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幸福的概念是什么
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伦理学标准概念)
1、定义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怪兽.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欲望的满足.
2、幸福的本质
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
中国幸福学认为,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由此我们就推导出幸福的六个定律。博弈圣经
一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暂时的
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
二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递减性及推论
人们得到一个幸福后,那么人们对同一个或同一类幸福的渴求度就会递减,当人们再次获得这个或这类时幸福时的幸福感就会逐渐递减,当达到足够多的N次时,渴求度会变为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
推论
1
幸福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为幸福的递减性,我们进而可以进一步得知,当我们享受过一个幸福N次后,在一般情况下,这辈子,我们是再也享受不到这个幸福了。
推论
2
幸福资源的递减性
因为幸福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们能享受的幸福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递减、减少的。
三
幸福第三定律——人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与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那么人们的渴求度就会相应变大,那么获得的幸福感就会越大。
四
幸福第四定律——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及推论
因为幸福感与渴求度成正比,所以当人们对某事物没有渴求时(也就是渴求度为零时),那么,某事物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推论一
幸福与金钱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幸福的直接来源是渴求,因为金钱并不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所以幸福与金钱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推论二
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在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次数却越来越少,幸福感的强度也越来越小。
随着人民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资源却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在物质财富方面人民能获得的幸福也就越来越少,而且获得幸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发展
所得出的结论,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财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独幸福除外。所以说,如果我们一味地搞经济发展,结果只能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老路,最终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会越来越少,这是一条得不偿失的发展道路。
推论三
人们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数量远远大于人们在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数量
渴求既包括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们在关注人民幸福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具体表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上),经常忽视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发展思路。
当人民富裕起来的时候,当人民的思想充满了金钱意识的时候,那么人民的思想就开始腐朽堕落了,社会就开始沉沦没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时即使我们比美国人更有钱,比美国更强大,又有何用。金钱是换不来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觉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觉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实上已经获得了满足,但当你没有感觉或感觉不到渴求被满足的时候,你仍然是不会有幸福的感觉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获得是需要有愉悦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么此时的渴求被满足的感觉仍然是难以获得幸福的。
② 幸福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家庭关系
德国社会经济委员会每年都对一些家庭进行回访。这家机构在回访的时候发现,有些青年男女在喜结连理之前的两三年中感觉很幸福,结婚之后就觉得更幸福了。可以这样讲,新婚第一年的日子是最幸福的。可是时间一长,夫妻二人觉得生活不那么令人满意。尽管如此,若是跟婚前相比,即便是丝婚到来之时,夫妻俩还是颇有一种幸福感。英国诺丁汉大学社会学与社会政策学院的斯蒂芬·约瑟夫教授这样说:“心理学文献证明,人际关系可使人们产生幸福感。”他还说,“当一种关系使人们产生归属感的时候,那种关系就是一种很好的关系。”孩子出生的时候,幸福感骤然上升,可是两年之后这种感觉就减弱了。研究表明,婚姻生活的一个好处就是,夫妻俩可以拥有一种经常性的令人满意的性生活。可以这样讲,已婚之人身体比较健康,寿命也比较长。
2、工作
专家说,失业不仅会使一个人收入锐减,而且还会破坏他的自尊心,幸福感也就无从谈起。德国社会经济委员会的研究告诉人们,失业给某些人造成的“痛苦”远比丢钱强烈得多。德国研究人员雷纳·温克尔曼说,失业使人产生一种耻辱感,而且是一种很严重的耻辱感。这种感觉会持续很长时间,两三年都可能消失不了。失业率增加的时候,社会中每个成员的幸福指数都会下降——不仅失业者的幸福指数大大下降,就连那些有工作的人也感觉大不如前。除了失业,工作不顺心、学非所用以及对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同样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感。
3、社区与朋友
人们生命中三分之一是在家度过的,而家就是组成一个社区的最小元素。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社区的建设。原因很简单,社区建设得好有助于人们广泛交往,也使人们的生活有一种安全感。莱亚德教授说,如果你住的地方尽是一些你信任的邻居,你会有一种什么感觉?不幸福才怪呢!研究人员把社区质量称作“社会资本”。科学家在若干个国家进行过“捡钱包”的试验,结果发现归还率高低与一个国家的信任感有关。我们时不常听到某些居住小区发生刑事案件。一个案件造成的损失有时候并不大,可是它给人们的影响却不可小觑,有时候会让成千上万的人寝食不安。在我们的城市里,人们大多住在封闭的高楼里,邻居间来往很少,长此以往,人们的交往就不全面了,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相当大的。
4、整体健康
英国在二○○二年对肾透析病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应对日常生活发出的挑战方面,人们的适应能力很强。我们常常过高地估计严重疾病对幸福造成的损害,可是却不太理会慢性病或者心理疾患对人们的影响。莱亚德说:“就幸福而言,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柳叶刀》杂志刊发的一篇文章告诉我们,抑郁对健康的影响比心绞痛和糖尿病还要严重。令人不解的是,患心绞痛和糖尿病的人会去看专家,可是患抑郁症寻求专家帮助的人却寥寥无几。
5、饮食
大脑中有一种化学物质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心情、胃口和动作,那是一种叫做蛋白质片段的氨基酸,其基本来源是食物。还有一种叫血清胺的神经递质,源自色氨酸,它与满足和幸福感息息相关。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香蕉、牛奶、鹰嘴豆、花生和鸡肉。另一种神经递质叫氨基丁酸,豆子和干果中都有,对心情放松好处多多。英国心理健康基金会研究主任艾恩·莱里说,人们对饮食与心理健康两者的关系知之甚少。
6、个人自由
影响幸福感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拥有一定的自由。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受欢迎的小品,其中有一句台词大概意思是,年轻的时候受妻子领导,年纪大了受孩子领导。虽说是一种调侃,反应的却是一种现实。生活中,自由相对较少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未成年的小孩。当然并不是父母不给其自由,而是这种拒绝被罩上了一层合理的外衣。媒体上已经报道过不止一次,说小孩子自我感觉并不幸福。多年以前,北京一家重点中学的学生接受记者采访,就有学生反映他们并不像父母说的那样幸福。还有一种人是老年人。人上了年纪,在很多情况下就失去了自由,不仅身体不能自由活动,有时候心理上也不允许—-因为有子女限制。要是细论起来,还有很多人在某个阶段因为受到种种限制而不快乐,比如结婚之后,夫妻之间失去各自的心理空间,比如工作人员在单位不论做什么工作每一道程序都要经过领导批准,这是缺少“自由”的另一种表现。缺少合理的个人空间首先要影响的是身体健康。一旦身体不好,何来幸福可讲?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
③ 哲学家如何理解幸福
幸福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和愉悦。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幸福除了身体上的满足以外,必须包括积极性、责任感、成就感以及爱。
尼采把幸福理解为一种愉悦和满足的状态。他认为,幸福就是快乐或者满足的答案过于浅显。
苏格拉底认为,想要更好地把握幸福,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幸福是指人们自身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应。
弗兰克尔认为, 幸福不仅是实现生命意义的结果,同时也是自我超越的一个意想不到的附属物。幸福不是追求而来的,而是自然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从“目的理论”出发,推出幸福是最高的善。
罗素认为:“基本的幸福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人对物的友善的关切”。从心出发,关切(或者说爱)很多人是人们最主要的幸福之源。罗素认为“幸福即为善”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④ 幸福感是什么意思
幸福千百年来一直是哲学所探讨的终极问题,而从应用心理学的层面出发,探讨“幸福”则更多的是为了帮助提高人们日常生活水平。我会以马丁·赛里格曼的《幸福五部曲》和他主张的构成幸福的五大元素为基础,来讲讲如何提高幸福感。
赛里格曼所指的构成幸福的五大元素分别是积极情绪、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积极的成就。
一、积极情绪
首先,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 - pleasure),也就是心情的愉悦,可以划分为三个强度:
高等强度:狂喜、兴奋、快感
中等强度:奔放、活泼、欢喜
低等强度:舒适、和谐、放松
大多数情况下,愉悦来自于感官上的享受,比如暴雨天的一杯暖咖啡、健身后的一个热水澡、久违了的一碗牛肉面、考试前的周杰伦演唱会等等。但是,伴随着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些相对来说可以比较轻松获取的“小确幸”,甚至失去了感知愉悦的能力,也就于是导致了我们常说的“水逆期”、“最近有点丧”。进行一些“正念” (mindfulness)的练习,例如冥想(meditation),可以起到很好的抗焦虑和抗抑郁效果。
然而,这种来源于感官的愉悦是短暂且有习惯性(habituation)的,通俗来说就是我们会逐渐适应这种愉悦的存在,开始觉得“这有什么好开心的,见怪不怪了”。比如久违的一碗牛肉面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但如果天天都有牛肉面吃,这也就无法再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习惯化的过程所带来的快感缺失很可能过度激活人脑的奖赏机制,造成成瘾行为。
二、 投入
第二个幸福元素,赛里格曼定义为投入(engagement - gratification),详细来说就是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投入施展个人的美德和优势,以此获得满足的过程。
在参与像画画、写作、运动、阅读等能收到及时反馈和内容呈现的活动时,人们更倾向于有目标地行动,注意力集中,产生掌控感和忘我的感觉。
中东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当人们十分投入于一件事而感觉时间停止时,他们就处于“心流”(flow)状态。比起上一段提到的来源于生理感官满足的、浅层次的积极情绪,心流的状态更加深层次,专注于心理上的成长,它所带来的满足感也会更加长久地停留在记忆中。继续拿牛肉面来举例,如果自己亲手下一碗牛肉面,那么我们最终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会比去饭店里更多,更持久。
三、人际关系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这不仅仅是指不仅仅从工作、学习发展出的社交关系,而是在生活当中有人真正的关心你,让你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无法从积极的人际关系中获取幸福感,也是长期独居或是追求极端自由的人容易抑郁,甚至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
一个哈佛大学长达7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地位、社会阶级、社交能力、是否性格外向等我们看重的特点往往并不会对幸福感造成太大影响。
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青年时期就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才更能提高自身幸福感,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带给我们的爱和温暖,也影响着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机制。
对于留学生来说,除了融入本国学生的团体以获得文化认同感,并更轻易地建立亲密关系外,参加一些跨文化社团,接触更多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人群更是起到了帮助作用。
相反的,面对消极的人际关系,美国DSM 5指出,“跟谁都处不好”的状态可能意味着潜在人格障碍的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
四、意义和目的
第四个元素,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即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是一个哲学和应用心理学相结合的议题,也是大部分留学生所在年龄段常思考并有诸多困惑的问题。
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从人间炼狱般的集中营幸存后,结合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对生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的着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将实现意义的道路划分为创造的意义、体验的意义、痛苦的意义。
创造的意义与前文的“投入”以及“心流”理论含义一致,技艺精神和对于工作精益求精的过程能够充实人生,赋予生命更多的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