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西方的幸福朝代什么意思

西方的幸福朝代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3-04-30 19:50:50

Ⅰ 最幸福的朝代的是哪个朝代这个朝代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古代中国人对于年际变化是很敏感的,辛苦劳作了一年,人们需要得到放松;年初也要狂欢,来为新一年的劳作振奋精神。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许多年初的节日,而唐朝的百姓也来者不拒,统统保留了下来。唐朝的年初简直就是节日的聚集地,有元日、人日、祖日、上元、耗磨节等,当时的正月其实是一个狂欢月。

但在狂欢之中,许多人容易忘记节日原本的内涵。比如,人日是古人天人感应思想下,上天造人的日子,它的这层含义在后世的庆祝活动中渐渐丢失。这些年初的节日有些因丢失了内涵而消失了。

节假日的形成与流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看着唐朝的二十九个节日也不要太羡慕哦。静下心来,我们或许可以想想,为什么历史上的有些节日会消失,而有些又能长久流传呢?

Ⅱ 试述西方几种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古希腊人对人生的理解,就主要采取幸福论的看法。我也很认同人生就是要追求幸福这个观点。西方又是怎么看待幸福的呢?西方对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禁欲主义幸福论、纵欲主义幸福论、快乐主义幸福论、功利主义幸福论,流派繁多;感官幸福、精神幸福、个人幸福、群体幸福、天堂幸福、来世幸福等概念比比皆是。本文就从西方几种幸福观来试述什么是幸福。一.幸福就是快乐。1. 昔兰尼派极力主张,为了追求幸福,人人都要竭尽全力去寻求快乐。追求眼前的快乐才是最实惠、最明智的。为了得到快乐和幸福,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不为过。“快乐即使是从最不光彩的行为中产生的,也是善的。因为即使行为是不合理的,但所产生的快乐却是人们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因此,只要能够产生快乐就可以不必顾及获得快乐所使用的手段,就是说一切快乐都是合理的。这就导致了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倾向。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为了自身的快乐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人类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无法则、无秩序的一片混乱之中。但偏偏人类社会又不可缺少秩序、法则,秩序、法则是人类正常生活的保障。此外,昔兰尼派认为肉体的快乐远远胜于灵魂的快乐,肉体的痛苦远远比灵魂的痛苦难受。他的理由是:犯了过错的人接受的惩罚都是体罚。对于这一点,我并不认同。我认为之所以人类会使用体罚来惩罚人,人不是使用精神惩罚,是因为我们人类无法保证精神层面的惩罚的实施,而体罚则可以起到一种警吓的作用,警戒所有人,体罚对于违纪乱法者是一种矫正手法,而体罚对于遵纪守法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心理补偿,以此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因此,昔兰尼派只是从身体的角度去解释快乐,它鼓励人们追求身体的快乐,也就是享乐和纵欲,忽视了灵魂的快乐,把快乐简单化了。2.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昔兰尼派的幸福观,并首次将快乐主义理论化。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时最高的善,快乐是人生的全部归宿。他认为快乐遵守了感觉主义的准则,符合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的感觉常识。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不愿意接受苦难和痛苦,而希望得到满足和快乐。这符合了我们的感官认识。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动态的幸福是强烈但不能持久的,静态的幸福好似平静而长久的,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和心灵的宁静,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而最高的快乐就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是健康和心灵宁静,而二者之中尤其以“心灵宁静”为重要。伊壁鸠鲁承认满足低层次的快乐,但这不代表要无限度的追求,他并不主张享乐,但常常有人将享乐主义或者纵欲主义的帽子强加在他的头上。实际上是,他认为享乐是无止境的,欲望对快乐的追求和民族是贪得无厌的。他说:“你需要快乐的时候,正是你因缺乏快乐而痛苦的时候。”欲望的追求好满足总是摆脱不了痛苦,过度的享乐最终导致痛苦。伊壁鸠鲁是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生的快乐,比昔兰尼派只承认肉体的幸福观更全面,引导人们既要追求肉体的快乐,又要追求身体的快乐。 二.幸福就是有德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幸福问题上均是德行论者,古希腊的犬儒派、斯多葛派也是德行论幸福观的重要代表。苏格拉底呼吁雅典公民,人不仅仅追求活着,还要活得好。这里的“好”指的是“美好”、“正当”,与“善”是相同的。他以“善”为最高目的,以“美德”的实现为获得幸福的手段。他认为德性就是幸福,一切符合德性的活动都可为人生增添快乐、减少痛苦。因此,提出了“善人是幸福的,恶人是不幸的。”的道德命题。另一方面,知识即是德性,他坚信没有人会有意作恶或无意为善。“德行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相对应。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他说明:一个人知道善才能做到善,不能做到善事因为他没有真正的理解善。对于人来说,即使根本不知道善是什么,但却不能因为不知道而放弃对善的追求,因为追求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人获得真正幸福的保证。也就是,追求幸福是一个过程,人追求善也是由不完整的善到逐渐完整的善,由不完善的善到完善的善的。苏格拉底把“认识自己”为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此外,他还认为只有节制才能使人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心灵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这便为后来犬儒派、斯多葛派等的禁欲主义幸福论开了先河。犬儒派完全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灵魂安乐”思想,并将其推向极端,提出“无欲是神圣的”。他们主张最简单的生活才是合乎自然本性的。自然本性就是无求无欲。一切权势、财富、荣誉等,都是人自己套在脖子上的枷锁,这些东西束缚人的心灵,使人的灵魂不能自由。他们要求人们过艰苦的生活,甚至折磨自己的肉体,以锻炼抵制诱惑的精神能力,并认为这种艰苦的道德上的努力就是善。“即使对快乐的蔑视本身也是极快乐的”。斯多葛派接受了犬儒派的精神,把顺从自然、弃绝一切情欲,作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最高目标。他们提出“幸福寓于德性”,顺从自然(本性)的生活,就是道德的行为,也就是幸福的。而“最高的幸福在于精神上的无动于衷”。要达到精神上的无动衷,则需要进行节制、忍耐、宽恕等修养。 三.幸福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和至善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和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故他的伦理学通常被称为完善论。至善,就是由各个具体善积累而成,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德行的活动而达到的善,是终极的、完满的善,因而是“自足”的。柏拉图也认为“善”就是幸福,但他所说的“善”是一种绝对抽象的“善”,即善理念。亚氏反对柏拉图关于善理念是人生最高追求从而引导人们放弃现实生活的禁欲主义观点。亚氏不赞同将快乐直接等同于幸福。因为幸福具有自足性,而快乐是不自足的,它只是幸福的手段。快乐必须由理性加以控制和指导,否则便是低级的。它伴随着人的美德和相应行为的完善共同构成幸福。亚氏也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德性”。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或最终导致不幸的火锅,那么它只能在正常的意义上被认为是悲惨,而不是幸福。相反,他认为幸福包括德性和快乐。一方面,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离幸福更远些。德性,是与理性相伴随的,他区分了“自然德性”和“严格意义上的德性”,认为前者只是一种潜在的倾向,后者才是实现道德活动中的德性。要注意的是,德性由潜在到现实的过程与物理运动的自发性或必然性不同:一个人可能永远实现不了他的自然德性,甚至成为违反德性的恶人。那么,妨碍自然德性成为现实德性的原因何在?苏格拉底认为是无人有意作恶,无知是邪恶的原因。亚氏则提出了有意和无意的区分来表示意志的能力或状态的区分,有意行为是受意志支配的行为,无意行为不受意志支配,但受理性之外的力量支配。无意行为没有伦理价值,既不善,也不恶。只有有意的行为才有善恶之分。善良行为是理性的有节制的行为;邪恶行为则是相反,是有意让非理性欲望驾驭理性行为。而实现有理性的德性就需要中道。中道的两个相反面分别是“过度”与“不及”,就跟我们平常所说的“过犹不及”是相类似的道理。如自信,过度了就会变成骄傲,不及就会变成自卑。 四.幸福是个人与上帝的统一。托马斯把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把幸福作为至善和人的最终目的,但他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把幸福作为最终目的本身,人类的至善是以上帝的至善作为原因的结果,幸福只是最终目的的达到、拥有或使用,因此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不是幸福而是上帝。幸福与上帝分别代表了共有的善和最高的善。这是托马斯的双重幸福观。托马斯认为人所追求的道德的直接目的是幸福,而不是上帝。他说,具体的幸福有四等之善:物理至善、伦理之善、时宜之善与终极之善。只有终极之善才是上帝的恩典,其他方面都是属于人类的幸福。托马斯认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幸福只是可以在现世中获得的不完满的幸福。托马斯把幸福分为完满的幸福和不完满的幸福。完满的幸福在于在彼岸看到神性本质,完全存在于沉思活动中;不完满的幸福首先和主要存在于沉思中,其次存在于人的行为和感情的实践理智活动中。由于把完满的幸福归结为在彼岸对神性本质的洞见,所以人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至善,必需依靠神的恩典以及它所带来的神学德性。托马斯将德性区分为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基本德性由谨慎、注意、节制和坚韧四种,它们是由理性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而神学德性又叫赋予的德性或灌注的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其实和使徒教导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使徒保罗所宣传的信、望、爱。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人性的自我完善,托马斯的幸福也是人性的完善,但这种完善非人力所及,必须依赖神助。托马斯认为现世的幸福只是不完满的幸福,只有对神性本质的洞见才是完满的幸福,现世幸福不管怎样吸引人,相对于天国的幸福来说总是不足道的。现世只是旅程,来世才是目的。托马斯区分了完满的幸福和不完满幸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赋予的德性和后天获得的德性,首先,对于完满幸福和不完满幸福而言,后者是对前者的分有;其次,尘世的幸福生活对于天堂的幸福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尘世的幸福生活是彼岸幸福生活的前提。总而言之,托马斯在神学目的论的框架下把幸福分为由现世的沉思的活动和合于德性的活动而获得的不完满幸福和在天国中由于对上帝本质的洞见而获得的完满的幸福。他的幸福观是一种目的论的客观的神学幸福观。五.个人看法我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而有之的欲望,就是这种欲望推动着我们去行动以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追求幸福既是一个目的,也是一个过程。追求幸福不可一蹴而就。那么,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又需要向哪些方面努力呢?既要尊重基本的欲望,以获得生存,又要节制自己不必要的欲望,而这两个问题伊壁鸠鲁等哲学家早已论证过了,这里就不细说了。在不幸福的时候要懂得调节自己,回忆动态快乐或者获得动态快乐以达到静态的快乐。还有,追求幸福就必然要追求道德以达到自我完善。可以说,道德是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和方法。而道德是有意识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的自由选择,并且是自觉选择符合我们人类所认同的、人人应该遵守的准则。

Ⅲ “幸福”一词儿起源于那个朝代

唐朝
幸当希望解释
福就是顺利幸运。
那时候是希望得到福气的意思,到了很久之后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活中,美满如意的意思

Ⅳ 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Ⅳ 中西方的幸福观念有什么不同

西方幸福观有很大,不同,中方的幸福观是自己只要挣到钱的话有很多很多钱,那么就一定很幸福,但是西方的幸福关键是只要自己家的孩子和自己一起相处,就很感觉很幸福,不不会因为钱的事情而感觉愁。

Ⅵ 幸福观的西方思想界幸福观

把幸福的创造和幸福的享受结合起来,并把创造幸福作为前提,然后才谈得上享受幸福。因为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幸福可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社会劳动才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只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辩证的幸福观,是多方面的有机统一。马克思说:“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克思主义在肯定人的物质幸福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人的精神幸福,注重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幸福不仅是对生活的享受,更是通过劳动对生活的创造,是享受和劳动的统一;社会幸福决定着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着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奉献,在于为人类谋福利。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1)认为幸福观是整个历史发展的产物,各个阶级的幸福观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2)认为幸福的关键是人的志向、生活目的。真正的幸福在于铲除剥削制度,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创造崭新的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
(3)认为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紧密结合。强调集体幸福,但不否定个人幸福,把个人幸福融于集体、民族、阶级和人类的幸福之中。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共产主义幸福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坚持把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
幸福既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指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和人生走向。

Ⅶ 西方哲学家谈幸福观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基于对幸福的不同理解,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

理性主义幸福观强调理性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人。

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自然欲望,贬低理性的作用,主张在感官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代表人物有德莫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来修,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等人。

马斯洛在两大派别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努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表述了一个理想国家中的幸福观,“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在理想城邦的建造中,教育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有了正义的品质。才能够获得心灵的健康状态。

他认为最善良的人和最正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最恶的和最不正义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柏拉图认为幸福是可以赋予人的终极完美。他研究了四种让人羡慕的事情。就是理论的美德,审慎的美德,德行和实践的技艺。这些事情之所以让人羡慕,就在于它构成了人的完美性。这些事情本身不是幸福的,但是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感到幸福。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也认为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幸福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幸福的人是正义的人,幸福的人是能够节制的人,当然,幸福也需要灵魂的转向。虽然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但是呢,我们要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因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幸福是终极目标。他说:每种记忆、每种学科或者每个经过思考的行为和志趣,都是以善为目的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被称为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为了它本身而选择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搞清楚幸福的性质,必须首先回答人的功能。世间万物都有功能,只有理性是人独有的。当然,理性也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人类的善应该是心灵合乎德行的活动。假如德行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的活动,因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心灵和与完全德行的现实活动。

幸福既然是合于德行的活动,那么什么是德行呢?德行包括理智的德行和道德的德行。比如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的德行,宽大和节制是道德的德行。要获得幸福,必须让自己的德行合乎正义。德行可以用来调适情感和行为。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避免过度和过犹不及两个极端,要奉行中庸之道,才容易获得幸福。在这一点上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看法是一致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把握,也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所以要想获得幸福,还需要亲自实践,付出行动。只有在德行指引下的理性行为,才能让我们获得幸福。我们只是躺在那里做白日梦,幸福应该不会降临。

当然,幸福还需要我们做许多高尚的事情,需要有朋友的帮忙,需要一定的财富,一定的权利才能够做到。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和财富成正相关,只有超过一定的数额之后才没有关联。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点有崇高的道德性,也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让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增强智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些幸福和德行是没有关系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幸福对于儿童来说不是现实的东西,只是一种希望。但我们说饥饿的婴儿和妈妈的乳汁难道不是幸福?把面包给一个饥饿的人,他会体会到幸福,无论这个人是不是有德行。

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教人们奉行什么原则做人做事才能成为终生获得最大幸福的人。

伊壁鸠鲁,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曾在雅典创办学园。他主张人应该按是否有利于肉体健康和灵魂平静而自由的去寻找和享受人间的快乐,所以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他说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天生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得到快乐,判断善的标准就是感觉。

当然说快乐是终极目标,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没有痛苦,也没有灵魂的纷扰。

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快乐,必须摆脱偏见,学习自然规律,学习哲学。哲学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幸福,青年人,老年人都应该学哲学。

当然,人们对于神鬼和死亡的恐惧可能会减少真正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神不管人间的具体事儿,人死后灵魂也消散了,因此人不用害怕神鬼,也就是说是死对于我们是无干的。

伊壁鸠鲁还主张把物质愿望减少到最低限度,过简朴的物质生活,才能使人感到安宁,感到幸福。而且也不要嫉妒他人,就会容易带来内心的不平静。他对幸福的定义奠定了人本主义幸福观的基础。

他明确反对极端的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承认理性和美德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儿和亚里士多德是一致的。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会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既然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活着,那么人活着的意义就仅仅是为了活着。但我们知道,一个仅仅活着的人,如果没有追求,没有价值,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就发挥不出来,就很难获得存在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很难获得幸福。

黑暗的中世纪,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宗教神学思想控制,把感官快乐看成是可耻和有罪的,所以那个时候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衡量一切善恶是非的标准。

笛卡尔的哲学经常就瓶装新酒,笛卡尔提到过哲学可以“提供的获得至高无上幸福的方法。”他认为幸福的生活是顺应自身本性的生活,幸福生活建立在正确而可靠的判断之上。

笛卡尔认为幸福不是至善,但幸福预设至善,并且幸福是至善的后果。享乐不仅仅是感官的快乐,而且应该体现为心灵的所有满足。

笛卡尔不赞成幸福生活是德性的生活,他把幸福看作是德性的结果或奖赏。他给出幸福的定义是,生活即幸福,就是拥有完全满足与满意的心。他把可以带来幸福的东西分成两类,一类是不依赖于我们自己即依赖身体与外物的东西,比如荣誉,财富和健康。另一类是依赖于我们自己心灵的东西,比如德行和智慧。笛卡尔主张幸福就是心灵的满足,心灵满足是牢固的,唯一值得我们去追寻的,我们也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帮助就能达成的。

黑格尔是哲学上绕不过的一道坎,想了解哲学,不妨先看看黑格尔,这个自称要做哲学“终结者”的人。

黑格尔首先反对了康德的物自体论,认为前人的哲学总是被后人推翻是有根本原因的,因为他们的观点是静的,而我要做出来的是动态的观点,是变化的,辩证论。

这其中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事物有好的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好的一面,这容易形成诡辩。而康德的辩证是一种看透原因结果的洞察力,举个例子,因爱生恨,一个人还恨着,这份恨就代表着爱,是一种愤怒情绪,一种得不到渴望的爱的情绪,更可以看成恨的行为是对的不到爱的恐惧,而这是更深沉的爱。

因此生活中我们总是去追求幸福,反过来我们是害怕受到伤害,恐惧压力,复杂多变的事物,他们会不断的影响我们,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同时经历着压力,事态万变,以及伤害,两者结合成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使心态平和,安静看待事物,从过去到未来的综合来看,就能有幸福的不同感受。

康德认为,幸福就是对自己状态的满足,只要人们确信幸福的存在,期待幸福与追求幸福就是人的本性不可避免的。但幸福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虽然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人类从来不能确定。

康德也认为,幸福和道德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依存的,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有真正的价值。在康德看来,不能因为追求幸福而道德,而应该是以道德的完善而幸福,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提示我们要把幸福追求寄托在道德的范围内,既要体现人性自由,也要体现出人的尊严。虽然幸福是个人的事情,道德是社会的事情,但我们也要把个人和社会有机的统一起来,把自己的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统一起来,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幸福是需要的满足。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需要,只有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产生良好的,健康的状态,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动机与幸福的源泉,人的幸福来自于需要的满足,没有需要的满足,既不能有生理健康的幸福,也不可能有精神健康的幸福。

当然需要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分为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幸福就是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不断升华过程中被体会到。

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有一块面包就是幸福的。对于一个孤单的人,有几个知心好友就是幸福的。对于一个腰缠万贯的人,用钱帮助需要的人就是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能够完成的占少数,我们大多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要想自我实现,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

马斯洛通过对林肯,杰弗逊,爱因斯坦,罗斯福,斯宾诺莎等卓越人物的研究,总结出自我实现的人具备的共同品质。

有洞察力,可预测未来。较少的受愿望,欲望,焦虑,恐惧的影响,较少受性格决定,不掺杂主观愿望和成见。

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人际交往中流露真实情感,有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具有超人独立的特性和离群索居的需要。

具有自主性和成长性动机。

对周围保持好奇和欣赏力。

能够感受到一种高峰体验。

对人充满爱心。

有深厚的友情。

具有民主的精神,愿意向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区分手段与目的,强调目的,手段必须服从目的。

富于创造性。

富于哲理,有幽默感。

不落俗套,也不盲目遵从。

其实西方哲学史的这两类幸福,理性的可以叫做完善主义,认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完善,但也不排斥快乐。而另一派就是快乐主义。就像伊壁鸠鲁所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中国哲学史来说,幸福是个现代汉语词汇。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得看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内容。

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精神生活上是乐道,物质生活上是安贫。

其实比较一下,他们的差异并不大,共同点都是众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快乐主义者约翰穆勒也说过,幸福就是快乐,但快乐是有质的区别,有层次高低的。一个人只有品尝过才知道哪种快乐质量更高。

总之,幸福就是体现人价值观的一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Ⅷ 希腊神话三个朝代的继承权

希腊神话三个朝代的继承权都是神来指定的。
第一代人是幸福的一代,他们居住在光明的奥林匹斯山上,由永生的神_创造。这个时代被称做人类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克洛诺斯在天上统治着世界,人们的生活和安闲的神一样无忧无虑,从不需要劳动。黄金时代的人不会明族衰老,也没有疾病,手脚永燃扮远强壮有力。他们在悠然的吃喝中度过幸福的一生。他们在世上生活许多年后,死亡才降临,死亡如同安然平静的睡眠。他们活着时,一切都非常富足。大地提供给他们丰富的果实,人类不必付出辛劳去耕种田地或侍弄果园。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之源,雅典民主政治更是为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讲到西方文明,必然避不开雅典民皮槐灶主政治。公元前8~前5世纪,在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贵族奴隶主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机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等措施推动下,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

与西方的幸福朝代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住宅如何布置更保平安健康 浏览:7
魁拔世界都有哪些感情故事 浏览:400
拿健康证要什么照片 浏览:133
家庭婚姻到底给了女人什么 浏览:124
美女黑色长裤搭配什么鞋子 浏览:969
爱情海写过什么诗 浏览:780
你觉得爱情里最美好的瞬间是什么 浏览:159
事业单位编制怎么考调 浏览:557
你还知道长征的哪些故事 浏览:628
多少男女婚姻败给了这两个字 浏览:488
什么叫无忧和幸福 浏览:963
一直在追寻后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浏览:604
健康瓷砖有哪些品种 浏览:919
河南查个人婚姻怎么查询 浏览:847
太平卫生事业编什么时候能上岗 浏览:858
元代四大爱情剧是哪些 浏览:973
疫情期间海事健康证过期怎么办 浏览:293
印度美女胸为什么大 浏览:657
廊坊健康打卡为什么少了一天 浏览:424
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晒幸福的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