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幸福观是什么呢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在幸福问题上的特殊表现,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生活的价值目标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
例如:在中国宋明理学认为:人们追求物质幸福是一种邪恶的“人欲”,与“天理”不相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所有这类反对追求现世幸福的幸福观,在实践上都要求劳动人民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逆来顺受,放弃追求自身应得的利益。
(1)法国哲学家什么是幸福扩展阅读:
哲学家的幸福观:
1、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的学说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一书中有专门的论述。其主要的观点为:幸福是终极目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2、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公元前270年),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阐述了他的幸福观,概括起来有:肉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平静乃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遵循理性和美德是幸福的保障。
3、马斯洛的幸福观:马斯洛说,基本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我们将要得病。基本需要的满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后果:产生有益的、良好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效应。
马斯洛认为,所有的需要都可以归结为五个层次,即基本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基本需要虽然是低级需要,但是优势需要,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安全需要是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的需要。
② 什么是柏拉图的幸福啊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有以下的意义:
1. 理想式的爱情观 (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
2. 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情
3. 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4. 在这世上有, 且仅有一个人, 对你(你)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仅对你(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人, 都有其完美的对象, 而且只有一个。
第一个意义最常被使用, 但其实是一个误解。不过既然大家都这样用, 也就算是另一个意义了。这误解来自于柏拉图的一个有名的着作"理想国"。该书探讨如何建构一个理想的国度, 因其或许过于理想化而难以实现, 故有人以此来诠释何谓柏拉图式的爱情。
第二个意义也经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误解。这误解来自柏拉图的形上学, 他认为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东西反而不是真实的。
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观或两性观
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 在那里, 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的完整的人, 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 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这个词也来自柏拉图的理论)。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
在他的理论中, 没有那一半是比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观念世界的你(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也正在寻找着 你
③ 哲学家认为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取决于我们自己”,并认为幸福是人类生存的最终目标。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衡量你整个人生的标准,是衡量你生活得有多好,而不是把幸福仅仅看作是你通过考试或与朋友出去玩时所经历的乐趣。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最终目标,而不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感觉。
亚里斯多德认为,在努力获得幸福的过程中,以下的所有因素都很重要:
健康
金钱
友谊
关系
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你所做的决定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他认为,与其选择能带来即时满足感的选择,还不如以能带来长期利益的方式去做事。例如,整晚不坐在沙发上而是去散步或慢跑。
康德的幸福观
康德说:“幸福就是满足了我们所有的倾向”。
但是这些倾向究竟是什么呢?
康德也承认,我们并不总是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他说:
无法完全确定…什么能让我们真正的快乐起来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自相矛盾,但康德认为当你越想快乐时,你就会越不快乐。
想想你有没有试过努力地去享受一些让你感到失望的事情呢?
如果有,你就会明白这个理论。
康德说,我们应该专注于以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事,而不是不断努力去实现我们认为会让我们快乐的事情。
这可能涉及:
去帮助别人
出于责任感
尽量做到理性和符合道德
但它不包括:
金钱欲望
为物质财富努力
过于专注于自私的目标
所以,基本的信息是不要沉迷与幸福之中,而是要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当我们做正确的事情时,幸福自然会随之而来。
④ 如何理解幸福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何谓“主观”?主观,是人的一种主体活动,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是精神。何谓“客观”?客观,是外在的不依赖主体意识的真实的存在,是物质。
历史上曾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一种是把幸福归结为禁欲主义,认为人的物质欲望即为邪念,肉体的需要即为罪恶,必须加以压抑和禁止。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这个意思。另一种则把幸福归纳为纯粹感官享乐,强调人的物欲享受,否定精神生活。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失之偏颇。我们不能否定人对物质的正常渴求,但单纯的追求物质享受也绝不是真正的幸福。
幸福首先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主观的体验与感受,是主体价值得以实现的一种心理体现,是人的一种主动的精神追求行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说过:“人生的本性就是渴求幸福,其方法是求知、修德行善,然后是一位幸福之人。”马克思也说过,人类有三大需求,即要生存、要发展、要享受。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幸福的感觉,也会通过各种努力去追求这种感觉,这就是一种主观的能动行为。在这种行为中,主体本身是载体,而内心的冲动则是原动力,是人类一种自内向外的主动探求行为。法国哲学家卢梭说,“经验告诉我们,追求幸福乃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动力。”
但“幸福”也不仅仅局限于此,因为任何主观的行为在没有客观的支持下,由于缺少根基,只能是空中楼阁。获得幸福感的客观条件是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包括获得生存、安全、自由、健康等条件。人,必须先是一个活着的生命体,在生命体存在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去获取“幸福”,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幸福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相辅相成的。幸福就是在物质追求的基础上得到的精神快乐。物质和精神两者是统一的、不可割裂的。物质是精神的基石,而精神又是物质的外化。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首先是最崇高的理想,其次才是金钱;光有金钱而没有最崇高理想的社会是会崩溃的。”马克思也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由此可见,物质需要的尽可能满足是实现幸福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我们不能说物质条件优越,就一定幸福;物质条件不优越,就一定不幸福。实际上,因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精神幸福则为人类所独享。物质幸福是初级、短暂、浅层次的,精神幸福才是深刻、持久、永恒、高级的。西方古代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幸福与否,乃灵魂之事,幸福不在于众多的家畜与黄金,而在于神圣的灵魂上。”
⑤ 什么是幸福
幸福,那就是:我饿了,看到别人手里拿着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这是电影《求求你,表扬我》里范伟饰演的杨红旗的一段经典台词。之所以经典,也许是因为,再没有比这更朴素的幸福观了。张潮在《幽梦影》里认为: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着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有人说: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心理学中,有个着名的幸福递减定律。是说,我们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和满足感会随着所获物质享受的增多而减少。当我们贫穷时,一顿丰盛的大餐就能满足我们对幸福的期待。当我们渐渐变得富裕,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都不能让我们觉得幸福。当我们孤单时,有人给予关心和陪伴,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温馨。当我们渐渐习惯了亲情友谊的温暖,就对它视而不见,觉得自己不够幸福了。幸福递减定律告诉我们:我们的状态不同,体验到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样的。幸福与否,在于我们的心态。林肯曾说过:“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台湾作家张晓风有一段话:人只有两种,幸福的和不幸福的,幸福的人不能因不幸的事变成不幸福,不幸福的人也不能因幸运的事变成幸福。法国哲学家丰特奈尔说过:“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周国平曾说:“幸福是一种能力。”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一个人的幸福就在于他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最擅长的各项能力。因此,对于我来说,当下能在知乎回答“所谓幸福是什么?”就是幸福。而你能在当下看到“所谓幸福是什么”的提问和回答,也是幸福。
⑥ 古罗马关于幸福的定义
古罗马关于幸福的定义:
1、亚里士多德有个说法:行为所能达到的全部善的顶点,就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这个最终的自然目的就是至善。他认为幸福无须外求,只能依靠我们自己。
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幸福是有层次的,最低级的是追求财富和满足欲望,它只能带给人短暂的幸福;第二层级是参与公共事务、政治生活;第三层级也是最高级是“思辨的生活”,如若一个人终生都可以这样生活,这就是完满幸福。
2、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则称,“幸福的生活存在于心绪的宁静之中”。
3、快乐主义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幸福就是快乐,而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所以,为了幸福,你不要做损害健康的事,不要做扰乱灵魂的事。
4、康德说,“幸福是对我们一切偏好的满足”,在他看来,真正的幸福并不存在——“我们的幸福观念终其一生都在变化之中,当我们改变自身需求的意念时,就会产生新的欲求,因此,真正的幸福,即完全的满足,总是无法达到的。”
5、叔本华干脆就否定了幸福这件事——人生的一切幸福都是缥缈的,而唯有痛苦才是真实的存在。他强调,“一切幸福的来源,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偶然的。”
作为一名悲观主义哲学家,在看待幸福这件事上,叔本华态度悲观得有点可爱——他说,“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应该解释为“避免了很多不幸的生活”,也就是可以勉强忍受的生活。叔本华强调,真正的、最大的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状态,对所谓确定的幸福的幻想的追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干扰越少,我们获得的益处就越多。
按叔本华的逻辑,既然这世界上的幸福并不真实,那就不必要追求幸福,不过,察其言观其行,他个人的所作所为恐怕相反,他一样追求漂亮姑娘,一样求取名利,一样想过幸福的生活——追求幸福造成的烦恼也怕是一样没少。
6、罗素说,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平静安逸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平静的环境里,真正的快乐才得以存在。
幸福主张
幸福,是在一定温饱和安全条件基础上,在社会生态环境下,拥有能产生幸福感的要素、机制、动力的生活和生活状态。幸福定义为在生存基础上存在,在良好社会生态环境下发展,在各幸福体内实现的相互满足和相互认同(同等的尊重信任)的生活。
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又与客观因素密切相关,它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个体的特殊性,但它又在社会成长中遵循着普遍的客观规律,它既受内部因素影响,又受外部因素制约,涉及自然、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
⑦ 幸福是什么
有人说:小时候,幸福是一件东西,拥有就幸福;长大后,幸福是一个目标,达到就幸福;成熟后,发现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领悟就幸福。
心理学中,有个着名的幸福递减定律。
是说,我们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和满足感会随着所获物质享受的增多而减少。
当我们贫穷时,一顿丰盛的大餐就能满足我们对幸福的期待。
当我们渐渐变得富裕,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都不能让我们觉得幸福。
当我们孤单时,有人给予关心和陪伴,我们就会觉得特别温馨。
当我们渐渐习惯了亲情友谊的温暖,就对它视而不见,觉得自己不够幸福了。
幸福递减定律告诉我们:我们的状态不同,体验到的幸福感也是不一样的。幸福与否,在于我们的心态。
林肯曾说过:“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台湾作家张晓风有一段话:人只有两种,幸福的和不幸福的,幸福的人不能因不幸的事变成不幸福,不幸福的人也不能因幸运的事变成幸福。
法国哲学家丰特奈尔说过:“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
周国平曾说:“幸福是一种能力。”
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一个人的幸福就在于他可以自由地运用自己最擅长的各项能力。
因此,对于我来说,当下能在知乎回答“所谓幸福是什么?”就是幸福。
而你能在当下看到“所谓幸福是什么”的提问和回答,也是幸福。
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过得开心那就是幸福。
⑧ 所谓的幸福到底其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幸福?
孔子后人孔鲋,在其所作的《小尔雅》中说,幸:非分而得谓之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福:佑也,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
从以上古人对幸福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有关幸福的内在特征。
第一个特征,幸福是离不开物质的。
财富包括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但物质财富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是我们延续生命的根本。一个物质上极度缺乏,只为生存下去苦苦挣扎的人,一定是不幸福的。我们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谚语,更有管仲的名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但是当今的许多人迷失在物质里,对物质金钱权力等的追求不择手段又极尽贪婪,更有许多人为了不必要的过度奢靡享乐,而付出了肉体与精神甚至自由与生命的惨重代价,最终反而远离了幸福。
第二个特征,幸福是必须有对比的。
因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幸福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当下具体的环境下,通过横向纵向全方位与周围人对比中的优越感,就能直接产生幸福感。
比如当下深陷战火中的乌克兰民众会认为,只要不被炮弹击中,还能活着就是幸福。而逃出国境的乌克兰难民们会认为,比起那些未能及时撤出还在国内战火中,可能随时面临丧命的同胞们幸福,即使自己当下面临着寄人篱下居无定所的种种极端困境,实际这种幸福只是一种自我安慰。
第三个特征,幸福是理性参与后的自我满足。
幸福是精神的感知,是意识的满足。幸福与快乐不同,快乐是感觉器官的愉悦,是感官直接短暂浅层的满足,其中没有也无需理性地参与。而幸福是在理性参与下,精神上稳定深层的愉悦。
例如我们刷手机时很快乐,但我们不会去思考刷手机是否幸福,也不会感觉到幸福。在理性简单参与进来后,想到了自己某个同学此刻正顶着炎炎烈日在工地搬砖时,才会感觉到自己躺在空调间刷着手机是多么的幸福。
但这种幸福只是理性地简单参与,而非深度介入。
第四个特征,幸福是主观的感知。
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幸福,有多幸福,虽然与客观环境有一定关系,但其实却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感知,因受自我认知的局限,所以大多是盲目的。
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时间,相同的事,不同人的幸福感是不一样的。比如两个人同时从相同的职位晋升到同级更高的职位,由于期待值不同,所以给各自带来的幸福程度是不一样的。
同一个人,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事,不同的时间下,幸福感也是不一样的。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同样在这里适用。
第五个特征,幸福是与认知层次有关的。
在没有实证终极真相前,一个人的幸福程度与其个人的认知层次是成反比的。也就是说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我们通过各种学习实践,懂得越多认识越深入,就会越难感觉到幸福。
反而是懂得越少,认知层次越低的人,更容易感觉到幸福。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国民幸福指数反而比富裕先进的国家更高的原因。
第六个特征,幸福是相对的暂时的。
我们绝大多数人获得的幸福感,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或者说幸福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因为就算是最简单的幸福,都不会是一直连续持久的。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这种表面看起来简单的幸福,实际上也是不长久的。
就拿身体无痛苦来说,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有个头疼脑热磕磕碰碰的时候,到老了身体机能老化,必定会有各种各样的病痛,一旦病痛来临,幸福感就会立刻消失。而无论是谁,一旦得了无法治愈的病,则终生都会受痛苦的折磨。
至于说灵魂无纷扰则就更是偶尔才会有的状态,我们一般人都是妄想不断,实际经常受各种烦心事所困扰,为过去的事后悔,为现在的事烦躁,为将来的事担心……等等,心安的时刻很少,灵魂的宁静无纷扰,也许只会出现在其专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上的短暂时刻。
⑨ 西方哲学家谈幸福观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基于对幸福的不同理解,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有代表性的幸福观,即理性主义幸福观和感性主义幸福观。
理性主义幸福观强调理性的作用,主张抑制欲望,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上的幸福。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等人。
感性主义幸福观强调人的自然欲望,贬低理性的作用,主张在感官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代表人物有德莫克利特,伊壁鸠鲁,卢克来修,霍布斯,爱尔维修,边沁等人。
马斯洛在两大派别之间寻求第三条道路的努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表述了一个理想国家中的幸福观,“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在理想城邦的建造中,教育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有了正义的品质。才能够获得心灵的健康状态。
他认为最善良的人和最正义的人是最幸福的人,最恶的和最不正义的人是最不幸的人。
柏拉图认为幸福是可以赋予人的终极完美。他研究了四种让人羡慕的事情。就是理论的美德,审慎的美德,德行和实践的技艺。这些事情之所以让人羡慕,就在于它构成了人的完美性。这些事情本身不是幸福的,但是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感到幸福。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也认为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幸福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幸福的人是正义的人,幸福的人是能够节制的人,当然,幸福也需要灵魂的转向。虽然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但是呢,我们要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因为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和谐状态。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幸福是终极目标。他说:每种记忆、每种学科或者每个经过思考的行为和志趣,都是以善为目的的。只有幸福才有资格被称为绝对最后的,我们永远只为了它本身而选择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后的目的就是至善,而至善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搞清楚幸福的性质,必须首先回答人的功能。世间万物都有功能,只有理性是人独有的。当然,理性也有被动和主动两种情况,人类的善应该是心灵合乎德行的活动。假如德行不止一种,那么人类的善就应该是合于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行的活动,因为至善就是幸福,所以幸福就是心灵和与完全德行的现实活动。
幸福既然是合于德行的活动,那么什么是德行呢?德行包括理智的德行和道德的德行。比如智慧,理解,明智是理智的德行,宽大和节制是道德的德行。要获得幸福,必须让自己的德行合乎正义。德行可以用来调适情感和行为。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要避免过度和过犹不及两个极端,要奉行中庸之道,才容易获得幸福。在这一点上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看法是一致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把握,也有适合不适合的问题。所以要想获得幸福,还需要亲自实践,付出行动。只有在德行指引下的理性行为,才能让我们获得幸福。我们只是躺在那里做白日梦,幸福应该不会降临。
当然,幸福还需要我们做许多高尚的事情,需要有朋友的帮忙,需要一定的财富,一定的权利才能够做到。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有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和财富成正相关,只有超过一定的数额之后才没有关联。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点有崇高的道德性,也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利于让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增强智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些幸福和德行是没有关系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幸福对于儿童来说不是现实的东西,只是一种希望。但我们说饥饿的婴儿和妈妈的乳汁难道不是幸福?把面包给一个饥饿的人,他会体会到幸福,无论这个人是不是有德行。
所以亚里士多德是教人们奉行什么原则做人做事才能成为终生获得最大幸福的人。
伊壁鸠鲁,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曾在雅典创办学园。他主张人应该按是否有利于肉体健康和灵魂平静而自由的去寻找和享受人间的快乐,所以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他说幸福生活是我们的天生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高目标是得到快乐,判断善的标准就是感觉。
当然说快乐是终极目标,不是指放荡的快乐和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指身体没有痛苦,也没有灵魂的纷扰。
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快乐,必须摆脱偏见,学习自然规律,学习哲学。哲学的目标是追求人的幸福,青年人,老年人都应该学哲学。
当然,人们对于神鬼和死亡的恐惧可能会减少真正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神不管人间的具体事儿,人死后灵魂也消散了,因此人不用害怕神鬼,也就是说是死对于我们是无干的。
伊壁鸠鲁还主张把物质愿望减少到最低限度,过简朴的物质生活,才能使人感到安宁,感到幸福。而且也不要嫉妒他人,就会容易带来内心的不平静。他对幸福的定义奠定了人本主义幸福观的基础。
他明确反对极端的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承认理性和美德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儿和亚里士多德是一致的。
伊壁鸠鲁的幸福观会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既然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活着,那么人活着的意义就仅仅是为了活着。但我们知道,一个仅仅活着的人,如果没有追求,没有价值,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就发挥不出来,就很难获得存在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很难获得幸福。
黑暗的中世纪,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宗教神学思想控制,把感官快乐看成是可耻和有罪的,所以那个时候边沁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衡量一切善恶是非的标准。
笛卡尔的哲学经常就瓶装新酒,笛卡尔提到过哲学可以“提供的获得至高无上幸福的方法。”他认为幸福的生活是顺应自身本性的生活,幸福生活建立在正确而可靠的判断之上。
笛卡尔认为幸福不是至善,但幸福预设至善,并且幸福是至善的后果。享乐不仅仅是感官的快乐,而且应该体现为心灵的所有满足。
笛卡尔不赞成幸福生活是德性的生活,他把幸福看作是德性的结果或奖赏。他给出幸福的定义是,生活即幸福,就是拥有完全满足与满意的心。他把可以带来幸福的东西分成两类,一类是不依赖于我们自己即依赖身体与外物的东西,比如荣誉,财富和健康。另一类是依赖于我们自己心灵的东西,比如德行和智慧。笛卡尔主张幸福就是心灵的满足,心灵满足是牢固的,唯一值得我们去追寻的,我们也不需要借助外部的帮助就能达成的。
黑格尔是哲学上绕不过的一道坎,想了解哲学,不妨先看看黑格尔,这个自称要做哲学“终结者”的人。
黑格尔首先反对了康德的物自体论,认为前人的哲学总是被后人推翻是有根本原因的,因为他们的观点是静的,而我要做出来的是动态的观点,是变化的,辩证论。
这其中不是我们平时说的,一个事物有好的一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好的一面,这容易形成诡辩。而康德的辩证是一种看透原因结果的洞察力,举个例子,因爱生恨,一个人还恨着,这份恨就代表着爱,是一种愤怒情绪,一种得不到渴望的爱的情绪,更可以看成恨的行为是对的不到爱的恐惧,而这是更深沉的爱。
因此生活中我们总是去追求幸福,反过来我们是害怕受到伤害,恐惧压力,复杂多变的事物,他们会不断的影响我们,而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同时经历着压力,事态万变,以及伤害,两者结合成一种新的生活态度,使心态平和,安静看待事物,从过去到未来的综合来看,就能有幸福的不同感受。
康德认为,幸福就是对自己状态的满足,只要人们确信幸福的存在,期待幸福与追求幸福就是人的本性不可避免的。但幸福也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虽然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人类从来不能确定。
康德也认为,幸福和道德不能截然分开,是相互依存的,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有真正的价值。在康德看来,不能因为追求幸福而道德,而应该是以道德的完善而幸福,幸福必须以道德为前提,才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提示我们要把幸福追求寄托在道德的范围内,既要体现人性自由,也要体现出人的尊严。虽然幸福是个人的事情,道德是社会的事情,但我们也要把个人和社会有机的统一起来,把自己的幸福和国家的幸福统一起来,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认为幸福是需要的满足。每个人都有基本的需要,只有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才会产生良好的,健康的状态,满足各种各样的需要,是人一切行为的动机与幸福的源泉,人的幸福来自于需要的满足,没有需要的满足,既不能有生理健康的幸福,也不可能有精神健康的幸福。
当然需要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分为基本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幸福就是在需要的不断满足,不断升华过程中被体会到。
对于一个饥饿的人,有一块面包就是幸福的。对于一个孤单的人,有几个知心好友就是幸福的。对于一个腰缠万贯的人,用钱帮助需要的人就是幸福……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能够完成的占少数,我们大多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要想自我实现,需要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
马斯洛通过对林肯,杰弗逊,爱因斯坦,罗斯福,斯宾诺莎等卓越人物的研究,总结出自我实现的人具备的共同品质。
有洞察力,可预测未来。较少的受愿望,欲望,焦虑,恐惧的影响,较少受性格决定,不掺杂主观愿望和成见。
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接受。
人际交往中流露真实情感,有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
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具有超人独立的特性和离群索居的需要。
具有自主性和成长性动机。
对周围保持好奇和欣赏力。
能够感受到一种高峰体验。
对人充满爱心。
有深厚的友情。
具有民主的精神,愿意向值得学习的人学习。
区分手段与目的,强调目的,手段必须服从目的。
富于创造性。
富于哲理,有幽默感。
不落俗套,也不盲目遵从。
其实西方哲学史的这两类幸福,理性的可以叫做完善主义,认为身上最高贵部分的满足才是幸福,是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完善,但也不排斥快乐。而另一派就是快乐主义。就像伊壁鸠鲁所说,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
中国哲学史来说,幸福是个现代汉语词汇。中国哲学家对幸福的看法,主要得看他们谈论人生境界的内容。
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护好生命的本真状态,庄子还强调精神的自由,崇尚那种与造物者游,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贫乐道就是幸福。精神生活上是乐道,物质生活上是安贫。
其实比较一下,他们的差异并不大,共同点都是众生命,轻功利,重精神,轻物质。
快乐主义者约翰穆勒也说过,幸福就是快乐,但快乐是有质的区别,有层次高低的。一个人只有品尝过才知道哪种快乐质量更高。
总之,幸福就是体现人价值观的一个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⑩ 哲学家如何理解幸福
幸福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和愉悦。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幸福除了身体上的满足以外,必须包括积极性、责任感、成就感以及爱。
尼采把幸福理解为一种愉悦和满足的状态。他认为,幸福就是快乐或者满足的答案过于浅显。
苏格拉底认为,想要更好地把握幸福,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幸福是指人们自身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反应。
弗兰克尔认为, 幸福不仅是实现生命意义的结果,同时也是自我超越的一个意想不到的附属物。幸福不是追求而来的,而是自然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从“目的理论”出发,推出幸福是最高的善。
罗素认为:“基本的幸福最重要的立足点是对人对物的友善的关切”。从心出发,关切(或者说爱)很多人是人们最主要的幸福之源。罗素认为“幸福即为善”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