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思修作业:结合个人体验谈谈如何实现幸福人生
一、明确幸福的含义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与世界观、价值观密不可分。用形式逻辑的欧拉图来表示:世界观是最大的圆圈,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两个圆圈,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幸福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幸福观和价值观是交叉的。
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幸福,都可能导致人生的不幸;获得幸福的重要方法是学会“三乐”:自得其乐(侧重创造幸福),助人为乐(侧重传递幸福),知足常乐(侧重平衡幸福)。
② 女人要想生活幸福,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如何选好自己的人生赛道
很多女性跟我说一个问题,假如靠自己的努力,究竟能够走向什么样的生活?实际上,像这样的难题,我真回答不了,有时候可能勤奋,也未必就能过的好。
有些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能在人生道路上犯过多错,防止走下坡。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能控制的事。由于你并不是俞飞鸿,并不是什么邓文迪。你没有那么凶猛,也没那么自豪,你资源有限,并没有那么多试错成本。
因此,现实生活中,不少女性没主意了,针对很多事,都犹豫不定,不论是工作中,或是情感。可是我感觉,作为女人,通常要年轻的时候,就应当选定自己的人生赛道,相信这是你今后命运里,最珍贵的礼物。
切记一句话,要学会持续好好爱自己,使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绝大多数女性,通常会忽视了自身本质真实体会。由于成长过程中,她常常替别人着想和操劳。要服从爸爸妈妈,要努力学习,假如家里有一个弟弟,有时,甚至要压力大量。因此女人没有什么选择,就只能这样思想束缚下来。
一个人假如连自己都不懂得爱自身,那么以后是思维也是很难变得成熟的,因为他不知道都需要什么,并且也欠缺什么。因此,你需要重视自己内心深处,去聆听它体会。找寻灵性的召唤,使它引导你寻找你喜欢的事业和情感。唯有如此,自身情况了,才能就是你如愿以偿得到的结果。
③ 面对喜欢自己和自己喜欢的人,怎样选择才会幸福
对于这种问题,我建议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如果你对自己选择的伴侣没有感情,就算别人喜欢你,双方的生活也不会充满快乐和幸福。
站在感情的角度而言,我建议遵从自己的内心。感情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别人喜欢你并不代表你一定要去选择对方,只有你愿意认可的伴侣,你在感情当中才会愿意为对方付出心力维持关系。
建议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当然,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个人的感情经历而言,我认为不论任何感情关系都不要选择将就,在选择当中更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因为这样才会对自己的情感关系进行负责,选择自己喜欢的人,互相在感情当中也会更愿意维持和坚定的走下去。
④ 如何才能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让生活变得更加的幸福
其实在人的一生中,我们可能总要去做出一些正确的选择,这样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幸福,变得更加的快乐,才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的美好,去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去拥有一个好的未来,所以很多时候不要害怕,要勇敢的去做出一些正确的决定,你要相信未来可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没有什么是跨越不了的,其实有时候我也很疑惑,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出一些正确的选择,让自己生活的更加的幸福,其实在学习上我们应该更有自己的,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意见,努力的去学习专业知识,让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更加的去经历一些东西,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
你要相信其实有很多人在背后默默的支持你,安慰你守护着,有一个好的发展,有一个好的未来能够成为他们心目中的骄傲,所以你要坚持要努力,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勇敢的去做自己,勇敢的去做更好的自己,让自己做出一些正确的决定,让自己以后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
⑤ 如何让自己更幸福
什么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
由此看来,幸福既非来自眼前欲望的简单满足,也不是将欲望的满足延迟到遥不可及的所谓“未来的某一天”。
我怎样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幸福?什么是成就幸福的关键?幸福有同样的标准吗?如果有,它是什么呢?我们的幸福与身边的人的幸福有关吗?如果有,那么我们周围的人究竟有多幸福呢?
其实,这些问题很难有确切的答案,即便有,这些答案对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也没有什么帮助。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
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败感。
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没有人能够在所有时间非常满足而无欲无求。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助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幸福?”
这个问题不但契合幸福的实质,还表明了幸福是一个需要长期追求、永不间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以终结的句点。
比如:我现在比五年前更幸福;我也希望,5年后的今天,我能比现在更幸福。
要记住: “让自己更幸福”,应该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 。
而想要获得让自己更幸福的方法,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人生的4种幸福模型。
每在比赛前夕,我都会严格控制饮食。但每次比赛结束,我都会大吃两天垃圾食品,以犒劳一下自己对“吃”的忍耐力。
所以,只要比赛一结束,我就会直奔最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四个汉堡。离开柜台时,我深深体会到了巴甫洛夫的实验犬听到铃声时的感受。
但是,就在我坐下来迫不及待撕开第一个汉堡包装纸并将它放在嘴边的那一刹那,我突然停住了。
这可是我一个月来心心念念的东西啊!我努力思考这是为什么,就在那时,我脑海里形成了所谓的“幸福模型”,我更愿称它为“汉堡模型”。
看着眼前的四个汉堡,我思考出了四种汉堡模型——每种汉堡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正好代表了四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
1.享乐主义型
第一种汉堡是我最先拿起来的汉堡,它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 吃它等于享受现在的快乐,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
为及时行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这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享乐主义型”。“享乐主义型”的格言就是“及时行乐,逃避痛苦”,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
他们认为,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让自己开心,那就值得去做。正是因为他们只看重眼前,短暂的快乐极有可能会让他们失去理智,跳入欲望的深渊。
享乐主义者的根本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等同化 。
有这么一个研究:
在基本需要被满足的前提下,心理学家付费给一些大学生,对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什么也不能做。
4~8小时后,这些大学生开始感到沮丧,尽管参与研究的收入非常可观,但他们宁可放弃参与实验而选择那些压力大、收入也没这么多的工作。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毕生致力于研究高峰体验和巅峰表现,他曾说过,“ 人类最好的时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标的过程中,把自身实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之时 。”享乐主义者的生活完全没有挑战,因此不可能获得幸福。
美国前卫生教育与福利部秘书长约翰·加德纳也说过,“无论在山谷还是山巅,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奋力攀登,而不是放纵享乐。”
一个放纵自己的人,总会快速感到厌倦与不快,如此循环往复,却不做任何改变。因而,他们无法获得幸福。
2.忙碌奔波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可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品,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但却让食用者吃得很痛苦。这类人与“享乐主义型”相反, 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
我称这类人为“忙碌奔波型”。 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
现实中这类人大量存在,原因何在?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如果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如果工作表现好,就会得到奖金。
于是,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而得到奖励,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一旦达到目标后,我们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工作越艰难,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
当我们拥有这种错觉时,就不由自主地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种假象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是无法长久维持下去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与 负面情绪共生的。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
“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一阶段,曾忙碌奔波地生活?
3.虚无主义型
第三种汉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 如果吃了它,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日后还会影响健康。
与此类似,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没有任何期望。我称其为“虚无主义者”。心理学家马丁·赛格利曼将这种心态称为“ 习得性无助 ”。
他的研究中,塞利格曼将实验狗分为三组。在三个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实验狗被轻微地电击,在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实验狗也遭受了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阻止电击。第三组实验狗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
过了一会儿,所有的狗都被关进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着很矮的栏杆,接着实验人员开始对它们进行轻微电击。
第一组(曾经被电击但学会了操纵开关停止电击的狗)和第三组(没有被电击过的狗)很快就跳出了栏杆;第二组(之前无法停止所遭受的电击的狗)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
在一个类似的实验里,塞利格曼让两组受试者听噪音。第一组受试者有阻止噪音的方法,而第二组受试者则无法阻止噪音。
之后,他再次向两组人播放噪音,这一次大家都有阻止噪音的方法,但先前实验中的第二组受试者却无动于衷,原因就是“习得性无助”。
塞利格曼的实验证明, 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
其实,“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和“虚无主义型”的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的偏见。
“忙碌奔波型”信奉的是“实现谬论”,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才可以得到幸福;
“享乐主义型”的问题在于“快乐至上”,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就算没有实现目标,也可以得到幸福;
至于“虚无主义型”,本身就是一种谬论,是对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获得幸福,这种类型的人最可怜,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庆幸的是,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我们全部的选择。别忘了,还有一个汉堡呢。
4.感悟幸福型
第四个汉堡与第一种汉堡一样好吃,并且与第二种汉堡一样健康。我称其为“感悟幸福型”。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
他们永远不会问自己“是否应该享受当下的快乐或者未来的幸福”,而是问“如何才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未来的幸福”。
当然,眼前和未来的收益有时是冲突的,在有些情况下我们确实容易顾此失彼。但 大多数情况下,眼前和未来的幸福是可以平衡的 。
比如: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他取得好成绩,并且在未来获益。谈恋爱也一样,两人共同享受着爱情的美好,帮助彼此的成长与发展。
同样,当我们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时,无论是商业、医学还是艺术,我们一样可以在享受的过程中取得事业的进步。
但有一点要切记: 如果企图永远幸福,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 。
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
就像为考试而学习、为未来而攒钱、为实现一个目标而超时工作,这些都会带来些许不快,但的的确确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获益。
重点是,即便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也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发掘出能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
通过以上文字,大家会发现:
“忙碌奔波型”是未来的奴隶,“享乐主义型”是现在的奴隶,“虚无主义型”则是过去的奴隶。只有“幸福感悟型”,才能感受幸福、享受幸福。
能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能不能更幸福?答案完全取决于你如何选择。
1.养成习惯
我们养成习惯,然后被习惯造就。虽然养成习惯通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保持一个已形成的习惯就相对容易多了。
最优秀的运动员都有自己的习惯:他们知道何时该进行实地训练,之后在健身房进行体能训练,最后做伸展和放松运动。
因为对运动员来说,良好的运动表现是他们价值的最集中体现,所以他们愿意在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天刷两次牙是一种习惯,不需要什么强大的意志力。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们每天都会主动地早晚刷牙。
我们需要用同样的模式来养成新的习惯,即行为惯性,一旦习惯养成,余下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那么,什么样的习惯能让你更幸福呢?你希望生活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比如:每周运动三次,每天早上冥想15分钟,每个月看两场电影,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
每次养成的新习惯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另外,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养成新习惯。
就像托尼·施瓦茨说的,“微小的进步,好过野心勃勃却遭遇的失败……不要着急成功会像滚雪球越来越大”。你的幸福也会像滚雪球一样。
一旦你确认了新习惯的内容,先把它们列入你的计划,日日推进,直至养成习惯。 如果我们不把一些活动变成习惯和规律,那我们无论做什么的结果往往不是自然而为,而是被动地生活。你见过多少被动生活还无比幸福的人?
在有规划、有规律的生活之中,我们可以妥善地安排时间,为更好地发掘我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时间保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把自主性和创造性与这种习惯性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结果变得更加美好。
当你形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时,当你因为习惯的养成而为你带来数不清的美好改变时,你自然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幸福。
2.表达感恩
经常感恩的人,免疫力系统往往更强大。而你要提高幸福感,也要学会感恩,对世界、对周围都是如此。
研究表明,每日把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记录下来的人(每天写下至少5件值得感恩的事),确实在身体上更健康、内心会更幸福。
这些值得感恩的事,可大可小,从一顿美食到与一个好友的畅谈,从日常工作任务到一个有意思的想法,你都可以写下来。
如果每天都坚持记录,你可能会重复列出一些事情,这很好。重点是,在重复之余,为了让你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请在每一次把他们写下来的同时,去想象当时的体验和感受。
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而不会把它们当成理所当然。
在英文中,感恩的第一个意思是“谢谢”,另外一个意思是“它的价值要成长”。就像我们把钱放在银行它会增值、会有利息。当我们每日记录那些值得感恩的事情时,它们带给我们的价值也是不断增值的。
想要获得幸福吗?想要更幸福吗?从表达感恩开始吧。
3.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
追求自我和谐目标的人,通常不但更成功,而且会比别人更幸福。自问一下,哪些是你在生活中真正想做的事,比如人际关系或职业规划等。在每个目的下方注明以下内容:
① 长期目标
这是指基地型的目标,从1年到30年的都可以。这应该是一些有挑战性的、能够让你发挥潜能的目标。
设置这个目标,是为了让我们享受旅途中的快乐,激发我们自身的潜力,实现与否倒在其次。
② 短期目标
这部分是针对分类消化长期目标而制定的。为实现自己的长期目标,你在未来这段时期要如何做?
③ 行动计划
在未来的日子里,你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目标的达成呢?给自己拟订一套行程表,无论是每日还是每周的(即你将要养成的习惯)或是一次性的。
不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我们就会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转而追求那些很难达到自我和谐状态的目标。
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总是面临两个选择,被动地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或是主动地去创造属于我们的自己的生活。
设定完自我和谐目标后,我还有个建议: 成立你的幸福董事会 。
这个董事会里的成员是那些关心你和你的幸福并对你的幸福有着重要影响的人。让他们监督你的计划,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同时,你要和他们经常见面,讨论哪里进行得好,哪里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及哪些项目可能需要改进,等等。
信守自己的承诺,坚守自己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这种习惯和惯性的养成需要时间,这也是很多人会失败的原因,而得到他人的协助,则对改变很有帮助。
当然,你也可以成为他人幸福董事会的成员,这样不但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帮助他人:在协助他人追求终极财富的同时,不知不觉之中,也可以强化你自己的幸福的追求。
当我们告诉他人有关幸福的重要性,以及提醒他们去追求有意义和快乐的活动时,我们自己会更有动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也会因之而获得更多的幸福。
4.保持热情
热情,是幸福的动力。在希伯来语中,工作(avoda)和奴隶(eved)两个词的来源相同,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生活而工作,就算在生计不成问题时,本能仍然指挥着我们去工作:我们的使命是追求幸福,而为了幸福我们就必须工作。
然而,不论是生活需要还是和社会法规,都不能阻挡我们体会真正的自由。只有在自己选择的快乐与意义并存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自由。
至于我们能否从工作中找到自由,取决于我们是愿意受制于物质财富、他人的期望,还是被自身情感和热情所推动。
《圣经》里说, 发问才会有答案 。所以,在做此类决定前,我们应该先问自己一些问题,只有开始质疑自己,才会去探索和征服自己,才能看到一些以前看不到的事,发现一些以前被遮挡的道路。
在列出一些具体问题后,我们可以挑战自己假设的情景及传统的思考方式:
我工作快乐吗?
如何才能更快乐?
我会为了更快乐、更有意义的工作而辞职吗?
如果我不能离开,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我现在的工作更开心呢?
在某些工作中,为了争取幸福,我们可以对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当然,下决心在工作中做出改变,或是寻找新工作可能会让人恐惧,但是一份工作在糊口之外无法给你带来任何幸福感,就的确应该有所改变了。
其实, 要做出改变需要的是勇气,而勇气本身不代表没有恐惧,而是感到恐惧的同时仍然付诸行动 。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会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更努力,而没有热情,动机便会削弱;有了热情,不但动机会坚定,连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所以,为了能够更幸福,不妨试着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并将其付诸行动吧。
其实,任何幸福的生活绝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幸福的生活是积累而成的,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还是点点滴滴的瞬间。
想要拥有幸福的生活,想要发挥追求终极财富的潜力,我们首先应该接纳“活在当下”的理念,也就是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那些普通、平常的小事,比如我们可以从与亲人相处、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获得意义与快乐。
日常生活中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重点是: 从现在开始!
文:泰勒.本-沙哈尔
编辑:一心正念
图:来自网络(侵删)
⑥ 如何做出选择才能幸福地生活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
要想过上幸福的生活,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因此,追求幸福甜蜜的爱情、与自己最爱的人结婚,就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了。……在追求自己甜蜜爱情以及幸福婚姻的过程中,有些人选择了远嫁。所谓远嫁,就是将自己嫁到很远的地方……那里离自己的家乡很远,至少不在同一座城市。……这样的状态,会让自己远离娘家,很长时间见不到父母等亲人。
自己是否会做出远嫁的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具体来说,对于是否远嫁,有以下几种具体的选择:
1,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有些人选择远嫁。
远嫁的目的,就是为了与自己所爱的人组建家庭。
因此,对于有些人来说,既然自己已经找到了知心爱人,那么,与他结婚就是最终目标……这时候,远嫁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即使有一些现实的困难,也不会影响这些人做出远嫁的选择。
2,因为舍不得离开父母和家乡,有些人不想远嫁。
有些人对父母非常依赖,不愿意离开家乡。
对于这些人来说,离开家乡、远离父母,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很难接受的……因此,这些人就基本上不会选择远嫁,而是在家乡或者家乡附近选择自己的知心爱人。
3,对于真心相爱的夫妻来说,为了爱情,当然会选择远嫁。
对于真心相爱,决定结婚的两个人来说,如果双方分别身处不同的城市,女方必然要远嫁。
因此,只要男女双方真心相爱,那么,女方当然会选择远嫁,与他结婚,组建幸福的家庭。
4,远嫁需要充分考虑生活中的各种实际困难。
远嫁意味着自己要到远离家乡的另一座城市生活。
那座城市的环境与自己的家乡完全不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自己在那里将面临全新的生活。……因此,当自己面临是否远嫁的选择的时候,需要将各方面情况都进行认真分析,明确是否存在影响自己生活的因素,考虑清楚自己能否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再对是否远嫁做出最终决定。这样才能理智地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远嫁是追求幸福爱情和美满婚姻的选择……但对于远嫁这个问题,自己也要进行冷静分析,做出理智判断,这样才能让自己真正获得幸福的生活。
⑦ 5个简单的步骤让你走向幸福
5个简单的步骤让你走向幸福
5个简单的步骤让你走向幸福你们那听说过吗?幸福是要自己创造的,很多人的快乐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情积累起来的,但是快乐和幸福是并存的,希望下文5个简单的步骤让你走向幸福能够帮助到你!
幸福-往往是让人难以捉摸的,但却是一种我们都非常渴望的状态。
我们不快乐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总是不能像脑海中幻想中的一样,处处发生奇迹。在宇宙形成之后的几百万年里,地球出现,然后从猿类进化到我们,而我们的精子必须要穿越重重的竞争才能成为百万中的一个胜利者。生命就是奇迹,而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幸福的理由。
我知道,仅仅是思考而不去创造并不是我们获得幸福感的实际方式。当然我本人也很注重实际,除了学会在任何时候改变自我幸福感的能力外,还有其他的事情可以让我幸福感爆棚。
“幸福是你由经历的过程所创造,无论你现在的处境如何,你都要学会选择享受现在拥有的一切,同时做最好的自己。”
1.定义幸福
为了得出以上的定义,我采访了将近100多人,我称之它为“幸福计划”。我曾读过很多关于幸福的书,参加过很多关于幸福的改进研讨会。你现在看到的幸福可能很简单,但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否在跟踪并延续它?
2、活在当下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活在当下,感受自己所能感受的,不管是看到,听到,或者做做,都会给到自己一种愉悦的感觉。在我们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经常会让自己去思考未来,或者回忆过去,但只有当下才是幸福的一剂好药,让我们对变化耳目一新。
3、提高自我
你可能不知道鲨鱼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向前移动,通过鳃循环水。它们甚至在睡觉的时候继续前进。比方说,我们人类也有类似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不前进,我们就会变得软弱、愚蠢或直接毁灭。所以对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就是改进提升。
4、担起责任
“我不需要回答任何人。”——你有没有听过别人骄傲地说出这句话?这可能是真的,可能有些人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就好,但这并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当你让自己对也别人负责的时候,告知他们你的目标和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会在思想上控制你,也就是你会因为他们有所压力,反而能确保你能把事情做的更好。这将会使你更有效地达到你的目标,提升你的自尊,并因为自己所创造的成就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5、不要停顿,直接去做
如果你不断地思考未来能让你幸福的东西,那你就会逐渐有去尝试加深自我幸福感的习惯。如果你想做某件事,就立刻做,尝试着去做,而不要止步不前。相反,如果你对你现在的状况感到满意,那你无论在什么事件什么地点都是感到幸福的。
“当你努力保持快乐的时候,也许目前的不快乐也是由你所创造的。”
什么是成功?怎样才算成功?有人为追求金钱知法犯法、危害社会;有人为追求事业身心俱疲、家庭不睦,甚至英年早逝;有人为追求虚名攀附权贵、丧失本我。我认为,这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应当是通过持之以恒地奋斗,在造福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质量,让自己和他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学习了“青年职业生涯管理”,我感触良多。在我看来,这门课的实质就是指导青年科学管理和规划成功的人生。学完这门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人生课题:。
制定适当的目标是走向成功的第一块基石。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制定目标既不能目光短浅,也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符合实际。听说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着名马拉松选手在参加比赛前,将整个比赛路线观察了一番,设立了若干个标志性参照物作为自己沿途的一个个小目标。进行比赛时,每完成一个小目标,他都会欢欣鼓舞,浑身充满力量,期待完成下一个目标,越跑越快,最终夺得了冠军。其实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每个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了这场征途,征途上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是人生各个阶段的'目标,是生命成长的印记,而马拉松的终点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这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只有终级目标,而没有各个时期的日常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人生的主线目标,他的人生就容易跑进了荒漠,渐渐地找不到来时的路,更看不到未来的路。
其实,制定和调整目标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世界上有一本最难读懂的书,这本书就是自己。几千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人生的终级命题,而如今大多数人仍然难以回答诸如“我是谁”、“我真正想要什么”这样的命题,以至于我们往往不能确定真正适合自己的目标。我是个有目标的年轻人。我在制定目标时给自己定下了两个“切忌”:切忌随波逐流,违背本心;切忌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小时候,我有很多轻狂的梦:做一名军人、做一家大企业的总经理、做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真正了解了自己的身体状况、特长和爱好时,我改变了先前的一切想法。特别是两年前那段不平凡的高考岁月,让我意识到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是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群体之一;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让更多的残疾人接受教育。作为万千残疾人中的幸运者,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为残疾人的教育事业做点事。进入大学以来,大学的学术氛围让我陶醉于理论思维的天地里,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以我身体的现状,不可能像其他人那样整日为事务而奔走,而徜徉在书香怀抱中,潜心治学,用多彩、深刻的文字将思想带向远方是我最能胜任、与健全人差距最小的工作。当前中国,关于探究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学术性研究还很不完善,关于残疾人生存、发展、需要、价值等问题的理论体系尚属空白。
因而我希望将来凭借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切身体验,能为残疾人的理论研究尽一份心力。为实现这一理想,从现在起,我要抓住各种机会不断学习,开拓视野,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将来不论从事怎样的工作,我都会为使残疾人更好地生活而努力。老师课上曾为我们做过假设:当我们百年之后,希望后来人对我们的一生有何评价。我没有过高奢求,如果还有人说我为残疾人做过一点事,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如果你的心中有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快乐。”我理解这里的“巨龙”就是人的理想和目标;我也知道我必然要经受“苦刑”,但我要这种“苦刑”,因为我的心中已经有了一条巨龙,它清晰可见,为之奋斗将是我毕生的快乐。保持积极心态是走向成功的第二块基石。目标确定以后,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十分重要。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这样的心灵,能吸引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的健康。
什么样的心态才算是积极呢?我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总结了三点:一是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做生活的歌者。我是个残疾人,残疾固然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使我走向成功的道路布满荆棘,可谓人生的不幸。但如今的我在这种不幸面前学会了“坦然”,坦然地面对残疾,面对伤痛,面对生活的艰辛。现在,我已能把“残疾”当作生命的赐予,甚至感谢这种奇妙的‘赐予’。如果没有残疾,我怎能体味到一种特殊的生命砺炼?怎能感受到来自亲人、朋友和社会的浓浓关爱?从某种意义上讲,‘残疾’是我的一种别样的人生财富,它让我从更多的角度审视生活,思考社会,感悟人生。冰心先生说:“快乐时我们要感谢生命,痛苦时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生命让我们感受喜怒哀乐,体验酸甜苦辣,没有什么比生命给予的更多;也惟有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我们才能确立目标,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我们永远都要感谢生命,赞美生活,做生活的歌者。二是愈挫愈勇,做人生的强者。生命的旅程就是不断克服挫折的旅程,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成功者和平庸者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成功者能够冷静地面对挫折,并勇敢地战胜挫折,因而欣赏到了生命的精彩;而平庸者却在挫折面前畏缩不前,混沌一生,成为挫折的“牺牲品”。作为有理想的年轻人,既然要坦然地承受生活给我的一切,就要坦然地接受挫折的挑战,做生活的强者。三是摆脱琐事纠缠,做生活的智者。现实生活中,总有很多事不能遂人心愿:领导的批评,朋友的误解,社会上各种不道德、不规范现象的存在……都与我们理想中的和谐社会相去甚远,容易让人产生悲观厌世情绪,一味否定现实、否定他人、甚至否定自我,使我们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当年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道出了人间百味,实际是摆脱烦扰的超然之法;前几天,我拜读了十几位精神矍烁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深悟了“宽容”二字的内涵。生活的智者应当是:辩证地认识社会,豁达地包容万物,贫贱不移,宠辱不惊,一心一意创造生活,高高兴兴享受生活。科学地管理时间是走向成功的第三块基石。
制定目标后,最重要的是要将目标转化为现实。而目标向现实的转化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先实现日常目标才能实现近期目标、中期目标、远期目标,最终实现终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从每一天做起,每一小时做起,每一分钟做起,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因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需要时间作为保证。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如何让这24小时在最大程度上释放出最大的生产力,是走向成功的关键。科学管理时间的方法很多,我最欣赏的,也是认为自己必须努力加强的有三种:一是今日事,今日毕。这是哈佛大学图书馆前的一句名言,它指引千万哈佛学子走向了成功。“今日事”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之基础,只有把今日的目标实现了,才能期望明日的目标,进而奔向更远的未来。实事求是地讲,“今日事,今日毕”是我最难以坚持的原则,一方面是因为我自己每天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总是期望明日的“补救”,岂不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在学习上,我时常“一曝十寒”,这不仅违背了学习规律,也时常影响日常生活。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将各种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做到日清日新,日清日高,细水常流,争取实现学习进步与身体健康的双丰收。二是做任何事都要耐住寂寞。耐住寂寞是有效管理时间的基础。人的心灵最不喜欢的就是寂寞。但在当代社会,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色彩纷呈,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新奇感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日俱增,这个社会对人们心灵承受寂寞能力的考验从未像今天这样猛烈。很多人因此迷失了自我,再也静不下心来学习和工作。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个人综合素质的竞争,而这种综合素质要靠长期寂寞的学习和工作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要想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就必须勇敢地承受外物对心灵的考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和心灵,耐住寂寞,排除干扰,拒绝诱惑,不完成预定目标决不罢休。三是做事分清轻重缓急,在有限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在规定的时间做最有效率的事。人的一生可做的工作、可学习的东西是无限的,而人的时间却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我们要随时认清自己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中心任务,然后进行科学的规划。例如有的同学想考研,因而这一时期的主要目标就是考取理想院校的研究生,这就要求你排除干扰,把最宝贵的时间放在实现这个主要目标上,用有效的时间保证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请记住黑格尔的那句话:“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它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持之以恒地不懈奋斗是走向成功的第四块基石。无论是适当的目标、积极的心态,还是有效的时间管理,其间都必须有持之以恒地不懈奋斗贯穿始终,这是“基石”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上述一切都毫无意义。毋须多言,“奋斗”是每个成功者的必经路,“多出一份力”、“多战胜几次挫折”都是走向成功必备的条件。我这里想着重谈谈“持之以恒”。许多人都曾有过目标,也曾有过奋斗,但相当一部分人没能成功,就是因为没有“持之以恒地不懈奋斗”,成功者和平庸者的界限有时就在于“多出的那一份坚持”。古人云:“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芸芸众生中,天资聪慧者有之,家庭发达者有之,但最终成功的人却总是“持之以恒者”。爱因斯坦的成功里有99%的汗水,鲁迅的闻名于世靠得是等身的书稿,张海迪从一个高位截瘫患者到中国残疾人的楷模和残疾人事业的领导者,海伦·凯勒从一个无光明、无声音、无语言的环境中成长为世界着名作家和演说家,钱学森、季羡林用毕生的积累换来“大师”的赞誉——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不是持之以恒的楷模。我是个天资平凡、身体受限之人,但我坚信: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只要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成功的大门终将向我敞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让我们脚踏实地地踩着这四块基石,走向希望,走向未来,走向成功。
⑧ 在追逐幸福的过程中,该如何去做,能够拥有幸福
真正的幸福,应该由自己的内心去感受。一个人若是真正幸福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她的心情是非常的好。面对生活,每天都是非常的乐观。然而一个人的幸福,肯定是要去追求的。在追求的同时,也要问问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是怎么样的。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那么就能够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一、努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是幸福
努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才是幸福。一个人,只有懂得如何去努力创造,那么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每个人得来的生活,并不是轻而易举。自己的幸福生活,那么就一定要去努力创造。
把日子过简单一点,其实也是一种幸福生活。没有必要那么复杂的生活,就算自己能够得到更多,你也会发现这样的日子会过得非常的累。真正的幸福。是把日子过简单,过着简单的日子,才不会让人心去受累,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⑨ 如何比较才会更幸福呢
没有统一标准和固定答案。幸福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感觉。幸福不幸福?怎样更幸福也是相对而言。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年代、不同心家庭背景条件下,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选择,对怎样才能更幸福的追求和欲望也不尽一样。
幸福既有物质幸福,又有精神幸福。往往精神幸福又好于高于物质幸福。有的腰缠万贯,花天酒地,荣华富贵,不一定精神幸福。有的虽不富有,却精神愉快,感到幸福。
幸福是追求,是向往。知足常乐才能更幸福。穷也罢,富也罢,幸福不靠金钱架。人生不过三万天,健康快乐最值钱。钱多钱少不细算,多活几年就是赚。活着就是胜利,身体健康就是财富,就是幸福。
怎样才能更幸福?有美满幸福的生活?我觉得从国家社会方面说,就是国泰民安。人间太平,无灾无难。世界和平,没有硝烟。社会和谐,安居乐业。从家庭角讲,就是父母健在,子孙满堂,老伴贤惠,子女孝顺,全家和睦,有吃有穿有房,少病无灾,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从个人讲,就是身体健康,无忧无虑,白天有说笑,晚上睡好觉。生活能自理,退休工资有保障,心态平衡不攀比,知足常乐,自寻其乐,活的轻松,活出飘亮,活出精彩,活出希望,活出长寿,活出幸福!
⑩ 毕淑敏:如何选择才能幸福
毕淑敏:如何选择才能幸福?
什么是幸福?
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有所不同。有人说有人爱就是幸福;有人说有足够多的钱就会幸福;甚至有人觉得名利双收才会幸福!
毕淑敏在一个读书分享会上说:“我曾在一个报纸的“豆腐块”上曾看过一个问题征集:谁是最幸福的人?
最终专家的答案公布为:给孩子洗完澡的妈妈、目送康复的病人离开的医生、孩子在岸边看着自己筑好的沙堡、作家为自己的作品画上结尾的句号!
这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内心,她反问自己:“这些条件我已集于一身,为什么我还是没有感受到幸福呢?”
直到年近古稀的她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幸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有能力去感受幸福!”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选择幸福呢?
01
厘清你这辈子想要做的是什么?
对于年轻人来说,怎样选择才能幸福呢?
毕淑敏认为:“做选择之前,先找到自己这辈子想要做的是什么。”
找到自己愿意倾心一生奉献一生的目标,不在乎社会的大多数人怎么想,服从自己的价值观、对世界的判断和道德,听从内心的声音并为之终身奋斗。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李大钊曾说过:“人生最高理想,在于求达于真理。”而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理想,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为革命胜利推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如徐特立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
这不仅是通往幸福之路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我们从内心敬佩自己做的事情。
02
选择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
有着“大哥的女人”之称的应采儿才在访谈节目中说婚前也面临着是选面包还是选爱情的问题。爸爸曾对她说“要钱、要爱,你只能选一个,你不可能两个同时拥有。如果你要爱情,你就不要在乎钱不钱,如果你希望的是面包(钱)的话,那你有些东西就要看淡一点。”
后来她选择了爱情,两个人婚后过得十分幸福,还有了可爱的儿子Jasper,前段时间还生了二胎。很多人都很羡慕她,不仅夫妻恩爱,而且两个孩子都很可爱,妥妥的人生赢家。可是,如果我们是她,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
无论是选择人生伴侣,还是生二胎,她都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做的选择,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果断地做出了决定,因此她得到了真正的幸福。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在得到的同时,相应地就会失去一部分。我们在做选择之前不妨问问自己内心想要的是什么再做决定。选择之后就不要反复纠结,也能够为错误的选择负起责任。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骆玉珠在面对情敌希望自己为了陈江河的前途而放弃他时,她坚定地说:“自己想要什么只有自己最清楚,人不能活在别人的想法中。那样会多累啊!”
03
遵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勇气!
关于“冻龄女神”俞飞鸿,有人羡慕她的特立独行,也许有人觉得她古怪,同时又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她这么多年了还没嫁出去。
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冯唐曾采访过“冻龄女神”俞飞鸿,他对俞飞鸿说:“一个人呆着的时候,会想要跟人聊聊吗?”
她答道:“你如果自己精神世界足够富足的话,不需要通过聊天,觉得这是唯一表达和沟通的方式。我觉得很多夫妻虽然在一个婚礼里头,但两人根本没话聊,两个人在一起的孤独比一个人的孤独更悲伤。
俞飞鸿非常通透,而且具有深刻的独立思考能力。既不不随波逐流,又盲从地按照世俗标准到了什么年龄就就匆忙地步入婚姻。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就自己好好生活!
选择独身需要巨大的勇气,尤其是与世俗相违背的价值观,只有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勇敢选择遵从内心的选择并为之承担结果!
毕淑敏曾说过:“一个怯弱的人有什么资格去谈论幸福?”
04
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
无数的研究表明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它是在为你的价值观而服务的。
毕淑敏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在抗冰船上,她丈夫对她说:“快来看,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一个绣花的男人。”通过交谈他们得知这个绣花的男人是一位地理学专家。有一次,毕淑敏和他谈论什么是幸福时,地理学专家对她说:“我现在就觉得非常幸福,我非常喜欢这里。”
由此可见,幸福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喜悦,而不是活在他人眼中定义的幸福之中。
电影《小鞋子》最触动我内心的是家境贫寒的阿里和妹妹在洗脏鞋子吹泡泡的场景,阿里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之后,两个人只能交换着穿,经常迟到被老师批评。但即便是如此窘迫的环境下,此刻在阳光下吹泡泡的他们露出了纯真的笑容,幸福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着名的身心灵作家张德芬女士,年轻的时候事业有成,夫妻恩爱,儿女双全,他们是人人羡慕的对象。可是她却觉得不幸福,于是放弃了这些别人终其一生追求的东西,经过了离婚、自我怀疑、抑郁和写作疗愈后,最后她说:“幸福与外界无关,幸福就是发自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