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哲学家认为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并认为幸福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衡量你整个人生的标准,是衡量你生活得有多好,而不是把幸福仅仅看作是你通过考试或与朋友出去玩时所经历的乐趣。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感觉。
亚里斯多德认为,在努力获得幸福的过程中,以下的所有因素都很重要:
健康
金钱
友谊
关系
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你所做的决定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他认为,与其选择能带来即时满足感的选择,还不如以能带来长期利益的方式去做事。例如,整晚不坐在沙发上而是去散步或慢跑。
康德的幸福观
康德说:“幸福就是满足了我们所有的倾向”。
但是这些倾向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也承认,我们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他说:
无法完全确定…什么能让我们真正的快乐起来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自相矛盾,但康德认为当你越想快乐时,你就会越不快乐。
想想你有没有试过努力地去享受一些让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呢?
如果有,你就会明白这个理论。
康德说,我们应该专注于以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不断努力去实现我们认为会让我们快乐的事情。
这可能涉及:
去帮助别人
出于责任感
尽量做到理性和符合道德
但它不包括:
金钱欲望
为物质财富努力
过于专注于自私的目标
所以,基本的信息是不要沉迷与幸福之中,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当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时,幸福自然会随之而来。
⑵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下什么是幸福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是指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非常满足的情绪情感状态。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
何为幸福感?心理学新发现,解释幸福感新定义。
1、幸福跑步机
许多人有过这种体验,职位升高时,预期也越来越高,过去的努力带给名望和财富不再能带来幸福。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介绍说,这就是幸福跑步机在起作用,如果幸福等于财富和名望的话,我们必须拥有更多,否则就感觉不到幸福。
假如没有这个“跑步机”,鸿运当头的人应该比普通人幸福得多。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认为,一般老百姓比那些达官贵人更幸福。研究发现,幸运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带给人们长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2、金钱买不来幸福
实际上,我们对金钱的看法比金钱本身更影响我们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的研究认为,在所有阶层中,越看重钱的人对他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
通过对40多个国家进行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购买力强的国家,人民生活满意度也高;一旦国民收入超过人均8000美元之后,这个相关开始消失,财富的增加并不能继续增加生活的满意度。金钱买不来幸福,20世纪后50年,富庶国家购买力的改变也带给我们同样的信息:美国、法国和日本实际购买力已经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满意度却没有变化。
3、幸福不是短暂的愉悦
有些人会问:“我怎样才会幸福?”对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区分愉悦和满意,我们就会完全依赖捷径,去寻求生活中容易得到的愉悦。愉悦是立即的,来自感官,而且是暂时的。一旦外在刺激消失,它们便很快跟着褪去,而且我们会对这些感觉产生“习惯化”效应,以后就需要有更强、更多的刺激才能带来相同程度的愉悦。
我们都清楚不是要暂时的幸福感,真正的幸福感必须来自自己的努力。然而人类却发明了许多捷径去取得暂时性的感官愉悦:毒品、巧克力、肉欲、购物以及电视等。
4、幸福来自于优势和美德
幸福感来自于自己的优势与美德,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幸福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受。做一时感官愉悦的事,如与朋友聊天,看电影,与做好事的感觉相比,黯然失色。当我们很自然地去帮助别人时,一天都会过得很幸福。
优势和美德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会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满足感。乐观的人倾向于把目前的困难解释成暂时性的、自己有主控权的,以及只有在这个情境下才会如此的;相反,悲观的人则认为他的困难一辈子也逃不掉,倒霉事一桩接一桩,而且是自己无法操控的。
乐观只是二十几个使你更幸福的特质之一。哈佛大学的乔治·瓦利恩特教授对“成熟防御”进行研究,成熟包括:利他行为、延迟满足的能力、对未来充满期望以及幽默感等。“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臣”,灾难中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德。
5、幸福具有高遗传性
只要肯努力,每一种情绪状态、每一种人格特质都可以得到改进,当然也包括支撑幸福感的乐观等积极情绪,只有这样,处于相对弱势的人才有翻身的自信。40多年前,塞利格曼进入心理学界开始研究时,“人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思想一直笼罩着心理学界。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双生子女和养子的人格研究开始出现,上述说法一败涂地,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同卵双胞胎的心理特质比异卵双胞胎更像,被人收养的孩子的人格特质更像亲生父母而不像养父母,这类研究报告已超过百篇,并且都显示出同一结论:大约50%的人格特质是基因决定的。但是高遗传性并不代表不可改变,有些遗传特质(如,性取向和体重)是不可改变的,而其他遗传特质,比如悲观、恐惧,则是可以改变的。
6、幸福就是获得满意
区分愉悦和满意最大的好处在于,虽然有一半人无法达到积极情绪上的幸福感,但他们还是可以获得幸福,因为他们拥有满意感。满意无法从身体的愉悦中获得,也无法来自吸毒或任何捷径。只有在高尚的行为做完后才会自然产生。愉悦是感官和情绪的,而满意来自于施展个人的优势和美德。
获得满意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做有挑战性且需要技术的事情;要集中注意力;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能得到即时的反馈;你应该深深地投入到所做的事中;有能够掌控的感觉;忘我,感觉时间就此停滞。
7、幸福但不愚蠢
许多证据显示,抑郁的人虽然比较悲伤,但比较实际,他们能够较正确地判断自己有多少才能;而有幸福感的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通常超过别人对他的判断。虽然很长时间内有过“幸福但愚蠢”的指责。但后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
有幸福感的人记住了更多快乐的事情,他们记住的甚至比实际发生的还多,他们常常将不好的经历都忘了。相反,抑郁的人对两种事件的记忆都很好。有幸福感的人认为如果他们成功了,当然是证明自己有能力;如果他们失败了,则会相信失败很快就会过去,而且只是因为运气不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阿斯平沃尔收集的许多证据显示,有幸福感的人比没有幸福感的人能更好地做出重要决策。
⑶ 幸福是什么
预测幸福常常会失望
许多人为自己不能像百万富翁那样享受生活而遗憾。财富真的能够给人幸福吗?经济学家对此早有研究: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快乐。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那么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快乐本身不再具有任何特别意义(边际效益递减)。例如日本,1960年还是一个穷国,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这个它用得好!)的人均收入翻了4番,一下子就站在了最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行列。人而日本1987年人均幸福指数报告的平均水平不比1060年更高,他们比过去有更多的洗衣机、小汽车、照相机和其他物质享受,但是这并没有显着增加幸福的感觉。显然财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快乐,实际上,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整天奔波,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生活压力更中了,幸福在哪里呢?
据美国纽约州的一项调查显示,开奖前,彩迷都沉浸在假如自己成为幸运儿就如何如何的幻想中,有人甚至在采访中狠狠地说:“得奖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公司买下来,然后把老板炒掉。”摇奖产生的幸运儿在获奖之后的几周内,通常都会沉浸在飞来横财的喜悦中。不过追踪研究表明,财富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几年后,那些幸运儿的幸福感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以前还缺乏。幸福在何方?当我们试图土预测某某东西会让我们幸福,往往会失望,因为结果常常是错的。研究幸福的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认为,如果你想通过追求浪漫、一辆新车或者一顿奢侈的晚餐而得到幸福的话,可以预言,你必定不呢如愿以偿。
幸福是什么
这位心理学家认为想用几个字来定义幸福,无疑是精神错乱(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很难说情绪它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当它来临的时候我可以感觉到。”哲学家喜欢赋予幸福道德上的涵义,亚里士多德宣称,幸福的生活是一辈子都要有善行,如果你是有罪的,你不可能获得幸福。心理学家不会走得那么远,简单说来,幸福意味着感觉良好。吉尔伯特说:“这种感觉就是当你孙女扑到你的怀里,当你帮助一个观光客找到他要去的地方,或者你大快朵颐吃着美味的汉堡、蔬菜沙拉时,体验到的那种感觉。”(当你和爱人一起散步的时候,但你往孩子嘴里送苹果的时候……朋友,你不觉得你是在幸福之中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换句话说,,每个人体验幸福时的感觉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幸福的缘由。(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托尔斯泰)这意味着幸福是种情感,而情感并不是你总能抓住不放的,情感可以重复呈现,但是不会无休无止。比如恐惧同样是种情感,当然你不希望你长期处于恐惧之中,那么对于幸福,它来了又会走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对于追求幸福的方式,往往错的时候比较多,对的时候比较少。现在闭上眼,让你认为可以使你幸福的东西一一浮现在眼前:一辆豪华跑车、一次热带海摈的浪漫游、一幢绿树掩映中的乡间别墅……当你为了这些幸福而奋斗的时候,研究人员说,可以预测,你可能会犯错误。
在对不同年龄阶段和社会层次的人群调查以后,研究人员得出了上面的结论。首先参加调查问卷的人,假设自己的愿望实现以后,为那时的幸福感打分,做出一个超前性预测。此后研究人员一直对他们的生活变化跟踪调查。若干年后,当他们实现了愿望,获得汽车、别墅、旅游假期等等之后,再对自己的幸福指数打分。前后两组数字相减,如果差异为零,那么他们将会和自己原先设想的一样幸福。但是当结果出来以后,这种差异几乎从来没有为零。这就说明在追求幸福这道题面前,人们的选择充满错误。那到底有没有正确的答案呢?
幸福方程式
幸福方程式首先请你平心静气地开始回答下面的四个问题:
1.你是否充满活力,以灵活和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
2.你是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可以快速地从挫折中恢复过来,重新感到自己有力量张空生活?
3.生活中基本的需要你是否实现了呢?——例如:健康的身心、不错的财务状况、个人安全感、拥有选择的自由。
4.是否有亲密的朋友在需要的时候,被你有力的支持呢?无论做什么,.你都可以沉浸其中,而不受其他事情的干扰?你能否达到对自己期望的水平,而且鼓励自己义无返顾地去达到目标呢?
心理雪茄卡尔和皮特设计了上面四个问题,在访问了1000多人之后,心理学家得出了结论。他们认为,只有爱情、大笔财富或者一份好工作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可以用一个方程式来概括:
幸福=P+5E+3H。
在这里,P代表个性,比如你的世界观、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E代表生存,包括健康状况、财务状况和交友的情况。H代表更高层次的需要,比如自我评价、期望、雄心和幽默感。
上面第一、二个问题对应的是P即个性,你的个性对幸福的影响不言而喻;第三个问题对应的是E即生存;第四个问题对应的是H即更高层次的需要。假设每题满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的话,如果你的第一题和第二题的感觉分别为7分、7分,那么P=7+7=14,如果第三题的得分为6,第四题的得分为7,那么E=6,H=7。你的幸福指数=14+5*6+3*7=65。有兴趣的话你也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测试一下自己的幸福指数。
有了计算幸福指数的公式,那获得幸福的秘诀在哪里呢?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多数时候,关于幸福的答案就在你周围的亲朋好友中。很多时候,幸福来自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物质生活。
因此,吉尔伯特教授建议发展你自己的幸福哲学,而不要接受消费主义哲学,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隐藏着鼓励超前消费的陷阱,例如贷款买车、贷款买房(这一点我不同意,作者好象不怎么懂经济学,我们应该把握好消费的度而不是完全地拒绝超前消费,理性地寻找一个适应自己经济能力的消费平衡状态)、追求时尚服饰、享受更好的食物……(我最讨厌那些教唆男性增高、女性丰乳整容的广告垃圾污染,它们只是恶毒地强化人们的自卑情节,是治标不治本,整容怎么可能达到完美的效果?一个人如果不能真正从心底里接受自己、爱自己,割了眼睛还会去割鼻子,结果是让别人阉割了自己的灵魂和身体,还心甘情愿地不断把钱放进别人的口袋)……一时的消费快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长期的债务负担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从而降低自己的幸福指数。
幸福并不意味着永远占有幸福这种感觉,这是吉尔伯特教授给出的最后忠告。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3期
⑷ 你觉得幸福是什么
幸福 ,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幸福感=R*满足感(R:幸福商)。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
幸福,幸福感,爱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生活状态 。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 。
我们深知“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而不是每天醒来就要奔跑的狮子、也不是每天醒来就是奔命的羚羊。
其实生活中的幸福很简单,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是小小的一些小事,家人能在一起吃饭是幸福,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就是幸福。每个人身边都有幸福,只是还没有去发现。
幸福有时候只是那一瞬间的感动,会让一个人一直痴迷于此,幸福就是满足,幸福就是知足!一个人只有主动去找寻幸福,才会得到它。
⑸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指一个人自我价值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有的人虽然家财万贯,可是在茫茫人海中却没有遇到自己真正深爱的女孩,因此单纯以钱来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错误的。一个男孩,在茫茫人海中幸运的遇到了真正深爱的女孩,和这个女孩彼此相爱、彼此依恋、彼此关心、彼此知心、一起生活,快乐的、健康的相守到百岁,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5)哲学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什么扩展阅读
生活中需要思考:和什么人,在什么环境,用什么生活用具,过什么生活,有什么情感。幸福这种情感需要幸福的生活作为支撑,而幸福的生活也需要三个支撑:和喜欢的人,在喜欢的环境中,拥有喜欢的生活用具。情感、人、环境、生活用具、生活这五个基本方面需要协调,这五个方面之间的不协调(缺少支撑)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例如:有的人,情感上希望过繁华都市的生活,而却生活在贫困的山区,过着艰苦的生活。这就是情感与环境、生活的不协调(环境和生活无法支撑情感),这也就是造成不幸的重要原因。
这五个方面的协调需要努力去争取,使原先的不协调转化为协调,逐渐协调的过程,就是由不幸福到幸福的过程,或者是由幸福到更幸福的过程。
消除不应有的欲望就能减少痛苦,因为每一个欲望之情的产生,都需要生活、人、环境、物质来协调(作为支撑),如果无法协调(缺少支撑),就可能产生痛苦。此外,不应有的欲望也是产生罪恶的原因,但是,合理的欲望要积极的争取,因为合理的欲望是人生的动力之一。
⑹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感,并希望保持现有状态的稳定心情。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对于幸福的诠释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幸福,是一个人对现有生活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喜悦,并希望一直保持现状的心理情绪。幸福划分为四个维度:满足、快乐、投入、意义。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生活状态;幸福定义为在生存基础上存在,在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下发展,在各幸福体内实现的相互满足和相互认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幸福感(I)=R*满足感(R:幸福商),幸福(S)=幸福感(I)*时间(T)。
我们深知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而不是每天醒来就要奔跑的狮子、也不是每天醒来就是奔命的羚羊。其实生活中的幸福很简单,不是金钱,不是权力。而是小小的一些小事,家人能在一起吃饭是幸福,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就是幸福。每个人身边都有幸福,只是还没有去发现。
幸福有时候只是那一瞬间的感动,会让一个人一直痴迷于此,幸福就是满足,幸福就是知足!一个人只有主动去找寻幸福,才会得到它。中西哲学家对幸福说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全体的快乐为幸福。
⑺ 幸福是什么 哲学家们会怎么说
幸福就是对欲望的满足,如果有欲望,又满足不了,就将进入佛说的那种情况:“世人皆是痛苦的,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如果有了欲望,又满足了,就将进入另外一种情况:“我很幸福”。所以,在欲望面前有2条出路:1,满足,2,扼杀,如果在有欲望但又不能满足欲望的情况下,你将是不幸福的,是痛苦的,如果长期这样痛苦下去,1,跳楼,2,变得很豁达,看开了,想开了,放下了,3,变成精神病了。承受多大的痛苦,就会得到多大的幸福,我们要扼杀一些不能满足的欲望,我们要保留一些能够满足的欲望,绝望=在痛苦中没有看到希望
⑻ 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
心理学中,有个着名的幸福递减定律。
是说,我们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和满足感会随着所获物质享受的增多而减少。
当我们贫穷时,一顿丰盛的大餐就能满足我们对幸福的期待。
当我们渐渐变得富裕,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都不能让我们觉得幸福。
当我们孤单时,有人给予关心和陪伴,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温馨。
当我们渐渐习惯了亲情友谊的温暖,就对它视而不见,觉得自己不够幸福了。
幸福递减定律告诉我们:我们的状态不同,体验到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样的。幸福与否,在于我们的心态。
林肯曾说过:“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台湾作家张晓风有一段话:人只有两种,幸福的和不幸福的,幸福的人不能因不幸的事变成不幸福,不幸福的人也不能因幸运的事变成幸福。
法国哲学家丰特奈尔说过:“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
周国平曾说:“幸福是一种能力。”
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一个人的幸福就在于他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最擅长的各项能力。
因此,对于我来说,当下能在知乎回答“所谓幸福是什么?”就是幸福。
而你能在当下看到“所谓幸福是什么”的提问和回答,也是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过得开心那就是幸福。
⑼ 在哲学中幸福是什么
按照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分析:1 生理需求;2 安全需求;3 社交需求;4 尊重需求;5 自我实现需求。人在一生中每到一个需求层次都会伴随有幸福的感觉,很难给幸福这个词以一个明确的定义。总之幸福就是获得需求以后得到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