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
1.说说文章第一句话的作用。
2.面对学校发的三个馒头“我”最先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怎样?
3.妈妈不仅骗二丫娘我带回了馒头,还多说了两个,其用意是什么?
4.为什么,我哇地一声哭了?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
答案
1.勾起回忆,引出下文
2.准备我、妹妹、妈妈一人一个,最后都吃完了
3.证明她的孩子不但诚实,还学习成绩优秀,为我“撑面子”
4.妈妈的所作所为令我愧疚不已,情不自禁
5.那一天,我告别了无知和幼稚,告别了童年生活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祝学习进步!
不懂追问,好要记得采纳哦
Ⅱ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第三个馒头吃的过程
《童年的馒头》阅读题目:
1.说说文章第一句话的作用。
2.面对学校发的三个馒头“我”最先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怎样?
3.妈妈不仅骗二丫娘我带回了馒头,还多说了两个,其用意是什么?
4.为什么,我哇地一声哭了?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
1.勾起回忆,引出下文
2.准备我、妹妹、妈妈一人一个,最后都吃完了
3.证明她的孩子不但诚实,还学习成绩优秀,为我“撑面子”
4.妈妈的所作所为令我愧疚不已,情不自禁
5.那一天,我告别了无知和幼稚,告别了童年生活
Ⅲ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
1.zhēngchòngxiǎng 2.清贫酸楚 3.干脆,把娘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 4.“我”长大了,懂事了。 5.我感动于家庭虽然贫困,但娘却拿出了五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在二丫娘面前保留了“我”的面子,由此看出娘是一个善良、宽容、懂得教育孩子的人。 |
Ⅳ 一个馒头的阅读答案
1、(1)“一个馒头”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或全文围绕“一个馒头”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3)点明中心,突出母亲爱儿子的纯朴的感情。
2、(1)第②段写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写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或为下文写母亲为“我”送馒头受伤害作铺垫。
(2)第⑧段写母亲在雨中离开,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气氛;烘托“我”和母亲悲伤的情感;和第②段写雨相响应。
3、(1)父亲带回一个白面馒头,母亲发现了馒头;(2)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3)我扔了馒头。
4、(1)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白馒头的珍惜。或“里三层”“外三层”说明母亲对馒头珍惜,格外小心细致,“小心翼翼”突出母亲希望儿子能吃上热馒头的小心谨慎的心理。(2)肖像(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年老,一路上的劳累和因“我”扔掉馒头,对她的爱不理解而极度伤心。
5、(1)爱自己的孩子、节俭、憨厚、朴实、善良。
(2)啊!母亲,我知道错了,你就原谅我吧!可是我开不了口向你道歉啊!母亲,对不起,那馒头是家中的奢侈品,你舍不得吃而留给了我,我怎么这样伤你的心呢?不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用千倍的努力报答你,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啊!路难走,您要小心。
Ⅳ 《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
1.说说文章第一句话的作用。
2.面对学校发的三个馒头“我”最先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怎样?
3.妈妈不仅骗二丫娘我带回了馒头,还多说了两个,其用意是什么?
4.为什么,我哇地一声哭了?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
6、文中两个省略号,①表示(),②表示()A、说话断断续续B、例举省略C、语意未尽D、行文省略
1.勾起回忆,引出下文
2.准备我、妹妹、妈妈一人一个,最后都吃完了
3.证明她的孩子不但诚实,还学习成绩优秀,为我“撑面子”
4.妈妈的所作所为令我愧疚不已,情不自禁
5.那一天,我告别了无知和幼稚,告别了童年生活
6.BD
Ⅵ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
准备我、妹妹、妈妈一人一个,最后都吃完了
3.证明她的孩子不但诚实,还学习成绩优秀,为我“撑面子”
4.妈妈的所作所为令我愧疚不已,情不自禁
5.那一天,我告别了无知和幼稚,告别了童年生活参考资料:准备我、妹妹、妈妈一人一个,最后都吃完了
Ⅶ 童年的馒头 阅读答案
童年的馒头 原文:
如今的幸福时光使我欣慰,童年的馒头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小上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灯笼花。
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和妹妹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馒头。开完典礼,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馒头。
回家路上,口水一咽再咽,肚皮也发出咕咕地叫声。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个。三两口下去,嘴里还没品味儿,馒头已经不见了。又走了一点,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干脆,把娘的那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汤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我回到家时,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面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我不知道自己怎样进了门,怎样躲开妹妹的目光。娘笑了笑,没吭声。
呆立间,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回来了吗?你看我家三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
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来了!你看嘛——”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竟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热腾腾的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 家 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那天晌午,娘把馒头分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
妹妹大口大口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
后来,我发现,就是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童年的馒头》阅读题目:
1.说说文章第一句话的作用。
2.面对学校发的三个馒头“我”最先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怎样?
3.妈妈不仅骗二丫娘我带回了馒头,还多说了两个,其用意是什么?
4.为什么,我哇地一声哭了?
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在那一天结束了?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
1.勾起回忆,引出下文
2.准备我、妹妹、妈妈一人一个,最后都吃完了
3.证明她的孩子不但诚实,还学习成绩优秀,为我“撑面子”
4.妈妈的所作所为令我愧疚不已,情不自禁
5.那一天,我告别了无知和幼稚,告别了童年生活
Ⅷ 阅读理解巜童年的馒头>>答案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
童年的馒头
①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②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趁早摸黑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③有年六一,学校说是庆祝儿童节,每个学生发三个馒头。我兴冲冲地对娘说:明天发馒头,妹妹一个,娘一个,我一个。妹妹笑了,娘也笑了。
④那天,学校真的蒸了馍。开完会,我手里多了片荷叶,荷叶里是三个热腾腾的大馒头。
⑤回家路上,看着手中的馒头,口水一咽再咽,肚子咕咕地叫着。吃一个吧,我对自己说,于是先吃了自己那一个。三两口下肚,嘴里还没品出味儿,馒头已不见了。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咋办?
⑥干脆,把娘那一个也吃了,给妹妹留一个就是了。娘平时不是把麦耙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羹吗?娘说过,她不喜欢麦耙呀!
⑦当我回到家里,呆呆地看着手中空空的荷叶,里边连馒头屑也没一星了。
⑧我不知道自己怎么进了门,怎样躲过妹妹的眼神。妈妈笑笑,没吭声。同院的二丫娘过来串门,老远就嚷嚷,平娃娘,平娃娘,你家平娃带馒头来了吗?你看我们家二丫,发三个馒头,一个都舍不得吃,饿着肚皮给我带回来了。娘从灶间抬起头,“可不,我家平娃也把馒头全带回家来,你看!”娘说着打开锅盖,锅里奇迹般地蒸着五个白中带黄的大馒头!“你看,人家老师说我家平娃学习好,还多奖励了两个呢!”
⑨二丫娘看着我,我慌乱地点点头……
⑩那天晌午,娘把馒头拿给我和妹妹,淡淡地说:“吃吧,平娃,不就是几个馒头嘛!”妹妹大口大口地咬着馒头,我却哇的一声哭了。后来,我发现,就是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
摘自 《阅读与鉴赏》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4分)
2.文中哪些地方表明当时家境贫穷?(3分)
3.请根据语境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中加点词。(3分)
又走了一段路,口水和肚子故伎重演,而且比刚才更厉害。
4.怎样看待文中母亲的形象? (4分)
5.阅读全文,“我”的心里经过了哪些历程?(3分)
6.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童年的馒头》
1.小时候,我在放学路上独吞了学校在儿童节时发的三个馒头,回家以后心里感到无比愧疚。2.六岁的妹妹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母亲起早摸黑挣工分;“我”回家路上,三两口将馒头下肚,还没味出味;妹妹大口大口地咬馒头。 3.指尽管我极力控制,口水却越咽越多,肚子叫的也越发厉害。4.任劳任怨,宽容体谅,宁可委屈自己也要善待孩子,维护孩子自尊心。5.兴奋 愧疚 懊悔 自责 6. 我为母亲的宽容而感动,也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懊悔自责。从那天起,我长大了。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
Ⅸ 《童年的馒头》阅读题答案是什么
1.它的意思是?
(1)“平娃”:文中“我”的名字,含义应该是“平常人家的娃”或“一生平安的娃”。
(2)空笼花:没有结果干枯的花。这里比喻日子的清苦,什么都没有。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家当时的生活很清贫?在下面标上“___"。
六岁的妹妹在家烧锅做饭,背着那个比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妈妈起早摸黑地耕地,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笼花。
3.对故事中的下面细节你是怎么理解的?
(1)从“妈妈平时不是把麦粑让给我和妹妹,她只喝稀粥吗?她说过,她不喜欢麦粑呀!......”这句话我们既可以看出“娘”(为了孩子自己舍不得吃),也可以看出“我”(当时并不是真的理解妈妈的做法)。
(2)在“后来,我发现,就在那一天,我的童年结束了。”这句话中“童年结束了”不是指(“我”的童年时光过去了),而是指(“我”告别了无知和幼稚,变得更懂事了)。
4.有人对“娘”的做法不认同,觉得她是在撒谎,而且会给孩子们造成不好的影响。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这是善意的谎言,是“娘”对女儿深爱的表现,她不希望让女儿丧失自尊。同时“娘”的做法也让女儿深感内疚,使“我”真正懂事了,从此懂得去关爱自己的家人和别人,“我”承受了本不是自己的年龄应该承受的艰辛,长大了。
个人理解,愿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