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真正的幸福感是什么
幸福感(Sense of happiness)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
满足对于幸福的追求方式,从前现代时期主要表现为哲学家的思辨和人们个体生活方式的选择,到现代时期出现了付诸社会运动和制度建构,这体现了一种历史性的进步。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无疑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无疑构成了现代化的一种困境。
(1)主观幸福感是什么扩展阅读:
误解:
“幸福指数”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同时也成为一些政府部门的实践课题。
幸福指数就是指把主观幸福感作为一项指标,通过运用专门的测量工具去获得人们主观幸福感的数量化结果。
然而,如果幸福指数将在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甚至将在一个地方或国家的发展规划中扮演一种重要而合理的角色的话,那么,对于幸福指数寻求一种充分的理解,并且避免各种误读,无疑成为一项最基本的前提。
㈡ 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有什么区别
主观的幸福感是你觉得这样做或如果这样你会觉得很幸福,但结果并不一定。而心理幸福感则是真正的心理感受,是你真的体验到了幸福的感觉。
㈢ 幸福感是什么意思
幸福千百年来一直是哲学所探讨的终极问题,而从应用心理学的层面出发,探讨“幸福”则更多的是为了帮助提高人们日常生活水平。我会以马丁·赛里格曼的《幸福五部曲》和他主张的构成幸福的五大元素为基础,来讲讲如何提高幸福感。
赛里格曼所指的构成幸福的五大元素分别是积极情绪、投入、良好的人际关系、意义和目的、积极的成就。
一、积极情绪
首先,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 - pleasure),也就是心情的愉悦,可以划分为三个强度:
高等强度:狂喜、兴奋、快感
中等强度:奔放、活泼、欢喜
低等强度:舒适、和谐、放松
大多数情况下,愉悦来自于感官上的享受,比如暴雨天的一杯暖咖啡、健身后的一个热水澡、久违了的一碗牛肉面、考试前的周杰伦演唱会等等。但是,伴随着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学习压力,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些相对来说可以比较轻松获取的“小确幸”,甚至失去了感知愉悦的能力,也就于是导致了我们常说的“水逆期”、“最近有点丧”。进行一些“正念” (mindfulness)的练习,例如冥想(meditation),可以起到很好的抗焦虑和抗抑郁效果。
然而,这种来源于感官的愉悦是短暂且有习惯性(habituation)的,通俗来说就是我们会逐渐适应这种愉悦的存在,开始觉得“这有什么好开心的,见怪不怪了”。比如久违的一碗牛肉面可以带来积极的情绪,但如果天天都有牛肉面吃,这也就无法再成为我们“快乐的源泉”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习惯化的过程所带来的快感缺失很可能过度激活人脑的奖赏机制,造成成瘾行为。
二、 投入
第二个幸福元素,赛里格曼定义为投入(engagement - gratification),详细来说就是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投入施展个人的美德和优势,以此获得满足的过程。
在参与像画画、写作、运动、阅读等能收到及时反馈和内容呈现的活动时,人们更倾向于有目标地行动,注意力集中,产生掌控感和忘我的感觉。
中东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当人们十分投入于一件事而感觉时间停止时,他们就处于“心流”(flow)状态。比起上一段提到的来源于生理感官满足的、浅层次的积极情绪,心流的状态更加深层次,专注于心理上的成长,它所带来的满足感也会更加长久地停留在记忆中。继续拿牛肉面来举例,如果自己亲手下一碗牛肉面,那么我们最终获得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会比去饭店里更多,更持久。
三、人际关系
其次,良好的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这不仅仅是指不仅仅从工作、学习发展出的社交关系,而是在生活当中有人真正的关心你,让你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无法从积极的人际关系中获取幸福感,也是长期独居或是追求极端自由的人容易抑郁,甚至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
一个哈佛大学长达7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地位、社会阶级、社交能力、是否性格外向等我们看重的特点往往并不会对幸福感造成太大影响。
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青年时期就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才更能提高自身幸福感,这些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带给我们的爱和温暖,也影响着我们面对困难时的应对机制。
对于留学生来说,除了融入本国学生的团体以获得文化认同感,并更轻易地建立亲密关系外,参加一些跨文化社团,接触更多来自不同种族背景的人群更是起到了帮助作用。
相反的,面对消极的人际关系,美国DSM 5指出,“跟谁都处不好”的状态可能意味着潜在人格障碍的问题,建议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
四、意义和目的
第四个元素,意义和目的(meaning and purpose),即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目的,是一个哲学和应用心理学相结合的议题,也是大部分留学生所在年龄段常思考并有诸多困惑的问题。
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从人间炼狱般的集中营幸存后,结合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对生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的着作《活出生命的意义》将实现意义的道路划分为创造的意义、体验的意义、痛苦的意义。
创造的意义与前文的“投入”以及“心流”理论含义一致,技艺精神和对于工作精益求精的过程能够充实人生,赋予生命更多的的意义。
㈣ 社会心理学中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有什么
去中国知网以主观幸福感为关键词搜索文献
㈤ 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相比较之后,心理会感到自己“幸福”多了。 我们首先要了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总部。。如题所述的这种比较方法,英文称为Downward Comparison,中文可以理解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种说法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一点都不陌生。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成就感,惯常于向上比,但有时候向下比也会增加个人的幸福感。这种方法类似常识心理学,某种意义上是老调重弹,给人以蓦然回首的感觉。从美国积极心理学研究来看,这种通过比较获取幸福感的研究是比较新鲜的,这一点,有别于我们中国文化。 我个人也参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研究的最后结论是:幸福是一种选择,是一种主观体验,幸与不幸完全在我心,你可以选择开心或不开心,而不是直观的开心不开心。举一个例子:同样是完美主义做事尽善尽美,张国荣最终因抑郁症而自杀,而崔永元虽然也得了抑郁症,最终走出了抑郁状态,这与他本身的心态选择有关系。因此,开心或不开心完全是主观选择的结果。 知足常乐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所宣扬的个人境界,这不同于主动放弃,当争而不争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在应当争取的情况下,个人尽力争取但最终没成功,则另当别论。比如时下人们面对诸如买房、恋爱、职位竞争等具体情况,往往容易陷入其中:凭什么那个女孩我就得放弃呢?女孩已一再跟你表示对你没感觉,可你偏认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样就陷入了一种偏执,因为究竟有没有缘分是你个人努力和对方的感觉共同说了算,不是完全能心想事成的。所以这里就有些成功学的误导,有些成功学走极端,觉得心想事成必须树立信念,信念一定要达成。可目标能否达成是综合来看的,所以简单说,知足常乐就是你尽力的事情你就乐吧,没有尽力的事情就不应该乐,你自己放弃,那是活该。 人们生活在社会环境中,总能找到向上或向下比较的对象,来维持一种平衡。这就是为什么说幸福是一种修炼的境界。比如在工作中,该你争你不争,晚来的人都上去了,最后你觉得郁闷。反而你争取了没争下来,因为时机未到或其他原因,你会反省总结经验想为什么没做好,这样你会转移注意力,不会偏执于“没争下”。 在心理学上,我们讲绝对乐观主义、相对乐观主义,绝对悲观主义、相对悲观主义。绝对乐观主义是傻帽,那就是阿Q,相对乐观主义就是说你能够务实。悲观主义并不是坏事,可以避免盲目乐观,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悲观,这是相对悲观论。相对爱自己是自信,绝对爱自己是自恋,绝对爱他人是自卑。 “知足可能让人止于此地,而不满意可能让人不断前行”,这种说法同样也是相对的。比如说,你辛苦工作达到人生目标了,是否就松懈下来呢?人肯定是要有进退的,不能总是处在辛苦状态,那就没有意义了,就像牲口。所以这时候没人说你的,什么时候说你呢?你犯浑!举个例子:唐骏。他自傲的背后是深深的自卑。他过于招摇,如果能低调人们就更喜欢他了。他做了很多很成功的事情,但在学位这件事情上很失败,他事后的否认更受人们唾弃。所以,人们应该在成功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失败,在失败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成功,这点,他没做好。而这种现象,在政界、商界比比皆是。 在一个工作单位里,有些人做得好,有些人半途而废,这是很自然的。你能干下来证明你的价值,没干下来的原因也是各种各样。摆正自己最好的方法是,第一看自己尽了多少力,我尽力了我不会怪自己,我没尽力我会怪自己;第二我会看运气的成分,有时走运有时背运,但我不会纠缠于运气。如果我这次走运了因此觉得下次好运还应该是我的,那就完了,这样就是把自己惯成自恋了。这次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下次的绝对成功,这就是相对悲观。从心理健康来讲,当一件事情尽力了但没做成的时候,你仍然纠缠自己或者纠缠别人,那是加倍的伤害。别人对你的折磨还可原谅,自己折磨自己就不可原谅了,这就是想不开了。 我们讲积极心理学不是现代人才有这个意识的,古往今来,我们中国文化中士大夫修炼的各种境界早已有之,你遇到不开心,一句话:“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关键是你转变心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在这个点上,可能就不只是一句诗词了,而是对自我的一种激励了。 ,我们之前说是一种选择,选择说白了还是你自己的心态,是自己修炼的功夫。谁是心理修炼的九段高手?我提名苏东坡,他一生起起落落跟股票走势似的,他不是没自杀过,但他最终心态是好的。这种修炼一方面通过学习,另一方面是自己觉悟。该出手时出手,该缩头时缩头吧,到头来是为自己开心。
㈥ 怎么看待梅奇主观幸福感梅奇知道什么
幸福是人的一种感觉,幸福虽然跟物质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并不是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的,受人的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㈦ 主观幸福感是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真正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得益于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马斯洛(Masfow)、荣格(Roger)、塞利格曼(Sehgman)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在生活质量研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兴起了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我国从心理学视角,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学者关注幸福感的问题。我国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三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国外理论和量表的引进阶段。主要表现为研究成果零散分布于各个年份,成果较少。(2)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本世纪初期:应用国外研究工具小范围测查阶段。主要表现为几乎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发表,主要是针对老年人、大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研究,样本都小于400人,同时这一阶段也介绍了一些国外的研究成果。(3)本世纪初期至今:主观幸福感研究飞速发展阶段。研究者不仅探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对象也扩展到了中学生、研究生、城镇居民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一些学者还开始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探讨适用于我国文化特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理论,而且也出现了不少总结性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专着,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初见端倪。
㈧ 主观幸福感 与 生活满意度。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主观幸福感,比如说你爱的人每天为你做饭。生活满意度,比如说每天都能吃上饭,不愁吃喝穿,不愁钱花。
㈨ 主观幸福感产生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实现是什么理论
主观幸福感产生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实现是活动理论理论。
㈩ 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国民幸福感可能是一个统计出来的指数。它就是客观的。
主观幸福感可能是指个人的幸福感综合指数,它就是主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