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怀疑别人啊
人活着
为了体验悲欢离合,生老病死,
为了弄明白人为了什么而活着?
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目标、欲望以及价值。
活得很累,很辛苦因为社会很不公平,
活着很无奈伤心难过要哭泣,找到事做,就不无聊
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如此: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
所以,只要努力就精彩!
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
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有奇迹
人生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
.
我给您意见,您看行吗?
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
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
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
“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
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会不好,那就不用想它,
如果还是想,那就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想它,
让自己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再有早晨醒了以后不要恋床,醒了就起来,忙起来,
推开窗,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放松全身,让自己想象成一个快乐的小天使……
3.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
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
4.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
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
5.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
6.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
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
7.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
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
8.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
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
9.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
别发愁,这个社会的和你差不多还很多,但是都快乐的生活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
只要你努力对待每件事情,对生活认真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天,
不管你的人生怎么样,我相信都是精彩的。加油吧,朋友!
.
衷心希望:幸福、快乐每一天!~
....
2. 为什么总觉得别人是幸福的
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总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幸福得多。其实你只是看到了别人风光的一面没有看到别人也有不快乐的不幸福的时候。因为你会觉得别人幸福的原因是因为你没有跟对方长期相处。所以你才会有这样子的想法。
3. 为什么我总是不相信别人,总怀疑他对我好是假的
那是你的防备心里太重,是怕受到伤害吧!和我一样呢,虽然偶是男滴。去试着相信别人吧,不然幸福会悄悄溜走的,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你这也是种不自信的表现,要相信自己的魅力有资格让别人那样对你,平时多做些能让你增加自信的事情就好了!
4. 为什么我开始怀疑所有人,感觉一切都是假的
你是一个14岁的女生,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你开始看见了人性的假恶丑的一面,让你感觉以前美好的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的事情,因为世上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这是人世间真实的模样,所以,你的怀疑是正常的,但不要因为遇见不好的,就连好的也否定了,要相信真善美也是真实存在的,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样才会生活的快乐。
5. 为什么很多人假装过得很幸福
人嘛不都这样嘛,总是在别人面前假装若无其事,假装很富有,假装很快乐,假装很幸福,其实这其中的苦只有自己知道,这就是打肿脸充胖子,打掉牙也要往肚子里咽。
你为什么要这样呢?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虚伪,人都是有一张皮的,在这张皮下的真实面容或许只有自己知道,为什么说日久见人心呢,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嗯,我们在给父母打电话的时候总是报喜不报忧,为的是不让父母担心,我们说挣多少多少钱的工资,在外多好多好,因此我们也许正在地下室里喝着方便面给父母打电话,你要的只是父母脸上的笑容,让他们快乐一点就好。
想说的是我现在过得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满意的薪酬,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汽车,还有老婆孩子父母,当然我也需要努力再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因为这是我的责任。
6. 我总是怀疑别人对我的爱是真是假为什么我会这样
那说明你还不相信对方,可能是他做得不够好,
也有可能你以前受到过某种伤害,导致你现在不敢轻易相信别人
虽说人是最不相信的东西,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正因为什么鸟都有,你就敢确定没有凤凰吗?
信任别人也是信任自己,,好好去打破自己心理的障碍。
7. 谈恋爱经常怀疑对方,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在谈恋爱的时候,就摇身一变成了福尔摩斯,从任何一点点的蛛丝马迹就能够牵扯出那么多莫须有的事情,经常的怀疑对方,让爱人真是头疼不已。
其实他们这样的行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太爱了,危机意识太强烈,说的直白一些就是有被迫害妄想症。只有我们太在乎一个人的时候就会经常的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在你的眼里,爱人是非常的优秀的,你认为别人也会认为他很优秀从而喜欢上。他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在了谈恋爱上,只要他身边出现了异性,甚至是个已婚的人士,都会幻想出爱人和他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互动,怕被别人抢走,从而各种的怀疑对方。他输不起,他无法承受分手的后果,所以只要有任何暧昧的苗头,都要给他来扼杀在摇篮里面,心里才舒服安心。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因为不自信了,对自己某一方面有很大的自卑感,比如相貌,工作,金钱等等,认为自己是配不上爱人的,所以怕他看不起自己,甚至因此会产生嫌弃感。怕对方会移情别恋,对其他人有好感,所以才会经常的怀疑,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在乎。
其实在恋爱期间,怀疑是必经的一种状态,还需要大家克制自己这种不良心态,学会给予彼此信任,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有用。所以放宽心态,好好的享受爱情,别整天瞎想了。
8. 为什么总觉得别人恋爱很幸福,而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却不觉得真心幸福
首先我想知道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你有没有做过详细的调查,估计看到这里你已经想笑了,我哪有空去对别人的婚姻做详细调查,我又有什么权利去做选举调查呢?是的我也这么认为,你的结论来源就是片面的。你想想看啊,你能24小时跟着对方吗?你能一天20小时连续跟踪许多天吗?你怎么知道他的婚姻就一定是你以为的那种幸福呢?你所能看到的依据是对方所要展示给外界的表象。啥意思?就是他和你在朋友啊,熟人啊,同事的身份鉴定上,在那样的交往距离中,他所能给出来的表象包括她的言行,包括她的笑容,那根据这个这么浅的表象,你得出她的婚姻就一定是幸福的吗?这个不太合理吧。退一步说就算对方认为的幸福,放到你身上,你是否也能接受,我很认同一句话就是婚姻就像一双鞋子,到底合不合脚只有穿鞋的人才知道。就比方说你认为幸福的那个人,他和他爱人之间幸福的来源有可能是志趣相投,有可能是性格互补,有可能是一个人能力很强就喜欢别人拍马屁,而另一方能力很弱,恰好就擅长炫耀,那这一对可就是妥妥的看对了眼了,你能接受她们俩中间的任何一种对待爱人的方式吗?来自于不同的生长环境,就是同一个家庭养出了双胞胎,他找爱人的时候,眼光啊也未必一样。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位两口子,结婚十几年了,好的蜜里调油,但是我们作为朋友就只能说他俩真算是找对人了,换另外一个人未必这么幸福。男方能力强,在单位也是一把手,说一不二,回到家里也是说一不二,他对妻子的要求就是我给钱,你可得劲的花,但是在做大事小情的时候,你必须事先告诉我一声。说是征得男方的建议,实际上就是征得男方的同意。就这个要求哥现在很多女性身上估计无法接受吧,我和你是平等的,凭什么最后决定权给在你这里啊,应该是双方共同商议的结果呀。和就巧了,她的妻子也不能说没有能力,可就是生性散漫,就不愿意干事儿管事儿。据说女方小的时候,不管在家里做什么事,做什么决定父母总是挑出这样那样的刺儿,好歹他没有养成负能量缠身的模样,而是决定以后进入自己的小家,就负责执行,什么决定也不做,也就不会听到谩骂声,也就不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女方经济上获得了自由,相对我们来说啊,那绝对丧失什么车厘子呀,什么包包呀,那绝对是获得了自由,而南方也很愉快很信任的把家交给妻子打理。看了这个例子你就知道了,别人的幸福放在你身上未必就是幸福,得找到那个适合自己的朋友们,也说了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9. 当别人对我好时我总觉得是假的,这是什么样的心理
猜疑心理
消除猜疑心理的方法:
第一,优化个人的心理品质。也就是说要加强个人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的修养,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拓宽胸怀,以此来增大对别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的干扰。
第二,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只有摆脱错误思维方法的束缚,扩展思路,走出“先入为主”“按图索骥”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证实和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灵闭锁者人为设置的心理屏障。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猜测和疑虑公之于众,或者面对面地与被猜疑者推心置腹地交谈,让深藏在心底的疑虑来个“曝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排释误会、获得最大限度的消解。
第四,无视“长舌人”传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长舌人”的煽动下,才越烧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酿成恶剧。因此,当人们听到“长舌人”传播流言时,千万要冷静,谨防受骗上当,必要时还可以当面给予揭露。 第五,要综合分析被猜疑对象的长期表现,识破各种离间计。当我们开始猜疑某个人时,最好能先综合分析一下他平时的为人、经历以及与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现,这样有助于将错误的猜疑消灭在萌芽状态。
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
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农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影响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自信心。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3.学会自我安慰。
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不必斤斤计较,可以糊涂些,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烦恼。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4.及时沟通,解除疑惑。
世界上不被误会的人是没有的,关键是我们要有消除误会的能力与办法,如果误会得不到尽快的解除,就会发展为猜疑;猜疑不能及时解除,就可能导致不幸。所以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同你“怀疑”的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以便弄清真象,解除误会。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以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了解对方的想法,也很有好处;若真的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负面情绪可能是心灵创伤的延续
我们总是会对某些特别的事件,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容易愤怒,爱发脾气。我们往往认为,是这种事最可恶,或是客观原因出了问题,却不知道―――我们的负面情绪可能是心灵创伤的延续
究竟是什么东西令我恼怒?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很小的一件事,会让我们特别愤怒或伤心,尽管别人反应似乎没这么强烈,或者事后我们自己也会明白,这件事本身并不那么严重。
一位朋友和老公逛商场,导购员殷勤备至地迎上来,热情地推销一款又一款商品。朋友不喜欢这种推销方式,几次对老公说:“我们走吧!”可他就像没听见,依然跟着导购转来转去。朋友气坏了,扔下老公,一个人跑到老远去逛。她是学过心理学的,每次发脾气之前都会让自己停顿3秒钟。她一边逛,一边就开始问自己:我为什么这么生气?是因为我觉得被忽视。在生活中,老公是一个重视太太意见的人。那这么一件小事,我为什么会如此在意?
她又主动回去找到老公接着逛,但心里依然在琢磨。她知道,这种反应和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有关。在被父母管束的青少年时代,父母对她要求严格,必须听话,她不能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那时起,她最痛恨的就是亲人不尊重自己,也会很轻率地给亲人下这么一个结论。
的确,像这位朋友一样,莫名其妙的情绪会渗透到生活的每分每秒。当碰到不如意的人或事时,我们往往会抱怨客观环境出了问题、对方太过分或自己当下太愚蠢。可是,也许这并非最重要的因素,而是我们过去的感受、形成的价值观在这件事上进行投射。
强大外表的背后是个小小的自我
人的整体心理状态完全是过去经历的延续。就是这么奇怪,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很多事已经过去了、忘记了,我已经很优秀、很完善了,但每个人过去形成的感受,还是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影响必然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家庭中的排行、学校生活、当时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它几乎造就了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常常是不自觉、不自知的。也许不是打骂,却留下比打骂更深的烙印。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不管他长大以后挣了多少钱,地位有多高,他都可能不喜欢自己。很多品貌俱佳的女孩,哪怕身边有再多的追求者,她都无法获得自信。
这种伤害,年龄越小烙印越深。就像俄罗斯玩具“套娃”,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强大的外表,但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却还是小小的一个。
很多年轻的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就把孩子扔到姥姥(奶奶)家,因为自己要忙工作、忙事业,顾不上啊。但幼小的心灵本能地要依赖他人,因此,姥姥(奶奶)就变成了“妈妈”。当孩子长大以后,父母往往又把孩子接到身边,而这时,妈妈意味着什么呢?多半只是一个符号而已。
最要紧的是扔来扔去本身,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长大以后,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给自己设置一道墙,不允许别人靠得太近,不让自己再心痛。
将来在他处理与爱人的关系上可能会表现出两种倾向:要么对分离产生焦虑,牢牢地把爱人绑在身边,在对方身上找到心理需要。要么害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对与人分离表现得出奇地冷漠和决然。
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既然成长的遭遇是这么“被动”,那么面对不断产生的负面情绪,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遇到不愉快,我们常常这么劝别人:就把它忘了吧!但怎么可能呢?心灵负载的痛苦很难忘记。那些经常缠绕的噩梦,某种似曾相识的场景,都是一种隐约的提醒。
一位朋友40岁才学游泳―――我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下水的情形:脸色苍白,浑身发抖,那是真正的恐惧,他小时候曾差点被淹死。可是他终于学会了游泳!战胜了自我。这大概就是常说的“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需要超人的勇气和力量。但在现实生活中,“超人”是很少的。
最可行的是提高自我觉察能力。自我觉察,并不是反省和自责,而是从客观的角度认识自我。比如可以问问自己:我在什么情况下会不高兴?究竟是什么东西令我恼怒?你会发现,自己的负面情绪多半和过去的经历有关。当你能够在这个层面上理解自己,就会减少一点内疚和自责。
当然,遇到相似的情形,你可能还会发脾气,但你明白了原因,道歉时也会更诚恳一点。
一位心理治疗师讲过她的亲身体会。“文革”时期,她的家庭遭受极大冲击,也从此培养了她坚强不屈的性格,曾把一个爱欺负人的小男孩打翻在地―――她自己决不受气,也保护身边的人不受欺负。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她自己也渐渐长大、结婚、生子。一次,她带儿子在楼下玩,忽然发现那几个小朋友明显在欺负儿子,她顿时火冒三丈。但转瞬又发现,儿子竟然浑然不觉,既不愤怒,也不委屈,若无其事地继续跟他们玩。是啊,孩子从小受到家人的呵护,内心安全,并不感到受伤,因此能安然地面对这一切。
事后她说:如果我没有学过心理治疗,可能会冲上去帮他打一架,也可能会指责儿子:“你怎么这么笨!”我的感受和判断就会影响孩子,留下烙印,他长大以后再这样教育子女,烙印就会一代又一代传下去。
不管愿意不愿意,“烙印”人人都会有,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就可以这么顺理成章地过下去,可如果你总是不快乐,或总是在某些方面不快乐,就需要反思了,假如需要,还可以找个心理医生帮你观照一下自己。
归根结底,放松一点儿,别过于自责,是理解自己的基础。实在情绪难以控制,索性先顺其自然。不是吗?也正是由于那么多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才造就出每个人独特的个性,也造就出多姿多彩的人生。人格的形成也就是这么整合出来的。想想看,要是大家都精通心理学,为人处世都按照心理健康的统一标准,那个性不就都一样了吗?这个世界该多么单调啊!
10. 为什么总愿意怀疑别人呢!了解心理的请进!
怀疑别人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缺乏安全感,怀疑别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是保护自己,避免别人伤害的一种心理机制,从而让自己更好地生存。这种观点无可厚非,加上现在社会功利性质比较浓厚,这也代表了很多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但是,对于亲近的人,还是要尽量给予一种信任。毕竟信任是相互的,给予对方信任的同时才能获得对方对于自己的信任。如果你觉得容易怀疑别人,只是要信任的人少一些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