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提升幸福感
人生在世都在追求幸福感,可是人都是不知足的,有了幸福感还不满足,又想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这个很简单,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没有在意,上帝为你关上了一道门,必定会为你打开另外一扇窗,在饿的时候有香喷喷的饭菜吃,在落魄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炭,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很幸福的,只要细细体会就能感受得到。
幸福感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发生事情先别着急生气,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像很多家庭都有小孩,调皮捣蛋的小孩很让人头疼,但是你换一个思路,孩子给家里带来了欢声笑语也是一种幸福,有时候孩子帮忙只会帮倒忙,那是因为他们还小,但是他们有一颗帮大人干活的心也是一种幸福感。
‘贰’ 怎么获得幸福和快乐满足感
幸福感是个体基于自身的满足感和安全感而在主观上产生的愉悦的情绪,心理专家认为幸福感并不是短暂的情感体验,而是在内心形成的长久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幸福感的增加很多时候和财富没有关系,而是受身体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想要获得幸福感,我们必须做到知足,不能盲目的去进行追求,减少欲望的产生,当你用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你就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心理学家认为外在的行为会影响个体的心理,总是产生积极的行为,可以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的。
一、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
积极的情绪使人能够奋进,而消极的情绪会让你变得被动,并且将所有的事情都往坏的一方面想,这样会让你陷入一个黑色的漩涡,无限的循环下去。想要变得愉快,就需要个体看待事情,要从积极的一面进行思考,积极的思维模式能够让你消除悲伤的情绪,促使你增加勇气和信心,将大事情变成小事情,不要让任何事情影响内心的平静。
二、帮助他人做一件小事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14天就可以治疗人们的抑郁,只要你坚持14天,每天去帮助他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可以。其实帮助他人,不仅能够改善抑郁的情绪,还可以提升幸福感,优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为他人服务,不仅可以提升内心自我价值感,也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不信的话可以去尝试一下。
三、提升自信心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就代表他拥有足够的勇气,不会惧怕身边任何情况的发生。因为坚定的内心,会帮助他走出任何困境。自信的人内心充实,欲望的产生就会变少,因此总是能够感受到安全感和满足感,幸福感自然而然的就提升了。并且内心足够强大的力量,可以提升个体的精神面貌,促使个体更加的积极和主动。
四、放松心情,告别压力
面对社会残酷的竞争,以及家庭繁琐的小事,我们很少能够体验到幸福的感觉了。其实在身边有许多让你感受到幸福的事情,只是被压力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我应该做的就是,用合理的方式去释放内心的压力,例如听听轻音乐、或者通过静静冥想的方式,去享受平静的时间,告别烦恼。
五、保持笑口常开
心理学家认为经常保持笑容,更能够在大脑中引起幸福感。脸上常挂着笑容,能够在心中暗示个体要更加积极的生活,会促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以及行动。当个体本身变得充满了正能量的时候,就会无所畏惧,更加能够顺利和快乐的生活。
‘叁’ 结合教育管理实际谈谈如何培养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幸福感
教师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及培育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正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学校和社会就应该更关注教师最深层的心理,让教师这个阳光下的职业真正体现出阳光的一面。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感受到幸福,幸福的教师比不幸福的教师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和成功。一个没有幸福感的教师是无法给予学生充足自信的。研究教师幸福感、探讨培养幸福感的途径和方法关乎整个民族的命运发展。
在当代素质教育背景上,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对教师主观幸福感进行系统研究,明晰其内涵、特征及发展规律,是对教师发展和教师培养理论的丰富和建构。
针对中心城区边远学校教师的生存状况和专业发展实际,探索教师主观幸福感培养有效途径和模式,促进情感内化,改变教师行为,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发展实践模式,为学校教师的校本培养提供鲜活的经验。
通过教师幸福感的培养,克服职业倦怠和新课程带来的焦虑,改善学校教师的生存状态,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推动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我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教师主观幸福感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SWB)作为心理学专门术语,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因而,SWB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Diener 2000)
2、影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国外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于探讨个人气质特征、认知方式、目标、文化背景、适应、应对策略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内学者在对主观幸福感进行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更多地自下而上,探索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如郑立新和陶广放认为,影响个人生活满 意度的因素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特质、价值观念,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取向等与认知有关的因素,客观因素包括个体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自身健康情况、个人和家庭经济收入等,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综合各家观点笔者认为影响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以下四个主要因素:
2.1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教师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领导、同事、朋友和其他方面(如亲戚、家庭、社团等),这些社会关系有重要的社会支持的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给个体物质、信息和精神上的帮助,增加其归属感、愉悦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行为模式,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2.2个人应激水平
面对不同的困难和压力,个人的应激水平不同,因而内心体验也不同。刘仁刚和龚耀先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应激水平尤其是抑郁显着相关,抑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情绪因素,或者说不幸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抑郁,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对正性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2.3价值观念和健康状况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为个人自认为正当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张河川和李澜仙的研究发现,影响高校中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职称、成就和工作条件,且男性显着地比女性在体现自身价值的职称、成就和工作条件中有更高的期望值,与该人群不适应、焦虑、敏感、愤怒、紧张精神症状之间有较高的相关,且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在个人的生活中,身心健康是基础,而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个人生活质量高的标志,体现了现代人重视自我实现的新观念。
2.4专业因素
个人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也会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对教师的调查:教师工作感到累的程度和工作感到压力大的程度分别要占七成以上。而教师工作的幸福感和自我发展的满意度不到两成。他们常认为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与流程的不合理,对自身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对薪酬待遇不满意,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等等。表现
‘肆’ 关于“心理学上的幸福感”的论述
幸福感是个体对幸福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所以又称主观幸福
感。主观幸福感并不是纯粹主观产生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幸福条件
的反映。如果离开一定的客观存在的幸福条件,如物质生活条件、精
神生活条件等,是难以产生主观幸福感的。但由于个体的状况千差
万别,包括年龄、经历、需要、欲望、知识结构、性格、素养、兴趣、爱好
等方面的差别,因而面对同样的幸福客观条件,主观幸福感是不同
的。也有的人缺乏客观条件也能产生幸福感,原因是有的人欲望不
高,容易满足,有的人则是一种幻觉,甚至是病态。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感受呢?它应该包括:
满足感——理想和目的得到实现,欲望和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心满意足的感受;
成就感——事业有成,实现了自我价值,满杯豪情,无愧人生;
轻松愉悦感——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心情舒畅;
怡然自得感——心境平和,安祥恬适,自娱自乐;
和谐欢乐感——与家人、友人和谐和睦相处,欢声笑语,屈膝畅谈,乐在其中;
心旷神怡感——面对绿水青山,良辰美景,陶醉超然;等等。培养主观幸福感
“幸福是什么?”就像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小男孩得到奥特曼玩具、毕业生找到工作、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都会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可对幸福的感知却不是这么简单。
物质富足并不代表幸福
据教育部发布的《当代
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研究》显示,在全国20个省市40个城乡的居民中,只有44.9%的被访者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但有62.3%的被访者“有时”、“经常”甚至“整天”感到焦虑不安。此外,纵观2003至2005年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对幸福度的调查显示,我国居民对自己总体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幸福指数正逐年下降。
看到这些数字,我们不禁迷惑,当初曾有多少人幻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而时至今日,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不要说电话了,就是手机也已进入了智能时代。可人们幸福感和满意度却在下降。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是因为工业社会的加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压力的增强,而个人的压力越高,幸福感就越低。现在职场的关键词,如“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无不是焦虑与疲惫的代名词。
主观幸福感帮我们确立目标
在心理学上,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乐观的态度。 换言之,幸福就是要培养体验快乐、知足、感激等情绪的能力,并确立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如,一位太太买到了梦想已久的房子,可当她听到亲朋好友买了更大的房子,她的幸福感就骤然降温。一天,孩子问她,“什么是幸福?”她说:“你有爱你的爸爸妈妈,这就是幸福!”女儿又问;“妈妈幸福吗?”她顿悟了,其实幸福就是拥有的一切以及能够实现的目标。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教授施奈德研究发现,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更能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就是学会多看看身边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凯斯就主观幸福感提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心灵旺盛与心灵枯萎。心灵旺盛指人有能力创造或维持主观幸福感。心灵旺盛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生活感到满意,感到生活有意义,自己有能力战胜压力。心灵枯萎的人则相反。
主观幸福感让人内心平静
2000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上海青年陆幼青,在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后,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人生的最后100天中,把对人生的感受陆续在网上发表。陆幼青妻子时牧言说:“我先生有一句话写得特别好—— 生命因为有结局才绚丽。”陆幼青即使到了人生的尽头,仍然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并竭力维持着这份幸福,这是对主观幸福感最有力的诠释。
“我们虽不能改变压力,但能改变对压力的态度。”下面10个方法会帮你增强主观幸福感。学会多笑,假装快乐,也就真的变快乐了;学会忘记,尽量将烦恼驱除出大脑;学会幽默,发现快乐,从容面对生活的烦恼;学会模仿,寻找生活中的乐观高手,以此为榜样来改变自己;学会应付,问题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增强自信,在生活中寻求成功体验;增强交往,多与人分享苦与乐;增强运动,多锻炼身体,在文体活动中化解烦恼;增强兴趣,增强生活的乐趣;神交古人,寻找古今中外的乐观高手,阅读其传记来改变自己。
‘伍’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为获得幸福,你认为需要采取哪些策略
第一层:情绪体验。人们普遍认为幸福是一种积极状态。
第二层:生活满意度。
心理学家们常说的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组成部分便是“生活满意度”。当有人问你“总的来说,你的生活有多幸福?”或者“总体上,你对你的生活有多满意?”的时候,涌现在你心中的便是这种感受。
第三层:包含广泛的人类美好事物以及个人潜能的实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经历心流、拥有目标感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遗憾的是,它回答不了一个人应该有什么目标或者心流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一段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个人旅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
改变关注对象
那些真正幸福的人,关注的实际并不是自身幸福。他们往往在追求其他事物的道路上意外地找到了幸福。
相反,过于关注自身幸福,我们会不自觉地注意到那些缺憾。“需要问自己是否幸福,就意味着此时你并不幸福。”
宗教信仰也能让人与超越自身的事物联系起来。有许多证据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身心会很健康。
‘陆’ 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增加幸福感的行为
生活中能提升我们自己幸福感的事情有很多,比如旅游、做自己喜欢的是事、尊老爱幼、和自己的同事朋友打好关系。
总之在生活上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遇到挫折不要轻易放弃,要勇于挑战,勇于奋斗,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优秀,这样既能充实自己,也能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幸福是自己创造出来,并不是凭空而造的。只有自己去改变去尝试,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柒’ 如何提高大学生幸福感
如果永远和别人攀比,那么就永远不会产生幸福感,因为总有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好,总有人比你快乐,幸福感来源于艰苦奋斗,努力之后得到的收获,不论收获是大是小,都是自己从失败和挫折当中获取的,因此,只要我们确定自己的目标,不断的进步,我们就能不断地获得真正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