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追求幸福西方伦理视角属于什么类

追求幸福西方伦理视角属于什么类

发布时间:2022-11-21 18:43:37

1. 西方四种主要的道德理论是什么

西方四种主要的道德理论是:美德论、义务论、结果论伦理学、正义伦理。

这四种理论分别是由亚里斯多德、康德、密尔、罗尔斯这四位西方学者提出的。

美德论

美德伦理学诞生于古希腊,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着作,其关注的中心词便是美德、强调存在而非作为。

柏拉图曾主张知识即美德,他以二元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将世界划分为理念的世界和现象的世界,并且认为由于经历了出生的血腥,人类原本干净纯真的灵魂被污染,而要回到理念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哲学思考,不断地汲取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其最为擅长的正是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是建构在目的论基础上的。

义务论

经过近代启蒙运动的价值颠覆,道德责任确定性的根据主要有绝对命令的义务论、功利主义、契约论、美德论等几个基本理路。

康德绝对命令的义务论思想给义务的规定性提供了一种令人震撼与景仰的理路。这是一种普遍有效性的道德要求。康德合理地揭示:一种善的道德义务必定具有普遍性。

结果论伦理学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中的一个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主要哲学家有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杰瑞米·边沁等。功利主义亦称“功利论”、“功用主义”,通常指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正义伦理

《正义论》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着作,作者是约翰·罗尔斯。1971年初版,1975年与1999年出版修订本。在该书中,罗尔斯尝试用社会契约的衍生方式来解决分配公正的问题。

由此产生的理论被称为"justice as fairness"(以公平体现的正义,或略作公平即正义),理论导出了他的正义两原则: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其中平等原则详细表述为机会均等原则和差别原则。

2.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摘要: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和综合前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在其所着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尽地论述了关于幸福的见解,提出了更为全面的完善幸福观。他指出幸福是一种最高的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本文旨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进行总结阐述,并具体谈谈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幸福  善  德性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人们谈论人生问题的核心。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期杰出的哲学家,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被视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奠基性伦理学着作,这本书也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精神的最集中体现。着作中提出了“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符合德性的现实活动”等思想命题。因此,认真学习并研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关于的幸福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人生价值,净化心灵、追求幸福生活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一、什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对一个乞丐来说,有一块面包就是幸福;对一个家庭来说,家人的和睦相处及健康平安就是幸福;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就是幸福,对于一个病人来说,身体健康就是幸福……身份不同,职位不同,环境不同,对待幸福的见解也就不同。那么,在哲学家看来,是怎样界定幸福的呢?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幸福问题上则基本都是德性论者,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幸福,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德性论,从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多数人和哲人们所提出的看法并不一样。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或显而易见的东西,例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不同的人,认为幸福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做幸福。下面将简要阐述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界定。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即至善。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开头就指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他认为,在人的实践中,有某种为其自身而期求的目的,而一切其他事情都要为着它,而且并非全部抉择都是因他物而作出的,这一为自身的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人们行为的目的多种多样,很多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作为目的的,所以并非所有目的都是最后的,只有其中最完满、最后的那一个才是最高的善。幸福,我们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而永远不是因为他物的目的才是最后的,而永远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因此,幸福即至善,它因自身而被选择,具有自足性。即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幸福到底是什么?亚里士多德以人的功能为例来进行说明,一个长笛手,一位雕刻家,在他的功能中存在着善和优美,由于他们有着某种功能,所以他们的人也是善和优美的。这就是人所区别于动物的本性。要寻求人所固有的功能,就要把生命的生长功能,营养功能放在一边。可以看出,生长养育的生命,不能算做人的特殊功能。其次,感觉生命,也不能算做人的特殊功能,因为这是牛、马和一切动物所共有的。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总之,人的功能就是人的灵魂根据理性的现实活动,那么,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如果德性有多种,则必须是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即幸福就是合乎理性的现实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事物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其中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他把善看作是灵魂的行为和活动,生活的目的就是行为和现实活动,而幸福就是善的实践。

二、幸福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那么,在这一幸福概念的界定下,是怎样实现幸福呢?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实现德性应该以中庸为核心。所谓中庸,就是要求人在一切感受和行为中,既不要过度,也不要过及,而应保持在中间。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庸才是德性。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德性就是中庸,是对中间的命中。那么,进而可以得知,幸福的获得必须遵循中庸原则。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谈及如何获得幸福时说,幸福不是神的赠礼,而是通过德性,通过学习和培养得到的,它也是最神圣的东西之一,因为德性的嘉奖和至善的目的,是神圣的东西,是至福。只有进行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一定要行动,一定要去做,并且要做出好的结果。比如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一样,桂冠并不是给那些最漂亮的人,最强壮的人,而是授予那些参加竞技的人(因为胜利者就在他们之中),只有那些行为高尚的人才能赢得生活中的美好和善良,也只有在实践德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

最后,幸福要以外在的善作为补充。有许多事情都需要使用手段,通过朋友、财富以及政治势力才可以做得成功。甚至有一些,如果缺少了就会损害人的尊荣,亚里士多德举例道,高贵出身,众多子孙,英俊的相貌等。如果把一个相貌丑陋、出身卑贱的人称为幸福的,那绝对是不合理的了。可见,幸福是需要外在的时运亨通作为其补充的。

三、我的观点

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至善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之后,让我对幸福的理解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幸福就是物质方面的满足与舒适,或者是家人健康平安、无痛无灾;然而,幸福对于思想家、哲学家,甚至可以说知识分子,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方面,他们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思考与提升,即追求高层次上的满足、探索。亚里士多德所指的幸福,是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它不是品质,也不在于消遣。因为,我们选择每种事物都是为了某种其他的东西,而幸福除外,因幸福本身就是我们追求的那个目的。

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到底如何,因人而异,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智的,一类是伦理的。理智德性大多由教导而生成的、培养起来的,它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是由风俗习惯沿袭而来,即“伦理”。在他看来,一切德行,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也就是说,人的德性就是使人成为善良,并且要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伦理德性与人的感受和行为有关,所以要把握好度,以应该的方法,应该的目的,达到“中庸”,进而达到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获取幸福,幸福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是人们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取的。一个人只要做符合德性的事,如公正、节制、勇敢、明智,就可以成为幸福的人。幸福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一步步去努力就会实现的,它可以让人愉快、欢乐。幸福是每个人一生中都想要追求、想要获得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通过努力可以切实获得幸福,这使幸福具有了现实性、可操作性。同时,亚里士多德还鼓励人们进行哲学思辨,以求在精神上达到至高至善的完满境界,如果有可能,过一种沉思的生活,这一点很值得人们学习。

总结

亚里士多德将幸福与德性紧密结合,指出了幸福的获取途径,是与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追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强烈对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人为了谋取利益、获取巨额钱财,做出了损害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行为,甚至走上了犯罪之路,如何处理德性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显得迫在眉睫。因此,学习并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挥它所具有的正能量,即重要的现代审美和实用价值。需要指出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断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着自身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我们应该正确地去看待它,学习它。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马永翔.哲人十二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托马斯•阿奎那(着),苏隆(译):亚里士多德十讲[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

[4]张蕊.浅谈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第4期.

[5]王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思考[J].哲学研究,2009,第6期.

3. 探索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深思

探索基于西方哲学的现代“幸福观”的深思

【摘要】 对“幸福”的探讨最早源于哲学领域,是古今中外、万古常新的主题。幸福观就是人们对幸福的认识和看法, 它会影响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体验。本文从西方哲学中幸福观的三个不同派别出发,联系当今社会的现实进行深思,对现代社会的“幸福观”的类别、人生价值及获取幸福的途径进行初步探究。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幸福观 人生价值

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也是哲学发展的终极目的。从伦理学角度理解,幸福是一种使人对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的价值性质,也即一种善性或好性。“幸福”本身作为哲学理由的一个部分,也是永恒无解的,但从对比不同时空、不同时代背景的“幸福观”有其现实作用。

一、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观”

(1)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西方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幸福主要来源于人感性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而获得的快乐。苏格拉底主张人生的最高目的应是追求知识、追求善,“知识就是美德”、“知识就是至善”;反之,无知就是无德,就是不完善。柏拉图认为幸福的人是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能自制的人,而这种人实际上就是理想国中的哲学王。

(2)理性主义幸福观。柏拉图对幸福的界定, 可以归结为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他认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是应该生活在理性世界里, 通过节制自己的情欲和享受, 用智慧去追求最高的善。”在理性指导下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理性克制感性欲望,就成为理性主义人生观和幸福观的基本格调。

(3)基督教幸福观。基督教神学家认为人都有原罪, 要达到幸福的境界, 不是对财富、名誉、权力和欲的享受, 而是在宗教德行中, 对上帝的热爱和追求所获得的真正幸福。基督教幸福观从宗教视角探讨幸福, 认为只有虔诚的信服于上帝才能得到心灵的净化, 得到幸福。斯宾诺莎认为人类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是幸福,幸福观是斯宾诺莎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二、我国现代社会的“幸福观”

在现代化进程的高速运转中,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现代人的生活幸福指数是比较高的,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在精神上却是无聊的、空虚的。陈虹岩(2005)认为,按对幸福的内容或要求划分,可分为物质型幸福观、价值型幸福观和心理感受型幸福观。

(1)物质型幸福观。财富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之一,一些年轻人把对财富的`追求看作是一生的目标,认为拥有了财富就拥有了幸福。西方心理学家则称,人的欲望应得到充分满足,压抑会导致心理病态,能适时地满足自己欲望的人才是健康的人。我们需要正确认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钱不是万能的, 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重视金钱对幸福的作用, 但不唯金钱至上。

(2)价值型幸福观。个人价值即人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以及受人尊重的满足程度, 社会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多少、奉献大小的状况。而个人需求的满足及是否受社会尊重是由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决定, 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价值型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外在世界的一种感受和体验, 取决于自己的价取向和精神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 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只有用健康高尚的精神生活指导和支配物质生活, 才能真正感到生活的作用和幸福。

(3)心理感受型幸福观。心理感受型幸福观是指重视心理的感受,获得快乐、身心松弛、无忧无虑并被人羡慕等,幸福感往往与个体快乐、愉悦、舒适以及自尊心满足等良好的心理感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良好心理体验的产生也往往是与个体需要的满足、 期望的实现为前提条件的。幸福感的发现离不开一颗善于感悟幸福的心灵, 其源于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三、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新型幸福观”

(1)幸福是靠自己创造。幸福及幸福感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 人类不断追求自由、不断追求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幸福不仅是静态的享受,更是一种动态的创造过程。幸福实在是种个体的感受,每个人的幸福图景各不相同。我们应当追寻一种基于自然物欲又超越自然物欲的持久的心灵快乐和精神幸福。希腊哲学家就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人就是要活得简单才是活得自由, 幸福要由自己创造。

(2)幸福靠自身体验。幸福是人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个人体验,现代人在繁忙中失去了很多人生幸福,如内心的宁静,逸思的悠远,恬静的闲适,忘我的审美,境界的超越……事实上,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如对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境界,培养自己心灵对真善美的敏感,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3)幸福的探索永无止境。人生本无确定的作用, 需要我们赋予其作用,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幸福来源于自我成长之中, 人的一生自出生起就经历了一系列的考验,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迎接一个个挑战,战胜一个个困难,要获得幸福就需要不断地努力,因此,只要一个人的生命没有终结,其对生活中的幸福的探索是不会有终点的。

四、结语

现代社会中,幸福更需要的是教育, 首先关注人的幸福和尊重人的幸福。对比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观的三大派别,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点:一、在对幸福观的探讨上是不断发展变化和逐步丰富和深化的。二、在对幸福探讨的发展方向上是较为一致的, 如幸福是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幸福与快乐紧密相关, 与德善密不可分等。但由于从古至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导致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并不一致。无论如何,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过程,也将有利于当世之人对幸福有全面的理解和理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江畅. 理论伦理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2]仲晴晴. 浅论柏拉图的幸福观 [ J]. 安康师专学报,2005.

[3]唐凯麟: 西方伦理学名着提要[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

4. 韦正翔的代表作品

主要代表作有:(1)独着6部:《<共产党宣言>探究(对照中、德、英、法、俄文版》(约59万字);《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约30多万字);(《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全球伦理的圆桌模式构想》(约35万字);《逃离国际经济中的伦理风险》(约36万字);《软和平:国际政治中的强权与道德》(约26万字,清华哲学研究系列,河北大学出版社);《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有趣:在墨尔本大学的思想笔录和生活体验》(约23万字)。(2)参与编着4部:《有清华学生这样学习马克思主义》(韦正翔、张正东主编,约35万字);《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8讲》(赵甲明、韦正翔主编,约45万字);《博士生关注的当代问题探析》(赵甲明、韦正翔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辅助教材,约50万字);《<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研究》(赵甲明、韦正翔、刘敬东等着)(约26万字);(3)独译1部:《金融领域中的伦理冲突》(约17万字)。在以上11部作品中,除单独注明的1部外,其他10部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学术讲座:《中国多极化布局的重构》、《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人为本与公共管理伦理》、《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共产党宣言》英文版研究》、《追寻大幸福:入主流、上大舞》、《中国的对外关系及外交政策》、《清华访美团之行》、《如何读书,读什么书?——如何做可爱可敬可传世的圣人官?》、《当代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英语》、《当代人类文化问题》、《为什么要追求崇高?》、《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5. 西方伦理思想的思想简介

西方伦理思想历史悠久,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概括起来主要有:关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原则和规范、德性的内容和分类、意志自由和道德责任、道德情感与理性的关系、道德概念和道德判断的价值分析、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以及人生目的和理想生活方式等问题。在西方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伦理思想中,这些问题常常以价值和事实或以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表现出来。价值与事实无关还是密切相关?道德价值取决于个人利益还是社会利益或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协调?不同或相反的回答构成了各种伦理思想在理论上和伦理原则上的区别。一般来说,属于自然主义、经验主义的伦理思想,比较注重实际利益和生活经验,否认对道德价值作先验的或神秘主义的解释,如快乐主义、幸福论、功利主义、人本主义、实用主义等,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与此相反,各种非自然主义和先验的伦理学说,则从先验理性、道德感或上帝意志中寻求道德价值的基础,如唯理主义、感情主义、严肃主义、直觉主义(见直觉主义伦理学)、宗教信仰主义等,都带有这类特征,并明显地表现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这两类伦理思想在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它们或者偏于强调利己,或者偏于强调利他、利公,或者寻求利己与利他、利己与利公之间相互结合、等值、协调的解释。但是,它们本质上都是以私有制经济关系为基础,适应剥削阶级利益要求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伦理思想体系和价值标准。

6. 尼克马可伦理学 中有几种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

1。哲学史

如果不考试,一般来说,哲学的历史是最适合初学者学习哲学史,同时可以参考的书“介绍”哲学“类,但记得哲学家的哲学史家,哲学史的研究过,不等于和整个哲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必须深入到原来的。

西方哲学,看“苏菲的世界”,哲学史的新颖性,可读性强,易于接受。

太简单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看,书写作是美丽的,但不一定客观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状态在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学书,最好是刚读一种哲学的印象。

岁的北京大学赵敦华教授写道:“西方哲学简史”也不错。

所罗门“大问题”,2008年,以及写的,很容易读进去。

邓晓芒中华书局公司和“西方哲学史”是相对较新的,涉及到广泛的,但不完全。

贝克山的“西方哲学史”的翻译是相对较新的,有时从一个新的视角。

敦耐克公司的“哲学史,三,体验激情的”关键“的那个时期的。

梯利“西方哲学,文德尔班的”历史哲学教程(我建议最好的选择,但需要一定的基础)的理念是比较枯燥的历史,但是很经典,适合阅读阅读历史。

黑格尔的“哲学史”的讲座更加困难,一般看它多研究哲学史的研究黑格尔本身。

现代哲学(写的是相当不错),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些教材: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的新“威廉·巴雷特的”非理性“
章如论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大学素质教育的综合教育课程系列教材)
设施太鼓穆勒当代哲学主流

中国哲学,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建议,胡适称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但不完整的哲学家的一部分,事实上,学习中国哲学史,可以用“思想史”,而不是葛兆光,推荐。

2。原
得到一些有影响力的西方历史上,大多数,但不是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但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乌托邦” “巴门尼德,柏拉图
”形而上学的“政治学”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子Lishiode
欧几里得欧几里得
希罗多德”历史“
”三论“西塞罗
”城市神“和”悔过书记录“圣奥古斯丁
”九章集普罗提诺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王子“马基雅维里
”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新工具“培根
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
”利维坦霍布斯
思想录“帕斯卡尔
”人类理解论“洛克
“天体在哥白尼
”道德斯宾诺莎
单子论“莱布尼茨
”新科学“维科
数学原理自然哲学牛顿
”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对话“乔治。伯克利
“人性”大卫。休谟
“哲学辞典伏尔泰
卢梭”社会契约论“,”忏悔录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 研究的性质和原因的国民财富“
“的法律精神,”孟德斯鸠
“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康德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的基础上,所有的知识学习费希特
先验唯心主义的系统

”精神现象学“,”逻辑“,”哲学的书,“黑格尔

”地物种起源“达尔文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
”非此即彼“的克尔凯郭尔(克尔凯郭尔)
查拉斯图拉说,”尼采
“精神分析介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经济学原理”马歇尔
时间和自由意志“柏格森
”心理学原理“,威廉·詹姆斯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
“金枝”弗雷泽
“就业,利息和货币的凯恩斯
”感觉的分析“马赫
”数学原理“怀特海,罗素
逻辑研究胡塞尔
“逻辑哲学论”,“哲学”维特根斯坦“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形成了英国工人阶级“汤普森
”历史研究“汤因比<BR
“世界观的心理学雅斯贝尔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思。韦伯

“存在于虚无萨特
”科学革命的结构“库恩
勇气保罗。的梯子李
”世界的逻辑结构“卡尔纳普<BR /开放社会和它的敌人“卡尔·波普尔
”征文人“卡西尔
”性史“福柯
”真理与方法伽达默尔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 “奎因
自德里达”论文
“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诺齐克
“哲学和自然之镜罗蒂
”理论的交往行动“哈贝马斯
“罗尔斯正义理论

7. 幸福有哪些定义

这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

这里主要从伦理学范畴来考察。

如果按照人们现在达成的比较理性的、具有比较完整意义的共识,对幸福的概念应当作如下的表述:所谓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的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

在这个定义里,至少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幸福首先是个体的一种“内心满足”,是一种主观感受。

因此,幸福的价值意义,不仅是个体的一种主观意图,重要的是某种意图得以实践之后的感受。

二是幸福的发生是建立在个体对幸福的预期的基础上的,在某种幸福感发生之前,是因为他心中有预定的目标和理想。

只是这种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才引发了幸福的感受。

三是幸福关涉的实质内容包括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两个方面。

当然,物质生活的幸福与精神生活的幸福是否始终需要保持强烈的一致性,二者可不可以背离,是需要具体探讨的。

即精神生活的幸福可不可以建立在物质生活的不幸福基础之上?仅有物质生活的幸福,但同时遭受着精神生活的不幸福,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许多的思考。

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不可能按图索骥般地按照如上所述的幸福涵义去追求对幸福的把握,人们没有这样的耐心。

显然,人们对幸福的认识与把握很早就出现了,由此所形成的幸福观也是精彩纷呈的。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最早对幸福做理论上探讨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梭伦。

他认为幸福不是由财富决定的,还需要有德行。

梭伦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幸福不是单纯的物质生活领域的幸福感,还需要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相符合。

而道德伦理上的满足更在精神领域,所以,幸福应当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对幸福的理解与把握,一如中国哲学思想的思维传统,重在人们的情感与感受,缺少理论上的逻辑推理与严密的体系。

幸福的涵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它可能是物质生活上的,也可能是精神生活上的;可能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指向,也可能自始至终就没有伦理道德的思考。

8. 求韦正翔老师《追求幸福:西方伦理史视角》的答案,要附有图片上的这几套答案

恩。我有

9. 西方思想家关于幸福有哪些观点

历史上的许多着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不少重要的伦理学及哲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关注“幸福概念”及幸福本质问题。这样那样地给“幸福”下过定义。但总的说来,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的所有旧哲学中,并没有建立起系统而完整的科学的幸福观,也未能真正揭示出“幸福”问题的内在本质。不同的幸福“定义”及其相关经典命题,一般总是反映着不同的幸福本质观。总的来说“幸福”是人体对世界感知的满足程度。

10. 试述西方几种幸福观

什么是幸福?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古希腊人对人生的理解,就主要采取幸福论的看法。我也很认同人生就是要追求幸福这个观点。西方又是怎么看待幸福的呢?西方对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禁欲主义幸福论、纵欲主义幸福论、快乐主义幸福论、功利主义幸福论,流派繁多;感官幸福、精神幸福、个人幸福、群体幸福、天堂幸福、来世幸福等概念比比皆是。本文就从西方几种幸福观来试述什么是幸福。一.幸福就是快乐。1. 昔兰尼派极力主张,为了追求幸福,人人都要竭尽全力去寻求快乐。追求眼前的快乐才是最实惠、最明智的。为了得到快乐和幸福,无论采取什么手段都不为过。“快乐即使是从最不光彩的行为中产生的,也是善的。因为即使行为是不合理的,但所产生的快乐却是人们所希求的,因而是善的。因此,只要能够产生快乐就可以不必顾及获得快乐所使用的手段,就是说一切快乐都是合理的。这就导致了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倾向。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为了自身的快乐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人类社会就会陷入一种无法则、无秩序的一片混乱之中。但偏偏人类社会又不可缺少秩序、法则,秩序、法则是人类正常生活的保障。此外,昔兰尼派认为肉体的快乐远远胜于灵魂的快乐,肉体的痛苦远远比灵魂的痛苦难受。他的理由是:犯了过错的人接受的惩罚都是体罚。对于这一点,我并不认同。我认为之所以人类会使用体罚来惩罚人,人不是使用精神惩罚,是因为我们人类无法保证精神层面的惩罚的实施,而体罚则可以起到一种警吓的作用,警戒所有人,体罚对于违纪乱法者是一种矫正手法,而体罚对于遵纪守法的人来说,却是一种心理补偿,以此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因此,昔兰尼派只是从身体的角度去解释快乐,它鼓励人们追求身体的快乐,也就是享乐和纵欲,忽视了灵魂的快乐,把快乐简单化了。2.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昔兰尼派的幸福观,并首次将快乐主义理论化。伊壁鸠鲁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快乐,快乐时最高的善,快乐是人生的全部归宿。他认为快乐遵守了感觉主义的准则,符合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的感觉常识。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都不愿意接受苦难和痛苦,而希望得到满足和快乐。这符合了我们的感官认识。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有层次的,动态的幸福是强烈但不能持久的,静态的幸福好似平静而长久的,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和心灵的宁静,如无饥无渴、无欲无求的轻松状态。而最高的快乐就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是健康和心灵宁静,而二者之中尤其以“心灵宁静”为重要。伊壁鸠鲁承认满足低层次的快乐,但这不代表要无限度的追求,他并不主张享乐,但常常有人将享乐主义或者纵欲主义的帽子强加在他的头上。实际上是,他认为享乐是无止境的,欲望对快乐的追求和民族是贪得无厌的。他说:“你需要快乐的时候,正是你因缺乏快乐而痛苦的时候。”欲望的追求好满足总是摆脱不了痛苦,过度的享乐最终导致痛苦。伊壁鸠鲁是从肉体和精神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生的快乐,比昔兰尼派只承认肉体的幸福观更全面,引导人们既要追求肉体的快乐,又要追求身体的快乐。 二.幸福就是有德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幸福问题上均是德行论者,古希腊的犬儒派、斯多葛派也是德行论幸福观的重要代表。苏格拉底呼吁雅典公民,人不仅仅追求活着,还要活得好。这里的“好”指的是“美好”、“正当”,与“善”是相同的。他以“善”为最高目的,以“美德”的实现为获得幸福的手段。他认为德性就是幸福,一切符合德性的活动都可为人生增添快乐、减少痛苦。因此,提出了“善人是幸福的,恶人是不幸的。”的道德命题。另一方面,知识即是德性,他坚信没有人会有意作恶或无意为善。“德行就是知识”与“认识你自己”相对应。一个人对他自己的认识,就是关于德行的知识。他说明:一个人知道善才能做到善,不能做到善事因为他没有真正的理解善。对于人来说,即使根本不知道善是什么,但却不能因为不知道而放弃对善的追求,因为追求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是人获得真正幸福的保证。也就是,追求幸福是一个过程,人追求善也是由不完整的善到逐渐完整的善,由不完善的善到完善的善的。苏格拉底把“认识自己”为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此外,他还认为只有节制才能使人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心灵从而获得人生幸福。这便为后来犬儒派、斯多葛派等的禁欲主义幸福论开了先河。犬儒派完全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灵魂安乐”思想,并将其推向极端,提出“无欲是神圣的”。他们主张最简单的生活才是合乎自然本性的。自然本性就是无求无欲。一切权势、财富、荣誉等,都是人自己套在脖子上的枷锁,这些东西束缚人的心灵,使人的灵魂不能自由。他们要求人们过艰苦的生活,甚至折磨自己的肉体,以锻炼抵制诱惑的精神能力,并认为这种艰苦的道德上的努力就是善。“即使对快乐的蔑视本身也是极快乐的”。斯多葛派接受了犬儒派的精神,把顺从自然、弃绝一切情欲,作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最高目标。他们提出“幸福寓于德性”,顺从自然(本性)的生活,就是道德的行为,也就是幸福的。而“最高的幸福在于精神上的无动于衷”。要达到精神上的无动衷,则需要进行节制、忍耐、宽恕等修养。 三.幸福是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和至善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目的和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故他的伦理学通常被称为完善论。至善,就是由各个具体善积累而成,并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德行的活动而达到的善,是终极的、完满的善,因而是“自足”的。柏拉图也认为“善”就是幸福,但他所说的“善”是一种绝对抽象的“善”,即善理念。亚氏反对柏拉图关于善理念是人生最高追求从而引导人们放弃现实生活的禁欲主义观点。亚氏不赞同将快乐直接等同于幸福。因为幸福具有自足性,而快乐是不自足的,它只是幸福的手段。快乐必须由理性加以控制和指导,否则便是低级的。它伴随着人的美德和相应行为的完善共同构成幸福。亚氏也并没有把“幸福”等同于“德性”。如果有德性的活动伴随着痛苦,或最终导致不幸的火锅,那么它只能在正常的意义上被认为是悲惨,而不是幸福。相反,他认为幸福包括德性和快乐。一方面,德性是幸福的本质,另一方面,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没有德性的快乐和没有快乐的德性都不是幸福,但相比之下,前者比后者离幸福更远些。德性,是与理性相伴随的,他区分了“自然德性”和“严格意义上的德性”,认为前者只是一种潜在的倾向,后者才是实现道德活动中的德性。要注意的是,德性由潜在到现实的过程与物理运动的自发性或必然性不同:一个人可能永远实现不了他的自然德性,甚至成为违反德性的恶人。那么,妨碍自然德性成为现实德性的原因何在?苏格拉底认为是无人有意作恶,无知是邪恶的原因。亚氏则提出了有意和无意的区分来表示意志的能力或状态的区分,有意行为是受意志支配的行为,无意行为不受意志支配,但受理性之外的力量支配。无意行为没有伦理价值,既不善,也不恶。只有有意的行为才有善恶之分。善良行为是理性的有节制的行为;邪恶行为则是相反,是有意让非理性欲望驾驭理性行为。而实现有理性的德性就需要中道。中道的两个相反面分别是“过度”与“不及”,就跟我们平常所说的“过犹不及”是相类似的道理。如自信,过度了就会变成骄傲,不及就会变成自卑。 四.幸福是个人与上帝的统一。托马斯把与亚里士多德一样把幸福作为至善和人的最终目的,但他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把幸福作为最终目的本身,人类的至善是以上帝的至善作为原因的结果,幸福只是最终目的的达到、拥有或使用,因此道德活动的终极目的不是幸福而是上帝。幸福与上帝分别代表了共有的善和最高的善。这是托马斯的双重幸福观。托马斯认为人所追求的道德的直接目的是幸福,而不是上帝。他说,具体的幸福有四等之善:物理至善、伦理之善、时宜之善与终极之善。只有终极之善才是上帝的恩典,其他方面都是属于人类的幸福。托马斯认为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最高幸福只是可以在现世中获得的不完满的幸福。托马斯把幸福分为完满的幸福和不完满的幸福。完满的幸福在于在彼岸看到神性本质,完全存在于沉思活动中;不完满的幸福首先和主要存在于沉思中,其次存在于人的行为和感情的实践理智活动中。由于把完满的幸福归结为在彼岸对神性本质的洞见,所以人仅凭自己的能力无法达到至善,必需依靠神的恩典以及它所带来的神学德性。托马斯将德性区分为基本德性和神学德性。基本德性由谨慎、注意、节制和坚韧四种,它们是由理性为标准的意志的习惯,而神学德性又叫赋予的德性或灌注的德性,是意志遵循上帝其实和使徒教导而培养出的好习惯,包括使徒保罗所宣传的信、望、爱。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是人性的自我完善,托马斯的幸福也是人性的完善,但这种完善非人力所及,必须依赖神助。托马斯认为现世的幸福只是不完满的幸福,只有对神性本质的洞见才是完满的幸福,现世幸福不管怎样吸引人,相对于天国的幸福来说总是不足道的。现世只是旅程,来世才是目的。托马斯区分了完满的幸福和不完满幸福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赋予的德性和后天获得的德性,首先,对于完满幸福和不完满幸福而言,后者是对前者的分有;其次,尘世的幸福生活对于天堂的幸福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尘世的幸福生活是彼岸幸福生活的前提。总而言之,托马斯在神学目的论的框架下把幸福分为由现世的沉思的活动和合于德性的活动而获得的不完满幸福和在天国中由于对上帝本质的洞见而获得的完满的幸福。他的幸福观是一种目的论的客观的神学幸福观。五.个人看法我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生而有之的欲望,就是这种欲望推动着我们去行动以获得更好的生存状态。追求幸福既是一个目的,也是一个过程。追求幸福不可一蹴而就。那么,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又需要向哪些方面努力呢?既要尊重基本的欲望,以获得生存,又要节制自己不必要的欲望,而这两个问题伊壁鸠鲁等哲学家早已论证过了,这里就不细说了。在不幸福的时候要懂得调节自己,回忆动态快乐或者获得动态快乐以达到静态的快乐。还有,追求幸福就必然要追求道德以达到自我完善。可以说,道德是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和方法。而道德是有意识的精神状态下进行的自由选择,并且是自觉选择符合我们人类所认同的、人人应该遵守的准则。

阅读全文

与追求幸福西方伦理视角属于什么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做好财富与幸福的决策 浏览:740
结婚三周年怎么表达爱情 浏览:59
兵团九师工作事业单位怎么样 浏览:665
陶瓷杯与骨瓷杯哪个更健康 浏览:749
310在爱情数字里什么意思 浏览:134
什么软件把自己变美女 浏览:395
美女和帅哥的全家福该怎么画 浏览:311
欧美女人穿什么衣服好看 浏览:821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诗句 浏览:40
幸福生活节节高的儿童舞蹈视频有哪些 浏览:380
老班长说幸福就是什么补充完整 浏览:76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浏览:539
肥城和宁阳事业编哪个好 浏览:323
美女组团偷项链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对中医事业有什么追求 浏览:483
经济下行该如何面对 浏览:457
如何谈幸福恋爱 浏览:792
中国古代爱情电视剧有哪些 浏览:928
合肥和中山哪个经济发展好 浏览:315
红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开健康码 浏览: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