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如何让孩子幸福感丢失

如何让孩子幸福感丢失

发布时间:2023-06-26 01:35:38

1.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幸福

一、给孩子仪式感生活方式

仪式感很重要生活中需要有一些仪式感,比如说孩子生日的时候,送给孩子一件期待了很久想要得到的礼物,重要的是可以和孩子待在一起,做一件你们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幸福,当孩子还有时间陪伴在你的身边时,多和孩子在一起吧,不要等到孩子远走高飞了,才后悔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很少。

四、每个星期进行一次特别的饭菜

话句并不是表达说要吃得多么丰盛,而是要人员齐全,现在的父母都非常的忙碌,为了家庭为了生计,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资源,父母不得不拼命地努力,然后就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因此父母们要给自己规定一个小小的目标。

尽量的让自己有时间和孩子好好的吃个饭,而不是为了温饱,大家吃完饭之后各忙各的,很少会有交流,实在很忙的一些家庭,可以把时间再延长,比如说一个月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次饭,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家庭带给他的温暖。

2.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幸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心愿,然而,其实孩子的幸福,从他还是妈妈肚子里的小胚芽开始,就已经初具雏形了。下面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一起来看下吧。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1

一位世界着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2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

幸福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心愿,然而,其实孩子的幸福,从他还是妈妈肚子里的小胚芽开始,就已经初具雏形了。

为什么呢?因为幸福最终的归因,就是安全感,而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又来源于父母。

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断提升孩子的心理资本,也就成为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破解的密码。

今天来跟我们聊聊这个问题。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

为什么这样说?

美国“9·11事件”一年后,有人找到一些亲历这个事件的一些孕妇,进行了调查研究。

这些孕妇在事件发生后都出现了心理问题,表现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大变、情感麻木、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等等)。

研究发现,她们的孩子身上也有相同心理障碍的生物学标志,而且,当时正处于孕晚期的孕妇生下的孩子,表现得尤为明显。

也就是说,这些妈妈把当时的情绪传递给了还在子宫中的孩子。她们的孩子出生后,情绪比一般的孩子更为紧张,心理资本也更低一些。

所以,从备孕开始,妈妈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让自己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如果妈妈的情绪稳定,孩子也就可以合理地摄入充分的营养,并满足情绪的发展需求。

平稳积极的情绪,对胎儿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做胎教实际上更多的是做给妈妈的。

同样的,孩子出生后到1岁半之前,他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妈妈是否健康、是否有稳定的情绪决定的。

这个时期,孩子的很多行为能力——坐、爬、走、吃、说话等等,都是一个从没有到逐渐有的过程。

他们是那么的弱小,需要我们全方位的照顾——喂奶,换尿布,看病……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缺乏的,往往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他哭的时候,我们需要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还要能够判断出他是饿了还是尿了,是需要抱抱,还是需要陪他玩……

如果孩子一哭,我们就焦虑不已,甚至打骂他,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不安全的,他们的安全感是很难良好建立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从胎儿期到一岁半,请稳定自己的情绪,并无条件地爱和呵护他。

很多妈妈问我:

“我的孩子(2岁左右)动不动就打我,脾气特别大,他长大后会不会家暴?”

其实,这个跟家暴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如果父母双方都没有家暴,那么基本上孩子也学不会家暴。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主是要想表达自己的反抗——我不再需要你的包办和替代了。

比如,一个2岁左右的小朋友,他努力要挣脱妈妈的怀抱,想去玩路边的'沙子,可妈妈却不放手,非要抱着他去看前面的小花。

这个时候,妈妈抱得越紧,孩子就越要用力挣脱。他可能还会打你,咬你,抓你,甚至还会有很暴躁的脾气。

为什么呢?因为妈妈这么做已经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说,当孩子已经有能力(这个孩子已经会走,有行为能力了)去探索世界的时候,他除了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环境,需要妈妈有稳定的情绪,还需要从自己的尝试中的去获取掌控生活的安全感。

这时,给予他们安全感的方式,就不再是全方位的照料和爱护,而是放开他的活动半径——在保护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他多探索。

否则,你就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叛逆、不听话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第一次叛逆”(1.5-3岁左右)。

前天,我跟女儿在我家小区的花园玩,一个5岁左右的小弟弟走过来和我女儿打招呼,问:“你在看什么书呀”“你在哪里上学呀”……

我女儿就跟我说:你看,这么小就是一个“撩妹小高手”了。

其实,谈不上什么“撩妹”,只是说明他有了社交的需求和能力。

你会发现,3-6岁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说,“我是熊大”,“我是奥特曼”,“我是白雪公主”……他们经常沉浸在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当中。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角色认知的能力,并且对规则和社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除了放开孩子的活动半径,还要:

引导他的社交,让他在游戏规则当中,学会礼貌、礼仪;

引导他在角色认知里,培养起责任感、语言能力、行动能力;

并且进一步培养他的生存能力,包括他做家务的能力。

也就是说,除了进一步拓宽孩子的探索领域、帮助他们认知自己和环境外,还要教导他们了解社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和礼仪,让孩子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这样,他们在环境和交往中,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如鱼得水,轻松快活。

这也是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个6岁的孩子,非常优秀。不仅成绩很好,还会很多才艺,琴棋书画都学得有模有样。

然而,他已经开始厌学,并且要跟我探讨“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这样沉重的话题了。

为什么呢?

原来,他从中班开始,就在学英语,学书法、画画、钢琴、围棋等各种兴趣班;到了大班,妈妈就经常带着他到处秀——展示给别人看,他能背什么,能写什么;上学前班的时候,他已经把一到三年级的课程初步学了一遍。

所以,这个孩子到了一年级,就开始不写作业,想各式各样的办法去逆反。

他的父母想不明白,昔日那个听话的神童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到6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说来,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对颜色、图形很感兴趣,对守恒定律能够有充分的理解,但对文字和概念的东西不感兴趣。

虽然,也有极少一部分孩子确实会对文字感兴趣。但是,不管是否感兴趣,都不要过度教育,不要让孩子过早过多地去学习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

这种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孩子安全感的一种破坏。

比起学知识,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去做的,是最大化地让孩子去玩,让他有规则地玩,因为孩子有非常多的剩余精力需要释放出去。

否则,剩余精力未能及时释放出去,就会造成内伤,如同这个抑郁的一年级的“神童”。

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曾经有一对父母通过微信,跟我控诉他们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听话,多么的叛逆。

比如他故意把分数考得很低,故意去报复爷爷、奶奶的管教方式,甚至故意把一些食物搞坏,还经常嚼着嚼着食物就吐出来,用衣袖擦得满桌子都是……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恪守规则的家庭:孩子的爷爷曾经在政府的政研室工作,奶奶在图书馆工作,姑姑在人民银行工作,爸爸在银行工作,妈妈也是在什么金融办工作……却养出了一个特别叛逆的孩子。

为什么呢?6-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就是成就感和价值感。但他们给孩子立的规则却把它们破坏了。

比如,他们通过零花钱来逼孩子遵守规则:孩子期末考试没有考到多少分,那么零花钱就减去多少;今天哪件事情没有做好,零花钱又会扣掉多少……

这个规定特别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千万不要用钱来交换孩子的人格自尊。凡是人格自尊很低的人都容易犯罪——那些违法犯罪,尤其小偷小摸的人,往往都容易为了钱去降低自己的人格。

另一方面,这样的管教方式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他会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他所有的聪明才智来干坏事——他要从叛逆中感受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只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就是给孩子固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钱,可以自己决定用来买笔,还是买衣服。

两周以后,他的妈妈告诉我说,孩子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总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底,而孩子对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又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生命之初,孩子的安全感在父母稳定的情绪,以及无条件的爱和呵护里。

1岁半到3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对于这个世界最大化的探索中。

3到6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社交里,规则感里,和每一个让他自信的游戏角色里。

6到12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里。

我们做父母的,要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来变化养育方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听话和服从。

如此,我们才能养育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养育一个可以在未来收获幸福的孩子。

3. 如何提高小孩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 好好说话,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该鼓励的时候就鼓励,而不是看到孩子很失落了,还继续打击,说一些带刺的话。

2.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一点理解,少一分责备与抱怨。

3. 生活中的仪式感。特别的日子,特别的礼物,送给特别的人。偶然的惊喜能让生活增添几分幸福。

4. 信任孩子,适度放手。非原则性地决定都可以将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父母只提供建议,分析利弊,无论小孩怎么选择,都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

5. 善待另一半,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夫妻关系必须放在首位。一个温柔顾家的爸爸,一个善良贤惠的妈妈,互相关心,经营好家庭,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6. 跟小孩沟通时,要平视,耐心倾听。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点评孩子的对错。要感同身受,才能令孩子接受我们的建议。当小孩失落时,要适当地鼓励;当小孩做对的时候,要适当地肯定;当小孩做错事情时,指出问题,及时纠正,给出建议。

7. 哭是一种发泄方式,允许孩子哭。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告诉小孩:哭并不代表懦弱,在小孩伤心挫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拥抱小孩,告诉小孩人生路上不总有崎岖,哭过笑过,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4. 如何让孩子幸福过一生

      这两天孩子们期末考试,昨天考完试没过几个小时就有家长把试卷和答案发到了群里,回家后有的孩子对了答案,并反应这次考试比较难,有些平时在班级前几名的同学,数学好像都过不了100分(满分120)。于是家长们就纷纷说起孩子们考前和考后的各种表现,有的同学考试前会拉肚子、生病,有的在对了答案估过分后,大哭一场......于是家长们纷纷表示现在孩子的不容易,都表示很理解孩子,不希望孩子压力太大。话题逐渐越扯越远,有的家长发了一组关于孩子教育的漫画,其中一幅就是下面这幅:

      于是有家长说:“对啊,只是希望他们的未来都能幸福。”

      还有的说:“孩子们未来幸福,才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这时我想说:“我们成人都未必真正知道幸福是什么?如何获得幸福并保持幸福?怎么帮助孩子们呢?”,可是感觉有点生硬。

      于是就说:“我有的时候也困惑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我问了一下自己,原来自己真的不能说清楚什么是幸福。还居然经常跟别人说:“我现在感觉很幸福”,“想让孩子幸福”等等。

    或许有人会说,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根本说不清楚的。比如有的人感觉住在城市里是幸福的,有的人住在乡村感觉是幸福的;有的人跟家人在一起感觉很幸福,有的人感觉跟朋友在一起很幸福;有的人工州银作感觉很幸福,有人感觉休息很幸福等等。所以没有必要去深究它,就跟着感觉走就好了。

      可是,当我产生困惑了后,我就很想去深究一下到底什么是幸福?这也许是因为最近在学习改变思维方式的后遗症吧。以前我可是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先生的。于是就在网络上搜了一下,又在知乎上看了一些相关的文章,还找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过一生》读了读。现在就把我探究的幸福简单分享一下:

      网络上给出的幸福定义是这样的:

      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有状态的稳定心情。而快乐一般是持续时间比较短的感受,简单理解的话,幸福应该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快乐吧。

      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生活状态。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

      因为幸福是主观感受,所以别人眼中的“你真幸福”,往往是一种假象。而且能聊到“你是不是幸福?”的话题的人也应该是非常亲密的,如果不太熟桥扮悉的说到这个话题,往往会陷入尴尬。

    幸福的要素包括:安全感、舒适感、生活环境、协调、对比和满足等。

    荣格说,要想要获得幸福,你需要具备以下5点:

      良好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良好的人际与亲密关系(例如婚姻,家庭,朋友关系等)、从艺术与自然中感知美的能力、一定的生活水平和令人满意的工作、一种能够被用来成功应对世事变迁(the vicissitudes of life)的哲学或宗教视角。

    叔本华认为,决定人类命运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以下三项不同的内容:

      第一,人是什么:可以用“册消宴个性”一词来概括,广义的“个性”包括了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等。

      第二,人有什么:即外在财产和一切占有物。

      第三,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人向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看法则是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来。

    幸福的首要因素,甚至,一个人此生存在的主要意义,是由他的内在机制决定的,这是既定事实,也是他内心是否感到满足的直接根源;一个人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情感、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外在环境对人只起到了间接调节的作用。

      个性决定命运,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获得什么样的幸福。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所具有的个人品质,并遵循符合个人品质的方向去追求发展,避免其他的情形,再选择最适合我们个性的人生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幸福的本质在于“人”,那么集中精力保持身体健康、培养能力,无疑要比一心积累财富更明智,

      生命中的幸与不幸,与其说是取决于我们遇到了什么,毋宁说是取决于我们与它们相遇的方式。

    幸福观就是关于幸福正确的观念,要让他们知道真正的幸福应该是源自精神的,源自于对人格的不断完善,源自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令自己愉悦的工作,而很少来自于外在的物质,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只是一时的愉悦,过后又是无尽的空虚,只能以更多的占有物质来填充欲望的无底洞。而源自精神上的幸福却能够持久的带来幸福的感觉。从而能达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状态;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然我们现代人的幸福观也应该与时俱进,物质能够给我们带来的舒适感同样能增强我们的幸福感,对于现代人来说,幸福观应该包括:

1、健康的观念

      健康的观念应该是坚持用正确的方式,坚持长期的运动,帮助孩子培养运动的习惯,这将让他们受益终生。

2、适应时代和环境的伦理观

    伦理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理解,在不断的演变和进化,因此伦理观一定要适应我们所在的时代和环境,脱离了实际的伦理观将是扭曲的,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在帮助孩子建立伦理观的时候,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适宜的伦理观应该是中外通用的,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规则,从而更好融入社会,适应全球化的浪潮,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了解并理解的伦理概念包括:幸福、诚实、勤奋、自由、自主、权利、义务、良心、价值、道德、责任、关怀、人性、正义、准则、痛苦、平等、信任、共识、人权等。

      只有对伦理概念进行正确的理解, 才能够塑造和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伦理观,打造完善的人格,从而指导他们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终生快乐学习的观念

    马克·凡·都仑说:“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

      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现在教育体制下,让孩子们为了高分、为了名校和为了好工作而学习,而是通过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去追求快乐和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这样孩子们将会从学习找到幸福,并将这种让自己感到幸福的学习方式持续终生。

4、做有意义工作

      有意义的工作是指我们真正兴趣所在,能够投入极大热情并持续去做,同时能赋予一定使命感的工作。而不仅仅是适合当下能力的工作,而应该是更能够激发我们潜力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才能够帮我们获得幸福。

5、经营幸福的亲密关系

      拜伦说:“所有想要幸福的人都必须学会分享,幸福是一对双胞胎。

      那些能够让我们分享的人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恋人和爱人。与我们关心的人和关心我们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义并安抚我们的痛苦,让我们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乐趣。可见,人际关系对个人幸福来说非常重要。

      因此,用心去经营人际关系,打造自己的“幸福圈”,让它成为幸福的源泉,是每一个想要获得幸福的人必不可少的。

      幸福感知力 ,应该是能够感受幸福的能力,就像欣赏音乐、绘画、雕塑、文学作品等,这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也是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需要具备的能力。

      毕淑敏说:“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对幸福的感知能力,那么毕生所有的奋斗与努力,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所有的结果都会变成沙上建塔。”

      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幸福感知力:

仁爱

      “爱出而返”,能为别人带来幸福,就是给自己带来意义与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乐于助人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为了别人而活。如果我们不为自己的幸福打算,慢慢地,我们会伤害自己,连带着也会伤害我们那颗乐于助人的心。

      因此我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要先问自己,什么能让自己感到幸福,然后再看看我们的行为,是否在损伤我们助人的热情,是否会剥夺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

感恩

      感恩是一种回馈,是因意识到被给予而自发认为是被恩赐或被爱,从而有感谢对方的意愿产生的心理活动或现实行动。在生活中,我们应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师长,感谢朋友等,这样可以让我们对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快乐和满足,从而让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的更加愉快和健康。

      感恩一切,内心才会时刻充满温暖,活在感恩中,人才会幸福快乐。

习惯

      17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说过,“我们养成了习惯,然后习惯造就了我们”。能带来幸福的习惯包括竭尽所能让快乐与热情的时刻充满我们的生命,从一次小小的体验或者改变开始。比如充当社区的义工、社群徒步旅行、做一次活动组织者、参加演讲比赛等,还有一些日常的安排,如家人或者朋友的聚会、阅读、写作、喝茶和运动等。

      通过这些有益的习惯,给我们的生活注入动力,让我们能够累积幸福的元素。

品味

      幸福有高度也有深度,幸福的高度是指我们生活中体验到的情绪波动,它有高潮和低潮;幸福的深度则指我们内心深处基本的幸福感。幸福的深度就像是树根,提供养分,是生命的支柱。幸福的高度则像是树叶,美丽而有魅力,但生命却是短暂的,会随着季节改变直至枯萎。

      我们可以通过追求既有快乐又有意义的工作、学业和情感,来增加幸福的深度;

      也可以用“品味”的方式来探寻我们生活中有价值的部分,比如跟家人相聚时、享受一顿美食时、完成某个工作项目时、听一场演唱会时等,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幸福。

接纳

      真正的接纳,一定是接纳真实,接纳不完美,接纳生活的无常。

      我们在面对自己或他人时,要做到真正接纳,不论是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都要勇于面对现实,接纳两份真实,一份是现实的真实,一份是自己内心的真实。

      接纳最真实的自己,是指能够欣然接纳自己现实中的状况,不因自身的优势而骄傲,也不因自身的缺陷而自卑。

      要真正接纳自己,首先静下心来,发现真实的自己,并且要学会爱自己。其次,要学会改变现状。对于自己的不足,或者无法接受的地方,尝试去改变它。

      当一个人能真正接纳了自己,才有可能去接纳他人。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父母、爱人、孩子、亲友、同事甚至陌生人时,结合着接纳自我的方式,珍惜对方的情义、聆听对方的感受、包容对方的不足、发现对方的优点、尊重对方的意见、积极关爱对方。

      我们在认清和改变自我的过程中,通过接纳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能获得持续的幸福感。

探寻

      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具备的能力是我们即使不通过学习也具有的本能,比如:对健康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等,可是我们现代人的忙碌遮蔽了我们的这些本能,直到我们要失去健康、生命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本来就拥有如何能更快乐生活的知识,而他们之前却忽略了,或是根本没有意识到。

      因此,我们要有静下来和慢下来的能力,去探寻我们的内心,什么才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我们的进步、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幸福,都是来自于我们认识自己以及向自己提问的能力。

简化

      在19世纪时,梭罗曾经劝告过与他同时代的人,减少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复杂性:“简化!简化!简化!做两三件事就够了,而不是100件或1 000件事;与其数到100万,还不如数到半打。”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复杂,做事情分秒必争,所以将梭罗的话应用于当今社会就更贴切了。

      时间是有限的,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有许许多多必须做的事,这将使已经短缺的资源日益减少。超负荷的忙碌,加上日常生活的压力,导致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的不快乐。

      要想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简化生活是一个最佳的方法。它代表对生活进行排序,并且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弃其他一些琐碎的事。

      因为世界上的烦恼和苦痛已经很多,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快乐幸福的过一生,通过从小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和对幸福感知的能力,无疑会帮助他们生活的更幸福。可是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想的话,孩子们无非会像我们很多人一样,过着麻木不仁的,日复一日的机械生活。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或许孩子们幸福的一生就从我们今天的行动开始。

                                                                                                                       

阅读全文

与如何让孩子幸福感丢失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阳方口经济怎么样 浏览:923
健康行程卡怎么看名字 浏览:49
联安镇与赤坑镇哪个经济好 浏览:689
事业编的综合服务中心怎么样 浏览:237
97年的牛婚姻买楼什么方向好 浏览:961
晚年能幸福的生肖有哪些 浏览:351
中国海岸带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浏览:403
成都省属事业单位月薪多少 浏览:376
哪个网站的礼物叫幸福城堡 浏览:948
朋友你在哪里过的挺幸福 浏览:152
上海的经济适用房为什么这么贵 浏览:21
太原市迎泽区哪里有美女 浏览:941
为什么现在的婚姻被物质绑架 浏览:733
曹云金的婚姻怎么样 浏览:894
幸福的美满的用英语怎么拼 浏览:860
江南美女怎么样 浏览:32
健康系统什么时候不能玩儿 浏览:922
有哪些关于形成字的有趣故事 浏览:959
成品事业部是什么意思 浏览:978
甘肃出过什么美女 浏览: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