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理想课堂愿景与师生幸福(一)陈大伟教授
林忠玲局长主持:初恋最美
影响人三个力:动力,能力,精力
主要工具:观课议课
理想课堂,缓解职业倦怠。教师还想做点什么?
关照现在,
为生命留下痕迹的梦想
教师,学生和教学凭借都很重要
提供了教学反思的对象(哪些有优势,哪些有不足?)
教学的开放性(一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又跳了回去)——农药味,捉青蛙…
教学时空:百分数:孩子做的事没有关注
观课不仅可以听,还可以问…
问题,学生不听,学生不会
改进:四十分钟,要到每个学生身边去一次
人与人的距离可以传递情感
距离:从恋人,到家人到熟人,到陌生人
到学生身边:实在找不到事做,可以去微笑;可以进行纪律管理(陈教授在学生手机上晃红点),管理也可微笑;影响学生学习进展;捕捉学生生命活动气息
晏子使楚:
标准:国家意志,教学目标(勇敢,爱国,尊重)
陈教授以外交为教学目标(北师大以尊重为目标)
话里有话,那我们学习一下怎么变聪明?听清弦外之音,话外之意。
要关注学生
于永正蹲下身子,让孩子看见写的每一个字笔画
惩戒可以培养学生规则意识,课堂上可以有惩戒权。(教师法规定了惩戒权)
惩戒对象:有害行为(对其本人;行为侵害别人权益;故意破坏课堂秩序),不能针对人格、能力惩戒。
惩戒方式要合理:比如罚站时间不要太长
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
上课四十分钟,每10分钟有意识的和孩子多一次目光
过去关注学业质量,现在要关注学生生存质量,学生对我们的课堂满意不满意
第三条:要有意义
今中午主要分享第一条
做一个怎样的学习者呢?
一个数字故事,老师的两次微笑改变了我,鼓励孩子前进,成为教师和作家。(王永明)
这个故事分析:1.能让我们勤而行之的东西是微笑。
愉悦的状态下,脑电压稳定,学习效率就高。
2.差异差异,有异才不会有差。看到异不要有差。
千万不要看不起比你年龄小的人。
3.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4.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有接纳的关系,教育才能发生。
5.为师之道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上边式子给孩子的影响:
成功的愉悦
要成长,也要有惩戒,也要孩子付出努力。
思考
为什么这样教?
除了这样教,我们还能怎么教?
下次教,我还能怎么教?
B.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下什么是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非常满足的情绪情感状态。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
何为幸福感?心理学新发现,解释幸福感新定义。
1、幸福跑步机
许多人有过这种体验,职位升高时,预期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努力带给名望和财富不再能带来幸福。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介绍说,这就是幸福跑步机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于财富和名望的话,我们必须拥有更多,否则就感觉不到幸福。
假如没有这个“跑步机”,鸿运当头的人应该比普通人幸福得多。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认为,一般老百姓比那些达官贵人更幸福。研究发现,幸运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带给人们长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2、金钱买不来幸福
实际上,我们对金钱的看法比金钱本身更影响我们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认为,在所有阶层中,越看重钱的人对他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
通过对40多个国家进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购买力强的国家,人民生活满意度也高;一旦国民收入超过人均8000美元之后,这个相关开始消失,财富的增加并不能继续增加生活的满意度。金钱买不来幸福,20世纪后50年,富庶国家购买力的改变也带给我们同样的信息:美国、法国和日本实际购买力已经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满意度却没有变化。
3、幸福不是短暂的愉悦
有些人会问:“我怎样才会幸福?”对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区分愉悦和满意,我们就会完全依赖捷径,去寻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悦。愉悦是立即的,来自感官,而且是暂时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们便很快跟着褪去,而且我们会对这些感觉产生“习惯化”效应,以后就需要有更强、更多的刺激才能带来相同程度的愉悦。
我们都清楚不是要暂时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必须来自自己的努力。然而人类却发明了许多捷径去取得暂时性的感官愉悦:毒品、巧克力、肉欲、购物以及电视等。
4、幸福来自于优势和美德
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做一时感官愉悦的事,如与朋友聊天,看电影,与做好事的感觉相比,黯然失色。当我们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时,一天都会过得很幸福。
优势和美德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会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满足感。乐观的人倾向于把目前的困难解释成暂时性的、自己有主控权的,以及只有在这个情境下才会如此的;相反,悲观的人则认为他的困难一辈子也逃不掉,倒霉事一桩接一桩,而且是自己无法操控的。
乐观只是二十几个使你更幸福的特质之一。哈佛大学的乔治·瓦利恩特教授对“成熟防御”进行研究,成熟包括:利他行为、延迟满足的能力、对未来充满期望以及幽默感等。“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灾难中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
5、幸福具有高遗传性
只要肯努力,每一种情绪状态、每一种人格特质都可以得到改进,当然也包括支撑幸福感的乐观等积极情绪,只有这样,处于相对弱势的人才有翻身的自信。40多年前,塞利格曼进入心理学界开始研究时,“人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思想一直笼罩着心理学界。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双生子女和养子的人格研究开始出现,上述说法一败涂地,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同卵双胞胎的心理特质比异卵双胞胎更像,被人收养的孩子的人格特质更像亲生父母而不像养父母,这类研究报告已超过百篇,并且都显示出同一结论:大约50%的人格特质是基因决定的。但是高遗传性并不代表不可改变,有些遗传特质(如,性取向和体重)是不可改变的,而其他遗传特质,比如悲观、恐惧,则是可以改变的。
6、幸福就是获得满意
区分愉悦和满意最大的好处在于,虽然有一半人无法达到积极情绪上的幸福感,但他们还是可以获得幸福,因为他们拥有满意感。满意无法从身体的愉悦中获得,也无法来自吸毒或任何捷径。只有在高尚的行为做完后才会自然产生。愉悦是感官和情绪的,而满意来自于施展个人的优势和美德。
获得满意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做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能得到即时的反馈;你应该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中;有能够掌控的感觉;忘我,感觉时间就此停滞。
7、幸福但不愚蠢
许多证据显示,抑郁的人虽然比较悲伤,但比较实际,他们能够较正确地判断自己有多少才能;而有幸福感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通常超过别人对他的判断。虽然很长时间内有过“幸福但愚蠢”的指责。但后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有幸福感的人记住了更多快乐的事情,他们记住的甚至比实际发生的还多,他们常常将不好的经历都忘了。相反,抑郁的人对两种事件的记忆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认为如果他们成功了,当然是证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们失败了,则会相信失败很快就会过去,而且只是因为运气不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阿斯平沃尔收集的许多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决策。
C. 泰勒教授的四种幸福模式
泰勒教授将人的幸福模式按当下利益和未来利益两个维度分成了四种:
第一种为只关注当下,不关注未来的享乐主义;
第二种为只关注未来,不关注当下的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为既不关心当下的幸福也不相信未来的幸福的虚无主义型;
第四种为既关注未来又注重当下幸福的感悟幸福型。
看了这四种幸福模式,感觉我的人生完整地经历了所有阶段:
年少的时候享乐过,成年后有了目标,会为了未来奔波,像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但突然有一天,我停下来问自己每天反复推石头的意义是什么?
也就是这么一问,让自己变成了第三种的虚无主义类型,总之做什么都苦,任何事都没有意义,未来也只不过是重复现在而已。
后来实在经受不住这样的折磨了,为了搞清楚不幸福的原因,开始走上向内探索的道路。
期间如饥似渴地读各种书籍,上各种课程:心理学、哲学、佛学、身心灵等等。
也做了长达三四年的实践,用写作疗愈内心的伤痛,用画画提高生命质量与价值感,用站桩冥想来获得身体与头脑上的好状态。
一圈折腾下来,终于来到了第四种。
我不能说自己完全将第四种践行得很好,但至少我的生命底色已经完全改变,很容易感动,更容易关注到身边的亲人与物品,也不再苛责自己,开始学会爱自己,成全自己。
Kaylin教练在文章里的最后一句话给我感触很深:
幸福不在现在,不在未来,是面向未来的每一个现在的感受。
是的,幸福跟感受有关。
察觉自己的感受仍然是我目前很重要的练习。
今天三件值得感恩的事:
1、感恩我吃进去的米饭、白菜与刀豆,是它们支撑着我的生命系统;
2、感恩女儿的笑脸总是让我看不厌;
3、感恩我自己踏出了对父亲沟通感受的第一步。
D. 哈佛幸福课的内容简介
《哈佛幸福课》内容简介:“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作者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E. 《理想与幸福》读后感,奥斯特洛夫斯基的。
有时候,常常会觉得,自己其实只是一艘船舶,而生活则好比是一片茫茫的大海,当我们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眼前一片迷茫。因为没了理想,就仿佛徘徊在海中央,找不到方向……
人生,我们人的这一辈子,就是那么一条路,一条坎坷曲折漫长无尽的路,而每当我们茫然地走在十字路口,却不知向哪走,只因为我们的心中却少了那份不可抛弃的理想!没有了理想,便没了希望,没了目标,没了目标,也就没了前进的方向,只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碌碌终生。
其实,一个有理想的人,就不会有空虚的时间用来荒废,作者流沙河,在自己的写作生涯中,曾屡次“碰壁”,也曾多次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在种种原因的迫使下,流沙河被迫停止了他的写作生活。但流沙河并没有放弃他所爱的,理想之花也尽管暂时被无情地摧残了,可那份信念,那份执着,依然支持着他,因为理想已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深根!!
是啊,人的一生就是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存活,当理想已在你的心中不复存在的时候,那么,你的生命也将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把握住现在所拥有的理想,就是把握住了现在的生命!
当我们依靠理想而得到了荣誉,也请你集注,千万别被理想冲昏了头,一但沉浸在荣誉的海里,便无法自拔,忘记了自己本身的理想,也便堕落了
F. 遇见理想课堂,追求幸福教育
2019年8月7日至8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首届未来教师成长力高峰论坛的理想课堂专项工作坊。虽然学习时间短暂,但却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大伟教授利用文字与影片结合的方式,依托具体的课堂事例用他风趣、幽默而又不失严谨的语言给我们带了主题讲座《理想课堂与师生幸福》、《有效教学意蕴与实践要求》。他从理想课堂愿景,到师生幸福与爱的意义,再到幸福生活的创造、课程的意蕴、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观、有效教学,最后到课堂十大标准,精彩的讲解、深刻的剖析,真可谓是一场视听盛宴呀!
这次学习让我获益非浅,感悟颇多。
1、用微笑构建和谐、民主课堂。维克托·伯盖曾说过:“笑是两个人之间最短的距离。”但在课堂上很多老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往往掩藏自己的微笑。有时候这反而不能达到我们预想的教学效果。此次培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陈教授讲的微笑改变命运的那个小故事了。台湾有一名王永明作家,小时候因为老师的一次微笑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王永明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成绩都很差,原因是他的老师是一个年轻且脾气有点暴躁的男教师,课堂上他很怕老师,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在四年级的一次课堂上,王永明居然看到这位老师对他微笑,那微笑里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这让他感觉老师是喜欢自己的,自己要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老师,从此,他开始奋发,短短一年的时间,他的成绩就名列前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其实微笑是教育最美的语言,一个平凡而简单的微笑,就能感染、暖化、改变学生,使他们努力向上、积极进取,那么构筑和谐、民主的课堂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2、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陈教授提到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这一点与新教育不谋而合。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倡导学生快乐读书,幸福学习,这正是现代教育急需要的。学生学习不是为了海量刷题,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做到知行合一,走入社会真正能为自己所用。
3、人因思而变。陈教授说他的成功在于三问,他每节课都要思考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这样教?”“除了这样教,我还可以怎么教?”“如果下次教,我会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和改变?”只有不断地对教育充满思考,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课堂才会得到进步,能力才会得到提升,人生的结果才会大有不同。
深夜静思,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老师慢慢退却了对教育的激情,对学生缺少了耐心和关心,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教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自身思维的固化、生活的压力也让老师们缺少了该有的活力和幸福感。这种种原因都禁锢了理想课堂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要从教学课堂改变开始。
在今后的教育中,我愿从最简单的微笑开始改变,一点一滴改变我的课堂,以求实现理想课堂,享受幸福教育生活。我坚信有行动,就有收获。我将追随新教育的脚步努力前行。
G. 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听檀传宝教授讲座有感
2018年3月21日晚上檀传宝教授给青椒们送上了精彩讲座《真幸福与中国教育之改造》。在檀教授讲座前后青椒们围绕“教师的幸福”这个话题展开了大讨论。
檀教授关于幸福与快乐的区别的讲解让我耳目一新。曾经也认为自己是文化人,曾经也有点小清高,认为自己精神世界很丰富,自己是幸福的人。可是檀教授的观点让我不仅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原来我理解的好多幸福都是伪幸福,只能算作是快乐。
一、快乐与幸福的区别
快乐是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快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快乐是一种工具,它不能实现终极目标;快乐不能无限制的叠加;快乐有一个界限,超过了就是痛苦;吃喝玩乐所带来的愉悦是伪幸福,是快乐。
幸福是人们对自己理想的生活感到满足的主观感觉,是自然而然且发自内心的感受,而非客观标准。幸福属情感世界,是一种感觉,即人的一种满足感;幸福可以无限制的叠加;幸福有时候可以超越痛苦;幸福生活就是梦想实现的生活;幸福就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人生状态;幸福是一种客观生活,是一种主观感受;幸福是一种终极目标。
幸福是主体自由本质的实现。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是幸福,老师看到自己的学生成长进步是幸福。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分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
檀教授告诉我们幸福的奥秘是:幸福=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
一个母亲有希望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性,孩子果真健康成长了,母亲就是幸福的。教师有教育梦,关心自己的学生和教学,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当孩子们在课堂上眼睛发亮的时候,教师就是幸福的。
二、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是为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做准备的,可是当下我们的孩子们幸福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教育最重要的三个人:教师、学生、家长,他们普遍认为教育不幸福。不幸福的教育道德吗?这个追问让我一身冷汗:我们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教育竟然是不道德的,虽然有点骇人听闻,但是,细想想,好像还真是如此。
君不见假期刚开始的时候教师们一个个精神焕发,斗志昂扬,放假的时候一个个精神疲惫,无精打采。不要说一个学期就是一个星期老师们都累得要死。朋友圈里好多亲们每天有填不完的表格、开不完的会,写不完的计划总结、还要参加各种评比竞赛。评职称是套在老师们头上的紧箍咒,领导只要念念经,老师们就得头疼。君不见小学生们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有的甚至拉着拉杆箱去上学,下了课他们还要奔走于各种辅导班之间,晚上写作业要熬到十一二点。考试前更是加班加点补习上课。小学生的训练强度堪比一个高三学生,真是苦不堪言。考试成绩不好还要承受男(女)子单打或者混合双打的折磨。君不见学校门前的家长大军,他们视孩子学习为头等大事,给孩子买各种学习资料,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我们每天都在制造痛苦,这样的事业的意义就要受到质疑。哪怕只有一个教师、家长、孩子认为教育不幸福,我们就得努力。不幸福的教育意味着师生双方当下生活质量的低下。孩子们和老师们长期受到压抑,长期处于不幸福的教育生活中,他们未来的幸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要小看每一个学期,每一个星期,每一堂课,每一次作业。孩子们快乐的时候更有创造力,创造力长期受到压抑,就会危害社会的展。
三、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教师常常以幸福之名,让学生进行机械训练。再以幸福之名把孩子骗进大学,孩子们的人生就像切香肠一样,一节节切下去,诱骗孩子做着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导致孩子失去了真正的兴趣爱好,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样的工作。失去了人生真正的乐趣。
教育要为孩子的幸福做准备。
喜欢学习的孩子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也不会觉得课业负担重。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把不道德的教育方式转变为合乎道德教育方式,让师生双方都沉浸在幸福的教育生活中。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们求得他们想要的分数,用合适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他们需要通过的那些考试。
帮助(而非给予)孩子形成自己的梦想,帮助孩子们形成内在的、真正的学习动机。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说,你看你的父母多么辛苦、老师为你付出了多少、你看邻班的某某有了哪些辉煌的成就、你看你不学习会有哪些恶果,你如果好好学习将来会怎么怎么样……这些理由都是外在的,是遥远的事情,不能激励孩子。让课业不再成为负担,让孩子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成就感。
如果不能给孩子一个梦想,我们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是没有目的性的,也就没有职业意义。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被孩子们期待的,就像任命杰老师、张虎岗老师、孙月飞老师一样。让老师每一堂课都成为孩子们的期待,而不是为了一个遥远的理由而学习。
让孩子喜欢我们所教的学科是最起码的师德。学生如果不喜欢我们的课,就引导他们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感。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不断实现自己的学习梦想,孩子就是幸福的。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的状态。
让合乎道德的教育成为一种功能,让孩子们现在幸福,将来幸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让我们变成一个幸福的教师。让我们和学生、家长一起享受幸福的教
H. 语文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来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成一场有趣的探险,尽管其中充满危险和艰辛,但我能勇敢面对。我要有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人生,不想以后变成一个平凡的家庭主妇。对此,我信念坚定。我深信,我在这里的经验,是有趣人生的一个好开头。
我年轻,有许多尚未发现的特质;我年轻又坚强,正生活在一场大探险里;我正在这探险过程之中,不能因为没有什么好玩的事而只顾整天唉声叹气!我有很多福分:幸福、愉快的心情,以及力量。每天我都感到自己在成熟,我感觉到解放正在接近,我感到大自然的美和周围人的善良。每天我都想,这是一场多么迷人而有趣的探索!有此种种,我为什么要绝望?
(选自《安妮日记》)
[材料二]拿我为例,活着的每一天都意味着要和巨大的痛苦作斗争。我是在说这十年的日子。也许你们会说,怎么会天天看到我的微笑。尽管我承受着自己病躯的种种痛苦,但我仍然为我们国家的每一个胜利而欢欣鼓舞。因为对我来说,这是最令我感到快乐的事。虽然活着是非常美好的,但不能单单为了活着,我们还要斗争,还要赢得胜利!
现在,我觉得自己像雪花融化那样越来越虚弱了。因此,我要比以前更加珍惜时间,趁我现在还能感到生命之火在心头燃烧,大脑神经还在闪光跳动。我虽经受了身体的巨大悲哀和不幸:双目失明,全身瘫痪,遍体疼痛,但是我仍然感到自己十分幸福,我觉得我的生命充满了光明。我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让我获得了常人难以得到的幸福。
(选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理想与幸福》)
[材料三]我们无法选择出生,无法选择父母。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历史时期与国家,以及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在这些无法选择之中,我们的确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勇敢无畏还是胆小怯懦,是目标坚定还是随波逐流。我们决定生活中哪些事情至关重要,哪些微不足道。不论世界对我们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有多么漠不关心,这些选择和决定是我们自己做出的。当我们决定和选择时,我们的生活便得以形成。总而言之,最终构筑我们命运的就是我们的抱负所在。
(选自约瑟夫·爱泼斯坦《抱负》)
1.[材料三]说我们无法选择成长的周遭环境,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试就[材料一]中的内容,说说安妮生活的周遭环境是怎样的;面对这样的环境,她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均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答:
2.[材料二]中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疾病缠身、十分痛苦的情况下,创造了辉煌,获得了常人难以得到的幸福,靠的是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他的经历证明了[材料三]中哪一句话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妮和奥斯特洛夫斯基在磨难和不幸面前表现出的性格品质有哪些共同之处?(至少答三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文章转自[语文123资源网]: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711/28902.html
I. 关于“心理学上的幸福感”的论述
幸福感是个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所以又称主观幸福
感。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纯粹主观产生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幸福条件
的反映。如果离开一定的客观存在的幸福条件,如物质生活条件、精
神生活条件等,是难以产生主观幸福感的。但由于个体的状况千差
万别,包括年龄、经历、需要、欲望、知识结构、性格、素养、兴趣、爱好
等方面的差别,因而面对同样的幸福客观条件,主观幸福感是不同
的。也有的人缺乏客观条件也能产生幸福感,原因是有的人欲望不
高,容易满足,有的人则是一种幻觉,甚至是病态。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感受呢?它应该包括:
满足感——理想和目的得到实现,欲望和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心满意足的感受;
成就感——事业有成,实现了自我价值,满杯豪情,无愧人生;
轻松愉悦感——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心情舒畅;
怡然自得感——心境平和,安祥恬适,自娱自乐;
和谐欢乐感——与家人、友人和谐和睦相处,欢声笑语,屈膝畅谈,乐在其中;
心旷神怡感——面对绿水青山,良辰美景,陶醉超然;等等。培养主观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就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小男孩得到奥特曼玩具、毕业生找到工作、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可对幸福的感知却不是这么简单。
物质富足并不代表幸福
据教育部发布的《当代
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20个省市40个城乡的居民中,只有44.9%的被访者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但有62.3%的被访者“有时”、“经常”甚至“整天”感到焦虑不安。此外,纵观2003至2005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幸福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对自己总体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指数正逐年下降。
看到这些数字,我们不禁迷惑,当初曾有多少人幻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而时至今日,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不要说电话了,就是手机也已进入了智能时代。可人们幸福感和满意度却在下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因为工业社会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压力的增强,而个人的压力越高,幸福感就越低。现在职场的关键词,如“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无不是焦虑与疲惫的代名词。
主观幸福感帮我们确立目标
在心理学上,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换言之,幸福就是要培养体验快乐、知足、感激等情绪的能力,并确立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如,一位太太买到了梦想已久的房子,可当她听到亲朋好友买了更大的房子,她的幸福感就骤然降温。一天,孩子问她,“什么是幸福?”她说:“你有爱你的爸爸妈妈,这就是幸福!”女儿又问;“妈妈幸福吗?”她顿悟了,其实幸福就是拥有的一切以及能够实现的目标。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教授施奈德研究发现,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更能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就是学会多看看身边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凯斯就主观幸福感提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心灵旺盛与心灵枯萎。心灵旺盛指人有能力创造或维持主观幸福感。心灵旺盛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生活感到满意,感到生活有意义,自己有能力战胜压力。心灵枯萎的人则相反。
主观幸福感让人内心平静
2000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上海青年陆幼青,在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人生的最后100天中,把对人生的感受陆续在网上发表。陆幼青妻子时牧言说:“我先生有一句话写得特别好—— 生命因为有结局才绚丽。”陆幼青即使到了人生的尽头,仍然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并竭力维持着这份幸福,这是对主观幸福感最有力的诠释。
“我们虽不能改变压力,但能改变对压力的态度。”下面10个方法会帮你增强主观幸福感。学会多笑,假装快乐,也就真的变快乐了;学会忘记,尽量将烦恼驱除出大脑;学会幽默,发现快乐,从容面对生活的烦恼;学会模仿,寻找生活中的乐观高手,以此为榜样来改变自己;学会应付,问题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增强自信,在生活中寻求成功体验;增强交往,多与人分享苦与乐;增强运动,多锻炼身体,在文体活动中化解烦恼;增强兴趣,增强生活的乐趣;神交古人,寻找古今中外的乐观高手,阅读其传记来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