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幸福学的幸福哲学
幸福学是陈孟云开创的一门新时代的哲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的本质规律并总结为一定的理论方法,用以指导人类获得幸福的应用性科学。幸福学也可以称之为幸福哲学。幸福学具体理论和应用详见《中国幸福学研究》网站。《中国幸福学研究》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核心,两个基本原理和六个基本推论。 第一基本原理,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类为什么能从一般动物里面脱颖而出?就是由于人类不断增强的不满足本性导致了人类的渴求(求知)欲,以及实践欲不断增强,从而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类能从一般动物种类中能脱颖而出,成为现在的人类;其他动物,则由于容易满足,也就难于进步,或进步缓慢。所以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二基本原理,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定义就是: 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第一基本推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因为人类的本性是不满足,所以人类的本性就是追求满足。因为幸福就是渴求被满足后的结果,所以追求满足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类的最终追求就是幸福。
第二基本推论,人的定义。什么是人?从人的本性,或者说从广义上可以讲,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的动物。这种定义是从人的共性方面来定义的,其实呢,人类中的任何人,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片叶子一样,与其他的同类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具有其个性的,特别是人的意识。根据马克思理论我们知道,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关于“人”我们就可以如此定义: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识的动物。
第三基本推论,人生的定义。 什么是人生?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导致了人们的渴求——渴求获得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幸福。根据幸福第一定理我们还知道,幸福的感觉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幸福的感觉都是会消失的,又因为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渴求,寻找新的幸福。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
第四基本推论,人是时代的产品。因为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识的动物。所以人是时代的产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时代的影响所致,也就是说,好人,坏人,伟人,小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与个人本身无关,只需研究个人的时代背景就行了。什么是时代呢?就个人而言,时代就是能决定和影响某个人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
第五基本推论,存在就是真理。因为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东西,所以存在就是真理。
第六基本推论,人类最终追求的社会是和谐幸福社会。因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因为保持人类能持续繁衍也是第一要务,所以能给人类(而不是少数人)带来持续和谐幸福的社会才是人类最终追求的社会。 是人类(包括人类子孙)的幸福是检验实践的唯一标准。因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所以人类的任何一个实践都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人类子孙的和谐幸福。所以人类必须和谐发展,去寻求更广的,更远的和谐幸福。所以那些为了少数人的幸福而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为了当代人的幸福而损害人类子孙的幸福的实践都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纠正的实践。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中国幸福学研究》又给出了许多幸福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理论创新。比如哲学的新定义,民主的新定义,真理的新定义,感情的新定义,尊严的新定义,爱国的新定义等等很多词和概念更科学,更直观的新定义。
幸福学具有终极意义
因为幸福是人类的最终追求,所以幸福学具有终极意义。如果站在科学的幸福学立场,就可以对人类所有的行为及其研究这些行为的学科进行重新审定,判明其存在的价值。凡是有助于增进人类幸福的学科,就是应优先发展的 ,凡是与幸福关系不大,甚至损害幸福,或者削弱人类自控能力,助长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学科,就是属于须控制乃至取消的学科。
㈡ 幸福原理的何谓幸福
追求幸福,首先要知道,何为幸福。所谓幸福,究竟是一种客观实体,还是一种主观感觉?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假如不了解幸福的实质,那么,努力的方向又在哪里? 幸福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自己觉得幸福时,才是幸福的。如果他自己不觉得幸福,即使拥有再多,即使条件再优越,能说是幸福的人吗?怎样才能获得幸福感?那就是要懂得知足。知足,方能常乐,即使只有极为简单的物质条件,也不会影响幸福本身,像孔子那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而对于贪得无厌的人来说,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地位,也无法感到满足,也无法因此生起幸福感。
㈢ 什么叫做幸福
什么叫做幸福?
佛答:就是当你的心对你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时即是幸福。
禅家对幸福的释义是:幸福是一丛竹。是竹的清高、竹的虚心、竹的雅致、竹的实用性,最主要的是竹的平淡和虚无。
我国儒道两家都着重“祛利”与“忘私”,因此其对幸福的认知略有不同。
儒家所提供的是“道德”,即: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不强调自我 ,而去尊重和关心别人。如能做到大家都肯推己及人,人生自然会美好与祥和,幸福自然就无处不在。
道家所提供的是高格调的人生境界,重点在于“欣赏”。叫人有优美的情操,崇尚淳朴、恬淡、飘逸、豁达。叫人懂得爱好自然,使人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大,体会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物欲征逐之无谓;而又由于爱好自然,及“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对生命的了解,使人爱宇宙万物,但绝不狂妄的想要把这个宇宙万物都据为己有。又由于了解自己也正是宇宙万物之一,而觉得这宇宙与自己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就能仁人爱物,仁人爱人,幸福、快乐也就随即而生。
浅显的说,只要你懂得欣赏,宇宙间的美好事物就都属于你。日月星辰何等高不可攀!但只要你欣赏它们,它们就属于你。从另一方面来说,却是:无论有多少人欣赏它们,也不会影响或剥夺了你欣赏它们的权利,反而会使你觉得有了更多的同道与同好,而更加快乐与幸福。
由此看来,佛家给我们平和,教我们寡欲;儒家给我们热情,教我们奋斗;道家给我们境界,教我们超然;所有的这一切,即是幸福的源泉之所在。
看过电影宝莲灯的人们一定还记得当七岁的小沉香问妈妈什么是幸福时,三圣母的回答:幸福就是妈妈和沉香在一起!为了追求幸福,母子俩放弃了做神仙的机会而甘愿流落凡间;日本畅销书《失乐园》中的男女主人公认为幸福是爱到极至时失死去,于是他们放弃了别人眼中的幸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楼下吆喝着清洗油烟机的那对夫妇一边说笑一边干着活,休息时俩人依偎着坐在墙角,有时笑看挂着鼻涕的孩子满地捉蚂蚁,有时任由孩子脏乎乎的小手往自己嘴里塞吃食,他们那一脸的满足、幸福的样子曾经深深感染了我,使我常常陷入沉思:幸福是究竟什么?
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圆满、平安、健康、富裕、荣耀等等是幸福,反之则不幸。如今,浮躁、焦虑、忧郁、悲观、自私、功利等现代病正像瘟疫一样不断侵袭、困扰着人们的心灵,降低了人们对幸福的认知和感受能力。经常听人抱怨,别人如何有福而自己如何没福:别人的房子比自己的大、别人的丈夫比自己的丈夫有能耐、别人的妻子漂亮温柔、别人比自己有钱……。人似乎总是生活在不如意中,回忆过去,哪怕再苦涩的回忆也总能品出甘甜,幸福与快乐似乎只是昨天与明天,但绝对不在今天。人们实在是没有意识到:昨天即是曾经的今天,今天在明天终将成为昨天……。粗心的人们在不如意中不知不觉地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幸福。
婚姻中的女人,往往装着几箩筐也盛不下的牢骚。家里那个没用的,折腾了一天才把马桶盖子修好,临了拍拍手说:“给你修好了”。“给我修好了?没有你的日子,那才叫好呢“。女人说这话时,并不知道许多从围城里冲出来的人,正独守着一间空旷的房子孤独地感叹。原来,幸福就是找个人一起吃饭,哪怕是一起吵架。
宋朝杜小山有一首诗,题名为:《寒夜》
寒夜客来茶当酒
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是啊,在人际关系日益淡漠的今天,能够喜迎寒夜扣门的“不速之客”,并且因此感觉到连月亮与梅花都因有客来访而相得益彰就是幸福啊;和三五好友,品茗谈心或浅斟慢饮、赋诗作画,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雅事与幸福啊;卧病在床时有人端茶送水是幸福的 ;事业低潮时有人相帮相助是幸福的;失意落魄时有人嘘寒问暖是幸福的;困难当头时有人伸手相携是幸福的;生命中有金兰之谊与生死之交是幸福的;家人团聚是幸福的;事业成功是幸福的 ;家庭和睦是幸福的;拥有知识是幸福的;懂得欣赏的人是幸福的;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幸福的;只要相爱,就是寂寞地一个人数星星,那也是一种幸福啊!
原来,幸福是唾手可得、无处不在的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是构成幸福的基本元素啊!
黄昏的暮蔼中,那对相互搀扶着踟躇前行的老人;那些追逐嬉戏的孩童;那双叽叽啾啾歇落林梢的雀鸟;那朵羞答答的并蒂莲,在我眼里,无不都已幻化成了永恒与幸福的象征。恍然间发现,其实幸福与快乐原本时时存在,人们只是缺少一份找寻和发现它的心情而已。
“生活的道路上,难道只有额头的汗水,身上的荆棘,仆仆的风尘。隐隐的苦痛,而没有爱情和早晨?”西班牙诗人阿莱桑德雷梅洛鼓励那些处在失望中的人们:命运的盾牌是双面的,一面是失意,一面是困惑,翻开另一面,你就会找到幸福、快乐。不管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保持一份平和心境,即使走进浓荫遮蔽的森林,你也会透过树叶的间隙汲取到阳光与雨露;倾心与发现快乐,你就会在春寒料峭的季节中,品味到那抹嫩芽带来的惊喜,聆听到大自然的音韵;懂得寻找幸福,你才会在放眼碧波荡漾与晚霞流失间感受到一份惬意和悠然。
有人说:命运给我颜色,我正好开个染坊;命运给我一地碎玻璃,我何不将它们制成可以跳天鹅舞的水晶鞋。能够对命运有如此感悟的人,相信生活中的幸福必定比比皆是.
幸福其实真的就是一种感觉。
一个幸福的人不是由于他拥有的多,而是由于他计较的少,懂得发现和寻找,且具有博大的胸襟、雍容大雅的风度。很多时候,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像野草一样蔓延疯长,像空气一样弥散于每个空间,只要你留意,得到它其实很简单。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但凡福祸相依,苦乐掺半,只要从容处世,看淡得失,积极努力地发掘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幸福的感觉就会接踵而来的。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就在时空的分秒间……
㈣ 幸福心理学理论有什么内容
1、幸福容的定义,2、中外古代和现代对幸福的学说,3、幸福的体验是什么,4、幸福的特征(表现形式),5、幸福感的差别,6、幸福感的发生机制,7、与幸福感关系密切的内外因素,8、幸福指数与测量,9、幸福社会的理想模型研究,10、当前建设幸福社会的措施。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来很多因素会让我们的自幸福感流失。从现在开始变得更加积极、更加重视我们的幸福生活,同时它也是一种行动西方心理学家称之为幸福窃贼。就是说有些小偷在我身边,偷我们的幸福感,幸福心理学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一种观念,它希望我们可以改变旧有的观念主要是忧愁、郁闷、焦虑、压力、畏惧、愤怒、怨恨、嫉妒等等,我们一些负面的情绪让我们良好的感觉流失了。不光要这样的认识,更需要我们的行动。幸福是多样的,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幸福,关键在自己的感知和体会。《幸福心理学》分为三个篇章,分别从幸福是什么、实现幸福、拥抱幸福三个角度就影响幸福感的各个因素如人格、心态、情商、逆商、爱情、目标和时间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上的阐述。
㈤ 幸福学的原理
当代人学家张荣寰2007年11月重新定义“幸福”和推论了幸福原理: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幸福是人与人激情的热流从心河驰向爱之深海的温馨;是善良人的单纯。当人们付出责任的汗水,其额头必然散发出幸福的光芒。为幸福学的产生奠定了论论基础。
以下是根据张荣寰2008年相关学术中阐述和总结的幸福原理:
1.幸福不是宗派神学的禁欲体验,也不是礼教理学的享乐感受,更不是金钱地位的无限欲望,而是信念和向往实现的人格满足。
2.幸福来自从我做起的祝福, 即来自每个人由衷的祝福,只要你选择首先祝福他人,幸福就从此开始蔓延。这种蔓延将使你的身心都发生变化,从思想上无私的给予,而首先达到了人格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将引领人的命运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便你是个不幸的人,因着习惯性的祝福他人,帮助他人实现幸福,就会得到相应的幸福。
3.幸福来自依靠,最直接的是依靠自我人格的提升,将人格、生态、产业和一切公共事物赋予理性,最有价值的幸福就此诞生。人的幸福只能是人格社会的产物;是新淑女,是新君子和谐共进的结果。人与人相互正面的影响,将提升这种响应的满足感,这种他人或者自身带来的满足感就是幸福。我就是你的幸福,因为你就是我的幸福。彼此确指的是什么?只能是人格的升华、生态的净化、产业的更新。
4.幸福是自我人格影响的正面结果,幸福不是以往社会的剥削压迫,也不是灾祸人格的谬误思想,偏激情感、野蛮意志、低贱个性,而是人格社会的为真理信仰、为命运修养、为幸福负责、为统一开放、为未来优先的公益意识和行为。是幸福人格的正确的思想、仁爱的情感、文明的意志、高雅的个性、光明的行为。
5.幸福是与生具来的使命,幸福不是有可能实现的想象,而是奔赴伟大荣誉之路的忠实感情;幸福不是随波逐流或者任性施威的情欲,是幸福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合理的生活过程、文明的风尚和逐步完善的幸福生活,幸福的幸仰是与生具来的使命。
6.幸福是价值观的实现,只有幸福观念才能引导和导引幸福,幸福实现人生目的,社会价值。理智支配欲望,敬业压倒苟安;道德消长于真理,利益增减于人格。如此意志,过去贤圣有之,今日之世人则更易掌握,失败有加,非入卑微,信仰丢弃,方坠低贱。宇宙之悠悠,衰微只及肌肤;人格之抛却,颓废必致灵魂。真理之漠视、冷漠、懈怠、过敏、懦弱、丧失自信、定史生活乏味,意气如灰;专制、压迫、野蛮、违背责任心,让社会动荡,生态失衡!一旦拥有正确的幸福观和应用获得幸福的原理及其方法,就会产生有价值的幸福。
7.幸福是生命乐趣的抒发,幸福一旦继续,博爱般的奇迹就会久盛不衰。学习的是榜样、垂范的是德行、宏扬的是永负责任、知恩报恩、合理的是生活过程;谁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人,谁的激情在燃烧着岁月、谁的时代就会来临、谁的幸福就会来临!
8.幸福是正视人生的信仰,幸福的信仰一旦被漠视,人格便会堕落,社会便会倒退。玩世不恭,自以为是,自暴自弃,假公济私,先己后人油然而生。社会公众不能安居乐业,自然灾害不断,人生悲剧难料,人的发展堪忧,即便是宗教精英,抑或政治英雄,皆不免灾祸之忧苦,传媒之笑柄,更沦为后代之罪人!然则,只要以幸福人人的人格标准进行人的修养和行为,以合理的生活过程进行社会的行政,将幸福的信仰进行到底。如此人人修养,不管是个人,还是种族,乃至整个人类,只要以幸福的信仰精神去正视人生,就一定会实践获得幸福的基本方法:即帮助任何能触及到的人获得幸福!
9.幸福是终极信仰,一切信仰终极目标是一种人格的最终满足,或者说超越暂时的幸福,以一种阶段性的幸福状态表现一个人的信念乃至步入最后永恒幸福的大门时所证明自身认同真理的正确性。对此,古今中外的哲人虽有各自的表述与理解,但却证明了不幸福的人千差晚别而幸福的人只有一门,那就是融入到自己的信仰当中去,以一种人格满足来给予爱,回应爱。
㈥ 幸福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尚书·洪范》中提出幸福的5个方面的内容:“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命。”
这样的幸福,你能说没有物质上满足,没有精神上的感受,没有道德的考量吗?所以,中国人的感觉向来是很直接、很周全的。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
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是建立在物质决定论基础上的,认为人们对幸福的看法,既与他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分不开,也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条件决定的。
共产主义道德学说中的幸福观与以往其他的幸福观存在本质的区别:
一是强调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对立统一。
集体幸福内含着个体幸福,个人幸福的实现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
二是坚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
物质生活的幸福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但离开精神生活的幸福,一切幸福就失去了保障;
三是注重幸福与道德的有机统一。
幸福是在道德的生活实践中实现的,背离道德的生活实践,产生不了真正的幸福。
这里思考的重点是幸福与道德的关系。
从逻辑思维上看,道德与幸福的关联有4种可能的情况:一是道德与幸福完全一致;二是道德与幸福毫无关联;三是道德高于幸福,幸福成为道德的偶然性附属物;四是幸福高于道德,道德成为谋取幸福的工具之一。
如果说道德的深层含意,就是遵道守德。
那么,其浅层含意,就是规范人类的行为,使之沿袭正确的准则,以互利性为基础,或者是以利他性为基点,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
在利他性前提基础上的所作所为,其实,也是给自己奠定了未来幸福的基础。
这是从这个角度讲,换一个角度讲,遵守道德也是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
㈦ 幸福原理的幸福原理及其源流
幸福是个人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它以能够引起幸福感的客观条件为基础。但客观条件仅仅是基础,相同的条件,每个人的感受却差异巨大。因此,人的思维方式极大的影响对幸福的感受。然而,在感受和基础条件的平衡方面,仍然有普遍和共同的规律可循。
人们客观生存条件的差距如果以金钱计算的话,差距数以亿计。但是足以引发人们幸福感的基本条件,却只以千百而论了。在生存条件趋同的人群中,幸福感的多少取决于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当然,客观条件决非限于金钱。与个人幸福相关的还有健康、爱、天伦、友谊、等重要的客观因素。这些因素有时候用多少金钱都换不来。幸福是天人合一的东西,天是客观条件的总和,人就是你自己的精神,准确的说是人的思维方式。
㈧ 幸福的原理是什么
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都是不一样的,我认为,幸福就是人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爱的感觉
㈨ 幸福有哪些定义
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
这里主要从伦理学范畴来考察。
如果按照人们现在达成的比较理性的、具有比较完整意义的共识,对幸福的概念应当作如下的表述:所谓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的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
在这个定义里,至少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内心满足”,是一种主观感受。
因此,幸福的价值意义,不仅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意图,重要的是某种意图得以实践之后的感受。
二是幸福的发生是建立在个体对幸福的预期的基础上的,在某种幸福感发生之前,是因为他心中有预定的目标和理想。
只是这种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才引发了幸福的感受。
三是幸福关涉的实质内容包括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两个方面。
当然,物质生活的幸福与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否始终需要保持强烈的一致性,二者可不可以背离,是需要具体探讨的。
即精神生活的幸福可不可以建立在物质生活的不幸福基础之上?仅有物质生活的幸福,但同时遭受着精神生活的不幸福,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许多的思考。
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不可能按图索骥般地按照如上所述的幸福涵义去追求对幸福的把握,人们没有这样的耐心。
显然,人们对幸福的认识与把握很早就出现了,由此所形成的幸福观也是精彩纷呈的。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最早对幸福做理论上探讨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梭伦。
他认为幸福不是由财富决定的,还需要有德行。
梭伦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幸福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领域的幸福感,还需要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相符合。
而道德伦理上的满足更在精神领域,所以,幸福应当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对幸福的理解与把握,一如中国哲学思想的思维传统,重在人们的情感与感受,缺少理论上的逻辑推理与严密的体系。
幸福的涵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它可能是物质生活上的,也可能是精神生活上的;可能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指向,也可能自始至终就没有伦理道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