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缺乏幸福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生活中如何增强孩子的幸福感呢
幸福感,是内心最真实的体会,没法用言语去描述。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则是相当重要的添加物,幸福感能让他们变得坚强不屈,始终日常生活在太阳底下。
不过在许多父母心里,他还意识不到“幸福感”的必要性,乃至感觉有些娇情。也正是因为父母这种错误的念头,让孩子在不自信的道路上,越来越远。童年时期,并没有体会到幸福快乐的孩子,她们下面的美好时光,都不会太过顺利。
自然,也有许多父母意识到幸福感,而且要想给孩子给予充沛的幸福感。在父母心里,给孩子多一点的陪伴和交流,就可造就幸福感。这种观念,真的有些片面性,由于对孩子而言,幸福感是来自于许多方面,并不是陪伴这么简单。
关键在于聆听,亲子间有互动交流,才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陪伴。跟孩子呆在一起的时候,请学会放下手头上的工作中,手机跟别的繁琐的事儿,真真正正享受这一刻。需要不断的找话题聊天,造成孩子的倾诉欲,而且用心地聆听。
其次爱的表达,孩子的判断能力比较弱,她们想要的爱,是大声说出来的。因此父母要勇敢的求爱,每天一句“我喜欢你”,会使孩子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他非常清晰,父母始终是爱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幸福感也也不断的提高,而且学会表达爱。
结尾是赞扬,毫不保留的赞美和一定,让孩子明白自己特别优秀。有很多的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变得自豪,因此非常少去赞扬她们,就算做得非常好。父母有担忧是正确的,但这样的方法不可行,乃至算得上有意打击孩子,让他们觉得比不过别人。
写在最后:从小,让孩子做个内心幸福的人。将来,他目光所及的区域,全是温暖与阳光向上的一面。由于幸福快乐的孩子,内心始终留着阳光一面,很少会有负面的情绪。只是幸福感,就可催生出许多良好的习惯,肯定是一笔丰厚的宝藏。
2.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说孩子吧,刚刚满两岁,正是咿呀学语最喜欢说话的时候,总是语出金句,令人哭笑不得,不过从她身上,反射了好多我们当父母的影子
比如,她每次说害怕的时候,我们会告诉她:宝宝不要怕,爸爸妈妈都会保护你的
前段疫情期间,我咳嗽的厉害,每次咳嗽,她都会跑过来给我拍拍背,并且说到:妈妈不要怕,宝宝会保护你的。瞬间治愈....
她每次闹脾气,我会告诉她,不要哭,小孩子不可以发脾气,在哭就会生病,要去打针的
在我们玩闹中,她会不小心打到我,我就假哭的厉害,她会很严肃的告诉我:妈妈不要哭,在哭就去打针
每次有好吃的,她就会给爸爸妈妈一起吃,并且嘴上还念叨:好朋友要一起分享
早晨我去上班,她都会说:妈妈再见,你要慢一点哦,爱你,mua.....
晚上睡觉前,自己抱着小玩偶哄睡,并且会过来亲亲我说:晚安妈妈;再翻过我的身上,过去亲亲爸爸:晚安爸爸
除了亲子生活的温情外,我深深的感谢老公为家庭的付出,他真的是一个细心又贴心的生活伴侣
我做的很多决定,都离不开他的支持,工作上我比较忙,他下班第一时间赶回家陪孩子,除了工作外,他几乎没有外交,他说很享受孩子和家庭给他带来的幸福感;以至于孩子两岁了,我给洗澡的次数屈指可数,洗衣服,换尿不湿,冲奶,哄睡等等,只要他在家,几乎全包,可以称的上超级奶爸
昨晚我说想吃板栗,晚上九点我们开车出去买,回来后我去洗漱,回到卧室就看到他在剥板栗
冬天想吃水果,好多次都是他洗好并且用热水温好
很多事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我们都不要想当然的去享受,也要感恩对方每次的付出,生活才会更好,有次我问他:对于闺女教育,有没有好的引导方法,让她以后幸福感会更高。我老公回我:爸爸爱妈妈,就是对闺女最好的教育,没什么比言传身教更重要
3. 想要提升孩子幸福感,家长在生活中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呢
想要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家长平时就必须要多关心一下孩子,不要总是去询问孩子的成绩,可以选择去关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平时可以主动的去给孩子准备一些他们比较喜欢吃的东西,或者是多花一些时间陪伴着孩子,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非常的幸福。孩子平时在做选择的时候,父母也是需要去关心一下孩子的选择,也要去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跟家长本身就有着非常亲密的血缘关系,所以说只要家长能够注重跟孩子相处的方式,就可以让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能够有效地减少很多争吵的一种现象。好好的教育孩子,才能够让孩子变得更加开心,让孩子更加喜欢家长。而家长也是应该要理解自身的一个问题,要积极的让孩子知道该如何去改变自己的行为。
4.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就要在平时做好哪5点
哈佛教授: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对孩子来说,“幸福感”可以帮助他拥有更多的自信,变得更加开朗。
充满“幸福感”的孩子能用更乐观,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各种挫折,也能将“幸福感”传递给周围的人,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对孩子树立一个健康发展积极的三观是非常有帮助的,这种有爱的家庭对孩子学习来说就是最重要的后盾也是最大的支撑,可以通过帮助孩子生活充满自信。
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些都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5. 父母哪些行为可以大大提升小孩幸福感
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现在很多小孩因为学业的繁重,很少能够体会到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场景了。而很多爸爸妈妈在吃饭的时候,也化身为了低头族。吃饭的时候,也是抱着个手机,很多时候孩子和爸爸妈妈说句话,也是得到了很敷衍的回答。从而让孩子吃饭的兴致都降低了。其实,如果你可以放下手中的手机,好好的陪孩子吃上一顿饭,不管孩子和你说什么,你都认真的倾听,好好的回答,就会让孩子特别的开心,幸福感也随之而上升。
一起看书、孩子在看书的时候,也是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在身边的。在他们看书的时候,如果你能够陪在身边,他们就会觉得你特别的爱他们,从而对看书的兴致也越来越高,理解能力越来越强,成绩也会越来越好的。
6. 作为家长,该如何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呢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作为家长,该如何养出幸福感强的孩子呢?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如今许多父母都不晓得该怎样去表述自身对小孩的爱,总感觉沉稳才算是较好的方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当小孩体会不上来源于父母爱的情况下,小孩便会越来越并没有信心,逐渐质疑自身,因此父母一定要常常抱抱小孩或是去做一些亲密无间的动作,让宝宝感受到来源于爸爸妈妈的爱,平常还可以对宝宝说一些我喜欢你那样的话那样会让宝宝感受到幸福快乐。最终父母要留意的是,非是全部物质生活上的达到,便会让宝宝感受到幸福快乐,爸爸妈妈保证优质的守候,跟小孩开展有效沟通,那样才让宝宝感受到幸福快乐的。
7. 如何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序言:想要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一定要注意表达出自己的爱,让孩子在一个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才能够更加的幸福和安全。平时也要注意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孩子沟通交流,这样也能够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
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或者是工作上都会有很大的烦恼,一定要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也要注意克制自己的行为,如果在孩子面前抱怨生活抱怨工作的话,也会让孩子对于长大产生恐惧。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用打骂的方式,也不要用语言攻击孩子,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及时的指出来错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这种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8. 如何提高小孩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1. 好好说话,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该鼓励的时候就鼓励,而不是看到孩子很失落了,还继续打击,说一些带刺的话。
2.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多一点理解,少一分责备与抱怨。
3. 生活中的仪式感。特别的日子,特别的礼物,送给特别的人。偶然的惊喜能让生活增添几分幸福。
4. 信任孩子,适度放手。非原则性地决定都可以将决定权交给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父母只提供建议,分析利弊,无论小孩怎么选择,都是人生中的一段经历。
5. 善待另一半,良好的夫妻关系才能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夫妻关系必须放在首位。一个温柔顾家的爸爸,一个善良贤惠的妈妈,互相关心,经营好家庭,才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6. 跟小孩沟通时,要平视,耐心倾听。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点评孩子的对错。要感同身受,才能令孩子接受我们的建议。当小孩失落时,要适当地鼓励;当小孩做对的时候,要适当地肯定;当小孩做错事情时,指出问题,及时纠正,给出建议。
7. 哭是一种发泄方式,允许孩子哭。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告诉小孩:哭并不代表懦弱,在小孩伤心挫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地拥抱小孩,告诉小孩人生路上不总有崎岖,哭过笑过,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9.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幸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心愿,然而,其实孩子的幸福,从他还是妈妈肚子里的小胚芽开始,就已经初具雏形了。下面分享如何培养孩子的幸福感,一起来看下吧。
一位世界着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孩子的幸福感如何建立
幸福也是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心愿,然而,其实孩子的幸福,从他还是妈妈肚子里的小胚芽开始,就已经初具雏形了。
为什么呢?因为幸福最终的归因,就是安全感,而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又来源于父母。
因此,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断提升孩子的心理资本,也就成为我们每个父母都需要破解的密码。
今天来跟我们聊聊这个问题。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从胚胎时期就开始了。
为什么这样说?
美国“9·11事件”一年后,有人找到一些亲历这个事件的一些孕妇,进行了调查研究。
这些孕妇在事件发生后都出现了心理问题,表现出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大变、情感麻木、失眠、逃避会引发创伤回忆的事物、易怒、过度警觉、失忆和易受惊吓,等等)。
研究发现,她们的孩子身上也有相同心理障碍的生物学标志,而且,当时正处于孕晚期的孕妇生下的孩子,表现得尤为明显。
也就是说,这些妈妈把当时的情绪传递给了还在子宫中的孩子。她们的孩子出生后,情绪比一般的孩子更为紧张,心理资本也更低一些。
所以,从备孕开始,妈妈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让自己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态。如果妈妈的情绪稳定,孩子也就可以合理地摄入充分的营养,并满足情绪的发展需求。
平稳积极的情绪,对胎儿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做胎教实际上更多的是做给妈妈的。
同样的,孩子出生后到1岁半之前,他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由妈妈是否健康、是否有稳定的情绪决定的。
这个时期,孩子的很多行为能力——坐、爬、走、吃、说话等等,都是一个从没有到逐渐有的过程。
他们是那么的弱小,需要我们全方位的照顾——喂奶,换尿布,看病……否则,他们将无法生存。
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缺乏的,往往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所以,在他哭的时候,我们需要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还要能够判断出他是饿了还是尿了,是需要抱抱,还是需要陪他玩……
如果孩子一哭,我们就焦虑不已,甚至打骂他,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他的生活环境是不安全的,他们的安全感是很难良好建立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有安全感的人,一个幸福的人,那么从胎儿期到一岁半,请稳定自己的情绪,并无条件地爱和呵护他。
很多妈妈问我:
“我的孩子(2岁左右)动不动就打我,脾气特别大,他长大后会不会家暴?”
其实,这个跟家暴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如果父母双方都没有家暴,那么基本上孩子也学不会家暴。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主是要想表达自己的反抗——我不再需要你的包办和替代了。
比如,一个2岁左右的小朋友,他努力要挣脱妈妈的怀抱,想去玩路边的'沙子,可妈妈却不放手,非要抱着他去看前面的小花。
这个时候,妈妈抱得越紧,孩子就越要用力挣脱。他可能还会打你,咬你,抓你,甚至还会有很暴躁的脾气。
为什么呢?因为妈妈这么做已经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说,当孩子已经有能力(这个孩子已经会走,有行为能力了)去探索世界的时候,他除了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环境,需要妈妈有稳定的情绪,还需要从自己的尝试中的去获取掌控生活的安全感。
这时,给予他们安全感的方式,就不再是全方位的照料和爱护,而是放开他的活动半径——在保护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让他多探索。
否则,你就会发现,孩子突然变得叛逆、不听话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生第一次叛逆”(1.5-3岁左右)。
前天,我跟女儿在我家小区的花园玩,一个5岁左右的小弟弟走过来和我女儿打招呼,问:“你在看什么书呀”“你在哪里上学呀”……
我女儿就跟我说:你看,这么小就是一个“撩妹小高手”了。
其实,谈不上什么“撩妹”,只是说明他有了社交的需求和能力。
你会发现,3-6岁年龄段的孩子,经常会说,“我是熊大”,“我是奥特曼”,“我是白雪公主”……他们经常沉浸在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当中。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角色认知的能力,并且对规则和社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除了放开孩子的活动半径,还要:
引导他的社交,让他在游戏规则当中,学会礼貌、礼仪;
引导他在角色认知里,培养起责任感、语言能力、行动能力;
并且进一步培养他的生存能力,包括他做家务的能力。
也就是说,除了进一步拓宽孩子的探索领域、帮助他们认知自己和环境外,还要教导他们了解社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和礼仪,让孩子了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这样,他们在环境和交往中,才会有的放矢,才会如鱼得水,轻松快活。
这也是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个6岁的孩子,非常优秀。不仅成绩很好,还会很多才艺,琴棋书画都学得有模有样。
然而,他已经开始厌学,并且要跟我探讨“人为什么要活着?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这样沉重的话题了。
为什么呢?
原来,他从中班开始,就在学英语,学书法、画画、钢琴、围棋等各种兴趣班;到了大班,妈妈就经常带着他到处秀——展示给别人看,他能背什么,能写什么;上学前班的时候,他已经把一到三年级的课程初步学了一遍。
所以,这个孩子到了一年级,就开始不写作业,想各式各样的办法去逆反。
他的父母想不明白,昔日那个听话的神童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3到6岁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具体说来,这个阶段的孩子普遍对颜色、图形很感兴趣,对守恒定律能够有充分的理解,但对文字和概念的东西不感兴趣。
虽然,也有极少一部分孩子确实会对文字感兴趣。但是,不管是否感兴趣,都不要过度教育,不要让孩子过早过多地去学习数学、语文等学科知识。
这种违背了孩子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孩子安全感的一种破坏。
比起学知识,我们这个时候更应该去做的,是最大化地让孩子去玩,让他有规则地玩,因为孩子有非常多的剩余精力需要释放出去。
否则,剩余精力未能及时释放出去,就会造成内伤,如同这个抑郁的一年级的“神童”。
这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曾经有一对父母通过微信,跟我控诉他们的孩子是多么的不听话,多么的叛逆。
比如他故意把分数考得很低,故意去报复爷爷、奶奶的管教方式,甚至故意把一些食物搞坏,还经常嚼着嚼着食物就吐出来,用衣袖擦得满桌子都是……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恪守规则的家庭:孩子的爷爷曾经在政府的政研室工作,奶奶在图书馆工作,姑姑在人民银行工作,爸爸在银行工作,妈妈也是在什么金融办工作……却养出了一个特别叛逆的孩子。
为什么呢?6-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就是成就感和价值感。但他们给孩子立的规则却把它们破坏了。
比如,他们通过零花钱来逼孩子遵守规则:孩子期末考试没有考到多少分,那么零花钱就减去多少;今天哪件事情没有做好,零花钱又会扣掉多少……
这个规定特别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千万不要用钱来交换孩子的人格自尊。凡是人格自尊很低的人都容易犯罪——那些违法犯罪,尤其小偷小摸的人,往往都容易为了钱去降低自己的人格。
另一方面,这样的管教方式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他会因此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他所有的聪明才智来干坏事——他要从叛逆中感受自己的力量。
所以,我只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就是给孩子固定的可以自己支配的零花钱,可以自己决定用来买笔,还是买衣服。
两周以后,他的妈妈告诉我说,孩子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总之,安全感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基底,而孩子对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又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生命之初,孩子的安全感在父母稳定的情绪,以及无条件的爱和呵护里。
1岁半到3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对于这个世界最大化的探索中。
3到6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社交里,规则感里,和每一个让他自信的游戏角色里。
6到12岁,孩子的安全感在他的成就感和价值感里。
我们做父母的,要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来变化养育方式,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听话和服从。
如此,我们才能养育一个有安全感的孩子,养育一个可以在未来收获幸福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