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培养孩子的幸福感,这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要想让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现在的观点就是要让他努力读书,只有读书读得好,985 211的名校毕业的学生出来以后找了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拿着高工资。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现在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吧。
其实真正的要培养让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让他能够抵抗失败的挫折感。然后要告诉他这个人生只是短短几十年,更厉害的也就百年左右。最重要的并不是你能够赚多少钱,而是你如何能够更好的做人。在这个世界上做事情其实就是做人。想要让你的内心更加的丰富,你就要放下更多的东西,你要告诉他,你的人也是一个暂时居住的躯壳而已。你只是通过你的这个人来做更多的事。所以要控制情绪。也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所以你要培养他这种能力,就必须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心才能够定下来,才能够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从挫折苦难当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而成为一个内心丰满幸福的人。
㈡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怎么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1、给孩子自主感。只要孩子的要求不过分。小事上,我们可以尽量满足孩子。睡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做主的空间越大,他日后对事物的掌控感就越强。然后他的责任感也会越强。
2、给孩子归属感。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他,尤其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这个时候你要跟他说原因,说之后该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着他,只不过是无法认同,他现下所犯的错误而已。
3、给孩子价值感。培养孩子价值感的方式有很多,家长通过示弱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需要。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其实每个孩子都有想要表达自己的欲望。家长通过示弱,一方面可以孩子可以感觉到自己不被父母需要;还有就是可以锻炼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
㈢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幸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心愿,然而,其实孩子的幸福,从他还是妈妈肚子里的小胚芽开始,就已经初具雏形了。下面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一起来看下吧。
一位世界着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
幸福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心愿,然而,其实孩子的幸福,从他还是妈妈肚子里的小胚芽开始,就已经初具雏形了。
为什么呢?因为幸福最终的归因,就是安全感,而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又来源于父母。
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断提升孩子的心理资本,也就成为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破解的密码。
今天来跟我们聊聊这个问题。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
为什么这样说?
美国“9·11事件”一年后,有人找到一些亲历这个事件的一些孕妇,进行了调查研究。
这些孕妇在事件发生后都出现了心理问题,表现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大变、情感麻木、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等等)。
研究发现,她们的孩子身上也有相同心理障碍的生物学标志,而且,当时正处于孕晚期的孕妇生下的孩子,表现得尤为明显。
也就是说,这些妈妈把当时的情绪传递给了还在子宫中的孩子。她们的孩子出生后,情绪比一般的孩子更为紧张,心理资本也更低一些。
所以,从备孕开始,妈妈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让自己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如果妈妈的情绪稳定,孩子也就可以合理地摄入充分的营养,并满足情绪的发展需求。
平稳积极的情绪,对胎儿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做胎教实际上更多的是做给妈妈的。
同样的,孩子出生后到1岁半之前,他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妈妈是否健康、是否有稳定的情绪决定的。
这个时期,孩子的很多行为能力——坐、爬、走、吃、说话等等,都是一个从没有到逐渐有的过程。
他们是那么的弱小,需要我们全方位的照顾——喂奶,换尿布,看病……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缺乏的,往往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他哭的时候,我们需要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还要能够判断出他是饿了还是尿了,是需要抱抱,还是需要陪他玩……
如果孩子一哭,我们就焦虑不已,甚至打骂他,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不安全的,他们的安全感是很难良好建立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从胎儿期到一岁半,请稳定自己的情绪,并无条件地爱和呵护他。
很多妈妈问我:
“我的孩子(2岁左右)动不动就打我,脾气特别大,他长大后会不会家暴?”
其实,这个跟家暴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如果父母双方都没有家暴,那么基本上孩子也学不会家暴。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主是要想表达自己的反抗——我不再需要你的包办和替代了。
比如,一个2岁左右的小朋友,他努力要挣脱妈妈的怀抱,想去玩路边的'沙子,可妈妈却不放手,非要抱着他去看前面的小花。
这个时候,妈妈抱得越紧,孩子就越要用力挣脱。他可能还会打你,咬你,抓你,甚至还会有很暴躁的脾气。
为什么呢?因为妈妈这么做已经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说,当孩子已经有能力(这个孩子已经会走,有行为能力了)去探索世界的时候,他除了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环境,需要妈妈有稳定的情绪,还需要从自己的尝试中的去获取掌控生活的安全感。
这时,给予他们安全感的方式,就不再是全方位的照料和爱护,而是放开他的活动半径——在保护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他多探索。
否则,你就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叛逆、不听话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第一次叛逆”(1.5-3岁左右)。
前天,我跟女儿在我家小区的花园玩,一个5岁左右的小弟弟走过来和我女儿打招呼,问:“你在看什么书呀”“你在哪里上学呀”……
我女儿就跟我说:你看,这么小就是一个“撩妹小高手”了。
其实,谈不上什么“撩妹”,只是说明他有了社交的需求和能力。
你会发现,3-6岁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说,“我是熊大”,“我是奥特曼”,“我是白雪公主”……他们经常沉浸在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当中。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角色认知的能力,并且对规则和社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除了放开孩子的活动半径,还要:
引导他的社交,让他在游戏规则当中,学会礼貌、礼仪;
引导他在角色认知里,培养起责任感、语言能力、行动能力;
并且进一步培养他的生存能力,包括他做家务的能力。
也就是说,除了进一步拓宽孩子的探索领域、帮助他们认知自己和环境外,还要教导他们了解社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和礼仪,让孩子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这样,他们在环境和交往中,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如鱼得水,轻松快活。
这也是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个6岁的孩子,非常优秀。不仅成绩很好,还会很多才艺,琴棋书画都学得有模有样。
然而,他已经开始厌学,并且要跟我探讨“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这样沉重的话题了。
为什么呢?
原来,他从中班开始,就在学英语,学书法、画画、钢琴、围棋等各种兴趣班;到了大班,妈妈就经常带着他到处秀——展示给别人看,他能背什么,能写什么;上学前班的时候,他已经把一到三年级的课程初步学了一遍。
所以,这个孩子到了一年级,就开始不写作业,想各式各样的办法去逆反。
他的父母想不明白,昔日那个听话的神童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到6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说来,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对颜色、图形很感兴趣,对守恒定律能够有充分的理解,但对文字和概念的东西不感兴趣。
虽然,也有极少一部分孩子确实会对文字感兴趣。但是,不管是否感兴趣,都不要过度教育,不要让孩子过早过多地去学习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
这种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孩子安全感的一种破坏。
比起学知识,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去做的,是最大化地让孩子去玩,让他有规则地玩,因为孩子有非常多的剩余精力需要释放出去。
否则,剩余精力未能及时释放出去,就会造成内伤,如同这个抑郁的一年级的“神童”。
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曾经有一对父母通过微信,跟我控诉他们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听话,多么的叛逆。
比如他故意把分数考得很低,故意去报复爷爷、奶奶的管教方式,甚至故意把一些食物搞坏,还经常嚼着嚼着食物就吐出来,用衣袖擦得满桌子都是……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恪守规则的家庭:孩子的爷爷曾经在政府的政研室工作,奶奶在图书馆工作,姑姑在人民银行工作,爸爸在银行工作,妈妈也是在什么金融办工作……却养出了一个特别叛逆的孩子。
为什么呢?6-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就是成就感和价值感。但他们给孩子立的规则却把它们破坏了。
比如,他们通过零花钱来逼孩子遵守规则:孩子期末考试没有考到多少分,那么零花钱就减去多少;今天哪件事情没有做好,零花钱又会扣掉多少……
这个规定特别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千万不要用钱来交换孩子的人格自尊。凡是人格自尊很低的人都容易犯罪——那些违法犯罪,尤其小偷小摸的人,往往都容易为了钱去降低自己的人格。
另一方面,这样的管教方式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他会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他所有的聪明才智来干坏事——他要从叛逆中感受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只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就是给孩子固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钱,可以自己决定用来买笔,还是买衣服。
两周以后,他的妈妈告诉我说,孩子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总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底,而孩子对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又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生命之初,孩子的安全感在父母稳定的情绪,以及无条件的爱和呵护里。
1岁半到3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对于这个世界最大化的探索中。
3到6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社交里,规则感里,和每一个让他自信的游戏角色里。
6到12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里。
我们做父母的,要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来变化养育方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听话和服从。
如此,我们才能养育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养育一个可以在未来收获幸福的孩子。
㈣ 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幸福感的培养呢
1、学会倾听
对于孩子来说,内心是非常渴望得到父母关注的,没有什么其他事情比父母能够认真倾听他们讲话更重要了。父母只有学会倾听才能够建立起亲子沟通的通道,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可能喜欢重复一些话,有的话也许父母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是,请不要打断他,不要显得不耐烦,而要认真地去倾听,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关注。
有的时候,当你正在忙着做家务或者其他事情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跑过来饶有兴致地同你讲一件事情,请不要敷衍他,而是暂时停下手中的事情,微笑地看着他,把注意力放到他的身上,听他把话说完,再去忙别的事情。我的儿子小的时候,常常会在我忙着煮饭的时候跑到厨房,同我分享他的新发现,或者什么有趣的事情,我都会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儿听他讲话。他能够感受到我在认真地听,所以当他讲完离开的时候,脸上总是带着满足的微笑。与此同时,我的内心也会产生满满的幸福感。
2、经常表达对孩子的爱,对孩子微笑,并拥抱、亲吻他
在充满爱意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最快乐的,父母要每天花时间向孩子表达爱。美国的一位人际关系专家将父母对孩子的爱分为两种:一种是“爱的大餐”,另一种是“小点心”。“爱的大餐”是指每天3次,每次至少3分钟主动向家人和孩子表达爱。“爱的小点心”有很多种,可以亲吻额头、微笑、拥抱、赞美、感谢等等。
父母对孩子微笑,就相当于对孩子说:“我爱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听到这3个字更让人开心的事情了。
你爱过吗?如果有爱你的人,你的心会变得柔软。如果有你爱的人,你会变得勇敢、坚强。
有专家指出,一个人每天获得4次拥抱,只能维持生存;每天获得8次拥抱,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每天获得16次拥抱,他才能够成长。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永远不要吝啬对孩子表达爱,对他微笑、亲吻、拥抱他,我们的这些行为可以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产生神奇的功效,对于孩子是非常有益处的,能够让孩子获得自信和安全感。
3、善于赏识并鼓励孩子
有的父母总是喜欢简单而笼统地对孩子说:“宝贝,你真棒!”这不是有效的鼓励,这是对孩子品性的评价,会像刺眼的阳光一样让孩子感觉不舒服、反感,甚至有可能会让孩子做出相反的行为。当孩子取得一些进步,或者学会了新的技能之时,我们要尽量对具体的细节进行称赞。
比如:“宝贝,屋子那么乱,你居然收拾得这么井井有条,书桌上的书摆放得整齐极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宝贝,你画的这幅画儿真是太有趣了,我喜欢小姑娘身上的那件泡泡连衣裙!”这样的欣赏与鼓励比空洞的“你真棒!”更容易让孩子得到快乐、满足与积极的自我暗示,也会对孩子形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更多地关注于自己的努力,形成内在的自我成长动力,建立自信心,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
4、给孩子创造更多,接触大自然与艺术的机会
带着孩子爬山、滑雪、骑车、散步,去听音乐会,都可以丰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获得更多的快乐。多接触大自然、多运动,可以让孩子的身体更健康,并且从运动中获得自豪感。听古典音乐、学习某种乐器,或者参加表演展现才艺,不仅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也可以让孩子通过音乐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促进自我表达,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变得更有自信。
5、教育孩子学会付出
付出总是比收获更让人感到幸福,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孩子去接触不同的人,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可以带孩子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可以买一些书本、玩具寄给贫困儿童,可以去看望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当孩子看到了世间百态,学会了关心他人,学会了付出,就会珍惜和感恩当下的生活,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体会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付出、可以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的人,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力。
6、培养孩子的幽默感
相关研究表明,幽默感是考验一个人情商高低的重要因素,拥有幽默感的人大多性格阳光开朗,同时拥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乐观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和痛苦,比较快乐地生活。幽默感并非与生俱来,有70%左右都来自于后天的培养。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幽默感的培养。
7、营造亲密而快乐的家庭氛围
当我们长大成人,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关于快乐的记忆,通常最先想到的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景象,那些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快乐交谈的声音、画面,仿佛瞬间就出现在眼前。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要非常珍惜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读书、一起旅行的时候,我们要尽量让这段时光温馨而快乐。因为不久的将来,这些温馨的画面都会成为孩子成年后最美好的回忆,这些回忆为生命打底,也足以温暖孩子的一生,成为他获得幸福感的不竭源泉。
㈤ 如何培养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成功的人不一定快乐,但快乐的人一定是成功的。真正的幸福是父母是否快乐,幸福感是内心一种持久快乐的感觉。
父母如何做才能拥有一个具有幸福感的孩子呢?
1、学会倾听,学会感同身受的倾听,移情式倾听。
2、经常对孩子表达爱,每天花时间对孩子提供爱的大餐和小点心。
爱的小点心包括微笑、赞美、亲吻额头,每天获得16次拥抱才能获得成长的欲望和力量。
3、善于赏识和鼓励孩子
4、给孩子创造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从运动中获得自豪感,听古典音乐。
5、教育孩子学会付出,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恩当下生活,体会自己有能力
6、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幽默是考验一个人情商的标志,幽默感并非天生的。
7、营造亲密的家庭氛围,珍惜全家人一起共处的时光,制造美好的生命底色。
㈥ 如何提高小孩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 好好说话,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该鼓励的时候就鼓励,而不是看到孩子很失落了,还继续打击,说一些带刺的话。
2.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一点理解,少一分责备与抱怨。
3. 生活中的仪式感。特别的日子,特别的礼物,送给特别的人。偶然的惊喜能让生活增添几分幸福。
4. 信任孩子,适度放手。非原则性地决定都可以将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父母只提供建议,分析利弊,无论小孩怎么选择,都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
5. 善待另一半,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夫妻关系必须放在首位。一个温柔顾家的爸爸,一个善良贤惠的妈妈,互相关心,经营好家庭,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6. 跟小孩沟通时,要平视,耐心倾听。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点评孩子的对错。要感同身受,才能令孩子接受我们的建议。当小孩失落时,要适当地鼓励;当小孩做对的时候,要适当地肯定;当小孩做错事情时,指出问题,及时纠正,给出建议。
7. 哭是一种发泄方式,允许孩子哭。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告诉小孩:哭并不代表懦弱,在小孩伤心挫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拥抱小孩,告诉小孩人生路上不总有崎岖,哭过笑过,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㈦ 家长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呢
方法:夫妻之间关联和睦,假如要想塑造出一个幸福感高的孩子,那么夫妇相互关系一定是尤其关键的。我们可以留意到,有一些夫妇并不是因为爱情挑选了完婚,在孩子出世以后,两人的分歧很有可能会越来越大,那样就会对孩子的心态导致特别大的损害。所以说夫妻之间的爱情可以危害到孩子的,大家一定要关怀另一方,理解另一方,那样才能让孩子在一个友好的家庭氛围中发展。
多关注孩子,针对每一个孩子而言,她们期盼父母关注自身。有的父母工作中特别繁忙,在那样父母的内心中,感觉假如孩子一直乖巧,听话,学习培训成绩优良就可以了。父母并不关注孩子的内心深处,我提议父母改正自身这类不正确的念头。大家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不能只在乎自身,应当花时间去关注孩子,理解孩子。许多孩子的学习压力十分大,假如父母一味给孩子报补习班得话,只能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所以说我提议,每一位父母要有效的对待孩子的学业成绩。
㈧ 如何培养出幸福快乐的孩子
作为一名家长,想要培养祝幸福快乐的孩子,我们一定要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和鼓励,这样才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平时我们要多和孩子们像和朋友交流一样轻松的交谈,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并学会充分尊重他们,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接受我们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和让自己得到成长,从而才可以培养出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幸福快乐的孩子们。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学会不断的提升自我,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这样才会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想要做到自我提升,以下几个要点可以很好的帮助到我们:
1.全面了解和认识自我
我们要睿智安静地反省下自己,彻底地认识下自己,自己的优缺点列举出来,明白自己哪些方面已经做得很好,哪些方面还存在努力不足,更客观的认识自己,有哪些方面现在就能够解决,哪些需要比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够解决等等,充分认识自己后才能够有效的提升自我,找到改善的目标,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2.把目光知道放长远一些
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只看眼前,而是要把目光放长远,当我们做一些重大决定时,能够考虑到五年以后的境况,我们就能够更自主和自律起来,一个人的眼光越是长远,他的目标越是明确,越是能够坚持一些良好的习惯。
3.目标确立要符合实际
不现实而且过于理想,这就导致了努力一段时间依然看不到希望的不良状况,因而就会失去努力的动力,无法继续坚持,所以我们订立目标一定要实际,每天多进步一点点,进而才会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4.敢于改变和提升自我
当你想变得自律更优秀,一些不良的习惯就会随之而进行改变,而想改变不良的习惯,就一定要,经过不断的努力和自我调整,所以坚持自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坚持,才能培养出新的优良的良好生活和工作习惯,这样才可以有效提升自我,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㈨ 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专栏: 理事会教育
推荐编辑: 仙灵
推荐语 :幸福感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和动力,要怎样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呢?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公认可行的方法。特此推荐。
“天底下没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爱的方式不同”。这是儿子昨天晚上对我说的话。无论哪种养育方法,无论哪种教育方式,我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幸福的重要因素不在于外物,而在于是否真正拥有幸福感。
什么是幸福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要依次建立起两个幸福感。一个是首要幸福感,第二个是次要幸福感。
首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对父母给予自己的爱,能够完全确定,毫不怀疑,坚信父母会永远无条件地爱他。次要幸福感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快乐。
首要幸福感的培养,对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一旦建立起来就会伴随终身,永远都不会改变,孩子不需要父母一直在身边,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会真正走向独立。
一个人如果没有牢固的首要幸福感,就很难拥有完整的次要幸福感。往往容易把内心的快乐过分依赖于外在的东西。如果结果令人满意,他们就很快乐,很自信。反之,他们就会感到很挫败,很迷茫。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总是依赖于外在的事物,这样的人注定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呢?
1.完整的家庭
孩子真正的幸福其实在于父母是否快乐。是否能够营造快乐的家庭氛围,是否能够给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是否能够用幸福快乐的精神去影响孩子。
2.身体的健康。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可以更加有力量,可以有更加充沛的精力去学习,去生活。从而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可以丰富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身心得到放松,获得更多的快乐。
3.品德的培养。
先成人再成才。“成人”远比“成才”重要。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智力因素只占20%,而另外80%则是人格因素。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榜样。及时发现自己性格的缺陷,践行终生学习的理念。让自己过得充实且幸福。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孩子收获幸福的能力。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积极乐观,不畏艰难,懂得感恩,学会付出。让他懂得付出比收获更让人感到幸福。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比如在家多做家务,为父母端茶递水,为父母捶背揉肩,为父母排忧解难。
4.善于赏识孩子。
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对具体的细节和行为进行及时称赞。让孩子得到正面的激励。获得更多的认同感。
大多数人认为夸奖可以让孩子更自信。实际上夸奖可能会导致情绪紧张和行为反常。夸奖越多,不端行为可能就越多,因为孩子想表现出“真我”。有时候刚刚夸奖孩子,孩子就做出了与“夸奖”相反的事情。夸奖需要适度。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赞美的语言应该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他才能受之无愧。才能拥有真实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5.正确表达对孩子的爱
如果有人爱你,你的心就会变得柔软。如果你爱别人,你的心会变得勇敢而且坚强。在成长过程中,无论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尽量不要以“爱之深,责之切”去指责。而是以朋友,家人的身份站在孩子的身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孩子坚信,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是无条件地爱他的。
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快乐的,但快乐的人必然是幸福而成功的。幸福感是内心一种持久性的快乐。让它始终陪伴着孩子的成长,为孩子提供快乐的源泉和动力。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拥有幸福感的人,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