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许多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物质越来越丰富了,反而幸福感下降了
我说幸福其实很简单。
人们一向认为幸福是件很奢侈的事,
必须通过丰厚的物质来体现。
其实这是追求幸福的方式方法错了。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你对外界的依附程度。
比如那些嫁入豪门的靓女
有几个幸福?
七十年代的王钏如嫁给富商蔡辰洋,
遭遇蔡移情别恋成为怨妇。
所以,你以为幸福像鱼,
你买把钓竿可以钓到吗?
你以为幸福像鸟,
你编个鸟笼就可以罩住它吗?
为了拥有幸福你拼命努力。
为了住上大房子,
舍弃休假舍弃回家
拼命加班,直到晕倒。
待到醒来,
妈妈的一碗鸡汤,
才意识到幸福其实很简单。
幸福真的很简单。
对落难海岛的人来讲,
是一艘从远方驶来的船。
对失业的人来讲,
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对沦落他乡的人讲,
是他乡遇故知的惊喜。
幸福真的很简单。
最幸福的生活其实就是最平常的生活。
小小蜗居可以栖身,
有二三知己可以小聚。
家中有花可以怡情,
枕边有书可以养性。
白天可以去工作,
晚上可以进梦乡。
雪中送炭,雨中有伞。
饿时有充饥,冷时有御寒。
心理欲求小,幸福指数高。
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
我们通常以两种方式“失去自我”。
第一种是“生活给别人看”。
“他穿时尚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开的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买别墅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从事的工作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的孩子送名校也是为了让别人看,
他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别人看,
所思所想都是以他人眼光作为唯一标准。”
为了刷出“比别人能干”的存在感,
我们终于活成了“别人眼中牛逼的人”。
第二种是“看别人如何生活”。
别人有了豪车,我也想要豪车;
别人有了别墅,我也想要别墅;
别人孩子读名校,我家孩子也要读名校。
为了过上“别人家的幸福生活”,
我们终于活成了“跟别人一样牛逼的人”。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
有一个美丽的食人岛。
这岛上不仅景色绝美,
还有丰富的淡水和食物。
躺在沙滩上晒着阳光,
人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
可到了夜晚,岛上湖水就会变成强酸,
把人与动物全部消融掉。
食人岛是一个隐喻,指的是那些看似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东西,其实恰恰是“吃掉我们”之所在。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钱,有了钱就幸福了。”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权,有了权就幸福了。”
有人说:
“我不幸福,因为我没有名,有了名就幸福了。”
但最终的结果是——
得到钱之后,我们期待更多的钱.
得到权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权。
得到名之后,我们期待更大的名。
得陇望蜀,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
通往幸福最大的障碍,正是我们对外物苛求太多。
《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本书,
是梁漱溟先生的晚年口述。
梁漱溟认为:人要幸福,需解决三大问题。
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
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
最后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就是解决人的温饱问题。
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为人子女、为人夫妻、为人父母、为人上下级的问题。
但前两者的解决,并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第三层面——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问题。
“真正的幸福从不依赖于外在的事物,
而是内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同一层面的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层面解决,只有在高于它的层面才能解决。”
在物质层面,永远无法解决幸福的问题。
幸福的问题只有在内心的层面才能解决
他叫约书亚·贝克尔,一个高富帅。
掌管150家店铺,拿着7位数薪水,
有一个美丽妻子。20多岁就买了豪宅名车。
听着是不是很牛?其实他是生活的大输家。
读大学时,约书亚觉得,
“富裕就是每年挣5万。”
毕业后,他很快拿到了5万。
“但我并没有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每年挣8万。
年后,他年薪达到了9万。
“但我还是没有觉得富有。”
这时,他觉得富裕就是拥有豪车。
于是约书亚成了工作狂。
一周工作80小时,一年工作362天。
28岁时,约书亚就成了公司高管。
拿着7位数薪水,掌管150家店铺,
在别人眼里,他是那么地成功:
一身名牌,住着豪宅,开着名车,
随手一挥就能拥有想要的一切。
他以为拥有这些后,生活会更幸福。
“但幸福感好像一点都没增加。”
实际上,他的生活非常糟糕。
身体不好,每天需要服药入睡。
妻子在抱怨:你还像个丈夫吗?
儿子在抱怨:为什么总不带我出去玩?
母亲不抱怨,因为已经生病进了医院。
除了赚钱,他完全成了家庭的局外人。
那一年,一个月里,
约书亚家发生了两件大事。
首先是,他母亲去世了。
接着,妻子向他提出离婚。
约书亚感到无比伤心和挫败。
失去,让约书亚开始反思:
“过于追求物质,我不但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反思后,约书亚决定实施“断舍离”,
他把家中所有物品打包放在盒子里。
每一天,只拿出这天所需要的东西。
第一天,他解开了床单及洗漱用具,之后是一些衣物。
就这样生活三个月后,他发现:
“竟然90%的盒子都没打开。”
于是,约书亚把这些东西统统捐赠。
美国家庭平均拥有约30万件物品。
但约书亚的生活里只有288件。
“留下来的每一样都不可或缺。”
这样的极简生活,
约书亚不但没感到空虚,
反而觉得内心越来越充实。
他辞去了7位数的工作,
但从此拥有了大把时间。
精心做一顿美食,
约朋友喝下午茶,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当作家,
现在,我终于拾起了那支笔。”
两年后,约书亚成了畅销书作家。
“我丢掉了90%的东西,生活却幸福起来。”
1845年,着名学者梭罗,
只带了一把斧头,
到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
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
以验证自己所悟出的人生真谛:
“一个人,只要满足了基本生活所需,
不再戚戚于声名,不再汲汲于富贵,
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体验结果,正如他所说:
一个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
幸福与否,并不取决于外在东西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生活态度。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自足,幸福的自足就是无求于外物,而自满自足。”
所以,人想要获得幸福,
首先就要步出熙熙攘攘的人群,
跳出物质束缚的窠臼,
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观念里。
要听从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真正的自己。
“成功有两要素:
外在成功与内在成功。
物质成功是可测量的外在的成功,
是低层次的自由,
而思想上的成熟与自由,
是高层次的内在成功。
幸福往往来源于后者。”罗素说。
我们通讯有了手机,
但忘带手机我们就六神无主,
吃饭的地方没有wifi,
我们就会如坐针毡、食之无味。
我们爬楼有了电梯。
但从三楼下到一楼,
如果电梯迟迟不来,
我们就会焦躁不安。
我们的夏天有了空调,
但如果某一天停电了,
我们就觉得简直没法活下去。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的幸福已经不受控于自己,而是受控于外物。
古时候没空调、没电梯、没手机,
但古人照样活得“不亦乐乎”。
可见,外物的充实并不可靠,人生的幸福最终来自于自己的心灵。
普希金说:“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以内心的宁静作为基本特征。”
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取决于你多大程度上可以摆脱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生的幸福最终还是来自于心灵的丰盈。
编辑
搜索
老梁说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感
幸福感心得体会
提高幸福感
提高幸福感的小事
提高幸福感的
⑵ 物质丰盛的现代,为何还有人觉得缺少幸福感
因为我们的物质太丰盛了,信息太多太快了。幸福是需要给大脑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匮乏感去慢慢体会的,但我们都活得“好满”,哪哪儿都是资讯、信息,但是我们却并不满足。
⑶ 为什么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类越来越不幸福未来人类还会幸福吗
人们越来越不幸福的原因应该是缺少精神财富,现在的棚耐棚物质虽然越来越发达,但人们的压力不会减少。所以整天被压迫,自然就不幸福了。未来的人类幸不幸福?我们不一定知道,但我希望未来的人们是幸福的亩闷,思链则想会有所改善。
⑷ 为什么有人说我们物质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感到不幸福
幸福是指人的心情,即称心如意,心情舒畅等。要知道,幸福牵涉到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就是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我觉得读书是幸福快乐的事,劳动也是幸福快乐的事,帮助别人也是幸福快乐的事等,富己而富人而增加社会财富为幸福等等,相反,有的人觉得打架是快乐的事,别人出丑是快乐的事;巧取豪夺为幸福快乐的事,古代奴隶主觉得奴隶之间的博斗是快乐的事等等。因此,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就没有正常的幸福感,你的幸福感就是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上的,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才能享受生活,感受幸福。
⑸ 说说看为什么有些人物质生活提高了,幸福感却下降了
因为现在的人们生活物质水平提高了,但是现在东西坏了都岁敬斗只想着换,而不是想着怎么样去维修,所乎磨以稿陵幸福感就会大打折扣。
⑹ 为什么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反而幸福感越来越低了呢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目标,可有些人追着追着就变成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流泪,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
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奔向了高质量的生活,可却再也找不回那份单纯的快乐。现在路多了,却不知道走哪条才是对的。
为此,不禁感叹,幸福这么多,我的幸福又在哪呢?
很多人都应该有这样感觉,上小学,初中那会儿,因为家里穷,每天上学兜里一分钱也没有,即便这样,一天过得也可快乐了。
上了大学或者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是如此,即使没车没房没存款,一家人生活的也可有奔头了。一旦多挣一点钱,一家人高兴得不得了,心里十分满足。
但是这些年生活越来越好了,功成名就了,房子也有了,车子也有了,也不缺钱了,却感觉现在日子过得远不如过去幸福了。
是不是 大部分人经常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无聊,越来越没意思了,总觉得身边烦恼的事儿一桩接着一桩,远没有过去穷困的时候幸福感高了。
为什么现在生活越好,反而幸福感越低了呢?
我国有一项调查显示,从50年代到现在,在这个期间,中国人的幸福感逐年降低的。大多数人并没有因为生活好了幸福感就提升了,反而是逐年在下降。
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是,调查发现, 农民的幸福感最强,反而城里人幸福感非常低。尤其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这四个城市,人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数都比较低。
从调查能得出,物质条件越好,反而觉得不幸福了。这个好像跟我们一般认知的常识是不一样的,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首先幸福感和幸福不一样。
幸福是什么呢? 多挣钱了,住上大房子了,子女有出息了,实实在在的这些事叫幸福。
幸福感是什么呢? 是比较出来的,自己跟别人比,或者跟自己过去比,两个事之间对比,比出高低,高的那边就觉得幸福,这叫幸福感。
简单点说就是打完你再对你好,你就会觉得幸福。反过来先对你好再打你,你就觉得不幸福了。
所以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
有人说幸福就是物质上的获得,其实不是。 幸福来自两方面,一个叫满足感,一个叫安全感。
也就是幸福是什么呢?答案, 趋利避害 。满足感是趋利,你获得一些好处,安全感是避害,躲避一些害处。所以幸福感包括满足感和安全感。
幸福感降低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满足感和幸福感都降低了。
为什么现在我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反而幸福感越来越低了,那么它的到底根源在?很简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最主要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人们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了。加上 社会 发展节奏太快,物价太高,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
而小孩子,从小就开始拼命地学习,就是为了长大以后会有更好的人生。
孩子失去了童年的乐趣,大人为了给自己孩子更好的生活,把陪孩子,陪老婆,陪父母的时间全用在了赚钱上面。
其次, 人的追求和欲望总是无止境的,因为贫富差距太大,导致人们攀比心理越来越严重。
过去农民给儿子盖房娶媳妇花不了多少钱,有地有菜的,有钱就吃点肉,活得自在幸福。工人老了有退休金,心里感觉踏实。
现在和过去完全不同了,父母攒了省吃俭用攒了一辈子的钱,到老了全给儿子拿出去娶媳妇,买房子了,很多家庭甚至忙了一生连买一套房子也不够。
【结语】
正所谓欲壑难填,欲望多一分,幸福感就会少一分。 欲望却又是在攀比中形成了。可不攀比、固步自封的生活又无法使人进步、使 社会 快速发展。
所以还是老祖宗的智慧比较有用。那就是, 凡事适可而止,不走极端,中庸之道才是消除焦虑,调和情绪、增加幸福指数的良药。
⑺ 为什么现在物质丰富了,反而觉得没有以前幸福快来
物质有了,可是你键高行们最初的心和交流方式变了,随着我们念厅的生活越来越好,导稿哗致人的贪念就多了,找不回最初的心了,也找不回我们最初的样子,迷失了我们的人善这些
⑻ 为什么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呢
先来看什么是幸福?
有人说是吃饱穿暖,有人说是稳定的收入,有人说是和睦的家庭,有人说是上个好大学,有人说是多赚钞票,有人说是升官发财,有人说是住豪宅、开豪车……
可见,幸福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不同,它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不能统一而论。
总体来讲幸福是一种感受良好的情绪反应,它能使个体产生愉悦的感觉、积极的情绪,它是短暂、易逝、多维度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经常在谈论,为什么在以前缺吃少穿的年代,有那么多简单的快乐和幸福?
随便包上几个饺子,或是炖一锅白菜豆腐粉条,象征性地加上几片肉,就能开开心心地过个年!
一个白馍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远胜于现在一顿鲍鱼龙虾的盛宴!
反倒是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却吃什么也不觉得香了?!
原因其实很简单 ,是因为我们的味蕾接受了更多的刺激,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难以满足了!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此同时,人们也有了更多的向往和追求,对幸福的满足感自然也就提高了,而当这种满足感难以达到心目中的期望时,幸福指数就会降低。
每个人都期望获得更好的,然而每个人毕竟能力不同、条件有限,当自身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所失落。幸福指数低,说白了就是对自身定位不准,对这个花花世界抱有的希望过大,以至于失望也大,心理不平衡有落差造成的。
在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又对生活抱有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习惯性地和他人做比较,什么工资收入、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家庭资产等等。自己月薪三千,却总想和月薪上万的人比,自己只是个打工的,却总想和做了多年生意的人比,眼馋人家的大房子、出入豪华酒店、穿戴名牌等等。
其实你和人家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不具备可比性,这样盲目比来比去,只会徒增烦恼,越比较越不快乐。
这就是现在的人们,总感觉自己压力山大的原因,其实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不是生活不尽如人意,而是自身想法太多不知道满足,被这些心生幻象所迷失。
金钱虽然跟幸福有一定的关系,但它并不能和幸福完全划等号,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钱肯定幸福不起来。
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俗世红尘中,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钱,又不是在山上修佛学道,只要参禅开悟就够了。
财富需要慢慢积累,在踏实努力的同时,更应该摆正心态,不为外界因素所干扰,适当的佛系和降低欲望,才能提高幸福指数。
金钱虽然是支撑起幸福生活的根本,但并不是全部。
那些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物质上极度富裕的人,精神上可能空虚寂寞,缺乏温暖关爱等;而那些看似生活平淡之人,也许能释放心灵,寻求到生活本真的快乐。
有钱有有钱的活法,没钱有没钱的快乐,只不过这种快乐更低成本、更单纯,也更容易获得。
想要真正获得幸福,仅有金钱肯定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理想、有目标、有成就感,让人生充实,过得有意义,所以说有钱人的幸福成本更高,难度也更大。
一切由心而来,由心而去,幸福其实并没有远去,只是我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欲望越来越大,我们不愿意放下的东西太多,总认为什么都很重要,所以也让我们的包袱越来越重,越来越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
法国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说:“钱财是好奴仆、坏主人。”如果把钱财仅仅视为一种工具,多也可以,少也可以,自己会活得非常自在;但若把钱财当成人生的全部,明明已经衣食无忧,却仍不知满足、欲壑难填,这样绝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偏偏选择后者,把金钱当成主人,自己变成了金钱的奴隶。他们有一栋房子,还想再买一栋,有一辆轿车,还想再买一辆……为了这些索求无度的东西,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也错过了本该拥有的幸福。
做自己生命的主角,而不是别人生命中的看客。
无论什么时候,认清自己想要什么,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情况,除了把自己打造得更强大,还需要用好的心态来解决或者承受。
没钱的时候多努力,有钱的时候多修心修德,幸福可能就会多一点。
⑼ 为什么现在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却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人们的安全意识也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的要求也提高了,所以当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时候,就会缺乏安全感,缺乏幸福感,以前人们的幸福感只是吃饱喝足就够了,而现在人们的幸福感除了生活条件提高以外,还要求精神上得到满足,同样以前因为每家都比较贫穷,所以大家都觉得非常安全,而现在不一样了,贫富差距比较大,所以安全意识也逐渐增强,人们的安全感也就逐渐的觉得匮乏
⑽ 为什么我们的物质财富名利地位增;我们的幸福感指数却减
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滑迹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第一,心理参照系。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信蚂并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第二,成就动机程度。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第三,本体安全感。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异步性。其中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物质发展成效明显地呈现出来,那时社会分化程度还不大,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更多是作纵向比较,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较容易产生满足感。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全面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凸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且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因此,需求能被满足的标准相对提高了;而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和竞争加物携剧以及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各种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强有力地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一些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更倾向于与民生有关的领域,民生问题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最关切的社会问题。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态势的判断。而对于民生问题关注程度的上升,尤其反映了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正在对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产生最强有力的影响。这一切极其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本体安全感,即具体表现为对社会生活保障需求的增强,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