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健康和幸福感有什么关系

健康和幸福感有什么关系

发布时间:2022-12-08 21:10:46

1. 心理健康幸福感的关系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就会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也就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才会感到自己有很大的幸福感。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有很大的关系。

2. 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

健康是福,有着健康的身体,就不会有疾病缠身,那么就能很好的生活、工作,也不会给儿女家人带来麻烦。

3. 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

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幸福的个体拥有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较少的消极情感体验m。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动机,当个体身体状况良好时,个体对幸福的感受更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但当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时,身体疾病造成的生理痛苦与心理压力往往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重要阻碍因素。如洛克所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大量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状况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甚至比收人还要大。那么,身体健康问题是如何影响幸福感的?可能存在两种路径:一是疾病产生的生理痛苦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二是生理疾病使个体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幸福感,如有研究发现,由于对疾病的担心和不确定,4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伴随中等程度以上的焦虑、抑郁等。除了各自单独对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间还可能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共同影响个体的幸福感。

宗教信仰可能能有效缓解个体的生理痛苦及其导致的心理压力,进而减缓不良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宗教的压力缓冲假说(Stress-BufferingEffect)认为,个体能从持有的宗教信念或进行的宗教活动中获得慰藉,从而缓解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心理压力,进而提升幸福感[M]。该假说认为宗教信仰对于面临严重问题(如健康或财政问题)或处于心理高压下的个体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但对于所面临问题并不严重或心理压力不大的个体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在中国,因身体健康问题而求助于宗教的情形普遍存在。一项对中国人皈信基督教原因的调查发现,%的个体是由于身体疾病而开始信仰基督教间;Hayes也发现,在中国,每500名到寺庙进香的人中%的抽签都与治病有关。为何如此多的中国人在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会求助于宗教?陈宁的一项质性研究为此提供了一种解释。

希望通过信教来缓解自身生理痛苦以及疾病对自身及家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由此导致的家庭关系失衡,那么,信教能否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疾病个体的幸福感呢?

结合宗教的压力缓冲假说和中国现实经验,本研究假设如下:①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幸福感越低;②宗教信仰能够缓冲不良身体健康状况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升幸福感,这一提升作用对于有很多身体健康问题的个体尤为明显。

1方法

抽样与被试构成

采用分组抽样,样本涵盖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5471名非学生的成年被试。由于258人未表明其是否信教,48人未填写健康状况,故对其数据予以剔除,最终有效数据为5165人。在有效样本中,不信教者3965人,有宗教信仰者1200人;在有宗教信仰者中,佛教信仰者647人,基督教信仰者148人,伊斯兰教信仰者75人,其它宗教信仰者330人(如天主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等)。

工具

城市幸福指数问卷该问卷主要从城市居民的主观感受出发测量其幸福指数。问卷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政治生活满意度、经济生活满意度、环境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文化生活满意度以及健康状况满意度共计34个项目。总体幸福指数得分为34个项目得分总和。在本次施测中城市幸福指数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

1.自编人口学变量问卷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身体健康状况等变量。宗教信仰要求被试选择所信仰的宗教,1表示不信教,2=5分别表示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它宗教;身体健康状况的测量借鉴相关研究,采用简洁而有效的被试自评™,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生理病痛或缺陷程度的主观感知。其中1-4分别表示没有健康问题、有一点健康问题、有一些健康问题、有很多健康问题。

施测

第一次施测于2012年7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并回收,并于2013年1月至3月进行补测以增加样本量。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被试进行闭体或个别施测,采用统一指导语。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不便填写问卷的被试,则由主试提问并根据其口头回答代为填写。

数据处理

采用对数据进行录人与处理。

2结果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宗教信仰、身体健康以及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宗教信仰与身体健康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身体健康与幸福感之间有显着负相关,表明更多的身体健康问题与更低的幸福感相联系;宗教信仰与幸福感相关不显着。

宗教信仰、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检验

为探究不同身体健康状况被试有无宗教信仰时的幸福感现状,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得分的平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宗教信仰与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宗教信仰对幸福感的主效应不显着(f(1,5163)=,P>),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主效应显着(尺3,5161)=,P;F(1,5157)=,P>;F(1,5157)=,P>),但对于有很多健康问题的群体而言,有宗教信仰者幸福感显着高于无宗教信仰者(叩,5164)=,代)。这一结果表明,宗教信仰能缓冲不良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这一缓冲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人群身上。

3讨论

同之前的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7],本研究中也发现身体健康对幸福感有显着的消极影响,更差的身体状况与更低的幸福感相联系。如前文所述,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可能通过造成个体的生理痛苦以及心理压力两种密切联系的途径发生作用。生理痛苦可直接引起人的消极感受从而影响幸福感;因身体健康问题产生的压力,如经济压力以及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失衡等也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两种途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身体健康对幸福感产生直接而显着的影响。尽管不良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有显着消极影响得到了广泛证实,但两者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孰因孰果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者通过对一些纵向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变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着变化,反而是幸福感能够影响健康人群的寿命和健康状况,从而认为身体健康和幸福感之间,后者为因,前者为果n7,。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纵向研究历时长久,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可能由于个体已适应病痛或试图做出调节等其它变量的干扰而不再显着,因此,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因果作用很可能被低估。无论身体健康与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偏向于何种方向,很难否认的一点是,幸福感对身体健康的的影响更可能是长时、持久作用的结果,而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可能是突发的、立竿见影的,这种区别使个体在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会由于紧迫感而难以应对,从而更可能转向宗教寻求支持。

本研究中还发现宗教信仰能有效调节身体健康和幸福感间的关系,这一调节作用对于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个体尤其显着,这也与最初假设相一致。对于中国人而言,疾病是个体走向宗教的原动力之一,个体试图通过信教改善不良健康状况造成的消极影响,而本研究结果表明信教的确能使个体获益。本研究结果也与之前多项研究结果一致:以西方基督教和犹太教群体为被试的研究也发现宗教信仰能够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个体的抑郁程度,某种程度上表明宗教信仰对缓解身体健康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升幸福感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我国台湾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相信最高天神(玉皇大帝)的存在能够提升身体健康较差个体的幸福感,本研究与该研究结果的一致可能主要与大陆和台湾宗教文化同根同源、共性大于差异有关。

为何宗教信仰能够提升有很多健康问题个体的幸福感,而对健康问题不是很多的个体的幸福感却无显着影响?这一结果可以从个体应对(主观)和资源耗竭(客观)两方面加以解释。首先,从个体应对来看,个体在面临较大压力时更可能由于难以承受而试图改变现状。对于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个体,由于压力过大,其更可能做出改变现状的行为,但由于自身可利用的资源不多,他们可能会更好地利用宗教的力量来应对,并从中获益。其次,从资源耗竭角度来看,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个体承受着更大的生理痛苦与心理压力,因而需消耗更多的资源,并且由于其家人也承受着较大压力,因而个体难以从外界获得支持,此时,宗教信仰给予个体的支持与归属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健康问题不是很多的个体,其无论是在生理痛苦还是心理压力上所耗竭的资源均不是太多,因此,信教对其幸福感的改变作用并不足以凸显。

那么,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个体是如何通过宗教信仰提升自身幸福感的?我们认为可能存在以下途径:通过将压力性事件解释为神对自己的考验,因而所知觉到的压力相对较小;相信自己可以借助神的力量应对压力事件,从而增加自我效能;通过宗教信仰增加自我存在的确定性,从而形成强烈的目标感与意义感,增强对生活的可控感;借助所持有的宗教信念减缓疾病造成的心理负担,如“生死轮回”的信念可以减缓个体的死亡焦虑,“因果报应”的信念使个体确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从而能够帮助其更有效地忍受病痛。未来的研究可以对以上具体路径及机制进行检验和探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本文立即免费保存 赠网络阅读VIP精品版 100W文档免费下载 5100W文档VIP专享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分享收藏下载转存
打开文库App,查看更多同类文档

4. 心理健康与幸福生活有无关系

总体来说,人们所能体验到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与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物质条件或客观环境等同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程度高的人比程度低甚至不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心理健康与幸福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心理健康与幸福的论文篇一
《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人口学变量、情景性因素和人格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广州市政府、企事业单位340名青年白领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广州青年白领积极人格特质处于中上水平,生活满意度处于中下水平。(2)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与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3)阶层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压力知觉、社会支持和乐观是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的显着预测变量,而心理健康的显着预测变量是乐观和社会支持。结论:广州青年白领对生活状况不甚满意,但对自我评价积极、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且情景性因素和特质因素对广州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广州青年白领;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2-0175-04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水平飞速提升,在此发展过程中白领青年作为国家人力资本的中坚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着财富,但是,物质上的丰富并不能等同于主观上的幸福。相关调查显示,诸如公务员、高校教师、外企职员等白领青年的幸福感相较于其他人群并不高,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时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紧张、失眠、无意义感常常充斥着他们的生活(谈杰,2008;田振敏,2010)。该研究把青年白领定义为:年龄在40周岁以下,具有大专(包含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依靠知识和技术谋生,月薪4000元以上,有较稳定经济收入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工薪阶层。

产生于20世纪末美国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它反对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消极取向,它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包括积极个人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和核心自我评价这一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多以学生群体、教师群体、老人群体等为研究对象,涉及青年白领群体的研究也更多的是偏向于社会学、人口学等视角,并且多以理论上的描述性研究为主,鲜有实证研究去探讨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核心自我评价的关系。而作为社会发展主要推动力量的青年白领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如何?他们对自我的评价状况又如何?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到底存在哪些影响机制?当了解了这些关系之后,又该如何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状况呢?这些都是摆在研究者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学术界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正是提出该研究的理由所在。因此本文将以广州青年白领为研究对象,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在调查基础上考察他们的核心自我评价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分析核心自我评价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

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众多,可以分为人口学变量、情景性因素和特质性因素。压力和社会支持作为情景性因素对个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已经得到了诸多证明(严标宾,郑雪,2006;Schiffrin&Nelson,2008)。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人格特质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Shimai等人(2006)对1099名美国和308名日本青少年的研究表明,热情、希望、好奇心和感恩等性格优点与人们的幸福感呈显着正相关;Peterson及其同事(2006)通过网络取样所进行的一项回溯研究也表明,积极特质有助于帮助个体从生理和心理疾病中恢复过来。而目前对于白领青年心理健康或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仍缺乏整合研究,因此该研究拟从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情景因素(社会支持、压力知觉)和积极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CSE)、希望、乐观)三个层面探究白领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期能客观揭示白领青年群体心理状况及其内外部影响因素,为白领青年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支持。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单位集中)和天河区(商业中心)的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青年白领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回收率为89.5%。其中,男性213人,占63.0%,女性127人,占37.0%;未婚51人,占15.0%,已婚210人,占61.8%,其他79人,占23.2%;一般员工202人,占59.4%,基层管理者77人,占22.6%,中高层管理者61人,占18%;被试年龄22~35岁,平均为28.3岁。

2.2 研究工具

2.2.1 主观幸福感量表

Diener等人(1995)编制,共19个项目,7点评分。包括生活满意度量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分量表。该研究中主观幸福感及其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4、0.83、0.83、0.80。

2.2.2 心理健康量表

李虹等(2002)修订,共20个项目,采用“是”和“否”计分。包括自我肯定、忧郁和焦虑3个分量表,总量表的Cronbach仪系数为0,88,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9、0.76和0.85。

2.2.3 核心自我评价量表

杨晓峰等(2009)修订,12个项目,5点评分,单一维度,其Cronbach α系数为0.76。

2.2.4 乐观量表

袁立新等(2007)编制,共11个项目,5点计分。

3.2 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回

5. 健康和幸福是什么关系

有了健康才可能有幸福,没有了健康,幸福都是暂时的!有了健康不一定就拥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一定失去了一切!

6. 心理健康与生活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这两者实际上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你心里健康,那么心生活才会幸福的。可以说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心理不健康的话,那么生活又怎么能幸福呢?

阅读全文

与健康和幸福感有什么关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38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57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3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7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2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3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09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19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37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77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4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6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1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4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1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3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89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26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0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