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同代际(60后、70后、80后、90后)员工工作幸福感是如何形成的
时代的大环境让人们的观念、追求只能顺应当时潮流,时代变了,人的年龄也增长了,已然由青春年少走到了不惑之年,一人温饱的满足已然变成对家人的牵挂。员工工作幸福感也随着工作带给自己的改变形成
‘贰’ 老年人再婚,只同居不结婚行不行老人的幸福在哪
按理说,男女两个人想要在一起过日子,就应该要去登记结婚办证,这不仅仅是法律方面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规范和约束双方婚姻行为的一种方式,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男女两个人想要在一起生活,就必须要办理结婚证。
但是对于我们那些丧偶或者是离婚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在重新寻找自己的老伴儿的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更多的就是并不会采取我们上面的这种方式,而只会采取这种只同居不结婚的方式。
所以说:“老年人再婚,只同居不结婚行不行?”我们实事求是的讲,多半是不行的,那么为了我们老年人以后的切身利益和幸福晚年生活着想,我们还是要采取:“既然是再婚,就要登记结婚,”这样的正确婚姻方式,那么你们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叁’ 史上最大“退休潮”来袭,作为主力军的60后养老方式有何不同
史上最大的退休潮来袭,作为主力军的60后养老方式和50后的养老方式会有很大的区别。以往很多50后的人群在退休以后,一般都会选择回到老家农村去进行养老。而如今的一些60后越来越喜欢新奇的事物,有很多60后都会喜欢在养老院养老或者是旅行养老。因为作为主力军的60后而言,在经济方面有着很好的能力,完全可以实现在养老院养老和旅行养老。
提及到老人对养老的看法,大多数的老人依旧会有着很传统的思想,觉得在退休了以后,就应该尽量的去帮助年轻人分担压力。可以和年轻人生活在一起,把每个月的退休工资用于生活开销,这样就可以减少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因为年轻人在买了房买了车以后面临着家庭教育开支各项的支出,都会显得有些压力山大。
‘肆’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我们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每当听姥姥讲述他们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后,我都会这样问自己。
星期天下午,妈妈说:“咱们去参观二七塔吧,那可是咱郑州的象征,你还去过吧。”“好啊!”我欢呼雀跃,天天听二七塔上的钟声,真还从没上过呢,我心里充满了好奇。
来到雄伟的二七塔前,凭身份证领了参观票,踏上楼梯,走进塔内,陈列室里丰富多彩的图片、照片、模型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一幅一幅仔仔细细阅读起来。
原来二七塔是为了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牺牲的烈士,为了继承和发扬京汉铁路工人的革命斗争精神而于1951建成的,当时只是一座三角形木质塔。1971年7月1日,在原址动工重建纪念塔,占地面积352平方米,建筑面积1923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两个五边形并联,是我国建筑独特的联体双塔。如果从天空向下俯视,二七塔就像手拉手的两个五角星,在夜空下闪闪发光,可真美啊!塔高63米,共14层。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大钟,大钟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就是我每天在家都能听到的熟悉的旋律。
这里主要展示了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历史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四大主题相关资料,展品有实物、版图、模型、图片等,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墙上那幅长长的栩栩如生的铜雕刻。看,铁路工人们一个个面带饥色、瘦骨嶙峋,弯着腰、弓着背,吃力地扛着一架架沉重的铁轨。他们是那么努力地在修建铁路,可是耀武扬威的工头仍然手拿皮鞭,恶狠狠地监视着他们,好像在说:“你们这些马牛,敢偷懒,等着皮鞭炖肉吧!”好可怜啊,吃不饱穿不暖,努力工作,精疲力尽,还时不时被工头的皮鞭痛打,真是生不如死的人间地狱啊!
在铜雕科的尽头有几个工人努力想把沉重的箱子背起来,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挣扎着匍匐前进,突然,有一个工人累倒了,工头就拿起皮鞭向他挥去。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苦难深重的工人们在林祥谦、施洋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向反动军阀宣战了,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应有的利益。
1932年2月4日,京汉铁路大罢工开始,京汉铁路限于瘫痪,2月7日,吴佩孚等大批军阀进行血腥镇压,工人领袖林祥谦、施洋等52人惨遭杀害,400多人负伤,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激起了全国工人大罢工的革命怒潮,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坚定性和组织纪律性。正是有这样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斗争到底的仁人志士,才会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啊!
我们接着向楼上走,这里用图片展示了郑州的巨变、人民生活的变迁,你看,我们的吃穿住行用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图片的详细解说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苦与甜的对比,也找到了幸福生活从哪里来的答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我们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要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不怕困难,顽强学习,时刻准备,建立功勋,为着理想勇敢前进!
‘伍’ 怎样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
拥有舒适的圈子
有人说: 小时候,快乐很简单; 长大后,简单很快乐。 在这个随处都是高科技的时代,拥有一个简单、舒适的朋友圈就是最大的快乐。
每当我们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快乐时,老友们、群友们都会点赞,快乐就变成了双倍。要是心情不好,他们更会帮我们分担,这样悲伤就可以减半。
拥有这样一个舒适的圈子,不就是晚年生活最坚实的基础嘛!
文章图片3
拥有规律的生活
拥有规律的生活不是从一张计划详细的执行表开始,而是从认真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开始。
坚持早睡早起,每天给自己和家人做一份营养的早餐;每天适度地锻炼,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每年给自己和老伴安排一次旅游,看看外面的美景,尝尝美食。
拥有规律的生活,是拥有健康身体的前提,也是享受幸福晚年生活的前提!
‘陆’ 为什么有些60后到老的那一天,不指望子女,把希望寄托在养老院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每个年代人的艰辛与幸福。
作为我们父母这一代人,他们子女很多,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是,晚年得到了众多子女的照顾。
而对于我们六零后来说,只生了一个孩子,生活比较轻松,但是晚年应该比较艰难。
从她的身上,60后人看到了自己将来的影子。我们都只养了一个孩子,他是无暇照顾我们的,请护工和进养老院没有区别。
其次,60后人年老体弱时,子女无暇照顾,养老院有人管。
退休的杨老师只有一个孩子,儿子远在西藏上班。儿媳带着孙女在省会城市上中学。杨老师是舌癌,她的丈夫有心脏病。
几年前,丈夫去世的时候,她要把儿子叫回来都没有办法。只能对着电话干着急,说不出话来。
儿子知道父母的病情,听着对面含糊不清的声音,知道情况不好。只有叫附近的同学去查看,才得知父亲已经去世。
他一时不能赶回来,孩子正面临高考备考,母子俩也不能及时赶回。他只得托人先为父亲穿老衣、送进殡仪馆。
杨老师最后进了养老院,她不愿意,自己死时孤零零的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房子里。她知道儿子很孝顺,但是儿子一家也要生活,不能天天守在她的跟前。
看到过几例独自生活的老年人,死在自己家里几天后才被发现的报道,不得不让60后们感叹:进养老院吧,最起码临终前还能看到个人。
最后,60后们大多夫妻两人在家,平时比较寂寞,进养老院会心情开朗。
现在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喜欢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互不干涉,互不影响。
养老院就像学校一样,白天,大家在一起吃饭,一起娱乐,没有油盐酱醋茶的劳累;晚上,玩困了,回自己的寝室睡觉休息。有热闹,也有安静,比独自在家更开心更轻松。
很多60后表示:能自理时就好好照顾自己,感觉快不行时就自己离开。当然更希望那时安乐死合法化!没有生命质量的活着对我来说,毋宁死!
也有人说:五十岁就写好遗嘱了:过了七十五岁,重病不抢救,坚决不进ICU!
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三五人是常态。而且,大家多是以父母为圆心,分散在不远的地方,或工作,或经商,或务农。
到了这个年龄,工作也都压力不大,儿女已长大成人,金钱也小有积蓄。这时,父母生病住院,压力还不算太大,时间、精力、金钱,大家都可以平摊。
而60后的子女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还有自己的家庭,从精力,时间,金钱上是没有办法照顾父母的。
母亲住院期间,我时常与姐妹们庆幸:幸亏我们这会儿没有上班,幸亏我们的子女已经长大,并且还没成家,否则,我们怎么会有精力,全力以赴投入到母亲的照顾中?
我们将来,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动不了的时候,进养老院是唯一的选择。
我给女儿说:我现在的钱不能给你花完,我要好好攒钱,到老了不能自理的时候不拖累你,卖了房存上积蓄,抱着手机进养老院。
‘柒’ 写给奔六的60后:人到六十,记住两句话,晚年生活才能幸福更多
不知不觉,已步入知命之年,很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做就已经老了。遗憾的不是我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而是时间太快,打乱了我们享受生活的脚步。对于奔六的我们,有些事不得不放下,毕竟,人到六十也是该缓的时候了。
有些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看淡,比如钱财,比如名利。人到六十,就不会在乎那么多了,因为家有老小,而且子女大多已经成家,过上了属于他们一代的生活,此刻操心也是多此一举。所以这时我们应该看开很多事,毕竟人老了就得学者享受生活,不该想的也就没必要再琢磨了。人到六十,务必记住这两句话,晚年生活才能幸福更多。
1、没事多出去走走、散散心
年龄这东西我们没法控制,不经意间就发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与此同时,我们认知事物也有了新的想法与感悟,以前会不遗余力地继续往前冲,可现在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有时候会为很多事而忧虑不堪,人老了说真的没必要自寻烦恼,毕竟操心的年龄已经过去了,现在就应该好好静下心来放松自己,比如出去多走走。
人这一辈子,活的就是心情,只要你愿意开心,那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常说:年轻是我们最好的资本,可光有年轻又有何用?心态才是关键,对于奔六的我们,处于知命境界,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出去走走,散散心,偶尔搓两把麻将还是挺好的选择。人生能有几个60啊?虽然有些人还是不服输,想再拼一把,可以是可以,但毕竟身体 健康 才是硬道理嘛,所以为了自己晚年过得开心快乐,一定要记住这句话:多出去走走、散散心,挺好的一件事。
2、少拼命外出挣钱,多留家保持身体 健康
任何事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就像挣钱一样,你可以拼命赚钱,但是身体也不得不顾啊。六十岁之前,也许你用 健康 的身体承担了很多压力,甚至干过尤其多的苦力活,可现在发现真的干不动了。六十岁的来临意味着我们该对身体负责了,也许以前你从来没有为身体发愁过,可现在不一样了,真的要学会给自己留余地。
奔六了,就不要再因为生活的压力往外面跑了,挣钱是一件尤其重要的事,可挣不完啊。尤其当子女工作稳定了,他们自身也是有能力赚钱的,毕竟对于他们来说,父母亲安康才是最好的事情。有些东西真的是拿钱买不来的,比如 健康 的身体,愉悦的心情。既然时间很紧,那就多和家人聊聊天,说说心里话,因为一辈子说长也不长,我们的确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一辈子不留遗憾的事!
今日留言:你认为人到六十,还应该记住哪些话?欢迎留言探讨。
‘捌’ 为什么农民没有退休金,多数农村60岁以上老人生活却非常幸福
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这绝对是事实,作为当今的高消费社会,无有钱要想完全过上幸福生活这绝对也是不现实治的。特别是现在农村七八十岁的老农民,他们无有退休金,也无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每月只有一百块钱的生活补贴费用,要说他们生活的很幸福,这绝对也是不现实的。可是要是现在无论任何人去问这些老农民,现在生活的幸福不幸福,我还可以说这些所有的老人都会回答,说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可以说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这样回答。
现在这些农村老农民每月还有一百块钱的生活补贴费用,虽然不多,可是这些老农民也非常满足,并且还真的从内心感谢国家政府和领导。虽然这些农村老人无有退休金,和那些一月拿几千退休金的老人比起来,生活上是远远比不上的。可是现在的生活条件和过去比起来确实是实在的幸福,这才是现在农村的老农民无有退休金,甚至还过得很幸福的真实原因。主要是这些农村老农民有只足心,没有贪心才是造成的现在很幸福的真实内因。
‘玖’ 渐渐老去的60后:他们的纯真童年,是一段永远回不去的青春岁月
迈入新世纪的二十年代,60后已经逐渐老去了。60后的一生,新中国的成就与得失,苦难与幸福均沾,可谓阅尽沧桑。
迈步回头,60后常常会感叹:得意与失意,到头来都是能够放下的。唯一让自己牵挂不已,时时忆起的,还是犹如一泓清水、一片孤云的童年。
那个纯真的童年,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那是一种不富足却满足的生活,是每个60后心灵最深处,最怀念的一段记忆。
不同时代出生的孩子们有着不同的童年,但是将不同时代的童年时光作对比,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新世纪的孩子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因为不论此后的日子再如何好,60后那段纯真的童年却早已成了一段回不去的青春。
60后的童年虽然有些坎坷,却有着如今这个年代的孩子们最急缺的元素。
纯真、质朴、简单而快乐,这是对他们的童年最好的概括。
与如今的手机不离手大为不同,现在的孩子放学回来会高喊“上号”,60后童年时期,放学到家里,会喊着“上街”。
跑起路来几乎是带着风的,他们三三两两地从家中跑出,挨家挨户地“召集人手”,只消几分钟的光景,一支“探险小队”就成立了。
出了家门,那就是大千世界,任意驰骋。在水质还算不错的当时,去河边玩是夏天的首选,清凉的河水能够让他们消除热意。不管是游泳、打水仗还是其他玩法都能够玩到天黑,再趁机摸个鱼虾回家“加餐”。
到了瓜果成熟的季节,最让大人们头疼的事情就是来“窃果”的孩子们。他们通常结伴“作案”,虽然偷得不多,但是也让大人们十分心疼。偶尔被抓住一次,也免不了一顿打,但是孩子们依然十分热衷于这件事情。
有时候被家人“禁足”,不允许跑太远,就可以玩起捉迷藏。从一喊到二十的时间里,十几个孩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等你找到他们时,真是又好气又好笑,暗赞孩子们的“出其不意”。
院子里乍一看没有人,抬头望一望大枣树,掀开米缸,扒拉一下门后,床下,都能够“捕获”一个孩子。一般捉迷藏限制的可藏区域都很有限,否则满村地找,岂不是输定了!
除了这些“运动量很大”的 游戏 ,孩子们也会自己发明一些适合 娱乐 、多人参与的玩法。一根粉笔头,在地上简单地画几下,大家轮着“跳房子”;几颗石子,一个铁罐,也能开发成简单有趣的“接石子”。
石子还能被开发成其他的 游戏 ,用小石子扮演小兵,大石子当做将军,可以用来下棋。如60后的孩子们“自主研发”的大炮吃小将。
玩起 游戏 来,除非一些“性别向”很分明的项目,否则男女生一起玩都是很自然的。像女生喜欢玩跳皮筋,男生聚在一起斗陀螺,但是到了“老鹰捉小鸡”和“丢绣球”的环节,他们又会流畅地聚在一起。
在做 游戏 之外,男女生都十分的“纯真”,尤其是男生,羞涩到单独和女孩说句话都能够脸上通红,结结巴巴。小女生倒是天真烂漫,除非到了“谈情说爱”,否则一般是不会太害羞的。
玩到了晚上,有时候能够幸运地看上一场电影。当时影院还没有普及, 看电影全指望着在各个乡村游走的放映员。他们骑着黑色的小自行车,载着厚重的放映机,来到一个村子的广场,稍作通知便开始搭放映布。
即便如此,看电影的消息依然能够在半小时内传遍整个村子。孩子们兴奋地早早跑过去等着,一些早有准备的老人则会搬着小凳子,提上一点花生米,缓缓走去。
当时的电影也不太多,且都以抗战片为主,人们耳熟能详的《地道战》等经典电影,在那些孩子眼中绝对是无法超越的。
在这些电影的影响下,孩子们十分迷恋驰骋战场的军人,时常要模仿他们,用木枪“开火”,还不忘了自己配音“哒哒哒”。
等到晚上玩累了,筋疲力尽地回去,往往能够吃上一点零食,但是要先想怎么和妈妈交代这好一身泥巴的衣服。
那时候的衣服是紧俏货,新衣服全靠“布票”。因而一家孩子往往只有两三身的衣服,还都是捡哥哥姐姐穿不上的。
这些衣服在兄弟姐妹之间流转,一直到被磨破得不能要了,才舍得丢掉。丢掉前还要把它仔细检查一下,看看能不能寻点干净地方拆下来当补丁。
在吃这个方面,孩子们虽然没有太多选择,却也会自己给自己创造条件。60后的童年没有薯片,没有“无骨鸡爪”。他们会在农忙时节给自己偷偷留一袋子玉米,寻个机会加工成爆米花。
老人家在黑色的铁炉外摇啊摇,孩子们闻着香味,咽着口水蹲在路边,紧紧地盯着那一团火。突然,老人站起身来,一脚踩在炉子上,手一拔炉塞,随着“砰”的一声闷响,爆米花就随着“自制通道”占满了蛇皮袋。
孩子们往往顾不得烫,先抓上一把塞到嘴里,感受满口玉米的甜香。老人也会笑呵呵地坐在一旁,拾起几粒落在地上的爆米花咀嚼,感受一下自己的“杰作”,一边休息一边望着兴奋雀跃的孩子们。
60后的孩子们还会自发性地、有组织性地开展挖野菜、寻山药的活动,到田野间、山沟里寻找一些能够吃的野菜水果,回到家里让大人做一锅浓汤。
有时候运气好,野菜摘得多,还能榨了水分,放在锅里清蒸,做一顿美味的“蒸菜”。 这种蒸菜口感软糯,吃起来清新甘甜,还能够蘸着醋、辣椒、蒜汁等佐料吃。到现在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吃到。
虽然吃的方面能够自己解决,但是饮料是很少的。当时虽然已经有了可乐、盐汽水等饮料,价格却是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那时候的灯是稀罕物。普通人家里用的都是煤油灯,一般舍不得一直点着,因而孩子们早早地就要睡觉了。不过想要睡个好觉不容易,在吃完晚饭以后,母子二人会一起坐在灯下,孩子抓耳挠腮地写作业,母亲缝缝补补,为一家人的衣服辛苦。
父亲有时候也会坐在一旁,陪母亲聊聊天,指导一下孩子的学习,或者拿出新发的粮票细细数数,看看能够吃几天。
60后大多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可以睡觉,往往都是兄弟挤在一张床,一直睡到分家。没有空调,夏天到了会有蚊子,但是白天跑来跑去,早就耗尽了精力,睡觉时对这些也不是很在乎。
早上起来吃点东西,孩子们就要三五成群地走向学校。有时候要迟到了,家里的饭还没做好,放一个红薯在火焰中,几分钟的工夫便能拿出来,边吃边跑。
学校十分简单,讲台是泥土搭的,黑板是一块石头,嵌在墙上,孩子们坐在自己父亲亲手做的小板凳上,桌子是不一定有的。
那时候的孩子们流行“包书皮”,一本课本往往要经过好几届学生的“共同学习”才会宣告退休。对于这些还要留给下一批学生的书,孩子们都十分爱惜,用牛皮纸把书皮包好以防磨损。
白纸是稀罕物,铅笔更不用说了。因而一般学习时孩子们都会用一根小小的铅笔头,拿一块木板写字。只有到了重要的考试、毕业时,才舍得拿出一张白纸。
到了寒暑假,并不意味着轻松的日子要来了,反而是比上学更辛苦。因为寒暑假时,孩子们要帮父母干农活。喂猪、割草、放羊、砍木柴,十一二岁的年纪就已经能够担当大任。
收麦子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在机械化农业不普及的当时,要靠人去拿着镰刀一把一把地割。顶着烈日,干上三四天才能收完。即便是天气再热,也比下雨好,下雨了麦子就湿了,湿麦子很容易霉变。
那时候的学校一般也会给孩子们放“麦假”“秋假”,好让他们回去帮父母在农忙时节干活。家里活干完了,学生们还会自发地到老师家帮助老师干活。
转眼间,已经又过去了60年。当年的60后搭上了高考恢复和改革开放的快车,走向了新的生活。他们也在走出童年以后,逐渐地成家立业,在见证一段又一段的 历史 后老去。
如今最早的一批60后已经逐渐退休,他们也成了家中的老人,有的依然奋斗在岗位上,有的开始享受天伦之乐的养老。
他们望向孙辈时,也时常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当年纯真质朴的笑容,成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而这段回忆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岁月的流转,成为独一无二的、只属于60后的一片静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