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幸福,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觉得幸福的标准就是:
家人身体健康,和和美美。家庭是我们回归的港湾,无论外面怎么风吹浪打,只要想到还有一个平静美好的家,就会很幸福。
有一个我爱的,爱我的人。爱情,说出来都觉得很美好。有一个共同奋斗,风雨扶持,相濡以沫的爱人很幸福。
有自己的梦想,追求。不是说没有梦想的人生还有什么意思么,有时候我们虽然被生活中的挫折弄的很烦躁,会有所失意,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有追求生活才有奔头,有奋斗才有进步。
有三两知心好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失去朋友,有些事情不能与同事说,不方便与家人说,这时候朋友就是我们最好的倾诉对象。而与朋友在一起相处,会让我们暂时忘却生活中那些烦心事,好像回到上学的时候一样。
❷ 什么样才叫幸福什么回答
幸福一词,全是由文人坐在屋里边用脑袋想出来的一个词。真实中不存在。
只不过幸福这一词,来源是有根据的。
比如,打麻将打扑克:
有人今天手气很好,老抓好牌,从而就赢了。这个今天老抓好牌,就是有幸运的人。
如果这个有幸运的人经常抓好牌,可以达到几年都是这样的程度。那么这个人就是有福之人了。
文人见到这个幸运和福气的人的状态,就编出了幸福一词出来。
实际上就是偶尔走一次好运气,被称为是有幸运的人。
而经常甚至老是走幸运的人,就是有福气的人了。
因此人是有幸运和福气,这两个状态的。
可是没有幸福状态的人存在。
从而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什么样的状态是幸福的。
所以通常情况下,一提到什么是幸福,更多的解释是享福。也就是享福了,就是幸福。
而享福在文字文章中表述的就是,自己啥都不必干,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人伺候着,走路坐轿子被人抬着,有用不尽的钱,想要啥就有啥,用啥都用最好的,可以任意打骂别人,而别人还要巴结他保护他。
也就是找个有书读有报刊看,听听曲跳跳舞弹弹乐说说诗,有最高级的饭菜吃.有最高级的衣服穿.有最高级的汽车坐.有最豪华的房子住.有几千个亿,几万个亿的钱,谁都得看他的脸色行事,听他的话扶持他伺候他。也就是干活由别人干,享福由他自己享,这样就幸福了。甚至想抓谁就抓谁,想杀谁就杀谁,就幸福了。
只不过更多的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妻妾成群的皇帝。但是不能做皇帝的活,太辛苦,太操劳太劳累了。
本质就是农民采的山珍海味由他享受,工人制造的最顶级的艺术品归他拥有享有享用。工人和农民如果不给,那么就可以抓他们把他们杀了。如果做不好.采不好,就把他们抓起来关进监狱整治他们,让他们终生受罪。
这就是编出幸福一词的人的,幸福一词的意思。
❸ 幸福的真谛是什么
幸福没有标准,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样;有人说,帮助别人、解救他人于危难之中就是一种幸福;有人说,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孩子出息了也是幸福;有人说,全家安康团圆、和睦生活就是幸福,不愁吃不愁穿、升官发财好运连连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百万幸运大奖砸中脑袋、红颜知己左右相伴……
其实,在风雨兼程的人生路上,对每个人来说,一生都在叩击幸福之门,都在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幸福。上帝是最公平的,他给每个人一个幸福密码去开启幸福之门。但是有些人一辈子追求幸福,到头来也没找到幸福;有些人自以为很幸福,其实他根本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更多的人是无法认识自己拥有幸福,往往在幸福的时候把握不好,让幸福过早离开了自己。这些都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破译幸福密码,也就不可能打开幸福之门。
幸福是一种心态,有钱未必是幸福,无钱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幸福来源于生活的轻松与满足,以及对于未来充满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而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穷有穷的幸福,富有富的幸福。正所谓“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穷的幸福就是知足常乐,富的幸福就是乐善好施。富有并不一定都幸福。生活中许多东西远比金钱重要,许多东西是用钱买不来的,其中就包括幸福。幸福其实很简单,人的幸福感觉是和生命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息息相关的。心灵上有了满足的感觉,便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受,名人未必就幸福,凡人未必不幸福。羡慕同龄人有房有车有好职业,觉得出人头地是幸福的要领;风烛残年,羡慕别人的脚步铿锵有力,觉得一切都不再重要,唯有健康才是最可靠的幸福。就这样,从小到大,我们总是一边查阅幸福的定义,一边挥手将面前的幸福赶开,等到所有的缤纷都变成怀念,才发现已错过生命中最美的季节,但见来路迤逦,处处开过幸福的花朵。
幸福是一种责任,婚姻未必是幸福,独身未必不幸福。幸福的婚姻在于忠诚,是一份责任。吃好穿好住好,就是幸福婚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物质财富固然是家庭幸福生活的保证,但绝不是唯一。如果对婚姻不负责任,那么再富丽堂皇的婚姻,也远不如独身幸福。
幸福是一种信念,健全未必是幸福,残疾未必不幸福。幸福是人生的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常人无法理解和去实践的醒悟。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说:“即使翅膀折断了,我的心也要飞翔。”直面生活的勇气、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信念,能战胜身体的残缺,缺陷对人常常有意外的帮助。苦难铸就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性格,他们比健全人更渴望得到尊严,他们身上具有一种所向披靡的精神,也许在别人歧视的目光下压抑太久,随时可能迸发出惊天动地的力量,创造出一番令人惊叹绝顶的成功!幸福无限,只存心间。只要我们自爱、自尊、自强、自信,我们就会常常体验到幸福。让别人得到和拥有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最大、最长久的幸福。
人海茫茫,愿每个人都紧握幸福的密码,开启人生的幸福之门。
❹ 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幸福是没有标准的,幸福就是一种感官
的东西,是个人的感觉决定的,有些人认为有钱不愁吃喝就是幸福,有些人认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幸福。有些人是觉得每天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是幸福。幸福这个词就是个人的感受,我认为是幸福没有标准的。
每个人理解的幸福都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幸福是自己懂得满足得来的,如果不知足那么永远都不会幸福的,比如你有很多的钱了但是你还想要更多的钱,这个时候你是感受不到幸福的意义的,你的眼里就只有怎样能有更多的钱了。
幸福属于一个舒适的代名词,我认为只有感觉到舒适了,是从心中真正的感觉到了舒适愉悦,那么幸福就悄然而生了。有些人就算每天工作很忙很累,但是当回到家中,有温柔善解人意的妻子的一碗面那也是幸福。有些人家财万贯,但是家不和那也不会幸福,所以幸福没有标准。
❺ 什么是幸福感(日知录/全面解读幸福感)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活着,然后希望获得更好一点。活着就是要满足生理需要,活得更好一点就是要满足社会和精神需要。
怎样才算满足呢?幸福和自由是满足的极限。追求幸福,作为人的目的和权利,具有恒久而又常新的意义,同样,对幸福问题的研究也具有恒久而又长新的意义。
从古至今,学者们从未终止过对幸福问题的探索。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先哲们就在探求人类幸福的途径,当时的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幸福是一个多学科的命题。它涉及到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哲学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尝试着对“何谓幸福生活”的问题进行定义。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自1967年Wanner Wilsi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源自社会学的认知幸福感模型与源自心理学的情感幸福感模型便综合成了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理论模型,占据了幸福感研究的主流地位,成了幸福感的代名词。
在研究的进程中,不同学科的学者根据自己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感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从总体上看,不断地提高,人们梦寐以求的“丰裕社会”似乎成为现实。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对生活的心理体验问题逐渐显现称呼来,幸福感的研究也应运而生。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幸福感再次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幸福感是一种个人感觉,他取决于个人对生活、工作和社会的综合满意程度。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Seligman 2002)。积极情绪是幸福的一个方面,积极情绪体验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而且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如欢乐可以强化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引导艺术和科学工作的进行,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满足可以使我们产生审视自己生活状况的愿望。
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可以用新的更积极的方式来看待我们自己和我们周围的世界,所有这些都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积极情绪。幸福感的作用不言而喻,幸福可以增进创造性、提高生产力并且有助于长寿。有人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因此,幸福和幸福感是人类和人生的最重要课题,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幸福感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将是学者们终身的责任,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
幸福和幸福感
幸福与幸福感在文献中没有做过区分,二者是被通用的。因为长期被通用,似乎淡化了二者的区别。
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区别幸福与幸福感:
第一,幸福是客观的,如家庭美满、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等实实在在存在的现象,带有客观性,而幸福感是对幸福的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所处境地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一个例子;
第二,幸福是他评的,即某人所处的境地幸福不幸福是由他人或者社会评价的,而幸福感是自评的,是每个人对自己状况的评价。例如,社会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但是,人们对生活状况的评价不一定与之相应,如别人认为某人很幸福,可他自己并没有认为自己幸福;
第三,幸福不一定针对个人,还可以针对人生、人类,而幸福感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即幸福感是每个具体的人体验到的幸福的感觉;
第四,幸福属于哲学范畴,幸福感属于心理学范畴。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
从早期对幸福感的哲学理解到主观幸福感的现代科学,幸福感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演变。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思辨色彩,仅局限在哲学层面,早期的幸福感概念只涉及情感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层面。幸福的分类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是基于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而不是基于行动者的主观判断。如“Aristotle”将“价值”看做判断标准,“Tatarkiewicz”将“成功”作为判断标准。第二阶段是以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认为幸福就是愉快的情绪体验,通过比较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何者占优势来进行判断。第三阶段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这就是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就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从内容上讲,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理想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况,它涉及了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其核心概念与操作指标就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主观幸福感重视个人主观评价,重视个人主观感受,对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遗传以及特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这是由于神经系统先天个体差异造成的。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l988)等着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还发现40%积极情感变化,55%消极情感变化及48%生活满意感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感变化。但基因对SWB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基因因素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增加经历某种生活事件的可能性,在某种情境下,使某类独特行为反应更可能发生,从而影响SWB。
人格—环境交互作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格与环境交互作用影响SwB,Diener(1998)等人提出三个SWB交互作用模型。交互作用的加法模型认为,非独立变量的变异来源于个人,情境和二者交互作用的变异。一些人对积极情感反应的心理倾向性强,积极事件的发生会带来更加强烈的幸福感。
幸福感需要人格和环境相结合才能产生。外倾者和神经质者对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敏感性不同正是这一交互作用的例子。外倾者对正性刺激反应强度高于内倾者,若情境当中存在愉快条件,就可以获得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在中性条件下,外倾、内倾者的情绪体验相似。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幸福感经历了外部影响到内部决定的发展轨迹,内部因素如人格,归因方式、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等对幸福感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会关系等外部因素的认识进而影响到SWB。外部因素如遗传、经济状况、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关系。当个体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归因于外在的、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归因于内在整体的和可控的因素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开始认识到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幸福感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他的稳定与性格特征高度相关。布莱德博发现善交际与正性情感密切相关。
沃森和克拉克认为具有神经质和外向型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负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天生敏感性。张兴贵、郑雪的研究结果显示,神经质与负性情感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负相关,外倾性和严谨性与负性情感负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正相关。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虽然各个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的事,健全人格是拥有高水平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相反,由于压力而产生的身心疾病和行为问题,都会降低人们的幸福感水平。
此外,压力应对也是影响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压力应对的三种形式控制式、支持式、回避式中控制式为最佳应对方式。其核心是主动针对不同压力作出反应,如有效的时间管理等。支持式能有效缓解压力对一个人的伤害,其核心是利用个人或社会的资源支持来对压力作出反应。回避式是消极的忽略或回避。
总之,一致的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的外向性和神经质在不同的文化形态下均可以对于个体的幸福感进行预测。人格特质可以预测10年后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休闲活动的满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比其他变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参加日常的锻炼能降低焦虑、抑郁,增加自尊。
此外,积极参加群体社交或志愿者活动,也具有强化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爱丁顿等曾指出休闲通过文化、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力量对人类的幸福、健康和生活的满足感产生重要影响。还有研究发现,存在中年危机的妇女、老年人、失业者等社会群体,休闲活动能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另外,主观幸福感海域文化因素有关。Schimmack(2002)等人指出东亚人对于快乐和不快乐的中庸态度可能是根源于亚洲的哲学中的辨证思维,而欧洲和拉丁美洲人则更倾向于快乐的情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呼吁增加诸如“控制感”、“自尊”、“自我观念”、“自主”、“自我价值”、“目的感”、“自信心”、“自我效能”、“力量感”、“社会的支持”等指标以丰富与完善幸福感的评估体系,而不仅仅局限于情绪与认知层面,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幸福感,揭示幸福感的本质。主观幸福感(SWB)的另外一个缺陷就是指标(主要有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以及负性情感)太少,信息量有限,不能满足心理健康评价、生活质量研究日益增长的实践需要。Diener本人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他认为在幸福感研究与调查中要使用诸如自尊或价值观这样一些指标,以弥补主观幸福感的不足。
幸福感的整合模型
幸福感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主观与客观、快乐与意义、发展与享受、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幸福感的概念不能仅仅包括对生活满意度的评价,还应该包括人生价值以自我潜能的发挥,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和与社会的融合程度,这样才能正确、全面理解与揭示幸福感的本质。因此,现代幸福感研究必须实现整合,必须从更高层次,系统地、辩证地、科学地理解与研究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属于研究人们对其生活评价的行为科学领域。主观幸福感理论模型在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社会指标研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大量研究揭示: (1)高主观幸福感具有很多优势,不仅使人身心健康,而且能够延长人的寿命。(2)全世界的人们都认同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甚至那些相对不太幸福的人们也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幸福很重要。(3)主观幸福感高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4)除了经济和社会指数以外,主观幸福感也是评价生活质量的一个主要方式。事实上,主观幸福感能反映国家状况的各个方面,而其他的测量都不能。和客观测量结合起来,主观幸福感提供了评价社会的必要的信息。
尽管如此,主观幸福感反映的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感受,并不能把握幸福感的全部内涵与实质。
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60年代临床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强调个体在面对挑战时有意义生活和自我实现的潜能,认为幸福是客观的,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基于这种思路,心理幸福感强调人的潜能实现。心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是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
Ryff于1989年提出六维度心理幸福感模型:(1)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对自我持有一种积极态度;承认并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质,包括好的和坏的方面;对过去生活持积极态度;(2)机能自主(autonomy),具有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社会压力、由自我内部调节行为、用个人标准评价自己;(3)生活目的(purpose in life),生活有目标,并有一种方向感;感觉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有意义;持有给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标和方向; (4)人格成长(personal growth),有一种继续发展的感觉;看到自我在成长和扩展;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时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更多反映自己知识和效率变化; (5)积极关系(positive relationswith others),与他人有温暖、满意和信任的关系;关心他人的幸福;有强烈的感情感染和亲密感;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6)环境控制(environmentalmastery),有能掌握环境事务的感觉、能控制复杂的外界活动、对环境提供的机会能有效利用、能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需要和价值的关系。
社会幸福感
SWB与PWB都以个体为中心,而社会幸福感更关心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融合。社会幸福感起源于经典的社会混乱与疏远的主题,源自社会学理论中个体和社会的统一思想。
Keyes发展出多样化可操作性的社会幸福感维度:(1)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指个体相信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且和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团体的共同利益; (2)社会贡献(social contribution),指个体对社会贡献的自我感觉,个人是重要的社会成员,给世界创造价值的信念等;(3)社会和谐(social coherence),指对社会充满兴趣并且认为社会是可以理解和预测的; (4)社会认同(social acceptance),积极看待和接受他人;(5)社会实现(social actualization),指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潜力的信心。
已有研究对幸福感要素模型进行了验证,并肯定了心理幸福感六要素理论和社会幸福感五要素理论,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在实证研究中已获得证实。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等级相关高达0. 44,社会幸福感的测量同样也与传统的情绪幸福感的测量(情绪和满意度)有明显区别。
Ryff曾经负责了一项幸福研究项目——美国中年人调查( the 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MIDUS),目的是评估成年美国人的健康与幸福,这是目前仅有的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全面调查实证研究,为当前和将来对幸福感的研究提供广泛的原始资料,并构成了幸福感研究的标准理论模型。
♥我心语♥
幸福感研究趋向
构建幸福感整合模型,编制整合模型的测评工具,促进幸福感理论的深化与应用。主观幸福感(SWB)、心理幸福感(PWB)与社会幸福感(SWB)三种视角,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人到社会,构成了幸福感理论模型的完整风貌,形成现代幸福感研究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❻ 现代年轻人幸福标准
现代年轻人幸福标准
现代年轻人幸福标准,大家如今的努力就是想让未来的自己过得幸福美好,其实想要成为幸福的人是非常的简单的,但是每个人对幸福的标准和定义是不一样的,以下分享现代年轻人幸福标准。
现代年轻人幸福的标准
一、农村有个家
二、城里有套房
三、有辆自己喜欢的车
四、虽不是大富,日常开支后有存款
五、父母虽渐渐年长,但身体健康
六、伴侣不一定好看,但很顾家
七、孩子不一定很成功,但很孝顺
其实幸福很简单只有9个字有家回,有人等,有饭吃。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家中的那碗热汤,和始终为你点亮那盏灯。
幸福是一种满足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也有各自不同的幸福,普遍有那么几种:
一、是有饭吃,有钱花,有房住,农村有地种,城市有工作这就是幸福。
二、是有房,有车,有钱这才是幸福。
三、是子孙满堂,儿女双全,家庭和睦。这才是幸福。
四、是妻子漂亮贤惠,儿女学习优秀争气,有房有车,月月有工资这就是幸福。
五、是住别墅,开豪车,开公司当老板就是幸福。
六、是平平淡淡,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这就是幸福。
七、是心情舒畅,心平气和,坦坦荡荡,这就是幸福。
八、是一日三餐,早晚健身,享受生活这就是幸福。
九、是忙于工作,热爱读书,勤学苦练,勇于创新,勇于挑战。这才是幸福。等等还有很多不同人群享有的幸福观。
总之,不管是那种类型的幸福,那只有一种幸福,就是自己感觉满意和满足的生活,或者是生活方式那就是幸福。这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享受人生和生活的幸福。
怎么判断一个人幸不幸福
一、经常面带笑容
“让这个世界灿烂的,不是阳光,而是你的笑容。”生活就如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如果你想要它对你微笑,你只有一种办法,就是对它微笑。有人说:“经常面带笑容的人,运气一般都不会差。”事实确实如此,每一次看到那些面带微笑的人,霎时间心也跟着阳光起来。突然发现,身边每一位爱笑的朋友,他们的日子都是过的风生水起,浪漫无比的。
二、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越是幸福的人,往往越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清楚地明白:“人生终究是自己的,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呢?”别人夸奖你奉承你,你不会因此年轻十岁;别人无视你甚至嘲笑你,你也不会因此而变傻变笨。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只有三种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其他的事,与我何干?
三、不把时间浪费在恨任何人
幸福的人,往往明白:人生最大的修养是宽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不会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讽人之缺,责人之误,而是察人之难,补人之短,扬人之长,谅人之过。在幸福的人眼里,时间是自己的,与其用大把的时间仇视别人,不如宽容别人也放过自己。远离所有负面情绪,生活终将教会我们:没有任何人该对我们的人生负责,除了我们自己。
四、不把精力用在与人谈论八卦上
蒋方舟曾说过:“在这个时代,文化变成了一个看似非常喧嚣,但其实非常沉默的事情。”看上去人人都在发表着意见,朋友圈和微博永远不缺热门话题,但你会发现:幸福的人,往往很少与人谈论八卦,因为他们明白:你若芬芳,蝴蝶自来;你若愁闷,则霉运上门。他们更愿意尝试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毕竟能丰富生活的,并不只有八卦。
五、每天至少花10分钟的时间静坐
幸福感越强的'人,越喜欢花时间在静坐上。对他们而言,静坐是人每天最舒服的状态,不去想事情,不去有任何动作,在最安静,清洁的地方,享受着一天宁静,感受身心状态。身心躁动时,感受到一次次浮动, 由于静坐让它沉淀下来,让思维可以宁静而致远。有位智者也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我们不仅需要一段时间的安静,到了一定年纪,我们更会享受所有安静的时光。
六、每天睡满8个小时
睡眠学专家Matthew Waler说:“有一样东西,它能提高你的记忆力,增加你的魅力;让你保持苗条,降低食欲;保护你不得癌症和老年痴呆;不让你感冒和伤风;降低你心脏病、心梗和糖尿病的风险。会让你感觉更快乐,不抑郁,不紧张。这种东西,叫做睡眠。”
的确,睡觉会增加人的幸福感。每天睡满8个小时的人,精力会更加充沛,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烦恼也就自然少了。
七、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
明末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有兴趣爱好,才能显出一个人的真性情。有兴趣爱好的人,会感到更加幸福。当他沉浸在自己的爱好里,全身心投入,就暂时摆脱了生活的琐碎,浑身散发着光芒,这光也会感染周围的人。古人讲“由艺进道”,有益的兴趣爱好可以滋养生命,使一个人精神富足。
八、经常和朋友交流谈心
你工作再忙再累,它不会在你生病时给你体贴和温暖,而你的朋友们会给你。幸福的人,往往会经常跟朋友交流谈心,开心时,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快乐便会加倍; 难过时,向朋友们倾诉倾诉,烦恼便会少了许多。科学研究也证明,有意义的交流是提升幸福感的良药。不交流,心结还在,人自然抑郁不开心。多沟通,心结自然解开,人自然就轻松!
❼ 什么是幸福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呢
幸福对每个人来说定义都不一样,即将饿死之人有一碗剩饭既是幸福,而有些腰缠万贯之人天天山珍海味也未必幸福;即将冻死之人有一件薄衣加身既是幸福,而某些达官贵人天天温柔乡里也未必幸福。
5、成就感
幸福的是一种成就感。当两个考试刚刚好及格的人在一起,他们一起努力将分数涨到80分,那么这个过程就非常幸福,因为这个过程非常有成就感。
幸福涉及到文化、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追求不同,但是相同的始终是这种积极的心态;有意义的快乐;积极的投入;良好的环境以及有成就感的感觉。总之,简单快乐就幸福。
❽ 幸福的标准什么
我觉得不存在绝对的幸福,只是存在相对的幸福,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讲,幸福也是有层次的。
首先,在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人看来,你可以过有吃有穿有房子住并有父母关怀的生活,那就是幸福
其次,对于这一层次已经满足的人来说,你有吃有穿了,但却是生活在危险当中时,能够与家人安全的生活在一起,对于自己年老的生活已经有了保障,这也是幸福
再次,再你有了上述的两种生活之后,你又有了感情的需要,你需要有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友爱,以及恋人的爱情,对于满足前两个条件的人来说,有了这一条就是幸福。
第四,如果你一开始就生活在前三条的基础上,那你就会不满足于现状,你想要获得周围的认同,得到他人的肯定,那这是你的幸福所在
如果你是生活在上述四个条件之中,那你就会想得到自己的认同,即实现自我的价值,自己认同自己的行为,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那就是你的幸福。
上面对幸福的五种层次,其基础并不是在有钱这个前提上体现的,是根据一个人内心的满足感来决定的。
其实,追求幸福只是人们在有闲时打发时间的一个最有效的工具,希望你我都能活在幸福之中,而不是去追求幸福
❾ 幸福的概念是什么
幸福是人在创造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中,由于感受和理解到个人
,集体乃至人类的目标,理想和正义公益之事业的实现而得到人格上的满足。(伦理学标准概念)
1、定义
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
用一个简单的比喻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怪兽.因此幸福也可以理解为对欲望的满足.
2、幸福的本质
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
中国幸福学认为,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由此我们就推导出幸福的六个定律。博弈圣经
一
幸福第一定律——幸福感都是暂时的
人们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性的,就像不幸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幸福感以及不幸感都会逐渐淡化的,所以,我们如果想继续拥有幸福,想过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去不断地满足更多的渴求。
二
幸福第二定律——幸福感的递减性及推论
人们得到一个幸福后,那么人们对同一个或同一类幸福的渴求度就会递减,当人们再次获得这个或这类时幸福时的幸福感就会逐渐递减,当达到足够多的N次时,渴求度会变为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
推论
1
幸福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因为幸福的递减性,我们进而可以进一步得知,当我们享受过一个幸福N次后,在一般情况下,这辈子,我们是再也享受不到这个幸福了。
推论
2
幸福资源的递减性
因为幸福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人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有限性,所以,人们能享受的幸福资源是有限的,也是在递减、减少的。
三
幸福第三定律——人们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获得的幸福感越大
渴求度是与幸福感成正比的,所以,如果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那么人们的渴求度就会相应变大,那么获得的幸福感就会越大。
四
幸福第四定律——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及推论
因为幸福感与渴求度成正比,所以当人们对某事物没有渴求时(也就是渴求度为零时),那么,某事物也就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
推论一
幸福与金钱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幸福的直接来源是渴求,因为金钱并不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所以幸福与金钱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推论二
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在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次数却越来越少,幸福感的强度也越来越小。
随着人民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增加,人民的渴求资源却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在物质财富方面人民能获得的幸福也就越来越少,而且获得幸福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大。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发展
所得出的结论,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财富等一切都在增加,唯独幸福除外。所以说,如果我们一味地搞经济发展,结果只能走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老路,最终人民得到的幸福反而会越来越少,这是一条得不偿失的发展道路。
推论三
人们在精神文化,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等非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数量远远大于人们在物质财富方面所能获得的幸福数量
渴求既包括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渴求。我们在关注人民幸福的时候,首先考虑到的往往是人民在物质财富方面的渴求(具体表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上),经常忽视了人民精神方面的渴求,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方法,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发展思路。
当人民富裕起来的时候,当人民的思想充满了金钱意识的时候,那么人民的思想就开始腐朽堕落了,社会就开始沉沦没落了,人民幸福,人民的幸福生活,就再也找不到了。到那时即使我们比美国人更有钱,比美国更强大,又有何用。金钱是换不来幸福的。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是需要感觉的
幸福是需要有感觉的,如果你的渴求事实上已经获得了满足,但当你没有感觉或感觉不到渴求被满足的时候,你仍然是不会有幸福的感觉的。
幸福第六定律
幸福感的获得是需要有愉悦的心情
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如果仍沉浸在其他事件的悲痛之中,那么此时的渴求被满足的感觉仍然是难以获得幸福的。
❿ 人生幸福的标准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其实幸福没有绝对的答案,关键在于你的生活态度。善于抓住幸福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一直以为感受幸福是件很困难的事,那是一种灯火阑珊处的境界。经过岁月的流年以后,才明白,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心灵有所满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 健康的活着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其实很简单。一杯淡水,一杯清茶可以品出幸福的滋味;一朵鲜花,一片绿叶,常常可以带来幸福的气息;一间陋室,一卷书册,可以领略幸福的风景。幸福不仅在于物质的丰裕,幸福更在于精神的追求与心灵的充实,幸福是一种感受,一种意识,是柔风拂面的惬意,是玫瑰盛开的芳香,是远外掠过湖面传来的小夜曲。体验幸福,要有一颗纯正的心灵,要有懂得欣赏自然,甘于淡泊的智慧,要有宠辱不惊,纵横天地的气度,名誉和鲜花常常带给功名显赫得人物,然而物质的幸福常常是被人看中,更甚于精神的幸福。这个世界有人喝茅台而优,有人却饮白开水而乐。贫贱夫妻往往能相濡以沫,富贵人家的夫妻却常常怨偶。幸福往往离不开健康得体魄,愉快的心情,幸福往往离不开必要的物质生活保证,但是局限于物质的幸福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幸福是流放者的歌,惟有知音才能懂得蕴意。幸福是精神的充实,心灵的宁静,灵魂的坦荡,其次,才是物质生活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