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感觉幸福—幸福公式及其经济学解释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也有提法“幸福=满足/欲望。”)
影响感觉幸福的要素,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欲望和效用,可以认为幸福是"单位欲望所实现的效用"。幸福与欲望与反比,与效用成正比。从幸福公式来看,提高幸福的感觉度有二个方法:第一是要降低欲望;第二是要提高效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适时调整欲望以使效用最大化。就可以增进幸福感觉。
欲望"Desire"或"Appetite",效用"Utility",它是一个经济学词汇,经济学家在研究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时,将它定义为"效用表示满足。更准确地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物品和服务之间进行排序。(注: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版P63)。经济学中的效用可解释为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物品和服务中主观上的有用性,经济学家常用它来解释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将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满足的各种商品上。我认为,对于"幸福"这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其"效用"也可定义为满足,是欲望实现了的满足,可等同于可观测的或可衡量的心理功效的感觉。
在经济学中的"选择和效用"理论用于解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假定,即人们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人们所说的"感觉幸福就是幸福",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人们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幸福感觉。在解释幸福时,可以认为人们在最大化他(她)的幸福的效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选择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效用最大化的组合。
佛教所言,"欲望是一切人类痛苦的根源。"
"感觉幸福就是幸福"这个简单的道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很多不具备经济学理论的人,也许他不会这样分析问题,就象一个乞讨者,他一定有自己的幸福,一样可以感觉幸福,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幸福的需求和欲望不同,对幸福的感觉也不同。很多平凡的人都是哲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对幸福的需求和欲望。有的时候幸福是一碗白米饭,一勺南瓜汤;有时候幸福是升大官、发大财;也有时候幸福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对智慧的追求。所以,幸福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如果我们是一条小狗,幸福就是那个"狗尾巴",当我们不停地追逐他,并不断地靠近他的时候,一定感觉幸福。而这个"狗尾巴"可以比喻成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
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公式,效用指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给你带来的快乐,而且是已知的价值,比如,手机的效用,一开始是打电话,发信息,拍照,这是你知道的效用,这时你会感到快乐,感到这些功能使你便捷,所以你以拥有手机享受快乐感到幸福,但是当你慢慢习惯这种效用时,你幸福感就大大降低了,实际上,这个公式是满足于人的好奇心建立起来了。最后,你感觉手机可有可无了,这时,幸福成为一个稳定的系数,但忽然有一天,你的手机可以不开机拨打急救电话,这时你所知道的效用又增加了一项,你的幸福感指数会上升,所以效用是你指能够了解的效用,或者是你愿意了解的效用。
看看欲望,欲望是指人想要得到的预期愿望的心理渴求(我总结的观点),这种渴求愈大,你的幸福感就愈小,因为,一件商品的效用在一定时期内是一定的,比如手机的效用,就那几种,你了解以后,效用便成为定值了,所以最大的因素是欲望,比如,你想仅仅依靠手机去追一个男孩子,那么这种期望值就很高了,如果仅仅是为了跟妈妈联系,一周一次,那么这种欲望很容易达到,这两种态度对幸福的影响是不同的,因为你的期望是找到男朋友,那么手机的任务会很重,你要注意发短信时措辞,你要注意打电话时因为声音透露的信息,这时很困难的,手机在承担这项任务时,变得很重要,一旦男友认知的能力不能确定你传递信息的真实意思,就容易导致误会,继而使你的预期愿望落空,这样,你会埋怨手机不争气或者时他不理解你,但事实上,他的效用有限,你的欲望太高,手机无法承载你的愿望,所以你感到不幸福。
同理,如果你想通过电视看电影,你只希望看到星空卫视和中央六台,这是你的愿望(欲望),但是随着时间发现,你发现中央四台的国际新闻竟然如此大开眼界,而凤凰卫视的节目那么有风格,你的幸福指数会大大上升,因为此时,你的欲望很低,又开发了很多的效用。这是幸福的征兆。
结论:一个人想要幸福,就要时常的降低自己的欲望,尤其降低是对商品的期待和了解。
B. 什么是幸福公式
比利·鲍勃·哈勒尔曾是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家建材市场的装卸工,47岁那年,他赢得了总额高达3100万美元的彩票头奖。两年后,拥有7处房产和5辆崭新汽车的哈勒尔把自己关在他漂亮的牧场豪宅的9间浴室中的某一间里,脱去衬衫,用手枪向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当即死亡。
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他不够富裕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幸福?
科思说:“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只知道,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但是有了钱,有了好车,有了大房子的人,却并不比其他的人幸福。”
一个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欲望太多。
想不想换一个工资更高的工作?
当然想。
为什么要追求更多的工资呢?
为了生活更富裕。
生活更富裕为了什么呢?
如果乞丐比盖茨更加快乐,我们是应当羡慕盖茨还是羡慕乞丐?如果幸福只是一杯巧克力冰淇淋,这个世界也许会美好许多。
着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有一个着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在他看来,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效用与欲望。
效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经济学中用来表示从消费物品中得到的主观享受或满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为它的主观性,所以,价钱越高不一定效用越高,消费越多也不一定效用越高。欲望就是想要达到的目标。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看,欲望就是过上高品质的生活,子女受到良好教育,能满足自己的爱好,能过上养尊处优的晚年,一生平安,无忧无虑。
显然,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说明,我们的幸福生活,就是过上“令人满意”的生活。当欲望既定时,人的幸福就取决于效用,效用越大越幸福;当效用既定时,欲望越小越幸福。总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小越幸福。
一份20世纪末的社会调查问卷,关注的就是“快乐”这个主题。调查的结果显示:美国人快乐水平是比较高的,60%的人感到自己是快乐的。而中国的情况却令人沮丧:认为自己快乐的人只有10%。其他各国情况不一。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了国内第一份《中国“212作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表明,中国职场人士总体工作幸福状况也不容乐观。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的工作幸福感偏低,而仅有一成的被调查者的工作幸福感较高。
在某一阶段内,幸福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但是无论多富有的人,他所拥有的财富都是有限的,即便衣食无忧的人,如果他有无穷愿望,则难免“欲壑难平”而难得幸福。人的欲望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从某种角度看来,无论效用有多大,与无限的欲望相比,幸福都等于零。
因此,我们只有学会享受生命,珍惜所拥有的,才是幸福的根本。
C. 幸福=效用/欲望
我们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一路摸索,一路摔跤,可是最后却猛然发现我们的幸福感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为什么会这样?诺贝尔得主萨缪尔森早已给出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
这还真是个有趣的公式。一个人的欲望可以无穷大,而任何事物的效用却总是有限的,学过极限的人都知道,一个有限的数比无穷大结果等于0,所以可以下结论了:欲望太大的人一般过的不咋的,它们在外人眼中可能有光鲜华丽的外表,可是内心却依然不幸福。不得不惊叹,这个结果真是惊人的贴近生活。
所以,为了我们想要的幸福,清心寡欲是不怎么可能的了,但是怎么样也得减少自己的欲望吧。说的直接一点,对自己少一些要求,对别人也少一些要求,说的更直接一点,对自己好些,对别人宽容些。拿一个家庭的清洁卫生而言,有的妻子总是抱怨丈夫一回家就当大爷,啥事都不干,结果自己天天一副苦瓜脸。可是,她完全可以有更多的幸福的啊。对自己好一些,你不做,我也不做啊,就这样放着吧;或者,对丈夫宽容一些,让他休息一会儿吧。可是,搞笑的是一边搞卫生一边发牢骚的妻子大有人在,何必呢?所以,打扫卫生时就不要发牢骚了,发牢骚时就不要打扫卫生了。因为分子不变,分母越小,这个分数就越大,那么你会越幸福的。
但是,我的欲望已经够少了,我还是不够幸福,怎么办?简单:分母不变,分子越大,这个分数就越大。换言之,欲望一定时,我们的效用增加了,我们的幸福感也会增加哟。效用增加,有两种途径,一是靠别人,二是靠自己。还是打扫卫生,有一天,说什么都不做卫生的丈夫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主动从你手中抢走了卫生工具,并且让你坐在旁边休息,你会不会幸福感爆棚?虽然这种幸福感会随着边际效用递减而不断下降,但是这总比当初他啥都不干好吧。但是,依我看,这应该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所以还得靠自己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啊。经常听一些家庭主妇发牢骚,丈夫上班去了,孩子上学去了,好无聊啊,不快乐啊。这些人显然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们抓不住重点,丈夫孩子在身边,以他们为重心,没有半分钱的问题,可是,他们不在身边,那么你就想办法增加自己的效用值啊,发牢骚有什么用?出去散散步,下下棋,打打牌,不是挺好的么?要是不行,自己看着办吧,要是自己都找不到开心的事做,活该你不开心不幸福。
好啦,再次回顾一下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所以,你要是一个清心寡欲,知足常乐的人,你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再不济,清不了心寡不了欲,做个知足常乐的人总没问题吧。
D. 幸福指数如何算
近年来,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人们也普遍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应: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
指标分类
A类指标:涉及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教育状况等)。B类指标:涉及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包括精神紧张程度、心态等。C类指标: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 判断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可以从答案中得到,以得数1为分界岭。比1小就证明不幸福,等于1或者比1大就证明是幸福的。 如果我们的欲望指数高,而在目前生活方式中得到的效用低,那得出来的幸福指数就是零点几了,那就说明我们的生活状态不好,让我们感觉不幸福,而不幸福的严重程度是根据数字来衡量的,数字越小就代表越不幸福,如果效用比欲望高,得出的得数就比1大,那就证明是个幸福的人。同理,幸福的指数也是根据得数来判断,数字越大就证明越幸福。 效用也是一种感觉,它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欲望是求得满足的愿望,它是由一个人的观念来决定的,每个人的欲望因观念的不同所期望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同处一种环境中,幸福与不幸福就因人而异。所以,这个方程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客观的分析。 如果想评判若自己幸福不幸福,也可以用上述欲望的五个层次来划分。这五个层次,你想达到几层,而你目前又达到了几层,如果你想的却还有几层没有达到,那你就是个不幸福的人了。如果你达到的已经超过或者等同你目前得到的,那你就得个幸福的人。
E. 幸福学的幸福公式
幸福就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根据以上定义以及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幸福的公式。
就某人的某一个幸福而言,某人对某事物的幸福感(F)与其对某事物事前的渴求度(Q),以及事后的被满足度(Z)以及每个人所特有的幸福系数(K)是成正比的,即:
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
根据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知道:
1 在幸福系数(K)和渴求度(Q)一定的情况下,被满足度(Z)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满足度(Z)=渴求的事物实际被满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当被满足度(Z)小于零时,说明渴求的事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那么,幸福感将是一个负数,也就是渴求的结果不但没有获得幸福,反而陷入不幸当中.比如,炒股票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却亏了10%,结果当然是不幸的了.
当被满足度(Z)等于零时,那么幸福感F也为零,炒股情形中,相当于不赔不赚.
当被满足度(Z)大于零小于1时,说明渴求的事物有进步,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结果是有幸福感,但还有欠缺. 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是盈利小于10%.
当被满足度(Z)等于1时,说明渴求的事物完全被满足了,此时获得的幸福感是完美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也是10%.
当被满足度(Z)大于1时,说明渴求的结果超出期望值,那么获得的幸福感也就超出想象.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结果赢利大于10%.
2 在幸福系数(K)和满足度(Z)一定的情况下,渴求度(Q)越大,则幸福(感)F也越大.渴求度=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渴求度通常情况下为1,也就是设定事物的目标值与你正常的期望目标值是一样的,。
如果设定的目标超出自己在一定时间,在正常情况下的力所能及,那么,这样的渴求度就会大于1,当然,这样的渴求是不容易被满足的,因为超出了你的正常期望.但如果被满足,那么幸福感也会是更大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较符合实际,但如果设定赢利20%,那么此时的渴求度就是2.
如果设定的目标小于自己在一定时间,在正常情况下的力所能及 ,那么说明渴求目标容易实现,那么,此时的渴求度就是小于1的.炒股中就好比渴求本周赢利10万元较符合实际和有把握,如果你渴求本周赢利5万元,那么你的渴求度就是0.5.那么,如果你的渴求被满足,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打对折的。
3 在渴求度(Q)和满足度(Z)一定的情况下,幸福系数(K)越大,幸福感(F)也越大.
在同样的条件下中,在拥有对同样事物的渴求度(Q)和被满足度(Z)的情况下,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以及爱好等自身特性不一样,从而导致每个人获得的幸福感也不一样,简单地讲就是说,有些人爱激动,而有些人不易激动,幸福系数也可以称之为激动系数。这个幸福感的差别系数就是幸福系数,假如设定幸福系数K最小值为1, 那么,在通常情况下每个人的幸福系数都是大于1的。 因为 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
因为 满足度(Z)=渴求的事物实际被满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
因为 渴求度(Q)=所渴求事物的期望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所以 幸福感=幸福系数(K)*(乘以)所渴求事物实际的被满足值/(除以)所渴求事物正常的期望值。
F. 什么是幸福公式
Inject(投入) + Loyal(忠诚) + Observant(用心) + Valiant(勇敢) + Enjoyment(喜悦) + Yes(愿意) + Oligation(责任) + Unison(和谐) =I LOVE YOU(我爱你!)
一、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幸福公式:
H=S+C+V
(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加幸福,应该做到:
1.生活富有一些。
2.拥有美满婚姻。
3.丰富你的社交生活,多与朋友在一起。
4.具有信仰。
二、英国心理学家推算出的“幸福”组成公式:
Felicidad(幸福指数)=P+(5 ×E)+(3×N)
P代表人的性格、人生观以及他的适应能力和耐力;
E则指人的健康及他的财富和友谊的稳定程度;
N的含义就是人的自我评价、 对生活抱有的期望值、性情和他的欲望。
这是Psytopic的指纹密码:=,您可以凭这个指纹在google搜索到我们的网站。
这个公式是几位心理学家走访了1千多人后得出的结论。参与这项研究的科恩说:“多数人不知道幸福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有钱,有好车,有大房子,就是幸福。当这一切都变成现实后,人们却发现原来自己并不比其他人更开心,他指出:“人应该学会积极享受生命,同时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用什么手段能达到这一目的等等。”
三、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欲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幸福感类似于满足感,它实际上是现实的生活状态与心理期望状态的一种比较,两者的落差越大,则幸福感越差。
以上三个公式看似简单,如果你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并可以解释很多主观幸福感的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分析看看。
Psytopic提示:
第一个公式,侧重说明幸福掌握在我们手中,主动控制我们的心理力量;
第二个公式,说明幸福的秘诀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生活;
第三个公式,像不像我们中国的古话:知足常乐?
幸福仍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以上使用主观因素作为衡量幸福的公式仅作为参考。
在你心目中,如何诠释幸福的涵义呢?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幸福”时,你是否也能列出一道独家的“幸福公式”:
幸福=( )+( )+( )
不妨分享你的答案。
G. 幸福=效用/欲望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有一个着名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指的是某中获得、成功,按照这个幸福公式是,要想幸福最大化,就是要让效用大于欲望,试,增加幸福的途径是保持欲望稳定,或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欲望。
很明显,要实现幸福,是对欲望进行一定的控制,或对效用的能力去做增强。
钱,我所爱也,美色,我所爱也,食,我所爱也,这都是正常的人生,只要把握在一个度里,就是合理的。
反倒是有些人如果完成违背人生,说自己完全没有欲望,那就是假装,就是演戏。
学习王阳明说的致良知,不是要去掉这些正常的人性,反而是要肯定人性,要去掉那些不合理的欲望。
致良知的方法:
1.内省。
定期对自己反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良倾向、坏毛病、坏习惯,然后有意识的用行动去克服。如果碰到问题会想自己的利害,就会让私欲遮盖了良知,让自己感觉能力失常,做不到言行一致,久之就会让良知不能光明。
王阳明说“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这句话意思是,如果白天觉得闹哄哄的心里乱,那就去静坐调整。如果感到懒得看书,就更应该看书,这就等于知道自己病了,自己给自己药。
如果一个人不想做一件明知对自己有益的事,他其实心里是有自省的,正因为知道有益,最终反而去做了,这就是致良知的过程。
2.事上练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事上练”是指要把所学的放在事上去练习,去实践,遇到事行,才是真的行。遇到事,不但不怕事,而且觉得自己又能修行了,这就是接近心学的境界了。
王阳明还有许多智慧,比如萧慧死生之道,先生日:“知昼夜即知死生。”
如何理解死生?就如同昼夜,自然交替,有生机时有结束时,个体一定会交替,但总体是生生不息。
哲学家叔本说的:“每天都是一段小生命,每日醒来起身是一次小出生,每个新鲜的早晨是一次小青春,每晚休息睡去是一次小死亡。”如果我们能如看待昼夜一般珍惜和看待生命,那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