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哲学中,怎样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1、任何一种幸福都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主体需要得到满足、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无论什么人在谈论什么是幸福,都是在强调幸福具有肯定性、正向性;不会把否定的、负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即不幸或痛苦)直接说成是幸福。幸福快乐和不幸痛苦是相对而言、对立统一的。
2、最好的幸福是多维统一的幸福
幸福是和人的本性密切相关的。人性的三大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决定了幸福的三大维度:
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导致人生的不幸;获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学会“三乐”:自得其乐(侧重创造幸福),助人为乐(侧重传递幸福),知足常乐(侧重平衡幸福)。
Ⅱ 幸福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
哈,问这个问题找对人了。
首先,要对幸福,下一个比较明确、清晰的定义。
在我的认知里,幸福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性体验活动及其过程,是个体通过感觉器官对周遭的人(包括 情感 交流)、事、物进行主动或被动的感知以后,在自己内心深处得到的正反馈结果。在此过程中,自己的眼、耳、口、鼻、舌、身(包括触觉细胞、温度感应细胞)获得的信息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所获得的对物质与对精神的满足状态所形成的快乐体验。
其次、从哲学层面来讲,幸福是通过主观与主观(自我或他人)、主观与客观的扫描式感知,而捕获的精神快感与物质(肉体)快感的总称。
再次、从生活层面来讲,幸福是对物质欲望与精神欲望的充分满足后,得到的愉悦体会。物质欲望包括吃、穿、住、行、性等。精神欲望包括安全、 娱乐 、受尊重、爱与被爱、自我价值实现等。
最后,从实现方式与渠道来讲,幸福一定是从真善美的一切人和事物中来,它的出发点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的过程是对智慧正能量的发掘;它的落脚点是对个人、家庭、 社会 与世界充满爱意的倾情付出后,自然而然产生的彼此爽歪歪的美好感受与价值提升。
幸福从良好的心态来的。
因为:
1.人这一辈子会面对很多事情,尤其是面临不好的事情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钻牛角尖出不来,越想越痛苦。
2.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万,有人就会有差别,比你过的好的人太多了,比你差的人也不少,你就是你,你做不了别人,别人也成不了你,所以应该知足常乐,在平凡的生活中用良好的心态去发现美,去感受美,这样才会幸福。
所以,幸福从良好的心态而来,只要心态好,凡事就会看的淡,这样人就会少很多烦恼,没有烦恼忧虑,人自然就会开心,觉得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有人说有爱就有幸福,有人说有钱就有幸福,有人说有 汽车 、别墅才叫幸福,有人说拥有 健康 的身体就是幸福。
我认为幸福是一种体会,一种感觉,一种知足的心境。幸福在于拥有自己拥有的东西,而不是在于拥有别人可爱的东西,只有漠视他人所拥有的,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的生活。常言道:知足常乐!
如果你斜斜地躺在床上,手里捧着书,艺术的、文学的、专业的。泡上一壶好茶,看着腾腾的热气上飘,嘴里时不时的磕着瓜子,偶尔抬头看一下电视,有时低头喝一口茶……或者是静静地坐在铺着地毯的地板上,喝着咖啡,耳边是自己喜欢的音乐,再或者干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感觉自己像一个自由的人……这在别人看来无非是百般无聊的消遣时光的方式罢了,又怎能做幸福论?可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幸福!
人生是美好的,人生是快乐的,人生的最大乐趣,是享受人生的幸福。关于幸福,古往今来有着太多的诠释和描述,可我觉得,没有一种解释能够涵盖幸福的全部。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有人为寻找幸福而跋涉,有人为创造幸福而拼搏。可是幸福究竟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其实真正的幸福并非只“躺在床上看电视”,这只是反映一种幸福的心境罢了!忙乱固然可以使人充实,恬静却也别有一番情趣。事实上,没有什么时候能比你此时此刻更幸福了,就看你能不能细心感悟。
幸福伴随着你生活的脚步,幸福伴你走过人生的旅途。幸福就是人生一位匆匆的过客,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一闪而过,快得使人来不及体会。因此,幸福就在于把握现在,珍惜所有,要时时感悟幸福,及时抓住幸福,稍有不慎,她便与我们擦肩而过。那样,你只能在回忆中去品味了。
幸福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拥有,不要说谁比谁幸福,因为幸福是无法比较的。幸福与否,是每个人自身的感受,有人腰缠万贯却未必幸福,有人身无分文却心境舒畅。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仅仅是欲望的满足,而不是幸福的真谛,有时你得让自己游离于物质之外,因为,精神追求带给你的幸福感是同等物质条件所无法比拟的。你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财富,不说明你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幸福。
人生的幸福和烦恼是等量的,就看你如何感受。就像在沙漠里发现的半瓶水,如果你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你感受到的是幸福。如果你说:“真糟糕,只剩下半瓶了”。你感受到的是烦恼。上帝给予每个人同样多的幸福,就看你能感受到多少。如果你悟性极好,那么你就会被幸福所包围。
幸福是你身边的每一物,幸福是你生命的每一刻,是默默的问候,是静静的关怀。幸福是一对白发老人相互搀扶的双手,是我们童年沾满泥巴的笑脸。幸福是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的静谧,是携侣登高、听风沐雨的闲致。幸福是长辈的一声唠叨,是爱人的一个微笑。
有人把幸福比作上帝掷到人间的一块最费思量的诱饵,没有得到的时候,她让你魂牵梦萦,一旦得到,又让你感到味道索然。所以,幸福是一种感觉而不是拥有。如果你觉得别人比你更幸福,那一定是你把自己的幸福弄丢了,好好找找看,幸福需要细心的去感悟。
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未来等不来!幸福是每个人都在终生追求的目标,但有多少人能实现目标呢?
首先,幸福需要有一个阳光般的心态!要像太阳一样,既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别人,乃至周围的一切及世界;既能温暖自己,也能温暖别人,乃至温暖周围及世界!
其次,幸福需要有踏踏实实的行动,坚持不懈的努力!幸福不是海市蜃楼昙花一现,她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去拼搏,坚持不懈地去经营去创新!越努力越奋斗,就越幸福越快乐!越创新越提高,就越幸福越美好!
曾经《生活科学》杂志中,美国加州大学里弗赛德分校的研究人员对51项增进快乐的研究进行总结后,指出5种能大幅度提升幸福感的“快乐的诀窍”:
感谢要表达出来。研究发现,拥有撰写感谢函习惯的人,快乐的感觉会延续数周甚至数月。
美好前景要先想出来。另一项颇有效果的方式是乐观思考。研究要求受试者想象一个理想的未来,如与爱侣共筑爱巢,或找到能实现自我的工作,并具体列举写下来。数周后,受试者幸福感日益增加。
好事要记下来。每周写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3件好事,快乐的感觉会大幅增加。
优点要显露出来。发掘自己最显着的优点,并尝试以新方法来发挥。举例来说,认为自己具备幽默感的人,可以试着说笑话炒热办公室气氛。
善良要实践出来。花时间或捐钱来行善,或无私地帮助有需要的人。
根据“右脑幸福定律”,即右脑使人幸福,左脑用得多的人不易感到幸福。
绝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但我们也可以来个右脑潜能开发利用,增加生活的艺术感。比如,锻炼左手,每天有意识地花更多的时间去冥想、散步、吟唱、垂钓、闲聊、放眼夜空、欣赏古典音乐等,幸福的捷径就在右脑的觉醒活跃中。
佛道儒三家修行的最终目的,其实在于,通过修行,获得幸福(今生的或者来生的,如果有来生的话)。
想要获得幸福要靠什么呢?
冥想,调息,观心,这些确实会有帮助。但是作者指出,好的家庭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幸福更有帮助。
这个结论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
现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实验表明:拥有和谐关系的人,更能够体验到幸福。
所以,幸福不仅仅要从事业、财富、远方去寻找,幸福也可以在我们身边,处理好身边人的关系,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获得幸福,可能更容易。
有一对很拼的夫妻,几乎从一无所有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未来。
他们是我的同事,他们结婚的时候,没有多少资产。但他们夫妻,从结婚后吧,具体来说,是从上世纪国企解体工人大下岗开始,他们男人去创业,女人也去创业。
他们说来,我是真的不相信,他们夫妻实行的是AA制,也就是说,你赚钱你用,我赚钱我用,泾渭分明。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女同事说,婚姻内的AA制其实很好。
婚姻内实行AA制,那是我不敢想的。婚姻内的两个人,本来就是你是我的,我是你的。男人是女人的丈夫,女人是男人的妻子。人都是别人的,何况财产?婚姻法有规定,夫妻双方财产共有。我常常想,如果你说财产AA制,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会不会将这种状态蔓延到其他方面?别的不说,就说时间,你有你的安排,我有我的安排,两个人很难融合到一起。
这对夫妻按说已经是属于成功人士了,男的已经有上亿的财富,女的也有几百上千万了吧?有钱,按说就很幸福了吧?在朋友的一次宴会上,我看到一个细节:我的这个女同事病了,拿出药来喝,同时述说,发烧了,要他去买药,他都不去,这还是我自己去买的。
那个时候是冬天,很冷的。
我记起,有一天妻下班回家,咳嗽得厉害,恰恰家里备用药没有了,在这个冬日的夜晚,我骑车寻找夜店,几乎找遍半个小城,终于在一家二十四小时售药窗口买回了止咳药和消炎药。
有一次我翘起腿躺在沙发上,妻靠在我的腿上,我发了一张朋友圈。没想到,居然有朋友羡慕我这样的小幸福,喜欢我们这样的小幸福。
原本我以为有钱就有幸福,现在看来不完全是这么回事。
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是一种幸福;我让你吃好穿好睡好,你让我吃好穿好睡好,也是一种幸福;你的身体我很担忧,我的 健康 你很关心,也是一种幸福;你陪伴我静静地听一首音乐,我陪伴你欣赏小草鲜花,也是一种幸福……
幸福从哪里来,主要是看你怎么看幸福的定义。
佛系的人觉得:知足常乐,平淡,知性,开心足已!
对生活要求不怎么高的人觉得:得过且过,不为生活所烦恼,日子富足足已!
对生活有追求的人觉得:幸福就是有追求,有梦想,有勇气,敢拼搏。
幸福,字义上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了哲学、心理学、 社会 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所以幸福是从一个人
满足度:如现在大多数女生,买到心怡已久的包,便的一时幸福!
快乐:如享乐主义,好玩就是幸福!
投入:如自由主义者,投入时间!
个人觉得幸福也分:一时幸福和永久幸福
一时幸福如,买到包的一时幸福!
永久幸福如,佛系青年的知足常乐!
总之,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来源自然也就不同!
幸福来自于一种感觉。
孩子吮吸着母亲的乳汁时那份安宁孩子是最幸福的,母亲端详着吃饱奶水的宝宝,红扑扑的脸蛋,浅浅的笑意 ,不由地发出会心一笑,母爱的流露一览无余,母亲是最幸福的。爱与被爱都是幸福。
孩子一天天长大了,一包零食,一句夸奖,一张奖状的获得都是幸福。幸福是满足。
慢慢地孩子有了自己的世界观,有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为实现理想付出行动,去拼,去搏。幸福是拼搏。
孩子有了心仪男女朋友,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缠缠绵绵。幸福是比翼双飞。
时间如白驹过隙 ,一晃就老了。幸福是老二口相扶相伴,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这就是幸福。
大家好,我是安乔
我觉得幸福是一种自己的主观感受,幸福并没有特定的定义。比如一块沙土地,孩子们就能玩得特别高兴,挖坑,寻宝。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那只不过一块沙土地,没有什么别的用途。幸福就是知足常乐,现在我和老公没有多余的积蓄,但是我每天都感到很快乐,很幸福。看着楼上的芭蕉叶一片片展开,屋外的桃花开的正胜,老公亲吻孩子……这一幕幕,在我心里,就是幸福。把幸福记录下来会幸福。现在我就开始记录我的幸福,记录我从小到大的幸福,《安乔日记》就是我记录的幸福。欢迎你来看看我的幸福。感谢你们!
Ⅲ 如何在人生哲学中理解幸福
一、明确幸福的含义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与世界观、价值观密不可分。用形式逻辑的欧拉图来表示:世界观是最大的圆圈,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两个圆圈,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幸福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
人们对幸福看法具有多样性。幸福实实在在--乐观主义的幸福观;幸福少于苦难--悲观主义的幸福观;幸福就是浮云--虚无主义的幸福观;幸福在于享乐--享乐主义的幸福观、剥削阶级的幸福观;幸福在于奉献--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幸福观。
科学的幸福定义应当全面反映幸福概念内涵的普遍性。幸福是主体需要得到满足、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无论什么人在谈论什么是幸福,都是在强调幸福具有肯定性、正向性;不会把否定的、负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感受(即不幸或痛苦)直接说成是幸福。幸福快乐和不幸痛苦是相对而言、对立统一的。
1、人生是幸福快乐和不幸痛苦的辩证统一
幸福是与不幸或痛苦相对应的范畴,它们之间具有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幸福与不幸或痛苦是相互区别的。面对两种对立的生活状态,一个人把其中一种状态认定为幸福,就意味着把另一种状态视为不幸或痛苦。其次,幸福与不幸或痛苦是相互转化的。转化既需要客观条件,更需要主观努力。
2、幸福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感受的辩证统一
幸福既是一种人生状态,需要客观条件。幸福也是一种主体感受,需要调整心态。忽略任何一个方面,都不是全面的正确的幸福观。
3、幸福是自觉选择和实践创造的辩证统一
幸福需要客观条件,因而幸福需要选择和创造。人类的发展史也是选择道路、追求幸福的奋斗史
二、追求幸福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1、个人幸福和人民幸福的关系
要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过程中追求个人幸福。一个人如果只追求个人幸福,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窄。
2、自己幸福和亲人幸福的关系
最亲热的人是朋友和同志,最亲近的人是父母,最亲爱的人是配偶,最亲惜的人是子女。要把自己的幸福和亲人的幸福结合起来,要把诚心献给朋友和同志,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热心献给配偶,把关心献给子女,把信心留给自己。
3、单项幸福和多维幸福的关系
幸福是和人的本性密切相关的。人性的三大方面(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决定了幸福的三大维度:
__┏道德幸福(社交幸福)━━利他幸福
幸福┫心理幸福(精神幸福)━┓
__┗生理幸福(物质幸福)━┻悦己幸福
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导致人生的不幸;获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学会“三乐”:自得其乐(侧重创造幸福),知足常乐(侧重平衡幸福),助人为乐(侧重传递幸福)。
Ⅳ 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如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1981年毕业,现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学术专着《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等,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等。
到底什么是幸福
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今天我想借这个题目和大家谈谈心。我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就是,一种和自己谈心的方式及活动。这种哲学,与在座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问题、遇到困惑,每个人都在过具体的生活,过具体的日子,做着具体的事情,和一些具体的人打交道。而哲学,实际上就是让你从具体的事情、日子里面跳出来,想一想人生中间,到底什么东西是重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哲学就是教你如何看准、抓住重要的东西,如何看开、放下不太重要的东西。如此,你才会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至于过得太纠结。
哲学让你对人生有一个定位,有一个目标,让你分清楚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以我想,实际上哲学就是教你如何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谈幸福问题。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一下,为什么会不一样?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之所以做所有其他的事情,最后都是为了得到幸福。也就是说,你做的所有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于什么是幸福,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的问题,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以上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当然,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但不同的价值观之间还是有标准、有尺度的。比如,人生中到底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判断的根据就是人性,就要看人身上,到底什么东西是最宝贵的。我觉得是两样:一个是生命,没有生命,什么都谈不上;还有一个是精神,或者说心灵,或者说灵魂。人和其他生命体的区别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所以我认为,所谓的幸福就是让生命和精神处在一个好的状态。
前不久我写了一本书,叫做《把心安顿好》,其中就表达了这么一个思想。我说,老天给了我们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人生就是圆满的,就是幸福的。那么什么样才叫做好的状态呢?我认为,生命应该是单纯的,不要太复杂,复杂就痛苦,要保护好生命的单纯状态。精神应该是丰富的,你要好好享受你的精神属性,这是幸福的一个重要来源。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你是可以支配自己的幸福的。有的人说,幸福全部靠运气、靠外在的东西。我承认,一个人这辈子过得到底幸福不幸福,外在的运气等因素是挺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要完全被外界因素所支配。不管你的命运好与不好,有一点你是可以掌握的,那就是价值观。你要弄清楚两件事情:一个是分清楚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太重要的,然后抓住重要的,对不重要的东西看淡一点;另一个是分清楚两样东西,你自己能支配的,那就好好努力,你自己支配不了的,那就顺其自然。这样你的心态就好了。我觉得人一定要自己做主,多想一想,不要随大流,被社会的潮流支配。人家在那儿追求什么,你也去追求,那完全是盲目的。你应该经常问一问自己的生命,问一问自己的灵魂,到底要什么,快乐不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
回归生命的单纯
人生要有两个简单:一个是物质生活要简单,另一个是人际关系要简单。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在生命之上的“社会堆积物”抖落掉,回归生命的单纯。
我认为幸福是由两大块所组成,一个是生命的单纯,一个是精神的丰富。
说到生命的单纯,我觉得特别要区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的不同。生命本身的需要其实就是大自然规定的,它应该是比较容易满足的,但是超出生命本身需要的那些物质欲望,其实是社会刺激出来的,是人比人比出来的。当然,像私家车这样的东西,你有条件,可以去追求,但是要弄清楚一点,这些东西并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道家有一部经典《淮南王书》说,“全性保真,不以物害形”。 “全”就是完全,“性”就是天性,“保”就是保护,“真”就是真实,“全性保真”就是指要保护好你完整而真实的天性,保护好你生命的原初状态。“不以物害形”,就是不要用物质的东西去损害它。庄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他反复说,“不失其性命之情”,“任其性命之情”,他说的性命之情,实际上也是指的同一个意思:生命本来的天性,一定要保护好,不要失掉。西方哲学家如伊壁鸠鲁也同样强调:人要过得简朴一点、简单一点,不要有那么多复杂的欲望。
我个人认为,人生要有两个简单。一个就是物质生活的简单。你可以很富有,但是你不要把你的精力都放在物质追求上。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有了钱以后,仍愿意过简单的生活,因为能够带给他巨大快乐的并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另一个就是人际关系要简单。人际关系太复杂,其中难免会掺杂进利益的东西。物质生活简单一点,人际关系简单一点,这样才更容易回归生命的单纯。
很多年前,我曾经收到一封读者的来信。她那封信写得特别好,大意是说:周老师,我看你的书的时候,从来没有把你当作是一个散文家、一个学者,我的感觉就是,你是一个生命,你在那里静静地诉说,我也是一个生命,我在这里静静地聆听。最后的落款,她就写了一句话:“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我是、你是……”我特别想给她回信,但是她没有留地址。后来我用她最后那句话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我觉得她这句话讲得特别好。名字、身份、地位、权利、财富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后来附加上去的,我把它们称为“生命的社会堆积物”。当然,你在社会上生活,不能缺少这些堆积物,但是我想,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你不能永远为这些堆积物而活着,你应该经常给自己创造机会,把附加的东西抖落掉,回到生命本身,想一想你生命中最需要的是什么。依我看,生命中更重要的东西,应该是与自然的交流,让自然感情得到满足。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一句话:动物对于自己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是知道的,但是人不知道。大家知道,人比动物高明,高明在什么地方?人是有理性的,有头脑的。但是我说,理性的作用是两面的,好的作用,是让你有一种更高的能力、更高的追求;但是坏的影响是,它把你生命本身的需要搞乱了,产生了很多本来并不是必需的东西,有的甚至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有时候我们应该学一学动物,回到动物的状态。
还有一点,我们应该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你可以去创造不平凡、去争取不平凡,干出一番事业。但是,所有的不平凡最后都要回归到平凡,都要用它对平凡生活的价值来衡量它自身的价值。如果你的不平凡是以破坏你的平凡生活为代价的,那我认为,这个不平凡就没有多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不平凡,它应该让你的平凡生活过得更好,起码应该能够兼顾。法国哲学家蒙田说过:一个人能和他的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也说过一句话,他说:那些有野心的人,是舍不得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身上的,他们把全部时间都奉献给了他们的敌人。我觉得这些人很可怜,因为人生中真正美好的东西,他们没有享受到。
所以我说,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一定要珍惜这些平凡的感情,一定要有相爱的伴侣、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这个东西比你有车、有房、有钱重要得多。
那么,有人就会问我,你认为钱不重要吗?当然,钱也重要,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里。钱是个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你可以去争取,但是你不能为了它把你最好的东西扔掉了。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就是我刚才说的,生命的单纯,那些普通的、平凡的东西。钱仅仅只是个手段。当然,钱多一点可以给人比较好的心态,但是如果你除此之外没有更高的目标,仍然是为钱而生活,那我要说,金钱的最主要的好处你仍然没有享受到,你在金钱面前仍然是不自由的。
一个人有了钱以后,他就应该干什么呢?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觉得一个人和金钱之间最好的格局,就是不必仅仅为了钱去工作了,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时候你的心态是最好的。当然要达到这一步还是需要有一点运气的。但是我想,即使在没有这个运气的时候,你也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要。尤其是青年人,你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目标的,包括在经济上会有一个目标。但是我觉得不妨把目标定得低一点,这样可以更早一点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要一直走在为钱而活的路上。说起来,我们当年吃的苦并不比你们现在少,但我当时真不觉得物质上的清贫算是什么苦。我认为我自己最好的作品,实际上就是在我最穷的时候写出来的,虽然那个时候挣的还不够自己花,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是真的很快乐。
追求精神的丰富
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一定看不到世界万象的美。
这也就牵涉到我接下来要讲的问题,人要追求精神的丰富。
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自然之子”,作为自然的孩子,你要顺应自然,让你的生命保持一种单纯的状态;另一个是“万物之灵”,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精神性的存在,人的精神属性是人之所以幸福更加重要的源泉。尤其在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以后,你幸福不幸福、生活质量怎么样,主要取决于你的精神素质。那么人有些什么样的精神素质?第一个叫做智,智力。第二就是情,情感。人不但有认识能力,而且有感受能力,对世界的美、丑是有体验的,对生活是有感受的。第三个就是德,道德。人是有精神追求的,要让自己生活得有意义,有精神目标,必须是有道德、有信仰的。实际上前两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丰富,第三个方面牵涉到精神的高贵。我重点谈谈精神的丰富。
我觉得人应该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享受自由的头脑,享受独立的思考。看一个人是不是在过一种高质量的智力生活,主要看两个东西。一个是好奇心,你对世界、对事物、对知识,是不是有兴趣。一个对事物没有兴趣、对世界没有兴趣的人,他的生活一定是单调的、平庸的。另一个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个人应该养成这样一种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这一点对你幸福不幸福其实非常重要。
其实,在西方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强调智力活动本身,比如动脑筋、学习、钻研、探索事物的奥秘,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价值,就是一种目的。马克思说,真正的自由王国是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的。他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的活动目的是为了发展人的禀赋、享受人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物质生产。马克思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目标,也就是人人都过真正人的生活,享受人的能力,享受人的精神属性,我们是可以去争取的。
作为个人来说,如果你的物质生活基本上有保障了,你就应该把享受、满足、发展你的精神能力作为一个主要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兴趣就很重要,你一定要有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每个人生下来一定有他独特的禀赋,这个禀赋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发现不了,但是有一点你可以做到,就是让自己一般的智力品质发展得好一点,养成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喜欢学习,喜欢动脑子。有了这样的品质以后,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什么事情是最适合你做的,你真正的兴趣在哪里了。
人不但要享受自己的智力属性,还应该享受自己的情感属性。我们不光要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还要在这个世界上带着情感生活,让自己的心灵越来越丰富。一个心灵丰富的人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他们过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哪怕他们的外在形态是一样的,比如说在同一个单位、干同样的工作,但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是不同的,他们眼中的世界也一定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人是根据自己心灵的丰富和贫乏程度去看世界的。一个内心贫乏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一定是贫乏的;一个仅仅关心利益的人,他看到的全是利益,他看不到世界的美,看不到世界万象的各种奇妙之处。你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心世界,世界的精彩才会对你呈现。
那么,心灵的财富来自什么地方呢?途径很多,到大自然中体验,欣赏艺术,这些都是。但是我比较强调两点,一是读书。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一定要去读那些最好的书。哪些书是最好的?我很难给你开个书单。但是时间已经给你开了这个书单,就是那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名着。你可以从中去选择。这样一个读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你把人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占为己有、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财富的一个过程。
另一条就是,一个人应该养成独处的习惯,要经常地反省自己,要有自己的内心生活。比如,你可以通过写日记这样的方式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写日记,实际上是很好的约束自己、督促自己反思的方式。我自己就是通过写日记,留下了人生中的很多好滋味。这些好滋味不仅仅是童年时代的几块糕点,更是我人生中的经历,经历中的感受和思考。这些东西,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比金钱宝贵得多,而且也可靠得多。
写日记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你生活得更认真。你在生活的时候,不光外在的眼睛是睁开的,心灵的眼睛也是睁开的。因为你是在看,什么事情对你有意义,什么东西是值得留下的。另一个好处是,让你生活得更超脱。当你写日记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个更高的自我,也可以说是一个灵魂的自我,或者说是一个理性的自我,在那里审视这个身体的自我的活动。通过写日记,通过独处,把这个灵魂的自我迎回来,看看它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苦恼,然后去开导它。这个过程会逐渐让你这个更高的自我、理性的自我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强大。因为你写日记的时候,你其实站得比你的生活更高。
Ⅳ 哲学家说生活中幸福不可缺少三要素:希望,有事做,能爱人。你认同吗为什么
不认同。希望----真正幸福的人是不需要所谓的希望,恰恰相反,因为不幸福才“希望”幸福。有事做----人都是懒的,绝对是想少做事的,希望自己有事做是因为如果没事做就不能生存。能爱人----人的欲望是无底洞,这世界上所有的纷争说到底就是一个欲望在作怪。
我认为幸福三要素恰恰相反:悠闲、寡欲、亲近自然。
Ⅵ 幸福是怎么来的
幸福是自己感觉的,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播种幸福就会收获幸福,别想别人给你幸福
Ⅶ 人生一大问!如何获得幸福
幸福
梳理/术折
幸福一定是人类所向往的。平时我也没想怎么样要过得更幸福,可实际上我每天解决自己的矛盾,就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幸福。
第一次看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我想对这本小小的introction做一个梳理。
作者先从现象——事实入手,现代物质文化的丰饶,人们的幸福指数不一定来得比前人高,这出人意料的事实让我们发现,幸福感不是单方面的理解就能解读的。这就让我们不得不得对幸福下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该怎么样下定义?我们下定义,是希望定义的存在是帮助人理解究竟为何要在乎这样的事情,要问幸福是什么,不如说将幸福理解成什么会很有帮助。幸福只是一个词,重要的是我们用幸福来指代什么。因为理论的一切都来源于生活,我们要多关注日常,从日常关于幸福的抽象讨论中汲取精华,打磨成一个新的概念,从而来帮助我们进一步研究影响幸福的主要因素。
本书里作者讨论的幸福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但也有其他着作用幸福来指代一个蕴含了价值观取向的概念——福祉。于是我们可以列出三点关于幸福为何物的基本理论:
一,情绪状态理论:幸福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
二,享乐主义理论:幸福及快乐。
三,生活满意度理论:幸福就是对你的人生感到满意。
很明显,后面的几个章节会为围绕这三种理论展开,并且会结合事例为我们讲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情绪状态理论。幸福就是指要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人们看重幸福,是因为良好的情绪状态是生活向前的重要发动力。那什么能带来良好的情绪呢?有这三个方面——
一认可:感受快乐以及其他典型情绪。二参与:活力与心流。三协调:内心宁静,自信,情绪开朗。
幸福的这三个方面都很重要,不同的人生理想所强调的是幸福的不同方面,举例来说,美国人更重视认可和参与。与之对应的情感状态是喜悦与兴奋。而亚洲文化所侧重的则是协调所带来的幸福感。而协调才是幸福的核心。所以我想对协调展开来讲。最基础的幸福指的是你对于个人安全和保障程度的反应。也就是说,你究竟是降低警戒,充分享受人生,还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戒备?作者将这种状态称为人与自己的人生达成协调。
而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内在平静。二自信,三情绪或精神开朗。感到轻松快乐,或不受压迫。当一个人协调地生活时,他会发现非常熟悉自己的生活,这个人会生活得非常自在,简直如鱼得水。
以压力过大为例,虽然压力并不像背疼之类的肉体痛苦一样,占据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但是我们根本不能忽略它带给我们的影响。生活失去了协调,压力会压迫我们的精神,磨平我们的心智,扼杀我们原来能获得快乐的能力。压力过大的人,从生活中所得的更少。所以对他们来说,生命的意义也在减少。原因是他们的注意力会变得狭隘,不能轻松的享受,甚至无法注意到生活的馈赠。当我们压力过大时,活着的乐趣和缀满我们生活的种种微小的快乐,都会被彻底排除在外。所剩下的生活通常还可以勉强忍受,却不那么值得拥有。
所以即使我们物质条件优越,但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压力大的人非常贫穷,从情绪理论上来说,我们不会认为一个压力特大的人,过着一个幸福的生活。
但这时候也许就会有人发出疑问了。如果一个人抗住了压力,在压力之下,度过了美好的生活,也能有快乐的情绪。那为什么不能说这个人幸福呢?
作者虚构了一个人物,罗伯特。
罗伯特过着非常积极活跃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里,发自内心的感觉到快乐,他相信自己的人生非常顺利,由衷的为自己的人生表示满意。但是当一天结束,在他独自一人,手头不再有工作的时候,他常常感到非常抑郁,有时还会在睡前崩溃落泪。他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几个月了。
似乎很明显,罗伯特所经历的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比例,也就是他的享乐平衡。是倾向快乐那一边的,但被作者问到的39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认为他幸福,其他人都回答不幸福。我们可以解释认为,罗伯特内心深处的情绪状态应该是很糟糕的。这是为什么?根据历史悠久的心理学理论解释,很大一部分心理幸福感是无意识的。一旦一个人的生活中突然被压上了一根稻草,这个人的心情倾向就转向崩溃,我们绝对不可能认为这个人是有良好的情绪状态的。
综上,作为情绪幸福感的幸福,应该有两部分组成:任何状态下的心情和心情倾向。所以幸福意味着一个人整体来说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那么享乐主义理论呢?在前文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为什么我们认为罗伯特过的不幸福,即使他快乐的时间多于悲伤。而按照享乐主义理论,幸福意味着你的快乐体验多于不快乐的体验。幸福就是一连串快乐的经历。所以罗伯特应该是幸福的。但大部分人都不会这么认同吧。所以假如人们是以无意识状态作为依据来判断,罗伯特并不幸福,那也就是说,享乐主义理论并不是人们的判断依据。
大家暂时不必急于决定自己是否认可这个理论。生活满意度理论也许更符合你心中所想。
和享乐主义理论和情绪状态理论不同,它们都认为幸福与感觉有关。而生活满意度一般被认为主要跟个人评判有关。而对生活感到满意,不管是以自己的标准还是其他任何标准,都不代表你认为自己的生活一帆风顺。书中列举了比卡姆,一个监狱囚犯对自己生活感到满意;维特根斯坦,一个大哲学家,但饱受折磨的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我们从中完全不清楚他们的情绪生活到底快不快乐,也无从得知,以他们自己的标准判断,他们的生活到底顺不顺利。我们只能从中知道,不管他们的生活有多糟,他们自己觉得已经足够好了。
这说明了什么?生活满意度就是你对自己人生的综合评估。这种关于幸福的理论有其迷人之处,因为这样一来,你变成了自己人生的主宰。你的幸福与否,取决于你自己认为什么最重要。而这重要东西就是除自己快乐之外,真正在乎的东西。生活满意度,其独特的重要性就是因为它实则追踪的是人们的价值观。
同时,我们来看这样一个现象,不管如何设置生活满意度问卷的测试量表,结果常常集中在75%的分数上。人们的惯常想法就是人生没什么可抱怨的,但也不算完美。大部分人只有在真正走投无路时,才会承认自己对生活的不满。但生活满意度能告诉我们,人们过得究竟好不好,人生是否欣欣向荣吗?事实上,生活满意度理论乍一看似乎有理,却不能解释我们人为赋予幸福的价值。比如我只想让我的孩子生活幸福。听起来似乎有些夸张,但是要比我想让我的孩子对他们的生活感到满意更加铿锵有力。毕竟后者你只想让孩子对生活感到满意,让他落得一个悲惨下场的时候,你只需要告诉他就这样知足常乐就好了。
至此,三种有关幸福的理论都介绍完毕。那我们要如何知道幸福的来源,从而获得幸福呢?
罗列幸福的来源是一项特别棘手的任务。第一个难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门别类,我们应该聚焦在人际关系上。还是以爱为中心?一般来说,不同的研究人员会使用不同的概念,并没有哪一组概念是唯一正确的。第二个难题在于你所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类型,决定了哪些因素能够左右人们的幸福感。但是幸福的主要来源究竟有哪些,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就五项答案(SOARS)大致达成共识。
一,安全感,二,生活态度,三,自主权。四,人际关系。五,需要技能,有意义的活动。
第一种,安全感。可以分为许多类型。首先是物质安全感,拥有一定程度的钱,可以帮我们隔开诸多不幸,让我们心想事成。而过多的财富或许会让某些人变得越来越贪婪,为我们制造出新的弱点。所以古希腊享乐主义哲学家伊壁鸠斯对于如何过上快乐的生活,有以下这条建议:远离奢侈品,过简单生活。除物质安全感以外,还有社交安全感,事业安全感,时间安全感。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幸福感,但过多的安全感会让人自满,懒惰,软弱,不堪一击,也会阻碍个人发展。与安全与之对应的是风险,提升幸福感的途径之一就是理智地看待风险。
第二种生活态度。当我们谈论生活态度对幸福的影响时,主要涉及两种生活,积极应对和坦然接受。因为幸福不是一双鞋,不可以随意选择要或不要。它更像是一项你必须经过多年努力才能习得的技能。所以幸福与否是个人选择,你的态度决定一切这样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的。就像你告诉水里的鱼儿,只要你想飞,你就能飞到天空中一样。但是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确,我们可以充分控制自己的大部分心理状态,让自己变得积极,保持乐观和感恩等等。
其中能够有效提升幸福感的生活态度是关心他人。在事情不按自己预期发展时,不强求,坦然接受,维持合理的期望值。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拥有一种使命感,认为自己的工作有内在意义,并且非常充实,这就是内在动机。而更重视金钱,财产和地位,这些外在动机一般不会使人们变得更加幸福。
第三种自主权。自由就是幸福的一大主要来源。首先,金钱的好处本质上就是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当然,人们并不一定要有非常多的选择才能够幸福。但同时,只要拥有选择的权利,就能产生一种有可能性所带来的自由和快乐。比如人们对汽车的需求日益旺盛,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因为汽车能给人带来自由感。可如果我们要从另一方面来说呢,选择自由也需要人们付出相应的代价,它会削弱人们的决心和满足感。例如离婚率上升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逐渐认识到伴侣的可替代性,从而对婚姻现状愈发不满。那不妨就请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想一下,假如你和某一个人被困在荒岛上,那么你们一定能找到天荒地老的办法。但是自主权完全能由自己来选择吗?事实上,你的人生并不完全是你自己的,而是与别人的人生息息相关。你在做决定的时候。会参考别人的态度和利益,我们也许无法对大事情做自主选择,如结婚对象。但是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日常行程,并且这可能比作出重大决定更能令人们感到幸福。因为我们可以依然认为自己正在践行本人所认可的价值观,从而获得拥有自主权的感觉。
第四种人际关系。一直以来,社交都是最令人感到快乐的活动之一,亲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要维持良好的友谊和团体关系的其中方法之一就是信任。信任能提供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能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重要缓冲,是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这样的社群会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对金钱的需求更小。
第五种需要技能、有意义的活动。无需动脑,没有意义,机械重复的任务,绝对不符合任何人对于幸福的期待。人们能在到达心流时感到更幸福,而且频繁感受心流似乎也能提高人们的整体幸福感,甚至会延伸到没在从事这项活动的时候。而心流的状态就是人们在成功进行某项活动时容易出现的一种幸福巅峰状态,尤其是在那些非常有挑战性,能够推动人们将近能发挥到极致的活动中。但如果人不认可所从事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那么光凭在活动中施展技能时,对这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在从事最有意义的活动时,会带着欣赏的眼光与重要人和事产生联系或进行互动。并且可能只有通过这种活动才能给人带来情绪满足感。一段充实人生的前提,或许就是能够带着欣赏的眼光,与在你看来重要的人和事产生联系。
除SOARSL列表五项之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其中,接触大自然,未来也许会加入其中。沉浸在自然环境中,既能定人心神又能帮人恢复活力,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注意力。但是目前还缺乏数据来证实大自然对人类幸福有着独特的影响力。
在前文的叙述中,我们多次提到了金钱。那么,金钱对幸福到底能有多重要呢?当今世界金钱与幸福之间有很多研究。总结来说,这些研究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对于一个国家中比较贫穷的群体来说,金钱似乎对幸福感有着很强烈的影响,而当收入水平达到某个标准之后,这种影响便微乎其微了。
但是我们会发现,拥有更多金钱的人,自我评估的生活满意度也更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金钱能够帮助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即使金钱不能令我们更幸福,还是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的。但是我们同样可以认为生活满意度测试夸大了金钱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联系,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人们的重心可能更多放在物质生活必需品上。而不是家人和朋友之类其他有价值的重要因素上。金钱固然重要。但我们是否可以尝试降低金钱的重要性,让我们过的更加幸福呢?
以上这些方面我们都有很多的选择,但是我们并不能决定一切,因为追求幸福不仅仅是一项个人事业,我们所在的生活环境对此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必须构建更好的社区和社会,来实现我们共同的追求。
总结来讲,人活着,就应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但不要做过了头,而忘了放松,我们要为所爱的人留出空间,控制自己的债务。拒绝道德负债。不要总是为难自己,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正确的大环境中,让你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到以上这些事情。跟明确知道自己是优先级的好人来往,避免从事给自己带来坏朋友的职业。假如你周围的人都很难做到前文所说的4点,你会发现自己也很难坚持下去。
假设你一生之中尽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你就一定会幸福吗?可能吧,但也不完全由你掌控,不过很有可能你会因此拥有不留遗憾,值得度过的人生,美好的一生。
本书的大致思路如上,当然内容里还有拓展出来的福祉、美德和意义。待时机成熟,我会单独成篇来聊聊。幸福的日子本没有多少,且让我在这充满技能和意义的活动中感受心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