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被需要才是人生极致的幸福
文 |珍妮
到朋友家帮一点小忙,看到她家墙上挂着一幅特蕾莎修女的画像,不禁想起特蕾莎修女的名言:“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年轻时总是觉得被关爱着是幸福的,恋爱的人能相爱是最美满的,年纪大的人会深切地感受到被需要是极大的幸福。
你看中国很多家庭,祖辈们纷纷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社会的责任感和被需要感随之淡去,而在家庭里被老伴需要,被儿孙需要显得越来越强烈了。
这种反差和过渡能淡化因退休带来的不适应和失落感。让自己在生活中被别人需要,并心中时时充满幸福感,这样的晚年,也是一种美好的状态。
需要与被需要是相辅相成的,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要和很多人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
工作中上下级、同事之间是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家庭成员中有需要和被需要的时候;朋友间可以因需要和被需要让友谊升华。
如果你的父母己渐渐老去,最孝顺的做法就是让年迈的父母为你做点什么,他们会非常开心,感觉自己还有用,可以帮助到儿女,而不是拖累。
当你爱着的人被你需要着的时候,你是幸福的!
听说这样一对小夫妻的故事:晓萌是做企业咨询工作的,经常出差,结婚后也不例外。
丈夫对她关爱有加,为了讨晓萌欢心,每次妻子出差,他都把自己和家里收拾得妥妥贴贴,起初,晓萌还挺开心,可是,渐渐她有了失落感,好似丈夫离开她也能过得很滋润,她在与不在家都显得无足轻重。
丈夫看出了她的不开心,之后晓萌再出差时,丈夫刻意表现出生活无序的样子,晓萌出差回家看着丈夫手捧一碗快餐面,沙发上堆满脏衣服,家里狼藉一片,她嘴里抱怨着:“你看,你离开我就是不行吧?”心里却是欢喜的。
这是婚姻中夫妻间表现出被需要的一种存在感和幸福感。被别人需要,是人的一种天性,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
有一位老人被查出身患癌症,祸不单行,紧接着他的儿子儿媳双双发生车祸身亡,留下一个小孙子需要他来抚养。
老人别无选择,承担起照顾孙子的重任,爷爷就这样被小孙子需要着,渐渐长大,老爷爷一心扑在孙子身上,后来竟然癌症不治而愈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故事讲的是: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二则创造奇迹的故事,被需要的老爷爷和老画家虽然结局命运不尽相同,但当他们被需要时,都把自身的潜力发挥到极致,把关爱无私奉献给弱者,充分体现了自身价值。
一个人被别人需要,生存才显得有意义。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被别人需要,生存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被需要的人往往感觉被社会淘汰或抛弃,因不被需要而心灰意冷,对生活缺乏热情,心中是苦闷而孤独的。
被需要并不需要迎合和放低身段的讨好,给人以存在感爆棚的假象。
养过小狗的人会有很深的感受,小狗这个坠落人间的天使,它们忠诚又沉默,它们执着的目光永远追随着主人,它们的可爱有时甚至超越了人类,永远被你需要着,身为主人何其幸福!
被人@ 是件很幸福的事,因为它会让人感到这诺大的世界仍然有人惦记着你,有人还需要你,有人还很看重你。
人生在世,无论年轻年老,都希望被需要,被需要是人生另一种幸福!
‘贰’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等级划分为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分为三类,有钱就会幸福吗
前些天有人反馈说,有个正在交往的姑娘问了他一个问题:
一群孩子在铁轨上玩, 铁轨有两条, 一条A道正在使用中, 另一条B道废弃停用。 A道上面有5个孩子在玩耍, B道上面有1 个孩子在玩耍。 这时来了一辆火车。如果你是扳道工,你会让火车改道而行呢,还是按原轨道行驶?
这个问题的难度简直堪比“女友和母亲同时落水”。他为此头痛不已,陷入苦苦的思索挣扎之中。
不过,这个是否换火车轨道的问题,确实很难回答。要是换吧,B轨道的孩子遵纪守法,凭什么让他替5个不顾自己危险的孩子背锅?要是不换吧,那可是5条人命啊!
其实,这个问题古已有之。
哲学家边沁说,要“以最大多数者的最大幸福”为目标。也就是说,只要能取得最大的效益,那就去做。所以,如果边沁在现场的话,很可能就会选择换轨道。
希特勒便采用了类似的思想,他鼓动德国人民消灭犹太人,夺取他们的财富。这确实让德国经济一时强盛。但那些遭受迫害、含冤惨死的犹太人何辜?
哲学家罗尔斯则批判边沁的效益主义,提出“自由主义”,认为所有人都平等地拥有最大限度的基本自由,并且要达到社会内最弱势者的最大利益。
所以,遇到类似问题,比如一个老人没赶上公交车,该不该让一车人等他。到底是采取边沁的哲学观还是罗尔斯的哲学观,就需要个人去抉择了。这确实是个无解的问题。
其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多不胜数,往往会让人头疼不已。现选取几个给大家分析分析。
为什么每次出门都担心忘记锁门
很多人总有一种错觉,出门时明明锁好了门,却还总是觉得自己忘记锁门,非要回去确认一遍才能安心。这是什么原因呢?
弗洛伊德说,这都是潜意识在作祟。人的心灵就像水中的冰山,我们看见的表面很小,但水底下的部分很大,心灵的绝大部分都隐藏在水面下的潜意识领域。潜意识遵从快乐原则,会操纵意识,阻挡掉一切令人不悦的事。我们以为忘记锁门而回家确认,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上班、上学很痛苦,家里更舒服、安全。
所以,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先深度反思,到我们的潜意识中找找,看看到底是什么引发的,然后对症下药,就能克服它了。
算命到底可不可信
现在很多女生喜欢聊算命、占星学、星座等话题,甚至在择偶的时候还要特地算一算,或者看看星座是否相符。算命的理论认为,人类的命运从出生的时候就被限定,比如适合的职业,能活多少岁等。
哲学家皮科说,“人能做到任何事,也能创造自身的命运。”他并不相信算命,因为人类拥有“自由意志”,有能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人类没有必要受到任何限制,包括命运。所以,算命的结果,参考一下无妨,坏的结果还是别太相信,相信好事就行。
有钱就会幸福吗
现在有些人认为,有钱就会幸福、快乐,满足了物质欲望就能得到极大满足,因而衍生出拜金主义、“钱是万能的”、校园裸贷等丑恶心理及现象。
但是,有钱真的就能幸福吗?真正的幸福是怎样的呢?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分为三类:饮食享乐的幸福;获得名誉的幸福,也就是被众人称赞“真是太厉害了”的幸福;获得宇宙真理的幸福,即学习、深度思考。他认为,第三类幸福才是幸福的极致。
无独有偶,英国的密尔认为,快乐的品质很重要,它也有高级和低级之别。因无限畅饮所得到的快乐,比不上因文学、戏剧之美而感动流泪的喜悦,即,“与其做一只满足的猪,不如当个不满足的人;宁愿做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当快乐的蠢蛋。”
盲目地攀比,只会让人陷入物质之中,而物质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因此你总也不会真正幸福、快乐。所以,幸福、快乐与否,不应该受物质欲望左右。有空多去书店看看,去大自然走走,要比逛商场强上很多。
要单身还是要结婚
“结婚真的很麻烦,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一大堆问题接踵而来,还是继续做我的单身贵族最好。”现在大城市里不少年轻人都抱有这种想法,不想结婚,不想找对象。政府为此头疼不已,还变相地出台“单身税”,催促年轻人结婚。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生充满绝望,每一个阶段都可以享受快乐,但总有一天会因为再也无法满足而绝望,所以必须将自己推往更高层次的阶段。
不过,单身还是结婚,他认为,只要你开心,待在哪一个阶段,选择权都在自己手里。
‘叁’ 幸福的极致是什么
幸福只是一种个人的感觉罢了,看你自己怎么看待它了。很多时候,简单就是一种幸福。生活本来就太多的诱惑,太多的追求和渴望会让原来简单纯粹的人生变的迷茫与困惑起来。什么是幸福?这是个太老套的问题,我想每个人的答案和标准都不同,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活着就是幸福,可以看到早上升起的太阳是一种幸福,可以听家人在你的餐桌唠叨个没完那也是种幸福,可以和好朋友插科打诨也是种幸福,幸福很多很多,多的就如你身边的空气,充盈在你的周围而你懵然不知。。。 幸福,好比时光老人给每个人每天24小时一样均等,只是,因每个人的态度不同而使幸福变得不公平,悲观的人认为,幸福是那遥不可及的地平线,可望而不可及;乐观的人认为,幸福就在身边。。。。 幸福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开心度过每一天,很轻松;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很满足;把握时光,不留下遗憾,很充实。这,也许就是一种幸福吧。。。 一个幸福的人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风度。很多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像野草一样蔓延疯长,像空气一样弥散于每个空间,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实很简单。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但凡福祸相依,苦乐掺半,只要从容处世,看淡得失,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 福的感觉就会接踵而来的。。。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时空的分秒间 。。。。
‘肆’ 相比较而言,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才是幸福的极致呢 事业有成。 花不完的钱。
我选择事业有成吧,毕竟我作为一个女孩,金钱可以靠家庭靠丈夫,况且钱不需要太多只要够花就行,有些时候名牌不买不需要的装饰品不买就行。但是人生只有一次,我希望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我想要把自己的喜欢的事业完成好,这样才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