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卢俊卿的幸福城市理论是什么
根据卢俊卿在《幸福城市才是最好的城市》中描述,把幸福城市概括为“一二三四五”理论体系,具体包括——幸福城市亮兄的一个中心:以市民幸福为中心;建设幸福城市要遵循的两个法则:贯彻爱情法则和亲情法则;幸福城市满衫手足市民三个层次的幸福感需求:物质层次、情感层次、精神层次;建设幸福城市的四大主体:建设幸福城市需要政府、市民、企业、社会四大主体联合共建;幸福城市的五大标准:敬塌袭从物质、环境、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公平五个方面考察,来检验我们幸福城市建设的成果。
㈡ 什么是幸福,对于底层逻辑的探究-马斯洛需求理论
WHAT 回答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底层逻辑? 马斯洛从人类动机的角度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为五层,
第一层 生理需求 Physiological needs,满足基本生存的需求,包括食物,水,睡眠,空气,性。
未满足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这一点是和我们的老祖先在原始社会和一些动物抢食物,由于人的身体的特性是没有大型动物优势的,所以经常挨饿,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整天在想着如何可以吃到东西。
第二层 安全需求,SAFTY NEEDS 保障安全稳定,免除恐惧威胁。安全,就业,健康,财产。
未满足的特征:认为这世界环境是不安全不公平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焦虑害怕变化。
第三层 归属与爱 Belonging and Love 建立情感关系, 情感,归属,友谊,家庭。
着也和我们老祖先群居的生活有关系,由于面对自然和一些动物显得的弱小,他们必须团结一致,来共同对抗一些威胁和天敌。没有在群体里面就很有可能被其他动物吃掉。慢慢的人类建立了,部落,家庭,友谊,爱情。
未满足的特征:感受到不到身边人的爱,认为自己不值活在这个世界上 。
第四层 尊重需求 ESTEEM 内在价值肯定,外在价值认可。 自尊,自信,成就,尊重。
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用积极行动获得他人认同,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
第五层 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 实充分发挥潜能,实现理想抱负,实现梦想,发挥潜能
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无意义感推动着,要去做证明自己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 。
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
1,需求层次之间是波浪递进的,由低级到高级,当上一级的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时,已经有更加上一级的需求。
2,人到了某一个层级以后,对于前面层次的需求不是没有而是减少的。
马斯洛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告诉我们,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就要去实现更高的需求和目标。
下一篇,我们看积极心理学怎么解释幸福这件事。
㈢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唯物主义者认为,幸福是主客观的统一。从客观方面说,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结果和反映,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从主观方面说,它是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考察幸福,既要有客观标准,又要看主观感受。应该说,我们的社会为每个人追求和实现幸福提供了基本条件,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整体幸福度将大大提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许多地方已经把幸福指数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更加重视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阐释,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幸福的主观性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显示着幸福的个体性;幸福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首先,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体现,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但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承认幸福的主观性,是确立正确幸福观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观性不能脱离其客观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实现,要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幸福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本身不是幸福,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追求幸福的主体欲望与客体结合,即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使欲望得到满足,才能获得幸福。例如爱情,马克思指出:幸福的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所爱的对象根本不爱他,不管作为主体的他爱的欲望和体验能力有多么强烈,都无法从其所追求的客体中获得真正的幸福爱情。其三,随着实践的发展,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都会发生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对立将逐步消失,“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将极大地充实和扩展人类幸福的内涵,并提升人类幸福的质量。
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往往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对立起来。这些幸福尽管形形色色,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有两大类:一种是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即为邪念,肉体的需要即为罪恶,必须加以压抑和禁止。另一种是把幸福归纳为享乐主义,强调个人的物质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绝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会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发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归属需要、认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仅仅来自对自然需要的满足,也来自对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精神追求,即使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幸福感也是苍白的,并且很快就会厌倦的。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很贫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难以维持和巩固。
幸福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范畴不仅包含着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劳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劳动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指向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而且指向生产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本身。人的需要的满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赐,只能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们不仅通过劳动创造适合需要的对象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过劳动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幸福。
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同社会的本质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个体性,决不意味着幸福是“个人的私事”。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社会幸福。个人幸福的真正实现,不仅有赖于彻底改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且有赖于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不可分离,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社会应当关心和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并尽可能地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个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贡献,要想获得幸福,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创造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只有“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㈣ 什么是幸福(哲学观点)用哲学的观点论述幸
一、明确幸福的含义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与世界观、价值观密不可分。用形式逻辑的欧拉图来表示:世界观是最大的圆圈,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两个圆圈,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幸福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
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导致人生的不幸;获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学会“三乐”:自得其乐(侧重创造幸福),助人为乐(侧重传递幸福),知足常乐(侧重平衡幸福)。
㈤ 蓬勃的人生才是幸福——幸福2.0理论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重新思考幸福并提出幸福2.0理论(PERMA)。指出幸福是由若干可测量的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是真实的、可培养的。每个元素都能促进幸福、都对幸福有所贡献,但没有一种元素可以单独定义幸福。这5个元素构成了自由人的终极追求,并且能整体提高人生的蓬勃程度。
幸福1.0理论
“幸福”这个词不仅无法充分解释我们追求什么,还在于现代人会由“幸福”立即联想到高涨的情绪、欢乐、喜悦、微笑。“幸福”这个词已经被滥用到几乎毫无意义。而且它无法作为一个科学术语付诸研究,也不能用做于教育、医疗、公共政策,或是你个人生活等实际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饥宏的第一步,就是把“幸福”这个一元论概念分解成若干个可以研究的术语。在《真实的幸福》中,将幸福分为三个不同的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这三个元素都比幸福更容易明确定义和测量。
幸福1.0理论试图解释真实的幸福,它是一种可以直接测量的实体,并有一套可以测量它的方法。它可以用从1到10的生活满意度来进行定义。拥有最积极的情绪、最多的投入和最大的人生意义的人们最幸福,而且对生活的满意度最高——这就是幸福1.0理论。
幸福1.0理论牢牢地把“幸福”的含义与快乐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对幸福的测量过于偏重于生活满意度,其中的生活满意度基本上只是测量快乐情绪,所以它不应该在任何理论中占据中心位置。
从幸福1.0理论到幸福2.0理论
之前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题是幸福1.0理论。衡量它的标准是生活的满意程度,而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提高生活的满意程度。
现在积极心理学的核心主题是幸福2.0理论,衡量它的标准是人生的蓬勃程度,而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使人尺肢改生更加丰盈蓬勃。
用happiness指幸福1.0, well-being指幸福2.0。在英文中,这两个词的意思都是“幸福”,但happiness更侧重于感觉上的幸福,而well-being则更侧重于人生繁荣和蓬勃发展的幸福。
幸福2.0理论
在《持续的幸福》中,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PERMA这一幸福理论。该理论指出幸福是由若干可测量的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是真实的、可培养的。每个元素都能促进幸福、都对幸福有所贡献,但没有一种元素可以单独定义幸福。
幸福2.0理论认为,一个人想要达到蓬勃人生,就必须有足够的“PERMA”。这5个字母分别代表幸福人生的5个元素——积极情绪(Pleasure)、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
幸福1.0理论基本上只有“良好的感觉”这一个维度,并认为我们人生做出的各种选择都是为了使自己的感觉尽量最好。而幸福2.0理论是多维的,且有5个支柱。某些元素可以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来做主观的衡量,其他元素则可以用客观的衡量方法。
积极情绪是一种主观的变量,由你的想法和感受决定。投入、意义、关系和成就则兼有主观和客观的成分,因为你可以自认为你拥有这些,但其实也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所以幸福2.0理论不能仅包括良好的感陵判觉,它还包括了你真实存在的意义、良好关系和成就。
在幸福1.0理论中,6种美德与24个优势是投入的基石。当你使用你最强的优势去应对最大的挑战时,你就能体验到心流。在幸福2.0理论中,6种美德与24个优势支撑着全部5个元素,它们运用你最强的优势,以获得更多的积极情绪、更多的意义、更多的成就以及更好的关系。
我们人生做出的各种选择,就是为了尽量得到这5个元素。你可以在生活中有更多积极情绪;你可以在工作中或与你爱的人在一起时更投入;你可以有更好的积极关系;你可以有更多的人生意义;你也可以取得更多的成就。这是一种自由选择的理论,它的5个元素构成了自由人的终极追求,并且能整体提高人生的蓬勃程度,而这就是幸福2.0理论。
增加“PERMA”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意,还能带来更高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更好的世界。
P. 积极情绪 Positive Emotions
积极情绪是我们的积极感受: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包含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等所有常见因素。在此元素上成功的人生被称为“愉快的人生”(pleasant life)。
积极情绪有助于幸福,或者说积极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也就是说你主观上觉得自己有多幸福。但要注意的是,生活满意度只是幸福中的1个元素而不是全部。
E. 投入 Engagement
投入是指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它与心流(flow)有关。以此为目标的人生称为“投入的人生”(engaged life)。
投入就像积极情绪一样,它也只能靠主观的评估。积极情绪是快乐的元素,而投入处于心流状态时,通常没有思想和感情,我们只会在回顾时说“那真好玩”或者“那真棒”。因此,对快乐的主观感受是在现在,而对投入的主观感受只能靠回顾。
R. 人际关系 Relationships
孤独对生活产生的消极作用极大,而积极也很少见于孤独的时候。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他人是人生低潮时最好的解药,而且帮助他人则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
所有的积极关系都伴随着积极情绪、意义或成就。对人际关系的追求是人类幸福的基石,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蓬勃人生的重要元素。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为了积极情绪、意义或成就而追求关系。也就是说,人们很少会把关系当作人生的终极追求。
M. 意义 Meaning
对投入的追求往往是孤独的、以自我中心的,而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有意义的人生”(meaningful life)意味着归属和致力于某些超越自我的东西,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寻找到乐趣与自身的价值。
意义有主观成分,但又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从历史、逻辑和一致性的角度进行冷静客观的评判后,结果很可能会与主观的判断有所不同。比如你曾经认为某件东西非常有意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认识到它显然也并不是那么的有意义。
A. 成就 Accomplishment
人生的意义在于追逐各种成就,其短暂的形式是工作、家庭与生活中的“小成就”,长期的形式就是“成就的人生”,即把成就作为终极追求的人生。
追求成就人生的人们,经常会完全投入到他们的工作中,也常如饥似渴地追求快乐,并在胜利时感受到积极情绪,还有可能是为了更大的意义而赢。或者只是为了成功、成就、成绩和胜利本身而追求它们。成就往往是一项终极追求,哪怕它不能带来任何积极的情绪、意义和关系。
㈥ 幸福日课(一):幸福2.0理论的5个元素
~谈谈你在还没有看过本书之前,对这些元素的看法。
积极情绪应该是幸福的基础和常态吧!
其实,情绪会伤人,消极的情绪会直接导致各种生理的不适,影响身心的健康。
而积极的情绪,则能让人自带阳光,始终处于蓬勃向上的状态,看待万事万物都是舒服养眼,即使是阴暗面,也能挖掘出闪光点,始终保持身心愉悦。
同样表达一个意思,积极表达能让人笑,而消极表达却会让人跳。
同样一件事、同样一个场景,积极心态能让人始终看到好的一面,化解并疏导不好的一面;而消极心态则会自动过滤掉好的一面,只看到不好的一面并无限放大。
因此,情绪ABC理论太重要了:事件A本身没有任何对蚂袜错指向,是看待事件的态度B左右了结果,积极态度B+会导致好的结果C+,而消极态度B–则会导致不良结果C–。
投入工作着,美丽着。认真奋斗着,快乐着。
——这是我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努力投入工作的青春年华,常用的句子。
全身心投入,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也就是“心流”涌动的时刻。
回望工作中,与伙伴们头脑风暴,讨论“志愿者论坛”如何动情又入理,到骨髓捐献受助者家中拍视频,当志愿者讲述捐献故事的时候,适时播出这段视频,志愿者也被感动了,观众们更是纷纷落泪——成功抓住了泪点,还有渲染气氛的现场钢琴伴奏……
一个好汉三个帮,有爱就会有朋友。
我是个爱交友善交友的人,朋友多得数不清吧……以前在南京路上走着,忽然会有人叫住我,跟我聊半天,聊完我竟然还想不起来人家的名字!
当然,重要的是,当有事情发生,我知道该找谁。
曾被戏称开了“3T公司”,经常是A有事情找我,我找B帮忙解决;B有事情找我,我找C帮忙解决……循环往复,他们互相之间也成了朋友,很有意思的过程。
有的时候,我会因为共同点而把不相干的人拉到一起,比如:我的同学去摩洛哥做援非医疗队长前,我的同事的老公刚好是前一批援非队员,我就组织他们聚餐,沟通情况并传授攻略。又如:有一位企业老总委员向我反映外滩地区中午用餐难,我就马上联系了和平饭店的好友,帮他们解决了午餐问题……诸如此类,经常有人打电话给我,开口第一句就是“……你认识的人多……”于是,我就莫名其妙地、不知不觉地有了庞大的人际关系网。
把所有的事情都赋予意义,那么,做事会更有价值感。
——貌似我挺喜欢找“意义”:
结婚那天,先在人民广场放鸽子和种树,放鸽子取其意“在天愿为比翼鸟”,种树取其意为“在地愿为连理枝”。结婚那天是99年6月6月,仪式地点在望星空厅,于是,结婚主题就成了“久久乐乐,星空婚典”,主题音乐就是钢琴曲《星空》。
工作中,有一次编撰《外滩金融史话》和《外滩文化史话》,工作量非常大,开会讨论,反复修改,厚厚的文稿,看得我头昏眼花。但是,一想到这是留给后人重要的文史资料,是后人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要求我们必须要真实完整地记录。出版后,这两本书竟然很受欢迎,很多人来索取,几乎发完。
成就感,就是自我效能感,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我的基本价值观是:最一个有用的人,对他人有价谈拦值的人。
——我曾在我的工作中感受到很多的成就感:
最早创办暑假“爱心学校”,引入高校大学生充当爱心老师,为暑假无处可去的孩子们提供学习活动的场所和师资力量——最近发现,这个模式已经遍地开花,覆盖了所有的社区。
参与第一批专业社工的招募培训管理工作,为失学、失业、失管的社区青少年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服务。
开展各类爱心帮困活动,发动大家献爱心,挖掘各种资源为有困难的孩子送去助学金及关心帮助。
挖掘培养青年人才,为青年成长搭建平台和舞台。含物胡记得有一位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号长,在一次上报全国先进的时候,被我们意外发现,对她进行重点培养,又推荐她为十佳青年……后来,发现她已经是全国劳模了。还记得十佳青年颁奖那次,她激动地拉着我的手说:我兴奋得一夜没睡!
还有,当每月一期把会刊印好发出,每每听到良好的反馈;全会期间,当我与伙伴们通宵达旦把当天所有人的讨论发言、建言献策情况汇编成几万字的几十期简报,第二天一大清早新鲜出炉送到所有人手中……深深感到,工作给了我很多很大的成就感!
回顾了五个方面的元素,深切地体会到,其实,我始终被幸福围绕着!
㈦ 赛列格曼认为幸福有哪五要素组成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幸福的五个要素是: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投入(Engagement)、意义(Meaning)、成就(Achievements)和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五个要素。
塞利格曼一开始提出的是幸福1.0理论,他认为幸福或者“美好生活”有三个要素:积极情绪(愉快的生活)、参与(参与生活)和意义(有意义的生活)。在塞利格曼的新着《持续的幸福》中,他将幸福1.0理论升级为幸福2.0理论,认为幸福由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人际关系五个要素组成。
祝学习进步,满意请采纳。
㈧ 如何感觉幸福—幸福公式及其经济学解释
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也有提法“幸福=满足/欲望。”)
影响感觉幸福的要素,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欲望和效用,可以认为幸福是"单位欲望所实现的效用"。幸福与欲望与反比,与效用成正比。从幸福公式来看,提高幸福的感觉度有二个方法:第一是要降低欲望;第二是要提高效用。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适时调整欲望以使效用最大化。就可以增进幸福感觉。
欲望"Desire"或"Appetite",效用"Utility",它是一个经济学词汇,经济学家在研究需求和消费者行为时,将它定义为"效用表示满足。更准确地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如何在不同的物品和服务之间进行排序。(注: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十六版P63)。经济学中的效用可解释为消费者在消费一种物品和服务中主观上的有用性,经济学家常用它来解释理性的消费者如何将他们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他们带来满足的各种商品上。我认为,对于"幸福"这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其"效用"也可定义为满足,是欲望实现了的满足,可等同于可观测的或可衡量的心理功效的感觉。
在经济学中的"选择和效用"理论用于解释消费行为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假定,即人们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那些物品和服务。人们所说的"感觉幸福就是幸福",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人们倾向于选择在他们看来具有最高价值的幸福感觉。在解释幸福时,可以认为人们在最大化他(她)的幸福的效用,也就是说人们总是选择自己物质和精神的效用最大化的组合。
佛教所言,"欲望是一切人类痛苦的根源。"
"感觉幸福就是幸福"这个简单的道理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很多不具备经济学理论的人,也许他不会这样分析问题,就象一个乞讨者,他一定有自己的幸福,一样可以感觉幸福,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幸福的需求和欲望不同,对幸福的感觉也不同。很多平凡的人都是哲人,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对幸福的需求和欲望。有的时候幸福是一碗白米饭,一勺南瓜汤;有时候幸福是升大官、发大财;也有时候幸福是精神上的愉悦和对智慧的追求。所以,幸福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如果我们是一条小狗,幸福就是那个"狗尾巴",当我们不停地追逐他,并不断地靠近他的时候,一定感觉幸福。而这个"狗尾巴"可以比喻成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理想。
这是个很有意义的公式,效用指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给你带来的快乐,而且是已知的价值,比如,手机的效用,一开始是打电话,发信息,拍照,这是你知道的效用,这时你会感到快乐,感到这些功能使你便捷,所以你以拥有手机享受快乐感到幸福,但是当你慢慢习惯这种效用时,你幸福感就大大降低了,实际上,这个公式是满足于人的好奇心建立起来了。最后,你感觉手机可有可无了,这时,幸福成为一个稳定的系数,但忽然有一天,你的手机可以不开机拨打急救电话,这时你所知道的效用又增加了一项,你的幸福感指数会上升,所以效用是你指能够了解的效用,或者是你愿意了解的效用。
看看欲望,欲望是指人想要得到的预期愿望的心理渴求(我总结的观点),这种渴求愈大,你的幸福感就愈小,因为,一件商品的效用在一定时期内是一定的,比如手机的效用,就那几种,你了解以后,效用便成为定值了,所以最大的因素是欲望,比如,你想仅仅依靠手机去追一个男孩子,那么这种期望值就很高了,如果仅仅是为了跟妈妈联系,一周一次,那么这种欲望很容易达到,这两种态度对幸福的影响是不同的,因为你的期望是找到男朋友,那么手机的任务会很重,你要注意发短信时措辞,你要注意打电话时因为声音透露的信息,这时很困难的,手机在承担这项任务时,变得很重要,一旦男友认知的能力不能确定你传递信息的真实意思,就容易导致误会,继而使你的预期愿望落空,这样,你会埋怨手机不争气或者时他不理解你,但事实上,他的效用有限,你的欲望太高,手机无法承载你的愿望,所以你感到不幸福。
同理,如果你想通过电视看电影,你只希望看到星空卫视和中央六台,这是你的愿望(欲望),但是随着时间发现,你发现中央四台的国际新闻竟然如此大开眼界,而凤凰卫视的节目那么有风格,你的幸福指数会大大上升,因为此时,你的欲望很低,又开发了很多的效用。这是幸福的征兆。
结论:一个人想要幸福,就要时常的降低自己的欲望,尤其降低是对商品的期待和了解。
㈨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哪种哲学理论的原则
一是功利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二是自利选择原理。
基于这种基础,他以功利原则的价值判断为基石,认为:快乐就是好的,痛苦就是坏的,因为人的行为都趋利避害。所以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这就是着名的“最大的幸福原则”。
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