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你没有钱 没有健康 没有幸福的家 你会让自己有什么
如果没有钱,没有健康,没有幸福的家,那我会让自己有远大的志向,并因此而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㈡ 难道没有了健康,就不能拥有幸福吗
没有健康谁说不能拥有幸福?但是,没有健康的话,即便拥有了幸福也不是长久的
㈢ 健康平安是幸福的根本,没有健康再多的财富也毫无意义,认同吗
前几年突然流行了一句很火的话: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其实想想这句话不管在哪里都很适用,可能一辈子都专注赚钱的人突然有一天就生病离世了,留下的只能是满腹遗憾,对于是工作赚钱重要还是身体健康重要这个话题,毫无疑问是选择后者,毕竟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及身体健康让人有安全感了。
当然有会享受生活的人,就一定会有努力工作的工作狂。这些工作狂呢,基本上就是每天以工作为主。生活为辅,往往忘记了生活中的一些乐趣。每天拼命的工作,不断的给自己施加压力,只为得到更多的金钱。 这些以金钱为中心所获得安全感的人呢。其实也是有很多的。 毕竟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能够办成很多事情也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许多东西 所以才会有这样两极分化的人群。 但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的一生就只有这么短暂,如果不好好把握机会,让自己活得开心自在。那赚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呢?毕竟钱是带不走的。因此也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将赚到的钱投资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花钱给自己买一份健康。 为自己获得一份健康保险。让自己在努力赚钱的同时,也能够保障自己的健康。这种二者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也是再好不过的了。
㈣ 我们努力工作,到后来了没了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和自由还会有吗
身体就相当于100前面的那个1,后面的0是你的财富,家庭等等,如果没有了这个1,那么后面的0再多也是没用的,家庭的幸福在于家庭的和谐快乐,生活上资金够用就行,前提是要保证身体的健康。 说句难听的,如果后来身体健康没了,你觉得家庭还会有幸福么?
㈤ 身体不健康的人有资格拥有幸福吗
当然有,无论任何一个人,他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并不是说他的健康不好就不可以拥有幸福的。
换个角度说,身体不健康的人更应该得到幸福,这样才会让他有信心与病魔作斗争。
㈥ 健康和幸福是什么关系
有了健康才可能有幸福,没有了健康,幸福都是暂时的!有了健康不一定就拥有了一切,但失去健康就一定失去了一切!
㈦ 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
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幸福的个体拥有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较少的消极情感体验m。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动机,当个体身体状况良好时,个体对幸福的感受更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但当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时,身体疾病造成的生理痛苦与心理压力往往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重要阻碍因素。如洛克所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大量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状况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甚至比收人还要大。那么,身体健康问题是如何影响幸福感的?可能存在两种路径:一是疾病产生的生理痛苦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二是生理疾病使个体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幸福感,如有研究发现,由于对疾病的担心和不确定,4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伴随中等程度以上的焦虑、抑郁等。除了各自单独对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间还可能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共同影响个体的幸福感。宗教信仰可能能有效缓解个体的生理痛苦及其导致的心理压力,进而减缓不良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宗教的压力缓冲假说(Stress-BufferingEffect)认为,个体能从持有的宗教信念或进行的宗教活动中获得慰藉,从而缓解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心理压力,进而提升幸福感[M]。该假说认为宗教信仰对于面临严重问题(如健康或财政问题)或处于心理高压下的个体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但对于所面临问题并不严重或心理压力不大的个体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在中国,因身体健康问题而求助于宗教的情形普遍存在。一项对中国人皈信基督教原因的调查发现,36.4%的个体是由于身体疾病而开始信仰基督教间;Hayes也发现,在中国,每500名到寺庙进香的人中96.6%的抽签都与治病有关。为何如此多的中国人在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会求助于宗教?陈宁的一项质性研究为此提供了一种解释。
希望通过信教来缓解自身生理痛苦以及疾病对自身及家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由此导致的家庭关系失衡,那么,信教能否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疾病个体的幸福感呢?结合宗教的压力缓冲假说和中国现实经验,本研究假设如下:①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幸福感越低;②宗教信仰能够缓冲不良身体健康状况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升幸福感,这一提升作用对于有很多身体健康问题的个体尤为明显。1方法1.1 抽样与被试构成采用分组抽样,样本涵盖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5471名非学生的成年被试。由于258人未表明其是否信教,48人未填写健康状况,故对其数据予以剔除,最终有效数据为5165人。在有效样本中,不信教者3965人,有宗教信仰者1200人;在有宗教信仰者中,佛教信仰者647人,基督教信仰者148人,伊斯兰教信仰者75人,其它宗教信仰者330人(如天主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等)。1.2工具1.2.1城市幸福指数问卷该问卷主要从城市居民的主观感受出发测量其幸福指数。问卷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政治生活满意度、经济生活满意度、环境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文化生活满意度以及健康状况满意度共计34个项目。总体幸福指数得分为34个项目得分总和。在本次施测中城市幸福指数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92。1 .2.2自编人口学变量问卷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身体健康状况等变量。宗教信仰要求被试选择所信仰的宗教,1表示不信教,2=5分别表示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它宗教;身体健康状况的测量借鉴相关研究,采用简洁而有效的被试自评™,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生理病痛或缺陷程度的主观感知。其中1-4分别表示没有健康问题、有一点健康问题、有一些健康问题、有很多健康问题。1.3 施测第一次施测于2012年7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并回收,并于2013年1月至3月进行补测以增加样本量。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被试进行闭体或个别施测,采用统一指导语。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不便填写问卷的被试,则由主试提问并根据其口头回答代为填写。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录人与处理。2 结果2.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对宗教信仰、身体健康以及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宗教信仰与身体健康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身体健康与幸福感之间有显着负相关,表明更多的身体健康问题与更低的幸福感相联系;宗教信仰与幸福感相关不显着。2.2 宗教信仰、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检验为探究不同身体健康状况被试有无宗教信仰时的幸福感现状,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得分的平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宗教信仰与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宗教信仰对幸福感的主效应不显着(f(1,5163)=2.50,P>0.05),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主效应显着(尺3,5161)=45.88,P<0.001),两者对幸福感的交互作用显着(F(3,5161)=3.96,P<0.01)0为直观了解信仰与健康的交互作用对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绘制交互作用图,结果见附图。对宗教信仰与身体健康在幸福感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没有、有一点及有一些健康问题三种健康水平上,有宗教信仰与无宗教信仰在幸福感得分上无显着差异(叩,5157)=0.92,P>0.05;F(1,5157)=0.22,P>0.05;F(1,5157)=1.18,P>0.05),但对于有很多健康问题的群体而言,有宗教信仰者幸福感显着高于无宗教信仰者(叩,5164)=9.95,代0.01)。这一结果表明,宗教信仰能缓冲不良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这一缓冲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人群身上。3 讨论
㈧ 没有健康的身体,幸福会来敲门吗
智商,吃苦,情商,我自认为都还不错,至于心理素质已经被HBV扭曲。好的精神状态是强打不出来的。人际关系会更加的紧张。这也可以理解哪个人喜欢跟每天无精打采的人交流啊。目前,我是先稳住,养好身体。。利用休息时间充电。加油吧!
㈨ 幸福和健康对等吗有幸福真的就没有健康吗…
朋友
你好
无形的烦恼都是由生活和社会带来的
好象你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都会有烦恼
想解决这样的办法就是每一天快快乐乐的充实自己
并且每一天都要有不断的事情使自己去完成
这样首先解决了你的生活上的烦恼
而社会上的烦恼就要常常的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让自己感到并不是很孤单
让这个社会接受自己
并帮助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要如此的生活下去
还要时常的把自己的梦想和目标确定好
建立自己的事业和学业
多找一点有情趣的事情和物品
调节自己的敏感神经和自己的大脑
也要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常做一些有理由脑子的锻炼
改变一下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正确的对待人生观
社会观
世界观
在这里祝你天天开心
天天幸福吧
㈩ 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
幸福感是对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幸福的个体拥有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和较少的消极情感体验m。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动机,当个体身体状况良好时,个体对幸福的感受更多受其它因素的影响,但当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时,身体疾病造成的生理痛苦与心理压力往往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重要阻碍因素。如洛克所言,“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大量研究表明身体健康状况是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其对幸福感的影响甚至比收人还要大。那么,身体健康问题是如何影响幸福感的?可能存在两种路径:一是疾病产生的生理痛苦直接影响个体的幸福感;二是生理疾病使个体产生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幸福感,如有研究发现,由于对疾病的担心和不确定,40%以上的癌症患者都伴随中等程度以上的焦虑、抑郁等。除了各自单独对幸福感产生消极影响,生理痛苦和心理压力间还可能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共同影响个体的幸福感。
宗教信仰可能能有效缓解个体的生理痛苦及其导致的心理压力,进而减缓不良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宗教的压力缓冲假说(Stress-BufferingEffect)认为,个体能从持有的宗教信念或进行的宗教活动中获得慰藉,从而缓解各种问题及其产生的心理压力,进而提升幸福感[M]。该假说认为宗教信仰对于面临严重问题(如健康或财政问题)或处于心理高压下的个体有非常积极的影响,但对于所面临问题并不严重或心理压力不大的个体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在中国,因身体健康问题而求助于宗教的情形普遍存在。一项对中国人皈信基督教原因的调查发现,%的个体是由于身体疾病而开始信仰基督教间;Hayes也发现,在中国,每500名到寺庙进香的人中%的抽签都与治病有关。为何如此多的中国人在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会求助于宗教?陈宁的一项质性研究为此提供了一种解释。
希望通过信教来缓解自身生理痛苦以及疾病对自身及家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和由此导致的家庭关系失衡,那么,信教能否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疾病个体的幸福感呢?
结合宗教的压力缓冲假说和中国现实经验,本研究假设如下:①身体健康状况越差,幸福感越低;②宗教信仰能够缓冲不良身体健康状况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升幸福感,这一提升作用对于有很多身体健康问题的个体尤为明显。
1方法
抽样与被试构成
采用分组抽样,样本涵盖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5471名非学生的成年被试。由于258人未表明其是否信教,48人未填写健康状况,故对其数据予以剔除,最终有效数据为5165人。在有效样本中,不信教者3965人,有宗教信仰者1200人;在有宗教信仰者中,佛教信仰者647人,基督教信仰者148人,伊斯兰教信仰者75人,其它宗教信仰者330人(如天主教、道教及其它民间宗教等)。
工具
城市幸福指数问卷该问卷主要从城市居民的主观感受出发测量其幸福指数。问卷包括总体生活满意度、政治生活满意度、经济生活满意度、环境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文化生活满意度以及健康状况满意度共计34个项目。总体幸福指数得分为34个项目得分总和。在本次施测中城市幸福指数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
1.自编人口学变量问卷主要包括宗教信仰、身体健康状况等变量。宗教信仰要求被试选择所信仰的宗教,1表示不信教,2=5分别表示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其它宗教;身体健康状况的测量借鉴相关研究,采用简洁而有效的被试自评™,主要关注个体对自身生理病痛或缺陷程度的主观感知。其中1-4分别表示没有健康问题、有一点健康问题、有一些健康问题、有很多健康问题。
施测
第一次施测于2012年7月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发放问卷并回收,并于2013年1月至3月进行补测以增加样本量。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对被试进行闭体或个别施测,采用统一指导语。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不便填写问卷的被试,则由主试提问并根据其口头回答代为填写。
数据处理
采用对数据进行录人与处理。
2结果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对宗教信仰、身体健康以及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宗教信仰与身体健康之间呈现显着正相关;身体健康与幸福感之间有显着负相关,表明更多的身体健康问题与更低的幸福感相联系;宗教信仰与幸福感相关不显着。
宗教信仰、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检验
为探究不同身体健康状况被试有无宗教信仰时的幸福感现状,对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得分的平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结果见表2。
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宗教信仰与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主效应与交互作用,结果发现,宗教信仰对幸福感的主效应不显着(f(1,5163)=,P>),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主效应显着(尺3,5161)=,P;F(1,5157)=,P>;F(1,5157)=,P>),但对于有很多健康问题的群体而言,有宗教信仰者幸福感显着高于无宗教信仰者(叩,5164)=,代)。这一结果表明,宗教信仰能缓冲不良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这一缓冲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人群身上。
3讨论
同之前的大部分研究结果一致[〜7],本研究中也发现身体健康对幸福感有显着的消极影响,更差的身体状况与更低的幸福感相联系。如前文所述,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可能通过造成个体的生理痛苦以及心理压力两种密切联系的途径发生作用。生理痛苦可直接引起人的消极感受从而影响幸福感;因身体健康问题产生的压力,如经济压力以及与外界环境关系的失衡等也是影响个体幸福感的重要原因。两种途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身体健康对幸福感产生直接而显着的影响。尽管不良身体健康状况对幸福感有显着消极影响得到了广泛证实,但两者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孰因孰果目前尚无定论。有研究者通过对一些纵向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变并没有带来幸福感的显着变化,反而是幸福感能够影响健康人群的寿命和健康状况,从而认为身体健康和幸福感之间,后者为因,前者为果n7,。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由于纵向研究历时长久,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可能由于个体已适应病痛或试图做出调节等其它变量的干扰而不再显着,因此,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因果作用很可能被低估。无论身体健康与幸福感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偏向于何种方向,很难否认的一点是,幸福感对身体健康的的影响更可能是长时、持久作用的结果,而身体健康对幸福感的影响可能是突发的、立竿见影的,这种区别使个体在身体健康出现问题时会由于紧迫感而难以应对,从而更可能转向宗教寻求支持。
本研究中还发现宗教信仰能有效调节身体健康和幸福感间的关系,这一调节作用对于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个体尤其显着,这也与最初假设相一致。对于中国人而言,疾病是个体走向宗教的原动力之一,个体试图通过信教改善不良健康状况造成的消极影响,而本研究结果表明信教的确能使个体获益。本研究结果也与之前多项研究结果一致:以西方基督教和犹太教群体为被试的研究也发现宗教信仰能够改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个体的抑郁程度,某种程度上表明宗教信仰对缓解身体健康问题造成的消极影响从而提升幸福感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我国台湾的一项研究也发现,相信最高天神(玉皇大帝)的存在能够提升身体健康较差个体的幸福感,本研究与该研究结果的一致可能主要与大陆和台湾宗教文化同根同源、共性大于差异有关。
为何宗教信仰能够提升有很多健康问题个体的幸福感,而对健康问题不是很多的个体的幸福感却无显着影响?这一结果可以从个体应对(主观)和资源耗竭(客观)两方面加以解释。首先,从个体应对来看,个体在面临较大压力时更可能由于难以承受而试图改变现状。对于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个体,由于压力过大,其更可能做出改变现状的行为,但由于自身可利用的资源不多,他们可能会更好地利用宗教的力量来应对,并从中获益。其次,从资源耗竭角度来看,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个体承受着更大的生理痛苦与心理压力,因而需消耗更多的资源,并且由于其家人也承受着较大压力,因而个体难以从外界获得支持,此时,宗教信仰给予个体的支持与归属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健康问题不是很多的个体,其无论是在生理痛苦还是心理压力上所耗竭的资源均不是太多,因此,信教对其幸福感的改变作用并不足以凸显。
那么,有很多健康问题的个体是如何通过宗教信仰提升自身幸福感的?我们认为可能存在以下途径:通过将压力性事件解释为神对自己的考验,因而所知觉到的压力相对较小;相信自己可以借助神的力量应对压力事件,从而增加自我效能;通过宗教信仰增加自我存在的确定性,从而形成强烈的目标感与意义感,增强对生活的可控感;借助所持有的宗教信念减缓疾病造成的心理负担,如“生死轮回”的信念可以减缓个体的死亡焦虑,“因果报应”的信念使个体确信这个世界是公平的,从而能够帮助其更有效地忍受病痛。未来的研究可以对以上具体路径及机制进行检验和探讨。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开通VIP,免费获得本文
本文立即免费保存 赠网络阅读VIP精品版 100W文档免费下载 5100W文档VIP专享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分享收藏下载转存
打开文库App,查看更多同类文档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