制、忍耐、守法、公平、非暴力、心怀大众、敬重生命、追求真理、崇尚智慧等,都是人类文明中的普世道德.在任何时候都是长青的,也是幸镉人牛的基本要求。

7. 佛法怎样使婚姻幸福

婚姻不幸福是长年累月的积怨造成的,想要改变这一切拥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化解这些积怨,用佛法中所讲述的道理作为新的生活的准则,必然能够挽回,但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从宽容别人、找自身问题下手,是方法。

阿弥陀佛

阅读全文

与佛陀如何看待幸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台湾4级在线观看 浏览:422
邱淑珍三极有哪些与快乐的 浏览:260
7080s电影电视剧免费 浏览:963
大话西游周星驰在线观看 浏览:712
特殊网址 浏览:340
vr左右格式电影在线看 浏览:159
男男有车的电影 浏览:235
日本小网站 浏览:921
新上映的电影枪版链接 浏览:714
马锡东的电影 浏览:956
美拍四川美女吃播有哪些 浏览:840
日本十九禁 浏览:297
为什么说胖能提高幸福感 浏览:746
邱月清全部电影 浏览:981
曹查理经典电影推荐 浏览:599
美女是用什么迷惑到帅哥的 浏览:676
家里种幸福树有什么讲究 浏览:133
日本经典推理电影妈 浏览:998
威宁在哪里找美女 浏览:752
世界上哪个美女死的最惨 浏览: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