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01214日精进#假设出一个人生坐标系
体验分:10分 日更第103天
假设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坐标系,X轴是时间,Z轴是“幸福度”,Y轴是不同人的人生。
Z轴没有具体的刻度,可以假设,0点没有感觉,0点上方是感到开心、兴奋、期待、幸福、满意、劫后余生、胸有成竹,把能让细胞在那一刻感到“快乐”的感觉,归结于正的幸福度。
0点下方,则是后悔、担心、害怕、疼痛、悲伤、绝望、失去、无药可救、……让细胞感到不“快乐”的感觉,归结于负的幸福度。
化学老师讲,我们吃喜欢吃的东西,感觉香的东西,不是一个具体的味道,而是你体内的细胞“喜欢”它,是这种“喜欢”给了你“香”的感觉。
迁移到我们当面对一些事情、物品和关系时,我们的细胞“喜欢”,就产生了正幸福度的感觉,细胞“不喜欢”就是负的幸福度,用这种方法来把复杂的情绪以“偏”概全一下。
可以想象,Y轴现在布满76亿个点正在“闪烁”!在随X轴的时间向Z轴上下画曲线。Y轴还有着数不清的点已经永远的在X轴的某个区间停止了闪烁,但是可以看到,他们曾各自带着不同的Z轴的轨迹。
做好了这些定义,感觉逻辑还能自洽,就可以继续往下推导了。
每个人从起点走向终点,和身旁的Y轴上的人通过声音传递,肢体接触,构成不同的关系,包括社会关系,职场关系,合作伙伴关系,爱情关系,家庭关系……在被时间推着向前的过程,幸福度也在上下波动。
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在这一坐标系中,在X轴的投影都是匀速曲线运动,每分钟可走60秒,停不下来,快不上去。
用三维坐标系的世界来看,每条通往各自生命终点的点之间,看得出有三点不同。
第一是能碰到的Y轴的人,数量和范围不同,也就是每个人的人际关系范围,此郑与人合作,产生矛盾的量值。
第二个不同是每个人在X轴绽放的区间长短不同,细分是否是在一个区间,重合了多少时间长度;细分一生的寿命长短,也就是人生的长度。
第三个不同是在Z轴上各个时间点的数值是正是负,数值大还是小,一生的区间下来,平均值是正或负,绝对值大还是小。
写了这些,用坐标系的视角看全人类的人生,这样也许会升级一个维度,跳出我们自己的情绪,跳出我们自己忙碌的时间,通过看自己的和别人的,甚至观察历史人物的曲线,来认清一些事情。
每个人的人生有许多荣耀时刻、关键性节点,至暗时刻…相信在那个时间,我们的Z数值一定会达到阶段性返誉的极值。
注意,每条曲线的轨迹是三维而不是二维的,三个轴都有弯曲和延伸!波峰和波谷的轨迹似乎更亮一些,这是峰终定律!我们对这个时刻的记忆尤为深刻。
其实除了时间轴,关系轴,幸福度,我们会想其实还有多维度空间,比如人生是否有温度,成就是否有高森世颂度,空间范围是否大,专业领域深度,姑且把它们都划分到最终给我们的细胞带来感觉的幸福度中。
也许不用在推导了,当这个坐标系各个部分代表的意义明确,当把现实生活完整的嵌入坐标系后,当我们放大自己的视野和格局来看人类的一生的时候,我们才会明白,原来自己这么的渺小。
不过是还在闪烁的一个坐标点,在划着自己的生命曲线。在看自己在x轴上走了这么二三五七十年,还能走多少还是未知,但看看远处历史的时间投影,长短不一,原来一个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这么短,可接触到的关系范围又那么窄。
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点,忽然发现了,你看着Z值处于0点下那个时刻的自己,不禁想心疼的抱抱自己。哦,原来是经历的那件事,现在想想看那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区间有限,不要让自己这么久的停留在负的幸福度!看看后边没有点亮的余生,你在想,余生要做什么呢,是不是希望Z为正值的区间更多,更高呢?
和时间轴重合的他人并行向前,会有摩擦,会有助力,有冷暖,有爱恨,当自己被别的坐标点影响幸福度下降时,你原以为理所应当,但是纵观来看,那不是人生的全部,一个人终将自己走过一生,路途上的不过是插曲。
如何提高幸福度,保持为正,如何延长在时间轴的长度,是关键命题(如何扩大自己波动的横向范围,是提高幸福度的一种方式,延长时间轴上的长度,也是获取更多机会)。就像时间管理中的课题,一生的路程,终身精进。希望自己到终点时,画出怎样的曲线,然后以终为始的思考,决策现在和每个当下的行动,影响下一个时间点的幸福度值,有点像微积分,每一个当下值,连点成线成了不同阶段的整体感觉。
有感于渡人如渡己,渡己亦渡人,每个人都是生命旅途的苦行僧,不断蓄力面对一次次的挑战,帮助身边人画出优美有高度的幸福度曲线,那些人也会助你画出正的幸福度曲线,人类的共同目标是与各自的一生抗衡,而非与身旁的曲线纠缠不休,放大格局,放下怨,用感恩和包容的心态,彼此成长。
同样的经历,不同的收获。随着时间的终点将近,幸福是抛物线,还是指数型增长曲线?还是漂浮不定,大喜大悲的波浪线?都是选择和经历,不可能永远为正值,如果永远为正,可能也比较平缓,极值较低。同样观看一轮美景,你的收获和体验值虽及不过,有了负值的比较,下一轮更有可能冲向正的极值,没有坏人的衬托,就没有善举的可贵。没有在下方的隐忍,便缺失了高处的成就。
这个话题太大,因为我们总是思考人生的意义,如果感到迷茫,不妨想象一个空间坐标系,把自己放的很渺小,纵观你的关系范围和生命长度,觉察你的情绪和感觉,什么让你快乐,什么保持你感到幸福,要为之努力和奋斗。如此更能明白,助力他人的幸福曲线增长,你才会收获快乐,而不是看着身边一群不幸的人,才能体现自己的高度,这个格局会太小,而且Z轴的坐标就在那里,不增不减,除非你是那种幸灾乐祸的巨婴。
身边都是负值的曲线,即便你为正,也难以向上攀爬,因为自满让你停滞不前,身边都是牛到天际的曲线,会让你不断靠近学习,最终也达到一个更高的幸福值。
人生没有意义,直到我们画完自己曲线。
B. 《你的幸福曲线》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你的幸福曲线》([加]乔纳森·劳赫(Jonathan Rauch))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com/s/1zwFxv8A4PlFiHkBsOH62RQ
书名:你的幸福曲线
作者:[加]乔纳森·劳赫(Jonathan Rauch)
译者:黄珏苹
豆瓣评分:7.4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12-15
页数:254
内容简介:
● 为什么在40来岁的时候,人们会越来越难感到幸福?为什么即使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还是会感到消沉和不幸福?这种不安是从何而来的?更重要的是,这种状态会结束吗?在《你的幸福曲线》一书中,知名学者乔纳森·劳赫回答了所有的这些问题,并用心理学、经济学和大数据帮你重新定义人生的下半场,剖析有关中年危机的不为人知的真相,让你重新获得幸福生活的动力。
● 在本书中,乔纳森·劳赫以专业的研究为依据,借用各行各业人们的故事,详尽地剖析了幸福曲线理论。他指出,从20多岁到40多岁,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线模型,即从年轻时的乐观积极发展到中年的长期低迷;然后,人的幸福感从50多岁又开始回升。劳赫指扮州败出,这并不是所谓的中年危机,而是人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自然阶段。
● 此外,乔纳森·劳赫还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具体可行的方法,让我们能在中年的黑暗森林中找到出路,脱离人生困境,快速地重新获得幸福!
作者简介:
[加]乔纳森·劳赫(Jonathan Rauch)
● 全球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幸福曲线”理论创始人。
● 2005年美国国家杂志奖获得者,2010年美国国家头条新闻奖获得者,这两个奖项是美国久负厅颤盛名的杂志评论奖。被广泛认为是美国评论界极具原创性和极多才多艺的人之一。
● 毕业于耶鲁大学,曾为《美国国家期刊》《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撰稿。其作品多次被评为迹芹“美国杂志写作佳作”“美国科学与自然写作佳作”。
C. 关于心理健康的英文资料
中年——多数人的低潮期
一项新的国际研究表明,世界各地的人们在其中年时达到痛苦与沮丧的高峰。
这一发现是英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通过对80个国家近二千万人详尽分析后得出的。观察显示,这个发现不受性别、文化、地理位置、贫富、工作经历、教育、婚姻和父母状况的影响,适用度很广,且鲜有例外。
这项研究的作者安德鲁奥·斯瓦尔德是英国沃里克郡沃里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说:“科学似乎说明人的幸福感和积极的精神健康在人的一生中经历的是一个巨大的U型曲线。对于平常人来说,20岁的时候位于高点,之后就慢慢的下降并且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稳定在U型的最低点。但是好消息是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会再次回升,最后回到年轻时的高度。”
这项发现的基础是几个不同的幸福感数据库资源,其中包括:两项持续几十年对美国和欧洲50万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的调查蚂虚迟(此调查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1年至2004年间的四次对包括北美洲、东西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以及中南美洲在内的80个国家进行的关于“世界价值观”的调查;以及一项2004至2007年对近一百万英国人进行的调查。
最低点:对于世界上大部分的人来说,他们最有可能在44岁左右感到抑郁。
然而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尚未找到解释的性别方面的差异,即大部分男人的幸福感在50岁的前几年开始滑落,而女人的低潮出现在40岁左右。
研究人员告诫说,开朗的人比郁郁寡欢的人寿命长——这一事实可能影响了整个研究结果。但是他们也提示说,幸福曲线可能只是反映了人到中年时的一种选择,即放弃那些虽然坚持已久却再也站不住脚的雄心壮志,随之而来的是一位年长者因为成功地忍耐了下来但其他人未能做到此点而产生的沾沾自喜。
“尽管如此,一些人也许还是会认为它(幸福曲线)对于他们在一生中理解精神状况是有帮助的,”奥斯瓦尔德说。“让人们认识到如果他们在闷李40多岁的时候感到情绪低落是正常现象,这誉颂也许是有用的。这是非常好的,并且知道这些也许会有所帮助。”
Middle Age: A Low Point for Most
People around the globe hit the height of their misery and depression in middle age, a new international study suggests.
The finding by British and American researchers wa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well-being among approximately 2 million people in 80 nations. With few exceptions, the observation appears to apply across the board, regardless of gender, culture, geography, wealth, job history, ecation, and marriage or parental status.
"The scientific fact seems to be that happiness and positive mental health follow a giant 'U' shap through life," said study author Andrew J. Oswald,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Warwick University in Warwickshire, England. "For the average person, it's high when you're 20, and then it slowly falls and bottoms out in your 40s. But the good news is that your mental health picks up again, and eventually gets back to the high levels of our youth."
The finding was based on the pooling of several different sources of happiness data, including: two multi-decade happiness/satisfaction surveys (first launched in the 1970s), involving about 500,000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an men and women; four rounds of the 80-nation "World Values Survey" concted between 1981 and 2004 in North America,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 Asia, Africa, Australia, and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and a 2004-2007 survey involving nearly 1 million Britons.
The bottom-line: For most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highest probability for depression striking is around 44 years of 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some as-yet unexplained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with happiness among men dipping the most in their early 50s, whereas women hit their nadir around the age of 40.
The researchers cautioned that cheerful people tend to live longer than unhappy people -- a fact that might have skewed the overall finding. But they also suggested that evidence of a happiness curve might simply reflect a midlife choice to give up long-held but no longer tenable aspirations, followed by a senior's sense of gratitude for having successfully enred while others did not.
"That said, some might find it helpful simply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trends of mental health as they go through their own life," said Oswald. "It might be useful for people to realize that if they are low in their 40s, this is normal. It is not exceptional. And just knowing this might help."
D.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幸福之间曲线最长 是什么意思
1,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的幸福的表象,以为幸福很容易获得,殊不知,各家都有难念的经。
2,幸福看似容易获得,实则需要付出众多磨难。
3,正是因为经历了那么多磨难,幸福才方显珍贵,更要珍惜。
E. 你的幸福感来自哪里
人生而就是为追求幸福感而生,人生在世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感,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幸福感来源于两个方面---生理和心理,生理学层面的幸福感比较容易理解,吃饱不饿,穿好不冷,有房子住,感到安全这些感觉都会带来生理方面的舒适感,你会感觉到愉悦,这种愉悦的感觉会让你产生幸福感,而在心理层面的幸福感会稍微复杂一点。
心理层面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期望的满足,期望是指人们对每样东西的提前勾画出的一种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就是达到了期望值,期望的满足程度直接决定了满足后产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直接决定了人的幸福感,并不是像所有人看到的那样,中彩票、升职会给人带来幸福感,你如果让马化腾去买张彩票中了500万人民币,你觉得他会感受到幸福感吗,现在腾讯每天可以赚到4.4亿人民币,如果马化腾去买个彩票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对他来说是不划算的,因为腾讯公司1个小时就可以赚到1800万,去买个彩票的时间即使是中了也才是500万,马化腾不仅不会有幸福感而且还会产生所谓的痛苦,他因为买彩票可能会损失掉几百万。。。之所以你会看到中彩票能带来幸福感是因为你的期望限制住了你,你的期望是买彩票中200块钱,如果中了500万,你会产生一种幸运和意外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给你带来了幸福感。
在这个链条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再让你兴奋和喜欢的东西也有时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你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东西的兴奋程度,你不可能因为中了200元而兴奋一个星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慢慢忘掉那件事情,你又得重新满足自己的期望,给自己带来幸福感,所以,人要是想要持续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就不要断满足自己的期望。
另一方面就是你的期望值是不断提升的,会随着你的成长,期望满足的程度不断提升这个值,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小时候买个冰激凌吃你会兴奋半边,感觉到这个世界太美好了,幸福感充斥着你,等你上小学了你就没那么兴奋了,反而可能觉得是一种常态,吃不吃也无所谓了,在某个方向或者某件事情上的期望值始终都是有上限的,在追求幸福感的路上也是有玻璃顶的,你追求财富可以为你带来幸福感,但是当你的财富期望远超你的能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了痛苦,你目前能力可以创造的财富已经很难满足你的期望,这种追求幸福感的路很难持续长久的走下去。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在满足期望的时效性,随着年龄和阅历的成长,人的期望值不断增加,比如说,你去年看上了一款苹果手机,非常喜欢,你在考虑要不要买,你有这个经济实力来购买这个东西,你在犹豫要不要买,还是过一年再说,等到了今年,你发现自己好像没有那么喜欢这个东西了,结果你买了,好像也有幸福感只是没有那么强烈,这就是你的期望值在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提升,因此在消费领域,你喜欢的东西能给你带来的幸福感与你从喜欢这个东西开始到真正得到它的时间成反比,你在越短的时间内得到,越大的幸福感你可以体验。但是这种期望也是有上限的,而且是你的消费能力越强,越能快速达到上限。这也就解释了那些财富自由的人并没不主要把消费这事当做自己的幸福感来源。得出一句结论:喜欢的东西有能力马上买,没能力,先提升能力再马上买。
我们该如何保持持久的幸福感来源呢,我们只能向内探寻,外部的一切都是有玻璃顶的,而你的内在成长是无限的,你处在一个资源有限的时代,自己的成长在有限的资源下却是无限的,因此把期望的满足放置于自己的成长之上可以给自己带来持续不断地幸福感,哪怕你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你也会感受到自己的那一点点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效应越来越明显,你感受到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烈,由于成长是一个复利曲线,因而你的幸福感曲线也会是一个复利曲线,由于成长是没有上限的,因此带来的幸福感也会源源不断,我们不断期望更好的自己,我们不断满足期望,每天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因此把注意力放到成长的人会不断遇到更好的自己,等你把自己打造好了,其他的事情也会随着你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变得更加容易。
F. 关于幸福指数曲线,你的转折点在哪里
悦宁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一方面人们的欲望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被迅速激发,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并没有让人感到太多的满足和幸福,很多人反而产生了比以往更多的忧虑和恐惧。
人们担忧没有足够的金钱满足年老后的养老需求,忧虑因金钱的缺乏使孩子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以致于失去了未来成功和幸福的可能,恐惧没有足够的金钱去抵御未来可能遭遇的疾病或不测,总之是为自己担忧、为父母担忧、为儿女担忧……
为了抵御各种各样的忧虑和恐惧,许多人对财富不遗余力地孜孜以求,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殚精竭虑,以期为自己获得更多的资本和幸福的保障。
很多人为竭尽全力追求巨额财富的观念而喝彩,很多人为自己财富的迅猛增加而倍感振奋和荣耀,随着人们越来越多财富的积累,人们的确为幸福的生活积累下了更多的物质保障,但是有了幸福生活的物质保障,是不是意味着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可是许多社会学、心理学的调查数据却表明很多人的幸福感却降低了。
根据全国流行病院调查的数据,中国人焦虑症的发病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2%上升到了13%,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从二十年前的0.05%上升到现在的6%,人不可能一边焦虑着、抑郁着,却同时可以感到很幸福,焦虑、抑郁占据着人们的心房,那么幸福感一定是被拒之门外的,所以可以说,焦虑和抑郁已经成为当今人们心中幸福感的两大杀手。
事实表明,财富的多少与幸福感并不是呈现绝对的正相关,社会学家也通过对财富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下面这样一个幸福指数的曲线图:
人的生存需要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生存资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人的幸福感也极低,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的生存需求越来越得到满足,幸福感就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随着财富的进一步增加,人的幸福感便不再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大,却相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我们不难理解幸福感之所以下降的原因。
对于一般人来说,既没有过人的挣钱的能力,也没有幸中彩票大奖的造化,更没有祖上有矿的福荫,要想获得更多超出生存需要以上的巨额财富,首先必须四处寻找天赐的机会,即使有了机会,也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苦干,这其中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所以幸福感下降了。
对于那些有能力、有造化、有福荫的幸运儿来说,他们也许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巨额财富,但是巨额财富与普通的财富虽然同为财富,但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巨额财富具有普通财富所没有的巨大魔力,所以身为富豪,必须时刻小心驾驭这股巨大的魔力,以使自己不至于被这魔力所吞噬,那其中的心神操劳也会使他们的幸福感降低。极端的情形,参看《上海滩》中的许文强和冯程程的命运,我们也许能体会一二。
人们总体的幸福曲线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具体到每个人的幸福指数曲线其实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的情形,在普通人群的幸福指数曲线A以外,再增加B、C两条曲线。
观察曲线B,我们可以看到,它所代表的这类人的特点是,他们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财富的增加的敏感度极强,他们会因为财富的增加,幸福感极大地提高,很快地达到最大的峰值,然后随着财富的增加,幸福感很快就呈现下降的趋势。
所以这类人,很显然代表的是极少数的智者圣贤,比如感叹“这世界上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的苏格拉底,比如“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刘禹锡……他们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他们幸福峰值点的高度大大地超越于常人。
这些智者圣贤的幸福峰值点的高度,是因为他们丰富博大的精神世界大大超越于普通人,正如叔本华所说——“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与曲线B形成剧烈反差的是曲线C,很显然它所代表的这一类人,他们对于财富的需求似乎是永无餍足的,他们毕生的追求似乎就是积累财富,积累得越多越好,财富的积累几乎就等同于他们的幸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幸福峰值的高度却很低。
这类人的快乐,一大部分来自于财富的数目,另一部分就是对于财富的使用带给他们的快乐,因为他们几乎全部的心力都用于追逐财富,使得他们的精神世界贫乏得可怜,所以他们的乐趣只能局限在对精神需求比较低的、简单的娱乐项目上,他们有限的精神能力,限制了他们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所以,无论他们获取怎样巨额的财富,他们幸福的峰值只是稍稍地提高一点点。
曾经见过一对夫妻,两人都很有经济头脑,男人时常利用业余时间在外兼职赚取外快,女人则利用家里的两个房间开辟了麻将室。麻将室每天宾客盈门,生意兴隆,人们手上的麻将牌乒乓作响,嘴里吞云吐雾,女人在家招待,每桌按时间收取抽成,两人的精明和努力,真的使他们的财富迅速地积累起来,着实让很多人心生艳羡。
因为两人平时都各自忙着经营自己的生意,所以他们对于孩子很少经心过问,孩子放学后无处可去,也没人照管,夫妻两个时常是刚刚这边收到钞票,那边就随手抽出一张百元大票塞给儿子,让他随便出去吃喝消费。
前几天在街上偶然遇到了一位老熟人,闲聊时提到那对夫妻的近况,他唏嘘不已。
原来,因为经营麻将室,时常通宵达旦地招待客人,又长期地吸入二手烟雾,那女人已经罹患肺癌。
更为严重的打击还在后面,因为夫妻两人长期对孩子的放任忽略,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夫妻两个出高价供孩子读了一个大学。孩子毕业后自然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于是夫妻两个又用金钱和关系铺路,想方设法把儿子安排在了正规体制内,不仅做着很体面的工作,而且手中还有了一些权力。
本来以为金钱铺就的道路会给孩子带来一帆风顺的幸福生活,然而,这个孩子因为长期习惯于高消费的生活,很快就从单位的管理漏洞中找到了来钱的门路,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挪用了巨额公款,他把这些钱用于给主播打赏、结伴出游等各种花天酒地的挥霍,前不久东窗事发,锒铛入狱。
尽管C曲线代表的这类人内心追逐财富的欲望永不枯竭,他们也可以持续不断地因为财富的迅猛增长而倍觉幸福,但是他们的曲线不仅跳不出幸福曲线转折的规律,有时这类曲线还会因这类人低下的精神素质而呈现断崖式的下滑,因为这个世界因果轮回,事物的规律就是物极必反。
一般人都会避免走上C类人那样可悲的道路,但是极难摆脱的是自己内心的矛盾挣扎——一方面想更高地提升自己的幸福峰值,一方面却因为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而难以摆脱对金钱的渴望。
人们很难摆脱对未来危机的忧虑和恐惧,于是总喜欢用拼命地去占有更多的财富使自己感到踏实和安慰。但是其实许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担忧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幸极大多数都没有发生,许多人却因为过度的忧虑而形成了心理上的疾病,心理上过度的压力,身体上过度的劳累,可能会使人的精神崩溃,会使人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进而使人容易罹患各种各样的疾病。
其实这个世界,本就是处在不确定性中的变化的世界,所以我们建立了各种社会的保障体系,但是,即使有了社会的保障体系,人类的能力也没有强大到足可以抵御所有的风险和灾难,更别说具体到每一个人的能力。尤其面对大的灾难,则更非仅靠一已之力即可抵御。
比如,我们所依赖的地球,谁知道应该给它到哪里去上保险?正因为如此,刘慈溪的《流浪地球》才给我们那么多奇异的想象和震撼。不是财富越多幸福感就会越多,与其说这是一个人的能力问题,更不如说这是一个哲学的问题。
所以,每个人需要有未雨绸缪的远见和准备,但是也不应该忘了,我们真正的生活品质,更取决于当下生活的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不能因为追逐幸福生活的条件和保障,而忽略了幸福生活的具体内涵,忽略了心灵的宁静和谐与美好。尤其在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条件下,在绝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准的今天。
比如,事关一个孩子一生幸福的,真的并非主要是用金钱买到哪个学区房子的问题,家长点点滴滴地陪伴孩子的成长要比上哪个小学重要一百倍。
比如,关系到一个人的幸福的体验的,也并非真的是开什么车,在哪里度假的问题,对于幸福的体验,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要比奢侈的程度重要得多。尤其我们还看到,人类过多的欲望需求导致的能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还恰恰使得地球越来越难以负荷,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和灾难。
还有,关系到父母晚年的幸福和安康的,并非是为他们储备多少巨额财富用于将来从重病中挽回他们生命的问题。
几年前,复旦大学的青年女教师于娟,就用自己最后的生命领悟到——“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所以,比起让自己从重病中起死回生,父母更希望儿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着。
那么,你的幸福指数曲线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G. 你觉得幸福感跟金钱的关系有多大
本质上,金钱是一种刺激,符号化的刺激,追求金钱,可以给人带来多巴胺的分泌,跟我们进食,性行为能带来快乐是一样的原理。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金钱本身依附着情感的东西。金钱可以部分或者暂时消除焦虑感和压力,可以带来虚假的自豪和自尊感,可以成为一个人背后的精神依赖支柱。金钱的确可以带来幸福感,但金钱的首要作用在于免除痛苦。对于一个大街上的流浪汉来说,金钱自然是极为重要,基本的需求,比如吃、住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话,一个人当然很难有足够的幸福。然而,当基本的需求被满足之后,金钱能带来的幸福感提升是非常有限的。住进更大的房子,买一辆更豪华的汽车,穿一身新衣服,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得来的快乐很快就会消失。正如在幸福章节讲到一样,物质能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
H. “中年危机”是否可怕
人的一生中,幸福感是有起伏的,不同的年龄,对幸福的感觉是不同的。《你的幸福曲线》一书的作者乔纳森·劳赫是幸福曲线理论的提出者,他认为人的幸福感遵循U型曲线模型:从20多岁到40多岁,人的幸福感是下降的,而50岁以后开始回升,也就是说,中年时人的幸福感是一生中最低迷的。
这就涉及一个名词:中年危机。这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作者刚好就是一个中年男性,事业上虽然有很好的发展,生活也没有太大问题,但也陷入焦虑和不安。这激发了他对中年危机话题的兴趣,追踪了其来龙去脉,采访了心理学、经济学、神经学的很多顶尖专家学者,将研究成果写成这本书。
中年危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由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杰奎斯提出的,他发现很多创意天才年轻时才思敏捷,但40多岁时创新性渐渐枯竭,于是他大胆的推测,大多数人都会在中年阶段出现某种形式的危机。他认为这是源于每个人内心中对死亡的恐惧。
一、“中年危机”并不可怕
但本书的作者却认为,中年危机只是一个主观猜想,没有实在的证据,对中年阶段用危机来描述过于简单粗暴,只会误导大众。
一个叫奥斯瓦尔德的经济学家认为:要讨论中年危机,必须要有三个共识:
第一,中年危机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挫折才算是危机,这是没法衡量的,而幸福感则可以作为衡量标准。
第二,不能只看中年阶段的幸橘知福感水平,而是看整个人生的幸福感变化。人的一生都存在危机,而不止是中年才遇到。
第三,与其讨论一个人是否遇到中年危机,不如讨论中年危机是不是一个普遍性现象。即是中年危机是否会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或者发生在世界范围内。
经过对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用二维坐标系来描述,X轴代表年龄,Y轴代表生活满意度,那么看到的是一条U型曲线。20岁开始,人们的生活满意度逐年下降,40岁到55岁之间达到最低点,之后逐步提升,在85岁时到达顶峰。虽然不同国家的数据稍有差别,但相差不大。换成灵长类的其他动物,如星猩猩,依然有着类似的曲线。
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人类的天性中有着一种天生乐观的成分,但经常是偏离现实的,有点盲目,体现在年轻时成为明显,这称为“乐观的偏见”。
作者认为这个偏见对人类有好处,因为人类需要有年轻人去大胆地冒险,去做挑战极限的事情,让人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对于人体的幸福而言,乐观的预期未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们对个人幸福的预期会过分乐观,一旦达不到,就会产生对人生的失望,最后觉得生活一团糟时,就到了中年,就诞生了所谓的“中年危机”。
二、为什么人越老越感到幸福
在人生的下半场,幸福曲线在下降到谷底后,会重新开始爬升。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会持续下调幸福的预期,直到有一天局势逆转,真实满意度比预期中还高时,这时生活带给你的就不再是失望,而是惊喜。吸取教训、重新校准是推动幸福曲线上升的一个动力。
首先,衰老让圆困消人的情绪更稳定。衰老会促使人们调整人生的价值观,老年人感受到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同年轻人一样强烈,但他们感受到消极情绪的次数会大幅度减少,持续的时间也会更短。
其次,衰老让人倾向于经营那些最重要的关系。当一个人变老时,他会对身边新出现的路人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对幸福感并没有太大帮助,反而经常会带来遗尺返憾和失望。他更重视那些最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最后,老年人的外界环境相对宽松的。其他人会表现出更多善意和尊敬,减少争执和批评。
三、“中年危机”并不可怕
首先,中年危机是一种大数据现象,只是一种潜在的趋势,而不是每个人的宿命。每个人的幸福还有很多可控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下功夫,你仍然有机会走出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其次,中年危机是一个暂时的调整,在为人生的下半场积蓄力量。
最后,调整对幸福的看法,看清哪些因素对你人生幸福最重要,就会充分地享受到幸福水平不断上升的快乐。
I. 骆驼祥子14到16章中虎妞和祥子之间有哪些矛盾,祥子的身心发生了哪些变化
那是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虎妞略施粉黛,罗衫半掩,祥子存留了20年点处男身就这样交出去了。祥子完事后没有抽根事后烟,“他想抽自己一巴掌!”祥子嫌弃虎妞丑、像个汉子,深深觉得自己吃了大亏。更让祥子郁闷的是——虎妞不是处女,而他自己可还是个童男子啊!原文这样说:昨天夜里的事教他疑惑,羞愧,难过,并且觉着有点危险。 他不明白虎姑娘是怎么回事。她已早不是处女,祥子在几点钟前才知道。
婚前非处在那时候可不是小事,祥子虽然不爱虎妞,但发现虎妞竟然不是处女这个事实,他还是极度不爽。
那么问题来了,虎妞的处女之身到底给了谁?
小说里提到虎妞帮她爹刘四爷管理车行,主要是管账,也就意味着车行连个账房先生都没有。刘四爷车行里可都是男人,而且是清一色的车夫。车夫们一向很敬重她,而且没有听说过她有什么不规矩的地方;虽然她对大家很随便爽快,可是大家没在背地里讲论过她;即使车夫中有说她坏话的,也是说她厉害,没有别的。
虎妞身边的男人就是那么些个,除了车夫还有谁呢?她亲爹刘四爷!
刘四,人和车厂的老板,年轻的时候当过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债,抢过良家妇女。虎妞,是刘四顷慎谈一手带大的,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虽说虎妞人丑脾气暴,可毕竟是车厂独女,招赘个女婿绝对大把人愿意,可虎妞近四十岁情感生活上仍然是一片空白,亲爹也没帮着张罗一句。
“说真的,虎妞是这么有用,他实在是不愿她出嫁-----或者他不至于快死的时候遭了恶报。”这个恶报应该指他与女儿的乱伦关系暴露后遭的报应,而“虎妞是这么有用”也是个双关语:一是虎妞帮忙打理车厂的得力助手,二是刘四把她当作一个施欲的廉价女性躯体。
虎妞的虎狼之态,书中是有明确说明的。婚后虎妞不让祥子出去拉车,整日好吃懒做,让祥子伺候自己。这个伺候当然包含啪啪啪,老舍写道年轻力壮的祥子看见虎妞觉得是个张着血盆大口的妖怪,这是被榨得有多怕啊!
书里还写道,虎妞对祥子说,“老头子棒着呢,别看七十了,真要娶个小媳妇,多了不敢说,我敢保证还能弄出两三个小孩来。”他爹这方面行不行,虎妞都清楚,是不是暗示了什么呢?
婚后,祥子觉得虎妞不象个新妇,一举一动都象个多年的媳妇。这字里行间是否暗示虎妞在现实生活中早已扮演“为人妻”的角色?
刘四爷六十九岁生日宴席那天,所有的矛盾冲突都爆发了,父女吵架前后的场景和话语都耐人寻味。
他明白虎妞要和祥子结婚,便大发雷霆,他不愿这么有用的虎妞出嫁,让祥子“把虎妞带产业全搬走”。虎妞在吵架时的话也隐含了这一点:“你的钱?我帮你这些年了;没有我,你想想,你的钱要不都填给那些野娘们才怪”,“我不要脸?别叫我往外说你的事,你什么屎没拉过?我这才头一回,还都是你的错。” 这句话,决不仅仅是说年衰的虎妞帮助刘四辛勤劳作,才赚得这份丰产厚业,而是非常露骨的说明,虎妞还在性方面满足孝谈刘四的性欲,她是“有用的”,要不,辛勤赚得的钱也会“填给野娘们”。
书中,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虎妞几乎变态的情欲。她对祥子与其说是爱,不如说是用,只是将他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或是,宠物。从乡下来的祥子高大、阳光、英俊、雀碰帅气。这对整天面对无数肮脏油滑的男人的虎妞来说,无疑是一股难得的清新空气,是个宝贝。
J. 影响幸福的因素
影响生活有七大因素
一. 爱比较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二. 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三. 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 “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 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 极心态。
四. 不知道奉献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累。
五. 不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六. 不信任
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Borod认为负性情绪更多是在右脑进行,积极情绪更多是左侧半球的任务。),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七. 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