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发布时间:2022-12-31 04:49:33

❶ 幸福由什么来决定的…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令人愉悦的感觉.它大致等于快乐!
其实这种感觉是我们一生都在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
有了她/他,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没白费,
生命中充满了她/他,此生也就不曾虚度。
当自己用尽全力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并因为自己的努力给大家带来了愉悦的幸福感
这也就是叫做幸福的东东了。
也许世界上真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我们每个人也都不必去刻意的追求什么,一切随缘好了。
其实有时候选择放弃也恰恰是追求自己真正幸福的一个开始。
幸福没有严格的定义,只要不要太刻意的在乎它,也许它就在自己身边。
有了挫折,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幸福。
想开些,别总让自己陷入痛楚里。
释然也是一种幸福。
总之,我们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那就是能快乐开心的生活。其实幸福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就象人们说的一样,幸福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❷ 如何认识“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对你来说,怎样才能称之为幸福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确保人民幸福的根本

人民幸福,从来都是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生活如何,又取决于走什么样的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确保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

人民幸福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立足于完成一个个符合国情、切实可行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十八大报告确定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造福的现实的奋斗目标。

(2)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扩展阅读: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是为人民谋幸福。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红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情怀,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责任的担当。

❸ 简述幸福的两种能力

真正的幸福归根到底是两种能力,第一种能力,是在顺境当中怀着感恩去享受这种美好,怀着感恩去与他人分享这种美好,第二种,与第一种能力同样重要,真正有幸福能力的人,在逆境当中懂得与不幸共处,懂得于病痛共处,真正有幸福能力的人懂得于烦恼共处}所以当一个女人对着镜子微笑的时候她是在对着全世界微笑,当你对自己满意的时候你会对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很满意,有些东西换个角度看待会不会不那么重要,还有送给那些因为白白而分开的人,别人喜欢你和你喜欢你自己同样重要,但是,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你喜欢你自己更重要,加油,祝愿每个人都能与黑暗共处。

❹ 经历能否与幸福连用

经历能否与幸福连用

我们的幸福
[论文摘要]:哈佛大学曾经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幸福课”,老师名不见经传,却因“积极心理学”成了哈佛的红人,“幸福课”的火暴让人们看到了那些貌似优秀幸福的人内心强烈的沮丧、消沉、绝望……于是我们禁不住问:为什麽我们不幸福?我认为,在如今这个充满焦虑和压力的“幸福大萧条”社会,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在奋斗与追求的道路上应该要学会积极感知幸福,努力把握幸福. 关键词]:幸福;人生价值目标;青年幸福感;感知把握
鲁迅说:“惟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贝多芬说:“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啊,多麽幸福的时刻啊!当我能接近这地步时,我该多麽幸福啊!”。吴运铎说:“即使自己变成了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往真理的大道上,让自己的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幸福问题是一个当今心理学界极为重视的研究课题,跟随着哲人们的思考,我们开始探讨我们自己的幸福。 一、 幸福的内涵
从字面上看,幸福二字从宋代以后开始连用,但是连用起来的意义,却远非近世对于愉悦、舒适、如意的生活或境遇的描述。最早使用“幸福”,应该是把“幸”字当“祈望”、“盼想”的动词。倘若“幸福”二字的连用,能还原成将“幸”字当做动词,那“幸福”就不是一个已完成的状态,而是一个渴望的过程„„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现代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渴望幸福,追求幸福,千百年来无数东西方哲人都曾探讨过幸福这一话题,但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简单概括起来,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可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以外界的标准界定的幸福; 第二:以内在情绪体念为标准界定的幸福; 第三:以个体的主观判断为标准界定的幸福。
由次可见人的主观的内在动机在人追寻幸福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权重,但是,我们知道幸福的主观性不能脱离其客观性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幸福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体现,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但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

决定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通过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我们了解到(一)、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生活在大社会中的我们的幸福感离不开我们自己的主观体验,我们追求幸福所以我们想实现我们的愿望与理想,然而我们所有的欲望是建立在我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条件上的,所以我们只有通过努力实践,通过将主体的欲望与客体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幸福的彼岸。(二)、幸福不仅仅来自对自然需要的满足,也来自对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人们追逐物质享受,可是当我们的物欲横流,只抱着物质金钱昏昏入睡时,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精神世界就这样随着物欲的激流渐行渐远渐无痕,这时,人们难免会对物欲产生厌倦,精神生活的贫乏只会让我们慢慢丧失幸福感。(三)、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参与进一步的创造。劳动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方式,当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自己的期望,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我们也满是幸福。正如徐特立所言:“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时神话。”(四)、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不可分离,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人始终是社会的人,幸福有其个体性,但是幸福绝对不是个人的私事。“只有整个人类的幸福才是你的幸福”狄慈根如是说。当人们懂得这一份大爱时便拥有了一份难得的幸福。
当我们把追求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时,又听到了哲人振聋发聩的声音。“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成为幸福的德行。”莫罗阿如是说。道德规范是幸福的必要条件。“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中国古人也意识到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同样的西方也有类似的观点,“人始终不渝地谋求幸福,他的软弱无力不断地提醒他:没有他人的帮助,就无法得到幸福,他也知道,怀有与他同样希望的人是无穷无尽的,他每时每刻都相信,他的幸福依赖于别人的幸福,而行善是他当前的幸福首要和最可靠的手段。”可见,当我们乐此不疲地追求幸福时,当我们带着内心的欲望和期待上路时,要记得配上一把道德的标尺,过有德的生活,做有德的幸福的人,这样,我们才不会坠入欲望的苦海不能自拔,真正的爱人,爱物,爱生活,得幸福。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❺ 幸福由什么决定

幸福由自己的心态来决定,如果一个人不满足现状,一味地追求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无论是金钱,地位和爱情,都只会让自己更加烦恼和痛苦,而如果他能看淡近一切,就算是天天吃泡面也能感觉到快乐,能厂感受到快乐就是幸福的

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幸福的阐释,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幸福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幸福的主观性强调的是不同时代、阶级以及不同生活目标和理想的人有着不同的幸福观,显示着幸福的个体性;幸福的客观性强调的是人们需求的满足,是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这种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基础是人的实践。首先,幸福的客观性决定幸福的主观性,幸福的主观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体现,与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但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承认幸福的主观性,是确立正确幸福观的前提。但是,幸福的主观性不能脱离其客观性而存在。其二,幸福的实现,要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幸福离不开人的主观体验。但是,追求幸福的欲望本身不是幸福,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使追求幸福的主体欲望与客体结合,即通过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使欲望得到满足,才能获得幸福。例如爱情,马克思指出:幸福的爱情“是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的”,如果一个人所爱的对象根本不爱他,不管作为主体的他爱的欲望和体验能力有多么强烈,都无法从其所追求的客体中获得真正的幸福爱情。其三,随着实践的发展,幸福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都会发生变化。一方面表现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享受需要和生存需要的对立将逐步消失,“以前表现为奢侈的东西,现在成为必要的了”。另一方面,社会历史的发展,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将极大地充实和扩展人类幸福的内涵,并提升人类幸福的质量。

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马克思以前的幸福观,往往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割裂或对立起来。这些幸福尽管形形色色,但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有两大类:一种是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即为邪念,肉体的需要即为罪恶,必须加以压抑和禁止。另一种是把幸福归纳为享乐主义,强调个人的物质享受,否定健康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满足正当需要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的正常需要,绝不仅仅是指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自然需要,还包括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自然需要主要指人的生理需要,如吃、穿、住等等;人的社会需要包括人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发展需要等等;人的精神需要包括归属需要、认同需要、自尊需要等等。所以,人的幸福不仅仅来自对自然需要的满足,也来自对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如果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精神追求,即使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幸福感也是苍白的,并且很快就会厌倦的。如果一个社会只有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很贫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因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而难以维持和巩固。

幸福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范畴不仅包含着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劳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劳动是人的根本的生存方式,劳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展开的过程。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者,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人的需要不仅指向能够满足其需要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而且指向生产这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本身。人的需要的满足,不能祈求神的安排,也不能靠大自然的恩赐,只能通过劳动改变世界以适应自身的需要。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们不仅通过劳动创造适合需要的对象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通过劳动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需求,创造新的幸福。

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始终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同社会的本质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幸福的个体性,决不意味着幸福是“个人的私事”。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幸福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社会幸福决定个人幸福,个人幸福丰富社会幸福。个人幸福的真正实现,不仅有赖于彻底改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且有赖于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的提高,有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不可分离,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社会应当关心和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并尽可能地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个人要索取首先要有贡献,要想获得幸福,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创造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善”,只有“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❼ 学习的幸福感是由成绩决定吗论据(学习的幸福感是由成绩决定)

传统教学观认为增加学生的成绩(分数 )就是提高学生快乐幸福感的最有效的 方法和手段。的确,成绩可以使学生得 到某种程度上的快乐和幸福,但现代教 育理论认为,成绩(分数)仅仅是能够 带来快乐幸福感的很小的因素之一,学 生是否快乐(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很多和绝对成绩无关的因素。

国际知名的心理学家奚恺元教授,指出 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最大化绝对成 绩,而是最大化我们在获得成绩历程中 收获的点滴幸福。

那么除绝对成绩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 学生的快乐幸福感呢?

时间性的比较和人际之间的比较可以给 学生带来快乐幸福感。比如一位学生最 近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 绩,他觉得特别得开心。但实际上他的 快乐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因为他取得的 成绩给他带来的,更多的是因为比较而 产生的,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他以 前的成绩一直位于班级中下水平,那么 现在取得的好成绩就会使他感到快乐幸 福。而如果他以前的成绩就一直是很优 秀的,那么他也就不会对这次的好成绩 有过多的快乐感。

快乐的另外一个来源就是脉冲式的变化 所带来的。如果一个学生一直成绩优秀 而没有什么变化,他是不会比其他同学 幸福快乐的。也就是说,好成绩并不是 快乐的重要因素。而当一个学生学习成 绩并不是太高,但是他时不时滴会有一 些起伏变化,比如体育比赛获奖、做好 事受表扬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就能使 人感到更加幸福。

同样的道理在对待学生鼓励方面是很有 用的。假定你的学生需要得到你的鼓励 和表扬,而作为教师的你有两种给予鼓 励的方式:一种是你可以给学生过多过 密的关注、鼓励;另一种是可以给学生 相对少一点、相对平和的鼓励、关心, 但是你可以时不时对他们给与鼓励和支 持。客观地讲,虽然你在第一种方式中 给与学生的鼓励和关注是巨大的,但是 学生往往在第二种方式中更能得到快乐 、享受幸福。

但我们同样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学习 成绩不可能人人都出色,至少在现在这 个阶段,我们还不可能期望人人都快乐 地拥有好成绩。成绩优秀群体和弱势群 体之间的分数鸿沟也不可能完全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幸 福的最大化”的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 新的视窗。绝对分数的鸿沟无法填平, 而快乐、幸福感却可以被每一个学生拥 有。我们关注成绩分数,希望成绩分数 提高的同时,幸福感也能与日俱增。我 们同样关注弱势群体,希望每一个普通 学生都拥有幸福。增加每一个学生的学 习幸福感,这是教师的责任,也理应成 为教育战线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自发的 责任。当然,社会在进步,满足感和不 满足感都是相对的,不以偏概全,新的 教育成才观可以引导学生看自己成功的 一面,不把缺憾的一面放大,来让每一 个学生尽量大地获得快乐幸福感。

21世纪的教育,将是追求人性最大化的 时代,也将是追求学习幸福感的世纪。

归根到底,学生最终追求的是学习的快 乐,而不是有更好的成绩。因为,从“效 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 是成绩、分数,而是学习的快乐本身。

❽ 以下属于幸福的主观条件的因素包括

幸福存在于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就整个人生来说,幸福最基本的要素无疑就在于人的构成和人的内在素质。因为内心的快乐亦或是痛苦,首先是个人的感情、欲望和思想的产物,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被幽禁在自己的意识之内。我们内在的幸福和快乐并不会因地位和财富的不同而不同。人最本质的东西就在于知觉的形成。人们追求的幸福,只能局限于能感知到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能获得多少幸福,是由我们的内在人格所决定的。命运赋予我们的往往是“我们有什么”和我们在他人评价中是什么样,而这是可以改变的。但如果我们的精神不够富有,我们的命运就不会有多大改变。如果我们生活的价值与幸福,取决于别人的认定,那这种生活方式是可悲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如果我们的本性欠缺价值,那么,人生必欠缺价值。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实实在在可感知的,而不是虚幻不实的。归根到底,人生的幸福,主观因素比客观因素重要,其中最本质的要素是人格,即健康、力量、外貌、气质、品格、理智以及教养。真正能使我们感受到幸福的,不是我们拥有的客观事物是什么,而是我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感受,无关事物本身。也就是,内心对外在物质的投射。

❾ 稻盛和夫:要有“知足之心”,就是培养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灵

【稻 盛 • 金 句】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充裕,如果无限度地追求欲望,就会感觉不足,心中就会充斥着不满,就无法感受到幸福。相反,即便是在物质匮乏、一贫如洗的状态下,如果具备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思维方式》


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知足之心”.mp3 00:0010:29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主播明晓音频


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充裕,如果无限度地追求欲望,就会感觉不足,心中就会充斥着不满,就无法感受到幸福。相反,即便是在物质匮乏、一贫如洗的状态下,如果具备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就是说,幸福与否,是由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的。“满足了这些条件就能幸福”,世上没有这种普遍性的标准。在临死时,能够感觉到“我的人生是多么地幸福啊”,塑造这种能够感觉到幸福的心灵,才是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心灵”,就绝不会有幸福。


那么,要塑造这种美好的心灵,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据说人有108种烦恼,释迦牟尼说,这些烦恼是陷人类于痛苦的元兇。这些烦恼中,最厉害的有三种,就是“欲望”“愚痴”“恼怒”,被称为“三毒”。


我们人类是在这“三毒”的控制下度日的生物。想比别人过更好的生活,想轻松赚钱,想尽快出人头地。这种物欲和名誉欲,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如果这些欲望无法实现,就会转为恼怒:“为什么事不如意?”恼怒之余,就会对那些成功人士心生嫉妒。


一般人随时随地都会被这样的烦恼所支配。但是,人要听任“三毒”摆布,就绝不会感受到幸福。



释迦摩尼用这样的一个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据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得知这个故事后大为惊叹而且非常佩服。他说:“再没有任何故事能将人类的贪欲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深秋时节某一天,在落叶和寒风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低头一看,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此处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逼近。旅人直惊得魂飞魄散:“啊!那么多人骨原来是老虎吃剩的残物。”他急忙掉头逃命,然而慌不择路,一阵猛跑竟然跑上了悬崖峭壁,前无去路,后有猛虎,陷入进退维谷之地。


看看四周,在悬崖上有一棵松树,他赶忙爬了上去,但老虎是猫科动物,它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


“今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往下垂着的一根藤条,别无选择,他顺着藤条往下滑去,那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之中。下面是狂风巨浪、怒涛翻滚的大海。上面的老虎虽然无法顺着藤条爬下来,却仍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眈眈”。


正想喘一口气,考虑接下来怎么办时,忽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定睛一看,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就会落入海中。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拼命摇晃藤条,想将老鼠赶跑。


摇摆之下,有湿漉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


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了起来,以致忘记了藤条还在被老鼠不停地啃食,忘情地享用起了美味的蜂蜜。但是,就在下方的海面上,狂风巨浪中出现红、黑、青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后一饱口福。旅人不敢往下看,只敢向上看着蜂巢,不停地摇晃藤条,舔食落下的蜂蜜。


“一个被救助的人,现在成了救助别人的人,我感悟到一种命运的轮回。当初受到的恩惠,如今通过重建‘京瓷美达’的机会,得以回报,我感到由衷的喜悦。”


释迦牟尼说:“这就是我们人的本性。”大家听了可能会觉得好笑,但这正是我们自己现在的样子。



释迦牟尼讲的故事可以做如下解释。


故事中的这个旅人,在寒冷的秋风中,单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我们的人生其实也是如此,不管曾经有过多少朋友,但人生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的旅程。出生时是一个人,死去时也是一个人。


在这里,老虎暗喻的是无常,意味着死亡。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死亡的威胁,死这只老虎的阴影时刻追逐我们。所以,人会尝试各种保健方法,拜托医生看病,或是皈依宗教,用尽各种方法逃避死亡。


好不容易爬上的松树,指的是迄今为止积累的地位和财产。但即便是有了这些,死亡也会毫不留情地到来,在这一点上,地位和财产没有任何用处。但人却拼命抓住松树上垂下的藤条,吊在半空。这就是人的真实姿态。


啃食藤条根部的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日夜交替,时间流逝,生命终将会结束。


下面的三条龙中,红龙比喻“恼怒”,黑龙比喻“欲望”,青龙比喻“愚痴”。恼怒、贪欲、愚痴这“三毒”糟蹋着我们的人生,但这“三毒”却是由我们的心制造出来的。


从出生到死亡,人需要单独走完全程。这个过程中,不仅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也时常受到源自我们内心“三毒”的威胁。所以,释迦牟尼倡导持戒(持有道德规范,并努力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抑制利己心,抑制烦恼。




当然,利己心和烦恼,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不能一概否定。但是与此同时,它们有剧毒,让人陷于痛苦,甚至断送人的一生。这样的利己心和烦恼,是把我们引向不幸、毁灭我们人生的元兇。


但另一方面,人类原本也具备美好的根性,它与烦恼处于对立的位置。比如乐于助人,为他人尽力就能感觉到喜悦等。这种美好的心灵,每个人都具备。但当烦恼过多时,这样的美好心灵就不容易呈现出来。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摆脱欲望。要完全消除“三毒”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努力控制它们,抑制他们。这样的话,美好的心灵就自然会呈现出来。


为此,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要有“知足之心”,就是培养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灵,这才是重要的。释迦牟尼教导我们,不要贪得无厌,不要怒火中烧,不要牢骚满腹,重要的是努力培育一颗仁厚充裕的心灵。


每天带着知足之心、感谢之心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就能变得丰富多彩,幸福美好。


本文摘自《思维方式》

阅读全文

与幸福归根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蚂蚁深林爱情树需要多少能量 浏览:744
幸福航空0元机票什么意思 浏览:964
中巴经济发展前景如何 浏览:917
微信里健康码填错了怎么重新申请 浏览:433
美团伪造健康证被驳回会怎么样 浏览:551
血泪婚姻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浏览:306
为什么古代美女都穿红肚兜 浏览:465
婚姻动数是什么意思 浏览:713
在哪里查健康绿码 浏览:202
古代称呼年轻貌美女子叫什么 浏览:508
五个点怎么编小故事 浏览:515
佳星幸福使者用什么配件 浏览:709
美女用海口话怎么说 浏览:960
2021江西省事业编制是什么 浏览:364
哈尔滨幸福桥在哪里 浏览:153
社会该如何关爱心理健康 浏览:124
你最想要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浏览:272
北京怎么找美女 浏览:903
跟美女一起上班应该聊些什么话题 浏览:808
于荣光在幸福还会来敲门饰演什么 浏览: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