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为什么现代人幸福感越来越低了
为什么现代人感受不到幸福了?尤其是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这一批人,对他们来说,每日要面对忙不完的工作,儿女的成长,亲戚朋友的人情世故。一年忙到头,不管赚了多少钱,都会感到无比的焦虑。
与其说现代人焦虑,不如说是对未来的不信任,对生活和工作的不满意。因此,现代人也逐渐失去了幸福感。甚至可以说,当代人连非洲兄弟的幸福感都比不上。
那么造成现代人普遍失去幸福感的原因是什么呢。总结起来就三条。
第一,社会变化太快,害怕自己跟不上脚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如今不管什么行业,什么企业普遍缺乏持续性,也就是说被淘汰的概率太大了。甚至有的行业刚刚兴起,在社会上还没有持续多久,就已经被后来者淘汰了。就比如说10年前兴起的万能充,巅峰时期也就持续了三年时间,就被彻底淘汰。而一个行业的淘汰,也就意味着大批的企业倒闭,更有数以万计的员工下岗。
而像上面的例子太多了,这还是放在行业和企业身上,而用这一套放在个人身上,也是很恰当的。很多人也许掌握了一门技术或者本领,在公司里担任着一个角色,但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能谁保证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技术就不过时,又有谁能保证自己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
于是,各种对未来的不确定,不信任从而导致了焦虑,害怕自己有一天被裁员,甚至被社会彻底淘汰。
第二点就是资本消费主义的引导。向现如今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货品,从日用到出行,从衣服到车子,从房子到奢侈品。哪一样都在无形的诱惑着我们。有人说,你买不起可以不买。于是躺平主义,佛系盛行。但人除了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之外,多少还需要一些精神慰藉,最起码老婆要化妆品,儿子要房子,总得最大程度上去满足吧。于是,资本消费主义开始盛行,引导你一生在消费,消费,再消费。于是,我们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如何消费上,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时间去学习成长了。因此,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低。
第三点就是阶级固化。说穿了就是赚钱太难,也许你有一份还算可观的收入,不明白赚钱有什么难的。那是你没受过穷,不知道穷滋味。你可以在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去劳务市场上看看,那些都是为了能多赚点钱补贴家慧拿用,而不得不凌晨两三点就起床的人。
为了一天的生计,为了儿子能够有学上,为了老了能够看得起病,不得不拼命努力。对于他们来说,幸福也许就是拿到钱的那一刻,其它的时间都不幸福。
也许有人说,现代人都不知足,不知道小富即安的道理。很可惜,我对此表示不赞同,因为人活一世,事实上很短暂,而这短暂的一生虽然不是用来作威作福,站在高处让别人服务自己的。却是用平和甚至愉悦的心情走过这一生的。
而平和和愉悦的心情如何获得和保持,那需要基于社会对自己的反漏禅馈,如果说社会待我冷漠和残酷,那返碧尘么我就会回以失望和忧愁。如果说社会待我真诚与关爱,那么我就会回以平和与愉快。我想这就是我们不幸福的原因吧。
㈡ 为什么婚姻不幸福的人越来越多
第一个原因后悔结婚了。
我们在现在的21世纪中,我们不难看到有一些人去相亲,然后过没有几天或几个月就已经马上闪婚了。但是结婚以后就有点后悔了,觉得当初没有想清楚,想明白就稀里糊涂的结婚了,他们结了婚以后发现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并且觉得这跟婚结了还不如不结,结婚之前的日子会比你现在结婚后的生活更好,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后悔结婚了,所以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不幸福的人越来越多的态李原因了。
第二个原因婚后相处不和谐。
还有这一种情况,就是婚后相处不和谐。经过婚后的相处以后,发现对方其实并没有在自己眼中的那么美好,会导致之前对自己婚后生活的期待给磨灭了。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会感觉现在的这个男人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并没有自己觉得的那么美好。所以说这种落差感就会导致我们结婚之后的婚姻,越来越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第三个原因三观不一致。
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都知道和三观不一致的人生活在一起是多么的痛苦。如果不幸的是你们之间三观不一致,而又结婚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在你们的生活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从一件鸡毛蒜皮的小衫颤事情慢慢的变化到一件大的事情。这也是我们不幸福的源泉之一了。因为三观不一致,所以说什么也没有用。不幸的是帆塌迟已经结婚了,那么只能继续忍着了,或者选择离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婚后越来越不幸福的原因了。
㈢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幸福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家庭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过去人们的一生都和中漏键自己的家人朝夕相处,很少去离家很远的地方,有很多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有出过自己所在的村子。这种浓厚的亲情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觉得只要有家人和朋友陪伴,多累多辛苦都是值得的。当下,我们的生活条件较几十年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是幸福感似乎却在不断降低。
不少人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口袋里的钱多了,生活也变好了,可不幸福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这是为什么呢?
网友的回复让人感到很无奈,因为孤独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幸福的时刻变少了。有不少初到大城市的年轻人都感受过甩不掉的孤独感。城市很大,到处灯火辉煌,但是很多人却在这里感受不到温情,甚至处处碰壁。产生了不少负面情绪。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有差异,人们更加倾向于去富裕的地方打工,这就导致传统的家庭结构分崩离析,人们的归属感也烟消云散了。当下孩子和父母不在一个城市的情况太常见了,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在外打工挣钱,可能只会在过年的时候,回来一趟。孩子长大了,父母回老家了,可是孩子大概率会选择留在繁卖巧华的城市继续奋斗。
此外,一个家庭中的人数也在减少,从前讲究多子多福,现在讲究精英教育。这也会让人们的幸福降低,因为从亲人中获得的温暖减少了。在老一辈中,拥有多个兄弟姐妹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遇到困难时,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打气,也就搜游磕磕绊绊地把日子过下去了。可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扛着。
㈣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的婚姻不幸福
因为人对婚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了。
期望值不断增高
现在的人和过去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对物质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了,过去的人只要能够吃晚饭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条件他们似乎就觉得很幸福了,但是现在的人却不一样,他们追求的是更高的精神满足,更自我、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婚姻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获得幸福感的方式,而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因此当这些无法满足时,他自然就感到不幸福。
㈤ 为什么现代人很多都感到不幸福
幸福,是一个人自我满足后的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来源于目标达成后的喜悦,也可以是和别人(或事)的不幸对比后,对自身处境产生的满足感。幸福不分阶级也不分贫富,取决于人对生活是否满足产生的情绪。
㈥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不幸福
1、激烈的职场竞争
对于找工作,有的人会说很简单,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没那么友好了,大部分学生还都是专科,这些人因为学历可能连许多面试机会都得不到。
而现在许多企业招人要求不断提高,即便是一般院校的本科也会被刷下去,这样只能在工资上选择退让了!而这些是许多父母都不能理解的。
2、高额的开销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提高的也有物价和房价,这两个基本的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相比于工资的提升无疑没有成正比。
许多年轻人在刚入社会的时候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房租、生活费算完就所剩无几,更别说有的时候想要出去玩一下或者跟朋友聚餐,少说都是几百元,这样还谈什么能给家里寄钱存钱呢?
3、人聚多了,但情却没了
当然除了上面的压力之外,在精神上更是备受打击。虽然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每天都跟别人打交道,可是在外面能够保持那份热情、积极、善良初心的人却很少。
大家都是奔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纯真友情却越来越少,所以才会说身边明明那么多人却感觉很孤独,这才是年轻人精神上的压力,也是幸福感降低的一大原因。
4、脑力劳动比身体更累
以前的父母总是感觉只有出苦力干活才累,现在年轻人每天在办公室坐着沙发,玩着电脑怎么会累呢?其实这种看不见的脑力活动才能让人真的累垮。
同样是累一天,干活之后好好睡一觉就可以恢复大半,可是如果是脑子高负荷一天,也许睡两天都回复不过来。这份精神上的累更难恢复,而且更容易打击人的积极性。这一点才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的地方。
㈦ 为什么不幸福的人越来越多
亲亲 您好 不幸福的多了,是因为人们想要的东西发生了变化呢 :幸福的定义是尽情的释放。
那时的笑容是由内向外,发自内心的。今天我们都是很真的假笑,或很假的真笑。
在我们十岁睁消之前,我们很幸福,而我们长大了以后却失去了幸福,我们拥有的比儿时更多的物质享受,而我们却变得不幸福了,从十岁以后的这些年发生了什么。
我们小的时候,拥有一个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善良之心,真咐伍诚之心,我们的心性没有被破坏,而我们走进红尘,学会了攀比,选择,分别心,学习能学会一些,包括愚蠢,各种不良的习气。易经的坤卦讲悉简知不习无不利,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学会很多不良的习气,学错了还不如不学。儒家亚圣孟子也说过,学问之道,别无它法,求其放心而已。放羊的人,羊丢了,知道去找回来,而人们的心丢了,却不肯把它找回来。做学问就是要找回那颗纯真的心。
㈧ 为什么现在人幸福指数越来越低
最近在看《未来简史》,看到了关于幸福的解读。
身边不幸福的人真是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压力和烦恼。有来自学习的,有来自家庭的,也有工作的,它们形形色色汇总在一起,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焦虑和不幸福。
过去人们的追求很简单,就是吃得饱穿的暖,以致一生的期望几乎就是这个,只要能满足就很幸福。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虽然很多东西都越来越方便,但人们的期望已不再是吃饱穿暖这么简单,而是更多的以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快感为目的,而且追求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没有房子不幸福;没有工作不幸福;没有对象不幸福,总之期望的越多,要求的越多,得不到的概率越大,导致越来越不幸福。
想得到真正的幸福快乐,人们该做的并非加速,而是放慢追求快感的脚步。
放慢生活的节奏,可以倾听一首音乐,可以漫步于傍晚夕阳下,可以画一幅画洗涤心灵,可以看一部电影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记
㈨ 为什么有人说现在社会的幸福感越来越少
1、因为现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不患寡而患不均。
2、因为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穷人翻身太难,富人一直富。
3、因为人们的欲望无止境,但自己能力有限。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幸福。
4、因为普通人再难通过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多数人已经放弃挣扎。
5、因为 社会 越发展,人际关系越冷漠,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益和羡慕嫉妒恨。
6、因为一套房,影响人的一生,很多人一生背着房贷,过着拮据的生活。
7、因为恋爱、婚姻、生子、养老,都成了普通老百姓的奢侈品,人们没法感到幸福。
8、因为生活,年轻人必须996,甚至007,没时间享受生活,没有幸福。
9、因为人们的工作越来越多被机器取代,40岁就有被辞退风险,还要延迟退休。
10、因为猝死、癌症等各种疾病高发,很多人因病致贫,没有钱治疗。
11、因为人们发现亲情、爱情、友情、人性,在利益面前都脆弱的不堪一击。
那是你自己认为的别人觉得挺好的!幸福感满满的!从古至今没有比现在更好的!你是贪得无厌了!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心!所以你什么时候也不会幸福!
为什么现在 社会 幸福感越来越少?我想产生这样想法的根源是攀比造成的。
我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家贫穷落后,人民群众都是在大帮轰的模式中从事生产生活,不论是干部、工人还是知识分子,工资待遇相差不大,生活条件相对也很接近,并且那时人们攀比的心理几乎是0,所以人们在生活中认为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虽然缺吃少穿,人们活的也很艰难,但是大锅饭的形势掩盖贫穷的国情,人们在盲目的乐观中满足了,也就感到幸福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要求,在这样的 历史 条件下,当时一大批有识之士脱离了体制,走向 社会 下海经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挖到了第一桶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此大批私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活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也推动了 社会 向前发展,国家的财富也逐步积攒起来。
改革开放40多年了,国家富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实事求是的说幸福指数已经提高了,那么为什么 社会 幸福感越来越少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这两年的国民经济发展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了困难,在全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次的疫情严重地打压了人们的幸福感,让人感到了幸福指数的下降。
第二由于人们收入的减少,再加上工作机会的减少,让人们感到了生活有了压力,无形中就产生了烦躁感,心理压力无处释放,就感到幸福感在逐渐下降。
第三由于这些年国家发展的速度很快,人们挣钱也比较容易,一部分人买房、买车,兜里还有点存货,这些人的感受是幸福满满。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新冠疫情击碎了这些人的幸福梦,在幸福感下降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攀比的心态。他们不回头看比他们还困难的人,而是看比他们更有钱的人,自认为幸福感越来越少。由于这部分人的炒作,更多的穷人就跟着起哄,因此就出现了当前幸福感越来越少的陈词滥调。
俗话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现在的生活比上世纪六、七十代好了不知多少倍,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如再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我想现在的人是接受不了那样的生活条件的,所以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满足于现实生活,要知足常乐,不要去追求那些无厘头的所谓的幸福感,那你就感到了当今 社会 的温暖和幸福了!
㈩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一、现代人的悲剧
希望拥有幸福,是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生命最终极的目标。
在过去,按照绝大多数人的逻辑与先天自生的思维方式,会认为:只要我有钱,就一定会很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随着启蒙运动的大力倡导,西方人开始接受了一种理念,那就是:幸福不在于精神,而在于物质,如果到内在的精神上去寻找幸福,就等同于是在没有幸福的地方去寻找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是把发展的焦点转移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
但是,随着300年前近代文明的诞生,200多年前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到今天为止,现代文明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同时也让我们面临着很多新的危机——哪怕物质越来越丰富,知识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却越来越不会做人,伦理道德的底线也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尽管很多人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拥有庞大的财富,但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现代文明基本不重视内在的充实,只知道一味往外去寻搏神找幸福,因为方向错了,所以最后只能是空手而归、一败涂地。物质方面虽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发达程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心灵危机也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比拟的。
60年代的时候,欧洲与美国的科学家,开始研究人类的幸福指数这一课题。自从有了这个比较可靠的科学数据以后,人类的幸福指数却一直都在下滑。
美国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2000年之间的40多年裤银岩中,他们的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却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而且,初次罹患抑郁症的患者平均年龄,也从29岁下降到14岁;不仅成人会患抑郁症,连儿童都开始罹患抑郁症。抑郁症不但赶走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而且还让人生病甚至死亡。据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成为全球公众健康的最大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一直在下降。60年代的时候,西方曾做过一个调查,题目是:“你能够信任大部分的人吗?”有58%的美国人和英国人投了肯定票。但到了1998年,在回答同样问题的时候,能给予肯定答案的人只有30%。现在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现在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谁是真正靠得住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竞争、攀比、互不信任、互不沟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一切都为自己着想,导致了无穷的压力,从而导致了抑郁症的高发率。
2003年的《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为20万,也即是说,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个汶川大地震的死亡数字源于自杀,其中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轻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针对于此,专家推荐了一个快乐的处方:每天要保持开心的心态胡御。
当然,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每一天都能开开心心,当然不会去自杀,不会去跳楼,但怎么样能够每天都开心呢?面对激烈的竞争,巨大的生活压力,怎么能保持愉悦的心态呢?
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研究一下:为什么拥有了财富还是不幸福?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心灵危机?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更自由、更健康、更幸福呢?
二、幸福痛苦与外在的关系
什么是痛苦和幸福?痛苦和幸福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生科学与哲学上的重大课题。虽然有些哲学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但这个问题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有人说:有稳定的收入是幸福;有些人说: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幸福;有人认为:周游全世界是幸福……但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这些都不是幸福的本质。虽然有稳定的收入,就有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有可能产生一种短暂的幸福感,但收入本身却不是幸福,而只是产生安全感的一种客观因素而已。同样,和睦的家庭、旅游等等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工作压力,使人忘却感情的挫折,让我们得到比较舒适的感觉,但其本质却不是幸福。
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根本就不属于物质的范畴,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这种内在的感受,有些时候和物质有关,有些时候和物质根本没有关系。痛苦也是一样,比如说,有些穷人就活得非常开心、非常幸福,很自由,很轻松。
现代医学通过脑部扫瞄发现,很多压力过高的人,比如企业老板、高级官员等等,他们脑部的很多部位,出现了断层。可见,在高度的压力下,人是没有办法幸福的,因为幸福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无论痛苦还是幸福,都无法与别人分享,也无法让别人替代。
所以,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哪个最重要?
我想,对全世界70亿人口中的每个人来说,它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按照过去的理念,有钱就是幸福,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所以,我们曾有的经验与观念都错了,虽然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掌握了很多的现代知识,却无法超越古人的智慧和经验。
本来每个人都是为了幸福而活着,怎样过一个比较有价值、有意思的生活,对当今时代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上述一系列的问题。当然,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肯定很难有幸福感,这是肯定而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但效果是最小的”。
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这一切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就说得非常清楚了,只是西方人现在才发现而已。
三、痛苦的来源
就像治病需要观察病的来源,从而对症下药,治愈疾病一样,要消除痛苦,首先也要了解痛苦的来源。
除了物质以外,佛经里面提出了三种痛苦的来源:第一个是过度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有可能是对物质的欲望,也有可能是对名声、权力、地位等等的欲望。虽然普通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假如欲望超标,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压力,更多的不开心与更多的痛苦。
第二个痛苦的来源,是自私心。尽管普通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自私心,但假若对自私心无有管理、不加控制,它就会没有节制地无限膨胀,最后将导致更多的压力和痛苦。
第三个痛苦的来源,是执着。普通人都会有执着,但执着若是超过了界限,就不但不能带来幸福,而且会让我们更加痛苦。
只要有了这三个因缘,则即使拥有再高的地位、名声与财富都没有用,一定会饱受无限的痛苦和压力。
(一)过度的欲望,脱轨的列车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欲望是发展的动力;从学佛的角度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诸如我要学佛、我要成佛、我要修行、我要禅坐等等也是一种欲望,但这些欲望不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而是我们发展的动力。不过,有些欲望,却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
欲望是如何导致压力与痛苦的呢?首先,欲望可以无限膨胀,而物质给我们带来的满足和兴奋却是有限的。关于这一点,既有科学的证据、佛教的证据,更有我们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明。
比如说,对一个从乡下刚刚搬到城市的家庭成员来说,能第一次拥有一套小区公寓楼,他们会觉得兴奋不已、幸福异常,因为与乡下简陋的平房相比,简直是太舒适、太高级了。然而,过了半年、一年以后,这种兴奋与舒服,就会渐渐消失、渐渐衰退。当他们看的越多——很多看似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住进了环境幽静的别墅、品质优良的高端住宅区等等的时候,就会对自己的公寓楼心生厌倦,甚至心生不满。于是他们开始追求更好的住房,并为此承受了各种各样的压力,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等到终于赚到大钱买了别墅住进去,一开始也像当年从乡下搬到公寓楼时的心情一样舒畅,但当看到别人住着更好的别墅,开着高档的轿车时,满足感又被不平衡所代替。
由此延伸到一块手表、一个手机,任何以物欲为满足的幸福感,都是短暂而危险的。当一代代的高科技产品出来以后,必将 *** 人们更新换代的消费欲。当新鲜劲过了以后,又开始追求新的产品。就像苹果手机,本来已经有了第一代,但第二代出来以后,就再也对第一代不感兴趣,一定要买到第二代,否则就不够时尚、不够新潮,然后是第三代、第四代……
哪怕临终之际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仍然没有满足,最后就在充满抱怨、仇恨与不满的心态中离开人世。多么失败啊!
所以,用有限的物质,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是永远不可能的。这只会让我们被欲望牵着鼻子走,如果不控制它、调整它,欲望会更加张狂,最终将会把我们撕得鲜血淋漓、痛不欲生。
有一个估计资料中说:每看一个小时的电视,受其中的软广告和硬广告影响,一周的消费一定会多出四个美元。虽然这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但逻辑上是说得过去的,因为广告的 *** ,会增加我们的占有欲,激发我们的虚荣心。
为什么有些物质条件很差的穷人会有幸福感呢?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偏僻、封闭的地方,周围没有什么有钱人,了解的信息很少,平时看不到太多的电视广告,可避免从中知道有钱人的生活状况,所以会阿Q似地以为,所有人的生活都和自己差不多。这样就不会有更多的需求,无论物质条件再糟糕,也非常安于现状,非常容易产生幸福感,如果没有什么外在的冲击,这种幸福感可以持续到死。但是,如果这些人走出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圈,或看到了更多的广告,知道了有钱人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们一定会羡慕、嫉妒,愤愤不平,从而失去原有的幸福。
心理学家现在才知道,佛教一直在这样教育我们,现实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所谓的幸福感,建立在满足感之上;当满足感消失以后,幸福感也将随之而衰退。这是谁都无法颠覆的自然规律。
我们必须要知道,自己努力发展的方向究竟是什么,是往健康、幸福发展,还是往不满、痛苦发展。如上所述,我们的痛苦与幸福,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正面的心态获得正面的结果——幸福;负面的心态获得负面的后果——痛苦。
打个比方,每个人都想长寿,不愿意衰老,但长寿就是衰老的主要因素,衰老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厄运,我们只能乖乖地去接受、去面对。面对衰老的威胁,有些人能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而有些人却无法自制,越来越焦虑、空虚、恐惧,这都是自己的心态、意识创造出来的,与衰老本身并没有关系。
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悲观,这都是不了解佛教教义的偏颇之词,其实佛教既不过分悲观,也不过分乐观。佛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眼光去看世界、看人生,没有必要刻意地悲观,也没有必要过分地美化。如果把人生过于理想化,则不会有任何的危机意识,一旦发生不测,就难以接受、痛苦万分。
有个美国海军上将在越战中沦为战俘时总结出的着名心得就是:“乐观者最早死!”。他与一帮战友一起被关在监狱里。其中越乐观的人,就越容易先别人而死去,因为他们总是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比如,他们会告诉自己和他人: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结果圣诞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释放!复活节来了又走了,他们仍然被关押着,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期望,之后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最后心碎而死。
所以,保持必要的危机意识,就会多一些面对压力与痛苦的能力。危机感不仅仅是一个观念,它还有一套训练方法。
用佛教的语言讲,这叫做修行。用现代的语言讲,这就是心理训练——训练、提升我们的心灵。如果不用这些方法去控制欲望,我们永远都得不到幸福感,因为在我们身边,永远都会有超过我们的强人、富人、高官、名人,我们习惯于比较、攀比的心态,怎会不让我们心生失落呢?
我个人认为,佛学是一个涵盖了心理学、哲学、科学的综合学科,任何世间学问与其他宗教,都无法超越它的深度、广度与价值。大家可以看佛教书籍,里面讲得非常透彻,对摆脱痛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离谱的自私,脱缰的野马
不幸福的第二个因素,是自私心。
每个凡夫生下来,就会有先天的自私心,加上后天受到有些文化的熏陶,自私心会变得更加强烈——自己认为美好的东西,绝不愿意与别人分享。
本来分享是最大的幸福之源,如果懂得分享,则哪怕非常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感受到分享过程中的愉悦与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而越来越亲密。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学会分享,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悲剧就不可能发生。可惜我们却认为,所有好的东西,都只能我一个人拥有,而不能属于别人。
比如说,一个小公司有十个员工,其中一个人的月薪增加了三百块,而其他人的月薪都没变化,这个人就会觉得很满足、很幸福。但如果是10个人的工资都同样增长了六百块,其中的幸福感就根本没有独自一人增长300块钱的幸福感强烈。按理来说,收入增长了两倍,应该获得两倍的幸福,但为什么幸福感反而有所下降呢?因为别人也有,所以不开心。如果其他同事的工资都增长了2000块,而自己的工资却只增长了1500块钱,虽然数量是300块的5倍,却不但不会得到5倍的开心,反而非常失落:凭什么自己比其他人少500块钱,太不公平了!
再比如,自己所在的某个圈子里有10个人,其中只有自己一个人拥有一辆非常高档的轿车,自己就会很有成就感、幸福感。如果后来圈内的每个人都买了同档次的轿车,自己还会有幸福感吗?没有了。此处的开心和不开心,与物质根本没有关系。其他朋友有轿车,并不会降低自己的轿车档次,自己在物质上没有什么损失,但精神上却会不开心。如果圈里的10个人当中,自己是第8个买轿车的人,那自己就不会有什么幸福感了,只是感觉很平淡,有了一个代步工具而已。如果自己是最后一个买轿车的人,则即使轿车拿到手,也不一定感到开心,只会有一种填补失落的发泄和解气。
这都说明我们都是自私的。只希望自己独占好东西,而不愿别人拥有,但这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释迦牟尼佛在2500多年前,就把这些理念告诉了我们,但世人却不但不相信,还给佛教贴上了消极、悲观等标签。在21世纪的今天,很多人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但现状我们都看到了。
我们要学会放下这些离谱的自私,否则我们的精神就会出问题。如果一生都为虚荣所驱使,我们就绝不会有幸福。虽然普通人不可能立刻放下所有的自私,但如果有人对如何放下自私感兴趣,则大乘佛法给我们推荐了非常多的方法,)通过大乘佛法的理念与训练方法去锻炼自己,我们就会逐步变成会关心别人、会分享幸福的人,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菩萨。
我们不能认为,菩萨就是泥塑的,高高在上、一动不动、不会说话、不会思维的佛像,这只是菩萨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也是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人。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菩萨。当成为菩萨后,不会在小问题上与人计较,而是无条件地奉献,哪怕为了众生鸡毛蒜皮的事情,他都无怨无悔地甘愿奉献。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光荣、伟大的,因为没有自私与欲望,所以他们没有痛苦与焦虑,非常幸福自由。他们的无私奉献,不是说给别人听,或做给别人看,而是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为众生服务,并且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所谓的服务项目,不但包括扶贫、当义工,最关键的,是让所有人明白世界的真相,人生的真相,让所有人彻底摆脱轮回痛苦——物质贫乏的痛苦,与精神空虚的痛苦等等。
菩萨与非菩萨的界限,就是放下自私心,从骨子里关心天下所有的生命。此处的生命,不单是人类,也包含了蚊子、蚯蚓等在普通人眼里根本不当一回事的小生命。因为,虽然从某些人的角度来说,动物的生命也许没有任何价值,但是对动物自己来说,却有着珍贵的生命价值。比如说,人类不希望有蚊子,认为蚊子是害虫,该被打死。但假如换一个角色,从蚊子的角度来说,他的生命却是异常宝贵的。我们没有资格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任何一个生命。
如果有害无利或弱小微贱的东西,都可以消灭。那假如真的有外星人,他们的智慧、知识都超过了人类。那么,当有一天比我们更有实力的外星人来侵略地球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也用上述逻辑来说服自己接受外星人的侵略与 *** 呢?我们还会不会说这是合理的呢?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那我们又凭什么去杀害其他小生命,或伤害另一个弱势群体呢?
我们不能一切都从自己的立场去判断,永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永远都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就是佛教中名副其实的平等观。人类历史上发生的所有悲剧,其衍生、发展的源头,就在于不平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佛教是所有文化中最和谐、最平等的文化。很多人因为不了解佛教,只是从外表上看到佛教的一些宗教色彩,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许不会同意这种说法,但相信对佛教有所研究的人,都会有同感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决心,努力让自己有一天能成为有能力帮助别人的菩萨。当然,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
也许有人会说,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名声,怎么可能帮助众生呢?有钱有势并不代表有能力帮助别人,无钱无势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帮助别人的条件。有一本书的书名,就叫《穷得只剩下钱》。我想,对不太了解金钱的人来说,这个题目也许有点别扭,既然有钱,怎么会是穷人呢?但了解金钱本质的人却知道,这话说得没错,有钱不是富裕的全部内容,没有钱也并不代表贫穷。即使没有钱,同样也可以给人以精神力量,让别人明白一些道理,之后从精神的痛苦中摆脱出来。
同时,我们也要反问自己,什么样的人才能完成拯救众生的工作呢?只有像释迦牟尼佛这种智慧已经发展到顶峰,把所有的自私、欲望等等都断除的人,才能完成这个工作。
打个比方,一个普通人要想成为大学教授,首先自己必须去念书,等具备了相当的知识与经验之后,才能胜任教书的工作。同样,要帮助众生,最好能先向释迦牟尼佛看齐。
当然,现代人在享受西方科学成果的同时,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垃圾文化。目前的现状,是我们越来越浮躁,连静下来坐一个小时都办不到,不想看书,更不可能禅修,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又如何能得到幸福呢?
我建议大家,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要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落实到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样一方面对身边的人有帮助,另一方面自己也能活得很开心。
(三)过度的执着,无形的杀手
痛苦的第三个来源,是执着。
什么叫执着呢?
举个例子,两个人感情非常好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另外一个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在乎、执着的结果。很多家庭、夫妇之间的矛盾,都是执着产生的。如果有一天两个人真正分开了,互不关心、互不执着、形同陌路,则相互之间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无论对方对自己好不好,都无所谓,更不会紧张计较、频生痛苦。这就是没有执着的表现。
执着有很多层次,从高层次来讲,佛教认为,把周边的一切,包括人和物质,都看得非常实在,就是执着。执着会产生欲望,随后导致痛苦。
不要说佛教,包括科学都告诉我们,世界并不是实有存在的。
以颜色为例,物理学家告诉我们:“颜色不存在于物体的本质当中,而是在观看者的眼中,是由物体发射或反射出某种频率的光所引发的感觉。”物质的颜色,只是频率、波长不一的光波投射到我们的眼中而产生的幻觉,并不是真实、客观的东西。关于这一点,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了。但我们仍然会把衣服的颜色当作真实存在的东西,经常到商场去为自己搭配各种各样的颜色,并挑剔、嫌弃过时、老土的颜色。很多有钱人每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佩戴什么颜色的饰品,房间布置成什么颜色,都是由私人设计师或电脑选配的,可谓精心、讲究到了极致。为了变换衣服、房间的颜色,花费了很多的金钱,付出了很多的代价。
想必各位都看过《黑客帝国》,这个电影所传达的理念就是:整个世界不是真实的,而仅仅是一个电脑程序。将电脑植入人的大脑,然后通过程序来感知世界。虽然这是科幻电影,但该片的导演,是对佛教很有研究的。他拍摄此片最重要的意图,是想告诉大家:世界就像一个电脑程序一样虚幻不实。电脑程序一旦有变化,世界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电脑程序崩溃,世界就会瓦解。
佛告诉我们,就像晚上做梦的时候,在梦里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显得非常真实,与现实生活完全没有两样,但醒过来以后,才知道原来都是假的一样,我们的现实生活也是一场梦,而且是一场多生累劫无法醒来的梦。除非有一天我们能学佛,懂得佛法的道理,之后像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恍然大悟或者顿悟,才能让我们从红尘大梦中醒来。虽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但在懂得这些理念之后,我们就能把一切东西,像《金刚经》当中所讲的一样,当作“梦幻泡影”,那样就不会活得这么辛苦、这么累。
当然,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恍然大悟了,也不会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放弃家庭、放弃事业,消极遁世、不负责任。很多证悟了的菩萨,其外表可能是一个领导、一个商人或一个清洁工,但他们的内心却不会把世界看成实有的东西,而是随缘——随着因缘走。他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逃不脱因果循环的罗网,都不是随着我们的喜好而发展的,不会为人的意志所转移,该发生的就会发生,不是我们想有就有,想没有就没有的。虽然我们的主观意识无法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正常、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客观的处境,这样也能增强幸福感。
很多人因此认为,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是唯心主义,其实佛教根本不是唯心主义,这都是不了解佛教的说法。
这些理念并不是教条,我们可以用现实中活生生的事例来证明:比如,用我们的肉眼去看,瓶子是静止的,瓶壁的分子之间也是紧致细密、没有任何空隙、不会漏水的。哪怕我们瞪着两只眼睛看一整天,也看不出瓶子在运动,但是,物理学告诉我们,瓶子是运动的,科学家称之为布朗运动,因为第一次发现这个秘密的科学家叫布朗。
实际上,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以前就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都在因果当中循环、生灭。
物理学是用运动来表述瓶子的状态,但佛教所用的生灭一词显得更加确切。譬如说,就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原子核周边的电子一直都在围绕原子核运转,其运转速度可以高达上千公里每秒,物理学中称之为运动。我们可以假设,电子的转动是从东边出发,之后运转到南边,然后再走到西边、北边的位置上,或者是往相反的方向转动。但佛学告诉我们,实际上,经过东边的电子,根本不是经过南边、西边与北边的电子,因为东边的那个电子在位于东边的当下已经消失,后面的所有电子,都是新诞生的。所以,用生灭来描述更为精确。
同样,用我们的肉眼看楼房,包括地板、墙壁,都感觉是静止的,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一个静止的楼房。我们看到的这么多的静止物体从哪儿来的呢?都是地地道道的错觉,来自于高速运转的一种错觉。所以《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既然一切都是幻觉,那我们还有必要这么执着吗?这样反复思考,就比较容易断除执着,这是佛陀给我们指出的缓和压力的方法。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有它演变的自然规律。多年以来,现代科学忽略了精神领域的研究。即使有一点精神方面的研究,也才刚刚开始。但是,对我们个人来说,幸福与不幸福,却与内在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要追求幸福,就需要正确的方法。
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执着是痛苦的首要因素,物质等等都是次要的。所以,单靠外界的物质条件来让自己获得幸福,是不可能的,即便物质具备这样的能力,地球也没有这么多的资源。比如说,虽然美国人口还不到全球人口的5%,但他们却消耗着全球资源的34%。如果全球70亿人口都想过上美国人的生活,就需要三到五个地球才可以承担,这显然不可能。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只有调试自己的内心,并适当地往内心去寻找。
在得知痛苦的来龙去脉以后,首要工作,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佛陀认为,解决痛苦,有两种方法:一个是通过一些观念来改变我们原有的认识,从而缓和我们的压力;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禅修。佛学一直都在着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并给出了一定的答案、方案,若能吸收并实践这些理念,再加上现代科学赋予人类的物质财富的完美结合,也即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就能让我们在拥有足够物质的同时,设法控制精神上的上述三个缺陷,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拥有丰富的精神财富与健康心灵,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幸福,也能使整个社会往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