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福寿百年是什么含义
祝福语,寓意幸福长寿。
‘贰’ 平安幸福到百年的意思
就是相守一辈子的意思
‘叁’ 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满一百岁被称为:
期颐,
一百岁。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 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 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 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唐 李华 《四皓铭》:“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宋 陆游 《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 郁达夫 《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1]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百岁老人-笑
语本《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孙希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方氏悫 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唐 李华《四皓铭》:“抱和全默,皆享期颐。”
幸福百年
宋 陆游《初夏幽居》诗之五:“余生已过足,不必到期颐。”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
郁达夫《代洪开榜先生祝梁母邓太夫人八秩大庆》诗:“好待期颐觞咏日,重摩铜狄话沧桑。”
苏轼《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颐”即为颐养天年的意思。
‘肆’ 朋友说祝我幸运的百年好合,白头偕老。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你遇到了真爱,需要好好珍惜这段感情,毕竟我们很多人有缘无分。
‘伍’ “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是什么意思
“永结同心,百年好合”作为一种祝福语用在婚姻生活里,表达夫妻关系和谐,相濡以沫,家庭和睦。也用来祝福新婚的夫妇,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百年好合。
正是表达了夫妻双方永远心意相通、心心相连、互相理解、相依相偎。《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陆’ 永结同心,百年好合是什么意思
1、永结同心:表达夫妻关系和谐,相濡以沫,家庭和睦。
2、百年好合: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出自:清·竹溪山人《粉妆楼》第一回:“百年和合,千载团圆恭喜!”
二者共同使用,多用来祝福新婚的夫妇,希望他们的婚姻长久,相爱到白头。
例句:有一种幸运叫执子之手,有一种幸福叫与子偕老,有一种祝福叫真诚实意:新婚愉快,愿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近义词:
1、白头偕老[ bái tóu xié lǎo ] 夫妻共同生活到老:百年好合,~(新婚颂词)。
出处:明·陆采《怀香记·奉诏班师》:“孩儿;我与你母亲白头偕老;富贵双全。”
2、百年之好[ bǎi nián zhī hǎo ] 永久的好合。指男女结为夫妇。
出处:明·屠隆《昙花记》:“非止动于丽情;亦雅慕其才藻;故将图百岁之好;非仅邀一夕之欢。”
翻译:我不只是看中你的容貌,也仰慕你的才情,所以想要和你永久的好合,并不只是图一时的快乐。
‘柒’ 夫妇团圆过百年是什么意思
两个相爱的人终于到了一起生活,虽然幸福来了晚了些,但两个相爱的人很有信心过着余下的日子,它们的目标就是百岁后两个人身体都安康。
‘捌’ 百年好合,是什么意思
百年好合是吉利语也是祝福语,大多数用对新婚燕尔的夫妻一种恭喜祝贺之语,是指在百年之中一对夫妻能同干共苦,举案齐眉,相敬相爱地度过一生,白头到老的完美佳话。
‘玖’ 结婚时送给新娘的腰带有什么含义
红腰带大都要放钱的,一般是把钱缝在里面,一元钢镚数枚即可,有两枚,一边一枚,代表好事成双,有六枚,有八枚,还有十枚一边五枚,代表十全十美 ,还有放百元大钞的,形式很多样。有的也什么也不放,放钱缝的时候有用明线缝的,也有暗藏的,不过大都暗藏 ,硬币固定在红腰带的两头,家长手巧的也可以把钱缝在外面。
扎的时候注意不能绑,要搭上,还要注意一定要“活结 ”,意义就是没有心结,生活和顺,没有疙瘩的意思,注意丈母娘扎的时候一边扎一边要念念有词。
其中“腰缠万贯”是必须说的 ,可以说:“腰缠万贯,幸福百年”,或者说:“腰缠万贯,吉祥百年”,要注意词要顺口还要押韵,说的时候要大声说,录像的时候最好能录下,留作纪念,也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我们中国最传统的结婚嫁娶风俗,很有意义。
‘拾’ 什么叫福寿百年和爱的含义,你赞成吗
福寿百年健康产业取名第一个福就是五福是:第一福‘长寿’,第二福‘富贵’,第三福‘康宁’,第四福‘好德’,第五福‘善终’。
二、世间难有十全十美的福
五福合起来才能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一分开可就不妙了。比方说,有的人虽然长寿而没有福气,有的人富贵而健康情况不佳,有的人为贫贱而烦恼,有的人身虽富贵但十分操心,有的人满足、于清贫悠闲的生活,有的人贫贱而善终,有的人富贵长命而最后却遭遇横祸不得好死。人生境遇多得不胜枚举,五福临门才是十全十美的,其余的各种情况都是美中不足,是有缺陷的福。
为什么福有残缺的现象?
今生的境遇不好,都是由于我们的过去(包括前世)所造的恶行(恶业)的结果。譬如说,过去或前生爱虐待动物的人,今世就多病;过去杀害动物的人,今世就会得短命的苦果;过去或前生吝啬的人,今生就会贫穷;过去或前生傲慢的人,今世就卑贱;过去或前生激动好怒的人,今世就丑陋;过去或前生以残忍的方式杀害人类或其他动物,今生就会不得好死。
长寿而贫贱的人是因为他过去慈爱动物,而却吝于施舍;富贵而短命的人是因为爱施舍财物,而却杀害动物;丑陋而富贵的人是因他过去慷慨大方,可是却容易发脾气;容貌端庄而地位卑微的人是因为前世有容忍心、持守戒律,而轻视他人所导致的结果。总括一句话,五福有缺陷,主要是由于行善和积德不完全。
五福是果报,人的果报取决于四重法律:天律--大自然的规则;德律--人类道德法庭的审判;法律--做人不能违犯的强制性要求;阴律--如影随形的阎王爷的判决。
五福当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着生性善,宽厚宁静的德,这是最好的‘福相’,因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结果和表现,以此敦厚纯洁的‘好德’,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可培植其他四福使之不断增长。
五福当中,一般人最看重的福是寿命,没有寿命,其他福都不存在了。以下单说第一福--“寿”
三福寿百年中寿命之谜
自古以来,寿命就是一个非常神秘的问题。除非在心智上下过功夫的修行人,否则谁都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跟我们碰面,也许二十年后或者明年,也许是今天或者下一分钟,随时可能有车祸、地震、心脏等意外灾害,真是太可怖了。因为我们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把‘朝不保夕’这句成语用在我们身上,直是显得格外贴切。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告诫弟子‘从命只在呼吸间’,意思是说,一气不来,便属隔世。要趁活着的时候,努力学习,积极行善,用功修行,免得临命终至,急得像一只落汤的螃蟹。察觉‘人命无常’的事实,对我们有很大的益处,因为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了。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
世间的成就不一定和生死有关
财富、学识、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干的。纵使富贵如王侯,世俗的学识渊博如大海,地位高如公卿,容貌美若西施,大难来时,仍不免手忙脚乱,一命呜呼。假如佳人才子就可以长寿,那么就不会有‘自古红颜多薄命’的说法了。所以不可因美丽的容貌而生骄傲。
不可以为我们年纪轻而就认为阎罗王还在睡觉,不会这样快找上门来。须知:棺材里所装的死人不一定是年老的。在人生旅途上,走不到终点而躺下来的大有人在。因此,古人警惕我们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人的死期很难预料,有的胎死腹中,在还没有出生以前就死了,有的婴儿一出生因染上黄胆病或血友病就长辞世间了;有的小孩活到三、四岁就被车压死;有的长大成人,在青壮年时,因遭意外而伤亡了。
人不可以恃着聪明才智而轻慢他人,因为聪明而夭折的人也很多,例如:我念小学时,隔壁有位姓欧阳的班长,功课样样第一,可是在小学五年级时就生了肺炎而离开人间。小学六年级又有一位姓柳的高材生,因脖子长瘤死了。
有了财富和地位也不能够傲慢。你看,中国从秦汉到清朝,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才三十多岁,美国总统甘乃迪有地位、有才干又有魄力,可是没有人会想到他会那么早就死了。以歌唱起家的猫王普里斯莱拥有私人喷射客机、剧院、保镖,可是死得却很突然。
信了宗教也不一定能够长命百岁。例如,屏东有一位信基督教很虔诚的青年人,刚大学毕业不久,因为飞机失事而‘蒙主恩召’。当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念企业管理系的学弟,名字叫涂有生,信了佛教,而且也当佛学社的社长。很不幸的是,他去珊瑚潭郊游,涉水过河时,滑倒溺死,这不是佛法不灵,而是自己功夫不到家,学佛不得力,才无法转变定业。
引用这些真实的故事,其目的在说明,世俗的学问和技能只能解决生活上的小难题,不能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各种宗教都致力寻求生死大事的解答,而惟一能彻底解决生死的只有佛教。信基督教,天主教、摩门教,虽然可以升天堂,但却不能脱离六道轮回。佛教的教法和义理虽然尽善尽美,但并不是相信了就可以了事,还要不断地理解和实行,才能够实证永恒的真理,确实解决生死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信了佛教,阎王爷就不会这么快找上门来,因而也就漫不经心了。我们应该知道‘定业难转’这个事实。除非在佛法上修炼到有真功夫,能生死自在,对于生死问题确实十分有把握以外,否则还要拼命努力用功,丝毫懈怠不得。
四、长寿的因和缘
今生寿命的长短基本上是由前生的修行决定的,是个常数,故高明的算命先生往往能算出一个人的寿命,但常数不是定数,今生的行为可改变寿命,行善增寿,作恶减寿。
长寿的因--仁爱慈悲,忠孝,感恩,戒杀放生,止恶修善
长寿的缘--心平气和,不动怒,生活有规律,调节饮食(不暴饮暴食),足够的营养,不过度劳累等。
(一)仁慈与寿命
寿命的长短跟财富、地位、常识、美丑等无关。可是跟‘慈悲心’却大有关系,俗话说,‘仁者寿’。这话一点也不错。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一定有好报。没有任何一个生命能靠自己的力量存在于世间,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靠其他众多因素的支持存在的,如同球上的每一个点,无一不是由其他点共同支撑才得以存在。即便一个一贫如洗的流浪汉,依然还获得阳光、空气、水、大地的供养,行走的路是他人修出来的,栖身的山洞、桥底、屋角也是自然与社会的供养,最简陋的食物与遮身之物也不是自己就能生出来,没有自然与社会大众,我们身上一个细胞都无法存在。他人供养自己,自己也必须供养他人,这是天律,即法尔如是的自然定律。天律不允许自私,人可以取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供养,但没有自私的理由。仁者合于天律自能加福增寿,自私者违背天律,减福削寿。
(二)忠孝与寿命
忠、孝就是保护生命之根和保障生命通道的顺畅。我们的生命由物质与精神两部分构成,物质来源于天地,精神来源于神明,天地神明具体就落实在我们每一个人出生、生长、生活的地方,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做损害地球、损害全人类的事;而个人则不能做损害国家、民族利益的事。家乡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源地,祖先、父母则是生命能量传递的通道。故忠孝就是保护我们的命根与生命通道,忠孝不足,则生命的能量不足;完全不忠不孝就成为无根的枝条,只能靠枝条中剩余的能量活着。不孝是砍自己的命根,不忠是砍众人的命根,故不忠之罪远大于不孝之罪,这就是自古以来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人们大多选择尽忠的原因;而叛国、卖国者受到的惩罚往往也最严重,人不知不究时,护国神也会追究,卖国者鲜有善终。
(三)感恩与寿命
这世间,大约有四等人: 1.在无恩处,依然有恩。 2.在有恩处,有恩。 3.在无恩处,无恩。 4.在有恩处,依然无恩。
换句话说:
1.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都知道有应该感恩的地方,而感恩报恩。这种人在该死的地方都不会死,在不能活的地方,都会活。这种能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是第一等人,是修行人。他在大家都看不到神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神,在大家都不可能平安有福气的地方,仍然会很平安、很有福气。
2.在应该感恩的地方,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凡夫俗子,但已经很少。是次等人。这种人在能活的地方,才活,在不会死的地方,才不会死。
3.在不应该感恩的地方,没有感度,而不知道感恩。这种人在不该活的地方,一定不会活,在该死的地方,一定死,不可能有神迹或奇迹。这是第三等人。
4.在应该感恩的地方,都不知道应该感恩,这种人是下下等,跟禽兽畜牲一样,比一只狗还不如。这种人在该活的地方,都不会活,在不该死的地方,也会死。
(四)戒杀放生与寿命
戒杀放生增加寿命,反之减损寿命,这是行为反作用力原理决定的。
杀生的定义:
1、杀人性命:杀死有性命的东西,使活生生的动植物,丧失宝贵的生命。
2、夺人生机:剥夺别人赖以维生的机会或工作。
3、断人生路:使人或动物无路可走,而陷入死亡,如塞蚂蚁穴等。或买卖杀价,使人血本无归,无法养家活口。
4、逼人走上绝路:或言语,或肢体行为,使人受刺激或严重伤害,而活不下去。
5、抢人生意;买卖时,不择手段,或争或抢,使别人之生意,落入自己手里。
6、窃占救济金:服务公职,窃占救济苦难之公款,使等待救济的人,失去救济。
(五)止恶行善与寿命
善生阳,恶生阴,阳气多自然寿命长。
千万记住:福不用光,人必不会早死。
福禄寿和儿女,全是农产品,要自己流血、流泪、流汗去辛勤耕耘自己的心田,努力灌溉、施肥、驱虫、除草,才能栽培种植出来。
千万不可做损福折寿的事。
不可当绝人,不可做绝情绝义的事,以免自己被逼上绝路。
每个人都不免有犯错的时候,但千万不可让自己一时的迷糊,永远成为自己一生无法摆脱的沉重包袱和负担。当一切都变成新的,我们就重生了,就复活了。
每个人都难免会有求人宽恕的时侯,成全别人,又何尝不也成全了自己,因为神总是按我们如何原谅别人,来决定如何原谅我们。
你让对方长命百岁,自己也必长命百岁,想长寿,便不可做短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