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
2013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国排第93名(得分4.978)
2014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国排第94名(得分4.989)
2015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国排第84名(得分5.140)
2016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国排第83名(得分5.245)
2017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国排第79名(得分5.273)
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报告:中国排第86名(得分5.246)
⑵ 我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多少
幸福指数5.1242020年3月20日,是“国际幸福日”,联合国发布了2020年《全球幸福报告》,从该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是5.124,在来自156个国家的调查数据排名第94位。幸福指数评分标准从所有国家的人均实际GDP、社会支持、健康预期寿命、自由度等多方面进行评选,满分是10分。此次报告中,芬兰依然稳居榜首的位置,幸福指数为7.809,而丹麦、瑞士、冰岛紧跟其后,幸福指数都在7.5以上。
2、就业压力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很多生产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都在实行改革,采用先进的技术或者引起先进的设备,这样可以大大节省人工的投入,可以节省成本,而中国每年步入社会就业的人不断增加,尤其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多,面对的就业压力就非常大。
3、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假期少
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世界闻名,这是因为中国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是很长的,很多人一个月只有两天休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每天都在上班,而且平均每天的上班时间在10小时。很多人虽说是双休的工作,但经常在加班加点,工作强度很大。这样一年下来,中国人的假期真的少得可怜,别说出去旅游放松心情了,连回老家陪伴家人的时间都少得可怜,幸福感自然高不了。
4、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中国人民幸福指数偏低的一个原因。在中国,每逢节假日,火车、高铁一票难求,而自驾回家又堵成长龙,生活在城市里,平常上下班也都是堵得多。另外,在医疗、公共环境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很多人不能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一直无法提高。
⑶ 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
幸福指数世界排名79。
1、上学的压力很大
大多数人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为未来的发展找到更好的出路。只有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进入更好的学校。因为上学压力大,年轻一代感觉不到快乐。
2、就业/工作压力
想找好工作,不仅要有过硬的个人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加班是常事,大多数人在面对就业或工作的压力时,不会感到快乐。
3、生活压力很大
房租涨了,菜价涨了,工资却没涨。为了挣更多的生活费,人们不得不出去寻找更多的生计来维持生计。面对如此巨大的生活压力,人们不会快乐。
4、医疗压力
很多家庭平时过紧,怕家里有人突然生大病。一旦生病,需要很多钱,很多人一生的积蓄瞬间变成了医药费。面对如此巨大的医疗压力,谁能感受到幸福。
⑷ 中国人幸福指数是多少
中国人幸福指数是69.84分。在来自156个国家的调查数据排名第94位。幸福指数评分标准从所有国家的人均实际GDP、社会支持、健康预期寿命、自由度等多方面进行评选,满分是10分。此次报告中,芬兰依然稳居榜首的位置,幸福指数为7.809,而丹麦、瑞士、冰岛紧跟其后,幸福指数都在7.5以上。
中国人幸福指数标准
中国的幸福家庭标准指数应该就是有车有房有存款。父母身体健康,儿女不一定成才,但一定会懂事。经常一家人出去外面旅游,见见世面。过着小康的生活。活得没那么疲惫,每天都比较轻松。一家人和和睦睦幸幸福福。几乎不怎么吵架。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⑸ 为啥我国幸福指数全球最高
根据2017年联合国发布了全球幸福指数的调查结果,挪威高居第一,得分是7.54,表明挪威人对自己幸福程度的平均主观打分是10分中打7.54分,紧随其后的依次是丹麦、冰岛、瑞士、芬兰,得分也都接近于7.5分。全世界垫底的是中非共和国,得分只有2.69,往上是布隆迪、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处于战乱中的叙利亚位居倒数第四。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5.273,位列79位,处于中游水平。
从结果来看,发达国家的幸福指数普遍比发展中国家高的多,但这并不意味着有钱就一定会幸福。根据中国多年的经验表明,影响幸福指数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失业率和保障,而不是gdp的增长,在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庞大经济体,但中国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之腾飞,反而一直徘徊在中游水平。
房价飞涨,物价上涨,环境污染,每项都影响着中国人的幸福感。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幸福快乐来源方面,健康要占26.5%, 亲情占24.9%,工作11.7%,人际关系11.6%,收入9.8%,自由度7.3%。
从这些幸福来源数据可以看出:健康与亲情对于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性。而收入只占幸福影响因素权重的10%左右。这说明,在单一的财富攀比中,人们以为收入很重要,但真正当人们全面地思考快乐幸福的影响因素时,都会感觉健康与亲情更加重要了。而疾病和工作压力则是目前社会中人们痛苦的主要来源。
经济发展是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人们能够从财富的增长中获得一些幸福,但必然有其它方面找回来,比如说2008年,房价迅速攀升,尽管人们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但总也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现在全民都在关注房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的上幸福指数的提高。
在报告中还专门分析了中国的情况,该报告称,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中国人的物质水平、生活质量和人均寿命都有了显着的提高,但就主观的幸福感而言,如今的中国人还不如25年前的中国人那么幸福。
比如同样是发达国家的美国在幸福指数的调查中排名同样也不高,有学者分析,美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必须翻三倍,才能抵消其他因素对幸福指数的影响。按照美国的情况,不知道中国的幸福指数要达到应有的水平该付出多大的代价。
快乐是人类生活与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衡量经济发展成功的最高指标。幸福指数越高的国家,人们向往的程度也越高。瑞士,丹麦,荷兰等等,都是人们非常向往的地方。那里人们的幸福指数也领先全球。这些国家大多追求温馨、舒适的生活方式,开放,包容,诚信,平衡,贫富差距小。这些是他们获得很高幸福指数的基本原因。
⑹ 中国人民幸福指数排名
中国国民幸福指数排名第72,较去年上升了 12 位。
只要我们在拥有的同时懂得珍惜,我们才拥有的最多,才会越加幸福。当然这个拥有并不是拥有很多很多的财富,而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对于未来的那些都是虚幻的。
许多人都普遍地认为,有钱才会有幸福,才会体现出他的价值所在。
⑺ 中国幸福指数高的国家排名
在2022年3月联合国发布的《2022年 世界幸福报告 》 中,中国的幸福指数为5 .585分 ,在榜单14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72位 ,处于中间位置 。欧洲国家包揽前八名 ,中国不及蒙古和马来西亚,这说明我们距离幸福生活依然有不小的距离 ,还需努力前行 。
⑻ 中国人的幸福指数
2017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显示,中国在155个国家中排名第79位。
该报告还分析称:中国人在过去40多年里,物质水平、生活质量和人均寿命都显着提高,但就主观的幸福感而言,如今的中国人还不如25年前那么幸福。
彭凯平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访问教授、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在彭凯平看来,“不那么幸福的中国人”对幸福是有许多误解的:“幸福不是抽象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满足,也不来自于比较,幸福是一种澎湃的福流(flow)。”
那么什么是福流?幸福究竟是偶得,还是一种能力?小欧从彭凯平在中欧“博闻课堂”的4万字演讲录音中整理出4500字精华版,希望接下来的几分钟里,你也可以获得幸福的阅读体验。
中国人为什么不幸福?
今年3月20日,联合国再一次在国际幸福日这一天公布世界幸福指数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排名第79位。这和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学地位完全不般配。从报告来看,拖我们的后腿的都是心理要素:一是学心理学的人很少,二是社会公益心不强,三是社会信任度普遍不高。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社会对幸福有许多误解:
误解一:幸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
从科学角度来看,幸福有神经定位、神经递质,生理反应,行为表现,它有生活、生命、财富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出来。
误解二:幸福是一种满足。
“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只要有吃有喝有玩有乐就是幸福——其实那是动物的本能,人的幸福要有超越满足的其他意义。
误解三:幸福是我比你活得好一点。
幸福不是比出来的,而是体验出来的,是一种身心灵愉悦的体验。
误解四:幸福是为人民利益牺牲自己。
为人民服务不是一种牺牲,为人民服务就是一种幸福,做人做事有善意的人往往能得到快乐兴奋的体验,牺牲只是偶然和意外,并不是一个幸福的条件。
⑼ 中国人民幸福指数
中国人民幸福指数57.1,全球排名第20。报告对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幸福星球指数"的排名,衡量标准是根据各地公民的预期寿命、对生活的满意度计算,但也考虑各地人均消耗资源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高,排名越低,故排名较前的几乎都是中小型国家。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幸福感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9)我国幸福指数多少扩展阅读:
影响因素
对主观幸福的理解还涉及许多分析层面,主要包括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横向与纵向、时点与时段,等等。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第一,心理参照系。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
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第二,成就动机程度。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
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体安全感。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