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评价“格兰特研究”的正确性
格兰特研究是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同时也最全面的精神心理健康研究。该研究始于1938年,研究的对象是268名身体健康、适应良好的哈佛新生(全部为男性)。
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研究人员不间断追踪这些当时刚刚踏入哈佛的268名男子,记录他们的职业起伏、婚姻状况、为人父母以及祖父母的生活,以及如何度过老年。这是人类历史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的综合性纵向研究(注: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批受试者进行重复的研究),这个研究项目被称为格兰特研究。据了解,该计划耗资2000万美元。
在格兰特研究的所有报道中,样本的真名都被隐去。其中有一些人公开承认参与了研究——比如《华盛顿邮报》长期出版人本·布莱德利。但大多数人都对此守口如瓶——例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据传他也是受试者之一,但他的所有档案都被从研究所提走,直到2040年才能够解密。这很有讽刺意味——正是档案被提走表明了肯尼迪曾经参与格兰特研究,而这一点从未被公开承认过。
链接:耗时75年 花费2000万美元 追踪268名哈佛精英
哈佛求解“幸福密码”
乔治·瓦利恩特
参加测试的哈佛毕业生
画/张永文
什么是幸福?幸福历来被认为是一种难以捉摸和转瞬即逝的东西,对于某些人来说,甚至连试图追求幸福都是徒劳之举,有人这么说过,“幸福就像是一只蝴蝶,当你对它紧追不舍时,你总是无法将它掌控,但如果你安静地坐下来,它或许会降临在你的身上。”
那么,关于幸福,是否存在着一个通用的方程式?如果它是由爱、工作和心理调节组成,那它们的配比各是多少?
在长达75年的时间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着一项名为格兰特研究的项目,推算着“幸福”。
这是一个堪称幸福的人生,也是格兰特研究中一个堪称完美的幸福样本,他的编号是47:他很富有,年轻时自己打拼出一片天地;现在他已经活到了80多岁,很少到医院就医;他的妻子患过癌症,但已经康复,仍然陪伴在他左右;他有两个出色的子女,还有孙子和孙女。
但他经过了什么样的波澜?又是怎么做到这些的?有没有什么经验之谈?我们能否借鉴一下?据报道,格兰特研究积累的数据可谓丰富:从在学校内尽情闲聊的日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军队服役,经历结婚和离婚,在职场上晋升或失败,一直到退休——268名研究对象一直在做着健康检查、接受心理测评,答复问卷调查,并且坐下来接受面谈。而从1967年开始,美国精神病学家乔治·瓦利恩特开始担任研究负责人,他既是调查者,也是分析者。现在,仍然活着的一小半受试者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瓦利恩特本人也已经是79岁高龄,因此对格兰特研究以及瓦利恩特本人的一生进行总结,时机都已经到了。
美国《大西洋月刊》记者约书亚·沃尔夫·申克就是进行总结的这个人,他也是接触到格兰特研究档案的首名记者,最近,他对该研究项目以及瓦利恩特进行了探寻。
>>缘起试图分析塑造“正常年轻男子”的心理因素
从一开始,格兰特研究就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胆冒险:20世纪30年代,在哈佛大学负责医疗服务的阿里·博克与他的资助人、百货业巨头威廉托马斯·格兰特一起构思出了这一项目。1938年9月,博克撰文指出,医疗研究给予了患病者太多的关注,仅仅把身体划分成症状和疾病,通过显微镜研究人体,无助于探寻更紧急的问题——如何幸福地生活。他的研究将动用一批在校大学生,以分析塑造“正常年轻男子”的心理因素。他对正常的定义是:“通常被称为成功生活的情感和生理因素的结合体。”
博克召集了跨越医药学、生理学、人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一支研究团队。结合健康数据、学业记录,以及哈佛各学院院长的推荐,他们筛选出268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1942、1943和1944年毕业的学生,并利用各种可用的科学工具、对他们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测量。在一次家访中,社工甚至将受试男孩的历史翻了个底朝天——不仅问到了他什么时候停止尿床、对性的知识从何而来,还询问了他的父母以及其他亲戚的病史和社会史。男孩还提交了书写样本,并与精神病学家频繁面谈。他们还脱光衣服接受测量,研究人员还对他们进行“人体测量学”分析,这是一种所谓的“颅相学”,据说能够从身体比例看出一个人潜藏的性格。
1942年,博克接受哈佛大学校刊采访时说,他有关成功男子的研究旨在缓解“全球层面上的不和谐”。格兰特研究早期研究的一份文件称,该研究未来成果的重要性将堪比苏格拉底、伽利略的成就。但实际上,早期研究的实用性很令人意外——研究人员将这些研究数字借给美国军方,用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挑选军官。
>>波折过于宏大,换了好几拨资助者,险些无果而终
事实上,科学研究的资助者总是很想快点出成果,没有精力长期与科学家耗着,因此大多数研究都会无果而终。
而格兰特也不例外:他坚持了大约10年——出钱让研究人员们每年邮寄详细的调查问卷给受试者,定期举行案例研讨会,并且出版了雪片似的研究论文和好几本书籍。终于,他不再给研究团队寄支票。
上世纪40年代后期,洛克菲勒基金会对研究产生了兴趣,向一位名为玛格丽特·兰蒂斯的人类学研究者提供资金,继续追踪受试者,当时绝大部分受试者仍在配合研究。
但到了50年代中期,研究已经难以维系。研究团队被解散,仅有一名哈佛心理学家查尔斯·麦克阿瑟在继续该项目,调查频率锐减到了两年一次,其中部分问题涉及吸烟习惯和香烟品牌选择,原因是项目的资助者换成了美国烟草行业巨头菲利普·莫里斯。
似乎,这项人类史上“时间最长的研究”就要结束了。
但纵向研究就像红酒,越陈越香。随着格兰特研究的受试者进入中年,他们中许多人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时已经进入了20世纪60年代,受试者也都已经40多岁。调查样本中有四个人在竞选参议院议员,一个人服务于总统内阁,还有一个人成了美国总统。
在炫目的成功下面,也掩藏着黯淡的人生。早在1948年,受试者中就有20人表现出严重的精神疾病困境。到50岁时,大约三分之一受试者曾在不同时段接近瓦利恩特提出的精神疾病标准。
在这些哈佛精英的笔挺外套下,跳动着一颗颗备受困扰的心脏。这种状况完全出乎博克所料,20世纪60年代,他曾说:“我挑选他们时,他们都是正常的。一定是精神病学家们弄错了。”
>>人物终于有幸找到了一个能讲故事的研究者
博克最终认识到,这不是一项简单的自然科学实验,而是事关成功人生定义的长时间研究,因此,要想让这项研究焕发生机,就需要借助讲故事的方式。
好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格兰特研究计划终于有幸找到了这个能讲故事的人——乔治·瓦利恩特。瓦利恩特出生于1934年,他的父亲克拉普曾是一位热衷于阿兹特克文明的考古学家,在他两岁时,父亲放弃了成为“印第安纳琼斯”(电影中的探险人物),穿上了西装,先后担任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主管。
据瓦利恩特回忆,父亲是一个成功人士,从未表现出一丝疑虑或者压抑。然而在1945年一个星期日的下午,44岁的克拉普在午睡后离开了位于宾州的家,再也没有回来。妻子在一个水塘边发现了他,他身边放着一把左轮手枪,子弹从口中射入。
瓦利恩特当时只有10岁,几年后,一个邮包带来了克拉普的哈佛大学毕业25年同窗联谊纪念册,瓦利恩特花了好几天细细翻看,从图片和文字中探寻当年的大学生如何变成了47岁的成年人。从事纵向心理研究的种子从此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他后来也上了哈佛大学,毕业后又在被誉为“通往弗洛伊德的殿堂”的波士顿精神分析研究所深造,研究如何接近人生真相。
>>成果人生成功要看如何应对困难,而“幸福就是爱”
1967年,也就是参与格兰特研究的哈佛大学学生返校参加毕业25周年活动的那一年,33岁的瓦利恩特决定,他将把余下的职业生涯全部用来追踪这些受试者。他所关注的不是这些人遇到了多大或者多小的困难,而是他们如何应对这些困难,以及达成了什么效果。他所用的主要阐释工具是心理分析术语“适应性”,即对痛苦、冲突以及不确定性的无意识反应。
“适应性”在心理学上也被称为“防御机制”。瓦利恩特解释说,防御是人类最基础的心理过程。比如说,当我们受伤时、伤口的血液会迅速自动凝结,防止我们流血而死;而当我们遭遇心理挑战时——大到母亲去世、小到鞋带断了——防御机制将伴随我们度过情绪沼泽。
瓦利恩特将防御机制从最劣到最优分为四等。位于底端的是最不健康的,也就是“精神病态的”防御机制,比如偏执狂、妄想狂。
比这高一级的是“不成熟”,包括被动攻击,忧郁症、心理投射、幻想等。
“神经质的”防御机制在“正常人”中非常普遍,包括“理智化”、“情感分离”、“压抑”等反应。
最健康的、也就是“成熟”防御包括利他主义、幽默感、合理期待(对未来的不适有所预见和准备),压抑(自觉推迟对冲动或冲突的注意,留待状态好时解决),以及升华(找到情感出口,比如在运动中释放攻击性)。
瓦利恩特认为,适应性由过往的痛苦经历唤起,终生都会发挥作用。
以参与格兰特研究的两个人为例,他们分别被化名为“古德哈特”和“塔里顿”。两人都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孤单地长大。古德哈特出生在蓝领家庭,父亲顽固不化、嗜酒如命,母亲则非常胆小,焦躁易怒。塔里顿的家庭比较富有,在郊区长大,但他同样有个酗酒的父亲,母亲则患有严重忧郁症,令他很担心她会自杀。古德哈特后来成了民权领域的全国领袖,被瓦利恩特称赞为善用“升华”和“利他主义”的“成熟防御机制”大师。
在接近50岁时,古德哈特被格兰特研究项目评为在心理调适方面做得最好的前五名。而与此同时,塔里顿的排名则落在了最后五名。他是一名医生,离了三次婚,习惯用酒精和镇静剂麻醉自己。瓦利恩特评价,塔里顿习惯“分离”和“心理投射”反应,也就是“精神病态”和“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塔里顿53岁时,由于滥用药品恶习复发,他自杀了。而古德哈特活到了70岁。
瓦利恩特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研究对象90多岁,并得出了带来了一些关于“老年”的新发现:我们的人生在晚年也会继续发展,并且通常变得更加丰富。虽然研究对象千差万别,但瓦利恩特说,这个为期75年,耗资2000万美元的研究指向了一个只有五个字的简洁明了的结论——“幸福就是爱”。
>>结论瓦利恩特的幸福锦囊
如何追求更幸福、更具意义的人生?以下是格兰特研究总结出的五条真谛:
1.爱才是真正重要的
幸福=爱+找到一种能够应对现实生活、同不会把爱推开的方式解释:生活中唯一重要的是情感联系。一个人可以有成功的事业,有很多钱并且身体健康,但如果没有能给予他支持、充满爱的情感联系,他不会感到幸福。
2.金钱和权力不是唯一
幸福=不必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权力
解释:我们发现在接近80岁时,一个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与其出身的社会阶层,甚至他本人的收入都不再有必然联系,说到终身成就,唯一重要的就是你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3.终生都在寻找爱
幸福=无论我们的人生如何开始,都有可能获得幸福
解释:一位叫戈弗雷的男子参与格兰特研究时,人生前景十分黯淡。但在人生即将走到终点时,他是最幸福的一个。为什么?瓦利恩特说,“因为他终生都在寻找爱”。
4.联系非常重要
快乐=联系
解释:研究发现,牢固的情感联系无疑是预测人生满意度的最重要元素。职业满意度也一样,感到工作与自己息息相关,远比通过工作赚钱或者获取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
5.挑战以及挑战带给你的希望使人快乐
快乐=心理应对机制+创造性的表达
解释:心理应对机制,瓦利恩特称之为“从尘土中炼金的能力”,对我们的社会支持和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秘密就在于,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替代自我中心,不再一门心思沉溺于自己的情绪波动和觉察到的问题。在这方面,特蕾莎修女和贝多芬都是绝好的例子。“特蕾莎修女的童年生活非常悲惨,但她通过照顾他人,拥有了极其成功的人生”,瓦利恩特说。“贝多芬能够借助艺术对抗病痛的秘密在于,当他谱写‘欢乐颂’的时候,能够和他的音乐建立联系。”
>>案例从19岁到82岁一位受试者的人生
“幸福就是爱 人真的会改变”
参与成为格兰特研究的受试者时,戈弗雷19岁,格兰特研究给所有参与者一个未来人格稳定性的预测评分,分数由A到E分成五个等级,戈弗雷是最低的“E”。
但时间给了所有人意料之外的答案——他后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在工作、爱情和娱乐等方面都获得明显的成就——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使他成为格兰特研究中成功的一位。
由此,瓦利恩特认为,戈弗雷一生阐明了格兰特研究的两条最重要成果。一条是:“幸福就是爱”,另一条是,人真的会改变。
戈弗雷的父母属于上层社会,但他们都在社交方面情感疏离,并且病态地多疑。就读哈佛大学后,他成为校医务室的常客。从哈佛医学院毕业后,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戈弗雷试图自杀。但在35岁那年,戈弗雷有了一次令他脱胎换骨的经历:由于患上肺结核,他在一家医院住了14个月。10年后他回忆说,得知要住院时,他的第一个念头是“太棒了。我可以在病床上躺上一年,做我想做的事,不用理睬别人”。戈弗雷这次患病经历,最终给予了他童年时未曾获得的情绪安全感。
出院后,戈弗雷成为一位独立执业医师。他结了婚,成长为一名负责人的父亲和诊所负责人。随着岁月流转,他的心理防御机制变化了,形成成熟的适应性。戈弗雷70岁时,瓦利恩特曾经问他,他学到了什么。他眼中含着泪花,脱口而出,“我学到了爱”。
75岁时,戈弗雷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如何被爱治愈。“我来自一个失调的家庭。但真正的满足源于我逐渐变成了这样一个人:舒适、愉快、并且有成效。我慢慢意识到,只有爱才能使我变得坚强、完整。”
82岁那年,在攀登阿尔卑斯山时,戈弗雷心脏病发去世。追思仪式上挤满了人。他的儿子这样说:“他(戈弗雷)一生生活俭朴,却有着丰富的情感联系!”
2013未完待续,2014继续看他们的……
安倍
还会出啥样歪招?
金正恩
还会有啥惊人之举?
普京
会不会解决个人问题?
奥巴马
明年继续衰下去?
斯诺登
还会再揭美国的丑?
鲍卡斯
中美关系走向哪?
英拉
能否重现笑容?
巴沙尔
还能当总统吗?
2014年,国际大事不断,从“奥巴马医改法案”、“斯诺登披露棱镜门事件”、“叙利亚化武危机”、“埃及穆尔西政权被推翻”、“美国政府短暂关门”、“朝鲜二号人物张成泽被拿下”等等,每一件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这些事件中的人物,他们或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或在重大事件中挺身而出……作为亲历者,他们一年的经历反映了国际2013年的大事。
他们在2013年曾经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2014年,他们仍将在我们的眼前,继续吸引我们的目光。
那么,就让我们再度关注他们的脚步……
② 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读后感
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我们有所收获,让我们从阅读中学会更多的知识,增长见识。下面是我整理收集的毕淑敏破解幸福密码读后感,欢迎阅读!
《破解幸福密码》是毕淑敏老师的一本关于幸福的书。全书共六章,分别是《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放下包袱》《持花而行》《从自卑走向幸福》《封印悲伤,再建自我》《适当应激,缓解焦虑》《幸福不是奢侈品》。在书中,毕淑敏老师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通过案例,为我们详细解答如何破解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死亡、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书中还讲述了许多人遭遇过的心灵痛苦,以及许多人正在经历着的现实痛苦。
在当代社会,物质条件好了,却有许多人觉得不幸福(和好友闲聊时,常听到一些叹息:“越过越没劲,一点儿幸福感都没有”、“幸福离我越来越远了”等)。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得到幸福?毕淑敏老师认为,幸福首先是一种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其次,幸福不是电光石火般的短暂之旅,而是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一生。生命中温暖的瞬间、美妙的时刻,那种在我们心中可以久久去体味的真情,就是幸福最朴素的东西。所以,她特别强调:“一个人如果心理不健康,他是无法体会到幸福的。”这不禁使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有一种人,他们放纵自己的生理本能,享受模拟幸福而成瘾,如购物瘾、结婚瘾、攀比瘾、网络瘾、吸毒瘾等,但这个本能很快会枯竭,最后遭遇更大的困苦。还有一种人,贪多多的钱就认为获取了幸福,自然最后就毁灭了自己。而也有一种人,他们在做平凡的、正面的工作中享受着人生的幸福,他们的幸福是持久的,甚至是一生的!
所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值得信赖的人,能有效抗击焦虑和危机”。当我们因为家庭琐事欲罢不能深感沧桑之时,当我们遭遇挫折泪如雨下之时,是身边的亲人、朋友,他们为我们摆脱煎熬的依靠,成为我们倾诉和依靠的臂膀——这就是我们幸福的最大源泉!
对于毕淑敏老师我并不熟悉,只知道有这样一位大人物:着名的心理学家、作家,。可是,当我拜读了《破解幸福密码》之后,才重新认识了她。一个离我们原是很近很近的人,近得可以直接走进我们的心灵,倾听我们的心声,再用她温暖的理智的语言为我们细细分析潜藏在意识深层中的创伤,比如自卑、抑郁或者恐惧。诚如她在书中所说:"我愿在心与心之间架起一道小桥,哪怕只是几块垫脚的青石板也好,将我们琐屑凌乱的生命连接。"
我想,《破解幸福密码》之所以成为大众偏爱的好书,除了题目的耐人寻味之外,主要还是内容的充实、丰富。全书分为六个大章,每一个章节毕淑敏老师都以她简洁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思,再加上富有情趣的小故事向我们娓娓而谈,把幸福的内涵解剖得淋漓尽致。由书而知,毕淑敏老师眼中的幸福不仅仅是指人们生活中每一时刻的快乐,而是指整个的生命状态,若痛苦过后指向幸福,那么这些痛苦无疑也是幸福的一部分。这些独特的见解粗看有点不可思议,可是细细品来却意义深刻。
我相信每一个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定义,而往往有一些人喜欢把幸福定格在一个模式中,就是说那种让人相信能够感到幸福的幸福,可是那种幸福很虚无,在毕淑敏老师的书中称为"伪幸福"。试想,连毕淑敏老师这样一位大师也无从给幸福下定义,只能从"它不是什么"来推断,那么我们又何必做那种无谓的努力。幸福其实本没有定义,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诚然,我们如何才能很好地掌握那种感觉呢?那就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幸福观。有的人与世无争,在纷乱之中自处一块清静之地,这样的人就很容易感觉到幸福;有的人爱慕虚荣,一但别人比他出色马上心存妒忌,这样的人首先心态都没有放好,更谈不上幸福了。其实幸福说难很难,说易也容易。只要一个具有健康心态的人,再以一种平和的友好的目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幸福就与他不远了。
其实,有时候幸福就在我们眼前,如果你愿意大可随手取得。可是,我们总是把幸福过于的夸大,甚至在当今社会,谈到幸福简直认为是一种奢侈品。幸福是平淡的,是一种淡淡的美好的感觉,在你劳累的时候感觉到的丝丝的暖意就是。然而,我想说,寻求幸福的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可是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枉了来此一生,也不枉了毕淑敏老师花费这么大的精力出版此书,给我们细说幸福在生命中的重要。
在生活中,我们喜欢给重要的事情加密,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各自的幸福密码。它的复杂与否完成取决于人的本身。我常常对我的朋友说,即使你再累再烦也要试着对自己微笑。在我的理解中,这个微笑就是打开幸福的密码,至少也是通向幸福的渠道。而毕淑敏老师之所以用"破解"这个颇有神秘色彩的动词,除了说明她对此书的重视之外,同样希望更多的人来关心幸福,寻找幸福。无论如何,只有我们都幸福了,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的美丽、和谐。
最近,有幸拜读了着名心理学家、作家毕淑敏老师的《破解幸福密码》,很受启发,原来获得幸福有密码,每个人的幸福密码就掌握在自己手里,因此,我的幸福我做主!
幸福,词典解释为生活,境遇愉快美满。我认为是幸运加福气,就是有意义的快乐。幸福是一个香饽饽,人人愿意得之。然而不同的`心态决定了不同的幸福观。有把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为幸福,有把奋斗创业为幸福,有把追求财富最大值满足私欲为幸福,有把多做善事、造福人类为幸福。我的幸福观就是快乐过好每一天,让所有与我结缘的朋友,因我的存在而幸福!就像美国诗人艾米丽.迪金森所说“若我能挽救一颗心免于破碎,我将不虚此生;若我能抚慰一个生命的创伤,或舒缓一个人的苦痛,或帮助一只昏厥的知更鸟重返鸟巢,我将不虚此生”。
该书破解了影响幸福的心灵枷锁-----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死亡恐惧等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了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其实人心如太阳,有阴晴之分,人心如明月,有圆缺之别。自然界中的日月未变,变化了的是我们的视觉;生活中的幸福轮回未变,变化了的是我们的心态!
幸福观取决于心态。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她微笑,她就报之以微笑;反之亦然。俗话说,有钱人有钱多的烦恼,穷人有穷人的乐趣。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和不幸时,要学会逆势思维,朝最坏处想,向最好处努力,要有点鲁迅先生说的阿q精神胜利法。如果你认为自己幸福,你就会对生活充满阳光,心态就好,就会应接到美好的幸运和福气,生活也就会幸福的!幸福女神是非常有灵性的,她决不会惠顾不喜欢她的人!因此,我们要想幸福,就要首先调整心态,过好生活种的每一天!
幸福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那里亮;不幸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愿天下所有想幸福的人都能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幸福点,靠自己的心态赢得终身幸福!
《破解幸福密码》是教育部门推荐阅读书目之一,作者是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百家讲坛毕淑敏教授。作品以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思关注生命与死亡,书写幸福与冷暖。
书中写道: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指他的生命整个状态,即使有经历痛苦的时刻,但他明白这些痛苦的真实意义,他知道这些痛苦过后,依然指向幸福。甚至可以说,这些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他在总体上仍然是幸福的。
书中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着什么是幸福?用许多生动的例子阐述着幸福蕴含的深刻含义,使人有一种恍然醒悟的感觉。在这里我简单地阐述一下我读完此书后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
幸福,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意识;幸福,是人人向往的一种感觉,每个人都希望能够过幸福的生活,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尽相同,因为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人们对幸福的定义、来源、内容、形式、追求都不同,即幸福观不同,因此,大家的幸福感当然也就不同。有人说幸福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一个相爱的伴侣,一个心爱的宝贝!有人说幸福就是拥有一份平凡的工作,珍藏一个心动的故事,喜欢懂你的知己,常记一份默默的祝福,忘却世俗的烦恼,留下一串浪漫的回忆!有人说拥有平安、拥有健康、拥有爱那才是完整的幸福!………
我说,幸福是一种心情,它是一种知足、淡泊、随遇而安、乐己所乐、心怀感激之情;幸福与心态有关。悲观的心态,使人恢心丧气;而乐观的心态,使人充满活力。“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态决定人生,心态决定命运,心态决定幸福。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在挫折、不幸、灾难或厄运降临的时候,我们务必保持乐观的心态,而不能被悲观的心态所俘虏。
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幸福的人,很满足现在的生活,我没有过多的奢求,只要家人朋友身体好,生活好那就是最大的幸福。如果心情愉快,工作起来也会比较有激情,有激情了自然就能感觉到幸福了。其时,我有时也常感叹人生的不尽如人意,我无法做到圣人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我也懂得要以“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的心态直面人生,人们常常左右不了外部的世界,但是,人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心态。把握住了自己的心态,也就拥有了一个美丽而安宁的精神世界,幸福就向我们涌来,当然,说说容易,很多时候不易做到,正像毕老师所说的,其实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心理也会感冒,而且我们在谈身体上疾病的时候会说预防为主,增强体制,其实我们的心理也是预防为主,增强心理的素质,要意识到,平凡的拥有才是幸福的真谛;幸福之人并非拥有一切,只是尽力享受生活的赐予。看看上班族回到属于自己的家,静静的听听音乐,做饭,这是属于一个人的幸福。想家的时候就打个电话回家,简单的问候,父母的牵挂,这也是一种幸福。某个周末几个朋友一起吃顿饭,一起逛街,这也是一种幸福。某天接到某个朋友的电话,也许只是短暂的几句话语,但这也是一种幸福,至少还有人很关心你。
幸福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那里亮;不幸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愿天下所有想幸福的人都能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幸福点,靠自己的心态赢得终身幸福!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一点心得,最后想和大家分享一首散文诗——《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偎依在妈妈温暖怀抱里的温馨;
幸福,是依靠在恋人宽阔肩膀上的甜蜜;
幸福,是抚摸儿女细嫩皮肤的慈爱;
幸福,是注视父母沧桑面庞的敬意。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有人说过:“真正的幸福是不能描写的,它只能体会,体会越深就越难以描写,因为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也就是说,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在别人眼中,幸福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愉快的,使人心情舒畅,甜蜜快乐的。
幸福就是当我看不到你时,可以这么安慰自己:能这样静静想你,就已经很好了。幸福就是我无时无刻不系着你,即使你不在我身边。
幸福就是每当我想起你时,春天的感觉便洋溢在空气里相思本是无凭语----
幸福就是不管外面的风浪多大,你都会知道,家里,总有一杯热腾腾的咖啡等着你。
幸福就是当相爱的人都变老的时候,还相看两不厌。幸福就是可以一直都在一起,合起来的日子是一生一世,从人间到天堂。
幸福,是一扇上了密码锁的大门。有些人穷其一生没明白究竟该如何解开密码,而有些人则很淡然地就开启了幸福之门。幸福有时很简单,简单到一句问候。幸福有时又很淡然,淡然到渴时的一杯白开水。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追随毕淑敏老师谈不丹之旅的脚步共同感受幸福的真正含义。
“不丹”,梵语译为“西藏的边陲”。它还有着许多诗情画意的名字,如“云中之国”、“森林之国”、“花卉之国”等。从这些带有着神秘美好而令人向往的色彩的称呼中,我们似乎能感受到不丹是一个崇尚自然淳朴宁静的幸福国度。的确,不丹就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以国民幸福总值来衡量生活质量的国家。它宛若是一个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坐落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上。在那里,到处都是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的景象。说到自然,不禁想起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正所谓顺应自然,乃人道也。不丹国家的人民就非常地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我想,这就是不丹王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原因之一。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惟其万物和谐,方可产生幸福感。
所以说,幸福来源于自然,而归于自然。幸福是一种淡然,淡泊名利故无忧;幸福是一种心静,心静泰然故无虑;幸福还是一种自然,自然之源而源于自然。幸福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得以返朴归真,感受自然的美好,顺应自然而不改造自然,亲临自然而不破坏自然,尊重自然而不违背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境界。
当我们真正理解自然含义的时候,我们便感悟到了幸福、拥有了幸福。或许,这就是破解幸福密码的密钥。
闲暇时,我有幸拜读了毕淑敏老师的《破解幸福密码》,使我对幸福有了新的认识。
本书主要是围绕心理学来展开进行的,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某个场合提到心理学,比如说:某个平时技能不错的员工去参加技术比武,结果却输给比自己技能差的员工,我们会说:“他心理素质不行。”再比如说:平时很能说的员工去参加面试却支支吾吾,我们会说:“他太紧张了。”这还是心理问题。
人的积极与消极也是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积极或消极,全看他心理是否健康,心理不健康的人看问题容易钻牛角尖,并且不接纳他人的意见,认为别人反馈意见是攻击、是别有用心、是鸡蛋里挑骨头,而心理健康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会勇敢的接受,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吸取教训,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这样的人在其整个人生体验的外在表现上是幸福的。
什么是幸福?有人说幸福是个人感觉,有人说幸福是物质的满足,有人说幸福就是没有痛苦、没有挫折。其实,真正幸福的人,即便在经历痛苦的时候内心也是乐观向上的,因为他们明白这些痛苦的意义,甚至可以说: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
记得刚学电焊时很痛苦,整天拿着手锤、錾子、砂轮机给师傅们清渣打磨,搞得灰头土脸。趁师傅喝水休息时我找来废铁板自己练习,脾气好点的师傅过去给指点指点,脾气不好的师傅过去说:一边去,瞎焊啥!但是当我保持好的心态,不断地去努力尝试,最终得到师傅们的认可:焊缝成型不错啊!那一刻我充满了自豪与幸福。同样的事情,如果那时候我没有调整好心态,活又脏又累,师傅又没个好话,要么不干了,要么消极对待敷衍了事,那么走到哪里我都学不会电焊。
其实,只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敢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相信我们都可以去大胆地拥抱幸福。
看这本书时,每每看到至真至情之处,我就泪流满面,我想大概是书中讲述太有道理了,书中指出:忽视身体的语言,微妙创造了自己的疾病。并且还复述了路易斯海给出了身体语言的小词典。那时我正感到喉咙不适,对照一下看了看。看完这部分的内容我竟然感冒了,是不是我自己有意在排毒呀?
那什么叫幸福?
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医生,作者毕淑敏告诉我们,幸福感来源于目标感,所谓有意义的快乐便是幸福。毕淑敏说,“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他一定要为生活找点意义。生活本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要让它变得有点意义。生活本身并不幸福,所以我们要幸福地生活。”
很多新颖的观点首次出现在《破解幸福密码》里。在书中,毕淑敏从心理学、医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通过案例,为我们详细解答如何破解自卑、抑郁、焦虑、悲伤、死亡、恐惧等这些潜藏在意识深层的创伤,思考与探索和谐平衡的心灵艺术。
书中最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开始阐述幸福的:要出自卑走向幸福……封印悲伤,再建自我……适当应急,缓解焦虑……
书中指出:“哀伤不必强求消失,只是成为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不要把悲伤的骨骸永远存放在记忆的衣橱里,一打开柜门就散落一地。要把它打包,放在记忆的深处。心里的安静,也要渐次完成,不必急。”哀伤也要释放出来。
在全书,我深有感受的是这一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值得信赖的人,能有效抗击焦虑和危机。”愿拿到这本书的人能细读、细品、细悟,生命的律动,生活的节奏,也许会因此而不同。
人生多么不容易。所以,抓住生活里每时每刻的幸福,享受生活,接受自己,快乐伴随!这本书很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并不觉得说教!我觉得有收益。幸福,原来真的可以调试。“幸福有盲点,失去过的人才知其可贵”“找到新模式,覆盖内心深处的自卑”“哀伤不必强求消失,让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最近,读了毕淑敏的《破解幸福密码》一书,心中略有所感。
以前也看过毕淑敏的书,主要是小说,比如《血玲珑》《生生不息》等,感觉她虽然是写小说,却不仅仅是讲故事,而是一直执着于对于生命意义的探讨。《破解幸福密码》这部书,更是直面人的心灵深处。在这部书中,毕淑敏以简洁清新的文笔,温暖的哲思,再加上富有情趣的小故事,把幸福的内涵解剖得淋漓尽致。
随着年岁逐增,我也在经常思索,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相信不同的人,对于幸福会有不同的理解。毕淑敏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是灵魂的成就,而不是任何物质的东西。幸福就是我们的生命存在的理由。毕淑敏还说,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幸福就是物质。时至今日,如果没有爱情,有再多的配偶,都和幸福无关,因为人毕竟不是动物;有再多的金钱,也和幸福无关,因为幸福是一种精神境界。
那么,怎样才能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呢?毕淑敏说,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感。她说,目标感必定是某种崇高的东西,是在一己生命之外,对整个族群和更大范围内的他人有所帮助的期翼。
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种具有崇高的目标感,能带来幸福感觉的事情。精心认真地备课,是很辛苦的,但是,当我在课堂上感受到学生的喜爱与认同的时候,我就不再感觉到劳累,而是感觉到幸福。作为教师,能够做到像毕淑敏说的“对他人有所帮助”,所以这是一种距离“幸福”很近的职业。
毕淑敏所讲的“目标感”以及她所讲到的幸福的感觉,归结到一点,就是“爱”。在给学生讲授周国平的《面对苦难》这篇散文的时候,我就提到,什么能够给予我们战胜“苦难”的力量?什么能让我们体会到幸福?是“爱”。我们追求人类的幸福,这是“大爱”;我们追求个人家庭的幸福,这是“小爱”,不管是“大爱”还是“小爱”,所有幸福的感觉,都和“爱”有关。就像刀郎在《爱是你我》这首歌里所唱的:“真心的爱的承诺/让我看到了阳光闪烁/爱拥抱着我/我能感觉到她的抚摸/就算生活给我无尽的苦痛折磨/我还是觉得幸福更多”。
③ 《大脑幸福密码》大脑如何了解改进呢
我们每一个人的这一辈子当中,一定都能够找到那么一些画面,这些画面可能确定了你的职业方向,可能确定了你的一些性格,确定了你和别人相处的方式,这就是我们说这种画面的影响力。为什么这些画面的影响力如此巨大呢?因为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内在的力量。我们在这个世界上需要跟很多外部的挑战进行交锋,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够获胜,基本上取决于三件事:第一个是挑战的强度,第二个是你的脆弱性,第三个是你的应对能力。
这种机制其实是合理的。我们用一个词来讲,叫作合理但不幸福。就是我们的头脑有这样的机制是合理的,不需要想“我就要把它扭过来”“我希望我把好事记得特别牢,坏事记不住”,坏事记不住的原始人都死了,都被淘汰了,如果你见到老虎都不怕,那你第二次出去就被豹子吃了,所以这个机制是合理的。我们大脑里的这套机制使得我们能够存活。
所以当你了解到这种机制后他自然而然的就开始改进了,你也不用慌张。
④ 作文:我的幸福密码 谁告诉我该怎么写
教室里少年的汗味昭示着青春的气息,黑白上那一个意犹未尽的问号——“什么是幸福?”瞬间乱了我的心绪。夕阳的余晖从窗户中倾泻出来,透明了空气中的尘埃。任思绪漫游在回忆里浩瀚的海洋,寻找幸福……
干净的秋风萧瑟了谁的寂寞,梧桐叶落,一片祥和安宁。窄窄的篱笆圈住那小小的房舍,一抹墨色的身影伴着秋菊在秋风里摇摆。那是陶老夫子的幸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流水潺潺,月影幽幽,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远离了世俗的尘埃,摆脱了官场的黑暗,收获了那一份宁静的幸福。诚然,这样的幸福是谁都渴望的,没有那么多劳累,不用在世间来回的奔走。田园之乐实在是令人钦羡,我们却不得不在尘世间漂泊。轻叹着摇头,这样的生活诚然不属于我。
昂首朝天,举杯望月。李白游走在大唐华美的壮丽河山中,做一个四处寻访的诗人。在那美丽的桃花潭边邂逅汪伦,谱写一曲友情深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李白像一只快乐的鸟儿,看遍世上美好的风景。在如诗如画的山水中,大叹江山多娇,河山大好。他的一生都在旅行,他用自己的那份诗情画意谱写了一个朝代的浪漫情怀。他的生活充满了明亮欢快的色彩。我羡慕他那双眼睛,赏了那么多的美景;我羡慕他那双手,谱写了多少千古奇诗‘我羡慕他一切的一切,羡慕他尽情游山玩水的幸福,却不得不感叹现实的骨感。
三藏一生的梦想就是取得西天的佛经,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他最终修成正果。眼前是飘渺的雾霭,幽幽的檀香探入他的鼻息,渲染几抹安详。身上火红的袈裟流露他成功的喜悦。多少的苦难,才铸就了今天的成就。凡胎褪去,落地成佛。幸福在那一瞬间充盈他的心扉。像破茧的蝴蝶,终于历经万难后豁然开朗。
轻轻收回漫长了的思绪,细细思量:陶老夫子的幸福是茶一样的清雅脱俗;太白诗仙的幸福是画卷般的绚烂多彩;三藏的幸福便是成功后的豁然和喜悦……
于我而言,他们的幸福的确令人钦羡,却不一定适合我。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虽不如陶老夫子那般闲适,却也忙里偷闲;虽不如太白诗仙那般走遍山水,但一次短暂的出行也能回味好久;虽不如三藏那般取得巨大的成功,但小小的成就也欣喜若狂了。
这像白开水一样平平淡淡的生活就是我所向往的,白水自是无色无味的,但是我们可以随意地改变它的味道色彩。这就是我的幸福,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唇角勾起一抹微笑,高高地举起手。从容地回答,从容地坐下。然后看着老师以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结束争论;
“从别人的幸福中回首,你会发现幸福其实就融合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一点每一滴都洋溢着幸福。”
⑤ 《简.爱》中的婚姻幸福密码
姿色平庸的人究竟如何才能获得爱情?
这是一个看似无礼但却能引起关注的问题,《简.爱》(Jane Eyre)这部小说似乎给了我们一些指引和参考:究竟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收获婚姻和爱情。
书中的主人公简爱走的是内涵修养的发展路线:她倔强、勇敢、坚强、善良,富有独立意志和斗争精神,这些优秀的内在品质是她能够从逆境走向顺境,最终获得幸福的关键所在。
-1-
人格独立
大凡经典文学,不难发现女主人公均是有血有肉、性格独特、极富魅力的形象,像《飘》中的斯嘉丽,《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虽然命运遭遇各有不同,但有一样或许是不可或缺的,那便是美貌。美貌是一种终极武器,就像一件华丽的外衣,当你披上它,便散发着光环,仿佛拥有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将一切不可能都会化为可能。
《简.爱》是个例外,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不仅相貌平平,而且从小失去了双亲,一无所有、无依无靠。被寄养的命运和贫穷让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自卑,而虐待和苛责却激发了她性格中倔强和不屈的精神,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她没有选择妥协和退让,向命运屈服,她选择 奋起反抗。
正如开篇所写:
以及她在Lowood学校对她的好友海伦说:
如果你细心阅读,甚至会发现童年时期的简爱甚至是叛逆的,她饱受歧视,却又不愿意迎合他人,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她极度自卑又极度的自尊(好强),从后来简爱离开罗切斯特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恰恰是这样矛盾的个性和这种反叛的精神,才造就了简爱独立而强大的人格。
-2-
自立精神
简爱不仅在人格上独立,在生活中也体现出自立的精神。要知道在18、19世纪的英国,婚姻几乎是女性生存下去的唯一的出路。当时的英国正处于严峻的变革时代,男性的金钱和地位主导一切,女性只是整个社会的附属品,依靠男性的施舍才有存活的可能,甚至沦为男性的玩物或奴隶。尤其是没有财产继承的女性,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连奴仆都不如。
出生在那个时代的简爱,独立和自立精神几乎贯穿了她的整个人生:她靠自己的能力当上了家庭教师;即便是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工作;当她流浪在荒原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本事打零工生存下去;直至遇到了圣约翰,她让圣约翰帮助她找到一份乡村教师的工作,虽然待遇不高,学生也都是粗野的乡村丫头,用圣约翰的话说就是“埋没了你的才华”,但简爱还是十分欣喜地接受了这份工作。
简爱迫切追求的是一种经济独立和精神平等,她十分渴望自由,这种独立和平等正是实现自由的基础。
-3-
爱一个人,要先学会自爱
简爱为什么离开罗切斯特?
有人说简爱离开罗切斯特是因为她内心的自卑,她始终觉得自己配不上罗切斯特。事实上恰恰相反,当得知罗切斯特已经有一个“疯”妻子时,简爱选择离开罗切斯特正是出于 自爱 ,她不愿意将自己置身于如此混乱的情感纠葛之中。
罗切斯特是贵族,简爱是平民。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时,她非常明白自己与罗切斯特之间地位悬殊,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她坦然面对自己的感情并努力争取、不卑不亢。因为她认为每个人在灵魂层面都是平等的,这时候她已经从童年的自卑阴影当中走了出来。
原谅我此处引用了大段的英文原文,因为这段描述几乎是这部作品的“灵魂”,任何的译文都无法描述其神韵之万一,这是简爱发至内心的对于平等和自由的呼唤和呐喊,也许这番言论在现在来看没什么,但在18、19世纪的英国,当时算是非常惊世骇俗的言论了。
正是由于简爱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她不愿意沦为罗切斯特的情妇,虽然他们两情相悦,虽然罗切斯特的“欺骗”情有可原,她自己甚至深切的同情罗切斯特的遭遇,但是她还是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离开桑菲尔德庄园。
她几乎是逃着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的,但这并不是逃避,而是她无法抵制那种诱惑:想要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放弃自己的坚持,后退一步,回到爱人的怀抱,那里就是天堂。
-4-
选择与奉献
《简.爱》中提到了四种婚姻关系:第一种是罗切斯特和“疯”女人的婚姻,属于家族联姻、权钱交易的产物;第二种是基于宗教使命(压迫性质)的婚姻,圣约翰向简爱求婚,邀请她一起去东方传教,而简爱对圣约翰则只有亲情;第三种是罗切斯特与“疯”妻子婚姻曝光之后,简爱如果留下来,将要面对的婚姻关系,简爱将会成为罗切斯特的情妇;第四种则是罗切斯特经历大火之后,烧伤残疾,简爱重新回到罗切斯特身边,成为他名正言顺的妻子。
很容易选择不是吗?简爱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她追求的婚姻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精神平等、两情相悦的基础之上的,她的选择也是合乎情理而实际的。
整部小说对爱情的描写没有任何低俗、露骨或色情的画面,但你却如同亲身经历般感受到简爱与罗切斯特缠绵悱恻的爱情和浓浓情意,体验那种从精神到肉体的欢愉。正如简爱在结婚十年之后,对这一段情感的描述:
这种相伴的宿命和灵魂的交融,恰如赵孟頫的《我侬词》中所描述的“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一种境界,也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融,或褪色半分。
至于开篇的问题,有句话怎么说来的?女人,不因美丽而可爱,而是因可爱而美丽。
参考资料:
1、北京师范大学公开课《西方文学》;
2、<Jane Eyre> by Charlotte Bronte;
⑥ 密码锁忘记管理员密码该怎么办
忘记了管理员密码怎么办? 如果忘记智能锁的管理员密码,除了用其他开锁方式管理员验证外,可在智能锁后面面板找到小圆孔(RES键)双击或长按3秒(根据智能锁型号而定),管理密码会恢复成初始管理密码,但需要注意的是,若恢复出厂设置,之前的所有设置都会被清空,需要重新设置。 在安装智能门锁后一定要先去熟悉智能锁的使用手册。
⑦ 开学第一课之幸福密码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开学第一课之幸福密码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夜晚我在窗前沉思:幸福是什么?在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终于揭开了我思考了许久的问题,幸福密码。幸福是劳累后的一杯暖茶;幸福是对他人的一句祝福;幸福还是父母的唠叨;幸福是........
《开学第一课》中讲了许许多多的动人的真实故事,令我感动的是盲童刘浩的钢琴之路。他双目失明却没有因此放弃弹钢琴的理想,凭着他那顽强的毅力,终于弹奏出了一曲曲动听的音乐,观后感《幸福密码——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五(3)班 李梓炫》。他弹奏出的不仅仅是钢琴曲,还是自己的心声。我们应该学习他那种面对挫折而不轻易放弃的精神!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位女孩,她五岁就父母双亡,母亲把她托付给隔壁邻居抚养。但好景不长,养母瘫痪在床,养父也不知去向。全部的重担自然就落到了她身上,她不仅要上学,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这个重担她整整挑了十二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用那瘦弱的肩膀撑起了一片天。看到这里,我不禁热泪盈眶。是什么使她撑起这个重担,那就是爱的力量。
在生活中这些例子数不胜数,我曾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在公交车上来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奶奶,她拄着拐杖缓慢地上了车,但还是喘着大气。乘客们争着为这气喘吁吁的老人让座,老奶奶露出了会心的笑容,那笑容犹如一朵鲜花绽放。从这普普通通的例子中,也透露着幸福。当然,幸福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在看了《开学第一课》后,我不仅知道了幸福的含义,而且我明白了幸福的密码,那就是乐观、自信、无私和坚强。相信你看了《开学第一课》,就会获得幸福大门的钥匙,当然,幸福大门肯定会为你打开!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也许面对幸福,我们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今天,就请跟随《开学第一课》,让我们来一同揭秘幸福的密码吧!
幸福是快乐的内心:
时光穿梭机把我们一同带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延安保小的一个小女孩给远在抗日前线的爸爸写的一封家书:1940年,日本鬼子侵占了我们美丽的家乡,妈妈被抓走了,孤苦伶仃的我哭着跑着,在一个小上沟里幸遇八路军叔叔,他们把我带到了延安,在保小和众多的孩子们一起学知识,我很快乐。爸爸,请您不用担心,现在的我很幸福,先生对我就像妈妈一样,您就在前线安心作战,勇猛杀敌吧!直到建立一个光明幸福的国家,到那时我们再相见,那该多么快乐和幸福呀!
在那样艰苦的年代,骨肉分离,小女孩不但有一颗快乐幸福之心,还不忘告诉自己的爸爸不要担心自己,全心作战。揭秘幸福的密码:有一颗快乐的心,只要内心感到幸福,什么样的困难都不怕!
幸福就是自信、阳光和坚韧不催:
他是一个10岁的盲童,也许大家会觉得他的世界里只有黑暗。可是,他却凭借自己的自信、阳光和坚持,弹奏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钢琴曲,曾一度获得德国舒曼钢琴大赛三等奖的殊荣,他就是刘浩。
荧屏上的刘浩,是那样的阳光、快乐和幸福。从四岁起,刘浩就和妈妈为了梦想来到北京,租住的房子冬天没有暖气,没钱,甚至都吃不上一口新鲜的蔬菜。可是为了梦想,在妈妈的无私关爱和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下,刘浩终于走进了一所专业的钢琴学校。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曾经为背诵一首10页的演奏曲整整用了两天的时间。也就是凭借这份坚韧不催的毅力,刘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步。舞台上的刘浩是幸福的,妈妈是幸福的。就像刘浩自己所说:“我从来都很阳光,只要心里充满自信,前途就会光明,自己就会变得坚强,快乐和幸福就在身边!”揭秘幸福密码:自信阳光地生活,为了理想,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就是幸福!
幸福就是承担和珍惜:
功夫巨星成龙大叔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的一个朋友有两个女儿,9岁了,竟然连鞋带都不会系,每天上学都有仆人给拿书包,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一天,她们的爸爸突然告诉全家一个震惊的消息:他们破产了!从此以后,他们从以前居住的1000平米的房子搬到了50平米的出租屋内。从此以后,没有了仆人,什么都要靠自己。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姐妹俩不但学会了系鞋带,而且还学会了做饭、洗衣服,自己的一切全都会打理。并且最为珍贵的是她们学会了珍惜所拥有的这一切,她们更加明白了轻易得到的东西人们往往不懂得珍惜,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得到的幸福才最甜蜜。揭秘幸福密码:勇于承担和辛苦付出得到的才最令人倍感珍惜和幸福!
幸福就是放飞梦想:
重庆笃坪乡一个偏远的山村小学,700多名小学生在操场上整齐地跳着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场面是那样的令人震撼,同学们跳的是那样的投入专注,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满幸福的笑容……这令人兴奋的舞蹈是他们的老师王忠华手把手教的。王老师不但教会了孩子们舞蹈,更重要的是带给了孩子们更多的幸福欢笑,为他们的成长之旅插上了梦想的翅膀。揭秘幸福密码:让我们青春飞扬,让我们放飞梦想,每天进步一点点,细细品味幸福的味道!
幸福就是勇于奉献:
钢琴大师朗朗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事业成功的他成立了朗朗钢琴基金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一起追求梦想、实现梦想。舞台上,朗朗和自己帮助过的学生同台激情演奏,这时的朗朗满脸微笑,他是幸福的。朗朗说:“勇于帮助别人,看到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帮助下离梦想更近,倾听他们优美的弹奏,分享他们的精彩,这时的我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揭秘幸福密码:勇于奉献、无私给予就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幸福就是团结友爱、互助分享:
一个大桶里放了好多水果,同学们每人手持一个长长的勺子去舀桶里的水果并努力放到自己的手里。由于勺子柄太长,同学们费了半天劲,一个人也没拿到水果。后来,主持人让大家发动你脑筋。同学们仍然拿起长勺,舀起水果,此时情况变了:只见他们并不是把水果极力放到自己手里,而是给了对面较容易拿到水果的同学,在大家的互助友爱下,每一个同学都拿到了甜甜的水果。一个精彩的游戏,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果只想到自己去获取,而往往会什么也得不到,只有敞开心扉,团结互助,心里时时装着别人,别人一样也会装着你!揭秘幸福密码:团结友爱、互助分享就能收获一份甜蜜的幸福!
幸福就是感恩:
从8岁起,4000多个日日夜夜,孟佩杰每天都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给养母洗衣、做饭、喂饭、揉腿、洗脚……因为五岁的她父母双亡,是养母给了她一个温馨的家。这样幸福的时光在三年后的一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养母瘫痪在床,养父离家出走。年仅八岁的她一下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没有灶台高的她学会了熬汤、炒薯仔丝,每天都是照顾完了养母才顾得上下自己的家庭作业,而此时已是夜里9点多了。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每天放学回家能看到养母孟佩杰就举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说:“是妈妈给了我一个幸福的家,妈妈平安我就快乐,妈妈幸福我就幸福!再大的困难我都不怕!”揭秘幸福密码:幸福就是满怀一颗感恩的心,世上最强大的并不是困难而是爱!
幸福在哪里?《开学第一课》告诉你,它不在月光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快乐的内心里、它在不懈的努力里、它在辛勤的汗水里、它在放飞的梦想里、它在无私的奉献里、它在互助分享里、它在感恩回报里、它在平安祝福里……幸福,它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温暖的内心里:只要心中有爱,就会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