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童年幸福感是什么

童年幸福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2-18 01:55:33

1. 孩子需要的“四种营养”: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仪式感无处不在。

心理学家说,孩子的童年时代需要“四种营养”: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其实,还有一种重要的“营养”在孩子的成长中必不可少,那就是仪式感。

在我小的时候很喜欢吃饺子,每次过生日妈妈都会包饺子给我吃,不管下班回来多晚;再有每逢过节的时候,家里就会邀请爷爷奶奶一起过来吃饭。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感,有仪式感的家庭,养出的孩子才会更自信、有力量,更有让自己快乐和幸福的能量。

其实孩子在童年时期,是比谁都需要自尊感、骄傲感和自信感,因为那是他们成长的力量。我的孩子正在读幼儿园,在为即将到来的儿童节准备晚会,最后一次彩排的时候需要家长一同到场。

朋友的小孩兰兰和我孩子同班,但朋友俩人都忙于工作,所以那天就没有来。那天我清楚的记得兰兰一个人坐在最后面一声不吭,脸上明显的没有平常的开心。父母的缺席极可能会剥夺了孩子的仪式感,使孩子产生的自卑心理让孩子的积极性被严重打击。

每个做父母的都想让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然而只有被认真爱过的孩子,才能够懂得如何去爱还有被爱。童年里没有被用心疼过爱过的孩子,之后的他们一生都会卑微地追寻着飘渺的幸福,这样的场景是父母都不愿看到的。

另外父母相爱,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家庭里最好的仪式感。一个成长在充满爱意的家庭的孩子,在他长大后会对自己的家有更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也更会愿意和父母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交流。

父母的相爱能够给予孩子最大的安心和幸福。在他们长大成人后,会将曾经父母之间的仪式感带到自己的恋爱和婚姻里,择良人,懂恩爱,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那么总会有人说生活已经很忙了,在外要工作,回家要洗衣做饭看孩子,时不时还得管管老公的生活,生活终究要归于平平淡淡和繁琐小事,哪还用空去看看诗和远方?之所以会这样,都是因为平凡的日常中缺失了那么一点点仪式感。

其实仪式感并不难,就是给生活一点小空闲,一点小情趣,一点小心思,一点小美感,但它却能够很大程度上抚慰我们那颗疲惫、受伤、干竭的内心。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说:那些能一代代传承“家庭仪式感”的家庭,亲子关系更幸福,孩子的归属感、安全感、目标感都很高,甚至身体更健康、学业成绩更优秀。

仪式感,能让孩子在父母营造的幸福生活中,生出勇气和动力,进而奔向自己的美好人生。所以,有仪式感的家庭,才能有幸福满满、丰盈明亮的孩子。

2. 父母做好哪几件小事,孩子童年更有幸福感

我觉得父母做好两件事情,孩子的童年会更有幸福感,第一种的话是亲子游戏,亲子游戏都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互动游戏,孩子从小喜欢做游戏,大部分孩子都喜欢玩游戏这件事肯定的,如果父母能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的话,我觉得是相当有情,相当有趣的一件事情。现实生活之中很多父母比较忙,和孩子的亲子互动的时间比较少,特别是亲子游戏更少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中的话,我觉得如果咱有个亲子游戏的话会很好,以前我们上,大学的时候寝室每个同学这个同学的话,就是抱怨,他爸爸对他接触的太少,其实他爸爸当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来照顾他,那么很多时候要他自己在完成,所以说他很讨厌他爸爸,其实我觉得每个人都有他的想法吧,他爸爸当时想赚更多的钱而已,才能让家里变得更好,但是我觉得现实生活之中父母千万不能忘了亲子游戏。


第2点的话,那么我觉得现实生活之中还有一种可能性的话就是亲子教育,其实现实生活之中其实父母对于孩子教育是无处不在的,但是有的时候的话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孩子未必能感受到,我觉得现实生活之中还在能不能采纳父母的建议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觉得如果亲子教育能够一行下去的话,那么我相信富孩子的在童年会更有幸福感,就是这样子的,以前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个同学,其实他父母的话都是老师,那么对于他的教育是很多的,而且对于他的一些作业的指导也是比较多的,其实他学习比我们更好。


其实现实生活之中就是这样的,父母如果能做好这两件事情,那么孩子的童年会更有幸福感,而且远超过其他孩子,因为这两个活动无论是亲子教育还是亲子游戏,那么对于时间的要求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父母话未必能掏出这么多时间,而且对于父母自身的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我见过很多同学的父母的话,那么他们都忙于作的头都抬不起来,哪有时间跟你玩亲子学习和亲子教育啊,所以说在这个情况之中的话,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孩子的童年会更有幸福感。

3.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幸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心愿,然而,其实孩子的幸福,从他还是妈妈肚子里的小胚芽开始,就已经初具雏形了。下面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一起来看下吧。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1

一位世界着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2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

幸福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心愿,然而,其实孩子的幸福,从他还是妈妈肚子里的小胚芽开始,就已经初具雏形了。

为什么呢?因为幸福最终的归因,就是安全感,而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又来源于父母。

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断提升孩子的心理资本,也就成为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破解的密码。

今天来跟我们聊聊这个问题。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

为什么这样说?

美国“9·11事件”一年后,有人找到一些亲历这个事件的一些孕妇,进行了调查研究。

这些孕妇在事件发生后都出现了心理问题,表现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大变、情感麻木、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等等)。

研究发现,她们的孩子身上也有相同心理障碍的生物学标志,而且,当时正处于孕晚期的孕妇生下的孩子,表现得尤为明显。

也就是说,这些妈妈把当时的情绪传递给了还在子宫中的孩子。她们的孩子出生后,情绪比一般的孩子更为紧张,心理资本也更低一些。

所以,从备孕开始,妈妈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让自己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如果妈妈的情绪稳定,孩子也就可以合理地摄入充分的营养,并满足情绪的发展需求。

平稳积极的情绪,对胎儿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做胎教实际上更多的是做给妈妈的。

同样的,孩子出生后到1岁半之前,他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妈妈是否健康、是否有稳定的情绪决定的。

这个时期,孩子的很多行为能力——坐、爬、走、吃、说话等等,都是一个从没有到逐渐有的过程。

他们是那么的弱小,需要我们全方位的照顾——喂奶,换尿布,看病……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缺乏的,往往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他哭的时候,我们需要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还要能够判断出他是饿了还是尿了,是需要抱抱,还是需要陪他玩……

如果孩子一哭,我们就焦虑不已,甚至打骂他,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不安全的,他们的安全感是很难良好建立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从胎儿期到一岁半,请稳定自己的情绪,并无条件地爱和呵护他。

很多妈妈问我:

“我的孩子(2岁左右)动不动就打我,脾气特别大,他长大后会不会家暴?”

其实,这个跟家暴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如果父母双方都没有家暴,那么基本上孩子也学不会家暴。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主是要想表达自己的反抗——我不再需要你的包办和替代了。

比如,一个2岁左右的小朋友,他努力要挣脱妈妈的怀抱,想去玩路边的'沙子,可妈妈却不放手,非要抱着他去看前面的小花。

这个时候,妈妈抱得越紧,孩子就越要用力挣脱。他可能还会打你,咬你,抓你,甚至还会有很暴躁的脾气。

为什么呢?因为妈妈这么做已经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说,当孩子已经有能力(这个孩子已经会走,有行为能力了)去探索世界的时候,他除了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环境,需要妈妈有稳定的情绪,还需要从自己的尝试中的去获取掌控生活的安全感。

这时,给予他们安全感的方式,就不再是全方位的照料和爱护,而是放开他的活动半径——在保护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他多探索。

否则,你就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叛逆、不听话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第一次叛逆”(1.5-3岁左右)。

前天,我跟女儿在我家小区的花园玩,一个5岁左右的小弟弟走过来和我女儿打招呼,问:“你在看什么书呀”“你在哪里上学呀”……

我女儿就跟我说:你看,这么小就是一个“撩妹小高手”了。

其实,谈不上什么“撩妹”,只是说明他有了社交的需求和能力。

你会发现,3-6岁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说,“我是熊大”,“我是奥特曼”,“我是白雪公主”……他们经常沉浸在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当中。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角色认知的能力,并且对规则和社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除了放开孩子的活动半径,还要:

引导他的社交,让他在游戏规则当中,学会礼貌、礼仪;

引导他在角色认知里,培养起责任感、语言能力、行动能力;

并且进一步培养他的生存能力,包括他做家务的能力。

也就是说,除了进一步拓宽孩子的探索领域、帮助他们认知自己和环境外,还要教导他们了解社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和礼仪,让孩子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这样,他们在环境和交往中,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如鱼得水,轻松快活。

这也是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个6岁的孩子,非常优秀。不仅成绩很好,还会很多才艺,琴棋书画都学得有模有样。

然而,他已经开始厌学,并且要跟我探讨“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这样沉重的话题了。

为什么呢?

原来,他从中班开始,就在学英语,学书法、画画、钢琴、围棋等各种兴趣班;到了大班,妈妈就经常带着他到处秀——展示给别人看,他能背什么,能写什么;上学前班的时候,他已经把一到三年级的课程初步学了一遍。

所以,这个孩子到了一年级,就开始不写作业,想各式各样的办法去逆反。

他的父母想不明白,昔日那个听话的神童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到6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说来,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对颜色、图形很感兴趣,对守恒定律能够有充分的理解,但对文字和概念的东西不感兴趣。

虽然,也有极少一部分孩子确实会对文字感兴趣。但是,不管是否感兴趣,都不要过度教育,不要让孩子过早过多地去学习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

这种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孩子安全感的一种破坏。

比起学知识,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去做的,是最大化地让孩子去玩,让他有规则地玩,因为孩子有非常多的剩余精力需要释放出去。

否则,剩余精力未能及时释放出去,就会造成内伤,如同这个抑郁的一年级的“神童”。

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曾经有一对父母通过微信,跟我控诉他们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听话,多么的叛逆。

比如他故意把分数考得很低,故意去报复爷爷、奶奶的管教方式,甚至故意把一些食物搞坏,还经常嚼着嚼着食物就吐出来,用衣袖擦得满桌子都是……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恪守规则的家庭:孩子的爷爷曾经在政府的政研室工作,奶奶在图书馆工作,姑姑在人民银行工作,爸爸在银行工作,妈妈也是在什么金融办工作……却养出了一个特别叛逆的孩子。

为什么呢?6-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就是成就感和价值感。但他们给孩子立的规则却把它们破坏了。

比如,他们通过零花钱来逼孩子遵守规则:孩子期末考试没有考到多少分,那么零花钱就减去多少;今天哪件事情没有做好,零花钱又会扣掉多少……

这个规定特别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千万不要用钱来交换孩子的人格自尊。凡是人格自尊很低的人都容易犯罪——那些违法犯罪,尤其小偷小摸的人,往往都容易为了钱去降低自己的人格。

另一方面,这样的管教方式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他会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他所有的聪明才智来干坏事——他要从叛逆中感受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只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就是给孩子固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钱,可以自己决定用来买笔,还是买衣服。

两周以后,他的妈妈告诉我说,孩子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总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底,而孩子对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又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生命之初,孩子的安全感在父母稳定的情绪,以及无条件的爱和呵护里。

1岁半到3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对于这个世界最大化的探索中。

3到6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社交里,规则感里,和每一个让他自信的游戏角色里。

6到12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里。

我们做父母的,要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来变化养育方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听话和服从。

如此,我们才能养育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养育一个可以在未来收获幸福的孩子。

4. 有人说:“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 各位怎么理解

小时候无忧无虑,说以幸福是很轻而易举就得到的,所以,小时候幸福是很简单的事。而长大后,随着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身上的负担越来越多,想要幸福就不能想太多,就要简简单单的,才会得到幸福,所以,长大后简单才是幸福的事。

(4)童年幸福感是什么扩展阅读:

幸福的要素:

爱与被爱

有的人虽然家财万贯,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却没有遇到自己真正深爱的女孩,因此单纯以钱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错误的。一个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幸运的遇到了真正深爱的女孩,和这个女孩彼此相爱、彼此依恋、彼此关心、彼此知心、一起生活,快乐的、健康的相守到百岁,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一个心理测试:如果你深爱一个女孩,假如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此生无缘遇到这个女孩,但是可以有百亿元的家产,第二个选择:此生能在茫茫人海中遇到这个深爱的女孩,但是一辈子只能和她过普通的生活,你会怎样选择?

安全感

(1)情感的安全感: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彼此深爱。

(2)身体的安全感:不得病、不伤残。

(3)社会关系的安全感:不被人伤害。

(4)法律的安全感:不犯法。

(5)收入的安全感:够用、稳定。

(6)福利的安全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7)房子的安全感:拥有自己的房子。

(8)生活环境的安全感:家的周围有购物的地方、公交车站等生活配套机构。

(9)心里的安全感:和别人在一起。

舒适感

(1)降低精神的舒适感的因素:忧虑、恐惧、悲伤、烦躁、慌乱、抑郁、心理不平衡、心理负担重、心里负担多等因素。

(2)降低身体的舒适感的因素:劳累、困倦、疼痛、发痒、炎热出汗、寒冷发抖等因素。

生活环境

安全、美观、干净、舒适、方便。

协调

生活中需要思考:和什么人,在什么环境,用什么生活用具,过什么生活,有什么情感。

幸福这种情感需要幸福的生活作为支撑,而幸福的生活也需要三个支撑:和喜欢的人,在喜欢的环境中,拥有喜欢的生活用具。情感、人、环境、生活用具、生活这五个基本方面需要协调,这五个方面之间的不协调(缺少支撑)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5. 一个孩子童年最大的幸福:是被允许做这4件看似“无用之事”

晚饭过后,6岁的果果拿着一个美人鱼娃娃和小兔子,趴在沙发上自言自语玩起了“ 过家家 ” 游戏 。


这时,爸爸略带无奈地说:“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还整天想着玩,人家的孩子拼音都学完了。”


爸爸的焦虑,我能理解。


在教育领域这么多年,我经常听到家长如此抱怨:


“孩子每天都在玩,拼音不学、唐诗不背、加减法也不会,上小学之后能跟上吗?”


在父母看来,玩耍是最“无用”的事。


而事实却是, 游戏 与玩耍对孩子来说,比我们想象中更加重要。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书中指出: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一个儿童的样子。

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对孩子而言,那些我们看似无聊的事情,却蕴藏着能让孩子受益终生的各种能力。


尤其是这4件看似无用的事情,童年时期允许孩子去做,是他最大的幸福。


第一件“无用的事”:玩沙和玩水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种 游戏 ,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如此痴迷,那一定是 沙子


许多家长都不理解,为什么普普通通的沙子和水,竟能让孩子玩的废寝忘食?



从心理学上来看,玩沙和玩水的 游戏 ,对促进孩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首先,玩沙子和水可以发展孩子的感知觉。


沙子和水都是无形的,可以随着孩子的喜好而随意变化。


当沙子和水从孩子的小手中流过,可以给他带来特别的感官刺激。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接触到不同质地的沙子,比如潮湿的、干的、颗粒粗细不同的沙子等;


在玩水的时候,孩子也会感觉到柔滑流动的水,触摸到不同的水温。


就这样,在 游戏 的过程中,孩子的感知觉会锻炼的越来越敏锐。



其次,玩沙和玩水可以练习孩子的肌肉动作和协调能力。


用沙子堆一个城堡,或者挖一个陷阱,拿着小铲子铲过来挪过去;


在这看似无聊、无意义的重复动作中,孩子锻炼了自己的精细动作和协调能力。


所以,当孩子想去玩沙和玩水的时候,一定不要阻止,而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玩个够。

第二件“无用的事”:过家家 游戏


过家家,几乎是除了沙子和水,全世界所有学龄孩子都喜欢的一种 游戏 。


把一个布娃娃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与它们进行“对话”;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细心照顾洋娃娃。


不少家长觉得好笑,这么幼稚的 游戏 到底哪里好玩?



如果说“躲猫猫 游戏 ”是孩子自我发展的第一步,那么“过家家 游戏 ”,则是孩子们 探索 社会 生活的第一步!


通过“过家家 游戏 ”,孩子了解和重复成人世界学习到的规则,并在 游戏 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国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

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 游戏 。”


因此,角色扮演的 游戏 绝非是简单儿戏,它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



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孩子6岁以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内在性格开始定性,他们会喜欢某种特定的人或物,并在实际生活中不厌其烦的进行模仿。


尤其是4岁左右的孩子,非常喜欢玩角色扮演的 游戏 ,而且每次扮演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这意味着孩子新的体验重新开始。


孩子在感受各种角色的过程中,不仅会感受各种体验对象的特性;


更会把自己的性格与之配对,逐渐完善自己的性格。



所以,当小朋友进行过家家 游戏 时,只要不涉及暴力等原则性问题。


大人除了不要干预、阻止他们,同时一定要给予时间与空间,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扮演力和模仿力。


第三件“无用的事”:体验生活


生活就是教育,让孩子体验生活,是为了唤醒孩子的内在生命力。


反观现在很多孩子,在家里很难有机会体验到真实的生活,不用做饭、不用做家务、不用整理房间…


少了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孩子就会渐渐失去感知幸福的能力。



蒙台梭利博士说,一个孩子能够独立地完成某项工作,其自尊和自信就可以得到发展。


通过发展孩子的日常生活技能,即 照顾自己 照顾环境 ,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


在蒙台梭利幼儿园,孩子们刚入园的时候,就是通过日常生活区的教具练习来体验生活。


日常生活领域的教具,很多都是老师的自制教具。


让孩子通过 抓、捏、舀、夹、剪、穿衣、穿鞋穿袜子 等基本动作练习,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蒙台梭利博士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


他们要求独立自主,排斥成人给与过多的帮助,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



如抓、捏、舀、夹、剪、穿衣、穿鞋穿袜子等基本动作。


孩子们喜欢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并乐此不疲。


通过动手体验,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和自信心。


第四件“无用的事”:自由 探索


当孩子能够灵活掌控自己的小手那一刻开始,他就渴望着通过亲身的体验来获得各种经验和认知。


他对周围的世界保持着高度的好奇,想要到处去“ 看一看 ”、“ 摸一摸 ”,甚至放到口中“ 尝一尝 ”。


然而,我们成人总会觉得孩子会碰着、磕着,或者弄脏了衣服,干脆束缚了孩子 探索 的欲望。



孩子的感觉器官异常敏锐,蒙台梭利博士将孩子的这一特性称作“敏感期”。


她认为儿童是感官的 探索 者,感官 探索 的高峰期是0-6岁。


比如手的敏感期到来时,有一个抓的过程: 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


尤其是孩子微小事物敏感期出现时,对小洞口、小纸片、小纽扣等特别感兴趣,非常喜欢用小手去摸、去 探索 。


手的灵巧程度取决于大脑的发展程度!


所以,孩子想要用手去 探索 的时候,是他的敏感期到了,成人不应该以各种理由阻止孩子自由 探索 。



孩子的敏感期来临,家长这样可以这样做:


我们必须抓住孩子成长的敏感期,为他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


懂得放手让孩子自由 探索 ,其实是一种智慧,不要总是以“我为你好”为借口剥夺了孩子 探索 的权利。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对孩子成长来说,有用、没用,其实没有一个衡量的具体标准。


孩子在该玩的年龄就应该尽情地玩耍,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童年被允许玩着长大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每日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成长交流平台,一个有内容、有深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6. “别人家的孩子”是很多孩子年少时缺失“幸福感”的帮凶

幸福感一个很微妙的心理感受,并不是功成名就的人就有幸福感。很多时候,做父母都在拼尽一生力量为孩子创造幸福,但往往事与愿违,被很多关爱包围的孩子并不一定是幸福的。

在某一档综艺节目上,着名主持人吴昕因为承受的压力与焦虑而潸然泪下,在大家眼中这个有着好机遇、高起点的漂亮女生,原来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幸福。反而,因为从小到大她一直成长在来自于父母的无形压力中,在人生道路上不知疲惫的奔跑,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她不那么阳光积极,她害怕失败,她内心敏感而且容易受伤。

生活中或许有很多跟吴昕父母一样的家长,我们以自己的孩子为骄傲,并不知道孩子为了达到他们所期望的预期值,在背后不敢停歇地努力。孩子本身的成就与内心的幸福指数并不成正比。

1.“幸福感”是什么?

幸福感是什么?这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内心世界富裕的孩子,看到成群结队飞过的鸟儿,都会感染到它们的幸福,反而内心世界贫乏的孩子,他们靠着各种新鲜有趣的玩具也不能满足他们更多的需求。幸福是需要感知的,如果孩子本身缺乏幸福的感知能力,他将永远生活在不幸福之中。

2.“幸福感”能给我们人生带来什么影响?

同事小马在办公室拥有很好的人缘,是一个见人爱笑、做事认真的女孩,在我印象中,几乎很少见过她发火或者急躁的模样,有一次按捺不住好奇心问过小马,为什么能养成这样人见人爱的好性格。

小马很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或许是我从小生活比较幸福吧。我的幸福并不是指家庭条件多么富裕,而是我的父母为人谦逊,从不与人争执,他们很注重跟我的沟通与陪伴,让我的童年都被幸福所包围。”

由此可见,童年时期让孩子拥有幸福感知能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它的影响将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①自信心

童年时期的幸福感大多是通过自信而建立起来的,这类孩子他们大多得到来自于父母、家长的表扬与肯定,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遇事不会慌乱,做事也充满了信心。

②内心的安全感

而生活中很多实例也证明了,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遇事总是慌乱、不知所措,随时都会摆出防卫的姿势,哪还有心思去感知幸福?

③解决问题的能力

幸福感让孩子养成乐观而积极的性格,让他们遇事不会朝着消极一面去想,而是会开动脑筋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只知道哭闹、面对困难和问题而不知所措。

④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内心拥有幸福感的孩子,他们凡事懂得积极地进取,哪怕是自己没有涉猎过的陌生领域,也敢于进行挑战,因为内心的安定与幸福,他们对前路无所畏惧。他们的往往有着比同龄孩子更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对于孩子一生都有很深远的影响。而这种能力的培育,是从幼儿阶段就开始萌芽,到青少年阶段就逐步成型,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将孩子对幸福感知的能力摆在重要位置。

3. 别让压力成为打压“幸福感”的帮凶

邹紫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但是在培养孩子这件事上,邹紫是不遗余力。从孩子读幼儿园开始,就为孩子报名了各种培训班,她的理由很充分——“总得给孩子机会去尝试才能知道他到底行不行?”。

为了应付高额的各种辅导班费用,邹紫与老公节衣缩食,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在这样稍显清贫的家庭环境中自然也免不了夫妻争吵。每到此时,儿子桐桐就会蜷缩在沙发上,如同一只受伤的小刺猬。

邹紫不明白,自己拼尽了努力为儿子创造好条件,为什么儿子非但没有如同自己设想那样成才?反而变得性格内向、木讷呢?这就是压力剥削了“幸福感”,让孩子失去了幸福的感知能力。

① 内心的自卑

内心自卑的孩子总是很逞强,他们不敢轻易认输,只有不断逼迫自己努力,让自己更优秀一点,但优秀的背后也掩盖不了他们的自卑,他们总是遇事容易退缩,内心充满了胆怯,根本无法去感知到幸福感!

② 身心俱疲

“这次考试你不能失败。”、“爸妈为了你努力打拼半辈子,你可不能比隔壁某某还差劲。”这样类似的话语常挂在父母嘴边,也成为了孩子心尖上挪不开的大石头,为了能达到父母的希望,于是他们只有不停歇的努力,没有玩乐时间、不敢松懈,导致了他们身心俱疲,哪能谈得上幸福感?

③ 没有太长远的目标

大多数生活在高压之下的孩子,他们都习惯于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没有太长远的目标,将所有的精力都应对做好眼前的事。表面看,高压下的孩子努力、上进,但是他们极大可能在短暂目标达成之后失去人生的方向。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不当,会让它具有“杀人于无形”的威力。作为父母,有教导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不可避免要给予孩子一定的压力,但如果压力超过了孩子承受的底线,亦或者是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不能有一个缓冲期,都容易产生反效果。

您家的孩子是否具有幸福的感知能力?当孩子有压力的时候,是否有会向您倾述呢?欢迎就压力与幸福感的问题,大家留言一起分享您们的经验。

7. 怎样才能让孩子心中充满幸福感童年的幸福感对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

怎样才能让孩子心中充满幸福感?童年的幸福感对孩子的人生有多重要?什么事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幸福呢?来说说我每天在做的事情吧。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幸福,让她在这平凡的世界中处处能够感受到。

有很多人会给孩子计划未来的幸福,但太偶然的幸福好几年才遇到那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幸福有时候就会被淡忘。

8. 有关“童年: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作文

难忘母校——我最“美丽”的童年
童年回忆就像一只银铃,系在我们的心坎上,只有不停奔跑,它才会发出悦耳的声响.童年是美好的,而又是一去不可再来,也是成长的开端. 我们就像迷迷糊糊地跑了一场马拉松,吃吃力力地从幼儿园跑进小学,再从小学跑进中学……白线勾画的跑道不知何时早已消失,而我还在苦苦地寻找,寻找我在母校里的童年与回忆 ……
母校有很多令我难忘的事物,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片有如绿荫的师生情——难忘和蔼可亲的低年级老师,是您带领我——一个低年级的学生踏进知识的海洋.当每次我在“大海”中迷失方向时,是您们指引我,手把手的教会我识别方向,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感谢中年级老师!在中年级的两年里,是您教导我要做一个踏实、守纪的人.是您为了锻炼我,让我加入了班干部行列,让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班级、学校服务,使我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了自我.于是,我牢记着您的教诲,自豪地走上了五年级的路;责任心使我辅助班主任把班级管理井井有条,这当中,我与老师结下了不解的师生情;很幸运的碰上了教学经验丰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班主任老师,是您让我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我明白了“成功=1%的天才+99%的汗水”的意思;很幸运的成为管理严格、教学有方的语文老师的小帮手;很幸运的成为英语发音标准,教学负责的英语老师的学生,在您孜孜不倦的教学下,我终究以优秀的英语成绩还您了一个惊喜;感谢您,我的数学老师,因为您的教导,您的给予,才会有今天的我……也正是您们,使我在母校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使我们真正领悟到了一种无私、一种执着,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敬业,什么是关爱,什么是专注,什么是追求.六年来,我们师生之间建立了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如今,我们就要离开母校,到一个新的学校去了,这绵绵的情丝怎么能割断呢?
老师的爱的确让我难忘,更让我难忘的,就是同学情深.是啊,那时,我每天都会幻想“什么时候能够像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一样,飞过那片潮湿的天空,而不打湿翅膀?”时间就像一把剪刀,“咔嚓”的一下就从我的童年记忆中减去了六年岁月:转眼间,临毕业了,我也到了那个年龄,我有多想对正在向以前的我一样幻想地孩子说一声:“你们可知道,拥有打不湿的翅膀是需要多少的毅力,勇气,决心,坚定?又吃了多少的苦,受了多少的累?”……我忘不了在学习中同学们那一双双热情的手;忘不了在生活中,同学们那一颗颗炽热的心;那蕴含着的友谊,是那样的纯洁.那水晶般的笑容,是那样的真诚.那有如花苞的心灵啊,那比大山还坚定的信念,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使我忘怀!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也许是欢乐;也许是忧愁;谁又能决定去和留! 人,总是会在走新路的时候恋着旧路,而路, 也总是在懵懵懂懂地恋着旧时走过去的人 纵使我们流着泪,流着沉甸甸的盐质很高的泪,我们也会在告别的站台上挥挥手,笑一笑,就这样,转过身去,打点好童年对我们的馈赠,作一次最后的童年的旅行……
难忘母校,难忘——童年……

9.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就要在平时做好哪5点

哈佛教授: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对孩子来说,“幸福感”可以帮助他拥有更多的自信,变得更加开朗。

充满“幸福感”的孩子能用更乐观,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挫折,也能将“幸福感”传递给周围的人,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对孩子树立一个健康发展积极的三观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种有爱的家庭对孩子学习来说就是最重要的后盾也是最大的支撑,可以通过帮助孩子生活充满自信。

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都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阅读全文

与童年幸福感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事业单位交了企业保险怎么办 浏览:222
政治政府如何激活夜间经济的 浏览:799
幸福牛怎么用 浏览:893
2019的现代爱情剧有哪些 浏览:764
越南美女为什么愿意嫁给中国男人 浏览:673
属羊与属狗合作事业怎么样 浏览:281
婚姻瓶颈怎么度过 浏览:873
经济类都包括哪些专业 浏览:860
心里突然很渴望爱情怎么办 浏览:516
播放婚姻时多少秒 浏览:783
未来的故事讲的是什么 浏览:112
幸福树叶子卷曲叶子干怎么办 浏览:695
爱情漫画哪个软件好 浏览:995
颍东幸福时代哪个好 浏览:691
什么是美女来历 浏览:629
什么是被细节打败的爱情 浏览:130
现代婚姻法什么时候颁布 浏览:345
法院如何经济独立 浏览:612
13岁男孩心跳多少为健康 浏览:218
事业单位面试班费多少 浏览: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