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幸福课程理念是什么
幸福课程体系的基本理念 树立育人为本的幸福课程价值观幸福课程应树立育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这里的“育人本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以学生的幸福生活为本”。
B. 哈佛大学《幸福课》11
第十一课 养成良好习惯
1 关于考试
考试可以让你安下心来,整合所有学过的知识,静下心来把知识过一遍是很重要的,我们考试的目标是让你回顾并掌握知识
2 行为
没有比成功本身对成功更好的催化剂(Nothing breeds success like success)
“那些行为超越其智慧的人,他们的智慧将恒久”
如果我们只是参加课程,从认知水平上理解它,即便有灵光乍现的时刻、有突破,也不会发生什么改变,除非我们的行为跟上了。为什么?因为我们首先塑造习惯,然后习惯再反过来塑造我们
只有我们随着时间改变习惯,开始做点什么,比如,强迫自己做些事,解决些问题,或者开始做感恩的训练、定期写感谢信,开始做运动(研究已经证实,运动是最有力的干预,来解决焦虑、沮丧以及多动症)
必须要使行为与态度同时改变
“要改变人生轨迹,就要从两种基本方法中选择,其一,你可以指引你的能量及注意力,用其整理思想,集中精神,巩固力量,释放情感以及想象乐观结果,从而使你最终获得自信,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做出承诺,获得充分的激励去做你需要做的事;其二,你也可以直接去做(you can just do it)
有时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做出行动本身和所有前期准备有一样的效果,或者效果更好,能形成良性循环
最佳不适区
我们可以寻找改变的途径或方法,伴随紧张的连续统一体的行为改变(behavioral change along the continuum of tension),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蜷缩于舒适区,这很好,但是,当我们处于舒适区时,很少发生改变,当跳出舒适区,就到了拉伸区(strech zone),也就是最佳不适区,这就是改变实际发生的地方,再越过这个就是恐慌区(panic zone),此时,我们就有了焦虑和困扰,这通常是不健康的区域,对改变来说不健康,因为这时通常我们就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打个比方,舒适区就像是结冰的水,拉伸区就是流动的水,恐慌区就是沸腾的水,非常躁动,但难以控制,并且十分危险,一般最好呆在拉伸区里
流动(flow)就是当你受到适度的刺激,适度的紧张,当你做的事或者别的什么,既不会太难也不会太简单
拉伸自己,但不要过度
逐渐走出舒适区,每次拉伸一点点,然后逐渐增加,这是改变的健康方式
但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进入恐慌区,因为有些东西无法或者几乎不可能逐渐的改变,比如戒瘾
通常都要很突然,然后我们就处于沸腾的区域,就处在恐慌区,时常都是这样,所以我们才需要帮助,在此时我们需要有人抓紧我们,安慰我们,保护我们,因为这是个如此反复无常的地带,并且十分危险
大多数情况下,改变并不是与态度改变,或与内在的(或理解或认知)相关联的行为改变,一定会存在着行动偏向(It wasn't behavioral change associated with the attitudinal change or with the insides or understanding or recognition. There has to be a bias for action.)
关于行动偏向,举几个例子:
为了增加自信,我们得冒险,而不是通过说一下或者想一下,或者站在镜子前对自己说"我非常自信,我有自尊,我很棒,很好,很伟大……”这都不够
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减轻压力,简单点说就是少做点事,而不是多做点,我们下周会讲到这个,我们会讲到为什么少做点事,其实不仅会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也会带来更大的成功、更多创造力以及生产力
要借由感恩走出阴影,创造更多积极的通道,逐渐成为积极者,这需要时间,不是一夜之间的事
但好的一面是,当我们害怕时,当我们觉得难以采取特定行动时,我们可以运用内部模拟器
就像我告诉你们的一样,为讲座做准备,看到我自己在我的脑海中进行这件事,我的大脑并不知道在真实和想象之间有什么区别,逐渐地我就变得更自信了(不再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了)
问题:“我没有足够的自律(self-discipline)来实现改变怎么办?”
坏消息是,你不会获得更多的自律,你现在拥有的就是全部(因为自律是有限的)
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他们需要并且想要更加自律,认为他们现有的自律不够
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得到更多自律,事实就是这样,这就是坏消息
好消息是,更多的自律事实上并不重要,不管是对于成功或是幸福感,就算以你现有的自律,你也可以,变得更成功、更幸福
怎么做呢?将你的注意力从自律转向例行公事(rituals)
《精力管理》(Jim Loehr, Tony Schwartz)
他们所说的本质上是一种思维转换(a paradigm shift),就是我们要停止试图得到更多的自律,因为自律本身对于成功、对于幸福、对于改变来说是不够的,正是由于人们依赖于自律来获得改变,许多组织及个人的尝试改变的努力才失败了
一项有趣的研究:
甜菜根组显着的比巧克力饼干组坚持得更久
这是因为巧克力饼干组,已经用自律阻止自己吃饼干了,他们已经用了那份自律,等他们去参加真正的试验时,他们就几乎不剩什么自律了,而那个试验需要大量的自律
这个研究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都只有有限的自律,问题在于我们将它用在了哪里
运动员的一天,基本都由例行公事组成,而从外界看来,他们似乎有很高水平的自律,有时甚至是非常惊人的,但事实上,这些是例行公事
“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定义精确的行为,并在特定的时间执行它们,以深深扎根的价值观为动力”
比如对于我来说,锻炼身体是深深扎根在我心中的价值观,我每周跑三次步,每次30到40分钟,然后做些伸展练习;我知道瑜伽和冥想对我有多重要,这对我来说是例行公事;我每次来讲课,每次站在公众面前之前,我都会去跑步,因为这可以缓解压力,这能帮助我
我和我妻子每个月定期约会
我定期写感谢信
我们也有例行的全家一起吃的晚餐——每周五的晚餐,都要全家人一起吃,这是件很好的例行公事,每周我们都能聚一聚,因为家庭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价值观
有时候因为旅行或者别的原因打破了例行公事,那就之后再补上
还有一些反面的例行公事,如三小时不查看邮件
如果看看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不管是海明威或是达芬奇,他们生活中都有例行公事,比如说“早上7点到10点,无论如何我都要写作”,“晚上6点到10点,我要画画”,正是因为这些例行公事,他们才能创造,因为那样他们就能专注于主题,而不是万千使他们分心的事物——“也许我该干点儿别的,有些让我分心的东西……”,“不,有例行公事在,我现在就该干这个”,几乎无意识的就去做,就像我们刷牙一样。一旦他们开始专注,就有了空间,有了创造的空间
现在关键在于给自己时间来建立例行公事
保持例行公事需要一定的自律,但并不多,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自律,因为我们时常会回到旧习惯
只是改变交叠双手的方式这样小的改变,都会觉得不舒服,那要改变那些我们养成了许多年、对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习惯,会有多么难呢?要改变它们非常困难,这需要时间
《精力管理》中说改变习惯需要30天(当然要看改变的习惯是什么)
给自己30天开始学会感恩,给自己30天来建立经常锻炼的例行公事
关键是每30天内不要建立超过两件例行公式,因为建立例行公事,需要大量自律,而我们的自律是有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列出十项想要做出的改变,但最终什么也没变,因为我们过度消耗的自律最终崩溃了
开始一项例行公事,需要大量自律,但一旦开始,当一个月后它已成为习惯,已经铭心刻骨,神经通道已经建立时,我们就可以建立下一件例行公事了
“逐步的改变好过雄心勃勃的失败,成功建立在成功之上”
“你需要小的成功,然后逐渐积累成最终的成功”
“唯有长期坚持和熟悉,方能使事情变得容易,通过训练,我们可以改变,可以重塑自我”
只有当我意识到我的自律是有限的这个事实之后,直到我明白人类本性,本性就应该被遵循,那时我才真正开始变得高效率,因为在那之后我建立了很多新的例行公事
例行公事非常重要且有意义,它是做出持久改变的唯一方法
3 认知(cognition)
(1)渐进式的认知改变
认知重建
诠释(interpretation)是一种神经通路
如果我像个消极者一样诠释世界,我大脑里的神经通路就会是消极的,生活中的体验,我就会消极地j进行诠释它们,然后随着时间不断加强
如果我是个积极者,对相同的经历,就会有非常不同的诠释,因为我大脑中的神经通路是非常不同的
我们如何诠释经历是有不同结果的
同卵双胞胎研究
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基因、同样的生长环境
迥然相异的诠释,一个延续了他儿时的地狱,另一个则创造了天堂,都是因为诠释的不同:
应该怎么做?我别无选择,我就是这样长大的,那就是“榜样”,被动的受害者如是说
另一个则是,我不要变成这样,我不要像我父亲那样
“你认识我父亲的,你知道我经历了怎样的童年,你还想让我变成怎么样呢?”
“你认识我父亲的,你知道我是怎么长大的?你知道他对我们做了什么?你还想让我变成怎么样呢?我知道他对我们的伤害有多深,你还想让我变成他那样吗?”
幸福没有捷径,寄希望于找到捷径通常导致更多的不快乐
举几个认知重建的例子
Tomaka的研究,关于我们将活动视为挑战还是威胁,因为对同一种活动,我们可以从认知上重建对其的理解
我大学时经历了很多焦虑,我不想再过那样的生活了,也许我应该去其他地方,然而我回过头来说,“好吧,哈佛不是对我的冷静心态的威胁,相反我要把它当成一次挑战,这挑战变得很明确,我在日记里这样写,明确的想过并写下来,‘我博士的六年里目标是要保持冷静’,因为我对自己说,‘如果我能在哈佛保持冷静,就可以在任何地方保持冷静’,然后我朝着这个目标努力,非常努力,这确实变成了挑战,而正是这个改变使我从在这里的研究生经历获得了更多,即便遇到困难,各种各样的挫折、失败以及焦虑,但总体来说,还是很好的经历
在去一家我非常想进的公司面试前,我非常焦虑,然后我对它进行了认知重建,我说“好吧,这确实让人很焦虑,‘准许自己为人’,把它当成一次挑战,我有这么好的机会能和这么棒的公司、这么棒的人对话,我一定得好好珍惜”。将它从威胁转化为挑战、转化为机会,这对我起了极大的影响
Schachter和Singer在60年代早期做的实验:给参与实验的人注射肾上腺素,但受试者以为打的只是维生素c,他们被安排去做一些问卷
a 问卷里有很刺激性的题目,一个人故意暴跳如雷,被注射了肾上腺素的人比没有注射的人愤怒得多:受试者看到自己的机体非常兴奋,而他们将这种兴奋诠释为“我一定是太愤怒了”,然后他们确实变得更愤怒了,比原本应该愤怒的程度更高
b 问卷里没有刺激性的题目,一个人摇起了呼啦圈,大家都开始发笑,而被注射了肾上腺素的人,笑得更疯狂,比对照组快乐多了,也就是说他们把机体的兴奋诠释为“我一定是太开心了”,而他们确实变得更开心了
由于诠释的不同,这个试验中,对某种生理症状的诠释,决定了他们的感觉,愉悦或是愤怒,因为它们非常相似,两者都涉及肾上腺素的急剧升高(焦虑或兴奋,也十分相似吧?)
同一个游戏被冠以不同的名字:“社区游戏”和“街头游戏”,参加前者的人更倾向于合作,参加后者的人更倾向于凶狠而具竞争性
如何表述一个境况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表述会影响诠释)
威胁还是机会,也许也正是如此,我们如何表述决定了有所区别
如何提高志愿者精神?
使人们重新审视志愿者工作,不要把它当成义务、我们必须做的事,为什么不能将它视为一种荣幸呢?我很荣幸能帮助别人,这确实是种荣幸,还记得对善良的研究吗?幸福的最大来源之一是给予和帮助
如果人们这样重新审视,他们就会更愿意做志愿者
这对抚养孩子有意义,对教育也有意义,对社会整体都有意义
对情感关系的理解,大多数人觉得情感关系的重要之处在于我们可以得到认可,有人能在背后做支柱,这在我们的关系中确实是重要的,得到认可很重要,在任何关系中都是如此
但我们要说的是,如果我们想要长期的、成功的、健康的、有激情的关系,那首要目标、最基本的目标是通过关系被了解
也就是说,你想着的是“我的伙伴如何才能更了解我呢?”当然了,要循序渐进,在第一次约会上,你肯定不会想说出所有秘密,要循序渐进的、慢慢的敞开心扉
能够逐渐逐渐敞开心扉的夫妇更能够维持他们的关系以及激情
对于学生也一样适用,我刚开始教书时,我非常希望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我如何能使学生觉得我是个好老师呢?我希望他们喜欢我,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我们都希望被喜欢,但当我转换注意力,是的,我仍然希望被喜欢,但我主要的注意力在于我希望学生了解我,我希望他们了解我对这世界最有兴趣和激情的事物,这确实改变了我很多,不再是得到认可,也就是说变得完美,而是作为一个人被了解,而这实际上大大促进了我的教学,我也更喜欢教课了,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不再有那么大的压力,不管是什么关系,只要我们抱着被了解的愿望,重在表达而非给人好印象(expressing rather than impressing),我们会如释重负,而更好的是,这使得一段关系更健康
我们如何理解失败?视它为绊脚石?灾难?还是作为一次机会?或成长的经历?这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酒店服务员试验
对实验组说“你们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种锻炼”,两个月后,她们的血压、血脂、体重都明显下降,她们的自尊心上升,沮丧程度下降,焦虑(anxiety)水平下降,精力(energy)水平上升
唯一的区别在于观念,她们可能工作得更努力了,我们不得而知,可能只是心理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是由于她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经历,重建了对它的认识,从“我每天必须清扫30间房间”到“这是种锻炼,这对我有好处”,这就是区别所在,既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2)突发式的认知改变(the Eureka experience,the ah ha moment, the insight)
对于这种体验人们有很多误解,因为人们都觉得这种顿悟是突然产生的,但其实不是,这是一整个过程:
a 潜移默化(immersion, preparation)
这个过程从潜移默化开始,这是我们为顿悟准备的时候,是我们学习的时候
Howard Gardner做了许多研究,关于全世界的成功人士,他发现,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在某个领域具有创造力的人,他们都会下至少十年的苦功夫——这就是准备,这就是你将自己沉浸于那事物之中
如贝多芬,他使自己沉浸于当时的音乐,沿袭它、学习它,然后许多年之后,就能独创自己的风格、具有创造力,以及改变整个音乐领域,作为浪漫主义音乐第一人
在你成为某专家或具有创造力之前,都要做大量的准备,才会有顿悟的一刻
b 孵化(incubation)
在所有具创造力的人身上都可见:在你将自己沉浸于事物中之后,你什么也不做,你就是浸泡于其中(You just allow it to marinate)
比如,我们许多好点子都出现在洗澡的时候,这并不是巧合。阿基米德在泡澡时有了伟大的想法也不是巧合
莫扎特曾经每天花好几个小时,在萨尔兹堡晃荡,然后突然他就顿悟了,他说“我突然能听到交响乐”,突然他听到了所有
莎士比亚会花很多时间驾着马车,到处晃荡,然后突然顿悟“故事就应该是这样的”,然后他就可以去写
孵化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我可以用9个月完成一年的工作,但不能用12个月”——JP摩根
他知道休息对于创造力的重要性。当今的商业精英、领导们都休息得不够,因为我们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我们认为如果只是坐着什么事也不干,我们就确实什么事也没干,但不是的,思想在工作,并且思想需要这样才能获得顿悟
事实上,领导者比任何人都需要休息,因为他们需要创造力,他们需要思考公司的未来、机构的未来适当休息是无价的,不只是对记忆力,对于创造力也是一样
我作为顾问时做过一件事,就是我会安排一段没有日程安排的时间,我们就出去玩,而时常在短短半小时或一小时内,他们的各种各样的点子就会冒出来,为什么?因为他们第一次有时间思考
我们常常一觉醒来就想到解决办法,这并非巧合,因为潜意识正在活动(Because subconscious mind is making connections then.)
c 顿悟 (the eureka experience, the ah ha moment)
“你必须有是有个私人空间,或者一天特定的时间段,此时你不知道今早报纸上讲什么,不知道你的朋友是谁,不知道欠了别人什么,不知道别人欠你什么,这才是你能够静下心体会到、感觉到你是谁,以及可能是谁的时候,这才是创造力孵化的时候,一开始你可能发现什么都没有,但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神圣的时候,并且好好利用它,奇迹终将会发生”——Joseph Campbell
很经常,就是在这孵化的时间里,在这些休息时间里,在这你有机会反思(reflect)自己的时间里,不管是写论文,还是出去玩、听音乐,灵光乍现的时刻通常都出现在此时
这个过程中,要理解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经过准备和孵化才能达到顿悟的时刻,换句话说,必须要有前戏,才能进入下一步
d 评估(evaluation)
很多主意、很多顿悟的体验最终都没起作用,因此评估非常重要
“这是个好主意吗?会有用吗?”,“这确实是个好故事吗?”,“这确实可以作为哲学命题吗?”,“这是个好的商业计划吗?这会是下一个facebook吗?或者这只是我凌晨三点想到的、有人已经做过,或者根本不会成功的主意?”
“你明天还会爱我吗?这会是持久的爱情吗?”
e 详细阐明(elaborate, write out)
详细阐明那些主意,你要写出来,把交响曲写出来,把那个命题写出来,你这是要制定出商业计划
我教这堂课就经历了这整个过程:
从准备开始,即使我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我学过两遍基本知识,和Pillip Stone教授一起教学,我是他的助教,两次助教,即便我学了很多年社会心理学,我会花时间将自己沉浸于积极心理学的材料中,我读了非常厚的积极心理学手册,我读了成百上千的学术文献
然后我就抽出点时间,在那段时间我谈论积极心理学,但我不对此下太多功夫,我和我妻子聊,和教授聊,和我哥哥聊,正是这时,灵光一现,正是这时我顿悟了,我说“这门课就应该是这样组织的,这就是那个螺旋”,然后我想到了PPEO
之后我就对其进行评估,我评估自身,我通过和他人交流来评估,看看它是不是真的有用
然后我坐下来,花很多很多的时间(spent hours and hours and hours)把课的内容写出来,我的每堂课都写了出来——这就是详细阐明
(显然我没有照本宣科,但在准备时,在我准备上课时,我确实会看几遍)
这就是创造的过程,不管是准备一门课,或者运作一个机构,写本好书,或者发展一段良好的关系
C. 谈幸福议论文
篇一:漫谈幸福
幸福,好大又好小的词语,我有点茫然。于是打开《现代汉语小词典》上面的解释是令人感到舒适满意地生活或状态。哦,原来是这样啊!是这样吗?
未来
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我全市的幼儿园几乎我都上了一个遍,但每个幼儿园待的时间都不长。伴在我的印象当中并不是那么的鲜明,隐隐约约我似乎感到那时的幸福就是自己安静的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玩着玩具,午睡时独自一人睡到下午四五点钟也不要起来。
本来
我懵懂的进入了小学,在疏散和懒懒的生活一天天的像水一样流过,我在中上等的学生之间徘徊。交到了几个不错的朋友,那时候小小的我,在生态公园里,在纸叠的小船上写下我们的愿望让它们在所谓的小溪中飘荡;在草坪里抬头看着天空来做着自以为是的小诗;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说着我们放在心底深出的秘密着似乎就是那时的幸福。
原来
上来初中以后,我才发现。我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故事,可是却在体验着生活中不同的精彩。当我向母亲展示着我大战题海的胜利果实;向低年级的夸张的讲述着初三有多么的累,当自己又突破自己的记录XX点,起床时我有一中特别的幸福。
曾一度,我希望自己是个天使,是个掌管幸福的天使,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会用神奇魔法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获得他们所想要拥有的幸福。
后来,我才发现。或许我们什么都不明白,不明白生命的真谛。知识在整天毫无悬念的将上帝编写的剧本拍成连续剧。而我也是一个什么都不懂,傻傻期待明天的小女孩。我知道自己不是天使,至少这辈子我不会是。所以我自己要努力的追寻幸福。
现在,我并不是那么的渴望我是一个天使,因为知道了幸福在哪里
当我站在一棵大树的后面的时候,我只要轻轻的一转身就会发现你幸福。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我们都在漫谈幸福。
让我们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拍打着幸福的节拍。
篇二:谈幸福
上星期的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问我们:幸福到底是什么?是啊,人人都知道幸福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可是,幸福是什么呢?我不敢乱下定论,所以我只能说幸福像什么。
幸福像花儿一样,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娇艳美丽,在大树的保护下躲避风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露出笑脸。当你孤独无助的时候,会想到家人,想和家人一起吃饭,一起简单地生活。当你生病痛苦时,家人总是陪在你的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你。我想,这就是幸福吧。
幸福像流水一样,你不可能让它停下来歇息,只能随着时间流去。倘若你不珍惜幸福,它也不会对你留恋,只是默默地,无情的随着流水流去
幸福像咖啡,有苦有甜,关键是看你要往里面加多少糖。当你和朋友闹矛盾时,有没有想过,退一步海宽天空,有没有想过,适当加入一点糖,就会变得甘甜,让人回味无穷
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有时我们太过于粗心,错过了。但错过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幸福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要看你怎样去把握,去珍惜。幸福是美好的,是靠我们去播种,去收获,去传播。
篇三:浅谈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浮华,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淡,幸福是一种心境,心轻万事如鸿毛般的豁达。
因此,幸福不论是源于简单享受、自由享受,还是起因于被需要,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内心的深切感触。这样一来,当你内心痛苦时,幸福就可能停靠到别的港湾去。惟有经常出去晒晒太阳,驱散掉心灵的阴霾,才会有放眼忘去,晴空万里的幸福。勤于打理自己的生活,修剪掉忧虑、彷徨等枯枝败叶,掩埋起埋怨和愤怒,把爱的种子散播到你去的每个角落,让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的那种神怡得以生根发芽,永驻心间。这就是幸福,简单而又快乐着。
然而,幸福并不等同于乐趣。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自由的读书、思考和追梦,闲暇时尽情的上网冲浪、游山玩水,你可能认为大学是生活在那么的富于魅力、充满乐趣的地方,一定比其他地方的人更幸福。如果这么想,你可能对幸福的真谛有些误解。其实,乐趣和幸福的共同之处极少,或者说根本没有。乐趣是行为过程的感受,而幸福是我们行为以后的感受,它是一种更为深刻、持久的感觉。
逛街、溜旱冰,聊天,这些形式的乐趣在任何意义上都称不上我所谓的幸福。求知,增进与亲友的感情,写作,社会实践--这些给我带来的幸福远比娱乐带来的乐趣多。要知道,娱乐是转瞬即逝的。惟有后者,才能让我获得最多时候最大程度的心的满足。了解并接受真正的幸福与娱乐毫不相干,我们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解放。它解放了时间;现在我们能集中更多的时间去从事那些能带给我们真正幸福的活动;它解放了金钱;买一辆新车或一些时尚的衣服并不能增加我们的幸福。它把我们从嫉妒中解放出来:我们懂得,那些曾被我们确信幸福的富豪权贵们,只不过是享受了太多的娱乐,事实上或许无幸福可言。
我们如果懂得娱乐并不带来幸福,就会开始用不同的方式生活。其效果将是人生真正的转折点。
篇四:谈幸福
四月,是一个飘着淡淡忧伤雨丝的季节,我站在窗前,看着飘着的雨丝,心中涌起莫名的惆怅,雨停了又下,下了又停。仿佛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小孩!
幸福是什么?我到现在还是不能有一个很好地诠释,有些人用一辈子来对幸福做出诠释。可有些人却用一生的时间来思考;幸福是什么?幸福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的作文或语句中经常出现,但又有谁能够彻悟幸福的真正含义呢?
幸福也许是家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呵护,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所带来的喜悦,但也许是孩童之间的纯真,不分彼此,无忧无虑的欢乐,也许是街上相互搀扶的老夫妻,他们之间那种相儒以沫的感情,也许是朋友之间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句关心或普通的问候,都能让人感觉到温暖。
迷茫之际,看到3岁的小妹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红晕时,我走过去问她:告诉姐姐,幸福是什么?她思索片刻,似懂非懂地说:"幸福在姐姐给我棒棒糖之后!"我问读大学的哥哥:"幸福是什么?"哥哥说:"幸福就是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我问年迈的奶奶:"幸福是什么?"奶奶说:"幸福就是年轻,健康!"再回头来,问问自己:"幸福究竟是什么?"
回忆起儿时的纯真,再想想所得到的回答,也许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来说,幸福的诠释也会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境遇不同,得到的感悟也会不同,幸福或许可以有很多种,平淡的生活可以是幸福,轰轰烈烈的人生会是幸福,但在幸福中会夹杂着太多的疲惫,也许看着被自己帮助过的人的笑脸是幸福,可是属于我的幸福是在哪里呢?
当思绪重新回到被雨丝敲打的玻璃窗时,我在想:"或许失去后才懂得要珍惜的也是一种另类的幸福!不是吗?"
篇五:谈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当我伤心时,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鼓励我重振信心。老师谢谢你。幸福是解开一道深奥的数学题,有了现在,我已满足。由此可见:幸福就是感恩,就是满足,就是现在。
幸福是懂得感恩。我国古代三国时期,皇叔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资亮以当世之事,亮由是感激,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答应他为之奔走效劳。诸葛亮是懂得感恩的,他为报先主而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虽然他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他却是幸福的。由此可见,幸福是懂得感恩,有一颗感恩的心,会让自己拥有一生的幸福。
幸福还是能满足。如果没有对清贫闲淡生活的满足,又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话美谈,?也正是因为满足,所以邓稼先不 畏环境恶劣,无意于名扬四海,终于带领科研小组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他也因为满足而幸福。由此可见:幸福是能够满足,但是这满足并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指心灵上的满足。
幸福就是现在。当2012世界末日的消息传出后,人民陷入了狂潮,某市也以2012世界末日为主题展开了征画活动。参赛者多如繁星,图画内容千种万象,然而最后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却是一位家庭主妇的画。画面中,妻子正在厨房洗碗,丈夫正在客厅看报纸,儿子在做作业,茶几上还有一杯飘着热气的咖啡。就是这么一幅简单的作品获得了大赛的优胜。评委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是人类面对死亡的最高境界。这正说明;幸福就是现在。
每个人的幸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学会感恩,学会满足。让我们共享现在的幸福吧!
篇六:谈幸福
幸福是什么,如何发现幸福,如何使自己幸福,对幸福你是如何理解的在开学第一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对幸福的理解我懂了更多,幸福,你仅仅是得到
生活中有着大大小小的无数的幸福等的你去发现,但是幸福是什么,说幸福就是在你生病的时候妈妈急急忙忙的带你去医院看病你收获了幸福,当你饿的时候妈妈为你端上一桌可口的饭菜你收获了幸福就像这样,生中一个个的小事一次次诠释的幸福的概念幸福是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得到你最需要的帮助,同时又说幸福就是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伸出了你的援助之手收获了幸福,当别人需要慰藉的时候你来到了他的身边收获了幸福也如这幸福又再一次次奉献中被诠释,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它在等待你的发现。幸福有很多种,由于每个人看到的世界不同所以看到或是得到的对幸福的理解也就不同,对于不同的感受,没有人可以说清楚也许我们只能说幸福是一种感受,但是我们幸福是我们自己去寻找的,我们因该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就在生活中,它等的你去发现等的你去收获,当你发现之后你就会觉得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当你发现后你就会觉得世界充满希望。让我们理解幸福,发现幸福,的到幸福,分享幸福,播撒幸福,让幸福开花遍地。
活在幸福里的人不会去抱怨生活,生活在幸福里的人会去向着成功迈进。幸福是我们一步步得到的,每一步都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同时我们更要懂得幸福的来源不仅仅是得到,更多的是奉献。
D. 哈佛幸福课的内容简介
《哈佛幸福课》内容简介:“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作者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E. 《哈佛幸福课》:我要稳稳的幸福
上期通过阿兰.德波顿所着《身份的焦虑》,我们解析了现代人的焦虑现状,在处理焦虑的路径上,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态度。
努力去消除负面情绪,是一种解决方式,但这样最多只能让你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而努力使自己优秀起来、幸福起来,则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们往往认为幸福需要铺垫,要先消除问题,才谈得上追求幸福,其实不然,当你在追寻的过程中,平凡的生活增添出别样的意义,焦虑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
所以不妨从追问我到底有什么毛病,转换成多问我怎么才能做到,多关注积极的一面,而注意不去强调消极的一面,用这种全新的认知去生活,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
今天为你解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
简介
----准备迈起春天一般的步子吧
哈佛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网易公开课就可以看到免费的课程视频。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着重参考了《我在哈佛听积极心理学》一书,该书是王滟明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书,可以说是该课程的精华文字版。
说到沙哈尔老师,多少带有些传奇色彩,他早年练习壁球,曾获得以色列国家级冠军,但短暂兴奋后他便再次陷入沮丧,总觉得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以至于苦练到身体不能承受,好在他开始有意识地追问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后来进入哈佛学习心理学,他找到了答案。
沙哈尔的幸福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据说听完这门课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转变消极
----用认知行为疗法做出改变
研究表明,当衣食等基本需求被满足以后,财富的增加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就极其微弱了。古语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处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的幸福感,也像经济效益一样,有着类似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
所以社会价值中物质财富的无限增加,可能会使我们快乐一阵子,但却无法定义幸福。实际上幸福本就是一种感觉,非要量化的话,可以用幸福基准线来衡量幸福感。
我们可以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来提升幸福基准线,即在:改变,信念,正确视角,感恩,幽默五方面做出行动。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认知和情绪来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后,又能反过来矫正认知,改善情绪。在此过程中,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关于改变的几点认知:
第一,剧烈的改变不易发生,日常的改变往往是基微小的、基础性的。所以不用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宏大的,或者说过于理想的目标,执行过程中也要合理分配任务量。
第二,在改变的过程中,自制力并不那么重要,相反立刻行动更重要。很多事情没有自制力的人也可以做到。
第三,坚定的自我信念,以及他人传达出的信念,可以创造改变的现实。
第四,痛苦难以消除,但可以被接受。选择用积极的、成功的视角而非痛苦的失败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是更为科学的有益的方式。
(2)做出改变的行为:
行动,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有了全新的认知,行为必须跟上,不然就会回到原点。
当你迷茫时,只要还能控制住情绪,不妨暂时放空思绪,不要犹豫立即开始实践,行为反过来也可以改变认知和感情。
如何行动:
第一,首先找到你自己的优势,提出高一点的标准和执行计划,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同时去寻求一个对你表示友好,表达赞美的环境,坚持下去。
第二,对于生活中的小幸福,小美好,不要因为适应了或习惯了而视而不见。那些心怀感恩的人,拥有比普通人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免疫力更强,也更健康长寿。
记得每天写下“感恩日记”——记录3-5件值得感恩的事,隔一段时间对某人写信表达感谢并在正式场合读给他听,或请对方吃一顿感谢饭。
第三,对于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注意发掘幽默感。
你可以通过观察身边那些幽默的人、喜剧演员,来总结他们身上有什么幽默的要点、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并在每天结束时,记录下3-5件幽默的事。试一下,看幽默的人生是不是会轻松很多。
(3)情感的宽恕
无论以上的内容你是否能够做到,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人都会有喜怒哀乐,请允许自己为人,在情感上对自己好一点吧,允许自己软弱,允许自己偶尔偷懒,做不到。
练习积极
----用3因素增强幸福
1、自尊
自尊与幸福感联系紧密,我们的自尊越高,幸福感越高。自尊到底是什么?其实它包含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两方面,前者是我们对事物的把握和执行能力,后者是在处理事情中感到的价值。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尊都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自尊来源于别人的夸赞,以及高成就的人自尊一定高。
但其实高成就的人不一定拥有高自尊,因为自尊来源于我们自身付出与努力带来的肯定,而非外界空洞的夸奖。
自尊分为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三层次,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1)依赖性自尊:来源于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建立在别人的判断和与他人的比较上。
(2)独立性自尊:来源于内在自我,不依赖于别人。
(3)无条件自尊:既不来源于他人,也不来源于自身,不需做任何比较,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
那么如何提高自尊让我们感到更幸福呢?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隐形设想:不断暗示自己,除了自己以外无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抛开他人的状态下,来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
想象未来:想象未来五年、十年自己会在哪里、做什么,来确定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保持诚实:尝试一周不说假话,不断练习,使潜意识认同自己说的话是有价值的。
2、追求卓越而非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听上去好像挺好的,是个优点,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完美主义指的是不受控制地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伴随着对失败的恐惧和无法接受,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固化的直线思维。完美主义的人永远达不到他设定的本就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因而也不会快乐。
完美主义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限制性而非促进性的因素,完美主义过度关注结果而非过程,使他们尤其害怕失败,因此可能不愿行动,也就陷入了停滞。
而追求卓越则是注重整体的过程,既追求结果,也能接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这体现的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追求卓越的人享受过程,所以也懂得休息。
提出完美主义,是希望我们能避开这一陷阱,用追求卓越来代替完美主义
3、处理好亲密关系
对于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新认知:
(1)亲密关系中必然有冲突存在,我们需要允许冲突存在,并学会处理冲突
(2)亲密关系是被了解而非被认可
(3)亲密关系不能自生自灭,需要双方树立持续付出和经营的意识
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除了避免以上的认知雷区外,还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实操技巧,那就是:抚摸与拥抱。试着每天拥抱你的伴侣8-12次,不用一星期,不光你们的关系,你们的人生态度都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稳稳的幸福
----以追求幸福为使命的积极心理学
读完这些,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你可能会问:我到底有什么问题?而现在你发现还可以问:我有什么天赋,有什么变得更好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有谁要去看心理医生,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都是这人一定有什么毛病,而不是这人可能想变得幸福。
这是由于心理学发展到现在,践行的使命更多在于帮助解决痛苦,也就是仍处在传统心理学领域。所以我们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认知通常都停留在传统心理学这一狭隘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心理学的内容是很广阔的,心理学的三大使命是:解决痛苦,追求幸福以及发展和培养天赋,使平凡的生活更具意义。而传统心理学刚好只践行了第一层使命。
传统心理学过度强调心理消极的一面,而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积极的一面,注重改善个人发展,尽管积极心理学仍在发展早期,但积极心理学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必要补充。
学习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打开我们长期以来因传统心理学影响而受到的思想禁锢,更多地关注积极面而非单一的消极面,也有可能激发我们个人的潜能。
那些说积极心理学是心灵鸡汤的人,只不过是停留在了肤浅的情感层面,而没有继续行动,也没有改变固有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它并没有那么多光环和神秘感,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能起到实际帮助的,《哈佛幸福课》的导师泰.本.哈切尔教授正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
缓解痛苦是必要的,但追求幸福也同样有此必要,如果没有对幸福的期待,生活就会是一潭死水。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原课程视频,想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参考书籍,后面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聊聊。推荐几本积极心理学的着作,沙哈尔老师所着《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
希望大家都能过得更加幸福❤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关于幸福的话题,你有哪些想说的,留言板告诉我们哦~
如果您的阅读习惯是在公众号中阅读,欢迎 关注如沐书单公众号 哦~精彩荐文剖文不容错过,还有惊喜“一文看懂”系列等着您~
F.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里是什么内容
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三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这时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
3.学会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
6.有规律地锻炼。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也会更开心。
8.慷慨。“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但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据《中国青年报》)
G. 幸福漫谈这门课是关于什么的
幸福是个比较级,要有东西垫底,才感觉得到。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吃鱼,我吃肉,看着别人啃骨头。
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人之所以活的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只有经历最痛苦的坚持,才能配得上拥有最永久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一道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道就会打开。我们经常盯着关闭的门,对开启的门却视若无睹。
H. 学了《幸福心理学》课程有什么收获
我对你问题的理解是:幸福心理学的内容是什么?
幸福心理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之后才开始形成并发展的,到了70年代至今,幸福心理研究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关于幸福心理学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概括。复旦大学出版社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名叫《幸福心理学》,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并详细介绍了许多提高幸福感的实用策略。
现在,国内有很多网站上都有关于幸福心理学的文字和视频资料。比如网易公开课上就有一门课程,名叫《幸福课》,演讲者是美国哈佛心理学讲师:TalBen Shahar,他的理念是: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我把视频地址放在下面,你有兴趣可以看看。
http://v.163.com/special/sp/positivepsychology.html
微薄之力,希望能帮到你。祝你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