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南龙湖华夏幸福什么情况

南龙湖华夏幸福什么情况

发布时间:2022-10-09 00:09:36

A. “三道红线”试点房企:拿地金额受限有房企已超标

深处监管深水区的房地产行业隐现着新信号。

据市场消息,被纳入“三道红线”试点的几十家重点房企,已被监管部门要求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这一比例限制不仅包括房企在公开市场拿地,还包括通过收并购方式获地的支出。

“这不是一个新政策。”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从去年参加过“三道红线”相关座谈会的一位房企人士处获悉,去年“三道红线”监管政策推出后,监管层就提出重点监管“买地金额超年度销售额40%”房企,之后通过动态监管,要求重点房企每月报送相关监测数据。

“现在每月上报的监测表中还要报送拿地信息,包括拿地额在销售额中占比。”该房企人士称。

“三道红线”首批试点企业的一位人士表示,“现在都是以收定支,房企大都是这么做的。”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监管思路并不意外,近日高层已不断释放出加强房地产融资端监管信号。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指出,“要牢牢抓住房地产金融这个关键,严格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

这日,住建部相关领导亦表示,“下一步还将加强房地产金融管控,完善房地产企业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加强住房、土地和金融信贷政策协调”。

一系列“负面”消息下,7月26日,房地产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多只地产股下挫。

  “重点盯三个维度”

2020年8月底,住建部、央行在京召开房地产企业座谈会。会议指出,为控制房地产企业有息债务增长,设置“三道红线”。参与此次座谈会的12家房企成为首批试点企业,分别是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发展、新城控股、中海地产、华侨城、绿地控股、华润置地和阳光城。

2020年最后一天,有关部门再次召开关于“三道红线”座谈会,表示将对试点企业扩围,数量可能会从12家扩大到30家。恒大、融创、阳光城、碧桂园、万科5家企业参加了第二次座谈会,此外还新增了华夏幸福、金茂、世茂、招商蛇口、龙湖等房企。

“三道红线”下,房企纷纷将“零踩线”、降负债列为头等大事。但同时,不断有市场人士担心,融资新规虽能有效控制企业表内财务杠杆,但房企仍有可能通过表外负债方式获得外部资金;此外,房企采用联合营模式的大部分重要信息并未公开披露,有可能加大市场评估开发企业真实信用指标的难度。

尤其在首批集中供地中,开发商多“马甲”拿地、利用收购并躲避监管的现象不断被媒体曝出,部分头部房企激进拿地的情况也引发监管层注意,监管开始升级。

据一位券商人士透露,今年监管部门对于“三道红线”试点房企重点盯上了三个维度,一是当年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过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二是过去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不能连续为负;三是每月上报商票数据。

就在6月30日,央行等监管部门将商票数据纳入监控范围,要求房企将商票数据随“三道红线”监测数据每月上报。现在,拿地数据也被纳入房企每月须上报的监测报表中。

40%拿地金额占比上限,在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大大限制了房企运用财务杠杆和高周转来做大规模回转空间,对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负面影响也是必然的,但总体而言有利于房企财务运行与现金流回归到安全稳健区间。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该政策对热点城市影响比较大。开发商拿地开始回归热点城市,特别是龙头开发商对“两个集中”供地模式下热点地块争夺非常激烈。部分开发商还有做大规模动力,有些企业冲千亿、冲万亿企业积极性很高,对这部分企业影响也比较大。

  这些房企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已超40%

中国房地产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买地金额不得超年度销售额40%上限,2021年上半年拿地30强房企中,有12家已经过线。

一类是“零踩线”央企国企队,它们资金充裕,成为此轮拿地主力,如招商蛇口、华润置地、越秀地产、建发房产。

上半年国企央企中拿地最为激进的是越秀地产。根据克而瑞数据,前6个月越秀地产实现销售收入487亿元,却豪掷436亿元用于拿地,拿地销售比高达89.5%。

4月26-27日,在广州的集中供地中,越秀地产一次拿下8幅地块,拿地金额为171.97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

2021年越秀地产销售目标为1122亿元,以此计算,其全年拿地金额上限应为448.8亿元,这也意味着即使完成全年业绩目标,下半年不再拿一块地,越秀拿地销售比依然超标。

在几个月前的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越秀地产地产副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林峰透露,公司今年计划买地金额将达到52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较大投资力度。

建发房产、招商蛇口以及华润置地上半年拿地销售比分别为70.6%、50.9%和50.2%,亦均超标。

上半年,建发房产实现销售收入934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59.2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70.6%。且建发房产频繁高溢价拿地、夺地王,其去年才突破千亿元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建发房产在去年也频繁高溢价拿地,此前也曾多次拿下“地王”。在追求规模的同时,建发房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建发房产没有单独上市,但以建发股份数据来看,2020年建发股份经营性现金流净额97亿元,同比降低13.34%。2021年一季度,建发股份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162.3%至-407.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0.6%。

一位房企人士称,此次监管层再度明确累计权益拿地金额不能超过累计权益销售额的40%,预计这些企业后期会适当降低拿地力度,以达到40%标准。

另一类则是不惜冒着“踩线”风险,也要冲刺规模的房企,这部分占了多数,如卓越集团(拿地销售比93.8%)、绿城中国(65%)、中骏集团(57.9%)、中交房地产(52.1%)、新希望地产(52.6%)、融信集团(45.3%)、雅居乐(45%)等。

拿地销售比最高的是卓越集团,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683亿元,新增土地价值640.6亿元,拿地销售比高达93.8%。

上半年,卓越集团在北京狂揽四幅地。其中,5月11日,卓越联合体拿下的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地块和东小口地块,未来地块售价上限为6.3万元/平方米,但该地块竞拍后楼面价已经高达5.32万元/平方米,中间只有不到1万元价差。

据媒体报道,2020年11月,卓越集团高层在内部会议上提出,两三年内希望能做到行业TOP20。除了规模诉求,冲刺香港IPO也是卓越凶猛拿地的一个重要原因。

绿城中国今年上半年拿地888亿元,占当期销售额比重为65%。2020年,绿城就在土地市场频频拿地,对于规模拓展野心可见一斑。有分析称,绿城中国优势是第一大股东中交集团央企的信用背书,为其在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

截至2020年底,绿城中国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分别为66%和2,已符合监管要求;但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71%,仍“踩中”一道红线。拿地销售比超过40%的雅居乐,同样“踩中”一道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拿地销售比达52.1%的中交地产已脚踩“三道红线”。数据显示,其2020年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4%,超出70%的红线值;净负债率为296.4%,同比上升146.2%。

相比之下,之前一些参加过“三道红线”座谈会的标杆房企则从拿地百强榜上“消失”了。债务压力下,为达到国家对“三道红线”要求,他们不得不收缩拿地,甚至通过降价促销、甩卖资产等方式来改善财务状况。

无论是在某指院还是克而瑞发布的上半年拿地百强榜中,中国恒大均未能上榜,进入榜单的最低门槛是37亿元。这意味着中国恒大2021年上半年在土地市场上几无收获。

去年刚刚跨过3000亿元销售规模的世茂,上半年拿地金额也不过74.8亿元,与其过去几年高扩储的态势画风变化略大。此外,中南置地、阳光城、雅居乐和佳兆业等房企上半年拿地规模也明显降速。

分析人士预计,(40%拿地销售比)政策落地后,预计第二批集中供地热度会降低,整体土地溢价率会走低。

B. 华夏幸福濒临破产,环京的房子还能买吗

1


当泰禾还在天台要死要活的,在旁边一直不吭声的大块头华夏幸福突然先跳楼了。


“环京之王”华夏幸福2月1日晚间公告称, 发生债务逾期涉及的本息金额为52.55亿元,但公司的可动用资金仅为8亿。


“环京之王”已经大到不能倒,至少对于廊坊来说不能倒。有监管部门排除了公司破产的可能性,要求其偿还其债务,除非该公司无力偿债。


华夏幸福面临流动性问题,上周开了第一次债委会会议,阵容超级豪华。


平安集团和工行 作为债委会主席和副主席,参会人员包括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局长孙天琦、银保监会创新部副主任黄晋波、证监会债券部主任陈飞、河北省委常委、人行金融稳定局、银保监会、廊坊市长、河北银监证监、王文学及230多家金融机构代表,监管机构、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债权人、债务人悉数到场,还有金杜律师事务所。


中国平安和工商银行是华夏幸福最大的两个债主,金杜律师事务所是破产重组专家。


华夏幸福的股票已经停牌,股价不到2018年峰值的1/3。



据华夏幸福最新公告显示,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华夏幸福 计息负债超过2000亿元 ,自2020年第四季度至今,华夏幸福 到期需偿还融资本息金额559亿元。


2


华夏幸福到底是环京经济的必然结果还是房地产调控的牺牲品?


华夏幸福董事长王文学总结华夏幸福的危机原因主要有: 一是错误研判环京形势,环京住宅量价齐跌,四年累计影响公司回款超1000亿元 ;二是新拓展区域尚在培育,效果不及预期(长三角大湾区);三是前期扩张激进,管理不精细,公司计划超越实际能力,经营不效率,考核机制不健全,抓规模不重效益。


这并非华夏幸福第一次危机,两年之前,环京开始房地产调控之后,华夏幸福就遇到了巨大的问题。2018年7月和2019年2月,平安资管斥资180亿元,两次入股华夏幸福,并以25%的持股比例成为第二大股东。靠着平安爸爸,华夏幸福又撑了两年。


努力“自救”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对华夏幸福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根据报道为最高95亿元人民币(15亿美元)的有条件的财务援助。


华夏幸福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报告期内 房地产储备主要集中在固安区域、霸州区域 、涿州区域 、大厂区域、香河区域等环京区域。


2016年,华夏幸福创造了1200多亿销售额的神话,头一次成功跻身房企TOP10榜单,以第8名超过绿城、华润、龙湖的排名。


华夏幸福的经典IP是“孔雀城”,笔者看过几个环京的“孔雀城”,大多位置偏僻,并不在县市的中心,有的甚至道路还没通。这些小区品质尚可,绿化优美,但密度较大,别墅楼盘像是略带土味的欧式小镇。



2017年楼市见顶之后,北京开始强有力的调控房地产市场,环京各城市也逐步全面限购,环京楼市立刻进入冰冻期。 华夏幸福用“分期付款,三年网签”的方式来促进销售,到期不能网签可以选择退款 。寄希望与三年之后限购放松,购房者可以网签,如果政策不放松,那也可以占用客户资金三年。在“房住不炒”基调下和环京疲弱的楼市中,这样的 游戏 终于玩不下去。


跟环沪和环深完全不一样,北京周边都是一群穷亲戚,环京都是三四五线城市,北三县也就是小县城水平。环京的房地产市场,如果不靠外地人,根本撑不起来,除了燕郊还有点活力,其他城市的楼市都死气沉沉。


没有了投资客和外地的购房人,孔雀城根本卖不出去。



“环京之王”的救赎看起来困难重重,除非放开限购。但从今年的房地产调控基调来看,放开限购根本不可能;放开落户也没什么吸引力,还不如去天津落户。


当北京自豪的成为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却发现四周的亲戚都快饿死了,本来预期环京应该承接北京减掉的产业和人口,结果大部分去了南方。


3


“鬼城之王”


跟所有其他的开发商都不同,华夏幸福创造了独特的模式,华夏幸福从来不说自己是房地产开发商,而是“ 产业新城运营商 ”。


华夏幸福一直走“住宅+产业新城”路线,深度捆绑地方政府。华夏幸福提供规划设计、产业发展、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建设、综合运营服务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地方政府则主要提供土地,并对项目进行监督和审批。

产业新城模式的好处是,华夏幸福能够以极低成本拿到园区周边大量土地,依靠卖房获得较高的毛利率 坏处是投入时间太长、需要巨额垫资、回报周期遥远,使得公司现金流长期紧张。

华夏幸福在环京区域开发运营多个“孔雀城”时,住宅获得的现金流投入到产业园区建设中。销售额持续高增长时这种运营模式没有问题,但在“房住不炒”大背景下,2017年起环京楼市因限购加码迅速降温,其商品房销售遭受重挫,现金流骤然紧张,风险就这样埋下了。


华夏幸福号称为城市导入产业集群,对地方政府吸引力很大,然而大多数产业园都是挂着牌子的空城。雪球上有人专门去探访华夏幸福在全国各地的产业园,大部分是空城,入驻的公司仅仅挂个牌子的比比皆是。在华夏幸福最为成功的固安产业园,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有人放出无人机观察,本该18:20下班高峰期的固安航空产业园,漆黑一片。



固安产业园和孔雀城的住宅距离天安门仅仅50公里,比北京的很多地方距离天安门都更近,如果仅看地图,真是“性感无比”。


华夏幸福号称“产业新城运营商”,既然是“新城”,自然是远离成熟城区的,在荒野之上开展“造城运动”,披着产业的外衣做房地产,建造了一个个鬼城。跟激进的泰禾不同,泰禾的土地储备基本都在一二线城市的优质地段,土地价值极高,而华夏幸福很多楼盘都建在荒郊野岭。



过去几年,我们从来没有推荐过环京的房产,哪怕环京楼市每年都在固定传播谣言,比如并入北京,比如放开限购等等,我们从未动心过。 只要一天不真正放开限购,环京房产就毫无投资(投机)价值。


当潮水退去,才能看出谁在裸泳。


华夏幸福还有人来解救和买单,但买了华夏幸福楼盘的新业主们,还能幸福吗?

C. 郑州南龙湖未来归属

法律分析:在2013年之后,郑州又开始发展航空港区(原本行政归属为新郑),航空港区在新郑市的东部,龙湖镇在新郑市的北部

法律依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试行“标准地”出让制度的实施意见》

三、主要内容

《实施意见》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明确了“标准地”改革的基本原则。“标准地”改革工作坚持“配置市场化、亩产论英雄、改革提速度、过程全监管”的原则,发挥市场在土地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单位用地税收等指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审批流程实现“拿地即开工”,强化监管确保约定指标如期实现。

第二部分明确了“标准地”的基本概念。“标准地”是指符合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定区域内,在完成矿产压覆、地质灾害、节能、水土保持、地震安全性、雷击风险评估及环境评价等区域评估的基础上,带着准入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产出、容积率、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比例、建筑系数、绿地率、能耗标准、环境标准等控制性指标进行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

第三部分明确了“标准地”实施范围和目标。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和省级产业集聚区等区域范围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新增工业用地(含新型工业用地),2020年开始试行“标准地”模式出让,自2021年起每年30%以上实行“标准地”模式出让,争取今后逐年提高,并逐步探索向其他领域推广。

D. 直面疫情挑战:上市房企战“疫”面面观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研究员 赵琳祎
中房智库执行院长 柴铎
上市房企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中流砥柱,面对疫情挑战有着怎样的表现和应对,对行业发展具有风向标意义。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一个多月,企业被迫停工停产,销售停滞,资金回笼受阻。在严峻形势下,上市房企主动采取线上营销、开辟融资渠道、有序开复工等各种自救方式,最大限度降低疫情损失。从目前情况看,虽然疫情对上市房企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
一、资本市场表现:板块内部分化,物业企业被看好
受疫情影响,2月3日节后开盘首个交易日,房地产板块几乎全线跌停。随后股市进入修复过程,至3月4日的一个月时间,房地产板块涨幅达到12.19%,完全收复失地,其中物业管理板块上涨18.68%,住宅地产板块上涨13.44%。
从住宅板块看,尽管疫情对全年住宅销售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近期政府稳经济诉求进一步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也更趋积极,地方“一城一策”密集接力,逆周期调控力度加大。另外,住宅消费需求或因疫情而推迟,但不会消失,疫情结束后仍将逐步释放。从物业管理板块看,疫情期间,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了社区一线的防控排查和保障服务,使企业和行业的价值得到提升,疫情对物业管理板块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相比之下,产业地产、商业地产和房地产中介三个子板块受疫情冲击较大,难以回补前期缺口。
从企业层面看,上市房企多为行业龙头或地方龙头企业,资金面稳健,对疫情的抗性较好。以TOP20在A股上市的房企市值变化为例,万科、保利、招商蛇口、金地、金科和阳光城市值上涨。其中金地集团涨幅达10.86%。TOP20房企在港股上市的企业中,华润置地、龙湖、融创、世茂、金茂和旭辉的市值上涨,其中融创的市值涨幅达7.58%。
二、销售业绩表现:多数企业销售大幅下滑

2020年1——2月,受疫情影响,各地新房、二手房线下销售基本停摆,一季度的行业销售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影响。2020年1月,TOP 100房企单月实现操盘口径销售金额5097.05亿元,百强房企整体业绩规模较去年同期降低近12%。1月单月销售金额过百亿房企为14家,较去年同期减少4家。2月百强房企单月累计实现销售金额3256亿元,同比下降37.7%,增速较上月大幅下降25%。1——2月百强房企累计实现销售金额9027亿元,同比下降23.7%。
2020年1——2月,除恒大外,上市房企全口径销售额均同比下降。恒大的逆势优秀销售表现得益于其在全国范围的线上售楼、叠加前所未有的折扣优惠力度(七五折),实现了较高的业绩签约。从1——2月的累计销售金额来看,头部上市房企中,九成企业2月单月和累计业绩同比双降,七成企业1月单月、2月单月和累计业绩同时下降。从头部上市房企看,恒大2月单月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470亿元,同比增长125%,万科、碧桂园2月单月分别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285.9亿元和300亿元,同比分别减少33.8%和49.2%。
按照以往经验,1——2月是房地产企业一贯的销售淡季,销售额一般仅占全年销售额的8%左右,3月“小阳春”是房企在年后的第一个销售小高峰,销售额占全年比重大约9%左右。今年,受疫情拖累,不仅1、2月市场低迷,3月“小阳春”也将不复存在,为房地产企业第一季度甚至上半年的销售回款带来压力。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积极复工,加之较为宽松的政策持续托底,市场秩序和购房需求逐渐恢复,预计3月下旬开始市场将逐步回暖。
TOP20 上市房企2020 年1~2 月销售额(亿元)
三、拿地表现:现金充裕者伺机拿地,一二线是热点
在武汉带动下的湖北省,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中部经济起着支柱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大上市房企积极扩张中部市场,布局湖北。近三年在湖北省拿地前三名的上市房企分别为碧桂园969万平方米,绿地725万平方米,融创637万平方米。2019年,武汉销售排名前三房企分别为保利、万科、中建三局,分别实现150.7亿、150.5亿和111亿元,其中保利、万科分别仅占其全国销售的3.3%和2.4%。考虑TOP20上市房企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维持在比较安全的位置,新冠疫情突发事件对其整体影响预计将维持在可控范围内。
土地储备情况是衡量上市房企能力的重要方面,拥有优质土储的房企,即使面临资金困难,也可以通过项目股权转让获得现金流,缓解财务压力。上市房企中,土储资源比较丰富的有恒大、碧桂园、保利,去化周期较长的上市房企有远洋、金茂和华发,去化周期均超过5年,部分去化周期短的上市房企短期内有补库存压力,如新力控股。
受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及春节放假影响,土地供给减少、需求不足,2020年1月全国土地成交呈阶梯状下滑,房企拿地面积仅为74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78%,降幅明显。然而,从中长期发展看,上市房企拿地需求仍然存在,疫情结束后,房产销售将恢复,土地需求也将逐步释放。
2月10日全面复工后,各地土地市场逐步“解冻”,部分核心城市通过推出优质地块、松绑土拍限制提升市场热度。2020年以来,北京宅地成交16宗,土地出让金累计达671亿,超过去年全年的44%,多宗不限价宅地引发房企激烈争夺,以华润、绿城为代表的大型上市房企凭借资金与融资优势,表现积极。不难发现,上市房企中,拿地房企主要以资金充沛的企业为主。1月至今,拿地金额在50亿元以上的TOP20上市房企中,七成以上的企业现金与短债比例在200%以上,在手现金充裕,且净负债率大多在70%以下。
2020年2月以来,从TOP20主流上市房企土地成交的区域看,多集中于热点一二线城市。一方面,这与2019年房企拿地趋势相同,房地产企业投资布局向一二线城市回归,棚改政策的收缩给三四线楼市带来不利影响,主力布局一二线城市将是房企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另一方面,受此次疫情影响,医疗、教育资源更好的一二线城市或将更受市场青睐,规模房企投资三四线城市将更为谨慎。
总的来说,土储作为直接影响上市房企未来销售业绩的重要因素,疫情掣肘房企拿地的原因主要在于资金压力,预计疫情结束后,上市房企资金状况缓解,会进行更为积极的补仓。未来,上市房企关注的重点还是需求支撑性较好的热点一二线城市,资金压力较大的房企未来拿地会更加审慎,或将更多地采取与央企合作的方式进行拿地。
2020 年1 月全国土地成交下滑明显
四、战“疫”进行时:上市房企的“自救”策略
已有20多年市场化发展历史、历经多个行业周期的房地产行业,在应对疫情“黑天鹅”事件时,迅速采取“自救”和公益行动,通过线上营销、发债融资、有序复工等举措努力减少疫情对经营活动的负向影响,同时,上市房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疫情捐款捐物,为租户减免租金,携手中小企业共渡难关。
(一)线上营销
疫情危机下,恒大、碧桂园、龙湖、融创、金茂、华夏幸福、雅居乐、保利、华润、绿城等多家上市房企,纷纷顺应形势、加大了线上销售渠道的推广力度,通过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进驻电商平台等多种形式全面启动线上营销。其中,线上营销效果最佳的是恒大集团,该公司推出了定金低至5000元的“网上购房”活动,叠加多种优惠,短短三天时间就认购了47540套房屋,总价值约580亿元,认购最多的一个楼盘达到870套。
疫情期间,线上售楼处作为房企面向市场的唯一窗口,通过咨询预约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意向客户,对疫情缓解后房企恢复销售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房地产大宗商品交易的特点,房地产线上营销、线上售楼处短期内无法替代线下销售。目前,房企线上销售的作用更多地是培育潜在客户,为疫情后销售转化做铺垫。
(二)发债融资
刚性支出较高叠加债务到期,房企齐发新债。上市房企在销售额下降的情况下,回款不及预期,同时,房地产企业的刚性支出仍然存在,部分房企债券面临到期。克而瑞测算,64家百强上市房企(统计范围为2019年全口径销售TOP100的A股和H股上市房企)平均单月员工薪酬约2.87亿元,平均利息成本约为5.71亿元,两项刚性支出合计平均值约为8.58亿元,TOP10龙头房企的刚性支出高于平均水平,达到24.7亿元。此外, 2020年95家典型房企共有5575亿元的债券到期,1月、7月和11月为偿债的高峰,分别需要偿债616亿元、615亿元及662亿元。在目前疫情影响下,加之刚性支出较高、债务到期,部分杠杆率以及融资成本较高的房企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
疫情之下,政府方面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加之上半年通常是房企融资的窗口期,近期上市房企纷纷抢抓机会,发债融资以减轻现金流压力。1月,9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额为1810.1亿元,环比增长42.4%,同比下降14.3%。截至2月28日,房地产企业2月份合计发行信用债275亿元,多家房企发行了过去较为少见的短期债,市场首次出现“疫情防控债”。
在融资成本方面,上市房企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近日,正荣地产、华南城、当代置业、合生创展集团等多家房企宣布发行美元债,合计融资额11.25亿美元(约79亿元人民币)。其中,正荣地产、合生创展集团的融资成本在6%左右,华南城融资利率为10.875%,当代置业则高达11.6%。相对来说,现金较为充裕、热点城市土储较为丰富、负债率较低的上市房企,能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融资。
房企信用债发行额(月度)
(三)有序复工
上市房企由于项目布局较广,各地项目复工时间依赖于项目所在城市复工政策。近期,多地出台楼市支持房地产企业复工,厦门、广州、苏州等多地政府发文,通过简化审批流程等方式支持建筑行业复工复产。从城市看,重庆、昆明复工最早,而太原、黑龙江、郑州、湖北等则将复工时间推迟到3月之后。
多数上市房企执行与当地政府复工时间相同的安排,已逐渐复工。然而,由于农民工尚未完全返程,项目层面开工暂时无法得到保障。根据交通运输部预测,农民工返程客运量总共约为3亿人次,2月中旬返程约8000万人次,2月底将要返程约1.2亿人次,3月后预计返程约1亿多人次。预计疫情对上市房企项目开工的影响,将在3月农民工大量返程后结束。
竣工方面,从房地产行业惯例来看,大部分房企或施工单位过去几年都在元宵节之后复工,另外,项目竣工由于涉及结转,一般在四季度尤其是12月尽量竣工,1——2月本身竣工不多。因此,疫情对竣工的影响相对销售端而言较小。
(四)减免租金
疫情期间,商业地产人流骤减,相关企业销售额下跌至几乎为零,租户租金支付压力较大。在各机构倡议及行业领军企业的带动下,多家上市房企主动减免租金,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品牌商、商业运营商共度“寒冬”。其中,万达商管对所有万达广场商户租金及物业费实行全免政策,预计将减免租30亿——40亿元,万科商业对旗下在营全部自持商业项目商户将减半收取租金,龙湖商业对旗下商场的所有商户租金费用减半收取,预计减免67天租金损失将达5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房企为商业地产商户免除租金物业费等逾百亿元,此举对于资金流濒临断裂的中小租户有“雪中送炭”的作用,也为疫情结束后商业地产的恢复做好了准备。

结语:当前行业总量下行,竞争激烈,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行业内企业分化。对于上市房企,此次疫情是对其资金实力和应变危机能力的考验,销售额下降、刚性支出高、债务到期或使房企面临现金流压力,开工停滞可能导致后续供货不足。同时,危中蕴机,也有不少房企通过发债缓解资金压力,现金充裕的上市房企拿地步伐不减,财务状况佳、现金流稳定的房企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地位。整体而言,相对中小房企而言,上市房企在疫情中的韧性更强,财务状况和运营能力更强的上市房企有望提升行业地位。

E. 又一房企“崩盘”,8天市值暴跌1839亿,楼市泡沫或被戳破,有可能吗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十年里,富人数量最多的两大行业,即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直到现在,大家都说互联网泡沫还没有破灭,因为仔细看,以苹果、亚马逊、微软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市值已经向2万亿美元的方向迈进。在中国,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接近5万亿元。我记得雷军曾经说过:“只要踩对风口,猪就能飞上天。”除了互联网,房地产行业也是创造财富的风口

现在有权威人士指出,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都存在很大的泡沫,从这些公司的市值就可以看出来。以贝类为例,利润只有十几亿。如果投入a股市场,市值可能不到500亿。现在很多专家都担心2000年的互联网和房地产泡沫会重演,当时网易的股价直接跌至每股0.10美元。

当我们看到8天内炮弹蒸发1800亿,很多人都在想炮弹会不会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而消失。其实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成员都知道自己的问题,主要是自身发展不稳定造成的。在空壳上市前夕,彭永东曾表示,空壳上市和后期发展都比较困难。事实上,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已经严重缩水。

随着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房地产行业的“红利期”已经比以前差很多,现在互联网行业也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兼顾两者的“房地产+互联网”新运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困难和障碍。

F. 2020中国房企拿地情况分析

根据中指研究院2020年7月1日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报告看,中国房企拿地主要有以下特点

当月要点:

1. 上半年拿地规模同比基本持平,6月拿地处高位

2. 拿地销售比回升,第二阵营企业拿地更积极

3. 合作拿地权益占比上升,收并购机会仍存

4. 布局重点聚焦二线,长三角仍为热点

01 上半年拿地规模同比基本持平,6月拿地处高位

2020年1-6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15169.8亿元,拿地规模同比基本持平。TOP100门槛值升至40亿元,环比增长21.2%。

图:2020年1-6月50家代表房企每月拿地总额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中指地主

杭州热度最高,中西部省会城市与城市群内热点城市颇受青睐。1-6月,50家代表房企拿地TOP10城市中,中西部省会城市占5席,其中西安拿地面积达565.4万平方米,位列第三,重庆位居第六,长沙与郑州也较受欢迎;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各有两个城市上榜,杭州位居第一,苏州、佛山均超过450万平方米,广州近400万平方米,是前十城市中唯一的一线城市。

G. 想在郑州买房,是在上街买合适,还是去南龙湖买合适

如果你想在郑州买房,个人建议在上街买。现在的房地产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在同一片地域就会有许多的房地产公司,特别是在大城市,这个竞争就越来越严重了。很多朋友想要买房子,却不知道在哪里买比较合适,这个就得根据需要具体分析了,你一般都会选择在哪买房呢?

如果你买房是为了在这里养老定居,或者是给家里的老人居住,我建议你在南龙湖买房。对于老人来说,住在商业区是一件十分不方便的事情,环境比较嘈杂不说,老人的出行也是十分的不方便,很容易就会发生意外,让做儿女的非常担忧。相反的南龙湖环境不错,车流量相对较少,很适合老人家出门散散步,偶尔买个菜逛个街。你们家买房又是为了什么呢?

H. 郑州南龙湖是卡在港区和市区之间的,它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呢对此你怎么看

我在郑州南龙湖居住啦四五年啦。我感觉南龙湖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它的前途肯定是无量的。以后它必定是郑南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郑州和港区之间璀璨夺目!对于南龙湖我经常给人家说的都是新郑南龙湖。而不说郑州南龙湖。我想这也是对对于新郑嗯尊重吧。当初买房子的时候,主城区太贵就没有买,就想着在郑州周边买吧,首先选择的就是这里龙湖镇。

从交房装修入住,已经在这里居住啦三四年啦,这四年也看到啦龙湖不断地在发展变化着,对于生活在这里,我感觉跟生活在市里面没有多大的区别的。这里出门骑行个十来分钟就有算不上大型的购物广场,但是也的确不小啦,至少比我们老家的大多啦。像龙湖万佳商业广场 龙湖商业广场 华祥商贸 锦艺城 华盛奥特莱斯 等这些大的商业广场完全可以满足你的购物需求。

I. 南龙湖的房本写的是郑州吗

摘要 南龙湖是新郑的,但新郑是县级市,据说会划入郑州这是迟早的事情,这个进度可以看看郑州四环向外延伸的速度,也是看郑州中心城市建设的进度。

J. 郑州南龙湖会划入市区吗2022

不会。龙湖单独划入郑州是不可能的,中原区也好、管城区也好、二七区也好,都是县级单位,和新郑市同级,下面都管理着很多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比如金水区下边有柳林等几个镇,柳林镇会单独成立一个区吗。不可能的。龙湖只是一个镇,相当于某个区的街道办,二者是同级的。

阅读全文

与南龙湖华夏幸福什么情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省直事业单位联考考什么 浏览:716
爱情为什么要用忠心来表达 浏览:111
易经婚姻宫动什么意思 浏览:542
公共事业服务站一般工资是多少 浏览:790
长江经济发展利好哪些上市公司 浏览:773
幸福是什么英语视频小剧场 浏览:358
2008年奥运会有哪些美女 浏览:213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哪些优势 浏览:822
爱情睡醒了英文怎么说 浏览:908
崇阳县哪里有美女玩 浏览:785
民宿爱情故事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524
鹤啸九天讲述什么时期的故事 浏览:728
部落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304
事业单位210分什么水平 浏览:207
美女家里过什么喜事 浏览:484
如何认清自己的幸福 浏览:705
欢欢秋顺讲的什么故事 浏览:751
山西省和河南省哪个经济强 浏览:944
顺德婚姻登记日子什么时候好 浏览:921
如何经营爱情良策 浏览: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