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幸福感的重要性
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它直接决定了我生活的品质的高低。
以前的我真的非常容易满足,一起吃餐饭、看场电影、一起随便走走,都能让我高兴好久,你那么忙还能抽时间陪我,我觉得这就是喜欢的样子。
但幸福感被坏之后,你会发现不容易高兴了,同样的事虽然我依然会高兴,但是那种幸福感不在了。
怪不得世人总说一定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度一生,而不是找自己喜欢的。其实生活需要仪式感,但不爱你的人认为你所谓的仪式感就是在作,无论你怎么的想把生活过得精致点,在他的眼里都是无所谓的浪费。就这样你对生活的期待就回慢慢的变得没有期待。
还有爱情哪会分年龄,浪漫哪会挑年龄。“年龄”的这个借口只是他没那么喜欢你而已,“忙”这个借口只是或许你于他就是可有可无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如果他真的爱你,他怎么会忽略了你;如果他的忙真的是为了你们的未来,怎么会忙到忘记了你,忙到他的时间都给工作,你却分不到一点。
虽然有个自己喜欢的人不容易,有个喜欢自己的人更不容易。喜欢一个人需要付出的东西太多了,你的精心准备而且往往还得不到相应的回应,那种他明明知道却选择无视太刺痛人心,而且耐心的消耗是件及其痛苦的事。
生活需要幸福感,也需要仪式感。有个结婚朋友说“你可以每天都问他爱不爱你”,“今天的你哪里漂亮”,他肯定的回答会让你一整天都幸福满满,但我觉得她忘记了前提:那是在两人互相爱慕的基础上。以前我也会执着的想知道他爱不爱我,但现在不会了,在他拒绝回答那么多次后。现在不问了也无所谓了,只要他还没有把我对他的喜欢、对他的期待、对生活的期待消耗完,那就这样耗下去吧。用耗真的不为过,因为他是我很用力、很努力喜欢的一个人。
我觉得我属于幸运的一类人儿,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生活在一起本就不易,现在的我们在不断的妥协,在磨合的过程中他懂得迁就我,这就是非常好的开始。至少我开始重建我的幸福感。
以前我也喜欢把要好的朋友凑一对,现在不会了,如果不是互相喜欢,那他/她一个随时会破坏你幸福感的人,这是非常太可怕了隐患。
女孩子本就该被保护、被呵护。
㈡ 辩论帮助:题目是:幸福和职业成就哪个重要
幸福和职业成就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不能直接比较幸福和职业成就的重要性。职业成就会影响幸福感的获得,但是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深入探讨幸福感和职业成就的关系,建议找一些幸福感的心理学文章看一下,而且国外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也很多
生活幸福度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的本意是指人们对生活满足的程度。研究发现影响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是成就感、挑战性、对工作的热爱、人际关系状况、工作环境、管理制度和文化氛围等。据研究统计,只有大约15%的幸福与收入、财产或其他财政因素有关,而近90%的幸福来自诸如生活态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际关系。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
归根结底,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财富仅仅是影响幸福的因素之一,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许多与财富无关的因素。因此,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的幸福最大化。现在大多数人的经济收入都比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强出许多,可是幸福水平并没有按比例提高。有研究说,当住房和食物这些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额外的财富很少能增加你的幸福感。
我们不难发现,当人的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满足或实现是幸福的客观标准,它既是幸福的心理体验的客观标准,又是生存发展完满与否的客观标准。幸福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主观性是幸福所具有的极度快乐的心理体验,是幸福所具有的主观形式的本性;客观性则是人的重大需求的满足和生存发展的完满,是幸福所具有的客观内容。人生价值和意义,主观上是快乐和幸福的心理体验;客观上则是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马斯洛说:“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实际上,需要越高级,它的满足对于发展的价值就越大。人的自我实现,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其价值是最大的。因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创造潜能的实现,而创造潜能的实现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高境界。
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和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艾伦.克鲁格一直致力于提出“国民幸福指数”,旨在比标准的满意程度调查问卷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们的幸福程度。卡内曼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非常关注“幸福指数”这一软指标。美国联邦政府和英国内阁最近都拨巨资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内曼等专家坐镇,计划设立衡量人的幸福感的指标,使它与GDP一样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许“幸福指数”还会改变人们对经济增长指标的看法。比如美国的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美国经济产出的显着增长并没有让人们觉得比以往更幸福。于是美国有人提出,如果GDP的增长不能让人们更幸福,政府为什么还要仅致力于GDP的增长呢?“幸福经济”一下子成了经济学家和政府的热门话题。
回答者: 1047030542 | 二级 | 2011-5-11 11:38
说实话,辩论题是最没有意思的,只要是辩论题都有正反两面,怎么说都有理。
但就这个辩论来说,当然幸福重要,生来世上干嘛来了,就是来享受这个世界。幸福的基础是什吗?是物质,这个是肯定的,没有哪个穷光蛋说自己幸福的,天天填不饱肚子的人说他幸福,那他肯定大脑不正常。人在世上,你不可能拥有全部,只要自己过的满意,什么官衔、职业成就、千万富翁都是浮云。一个人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职业成就的名利而遗忘了幸福,他无异于自己建起一座摩天大楼,然后从上面跳下了,他出名了,而人死啦。
㈢ 什么是幸福感(日知录/全面解读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
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
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
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他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
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并且有助于长寿。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的最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区别。
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幸福与幸福感:
第一,幸福是客观的,如家庭美满、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等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带有客观性,而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处境地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个例子;
第二,幸福是他评的,即某人所处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会评价的,而幸福感是自评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状况的评价。例如,社会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但是,人们对生活状况的评价不一定与之相应,如别人认为某人很幸福,可他自己并没有认为自己幸福;
第三,幸福不一定针对个人,还可以针对人生、人类,而幸福感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即幸福感是每个具体的人体验到的幸福的感觉;
第四,幸福属于哲学范畴,幸福感属于心理学范畴。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从早期对幸福感的哲学理解到主观幸福感的现代科学,幸福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演变。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思辨色彩,仅局限在哲学层面,早期的幸福感概念只涉及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层面。幸福的分类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是基于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如“Aristotle”将“价值”看做判断标准,“Tatarkiewicz”将“成功”作为判断标准。第二阶段是以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通过比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何者占优势来进行判断。第三阶段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这就是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就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从内容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况,它涉及了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概念与操作指标就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主观幸福感重视个人主观评价,重视个人主观感受,对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遗传以及特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先天个体差异造成的。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l988)等着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但基因对SWB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类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SWB。
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SwB,Diener(1998)等人提出三个SWB交互作用模型。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认为,非独立变量的变异来源于个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变异。一些人对积极情感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强,积极事件的发生会带来更加强烈的幸福感。
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外倾者和神经质者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敏感性不同正是这一交互作用的例子。外倾者对正性刺激反应强度高于内倾者,若情境当中存在愉快条件,就可以获得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在中性条件下,外倾、内倾者的情绪体验相似。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幸福感经历了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内部因素如人格,归因方式、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等对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的认识进而影响到SWB。外部因素如遗传、经济状况、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关系。当个体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归因于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归因于内在整体的和可控的因素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幸福感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他的稳定与性格特征高度相关。布莱德博发现善交际与正性情感密切相关。
沃森和克拉克认为具有神经质和外向型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负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天生敏感性。张兴贵、郑雪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与负性情感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负相关,外倾性和严谨性与负性情感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正相关。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虽然各个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事,健全人格是拥有高水平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反,由于压力而产生的身心疾病和行为问题,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水平。
此外,压力应对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压力应对的三种形式控制式、支持式、回避式中控制式为最佳应对方式。其核心是主动针对不同压力作出反应,如有效的时间管理等。支持式能有效缓解压力对一个人的伤害,其核心是利用个人或社会的资源支持来对压力作出反应。回避式是消极的忽略或回避。
总之,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外向性和神经质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均可以对于个体的幸福感进行预测。人格特质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休闲活动的满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比其他变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参加日常的锻炼能降低焦虑、抑郁,增加自尊。
此外,积极参加群体社交或志愿者活动,也具有强化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爱丁顿等曾指出休闲通过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力量对人类的幸福、健康和生活的满足感产生重要影响。还有研究发现,存在中年危机的妇女、老年人、失业者等社会群体,休闲活动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另外,主观幸福感海域文化因素有关。Schimmack(2002)等人指出东亚人对于快乐和不快乐的中庸态度可能是根源于亚洲的哲学中的辨证思维,而欧洲和拉丁美洲人则更倾向于快乐的情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增加诸如“控制感”、“自尊”、“自我观念”、“自主”、“自我价值”、“目的感”、“自信心”、“自我效能”、“力量感”、“社会的支持”等指标以丰富与完善幸福感的评估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情绪与认知层面,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幸福感,揭示幸福感的本质。主观幸福感(SWB)的另外一个缺陷就是指标(主要有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以及负性情感)太少,信息量有限,不能满足心理健康评价、生活质量研究日益增长的实践需要。Diener本人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他认为在幸福感研究与调查中要使用诸如自尊或价值观这样一些指标,以弥补主观幸福感的不足。
幸福感的整合模型
幸福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仅仅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还应该包括人生价值以自我潜能的发挥,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和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这样才能正确、全面理解与揭示幸福感的本质。因此,现代幸福感研究必须实现整合,必须从更高层次,系统地、辩证地、科学地理解与研究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属于研究人们对其生活评价的行为科学领域。主观幸福感理论模型在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社会指标研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大量研究揭示: (1)高主观幸福感具有很多优势,不仅使人身心健康,而且能够延长人的寿命。(2)全世界的人们都认同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甚至那些相对不太幸福的人们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幸福很重要。(3)主观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4)除了经济和社会指数以外,主观幸福感也是评价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方式。事实上,主观幸福感能反映国家状况的各个方面,而其他的测量都不能。和客观测量结合起来,主观幸福感提供了评价社会的必要的信息。
尽管如此,主观幸福感反映的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感受,并不能把握幸福感的全部内涵与实质。
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临床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强调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有意义生活和自我实现的潜能,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基于这种思路,心理幸福感强调人的潜能实现。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
Ryff于1989年提出六维度心理幸福感模型:(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态度;承认并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质,包括好的和坏的方面;对过去生活持积极态度;(2)机能自主(autonomy),具有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社会压力、由自我内部调节行为、用个人标准评价自己;(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生活有目标,并有一种方向感;感觉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有意义;持有给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4)人格成长(personal growth),有一种继续发展的感觉;看到自我在成长和扩展;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时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更多反映自己知识和效率变化; (5)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hers),与他人有温暖、满意和信任的关系;关心他人的幸福;有强烈的感情感染和亲密感;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6)环境控制(environmentalmastery),有能掌握环境事务的感觉、能控制复杂的外界活动、对环境提供的机会能有效利用、能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需要和价值的关系。
社会幸福感
SWB与PWB都以个体为中心,而社会幸福感更关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融合。社会幸福感起源于经典的社会混乱与疏远的主题,源自社会学理论中个体和社会的统一思想。
Keyes发展出多样化可操作性的社会幸福感维度:(1)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指个体相信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且和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团体的共同利益; (2)社会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指个体对社会贡献的自我感觉,个人是重要的社会成员,给世界创造价值的信念等;(3)社会和谐(social coherence),指对社会充满兴趣并且认为社会是可以理解和预测的; (4)社会认同(social acceptance),积极看待和接受他人;(5)社会实现(social actualization),指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潜力的信心。
已有研究对幸福感要素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肯定了心理幸福感六要素理论和社会幸福感五要素理论,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实证研究中已获得证实。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等级相关高达0. 44,社会幸福感的测量同样也与传统的情绪幸福感的测量(情绪和满意度)有明显区别。
Ryff曾经负责了一项幸福研究项目——美国中年人调查( the 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目的是评估成年美国人的健康与幸福,这是目前仅有的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全面调查实证研究,为当前和将来对幸福感的研究提供广泛的原始资料,并构成了幸福感研究的标准理论模型。
♥我心语♥
幸福感研究趋向
构建幸福感整合模型,编制整合模型的测评工具,促进幸福感理论的深化与应用。主观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与社会幸福感(SWB)三种视角,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人到社会,构成了幸福感理论模型的完整风貌,形成现代幸福感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㈣ 什么是幸福感
幸福感是指一个人主观上感觉到的满足、快乐和幸福的程度。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由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个人经历、文化、价值观、社会环境和个人情感状态等。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幸福感被广泛研究,包括对个体和社会幸福感的测量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与满足感、快乐和满足个人需求相关。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通常基于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对自身状况的评价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幸福感的来源非常复杂,包括物质条件、昌镇社会关系、健康、自我实现、文化和信仰等多个方面。
中国幸福感指数上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惊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大量人口脱贫致富,这对于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源的可用性和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核迅陵的支持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医疗保障、教育等方面得到了改善,这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文化因素:中国文化中强调团体和家庭,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增加人们的社交支持和归属感,从而提高幸福感。
健康:随着医疗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中国人民的健康水平也在提高,这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人改戚民的幸福感,例如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提高文化建设等。
虽然中国的幸福感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和压力,例如社会不平等、环境污染、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应该继续努力,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支持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㈤ 你认为金钱、地位、婚姻、健康决定你的幸福吗
这些只是幸福的一部分,我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最幸福的,还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不受压抑能正常发挥玩到开心,这也是最幸福的。
幸福由什么决定?
真是愚蠢可笑的问题。
关于幸福,一定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的幸福,只有我能决定。
如果,把【决定权】交棒给:
金钱、地位、婚姻等等外物与他人,
那人生就太被动了!
被动得就像一个欲壑难填、毫无尊严的乞丐。
我,是我人生唯一的王者,
每一个人都是,
只是有人明白,
有的人不明白,
有人明白可做不到,
有人不明白可“一不留神”做到了。
可归根结底,
一个国王,
在自己的王国里乞讨,
怎么看,都是可悲又可笑的。
幸福是什么?
对我而言就是一个个片刻的自我感动;
金钱,
会给我一个片刻,
因为,我可以分享给我爱的人们;
地位,
会给我一个片刻,
因为,我可以帮助我想帮助的人;
婚姻,
我尚未结婚,
也许,也会给我一个片刻,
因为,我可以为我爱的人终身负责;
健康 与幸福的关系?
emmm……
没想过,也没感受过,
因为,为所爱而战,即,我生命的支点,
只要,能专心战斗,怎会注意其他事情?
但,
没有 健康 的生命怎么战斗?
所以 健康 于我并没有片刻,
而是一生的底色。
我王国的,
只要天不灭我,
一切,必须是由我把控的,
有或没有什么,
只是当下【需要】和【不需要】的问题,
依靠自己的天赋、拼搏和头脑可得来的。
它们会给我片刻的幸福,
这与我生命的支点相连,
但,它们只是辅助,
而我是唯一的主体。
我已经很幸福了,
因为,
我已经拥有【为爱而战】的坚定,
这是,我的决定。
我的幸福指数是这样排列的: 健康 、婚姻,金钱,权力。如果这四样全具备是会更幸福,如只有 健康 和婚姻也幸福,如只有 健康 的身体还幸福。
不对!谜底在幸福的《幸》这个汉字里面。
我认为金钱、地位、婚姻、 健康 都是决定幸福的因素。生命至上,身体 健康 最重要。有钱有权有家庭,没有 健康 一场空。只有一生有个 健康 的身体,才能享受地位、婚姻、金钱的快乐,才能感到幸福。没有 健康 的身体,一切无从谈起。
其实,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教派都对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他们的答案,这些答案不外乎就是一半基因,一半内外因,或者就是幸福由心来缔造,不受外因影响,只决定于你的内心感受,等等。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偏向于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外因起到辅助功能!
首先,幸福感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幸福感是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而幸福的指数跟金钱、地位是无法成正比的,不是说你钱越多就越幸福,或者说是你的地位越高就越幸福,有时候恰恰相反,金钱越多越烦恼,地位越高越忧心,因为一些的责任与压力迫使他们无法像普通平民百姓们一样随心随性的过着悠然自在的日子。当然也不是说没钱没地位的人家就一定都是幸福感爆棚,没钱有没钱人的烦恼忧虑,有钱有有钱人的烦恼忧虑,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心态,生活的心态!可以说一个人生活的心态决定了幸福感,心态好的人有钱没钱都可以过得乐呵呵的,都可以做到豁达乐观,就比如苏东坡先生那样子的活法,无论多么的艰难困苦,无论仕途多么的坎坷,他都可以过得那么潇洒豁然!但是,对于婚姻与 健康 这两个外因,我认为确实是会给幸福带来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身体 健康 出了问题,病痛很难让人做到幸福感,虽然说你内心可以不畏病魔缠身,看破生死,但身体的痛楚并不是我们普通人所可以做到的淡然处之,又如何可以获得幸福感呢?另外一个就是婚姻,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同样也会影响了一个人的幸福感,试想又有谁可以面临着家里的吵吵闹闹而可以独善其身获得幸福感呢?所以,对于婚姻与 健康 的外因,我认为对幸福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虽然一个人坚定的内心信仰信念可以减少影响的力度,但终究还是无法完全避免与忽视!
追求 健康 、婚姻、财富和地位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生追求的源泉和最初驱动力。
很多人都在用穷尽一生的精力追求和实现这些目标。毕竟,这些会决定一个人在 社会 上的幸福感和人生价值。那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金钱、地位、婚姻和 健康 那?但这些的获得,你要用正确的途径去得到,你拥有的金钱必须合情合理合法,你拥有财富的同时,也要用善心去回馈这个 社会 ,因为财富是属于全 社会 的,你要用你的善心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去你的爱心去彰显你对 社会 的责任和价值。你拥有地位,你更应该用地位赋予你的权利为国家、为 社会 、为人民尽心尽力去奉献,去尽力做事,而不是像某些贪官那样利用权利某一己私利。爱情是人生幸福中最美丽的,你、我、他都要用心去苛护和珍惜,维护好婚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修养,因为只有一个个小家庭的幸福,才能汇集成整个 社会 大家庭的和谐、 健康 、幸福和稳定。 健康 对每个人都是最最重要的,因为, 健康 是所有你所向往的人生目标中最重要的载体,没有 健康 做基础一切都变成零。
除了地位、金钱、婚姻和 健康 ,还有很多让人幸福的事情,博爱和尊重,奉献和爱心等这些也是决定一个人幸不幸福的深层次的因素。
决定。
金钱、地位、婚姻、 健康 ,是一部分因素,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你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却是幸福的一个要素。所以,不是绝对必然影响,但有一定关联性。
人是 社会 性动物,人的普遍心态,很多时候在于比较。比比谁有钱,谁有权,这些比较都会影响你的心态,然后影响你的幸福观。
金钱和地位,相比较婚姻和 健康 来说,更具有 社会 性,但更不容易被个人所掌控,不确定因素太多,你如果一味想抓取它们,却反而成了你享受幸福的绊脚石。
婚姻,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标配,所以,如果缺失,也会影响幸福指数。而对少部分人来说,并不是必须的,所以幸不幸福与是否有婚姻,或婚姻的状态如何,并没有太大关系。所以,这一点,是因人而异,关键还是考量你的心态。
健康 ,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尽量追求让自己更 健康 。因为生理和心理密切相关,彼此相辅相成。生理 健康 ,也会促进心理更 健康 ,反之同理。而且, 健康 的身体,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比较好掌控的一件事,自主权比较强,如果做好了,也比较有成就感,当然自然会增加你的幸福指数了。
总之,幸福是一种心态,心态的考量因素比较多,首先是心理 健康 ,其次是身体 健康 ,然后其他辅助的因素,要综合考量,不是必然因果关系,但影响力却是有的,包括婚姻、金钱和地位,这些说重要很重要,说不重要,的确也可以一点都不重要,关键取决于你自己,你的心态最重要。
金钱、地位、婚姻、 健康 决定幸福吗?
这四者,我认为可以删除地位,它与幸福没有一毛钱关系。不过,一定要说有,那也是间接关系,比如它能带来金钱。
金钱是幸福的首要条件,人活在世上,不去说那些高层次的生活了,就是最低级的吃喝拉撒睡,没有哪一样能离开钱。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万事哀,更不要说幸福了。
你再有钱,没有一个你爱的人,或者爱你的人,你这一生一世也是白活了。我认为,人活一世,是为爱而活的,没有爱的人生,就是一堆灰,没有一点生机。
健康 ,其实要放在首位。
没有 健康 ,没有好的身体,那不是没有幸福的问题了,那样的人生,其实不是人生,是地狱,只有痛苦和煎熬。
这三样,对于人生的幸福,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