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慧佛草幸福液好不好慧佛草幸福液要忌口吗
当然要,在我看来这种东西已经违反了佛法
❷ 信佛的意义是什么
信佛,学佛,解脱成佛,不是身体的解脱,而是精神的和心灵的超越。在任何条件下,任何环境下都不起烦恼,没有痛苦,这是佛学修行,也是信佛的意义。解脱,就是任何环境中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便是解脱。精神超越了物质,物质就不能控制你的精神,也就不能伤害到你。如果我们的精神不能超越物质,物质条件就会控制精神。
人类的需要,除了物质食粮以外,还要精神食粮;在许多精神食粮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粮;一个学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处;现在我想提出学佛的很多意义中,比较浅显的三点意义来谈谈:
一、认识人生
人从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几十年、到底是为什么忙?如果说是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了钱,才能解决生活的问题,那么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以后,应该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会更加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又有进一步的要求了。为了满足更高的欲望,所以又要拼命地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采花峰,飞南飞北飞西东,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终日忙着向外追求,从来没有想到去研究这些问题的。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认识生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谛,使人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安乐,把人生从烦恼的此岸,运载到安乐的彼岸。
中国清朝第一代的顺治皇帝,对佛法很有研究,他羡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经做了一首耐人寻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懂得佛法的人,虽然做了皇帝,也会在寻求研究人生的问题;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辈子都是在糊涂中过生活,糊里糊涂的来,糊里糊涂的去,从来不会去想这个问题,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个过程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生与死的二个问题:“未曾生我谁是我、是生的问题——生从何来?“合眼朦胧又是谁”,是死的问题——死往何处去?要解答这两个问题,先要明白一个佛教的名词“业力”。
“业力”,印度的梵语叫羯磨,巴利语叫迦马,意思是行为或造作。原来我们的一切行为、动作之后,都会留下一种力量,潜存于心中,这种力量,佛教把它称为业力,业力留存于心中,紧跟着我们不放,好像我们的影子,跟随着身体一般。这业力从它性质来说,分为善业和恶业。善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处,得到舒适的享受,恶业可以决定人的生命,走向恶劣的去处,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么人生到底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呢?简单地说,人的生是由业力而来,死则随业力而去。
佛法说明善恶果报,有六道轮回,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罗道,叫三善道,是造作善业者的去处: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叫三恶道,是造作恶业者的去处。
我们了解了这些道理,也就可以认识到人生是多么可贵的,因为人为三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从何来呢?毫无疑义的,人生是由善的业力而来的,那么死往何去呢?这就要看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可以得升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够进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脱道,还可以超出六道轮回,解脱生死,成为大自由的圣者。假如你现在的行为动作,大都是为非作歹,损人利己,那么三恶道当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你要选那一条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净化人生
因为现代的科学昌明,工艺发达,工厂到处设立,造成了空气污染,影响到人类身体的健康,这是少有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但是,人类内心的烦恼污染。实在是时时刻刻都在严重地影响人类心灵的安宁,可是没有研究佛法的人,却很少知道的。明朝有个理学家王明阳先生,因为他的理学是从佛理中摸索出来的,所以他就知道,烦恼是很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心灵,控制着人类的思想,于是他说:“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烦恼被形容为贼,这正说明烦恼的厉害;其实,我们的心灵所以不能安宁,就是烦恼在扰乱,在作祟;我们的行为所以违背真理,也是烦恼在驱使,在鞭策。
佛经上说:“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心就是指我们心中的恼烦。
充满着恼烦的人生,是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么样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净化。我们学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来洗涂我们内心的垢秽,等到我们内心的烦恼垢秽清除了,那么,我们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适成为清净的、圆满的、快乐的、理想的人生了。
从前,印度憍萨罗国有一国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见一个老公公,头发苍白,这显示他的年纪已经很老了,国王问他道:“老公公你今年几多岁?”老公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四岁。”波斯匿王觉得惊奇起来;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再伸出自己的右手,竖起四只手指向老公公问道:“你才四岁!?”老公公点点头,很肯定地证实道:“不错,我今年的确才四岁。”老公公知道国王一定感到疑惑,就再向他解释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几十年,思想、行为都被内心的烦恼控制着,做了很多自己以为对而实在是不对的事;四年前有个机会,给我听到了佛法,才认识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实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净化人生,最近这四年来,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今年才四岁。”国王听了老公公这一番话,非常感动!点头称赞道,“老公公你说得对,一个人要能够学习佛法,照着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做人。”
三、庄严人生
庄严是佛教用来形容美好的词,庄严人生,也可以说就是美化人生。一般来说,美可分为形相美和内在美,形相美属于外表,内在美则指人的德性。单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没有内在的德性,这还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之外,必须充实内在的德性美;内外俱美,才可以称为庄严的人生;而庄严的人生,才是快乐、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种道德的、实践的宗教,学佛的人,必须实践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筹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与充实内心的德性,以庄严人生。
从前印度有个大慈善家,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玉耶女做媳妇;媳妇自恃她的姿容秀丽,瞧不起公婆和家里人。
一天,慈善家请佛到家来想教导媳妇。媳妇却故意避开,后来,为了好奇,从门缝里偷看佛陀。她看到佛的庄严德相,实在比她更美!于是自动出来,向佛陀行礼。
佛陀说:“玉耶,你有看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更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内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须内外俱美!”
玉耶听了佛的开示,心中骄傲清除了。皈依了佛,佛教他实行五戒、十善等的好行为,以充实她内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个内外俱美的真正美人。
佛法是指导人生、激励人生、鼓舞人生的;学佛除了可以认识人生、净化人生、和庄严人生以外,还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为美满的人生;从迷梦的人生,演变为觉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进化为解脱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华为圣智的人生;总而言之,学佛的意义,是说不尽的。
❸ 晚上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什么作用
念阿弥陀佛多多益善,什么时间都可以念,还可以驱邪,晚上的话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各种邪物敢跑了。
❹ 什么是佛为什么学佛学佛有什么用
佛佛心心心佛佛,佛就是能够洞察世间一切的人能够了悟宇宙众生生命不息的人,佛说众生皆有佛心只是众生迷惑没有醒悟看不到自性本来面目,心明即是佛菩萨,心迷则是凡夫佛菩萨和凡夫一念之间。
我们为什么学佛,我们学佛是为了学习佛的智慧,学习佛的处世态度,学习佛的人生观观照自心利乐众生,学佛就是为了学习佛的慈悲平和无嗔无怒无痴无慢,做到心中有佛佛在,心中无佛佛自在。
一个“心”,我们心可大可小,大可以是无限广阔的大,小可以是针眼般大,所以我们常常说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我们的心无外乎于贪心,嗔心,痴心,一个贪心可以贪财贪物贪恋尘世的色、香、味、形,你贪得多了你是贪所有人的,你要慢慢的归还直到你归还清的那一天,你贪一个人的你就要还一个人的债,你贪恋尘世间的红尘色彩那么你就要烦恼一生,正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我们生了嗔圭心,我们就已经有了怨恨心,有了嗔怒心,有了嗔圭心便有了世间的恩怨情仇,当我们真正的放下所谓的嗔圭我们也就释怀,在我们心中没有了恩怨情仇,悲欢离合种种所以的宿怨,痴心有的人痴迷于种种,有的痴迷于色,有的痴迷于书画等等,其实痴迷恰恰把你沉沦于迷盲中,使自己愈陷愈深,而迷失了自如的本性,所以心经开始就提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仔细的想想我们的一生存在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形形色色都是虚幻的,唯有我们的心是真实的,我们的自性是真实的,如果不认识自我的自性犹如瓶中之鹅,只有在绝望中慢慢的消失。所以对于任何事情不要抱有一颗执着心,要抱有一颗平常心,随遇而安平常对待这正是一个真正大彻大悟觉悟之人的作为,凡事要运用广阔的智慧去处理,不是盲撞的处理,我们所做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恰恰是我们所筑造的,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我们的行为无一不靠心所创造,佛菩萨内心清净所以没有污染,因为佛菩萨是大彻大悟之人,要达到佛菩萨般清净的心,非一日之功,即使我们学佛的目的。
❺ 学佛学有什么好处
皈依三宝的利益
一、皈依三宝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实安全。
二、你要丰富人生,必须先要皈依三宝。
三、人生不能没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皈依三宝!
四、一生的转捩点,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恶为善,就是要皈依三宝。
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宝。
六、皈依三宝是心灵的依靠;皈依三宝是永恒的宝藏。
七、皈依三宝是迈入幸福的捷径!
八、皈依三宝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认识了自己。
九、皈依三宝,一入佛门即进入佛法的堂奥。
十、皈依三宝是受戒的基础,是成佛的根本。
十一、想不受苦报,便应皈依三宝,相信因果轮回之理,勿造恶业。
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荐-皈依三宝大家一起来。
十三、慎重推荐,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
十四、真正的故乡-来自三宝;真正的依靠-来自三宝。
十五、趋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宝。
十六、打开心灵之窗-皈依三宝。
十七、重建幸福人生-皈依三宝。
十八、找回本来面目-皈依三宝。
十九、点亮一盏永恒的心灯-皈依三宝。
二十、人间净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宝。
二一、心灵起死回生的开始-皈依三宝。
二二、生命的导航-皈依三宝。
二三、放下人生的重担-现在正是皈依三宝的时候。
二四、佛陀亲切的呼唤,您还要犹豫多久?赶快回到三宝的怀抱里。
二五、一盏夜路明灯,一艘苦海慈航,一块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师。
二六、心灵的环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医,那就要皈依三宝。
二七、来自两千五百年佛陀的诚挚呼唤-皈依三宝。
二八、以慈悲来代替怨恨,以般若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帮助吝啬,以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净化社会。
二九、您皈依三宝,三宝就会与您同在!
三十、圆满人生,就要从皈依三宝开始!
❻ 请问金刚经是佛教哪个宗派的经典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属于佛经中的般若部,这一部经在中国前后有七种译本,流通最广的就是罗什大师的译本。罗什大师把它翻成一卷,又加上魏译一小段,总共只有五千八百三十七个字。
唐朝时候,禅宗五祖忍和尚、六祖惠能大师,极力的提倡,所以《金刚经》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流通不绝,无过此经。要用现代话来讲,佛经里面知名度最高的无过于《金刚经》。
通行本《金刚经》,前后两周问答,经文上都作“云何应住”。在一般的本子多半用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前十六分是前半部,后十六分是后半部。诸位仔细看经文,你就晓得。江味农居士根据敦煌的写经,根据唐朝以前的古注来校对,发现前后句子不一样,四个字完全相同,组合不相同,前半部是“应云何住”,后半部是“云何应住”,意思不一样。句子字一颠倒,意思完全不相同。他为我们说明,前面问:“应云何住”,就是我们的心应该住在哪里?这个意思是这样的,口气是这样的,“应该住在什么地方”?这是问“发菩提心要怎样安住,才能够叫心神集中,不至于分散”,这明明是为初发大心人所说的。而后半部是讲“云何应住”,“云何”是为什么要这样住?这个意思当然不一样,意思确实是不相同。前面世尊解释得很多,教我们“离一切相,发菩提心”,于是乎不能没有这一问。既然说要“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菩提心为什么单独它应住?如果要是不住,菩提心也没有了。后面这一问,发菩提心那个人是不是住在发菩提心上?疑问在这个地方,佛是不许我们住。那发了菩提心要不要住在菩提心上?不住菩提心上,那就不发心,那就没得发。究竟是怎样降伏其心,问的意思在这个地方,换句话说,这是为已经发心、已经修行人而说的。像这样深入发明,古大德注疏没有见过,他对于《金刚经》的妙义,发挥得精彩、透彻,像这样地方很多很多,这是我们在《讲义》里面能看到的,他的《讲义》写得非常详细。介绍的这些文字,都在“江居士传记”里面,在《讲义》序文里面写得很清楚。
◎经题
本经的经题,“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七个字是别题,后面“经”字是通题。经题七个字可以分为三段。
“1、金刚:物名,金中之精,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又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彻见一切凡情妄相,照破无明。”
金刚是物名,金中之精,就是金中的精华,金中最精之物,称之为“金刚”。“最坚最利。能坏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坏。”这是先说明这个物质它的名字叫“金刚”,因为在一切物质里面,它最坚固、最锋利,一切物不能够破坏它,它能破坏一切物,它比其它的五金都要坚固。
“金刚宝光明能照数十里”,这是希有之宝物,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已经见不到,许许多多的宝藏,我们都见不到了。为什么见不到?众生福薄。一切众生福报大的时候,这些许许多多的珍宝都自然出现。实在讲,这也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随着正报,福报的大小;福报大的自然七宝现前,福报没有了,七宝就不见了,就隐没了。这都是心转境界,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这些原理是真实的。
因此世尊用这个来比喻般若智慧,“喻般若正智,能破烦恼重障”,这是取它坚利、锋利能破烦恼。“彻见一切凡情妄相”,这是比喻它的光明,能够照破无明。“照破无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完全见到了。所以用金刚来做比喻,金刚的特性是“坚固、锋利、光明”,三个特性,比喻般若。
“2、般若:是梵语,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就理体曰觉性。又名实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
“般若”是梵语,这是音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智慧。我们不把它翻成智慧,还用般若,这在从前翻译体例里面,叫做“尊重不翻”,对这个名词尊重,所以用音译,再加以解释。“义为自性本具之正智,所谓佛之知见”,佛与大菩萨对于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他们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种能力就叫做“般若正智”。
“就理体曰觉性”,般若之体就是觉性,觉性就是真如本性。本性、本能就有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名实相般若”,实是真实,决定不是虚妄的。这个意思就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是真实的,般若不是虚妄的;这一种能力是真实的,一切现象是虚妄的。这都是讲它的本体,讲它的理体。“就作用曰正智,即观照般若”。有体就有用,实在说我们在净宗法门里面来讲,它的体就是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就是照见。我们现在的心不清净,我们现在的心是被污染了,所以佛常说“五浊恶世”。五浊恶世,从事上讲是讲我们生活环境,从理上讲就是讲我们的心。浊是污染,五种严重的污染。因为严重的污染,所以这个心起作用,就起恶念,起贪嗔痴这些恶念。因为有恶念,才会有错误的行为,才会有苦报。我们现在的话叫“恶性循环”,是轮回不息的原因。清净心起作用就是正智照见,宇宙人生的真相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叫“观照般若”,观照般若是实相般若的起用。
“体用一如,觉照一体,故皆名般若”,这个要晓得,体跟用是一不是二。清净心是体,清净心起作用是照见,体跟用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的,学般若,学大乘,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
“佛为一切众生,开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众生在迷,自己心性里面,虽然本来具足、本有,但是不知道!人人的心都清净,哪个人的心不清净?真心都清净,不清净的是妄心,假的,不是真的。我们都有一个真心,真心被迷了。虽有,不知道。在不在?在。佛告诉我们,佛讲得很清楚,佛说我们眼睛看外面的色相,耳朵听音声,第一念是真心。我们眼看、耳听,第一念是真的,真心。为什么?第一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不能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没有看见。看见,清清楚楚,没有执着,没有分别,这是真心。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起分别了,这是花,这是红的、这是黄的,很美,我很爱它。完了!这就完了,堕落在妄想、分别里面去了,这就迷了。诸佛菩萨有本事保持第一念,不堕在这二念,他们的本事,他们用真心。我们第一个念是真心,二念、三念就完了,变成妄心。妄心作主,真心不管事,不起作用,这叫凡夫。能够保持第一念,就是佛、大菩萨,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人。佛把这个事实真相、这个道理跟我们说清楚,后人把佛的话记录下来就变成文字。佛当年说法那是般若,那是言说。现在记录下来成文字,就叫“文字般若”。所以文字是帮助我们开悟,帮助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真相。虽然说三种,诸位要晓得,一而三,三而一。
“3、梵语波罗蜜:义为彼岸到。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
“梵语波罗蜜:义为彼岸到”。这是印度梵文的文法,跟我们中文文法恰恰相反,我们中国人讲“到彼岸”,他说“彼岸到”,我们依原文的意思来翻,就是“到彼岸”的意思。
“所谓离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达涅盘彼岸”,这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涅盘是不生不灭,也就是一般宗教里面所讲的永生,以后再也没有生死,这叫涅盘彼岸。涅盘也翻作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灭的是什么?灭的是念头。诸位要晓得,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念头,念头有生灭,前面念头灭了,后面念头生了。有生灭就有生死,就有轮回。涅盘的意思,就是没有生灭的念头,心真正达到清净,心里头一念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真心完全现前,妄心没有了。妄心没有了,给诸位说,生死轮回就没有了,这个现象就没有了,所以叫“了生死、出轮回”。这是把这个道理为我们说出来,只要你心里头生灭的念头没有了,轮回就没有了,生死就没有了。轮回生死都没有了,诸位想想看,你还会有什么老、病?当然没有了,生、老、病、死都没有了,这些完全是真实的事实。
“波罗蜜又有到家、究竟、圆满诸多义”。这一句梵文里头含的意思很多,有到彼岸、到家。到家是指功夫做到圆满,我们称“到家”了。像这几天我看到这边许许多多名书法家写了很多字,字写得很好,“某人这个字写得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印度人叫“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家了。画画的功夫,画到最好就是到家了。你会炒菜,炒菜炒得功夫好,色香味具足,也叫波罗蜜,到家了,功夫到家了。它有究竟圆满的意思,称为“波罗蜜”。
“10、经:具贯摄常法四义,常则三世不易,法则十界同遵。又有径义,修行成佛之路径。”
“经”字是通题,凡是佛所说的一切法,都称之为经。经有很多意思,这个地方只举出最简单的四个意思,这是通常一般所讲的“贯摄常法”这四个意思。第一、“贯”,是贯穿的意思。同学们也许看过佛经的批注,古人的批注在经的前面都有科判,表解一样。再大部头的经,科判都判得很细密。像我们常见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部头很大,它的科判、表解就有厚厚的一册。更大的,像六百卷《大般若》,分量大,它的科判,这么厚的本子有好几本。我看到之后,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科判是解释经的,从科判里面去观察,才能够发现佛经不简单。真正做到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加一个字,累赘,可以删掉的;少一个字,它的科判就断了,就连接不上,看出章法结构的严密,这是科学的方法。从章法结构就能够看得出它思想的细密,条理整整齐齐,丝毫都不乱,这是贯的意思;好的文章能够符合这个标准。像现在一般报纸杂志里面这些文章不行,那个文字删掉一句、删掉一段没关系,意思还不会错;再添一点也没关系,可以增减的,这就是不能符合贯的这个标准。我们读中国的古文,古文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第二、“摄”。摄就是能够摄受人心,这就比较难了。这个意思浅而言之,就是你读了之后是欲罢不能,好象磁铁一样,它能够吸引,它有这个力量。诸位看报纸看一遍,我想不会再看第二遍,那就是没有摄受的能力。好的小说,像中国古时候的四大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这是中国四大名着,你看一遍,还想看第二遍;但是你看十遍、二十遍以后,不想再看了,它的摄受能力只有这么多,就不想再看了。但是如果你读四书五经,那个摄受的力量就强,可能从你小时候念起,胡须都白了还念不厌,愈念愈有味道。换句话说,这种能力可以摄受几十年,让你一生都不会厌倦;每读一遍,有读一遍的味道,这个力量就大,所以称之为经。佛经摄受力量超过世间的典籍,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成佛,这一部经都念不厌,这个摄受力量太强大了。佛门的典籍,任何一部经论,都有这个摄受力量。读的遍数愈多体会愈深,我们通常讲悟处。他为什么喜欢读?每一遍有每一遍的悟处,充满了法喜,他才不会厌倦,愈念愈欢喜。
第三、“常”,“常则三世不易”。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晓得佛讲经,距离我们现在,依照中国人的记载,老一辈的大德们,像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谛闲法师,他们都采用中国古代的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三千零二十二年,外国人讲是二千五百多年,我们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到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相差几乎有六百年之多,实在讲现在无法考订,除非让释迦牟尼佛再来,向他请教,否则的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找到证据,谁也不能够否定谁。这些争论我们都把它舍弃掉,没有关系,时间是假的,空间也不是真实的,何必去计较?佛法重在行门,自己真正心清净了,真正开悟了,那才重要,其它的东西不重要。三千年前讲的这些道理,现在还可以用,三千年前讲的方法现在也适用,这就是“三世不易”。我们世间有许多典籍,就没有办法超越时空。现在有用,过几年就被淘汰,就没用了。佛的典籍、教训永恒不变,万古常新。
第四、“法”,“法则十界同遵”,法是讲修行的方法,破迷开悟的方法,修行证果的方法。十法界的众生,十法界里面包括佛法界,佛还需要吗?佛要!因为佛里面,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佛,我们要搞清楚。天台家判教,有藏、通、别、圆,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还要修行,圆教的佛才是究竟圆满。我们讲十法界,十法界同遵,就是讲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要遵守这个方法,遵守这个原则,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这样才称之为经,经具足这四个意思。
“又有径义”,径是路。经是“修行成佛之路径”,径有道路的意思,是成佛之道,我们要循着这个道路,才能够超凡入圣。经还有镜的意思,就是照脸的镜子,有这个意思。读经,要以经典的道理,经典里面所讲的标准,跟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对照对照。用经典照照自己的心,我们的心清净不清净?善良不善良?经典是一个标准。经题的意思就讲到此地。合起来说,这个经题就是:像金刚一样坚固、锋利、光明的究竟圆满的般若智慧。佛说这部经,希望我们都能够因世尊所说的金刚般若,开启我们自性金刚般若的智慧。我们这一生一定过得非常的幸福美满,而且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超越三界六道。往后决定是往成佛之道迈进,以至于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是佛说这部经的意义。
◎判教
判教的意思,这是祖师大德们,将世尊过去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加以整理,辨别浅深大小,便利于后来的初学,有一个次第可以入门,所以就有判别教相。正如同我们现在的学校,给学生编排课程标准,是同样的意思,这个科目应该编在第几年、第几个学期,有这个意思。佛法虽然有判别教相,可是我们一定要晓得,佛经不同于世间学校的教科书。为什么?世间的书籍确实有浅有深,浅的不能深,深的不能浅,所以排定课程标准比较容易。而佛法里面的经典,特别是大乘经,经文含义是可深可浅的,初学佛的人能从这里读,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离不开。就像这部《金刚般若》一样,可以从这里下手一直到成佛还是这一部经典,这就说明佛法不可思议,可深可浅。浅的程度看,很浅;深的程度看,很深。随着自己修学,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看到这个经典愈看愈深,愈看愈不可思议,这是佛经跟世间书籍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判教,祖师大德也是一番苦心,
“3、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贤首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
“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这在《华严经疏钞》里面看到的,贤首、清凉大师都是生在那个时代,那个时代判教的风气非常盛,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澄观大师所引的,诸家都能够见得到。但是唐以后,这些各家判教的,可以说都衰没了。“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这两家传下来了,为什么?这两家判得最好。所以后来的学者、研究经的人、讲经的人,不是依贤首就是依天台,而到今天可以说依天台是最多,依贤首的不多。这里面也有原因:天台家的判教简要详明,贤首虽然判得很好,比较复杂。贤首用十门开启,就是介绍全经的概要,他用十个科目。天台用五个科目、五重玄义,五比十就省一半,所以后来的人取天台的很多。
“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藏就是小乘,小乘为什么用藏?小乘也有完整的三藏,它有经藏、律藏、论藏。通、别、圆都是大乘,通是大乘的开始,前面可以通小乘,后面通大乘,是大乘的开始,也就是大乘里面浅显的。别教就比较深,是大乘里面比较深的,它是不通于小乘,纯粹大乘。也可以说,藏教浅,通教有浅有深,别教有深无浅,圆教是一切圆融,无不通达。天台家将大小乘佛法是这样的区分。
“贤首”就是华严宗,“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五教里面,小教跟天台家的藏教相同,始教就是天台的通教,终教就是天台的别教,而将天台的圆教开为顿、圆两种,天台是把顿包括在圆教里面。由此可知,两家在名称上不一样,意思内容方面来讲,没有太大的差别。这些常识,常常研究经论、古德注疏一开端,都说得很详细,我们看看各家对于本经的判法,他们判得都很有道理。
“4、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江注判此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
“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天台宗判“金刚经”属于通教,但是它也有别教的意思,也有圆教的意思。这个说法,这个经里面有通、别、圆,岂不就是有深、有浅?浅的人读起来浅、不难懂,深的人读起来意思很深奥,可深、可浅,确实如此。本经前半部,浅的人看到浅,深的人看到深,后半部唯深无浅,确实它有深度,没有浅显之处,所以判得很好。“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这就说明,为什么他把它判作始教、判作通教,大乘的开始,因为经上说得很清楚:“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换句话说,必须离四相才是菩萨,那要是刚刚离四相成菩萨,这是初级的菩萨,这就是始教的菩萨,所以它意思有浅的。到《金刚经》后半部,不但四相要离,四见也不能有,不但诸相没有,能证的心也不能有,不但能所没有,佛法也没有,那是深到极处,完全是圆教的教义,所以判作“亦通于圆”。这是古大德对本经的判法。
摘自净空老法师《金刚经讲义节要讲记》
❼ 人为什么要念佛佛是什么念佛有何用是佛需要我们念他吗念佛对佛有什么好处吗
佛是什么?佛是众生的觉性,没烦恼忧愁的清净心,即佛性。能够彰显佛性的众生就是佛。这个佛性,人人具备,人人都是佛。只是人们执着于五欲六尘,被自己贪嗔痴心障碍了本具的佛性,也因此产生诸多烦恼痛苦。贪婪心让人失去理智,嗔恨心让人失去冷静,愚痴让人失去了对善恶的正确判断。如是迷惑颠倒,苦苦相循。
那么,为什么念佛?就是让大家唤醒内心的觉性,不再执着于贪嗔痴,远离一切分别妄想,以解脱智慧,重现本具佛性光辉,清净自在,不复烦恼痛苦。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不是我们之外还有一个佛的人物,人人皆具佛性,人人本自成佛。所以我们念佛,不是有个佛需要我们念他,或对哪个佛有好处。念佛就是念我们的清净心,大家天天都念佛,就不会再起贪执财色名食睡的妄心,在工作生活中就会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以一个明朗的心情、健康的思想投入充满希望的生活当中。
❽ 念释迦牟尼佛起到什么作用
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可以起到:1消除业障;2增长智慧;3积累福报;4与佛建立感应。——不止是释迦牟尼佛这样子,阿弥陀佛啊、药师佛啊,所有佛菩萨的名号都有这个效能。
❾ 慧佛草的价格
1200元一箱,我们身边就有一个领导家的姐姐,乳腺癌晚期,已经在家等死了。后来一次吃饭刚好谈起幸福草,这位领导也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买了五箱回去给他姐姐喝了,喝了3天之后,他姐姐居然说肚子饿了要吃饭。后来身体慢慢好起来了,现在天天在楼下跳广场舞,已经有3年了。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人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