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和谐企业的问题
什么是和谐企业?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内外关系时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循环发展、遵章守法、诚信至上、团结协作、关爱员工”的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破坏自然环境平衡,不是和谐;职工住房、保险不落实,上访频繁,不是和谐;只顾企业利益,在生产经营中偷工减料、偷税漏税、制定霸王条款,更不是和谐。和谐是企业立足之本、发展之需、传世之必备条件。企业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效益。但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开拓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谐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必不可少。企业不和谐,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反而成为发展的绊脚石。商海起伏、大浪淘沙,有多少企业在名声大噪、显赫一时后,就黯然倒闭。看其表面原因,有的是因为决策失误、有的因为领导层内斗、有的因为严重质量问题引发信誉危机……但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出现了各种不和谐因素累积到临界点。如何实现企业和谐?和谐企业的本质是管理规范、凡事有矩可循。企业作为产生利益、分配利益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矛盾多发地。只有制定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管理章程,才能做到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才能从根源上预防和解决各种矛盾。制度建设应当成为和谐企业的建设重点,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应以构建和谐企业为己任,努力完善资金管理、干部任用方式、方法,让国有资产优质化。构建和谐社会与构建和谐企业相辅相成。和谐的社会环境需要企业和谐作为基础,企业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在经济概念中,企业的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在道德和法律的范畴中,企业是比个体公民更为强大的“企乱纯亩业公民”,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利润来源于社会,企业只有在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社会认同感、产品公信力,才能拥有利润生长的土壤。同时,作为和谐社会的主导者,政府要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条件。一部人类历史,便是不断吐故纳新的过程;一个优秀企业的存在,便是不断战胜对手和自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结果。只有善于、敢于创新,企业才能赢得市场,创造成功。而这一过程必须有企业的和谐做基础,因此,构建和谐企业,才是企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基础。一般认为,和谐企业涵义有三个层面:企业文化的建设、员工福利的保障、内部矛盾的化解;关键是制度创新和技术革命,最终目标是为职工创造和谐环境,使企业更加和谐,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和谐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职工提供和谐的环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是企业和谐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部分。要达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应先强调协调,协调应该在企业各个部门内和部门之间进行广泛的协调,包括:组织结构、生产实施过程、利益分配、人力资源的配置等各个方面。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具有协调的观念,引导企业成员具有全局性的协调观念,使个体的行为符合企业目标。二是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裤帆者的和谐。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是指与企业有经济关系的关系人,包括:材料供应商、生产商、设备的供应所涉及的群体等等。企业只是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施加一定的影响,且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但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的实现,只有长期的和谐,才能保证企业利益的持续和稳定。作为送变电施工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就现阶段是比较好处的,只要在能够保证工期的前提下,双方工作的和谐能够始终保持。因此在外部的系统环境中形成一种共谋、共生的系统形态,使各个成员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信任合作机制,是保证生产活动有序进行的辅助条件。三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和谐,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地理、经济、政治、人文等方面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哗森需要与外部环境保持同步,即应该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动的观察和研究并随时从环境出发对自身的作为进行改造和制定决策,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影响,适应市场的开发和应用。与外部环境的和谐是企业的长期战略问题,这种和谐虽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但如果处理不好,它也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管理的目标就是创建和谐,更好的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把企业做大、做强。 而创造和谐企业必须注重三个原则:一是全员参与原则;二是良性互动原则;三是和谐创新原则。建设和谐企业首先要构建企业内部和谐,其中主要是员工队伍的和谐。要树立大家普遍认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改善和化解劳动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同心协力,协同作战,这是企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另外,要引导职工对和谐企业的认同,营造和谐管理的氛围,实现和谐管理的目标,最后把落脚点放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上来。和谐也是社会生产力。如果一个企业内部组织、员工之间不能和谐共存,各自为政,甚至出现内部协调比外部协调还要困难的情况,那么这个企业是不健康的,也没有生机和活力。因此,深入实践和谐的发展观,努力创建符合和谐社会内涵的企业文化,既充分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上讲,和谐是社会生产力的原动力。当然,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生活水平,这也是每一个管理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要实现企业效益的持续增长,首先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注重企业各方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企业。以和谐促效益,以效益促和谐,使企业向着良性循环的轨迹发展。单纯追求效益,不注重和谐企业的建设,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和谐是效益的基础,效益是和谐的保证,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只有一手抓效益,一手抓和谐,职工的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职工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显现,和谐与效益才能同步发展。因此,在工作中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和谐理念统领企业发展,要适应新时期的改革与发展的环境,完善企业结构,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大力实现和谐管理,健全企业诚信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不被改革大潮淹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⑵ 如何让营造企业和谐氛围
转载一则,供参考。
如何营造企业和谐气氛
和谐的企业氛围是饥洞指整个企业内部团结、融洽,员工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上下级真诚相待。和谐的工作氛围能极大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位员工都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朝共同的组织目标努力,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可见,营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那么,县级供电如何才能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呢?
县级供电企业从一九九八年“两改一同价”开始,逐步将原有农村电力集体资产、员工纳入供电企业统一管理,县级供电企业无论是资产还是人员管理都有了质的变化,但也存在着员工文化程度、素质相对较底,观念相对滞后的现象。随着供电企业管理方式、管理思想不断深化,要实现县级供电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排除一切干扰,消除一切杂音,破除一切障碍,营造和谐企业氛围。
首先,要有自己的远景目标。因为远景目标是公司不断前进的动力,能激发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激励他们为实现这个远景而不断努力。企业远景目标实现的同时也是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远景目标统领着全局的方向,也是员工心中奋斗的航标。有了统一的目标,才能使全体员工凝聚成一股力量,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才能,才能有一个充满生机的企业,才能有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二,要营造公平、自由的企业氛围。公平的工作环境对员工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公平作为前提,员工才能安心做好自己的工作,踏实地为企业服务。公平体现在各个方面,如绩效考核、晋升机会、竟聘上岗、利益分配等等都需要有公平的氛围。在公平的工作环境中,企业才不会有勾心斗角、暗箭伤人等事件发生。
企业里的每一位员工不仅希望有公平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希望有一个自由开放的工作环境。给予员工一定自由度,放手让员工自主完成任务,让员工有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来工作,能极大地焕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
第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要进行有效沟通。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管理艺术的精髓。对企业管理者而言,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可以使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管理制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也是了解员工、调查研究、争取支持、汲取智慧的最佳手段。对员工而言,管理者的沟通,是关心他、信任他的表现,也是他了解企业,认同企业文化,获得工作信息的主要渠道。在通用电气公司,从CE0到各级领导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欢迎员工随时进入他们的办公室反映情况,对于员工的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公司的最高首脑和公司的全体员工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生动活泼的“自由讨论”。西门子公司采用“与员工对话”的方式,经理人员倾听员工的意愿,与员工共同商讨发展的渠道,最后双方再共同制定目标与计划。通用电气和西门子公司真诚的信任员工,使企业像一个和睦、奋进的大家庭,生活在这个大家庭的每位成员,互相尊重,彼此信赖,关系融洽,企业发展蒸蒸日上。
管理者与员工通过形式多样的沟通,如员工恳谈会、职代会、联欢会、家访、问卷调查、员工热线、员工接待日、专题论坛等,无形中拉近了与员工的距离,加深了与员工的友谊,增强了员工的企业主人翁意识,从而促进工作更加有效的展开。
第四,要重视人性化管理。企业人性化管理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理解员工。作为企业管理者,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只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凭主观臆断看人看事,而要从客观地了解员工的需求、愿望,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多为员工着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寻找问题的段裤症结,有针对性地解烂燃枯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二是尊重员工。对企业而言,尊重员工是人性化的必然要求。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对调动员工的各方面积极性起到决定作用。尊重员工,就要尊重员工的价值、尊严和应有的各种权利。对员工的缺点,要与人为善地批评指正;对员工的优点和进步,要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少数员工的反复,要不厌其烦地启发诱导。员工只有受到了尊重,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被重视,被激励,做事才会真正发自内心。三是爱护员工。企业员工由于职业、年龄、文化、经历以及兴趣、爱好的不同,彼此的观点、看法、主张、要求也不尽一致。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去关心、了解他们的共性和特殊性,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和细节问题,为员工营造一个舒适、融洽的工作环境,如带薪休假、病假激励、带薪培训、绩效奖励、提供健身器材、组织旅游、疗养、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等,员工在企业里才能感到顺心、有奔头,心甘情愿为企业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⑶ 如何构建和谐企业文化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员工的贡献,员工的发展需要立足于企业这个平台,二者是一个荣春脊激辱与共的整体。我们不可能一味地要求员工做出牺牲来成就企业,这只会挫伤员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人是有欲望的,只有在付出劳动的同时自我也得野袭到利益人们才会源源不断的做出贡献。在西方的“理性文化”时代,忽视了人的利益,因此,在这种企业文化指导下的管理实践的成效是有限的。相反,二战后的日本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十分强调组织归属、团队意识,使企业和员工的利益都得到了和谐发展。
最后,建立一种尊重人性,积极发挥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和制度
在企业的运作中,体制和制度是行动的标准和依据。一个企业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就已经是成功的一半。要制定出正确的制度,关键是依据的理论基础是正确的。和谐企业文化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的,对人性更多的是持一种肯定的态度。
建设和谐企业文化过程当中应注意三点
1.形式与内涵的结合
不管是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在改革开放后被引入到我国后的企扒袜业文化建设,还是近两年随着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从而影响到社会方方面面来看,许多企业只是从表面和形式上模仿和学习,如热衷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等等。然而,却缺乏对和谐企业文化内涵的真正理解和内化。根据企业文化权威爱得加.沙因所划分的层次,位于企业文化最核心的是基本假设,其次是价值层面,再次是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层面,位于最表层的才是企业文化的各种表现方式,包括各种符号、英雄、活动等。因此将“和谐”理念和价值观内化后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表现出来,才是比较完整的和谐企业文化,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没有意义的,难以持续的,所以不能形成文化推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没有对和谐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和丰富,就很难有正确而客观的理论指导管理实践。从另一方面来讲,不能对理论的很好运用,也就没有达到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更谈不上对理论的完善和充实。只有二者结合,相辅相成,最终才能互相促进,同时发展。
3.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尽管我们提倡的是以和谐为主流的企业文化,但是文化的生成和运用,最重要的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共同的基础上要有自身特色。完全的同一,并不是和谐社会的面貌,多形式的和谐更能丰富和谐的内涵。
和谐的企业文化体现的是共同的价值观,在统一的价值观下,化作具体执行力,变做实际行动,通过理念的转化提高员工工作的执行力和战斗力,把目标变成现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和谐,为社会稳定、国家经济振兴、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⑷ 如何在为职工办实事中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一、提高对办实事重要性的认识
办实事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每年为职工办几件事情,解决职工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企业工会要站在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1、办实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胡锦涛同志曾多次强调,工会组织在关心群众生产生活,解决好民生问题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这是对工会组织的殷切重托,也是对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工会组织来说,做好职工群众工作,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
2、办实事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具体体现。职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广大群众,为职工解决生产生活中一些具体困难,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生产和生活环境是工会组织必须认真做的事情。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好,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就会提高,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就会极大地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就会促进企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3、办实事是企业工会组织的基本要求和职责所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群众的作用,必须坚持把竭诚服务职工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企业工会组织的对象是职工,基础在职工,保持与广大职工的密切联系是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工会组织只有把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心里装着职工,凡事想着职工,工作依靠职工,一切为了职工,才能赢得广大职工的理解、支持和信赖,工会工作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完善办实事工作机制,促进办实事的落实
1、加强领导。办实事的责任主体部门是企业工会,但想要把办实事工作真正落实,还要善于与企业相关部门的配合,取得党政部门在经费、技术和专业管理等方面的帮助。为加大办实事的工作力度,工会组织企业成立为职工办实事领导小组,企业党政负责人作为办实事领导小组负责人,全面协调和落实办实事工作,督促相关部门按办实事工作质量和工作要求去狠抓落实,避免工会部门演“独角戏”。
2、加强调研。为将办实事工作做好,真正解决一些职工关心的问题,企业工会应组织各级工会组织每年对前一年办实事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总结成绩的同时找出存在不足,并对下一年度为职工办实事等事项进行调研。可通过与职工面对面交流、个案访谈、上门走访、节日慰问等形式,也可采取召开座谈会、组织下发调查表等方式,多渠道、多途径走访生产一线职工、青年职工等,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收集为职工办实事的意见和建议,企业工会对收集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每一年度办实事的意见和建议,提交公司党政联席会研究确定,形成企业每一年度为职工办实事的主要内容并下发书面文件,作为“企务公开”的内容之一,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落实办实事的舆论氛围。
3、强化责任。认真落实为职工办实事,不仅是工会,也是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必尽的职责。为将实事办好必须强化责任意识,实事办得如何体现一个部门对广大职工的感情,体现一个部门的履职能力。相关部门要按责任分工承担起工作职责,要定专人负责,各部门负责人是所负责办实事的责任人。企业工会要起到指导、协调、帮助、服务的作用,共同将办实事的责任履行到位。
4、狠抓落实。各责任部门要按照办实事的分工要求,制定出自己的推进方案,要将办实事工作列入本部门的月度或季度计划中去,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狠抓落实。在工作实践中,要坚持围绕开展“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把办实事扎根于基层和生产一线,这既是工会组织做好新形势下职工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参与加强和创新企业管理的重要抓手。
5、加强督办。企业工会既是办实事的责任部门,也是办实事的督办部门,要通过建立月、季、半年工作例会的形式加大对办实事的计划落实,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对办实事推进不力的责任部门要通过简报、例会形式予以通报,强调办实事工作为部门日常工作的考核内容,纳入每月创新奖和月度、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目标中去,严格承诺兑现,努力把实事办好。
三、在为职工办实事中构建和谐企业
1、把推进企业发展作为为职工办实事的中心主题来确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为职工办好实事,为职工创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潜力,推进企业发展和进步。同时,企业发展为广大职工办实事提供较好的资金和物质基础,有了资金和物质作保证,办实事的范围和标准可以进一步提高,职工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因此,办实事就要“看得见、摸得着”,以实际行动赢得广大职工的信赖与支持。各级工会组织要大力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活动,如“节能降耗,降本增效,绿色环保”、“安康杯”竞赛、船舶安全竞赛、全员促销竞赛、“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一系列竞赛活动,促进企业发展,促进企业效益提高,促进企业进步。同时,要搞好各类竞赛活动评比,及时奖励到位,做到不放空炮、不走过场,使职工得到实惠。
2、把推进企业民主政治建设作为为职工办实事的重要工作去做。为职工办实事,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重要工作之一。工会组织从源头参与,通过抓好职代会制度和集体合同签订以及厂务公开制度等主要形式,做好企业民主管理机制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建立,最大限度地维护好职工群众在社会保障、工资待遇、劳动安全卫生、民主参与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要强化职代会各项职权的落实,特别是要加强企业重大改革事项预告制、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重大方案表决制、职代会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三项刚性制度建设,要加强对集体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的动态管理,每年对集体合同执行情况向职代会报告,对集体合同过时的条款进行调整,特别要在工资集体协商上迈出较大步伐,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改善工资结构,着力提高一线职工等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通过推动解决基层职工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密切与基层职工群众的联系,切实做到“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
3、把扶贫解困作为职工办实事的重要工作来落实。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企业经营十分艰难,资金极度紧张,企业困难职工增多,企业工会组织要高度重视扶贫解困工作,采取多种办法,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尽最大努力解决困难职工生活问题,不能让一名困难职工过不下去,不能让一名困难职工子女辍学,要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扶贫解困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新思路,筑起一道保障困难职工基本生活的防线。
———协助民政部门落实困难职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工会组织要深入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困难职工家庭基本情况下,建立特困户、困难户档案,分级动态管理,及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特困户移交民政部门纳入低保。
———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扶贫解困制度。企业领导与困难职工建立联系点,定期定访慰问和重点帮扶。除了日常慰问外,要建立扶贫帮困机制,不仅送慰问金,还要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健康、送助学、送服务。
———建立职工应急解困互助金。要采取行政支持、工会资助、职工自愿捐献的方式建立职工应急解困互助金,对那些生大病、临时困难职工进行救助。
———建立劳模标兵帮扶资金。制定“困难劳模标兵帮扶办法”,对企业成立以来的各级劳模、公司级以上标兵的生活进行调查摸底,对省级以上劳模定期进行慰问,对有病和特殊困难的劳模及时进行救助。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再就业工作。企业工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岗位,搞好就业培训,争取优惠政策以及为特困、困难职工家庭争取小额贷款等就业措施,为他们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解困创造条件。
4、把“职工之家”建设作为为职工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来凸现。当前,“80、90后”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职工主体,他们的价值取向、思维观念都有新的变化,同时,企业各个层面的从业人员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这些都需要工会组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工会组织要将职工之家建设作为为职工办实事一项前瞻性工作来抓,要按建好“职工之家”要求,重点抓好职工之家小型体育设施建设,在职工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建立职工图书室、职工活动室、录像出租室、电脑阅览室等,使职工生产生活之余有一个活动场所,每隔一段时间对文体用品进行一次补充,并力所能及地为一线配备电视机、空调、乒乓球台等设施,为一线职工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以此为依托,组织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各级工会也可以借助职工文体协会为依托,开展小型多样、职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⑸ 如何营建和谐高效的企业文化氛围
将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内化到员工观念和行为中去,过组织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带动整体组织效益的发展,首先应该从改善组织气候着手,从表层上解决员工对工作环境的共同心理知觉问题,从而在短期内调动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之后则是通过组织气候的全面改善,改进组织行为模式,提高成员有利的行为动机,
建议:1、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企业产品、市场环境、行业特征、企业领导者领导风格等多种因素综合平衡后,分析提炼出来的,企业文化应该服从、服务于企业战略的达成,围绕您提出的“如何塑造一个轻松确又内涵的企业文化氛围”,结合您企业的企业战略、产品性质、行业特征、领导人风格、期望的轻松又内涵的文化氛围,来分析、提炼您企业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因子。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文化应围绕战略整体目标的达成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总体考量,力求文化内涵完整、准确。其中:“轻松的文化氛围”可提炼:团队合作 、沟通、互助等文化因子;“有内涵的文化氛围”需要结合企业战略、企业产品、市场环境、行业特征、企业领导者领导风格综合考量、分析、提炼。
2、企业文化体系建立后,塑造及落地执行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撑(如:目标体系、绩效制度、薪酬制度、市场营销推广方案、员工激励制度等)、
3、文化案例的整理与宣导。蒐集、整理与企业文化相符合的实际案例,大力宣导,起到宣传、示范、模范带头的效果。
4、文化活动的策划执行。针对企业文化中的每个核心要素策划推广活动方案、推广执行,以后活动的形式支撑企业文化的落地,以免企业文化仅仅是“空口号”,以免对企业经营没有实际的操作意义。
中国民营企业的短命危机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据统计:全国每年新生的民企有 15 万家,但同时每年死亡的民企也达 10 万多家,60%的民企在 5 年内破产,85%的在 10年内消亡,其平均寿命只有 2 年零 9 个月。 近些年来不少在经济舞台上曾经名噪大江南北的民营企业没过几年就有如巨星陨落。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 *** 三五年,更多的时候则是各领 *** 三五个月。衫销民营企业这种火烧稻草芯,速燃速熄的短命,何以成为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呢?民营企业如何设法求生存、谋发展?在这里就企业文化管理这一目前比较有效的软性管理模式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企业文化在民营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一种战略性的软体资源,实质就是企业价值观。它是企业员工在劳动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的沉淀。一个企业的成员如果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就意味着员工的思想及行动有了统一的可能性或银游。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越厚,其发展的潜力就越大。企业文化和体育精神、民族情结类似,是一个虚拟的载体。在企业社会化的程序中,企业文化越来越显现重要的价值。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无形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1、 企业文化的作用
对于企业来说,要留住人才,最好的办法、最高的境界就是用好企业文化这一机制。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至少能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手段、目标具有导向作用;二是对不符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具有自我调节和免疫作用,并通过制度文化的激励和约束的杠杆作用,使团队和个人义无返顾地朝着融会团队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方向而奋斗;三是企业文化是决定有形价值并超越其价值的保障。人才也只有在这面旗帜下,才有可能为所在的企业跋山涉水,冲锋陷阵,不会在艰难困苦的时候作逃兵。
(1)企业文化是一种吸引力。21 世纪的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优势。企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吸引企业员工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念,生成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使企业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企业文化是一种方针。企业文化不是工厂的模具,造就企业一个又一个一模一样的员工,让企业员工一切行为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凡事谨慎,互相参照。建设企业文化,实施文化战略最根本的就是要培育员工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培育企业一种适应性氛围,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企业,赞同企业,维护企业。这种文化氛围明确表达或暗示了企业反对什么和禁止什么,支援什么和搏汪鼓励什么,宣扬什么和传播什么。它重在发挥集体的智慧,是发散员工的思维,而不是限制员工的思维。它要规范员工的集体行为,但不是规范行为细节。它对员工行为的规范不是为了规范而规范,而是通过超文化积累形成集体无意识。其实质就是注重企业的集体无意识理念,通过长期的过程,使员工获得集体无意识的遗传基因,达到企业管理的自觉自动的效果。
(3)企业文化是一种学习氛围。学习不仅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源泉。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他们的生命意义在于对成功的美好体验。优秀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是在向员工传递一个理念:企业是一所大学校,即学习性组织,员工在为企业做出奉献的同时,自身素质也会提高。民营企业的员工较之国企相对混杂,整体素质差异较大,员工的价值观、人生追求各异,很难迅速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并使之与企业融为一体。民营企业的文化就是要培养企业内部的一种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思想,使企业跟上时代,使员工与企业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2、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实施
民营企业注重产品开发和利润增长,相对于企业文化这一抽象的概念,基本有两种认知:第一、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企业规模还小,企业文化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待企业发展壮大再说;第二、企业家庭式管理,家长式作风严重。这类企业一般很成功,企业家一统天下,个性化比较强,在某一区域或某一领域独领 *** ,所以领导人普遍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以我为真理、以我为中心。虽然现在国内很多民营企业的老总都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推广,但结果是大多数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所在,其实很浅显。民营企业的最高领导层是企业领导者、拥有者和精神领袖三位一体。很多决策是依据最高层的个人商业眼光,在建设企业文化与推广的过程中也是一样。当最高领导层意识到这一因素的重要性时,就会开始在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进行,而下面的人也会上行下效。众所周知,企业象一个水桶,员工就象是组成水桶的木板。企业的水平不是取决于长的板子,而是最短的板子。而民营企业的内部员工水平参差不齐,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推广时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如果大家对企业文化的内容不能统一时,阻力就会加大。这时,最高领导层就会权衡利弊,加之重务缠身,事情进展就会放慢速度。如果没有专人去督促,很可能会将企业文化放置一边。
民营企业文化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就是以文化凝聚企业、协调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约束企业行为、引导企业发展方向、最终以文明取胜的过程。民营企业在建设和推广企业文化发展时要真正理解它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善的制度,认真贯彻与执行。使企业内部充满文化气息。企业文化导向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会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率,二者是一个互相促进的管理活动。良好的企业环境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对企业员工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企业人力资源调配、考核等方面,培养企业员工的企业精神,形成一个和谐向上充满活力与朝气的组织目标与员工价值自我实现相一致的利益、文化、精神共同体。
1、 提炼与宣讲
第一,行业特点分析。企业文化要与行业特性和企业的经营特点相一致。第二,广泛征求意见。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要得到大家的认同,首先应该是企业大多数员工都认同的文化。为了做到这一点,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企业的文化。第三,提炼核心理念。在很多民营企业中,如果你要是问企业老总:您能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概括公司的文化吗?很多企业的老总都要思考半天,其实如果不能在第一秒就回答出答案,这时答案已经不重要了,说明这个企业的文化并不明晰,连老总都不能马上说出,更何况基层的员工呢!因此,我认为企业必须首先树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要成为企业员工都认知和认同的理念,同时在做品牌推广时,要让客户和顾客也认同企业的这种价值观念。比如海尔,真诚到永远由最初的产品和品牌的理念,上升为一个企业的理念,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核心。第四,扩充套件为理念体系。企业应该有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但基于这样的理念,还必须拓展为企业各个层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完整起来。比如海尔,围绕其核心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理念体系:人才理念海尔赛马不相马;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兼并理念吃休克鱼;研发理念使用者的难题就是我们的难题。在这些理念背后,又有相应的办法和制度作为支撑,使整个理念体系变得生动而有效。第五,沟通渠道建设。企业理念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阐释,要让员工深刻理解公司的文化是什么,怎么做才符合公司的文化。
2、企业文化制度化把制度落到纸面
不少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只停留在理念宣传的阶段,不能深入进行塑造,一方面在于领导者缺乏系统建设企业文化的决心和勇气,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企业文化的塑造有误解,认为企业文化是以理念塑造为主的,如果把他变成制度,就会削弱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其实并非如此,优秀的文化要落到纸面,让大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3、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
第一,理念故事化。优秀的企业文化并不是只让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认同,而是让所有的员工、甚至是临时的员工都认同你,这才叫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在
需要 因为差异化战略就是通过创新 来寻找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 而对于创新来说就是需要宽松的文化环境 ,简单的来说就是 创新这东西急不得 越级越生不出蛋来。 这是强调不再是成本战略里面的集中控制了~~差异化里面权利应该更加下放 每个员工都有对环境变换的反应 做决策的权利~~同时也有宽松的工作时间和任务 更有利于激发创造性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安全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企业安全生产理念或价值体系,以作为企业安全生产的方针和原则。
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工程,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生产事故的发生虽然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世界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努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培养和增强安全文化意识,对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依靠安全文化的培育,营造一种良好的安全氛围,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管安全”的局面,才能使企业成为有共同价值观的、有共同追求的、有凝聚力的集体,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安全素质。因此,建立系统、科学、细致的安全文化,努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企业预防事故发生的长效做法。
努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践证明,安全性评价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方面成效显着,但对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却收效不大。结合我厂近年来安全生产工作实际,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安全制度也是详之又细,但安全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极少数职工就是在“违章就下岗”的令箭牌下,也有意或无意的以身试法,甚至和安监人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得违章成为企业安全的顽症,屡禁屡犯。“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一定违章”,在这些人的脑海中,就是存在着那么一点违章不一定出事的投机心理。所以要真正的扭转这种安全的被动局面,还得治本。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让职工按照企业的安全目标,以自觉为主,自主管好自己的工作安全,构建“为了人、关心人、培育人、重视人、尊重人、理解人、依靠人、凝聚人”的人文氛围,形成“人人抓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管安全”的局面,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安全文明生产的目标,这比“制管”更能体现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和人文关怀。
首先,要以灌输理念为着力点,形成浓厚氛围。通过召开安全大讨论、制作“安评”曝光照片宣传展板、组织安全事件剖析和开展安全征文等形式,让职工认清“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宁绕百丈远,不冒一步险”,真正懂得发生事故对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的伤害。进一步强化“珍惜生命,心系安全”的理念,从主观能动性上解决“我要安全”的问题,从而使安全管理的层次得到提升。其次,要以健全制度为着眼点,强化执行力。按照厂级、车间、班组“三级控制”模式,将安全管理的目标、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班组、个人。坚持“四个凡事”,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保证一级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牢固树立“知其责、尽其责、尽到责”的工作理念,各负其责,恪尽职守,真正把安全生产变成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过程预防的共同工作和自觉行动。第三,要以强化技能为关键点,提升整体素质。通过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选拔专业技术标兵、培养技术能手等措施。围绕克服习惯性违章这一顽疾,以强化职业技能、岗位标准和提高非正常情况下应急处理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技术学习、技能培训和技术考核升级制度。利用多媒体教学、典型事故案例教育等方式,采取脱产、半脱产、在岗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逐步形成分层次、有重点、有成效的培训机制和模式,着力培养能够驾驭安全生产规律,正确判断和处理应急故障的高素质职工队伍。
我之前在恒昌工作过,有能力者上
锐捷网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诚信,渴望变革
1、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投资,要想有高信任的企业文化,必须有高质量的文化设施和人才。这是建设高信任文化的前提。
2、文化设施是高质量文化人才的舞台,能够展示企业精神和产品精髓的一个视窗,那么高质量文化人才需要用企业精神和传统进行培养,才能创作出适合宣传企业产品,扩大企业影响力的作品,这也是一种文化搭台,企业经营者唱戏的媒介。
3、关于营造企业文化氛首先围需要做一番实际的事。比如宣传力度要大,不仅需要广告媒体,更需要相关文章、档案、制度的公布,广为告知,尽可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其次需要打造舆论,用有型的演出,报告会,街头宣传栏,电视台采访节目等渲染企业文化的意义和形式。第三恐怕需要大量的事实和人物的现身说法。来烘托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第四还应该注意花大价钱鼓励开展企业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奖励等鼓励措施。
公司氛围很好,都是年轻人,企业文化就是快乐文化,都很真诚,也有较好的培训制度、体系,在里面工作蛮开心。
⑹ 如何营造企业员工的幸福感 营造企业员工的幸福感应该怎么做
1、激发员工潜能,让员工有成就感。员工持久的、最大的幸福感来自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公司要通过培训、培养不断激发员工的潜能,并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员工在实践历练中,汛速成长,加快成才,充分体现自身的个人价值。
2、丰富企业文化,让员工有归属感。企业文化是公司的灵魂。让公司有共同的发展理念、追求愿景、团队精神、价值取向,才能志同道合,增强对员工的感召力。靠愿景激励、靠文化熏陶,是精神动力的来源,可以极大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
3、关心员工生活,让员工有亲切感。公司对员工有关怀,员工才能对公司有感情。公司对员工的身心健康、婚姻家庭、兴趣爱好、生活状况有所了解,多加关怀,才能化解他们的后顾之忧,增进对公司的感情,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
4、给予合理薪酬,让员工有获得感。员工工作的初级需求是养家糊口。给予员工一定的酬薪和职级待遇,并按劳定酬、论功行赏,让员工物有所值,才能留住员工,对员工也是一种肯定。
5、营造和谐氛围,让员工有安全感。一个单位形成正气上扬、团结和谐、彼此成就的氛围,才能让员工感到集体的温暖,才能避免内耗,愉快合作,增强合力,促进发展。
⑺ 如何构建和谐企业党建和工会建设
企业民主管理段裤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之一,发挥工会民主管理的职能和作用,加强企业的民主思想、民主制度、厂务公开等方面的管理,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企业管理的实质和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创建和谐企业必须实行民主管理
和谐企业需要企业各方面的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企业内外环境的和谐,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应做到以人为本,这是创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人为本的“人”,包括企业的广大员工和企业有群属关系的离退休人员等。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企业的员工,企业只有充分依靠员工,给员工以公平的和精神的尊重,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同时,企业还应构建和谐的生产经营环境,做到对社会、民众负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保证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创建和谐企业是党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也符合企业和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企业与员工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企业只有在内部形成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良好氛围,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保证生产、经营和发展的健康顺利进滑燃雀行,进而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信早。这一切的形成无不与民主管理思想体系中员工主体意识的发挥和员工民主管理的有效运行密切相关。同时,每个员工都应意识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基本权益的保障与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企业真正得到发展,员工的各项权益才能得到更好保障与实现。而这都离不开工会民主管理作用的发挥。
事实上,通过工会组织广大员工加强民主管理,有利于员工的政治思想稳定,有利于创建和谐企业。员工主动参与民主管理不仅不会损害企业经济利益,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亲和力和感召力,有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自我发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创建和谐企业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民主管理本身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宗旨是为了在企业中更好地维护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公平的原则。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民主性和的民主权利。除此之外,民主管理还有助于其他不同主体职能和作用的发挥:可以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企业管理度和决策的科学性。
二、发挥企业工会民主管理的职能和作用,是创建和谐企业的有效措施
工会民主管理的职能首先是职代会制度。应始终坚持把职代会制度作为维护员工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重要制度,作为员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平台,作为员工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的畅通渠道,作为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等维权工作的程序保障,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在公司制企业中,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均赋予了职代会和员工的民主管理职权。一是知情建议权;二是协商共决权;三是监督检查权;四是评议推荐权;五是选举罢免权。
工会民主管理的职能其次是厂务公开制度。厂务公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将与本单位发展和广大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通过适当形式向广大员工公开,吸收广大员工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其本质是维护员工的知情权,重点是诚实守信,这是实现员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前提和重要环节。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优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厂务公开工作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要保证厂务公开工作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组织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员工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要加强对企务公开工作督检查。厂务公开是民主管理的具体体现之一,推行厂务公开就是要让员工知道企业的实情,而加强监督检查是保障厂务公开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如果不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检查,实际上厂务公开工作有可能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员工甚至可能对此漠不关心。公司党政、纪检、监察部门负有督促各部门开展工作的职能,也要督促部门认真落实厂务公开的各项规定,真正负起实施厂务公开的监督责任,才能真正把厂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就是要检查领导是否重视、责任是否明确、制度是否健全、效果是否明显、群众是否满意等进行检查考核,保证厂务公开达到预期效果。三是要加强对公司制体制下厂务公开工作的理论研究。在公司化体制下,厂务公开的理论研究还需要不断地深入,厂务公开的实践还需要认真总结,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推进厂务公开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再次是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工会作为员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始终坚持平等双赢的原则与企业方进行协商谈判,从员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既要着眼于员工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也要考虑到企业的形象塑造、品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在平等协商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仅靠一次协商和一次合同签订显然是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遇到需要组织平等协商的其他问题,工会应当及时组织临时的平等协商,并将协商情况通报给广大员工。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员工与企业签订的,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对企业和企业全体员工双方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工会还有义务教育员工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积极工作,努力圆满完成工作(生产)任务,同时组织协商代表对履行集体合同的情况实行监督,发现没有履行集体合同规定的问题,工会组织应出面要求违反方改正,甚至可以提请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责成纠正和改进。
构建企业民主管理社会化的格局。工会应坚持党的领导,积极争取行政的支持,动员广大员工群众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企业应把员工民主管理与基层党建、员工队伍建设相结合,与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理念、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管理方法相结合,同时借助,政府与工会的联席(联系)会议、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的作用,推动企业民主管理深入发展,更好地为和谐企业创建助力。
⑻ 怎么建设幸福企业
企业是为人类幸福而存在的。企业存在的意义有两个:一是为社会创造幸福,二是为员工创造幸福。因此,广义的讲,幸福企业就是能够为人类创造幸福的企业。狭义的讲,幸福企业就是能够满足员工幸福感的企业。本文仅探讨狭义的幸福企业。
满足员工的幸福感,就是满足员工不断增长的正当需要。因此,简单的讲,幸福企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形象的讲,幸福企业就是充满微笑的企业。具体的讲,幸福企业就是和谐友爱、快乐工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受人尊敬、健康长寿的企业。
之所以提出建设幸福企业这样一个命题,之所以要建设幸福企业,理由有三:
第一、建设幸福企业是每个员工的核心需要。每个员工努力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过上幸福生活。
第二、建设幸福企业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员工在企业里感到不幸福,即使不跳楼,也一定会跳槽。只有幸福企业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有了人才,企业才能最大、做强、做久。
第三、建设幸福企业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企业的责任有三个:一是为社会创造财富,二是为员工创造幸福,三是为股东创造回报。这三者究竟谁最重要?我研究了很久,实在不知道什么最重要。给股东创造回报是创办企业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回报,股东就没有投资的动力,企业就完了。给社会创造财富是企业的根本任务,如果不能创造财富的话,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给员工创造幸福,是办好企业的根本条件,如果不能给员工创造幸福,企业就不会有人才,企业肯定办不好。因此,建设幸福企业,为员工创造幸福,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实践,我发现,建设幸福企业的主要路径有以下六个:
三多,就是看别人的长处,多想别人好处,多帮别人的难处。
四对,就是对上尊敬服从,同心同德;对下热忱关爱,严格管理;对左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外平等友好,与人为善。
第二,建设一个快乐工作的企业。金钱是快乐的物质基础,但金钱与快乐并不完全成正比。调查显示,现代美国人的财富比60年代增加了好几倍,但幸福指数却不如60年代。企业员工也是一样,很多员工钱赚的越来越多,幸福指数却越来越地低。没有钱很难快乐,但仅有钱不一定快乐,我们必须给员工创造一个快乐工作的环境。
怎么才能让员工快乐工作呢?根据我的经验,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公司要有一个明确而远大的目标,每个员工都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让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工作。有目标的工作,痛苦也成欢乐,地狱也成天堂。没有目标的帆,所有的风都是逆风。二是的要建立一套快乐工作的机制,最核心的是三条:任人唯贤,多劳多得,公平竞争。三是要创造一个快乐工作的氛围。关键是做到三多三少:多赞美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多补台少埋怨。
第三,建设一个共同富裕的企业。在欧洲一些国家,
很多企业员工的工资占成本的50%左右,最低的是40%,如果低于40%,参加招标都会收到限制。而中国的员工工资平均只占成本的10%左右。我不是说要大家与西方一样,但不断提高员工的工资,以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肯定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企业家们必须注意的是,公司发展了,员工待遇一定要水涨船高,员工薪酬增长速度最起码要与公司利润同步增长。否则,一些员工会变着法子向你索要。主动给予与被动被敲,数量一样,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主动给予,可以促进同心同德,事业蒸蒸日上。被动被敲,往往走向对立,
需要付出十倍代价。对此,希望各位企业家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四,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企业。经过长期研究,我发现企业员工的需求有三个层次。即:致富成长当老板。这是员工的正当需要,我们必须正视,必须理解,必须尊重,必须满足。这是我们作为企业家的必然义务。如果能够做到,企业必然兴旺发达。否则,一定会出现问题。致富是授人以鱼,成长是授人以渔,当老板是实现自我价值。不同的人需求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求也不一样。但无论如何,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永远不变的规律。只有企业不断发展,员工也得到同步发展,员工的幸福指数才能不断提升。
第六,建设一个健康长寿的企业。员工之所以追随你,与你一起奋斗
,是因为他们希望在你这儿实现他们的梦想。如果企业不健康,就很难长寿,不长寿的企业就不能给员工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企业就很难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所以,我们不要只顾把企业做大,更重要的是要做强、做久,不能持续的强大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企业要想长寿必须建立长寿机制。打造组织力是建立长寿机制的唯一途径。我发现,西方很多先进企业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他们的利润是组织利润。而我们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
利润是能人利润。因为组织可以长久,所以他们有很多百年老店。因为人不能长久,所以我们的企业寿命普遍较短。所以,我们必须进行管理升级,努力打造组织力,建立长寿机制。
企业有了组织力,有了长寿机制,企业家就可以进入一种全新的境界:你如果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只要在企业有一个职务,作为一个主心骨存在就可以,不需要做太多的具体工作,企业就可以很好的发展。你如果是个卓越的企业家,只要作为企业的一个象征活着就可以,不需要担任具体职务,也不需要做任何工作,企业照样能够很好的发展。你如果是个伟大的企业家,死了也没关系,企业照样发展,甚至发展得更好。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打造了组织力就不需要企业家了,尤其是在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企业家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生死。企业的健康长寿与企业家的健康长寿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正比的。我敢肯定,70%的企业只要企业家出问题,企业就完了。为此,我经常奉劝企业家们一定要保重身体,尽量避免以牺牲健康的方式去换取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讲,过去30多年,中国民营企业的成就是用一代企业家的健康换来的。所以我经常讲,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相当一部分都是悲剧人生。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始终没有脱离悲剧人生的轨道事业越来越大,钱越来越多,人越来越累,最后累病、累垮、甚至累死。就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世界。为此,我对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在充满敬意的同时,又感到十分的痛惜和忧虑。所以我一直呼吁,企业家们一定要尽早从悲剧人生的轨道转向幸福人生的轨道上来。
。但是,在过去的30年,我们很多企业家刚好相反,35岁以后工作负荷不是减轻,而是不断增加,这样十年下去,很多累病、累垮、累死。所以,中国企业家过劳死的高峰年龄为44岁。可以说,到44岁年龄仍然健康的企业家少之又少。
幸福企业家是幸福企业的重要内容。在过去的30年,中国的企业家们走上悲剧人生的轨道,如果说是因为白手起家,无可奈何的话,那么未来必须尽早实现从悲剧人生到幸福人生的转折。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事业负责。为此,我送给企业家朋友们一副对联: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朋友多了可以呼风唤雨;健康是天,健康是地,有了健康才能顶天立地!
一个企业,只要做到以上六条,肯定是一个幸福的企业。以上六个指标的分值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幸福程度。
综上所述,是我对幸福企业的一些初浅的思考,供大家参考。衷心希望企业家们都能为建设幸福企业而奋斗,希望一大批幸福企业能够在中国大地上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⑼ 如何加强企业和谐建设
转载
首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设和谐企业依靠优秀企业文化,优派雀磨秀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和谐的基础。通过丰富的员工文化生活,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员工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真心关爱员工。每年组织员工体检、为他们缴纳各种保险等,从源头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用先进的文化陶冶员工情操,活跃企业氛围,鼓舞员工斗志,凝心聚力,为建设和谐企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员工是企业的主人,在企业发展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重大决策、人才选拔、重点项目资金使用等关乎企业经营和员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坚持民主,不搞“一言堂”,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并通过领导班子联络员制度、网上民主信箱等,积极探索和创新民主管理工作的载体、内容,不断提升员工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加快和谐企业的建设步伐。
最后,践行核心价值观。开展员工岗位技能培训,激发员工学习热情,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尘斗员工综合素质,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以“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积极引领员工践行国家电网公司“诚信、责任、创新、奉献”核心价值观。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企业树立和谐发展理念。
胡大明:创建和谐企业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构建和谐企业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要坚定不移抓好党的建设。遵循和谐社会建设“关键在党”的要求,加强党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政治领导和党组织的自身建设。通过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创建活动,把各级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和谐、勤廉兼优的坚强领导集体。深化党委中心组学习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健全和完善党内交流沟通机制,以党组织和谐促进企业和谐。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要牢固树立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理念。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使每个员工都有发展目标和成长空间。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充分发挥员工的主人翁作用。进一步运用好企务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手段,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集思广益、大事共商。
要建设和谐员工队伍。关心员工生活和健康,切实解决员工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创新政工工作机制,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营造宽松融洽的交流氛围,做到上下同心,形成合力。
最后,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要加强电网建设,打造坚强电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供电保障。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适应广大客户日益增多的服务需求。严格实施“三不指定”,全面开展主多分开,切断主多之间的利益链。积极开展电力扶贫,加大对社会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开展青年志愿者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
胡志刚:内外并举 建设和谐企业
供电企业服务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同时,用工性质多样,没有企业与社会的和谐,没有员工间的和谐,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企业。建设和谐企业,要内外并举。
以持续优化的供电服务,营造和谐的企业发展环境。国家电网公司坚持“四个服务”宗旨,非常切合供电企业的基础性、公益性、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属性要求。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多方位多形式倾听社会各界对优质服务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以坚强的智能电网,奠定企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电能“吃得进、供得出”是供电企业的基本职责所在,也是和谐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要更加重视配电网建设,其原因一是国家实施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的需要;二是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解决主网和配网“两头薄弱”问题的需要;三是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的需要。近岁戚年来,农村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所带来的低电压问题,都需要切实加强配电网建设。
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员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共识。将“四统一”主题实践活动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员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小家与大家观念。有和睦的小家才有和谐的大家,有和谐的大家才能促进小家更幸福。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个人的成功和追求不以牺牲他人的成功和追求为代价;思想上追求“我好、你好、大家好”的“三赢”理念,在行为上追求“家庭好才是真的好,企业好才是真的好”的结果。建设国家电网人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