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康德幸福概念如何去获得幸福

康德幸福概念如何去获得幸福

发布时间:2022-12-06 06:49:23

①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从伦理学意义上探讨

“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1]“至善就是人生的圆满,善是通向圆满之路。”[2]幸福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种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社会的某种至善。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3]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有“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 [5]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一旦到达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纷至沓来。这一观点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伦理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乐和财富是身外之物,只有灵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中国的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道德完善的结果。“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种观点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强调在幸福中精神升华的意义,弘扬了人的理性、灵魂、精神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合理的。但将幸福与德行等同,轻视人的现实物质生活,它的逻辑归宿必然是轻视人的肉体存在,否认人的现实物质生活权利的正当性、善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成为少数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6]这种观点的极至发展便是禁欲主义的幸福观,“我们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7]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突出特点。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宣称,“幸福是至善”, [8]“幸福是心灵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动。”[9]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就是道德,人们获得了幸福,也就是获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于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的。这种传统的特点就在于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达到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们实现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这样观点往往与利己主义相联系,从人的“自爱自保”,“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论证追求幸福尤其是个人幸福的合理性。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 [10]“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使个人幸福,还要使他人幸福”。 [11]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这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只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但当它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强调追求德行与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图在他设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将二者统一起来。至善既是最高无条件的善,又是绝对完满的东西,因此必须把幸福与德行包含于其中。康德以后,费希特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追求二者的统一,他把自我分成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两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但人又不断由经验自我上升到纯粹自我,从而实现二者的合一。但是,无论是康德还是费希特,都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12]幸福是一个统摄性范畴,它关注人的存在样式,反映对人现实欠缺的把握,它是人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完满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内容在长远历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仅仅是人的主观体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人们对幸福的把握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说,幸福是主体在奋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无对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识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成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自觉追求幸福的能动实践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 [13]注释:[1][2][4][6][12]. 高兆明. 《道德生活论》[M]. 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3. [3][13]. 高兆明. 《幸福论》[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5][10][11]. 唐凯麟. 《西方伦理学名着提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7][8][9]. 周辅成. 《西方伦理学名着选辑》上卷[M]. 商务印书馆 (写于2002年,本人已发表论文节选)

② 什么是伦理学当前幸福和长远幸福

西方传统伦理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都认为“人类道德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幸福”。但是,对于什么是幸福,幸福与德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幸福等问题,却有不同理解,构成了三种迥然有别的幸福论传统。

幸福是人追求的最终目标

认为人生总有一个最终目标,是古希腊人的基本观念。亚里士多德继承了这种观念,并进一步提出,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并不是表达人们心理或生理感受的主观概念,而是表达人们生活状态的客观概念,并且可以用客观标准来衡量这种生活状态。这个标准从内在而言要求充分发展自己的禀赋,外在而言则要求有一定的财富、和谐的家庭生活和朋友等。

经典功利主义者如边沁和密尔也把幸福看作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认为其他目标要么是包含在幸福之中,要么是实现幸福的工具。但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他们都把幸福理解为获得快乐或免除痛苦的心理体验,进而把追求快乐和免除痛苦看作全社会应有的共同目标,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当作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最终目的。在边沁看来,快乐虽然有不同的来源,但它们在性质上都是相同的,仅在数量上有所差异。密尔则认为快乐不仅有数量的差别,也有性质的不同,人们会为了追求高级的快乐而放弃低级快乐,正如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好过做一个满足的傻瓜。

康德也承认幸福是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他认为,人们的道德意志作为一种欲求能力,必然渴望实现某种目的,而幸福正是这种目的,因为“获得幸福,是每个有理性但有限的存在者的必然渴望,因而是他的欲求能力的不可避免的规定根据”。康德把幸福理解为一种经验对象,在康德看来,幸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客观上它是指人的一切爱好的实现满足,主观上它是指人对这种客观满足的意识状态。

对德性与幸福的理解有别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与人的道德德性密切相关。他把幸福理解为人们合乎德性的活动, “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动,相反的活动则造成相反的结果。” 在他看来,德性是人们所具有的一种品质,是一种“既使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亚里士多德从古希腊传统的功能(ergon)角度来论证德性,认为德性就是把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或功能完美发挥出来,达到一种优秀或卓越的状态。这种实现德性的状态就是幸福。因此,在他看来,一个有德性的人,自然就是幸福的人。

功利主义者也认为德性是值得追求和渴望的。但是他们认为,德性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价值,它的价值在于成为实现幸福的手段或幸福的一部分。正如密尔所说:“在功利原理中,美德并非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是目的的一部分,但它能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在那些无私热爱美德的人身上,它就已经成了目的的一部分,并且被渴望、被珍惜——不是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是作为幸福本身的一部分。”相反,如果获得德性并不能给行为相关者带来快乐,那么人们就不会去热爱和渴望美德。总之,他们认为德性的价值是由其所带来的快乐的多少决定的,不能产生快乐的德性没有价值,也不值得追求。当人们拥有幸福,人们就拥有了德性。

康德对幸福与德性的分析更为详尽。他认为德性是先天的和形式性的,是人类意志的规定根据,而幸福是经验的,是人类意志追求的目的,二者不可混淆。如果把幸福当作意志的规定根据,道德就会陷入他律,逐渐变成达到别种目的的手段;如果把德性法则看作欲求的目的,那么目的就会变得抽象和空洞。康德还表示,虽然德性和幸福性质不同,但二者需要联结在一起,人们应当在德性的规范下追求幸福。这是因为,从道德的纯粹性上讲,德性法则本身就是最高的善,不可能再有其他的东西超越其上并成为它的条件。而幸福却是有条件的善,它必须满足德性法则的要求,如果不以德性法则为前提条件,幸福就可能不是道德的。因此,德性法则和幸福一起构成了“自我酬报的道德体系”理念,康德把这种理念称为“至善”。根据这种理念,德性作为至上的善,是无条件的,而幸福作为有条件的善,必须以前者为基础。

如何实现幸福看法不同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实现至少要包含两个要素:实现德性的活动和某些必要的外在善。外在善也叫好运气,它包括健康、财富以及好的容貌、出身、朋友、子女等。之所以说它们是外在善或好运气,是因为其获得受外在条件的限制,并不必然为行为者所控制,具有偶然性。亚里士多德更看重德性而非运气,因为运气是不由人掌控的,但实现德性的活动却是人们能够把握的。他认为,德性不是人们天生就具有的某种气质,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和实践才能获得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具有这种道德品质的人的行动能够符合中道原则,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出于适当的原因、以适当的方式去做适当的事情”。在他看来,当人们能够符合中道原则时,就具有了德性,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因为幸福就是德性的报偿,“德性的报偿和结局必定是最好的,是某种神圣的东西和最高的福祉”。总之,在他看来,通过对德性的学习和训练,所有的人都能够实现幸福这一终极目的。

功利主义者虽然把幸福看作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但他们并未把幸福理解为行为者个人的幸福,而是与行为有关的所有人的幸福。因此,在实现幸福这一问题上,功利主义者特别注重对幸福的计算或加总排序。这种加总排序包含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面临众多可能的行为选项时,计算每一个行为选项所产生的苦乐结果,如果一个行为给所有行为相关者带来的快乐多于痛苦,那么这个行为就具有道德上的正价值,就可以作为行为的候选。第二个层面是在上述可以产生道德上的正价值的候选中,选择一个能产生最多快乐,或者其所带来的快乐与其他选项等量的选项,来作为唯一的行为选项,因为只有它才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一功利主义的最高原则。鉴于这种加总排序或者说苦乐计算在功利主义理论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边沁和密尔都对其计算方法进行了思考。边沁表示,对快乐和痛苦的量值的估算要考虑到七个方面,包括强度、持续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邻近或偏远、丰度(指随同感觉而来的可能性即乐有乐随之,苦有苦随之)、纯度(指相反感觉不随之而来的可能性,即苦不随乐至,乐不随苦生)、广度(即苦乐可以影响的人数)。他认为,在这七个方面中,强度和持续性这两个指标最重要。密尔重视对快乐的性质的计算,他表示,如果所有或几乎所有对两种快乐有过体验的人,都会选择其中之一,那么这种被人们一致选择的快乐就在性质上占优,以至于其数量上的大小就变得不重要了。

康德认为,虽然幸福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必然期望获得的,但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人往往难以获得想要的幸福。因为幸福作为一种经验性对象,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其实现是由许多外在的偶然因素决定的,这是人难以把握和控制的。即便一个人总是遵循道德法则行动,他也无法保证能获得与其相匹配的幸福,“道德法则并不独自预告任何幸福;因为依照一般自然秩序概念,幸福并不与遵循道德法则必然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现实中,有道德的人不幸福以及幸福的人不道德这种现象时有出现。因此,康德认为,要保证幸福的实现,就必须假设存在着一个超越于人的无限人格,即上帝,他具有“全善”、“全知”和“全能”的属性。“全善”能保证他愿意给有德者分配幸福,“全知”能保证他精确地知道有德者应获得多少相匹配的幸福,“全能”则能保证他有能力给有德者分配相应的幸福。总之,在康德看来,只有把上帝设定为道德世界的统治者,才能保证德福一致在其关怀下发生。

综上所述,亚里士多德虽然很合理地把幸福看作生活的繁荣,但其把幸福看作德性的必然结果的观点,无法解释社会上存在的有德者无福和有福者无德的道德困境。功利主义者把实现最大幸福看作道德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原则,这虽然有某种直觉上的道德吸引力,但它也有导致道德工具论,甚至消灭德性的危险。康德虽然较为恰当地论证了德性和幸福的关系,但是他试图引入上帝来保障德福一致,却很难为身处现代世俗社会的人们提供指引。因此,对于幸福及其与德性的关系问题,以上三种理论都没有给我们提供最终的答案,而是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契机。

③ 康德哲学|实践与幸福

实践指在理性范畴内的行为,不是在其他任何或不在理性范畴内的行为。

幸福指没有牵涉任何外在物质因素上的内心活动,是开心为基础的纯粹内心活动。

人是要有自由的,没有自由的人就没有实践的意义。因为实践必然是以理性为根据,来实行道德行为(此实行不是被作成的,即被强行而实行的),它必须是由内部命令而实行的,[内部所指崇高的至善],道德行为必须是符合道德准则的,所以若没有自由就不存有先验的实践道德行为,自由必须被建立于知识之前道德之中。知识是不会给人自由的,而是让知识空出一点位置,让自由之思想进来。我所说的自由是指它不是站在肉体的角度,而是不只是站在精神上的角度,更要站在实践上的角度。必须包裹于理性的范畴之内,若不然这种自由只是皮囊,也就是说一个没有自由的人是不会实践道德行为的,更不谈站没站上之问题。

知识的产生不是建立于感性的杂多或直观的杂多,因为它们本身不能够构成知识,但是只能构成知识的材料。知识的产生是建立于理性的范畴,把各种各样的感性的杂多或直观的杂多的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则综合在一起,形成判断,这才是知识。既然知识是在理性的范畴并且离不开材料的用一定规则地综合于一起的,也就是它有它的范畴,若越过这个范畴,也就不算为知识,既然如此那么知识是有范畴的,自然自由是不能建立于它之上的。感性的杂多是储备了构成知识的材料(感性是感觉,是瞬间性的,由它进一步形成知性)。经验是由知性构成的。

幸福是每个人都想的,盼望着的欲望。幸福必须建立于快乐上,不快乐的人是不会幸福,但快乐的人未必幸福。因为前者是“不会"快乐的,生活于某种绝望,气愤之中,而后者却是伪快乐,也就是满足于物质而满足的,只知只有物质才会快乐,此者是“不懂"快乐的。因此幸福不仅有生理上的法则外,必须有内在的至善。

④ 康德幸福观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文章开始引入前面两段话,然后叙述康德的幸福观,第三段结合自己的某个幸福观,当然要符合第二段的叙述。

⑤ 哲学家认为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并认为幸福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衡量你整个人生的标准,是衡量你生活得有多好,而不是把幸福仅仅看作是你通过考试或与朋友出去玩时所经历的乐趣。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感觉。

亚里斯多德认为,在努力获得幸福的过程中,以下的所有因素都很重要:

健康
金钱
友谊
关系
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你所做的决定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他认为,与其选择能带来即时满足感的选择,还不如以能带来长期利益的方式去做事。例如,整晚不坐在沙发上而是去散步或慢跑。

康德的幸福观

康德说:“幸福就是满足了我们所有的倾向”。

但是这些倾向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也承认,我们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他说:

无法完全确定…什么能让我们真正的快乐起来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自相矛盾,但康德认为当你越想快乐时,你就会越不快乐。

想想你有没有试过努力地去享受一些让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呢?

如果有,你就会明白这个理论。

康德说,我们应该专注于以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不断努力去实现我们认为会让我们快乐的事情。

这可能涉及:

去帮助别人
出于责任感
尽量做到理性和符合道德
但它不包括:

金钱欲望
为物质财富努力
过于专注于自私的目标
所以,基本的信息是不要沉迷与幸福之中,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当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时,幸福自然会随之而来。

⑥ 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我的家是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弟弟和我,很幸福,至少,我们大家都觉得幸福。

幸福从来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轻巧事,你想看见星星还需要打开窗户、你想看流星雨还需要等待、你想感受阳光还需要走出房门、你想堆个雪人还需要接触冰雪,同样,想得到幸福,也需要给别人幸福。

⑦ 什么是一种幸福

1,喜欢只是淡淡的爱,爱是深深的喜欢,幸福很简单,简单到时间一冲就冲淡。

2,其实幸福很简单,它就像被你遗忘在墙角的一盆铜钱草,每次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看见它,它总对你笑。---王广帅

3,其实一个女人要的幸福很简单,就是一个男人能给她她想要过的那种生活。不是用金钱物质能衡量的。

4,致那个陌生的你,我们素不相识,但我希望你一切安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幸福很简单,别把它想太难。

5,幸福很简单,就是回家的时候敲门,而不是自己在口袋里摸索那冰冷的钥匙。

6,幸福很简单,缺什么来什么就好,你不幸福,只是想要的东西太多罢了。

7,不要去奢望没有的,珍惜现在的。其实有人在关心、爱着你。只是你没有发现,其实幸福很简单。

8,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情,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9,仔细想想幸福很简单。一切只是你把事情看得太复杂。不要让死板的思想和过头的奢望压过了你心里的满足。

10,当初之所以笑的天真,是因为要的不多;小时候,幸福很简单,长大后,简单才是幸福。

11,我要的幸福很简单,一个爱我的人…,一间不大的小房子…,一生足矣。

12,幸福很简单,左手旁一只碗,右手旁一只碗,左右逢爱,与子成安。

13,听说幸福很简单,简单到时间一冲就冲淡,曾经的海枯又石烂,抵不过你最后一句好聚好散。

14,我要的幸福很简单,就是有你在身边。因为有你在,一切都刚刚好。

15,穷及一生去追寻幸福终不可得,最后才发现幸福很简单珍惜才是最难的。

16,其实那个时候幸福很简单,就是樱桃红了摘樱桃,夏天来了捉知了,无聊的时候对着玩具兔子讲话

⑧ 幸福,唯其稀有,所以艰涩

作者突破了时间的藩篱,列出了种种可以得到幸福的观点和方法,(通常这些方法由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们提供),将这些观点和方法进行分类,并同时从作者的角度和现代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解读。不过,我更愿意“善意地”将书中更为“主观的”观点加以忽略,只留下原本的,客观的部分来与大家分享。我更希望这是一个有着精彩开头,但以开放式结局收尾的故事——我担心“主观”和“权威”掩盖了这本书本应有的光芒。毕竟在追求幸福这件事上,每个人因其个性和生活经历,会有不同的看法和选择,而我相信这些选择殊途同归。

亚里士多德和伊壁鸠鲁都认为幸福建立于快乐之上,但两人又略有区别。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首先应该是有“noos”(智性) 的生物。人的快乐不能仅仅止于感官的快乐。对人而言,最大的快乐存在于思考之中,这是至上幸福的源泉:“人的特性,就在于其精神生活,因为精神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主要所在。同样,这样的一种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

伊壁鸠鲁并不承认人的“智性”这一说法。他主张将对快乐的追求限制在自己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不会什么快乐都要,我们需要将许多快乐放在一边,倘若他们日后会带来不适的感觉。”

二者同样宣扬快乐的质量与平衡,所有的过度都是应该避免的。

康德认为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幸福本身,幸福应该来自道德,“做能够让你配得上幸福的事情”。在他的眼中,尘世中所谓“完满而彻底的幸福并不存在,那只是”想象中的理想“,他相信我们只能期待在死后得到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叔本华本人的人生就很悲剧,爱情不幸,事业扑街,写的书还滞销。无怪乎感叹“人生就是一个钟摆,从右到左,从痛苦到厌烦”。叔本华认为幸福应该是在我们本性的存在之中,我们的天性(今天会说是基因)注定了我们究竟会幸福还是不幸。

埃比克泰特(斯多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认为幸福的本质无非两点,那就是“灵魂的安宁”和“内心的自由”。而要得到幸福,我们需要通过锻炼(比如冥想)来深刻地了解自我:“无论什么事情降临到你身上,你所应该想的就是回到你自身,找寻你自身的能力,用以面对。”通俗的说法就是改变你所能改变的,同时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埃比克泰特不认为要消灭人的欲望,而是要“用意愿取代欲望”。本能的欲望奔着快感而去,而明确理性的意愿则能够导向幸福。

蒙田与庄子,这两位相隔了半个地球且时代相差了2000年的智者,都主张用一种鲜活的,灵巧的思想,一种随着日常生活的经验而变化的哲学来得到幸福。

“我们最伟大与光辉的业绩,就是生活和谐。”蒙田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之路。接受生活本来的模样,而不是接受我们想象的,根据我们意愿塑造的所谓生活应该的模样。

“吾以无为诚乐矣”。庄子不承认非此即彼的两极论,他认为不应通过理论学习来学习生活,而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身体和精神的锻炼,这样才能获取实践的智慧。

两个人都认为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世界和社会,总而言之,他们所宣扬的,是一种:欢迎-接受-放弃-流动-变化 的智慧。

写到这里,我知道你可能想看一个总结,也许是一比几位先哲的高下,也许是指出一条绝不令人后悔的幸福大道,但我必须坦诚地说, 我想给大家提供的,是一个“一揽子”幸福计划,让大家能够从中因着自己的天性,选择不同的道路,而这些道路的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幸福。

⑨ 西方哲学家谈幸福观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基于对幸福的不同理解,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

理性主义幸福观强调理性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人。

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自然欲望,贬低理性的作用,主张在感官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代表人物有德莫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来修,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等人。

马斯洛在两大派别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努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表述了一个理想国家中的幸福观,“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在理想城邦的建造中,教育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有了正义的品质。才能够获得心灵的健康状态。

他认为最善良的人和最正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最恶的和最不正义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柏拉图认为幸福是可以赋予人的终极完美。他研究了四种让人羡慕的事情。就是理论的美德,审慎的美德,德行和实践的技艺。这些事情之所以让人羡慕,就在于它构成了人的完美性。这些事情本身不是幸福的,但是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感到幸福。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也认为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幸福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幸福的人是正义的人,幸福的人是能够节制的人,当然,幸福也需要灵魂的转向。虽然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但是呢,我们要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因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幸福是终极目标。他说:每种记忆、每种学科或者每个经过思考的行为和志趣,都是以善为目的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被称为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为了它本身而选择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搞清楚幸福的性质,必须首先回答人的功能。世间万物都有功能,只有理性是人独有的。当然,理性也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人类的善应该是心灵合乎德行的活动。假如德行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的活动,因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心灵和与完全德行的现实活动。

幸福既然是合于德行的活动,那么什么是德行呢?德行包括理智的德行和道德的德行。比如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的德行,宽大和节制是道德的德行。要获得幸福,必须让自己的德行合乎正义。德行可以用来调适情感和行为。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避免过度和过犹不及两个极端,要奉行中庸之道,才容易获得幸福。在这一点上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看法是一致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把握,也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所以要想获得幸福,还需要亲自实践,付出行动。只有在德行指引下的理性行为,才能让我们获得幸福。我们只是躺在那里做白日梦,幸福应该不会降临。

当然,幸福还需要我们做许多高尚的事情,需要有朋友的帮忙,需要一定的财富,一定的权利才能够做到。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和财富成正相关,只有超过一定的数额之后才没有关联。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点有崇高的道德性,也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让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增强智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些幸福和德行是没有关系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幸福对于儿童来说不是现实的东西,只是一种希望。但我们说饥饿的婴儿和妈妈的乳汁难道不是幸福?把面包给一个饥饿的人,他会体会到幸福,无论这个人是不是有德行。

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教人们奉行什么原则做人做事才能成为终生获得最大幸福的人。

伊壁鸠鲁,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曾在雅典创办学园。他主张人应该按是否有利于肉体健康和灵魂平静而自由的去寻找和享受人间的快乐,所以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他说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天生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得到快乐,判断善的标准就是感觉。

当然说快乐是终极目标,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没有痛苦,也没有灵魂的纷扰。

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快乐,必须摆脱偏见,学习自然规律,学习哲学。哲学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幸福,青年人,老年人都应该学哲学。

当然,人们对于神鬼和死亡的恐惧可能会减少真正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神不管人间的具体事儿,人死后灵魂也消散了,因此人不用害怕神鬼,也就是说是死对于我们是无干的。

伊壁鸠鲁还主张把物质愿望减少到最低限度,过简朴的物质生活,才能使人感到安宁,感到幸福。而且也不要嫉妒他人,就会容易带来内心的不平静。他对幸福的定义奠定了人本主义幸福观的基础。

他明确反对极端的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承认理性和美德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儿和亚里士多德是一致的。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会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既然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活着,那么人活着的意义就仅仅是为了活着。但我们知道,一个仅仅活着的人,如果没有追求,没有价值,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就发挥不出来,就很难获得存在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很难获得幸福。

黑暗的中世纪,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宗教神学思想控制,把感官快乐看成是可耻和有罪的,所以那个时候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衡量一切善恶是非的标准。

笛卡尔的哲学经常就瓶装新酒,笛卡尔提到过哲学可以“提供的获得至高无上幸福的方法。”他认为幸福的生活是顺应自身本性的生活,幸福生活建立在正确而可靠的判断之上。

笛卡尔认为幸福不是至善,但幸福预设至善,并且幸福是至善的后果。享乐不仅仅是感官的快乐,而且应该体现为心灵的所有满足。

笛卡尔不赞成幸福生活是德性的生活,他把幸福看作是德性的结果或奖赏。他给出幸福的定义是,生活即幸福,就是拥有完全满足与满意的心。他把可以带来幸福的东西分成两类,一类是不依赖于我们自己即依赖身体与外物的东西,比如荣誉,财富和健康。另一类是依赖于我们自己心灵的东西,比如德行和智慧。笛卡尔主张幸福就是心灵的满足,心灵满足是牢固的,唯一值得我们去追寻的,我们也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帮助就能达成的。

黑格尔是哲学上绕不过的一道坎,想了解哲学,不妨先看看黑格尔,这个自称要做哲学“终结者”的人。

黑格尔首先反对了康德的物自体论,认为前人的哲学总是被后人推翻是有根本原因的,因为他们的观点是静的,而我要做出来的是动态的观点,是变化的,辩证论。

这其中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事物有好的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好的一面,这容易形成诡辩。而康德的辩证是一种看透原因结果的洞察力,举个例子,因爱生恨,一个人还恨着,这份恨就代表着爱,是一种愤怒情绪,一种得不到渴望的爱的情绪,更可以看成恨的行为是对的不到爱的恐惧,而这是更深沉的爱。

因此生活中我们总是去追求幸福,反过来我们是害怕受到伤害,恐惧压力,复杂多变的事物,他们会不断的影响我们,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同时经历着压力,事态万变,以及伤害,两者结合成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使心态平和,安静看待事物,从过去到未来的综合来看,就能有幸福的不同感受。

康德认为,幸福就是对自己状态的满足,只要人们确信幸福的存在,期待幸福与追求幸福就是人的本性不可避免的。但幸福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虽然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人类从来不能确定。

康德也认为,幸福和道德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依存的,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有真正的价值。在康德看来,不能因为追求幸福而道德,而应该是以道德的完善而幸福,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提示我们要把幸福追求寄托在道德的范围内,既要体现人性自由,也要体现出人的尊严。虽然幸福是个人的事情,道德是社会的事情,但我们也要把个人和社会有机的统一起来,把自己的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统一起来,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幸福是需要的满足。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需要,只有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产生良好的,健康的状态,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动机与幸福的源泉,人的幸福来自于需要的满足,没有需要的满足,既不能有生理健康的幸福,也不可能有精神健康的幸福。

当然需要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分为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幸福就是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不断升华过程中被体会到。

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有一块面包就是幸福的。对于一个孤单的人,有几个知心好友就是幸福的。对于一个腰缠万贯的人,用钱帮助需要的人就是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能够完成的占少数,我们大多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要想自我实现,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

马斯洛通过对林肯,杰弗逊,爱因斯坦,罗斯福,斯宾诺莎等卓越人物的研究,总结出自我实现的人具备的共同品质。

有洞察力,可预测未来。较少的受愿望,欲望,焦虑,恐惧的影响,较少受性格决定,不掺杂主观愿望和成见。

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人际交往中流露真实情感,有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具有超人独立的特性和离群索居的需要。

具有自主性和成长性动机。

对周围保持好奇和欣赏力。

能够感受到一种高峰体验。

对人充满爱心。

有深厚的友情。

具有民主的精神,愿意向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区分手段与目的,强调目的,手段必须服从目的。

富于创造性。

富于哲理,有幽默感。

不落俗套,也不盲目遵从。

其实西方哲学史的这两类幸福,理性的可以叫做完善主义,认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完善,但也不排斥快乐。而另一派就是快乐主义。就像伊壁鸠鲁所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中国哲学史来说,幸福是个现代汉语词汇。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得看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内容。

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精神生活上是乐道,物质生活上是安贫。

其实比较一下,他们的差异并不大,共同点都是众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快乐主义者约翰穆勒也说过,幸福就是快乐,但快乐是有质的区别,有层次高低的。一个人只有品尝过才知道哪种快乐质量更高。

总之,幸福就是体现人价值观的一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⑩ 康德在哪本书中论幸福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公开说 :“求得幸福 ,必然是每一个理性的然而却有限的存在者的热望。”“就我们作为感性存在者的本性而言 ,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幸福。” 问题是幸福的根基是什么?对此 ,康德是通过批判经验幸福论来提出他自幸福主张的。

阅读全文

与康德幸福概念如何去获得幸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0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59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5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4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5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1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39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79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8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3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3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5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91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28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3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