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叔本华幸福是什么意思

叔本华幸福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2-12-20 10:28:22

Ⅰ 叔本华的人生幸福论

 

               

        看了一下朋友圈,很多人都出去玩了,享受着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时光。我哪里都没有去,一整天在家里看书,书名是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朋友圈里面的朋友们,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幸福,我是纸上谈兵,在理论上学习“幸福”。不一样的“幸福”,希望能够殊途同归。

      有的人会说,一个正常的人自己幸不幸福,是很容易感觉出来的,还用通过哲学家的书来学习吗?在看此书之前我也抱着类似的观点。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的一些想法改变了:哲学家不愧拥有更聪明、更智慧的头脑,把人生的幸福讲得很透彻,廓清了我以前一些模糊的认识。这里并不是说叔本华讲的一切都对,因为关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叔本华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

        叔本华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他在序言里就说幸福这个主题无法穷尽,不同时代的智者说的都是同样的东西,可惜所有时代的愚者们总是占到压倒性的大多数,并且总是和智者们的教诲唱反调。他不想重复智者已经表达过的观点,但“人类将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永世不忘的东西。”尼采对他书的评价是——“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那么叔本华在他这本《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里面,到底对人生幸福做出了怎样的论述呢?他认为决定人们幸福的根本差别,取决于三项不同的内容:人是什么、人拥有什么、一个人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三者的重要性呈现依次递减的关系。“人是什么”可以用“个性”一词来概括,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智力和教养,个性优良的人幸福感更强。“人有什么”是指人所具有的财产和一切占有物。充裕的财产可以保持个人的独立性,使其成为自己时间和力量的主人。“人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意谓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而他人的看法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地位和名声。

      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获得幸福,具备优良的个性最为关键,其次是有保障的财产,至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幸福里面最次要的内容了。所谓优良的个性,就是指我们内在的美好素质,如健康的体魄、杰出的智力、良好的气质以及乐观开朗的精神等等。在所有这些品质当中,最能直接带给我们幸福感的,莫过于开朗愉快的心境。叔本华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个事件,气质忧郁的人觉得是场悲剧,到了乐观开朗的人那里,说不定就只当做是一次颇具戏剧性的冲突,丝毫不损他幸福的感觉。

        叔本华用了大量篇幅,说明了优良的个性对人生幸福的影响,字里行间处处都是格言警句,例如:“良好的健康是人类幸福的头等大事,最愚蠢的事就是牺牲自己的健康去追求任何其他一时的快活”、“乐观和美貌能让你更加幸福”、“生活就像钟摆一般,在痛苦和无聊这两端之间来回的摇摆,反正总有一项逃不掉。但是一个人如果内在的精神和思想丰富多彩,他就会拥有很多的乐趣”、“幸福或者不幸福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他是否能够完美地挖掘、发挥他的才能,并完成自己的杰作,其他一切皆微不足道”、“世间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拥有丰富的个性,尤其是拥有良好的智力禀赋。最高级最丰富最持久的乐趣来源于思想,思想力量的强弱决定了乐趣大小。”

      叔本华对财富影响人们的幸福指数做了客观的论述:“财产的价值是世人公认、家喻户晓的,根本不需要广而告之”、“生活初始,财富拥有的越多,就越容易保持个人的独立性,也才能做时间和力量的主人”、“一个拥有财富无需为生存操劳的人,可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如果他拥有足够的智力禀赋,就能更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为这个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个人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讲的是人们如何从荣誉、地位、名声等方面看待一个人。作为人类天性中一大特有的弱点,人们总是对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想太多。叔本华认为:一个人若不在自身个性和外在财富资源中找到幸福,而硬要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中来寻求满足,那真是太不幸了。生活中将近过半的麻烦和困扰,究其根源,都是出于“别人会怎么看我”这种焦虑。所有的矫揉造作、妄自尊大、虚荣自负也都来自这种焦虑。在生活中绝大部分的情况下,他人的想法对我们很少能够产生真实而正面的影响,也因此跟幸福的关联度不高。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如何幸福度过一生》一书只有一百来页,内容看上去却既精炼又丰富,我前前后后反复读了四遍(今天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重读了一遍),才略微读懂了一小部分。虽然有句老话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如果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得到几个有用的启示,并在现实生活中笃行之,那也是不虚了。

       

       

Ⅱ 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我的见解。

婚姻只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它不值得用全部的智慧和能力去应付。

Ⅲ 德国着名哲学家叔本华的幸福哲学,你懂多少

叔本华曾说过: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就整个人生来说——就在于人的构成、人的内在素质。

对于物质至上主义者而言,他的幸福程度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对于一个智力迟钝愚蠢的人来说,世上最灿烂多彩的事情也是乏味无聊的,所以它的欣赏也就是乏味无聊的。任何人都被幽禁在他自己意识的范围之内,人不能超越自己,更不能直接走出上述界限之外,所以外部的帮助对他而言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作为南唐后主的李煜,他花天酒地过着帝王般的生活,富足不缺人陪但依旧不幸福,他没有做皇帝之前他的爱好是写诗,喜欢过着诗情画意的日子,然而这些生活不是有钱就可以过得上,李煜承担着国家和百姓的重任,但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他感到不幸福,后来南唐也被宋给灭了,而落魄的李煜在牢中写下了《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

毫无疑问,幸福与人们必须扮演的角色、地位的浮沉以及财富的得失是毫无关系的。

如果我们的精神上不够富裕,那么我们的命运就不会有多大的变化,王阳明曾说过:“心即理”。你的内心世界取决于你所看到的世界,如果你的内心是黑暗的,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也是黑暗的。

由此取决于命运的是你自己。

叔本华曾说过:“贪婪不是一种罪恶,只有它的对立面,奢侈,才是一种罪恶”。

世界上最有名的败家子若热·贵诺,他的父亲白手起家到家财万贯,勤俭节约用了一辈子都没花光的财富,而若热·贵诺仅用了半辈子就把父辈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挥霍而尽。作为花花公子的若热,他身边的女人数不胜数,连好莱坞最着名的女明星玛丽莲·梦露都曾屈服于他的西装裤下。在挥霍完所有家产以后的后半辈子只能靠500美元的救济金过日子,生活惨不忍睹。

的确看来,所有贪婪所产生的快乐其实际作用而言都是消极的;相反的,唯有痛苦才是积极而异常的真实。虽然克服贪婪洞窟的过程中很痛苦,但是忍耐和克制所带来的结果都是为未来幸福作铺垫。在之后的生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诱惑,凡是能循序不贪婪的原则都能避免一切可能产生的灾难。

当你遇到这样的人,他横蛮无礼,行为举止轻率,对你说的话总是不予理睬,甚至做出彻头彻尾的坏事。

首先我们不要急于判断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我们的认知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人行为背后的故事我们并不知晓。你可以试着问问你自己:“如果我也和他一样,承受着一样的痛苦,遭遇了一样的伤心事,或者我和他有一样的背景,我是不是也会说出这样的话和做出一样的事呢?”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宽容他人的粗鲁与无礼。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纵容他人的恶行和认同他的观点,只是因为不同的行为有着不同的道德力量。

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戒掉高傲自大,没有人会帮助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哪怕你再努力,这一切也只是徒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并不是没有道理。

做人要谦虚,不要总是炫耀自己,对待比自己有差距的人也不要鄙视和自夸自吹,这样你就不会引来灾难。

有句名言说得好:“朋友就是你另一面镜子。”总是抱怨生活社会的不满的人,他们是极端的,甚至是反人格的,这样的人很危险,所以我们要远离这样的人,多跟正能量的人交往。

当你在抱怨社会的不公,你应该自我反省一下,你是不是哪里没有做好?而不是把所有原因都推向社会、推给别人。

抱怨是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会让你生活变得越来越消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的人,那么他没有什么未来可言。坚持锻炼可以得到适当的发泄,有利于身心健康。

冲动是魔鬼,做事三思而后行,不要为冲动买单,这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你应该想想对别人和家人的感受,取中庸之道,非两端之间的极端。

既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也要保全自身的利益,可以合理的获取利润但不可违反道德和法律。

对此,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Ⅳ 古罗马关于幸福的定义

古罗马关于幸福的定义:

1、亚里士多德有个说法:行为所能达到的全部善的顶点,就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这个最终的自然目的就是至善。他认为幸福无须外求,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幸福是有层次的,最低级的是追求财富和满足欲望,它只能带给人短暂的幸福;第二层级是参与公共事务、政治生活;第三层级也是最高级是“思辨的生活”,如若一个人终生都可以这样生活,这就是完满幸福。

2、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则称,“幸福的生活存在于心绪的宁静之中”。

3、快乐主义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而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所以,为了幸福,你不要做损害健康的事,不要做扰乱灵魂的事。

4、康德说,“幸福是对我们一切偏好的满足”,在他看来,真正的幸福并不存在——“我们的幸福观念终其一生都在变化之中,当我们改变自身需求的意念时,就会产生新的欲求,因此,真正的幸福,即完全的满足,总是无法达到的。”

5、叔本华干脆就否定了幸福这件事——人生的一切幸福都是缥缈的,而唯有痛苦才是真实的存在。他强调,“一切幸福的来源,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偶然的。”

作为一名悲观主义哲学家,在看待幸福这件事上,叔本华态度悲观得有点可爱——他说,“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应该解释为“避免了很多不幸的生活”,也就是可以勉强忍受的生活。叔本华强调,真正的、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状态,对所谓确定的幸福的幻想的追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干扰越少,我们获得的益处就越多。

按叔本华的逻辑,既然这世界上的幸福并不真实,那就不必要追求幸福,不过,察其言观其行,他个人的所作所为恐怕相反,他一样追求漂亮姑娘,一样求取名利,一样想过幸福的生活——追求幸福造成的烦恼也怕是一样没少。

6、罗素说,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平静的环境里,真正的快乐才得以存在。


幸福主张

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生活状态。幸福定义为在生存基础上存在,在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下发展,在各幸福体内实现的相互满足和相互认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

Ⅳ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5句话,告诉你幸福很简单,如醍醐灌顶!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着名的哲学家。《人生的智慧》写于1850年,是叔本华的代表作之一,本书摒弃了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是一本通俗实用的哲学入门经典。通过此书,你将彻底读懂什么是人生,怎样获取人生的幸福,如何宠辱不惊地幸福度过一生。

《人生的幸福》一书中的精辟论述很多,读后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笔者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5句话,来一起体会大师的智慧。

获取幸福错误的方法莫过于追求花天酒地的生活,原因就在于我们企图把悲惨的人生变成接连不断的快感、欢乐和享受,这样,幻灭感就会接踵而至,伴随而来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谎言与欺骗。

叔本华认为,沉溺在感官快乐中的人,和动物也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表面上很快乐,实际上离快乐很远。因为,每一次感官快乐过后,都是无比的空虚,只有靠更多的感官刺激来补偿,造成更大空虚,和幸福背道而驰。叔本华批判了当时纨绔子弟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的生活。中国哲学家老子也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看来东西方伟大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共同的。

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

叔本华认为,幸福不可能从别处得到,只能求之于自身。人们对财产、地位 、荣誉等能够带来幸福的事物的过多追求,反而带来了不幸。限制欲望,降低期望值是明智的。因为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是间接地发挥影响,人内心的快乐是自己意欲的产物。

笔者读到这里,深有感触。如今,很多人常常抱怨幸福在“别人家”,自己总是不幸的——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学习好,老公不如别人会赚钱,老婆不如别人漂亮贤惠......殊不知,幸福只取决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充盈就是最大的幸福。内心充盈的人,上天赐予的一切都会觉得幸福;而将幸福全部寄托于身外之物的人,即使自己拥有金山银山都还在整天抱怨。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当我们感到快活,在我们远离上述一个使我们免于这种痛苦的时候,我们也就接近了另一个敌人,反之亦然。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欲望得不到满足就痛苦,得到满足就无聊”的钟摆理论是叔本华的标签,叔本华认为,人类幸福有两个死敌,一个是痛苦,一个是无聊,匮乏产生痛苦,富足产生无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人的精神空虚,一个精神空虚的人只能在“痛苦-无聊”的钟摆中晃荡。在《人生的幸福》一书中,他以玩纸牌为例,说明精神空虚的人们由于彼此之间没有可交换的思想,而交换纸牌来打发时间,结果除了痛苦就是无聊。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能摆脱这种困扰,一个人精神世界决定了他获取幸福的能力。

一个愉快的人总有他高兴愉快的原因,原因就是:他是一个愉快的人。 谁经常笑,谁就是幸福的;谁经常哭,谁就是痛苦不幸的。 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的愉快情绪,而愉快情绪又取决于我们身体的 健康 状况。

叔本华认为,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不应该是他得到了多少快乐,而应该是他减少了多少痛苦。他指出,人生智慧首要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因为人的痛苦哪怕很细微,也可以感受到,快乐却是虚无缥缈的。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生没有遭受太多的肉体上或精神上的痛苦,就是幸福的人生了。所以叔本华非常强调身心 健康 ,身心 健康 是压倒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 健康 的乞丐也比染病的君王幸运。他说:“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金钱、晋升、声望,甚至为了肉欲而献出自己的 健康 。”不得不佩服叔本华对幸福的深刻认识,普通人往往本末倒置,以为追求所谓的快乐就是幸福,却不知道减少痛苦就是幸福。

对过去的悔恨和对将来的担忧,让我们将现在美好时光拒之门外,或者糟蹋了它,是非常愚蠢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上班路上疾走,这时,另外一个问路人拦住了他,问他为何这么匆忙。青年说他在寻找幸福。之后,青年几乎每天上班路上都碰到那个人,问同样的问题,当有一天这个年轻人变成年老体衰的老年人时,那个人问他是否还在寻找幸福,当他回答完后,他才知道这个问路人其实就是幸福之神。原来他一辈子找寻的幸福,不在别处,就在他天天上班的路上!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天都在为未来焦虑,为没有达到目标在悔恨过去,却忘记了那些沿途的风景,才是最大的幸福!幸福不在别处,就在一花一草,柴米油盐中。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是一本帮助人们开启智慧钥匙的书籍,带给我们的既是智慧的启迪,也是心灵的滋润。

Ⅵ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解析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作者简介】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出生于德国但泽地区,父亲是一位富商,性格易怒忧郁,后因溺水去世;母亲是作家,与歌德、格林兄弟等文坛名家熟识。

21岁到哥廷根大学攻读医学;23岁弃医从文,进入柏林大学学习;30岁,他的旷世杰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反响平平。对此,叔本华异常悲伤,“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63岁,他的封笔之作《附录和补遗》出版(《人生的智慧》即取自这部着作),声名鹊起。

靠继承父亲的遗产,叔本华一生过着隐遁的生活。

1809年初,21岁的叔本华对歌剧女演员卡洛琳娜·雅格曼一见钟情,然而女神却另有所爱。他情路坎坷,终身未婚,晚年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72岁叔本华离世,他的临终遗言是:希望爱好哲学的人,能客观独立地理解他的哲学。叔本华死后,其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尼采是叔本华哲学的继承者,他说:“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书中主要问题】《人生的智慧》又名《如何才能幸福度过一生》,基于叔本华的哲学观念他在哲学着作中指出:人格所具备的一切特质,是人的幸福与快乐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间接的,所以它们的影响力也可以消除,但人格因素的影响却是不可消除的。 这就说明为什么人的根深柢固嫉妒心性难以消除,不但如此,人还常小心翼翼的掩饰自己的嫉妒心性。

本书是叔本华原着代表作的精选译本,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编辑中对部分内容做了删节及注解,是了解叔本华哲学的首选佳作。

叔本华认为哲学回答的是世界和人类的本质、本源问题,而真正的本质、本源应当从人的内心深处去寻找,这就是人的意志或下意识的生命本能的冲动,或生存(生活)意志。叔本华深刻地探索了人性中的“恶”、虚伪、荒诞及不幸,以哲人的敏锐和智慧向我们诉诸了关于世界、人性、生命、地位、荣誉和爱情、幸福、苦恼等耐人寻味的问题及见解。

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人生追求的是智慧而不是金钱,摆脱一切痛苦一是克制欲望,二是要少找不必要的麻烦;自己活好也他人活得自在;学会独处,孤独是人生幸福的快乐时光!

叔本华生在一战和二战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痛苦不堪,穷困和他人的生命自由随时被剥夺,叔本华的父亲暴躁,母亲冷漠无情,他的悲观思想来源于那个时代!

叔本华的思想和中国古典思想家的一些观念不谋而合,比如儒学的“克己复礼是为仁”、“慎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观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与深思!

Ⅶ 叔本华:最幸福的命运是什么呢

在世界哲学史上,叔本华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同时成为唯意志论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是理性的,因此大部分哲学均属于理性主义哲学的范畴。但是叔本华却提出,人的行为并不是理性的,以此为根据和基础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体系。

2017年,美国经济学家理乍得·赛勒提出“非理性经济行为”,认为经济人是“非理性”的,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理乍得·赛勒所提出的理论,其始祖实际就是叔本华。这个经济学家认为,人们的经济行为,并不是理性的,也就是“非理性经济行为”。

叔本华年老的时候,出版了《附录与补遗》,也就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补充部分。想不到,叔本华就是因为他的《附录与补遗》而成为哲学名人,他的“幸福哲学”迅速传开来。

Ⅷ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

叔本华说欲望与幸福1

叔本华认为的亚里士多德对于幸福的分类,分别是外界的幸福、心灵的幸福和肉体的幸福,没有指出什么,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从叔本华的角度说,人的命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人格,广义来说,其中包括人的品格和教育等等。

第二是,人有什么,财富或者你所拥有的东西

第三是,如何面对别人的评价。

叔本华说生命幸福的关键是在于人的内在的生命性质(生命性质是啥?)我们看到同样的物品,我们的情绪或者认知方式的不同,会让我们的反应各有不同。我们都受到自己意识的影响,无论是潜意识还是一个随意拼凑的想法。

生命就像是一道题目上发挥不同的内容而已,任何人绝不能超出他的个性,也就是看不见的技能、那些好的品格、好的“一技之长”。我们可以得到的快乐,也就因为自己的个性决定了,我们是不是有能力去探索较高的生命精神价值。

心性不高,但是我们依旧可以通过努力,来提升自己,尽管我们有一半是动物性。心性不高的人的幸福和快乐的唯一源泉就是她的感官快乐,充其量可以过一种舒适的家庭生活,和低级的伴侣在一起俗不可耐地消磨时间。

对于追求常乐的特殊个性的人,(什么是人类持久真实的快乐——持续不断的努力。)只有追求这样的人,保持高度的理智,别人追求的那些快乐,对他来说不但是多余的,甚至还是一种负担和困扰。就像亚里士多德看到很多奢侈品在贩卖的时候,他不禁说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是我不需要的呀!

叔本华认为,对于影响人的命运中人的重要性,人格是具有绝对性价值的。我们可以选择成就的事物,需要我们尽力发挥自己可能拥有的个人品质,并且依靠意志,承认那些可以让我们圆满的事物和避免那些能是我们不能圆满的事物,这样我们就可以选择最适合我们的职位、职业以及生活方式了。

当然,叔本华也反对追求过多的彩度,因为他认为这种人像蚂蚁一样不断堆积财富,其他的一无所知,这种人的内心空白一片,对其他任何事物的影响麻木不仁,对于理智的高度幸福没有能力去感受,只能追求片刻的感官刺激,幸运的话,得到了巨大的财富,但却是和其他傻子一样,愚昧地度过了一生。

因此,叔本华认为,一个人有什么样子的人格,就决定一个人的幸福水平。一个内在贫穷的人到头来外在也会变的贫穷。

阅读全文

与叔本华幸福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世界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怎么理解 浏览:333
锦州经济总量是多少 浏览:592
俄罗斯美女很多怎么回事啊 浏览:968
红色故事微视频如何制作 浏览:776
利川和石柱县哪个经济强 浏览:574
幸福指数偏低是什么意思 浏览:184
当幸福来敲门人为什么能活下来 浏览:415
鸟笼婚姻te怎么打 浏览:501
中国第一公认美女校花叫什么名字 浏览:486
保佑父亲身体健康念什么经 浏览:929
怎么样算是爱情呢 浏览:557
爱情观的对比分析有什么理论依据 浏览:475
恋爱中的爱情怎么才能长久 浏览:347
事业工勤普通工是多少级 浏览:791
工作or爱情怎么选 浏览:858
失恋了怎么走出爱情 浏览:562
美女说眼花怎么回复 浏览:50
婚姻中的放大镜是什么 浏览:453
姜堰区健康证有哪些流程 浏览:289
马姓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