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民群众满满的幸福感来源哪些方面
人民群众满满的幸福感最主要来源于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于生活不再仅仅是物质需求,而是还有更多的精神需求。
Ⅱ 当代人主要的幸福感来源是内心的不断充实还是环境条件的改善
小编认为当代人主要的幸福感,不仅来源于内心的不断充实,而且还需要环境条件的不断改善,这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人往往非常遵循内心的需求,就很想要自己内心的想法能够实现,这就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撑,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人们只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想法也在不断的变化,需要不断的去努力。
人们往往在感到幸福的时候会非常愉悦,也很享受目前的生活状态,人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就会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对于幸福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于物质需求有着不同的看法。小编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财富,这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会让人的印象深刻,通过劳动来获得回报会让人们感觉到非常幸福,希望人们重视事情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Ⅲ 新时代人民幸福感提升的原因
您好,是社会稳定,物质生活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幸福感提升。
Ⅳ 幸福感的构成,影响因素是什么
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基于不同快乐论与实现论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现代幸福感的概念与定义上显示出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两种不同走向,并且由此导致幸福感的概念模型、研究思想、技术体系、关注内容等方面众多差异与冲突。
主观幸福感(SWB)与心理幸福感(PWB)的哲学背景。现代幸福感研究的概念体系隐含着不同的哲学观点。主观幸福感的哲学基础是快乐论,心理幸福感的哲学背景是实现论。因此,对幸福感理解存在分歧,在主观幸福感看来,快乐就是幸福,而实现论者更为关注自我实现与人生意义。
随着收入的增多,幸福感越强,当收入增长到一定数量以后,影响就不大了。这个拐点可以从周围人的相对比较中的出来,每个人都不一样。个体与家庭的紧密型,家庭年人均收入在某种程度上比个人收入更有意义。
启发:收入增长到一定数量以后,钱再多也没意思了,保持社会同等速度的增长就好,可以往其它方面发展。
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更强一点,因为他们对积极情感更加敏感。而神经质的人对消极情感更加敏锐。
无论哪一种人格,个人的幸福体验是比较稳定的,因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比较稳定的。生活事件可以导致人们的情感上下波动,但是总是会回归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基线。就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一样,情绪围绕核心幸福上下波动。
例外:青少年的性格还未稳定,所以不同时期对待同一事件的体验可能完全不同。
启发:培养对积极情感的敏锐,但对于成年人来讲人格的变化比较困难了。也有例外。重点在青少年时期。
教育具有社会变迁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通过良好的教育,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比未受到教育的人更有优势,未来,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流动的闸门,优质的教育能够带来良好的职业和机会,总体上来看,与收入呈正相关。另外,教育能够改造身心,能够影响对幸福感的判断。
结论: 总体上, 享受的教育越优质,越幸福。
例外:学历过低的人期望不高,主观幸福感反而比高中学历的会高一些。还比如认识到世界以后,反而越悲观,这个和人的价值观有一定关系。
根据时代背景不同有不同的曲线和走势 。总体上90、00后的一代,中国国立走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幸福感相对来说会越来越好。
例外:随着改革的进行,一批旧的人群的利益被切割,这部分人的社会幸福感应该会越来越弱。
时代总是在变化的,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幸福体验也是不同的。年龄无法改变。反思过去,规划未来,做好当下就好了。
总体上:单身与结婚人士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幸福感有所区别。集体主义环境下,单身人群的幸福感比已婚人群的幸福感弱(这两类人群之间产生了幸福裂谷);然而,个体主义环境下,单身人群与已婚人群的幸福感差异有所减小(幸福裂谷得以缩小)。
个体上:与婚姻质量、周围婚姻美满程度相关。
结论:对个人而言,总体上结婚比未婚在家庭和工作满意度上会更好,其它方面没有显着差别。总体幸福感能好多少,最后还得看婚姻质量了。
例外:走入错误的婚姻。
个体所获得的社会支持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是正相关的。
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在不同环境下,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同。
对大学生来讲:异性朋友的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非常大,另外,家庭关系、室友关系、朋友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此减弱。
对养老院的老人来讲:老人间的帮助和养老院对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而子女和护理人员的影响较小。另外,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更重于物质需要,所以情感支持比经济支持更能促进老人的精神健康。
不同方式的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情感支持、咨询支持、工具支持(钱财等物质)。
情感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大。过多的经济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负面影响,不能给予过多。
以上内容是研究者根据宏观数据分析出来的一些规律,满足群体特征,每个人的情况有所不同,也会有些特定情境下的例外,所以供大家参考。
Ⅳ 幸福究竟是什么
将生命资源均衡配置到最优
当代积极心理学权威马丁塞利格曼指出:今天,“幸福”这个词汇已被滥用到无可复加的地步,世界关于幸福的定义有200多种。正如“天气”这一抽象概念需要借助温度、湿度、风力、气压等多重可度量的客观指标给予表述才有意义一样,幸福也应该由多重可测量、可观察的元素组成。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一方面,类似于实验中的“小白鼠”,人类有超强的“逐乐”驱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小白鼠,人类有“逐安”的内在驱动。“为乐而乐”不可持续,没有“意义感”支撑的逐欲之乐转瞬即逝,“过乐”之后是疲惫、空虚、悔恨。人还是要多做些“有意义”的、“实现自身天赋”的事,才能“心安”。
综合先哲的智慧思考和现代心理学研究,幸福应该包括三重要素:第一,积极情绪占比(即“感”);第二,认知的一致性和意义感(即“知”);第三,天赋的实现程度(即“行”)。“知行感”合一的幸福,才真实持久,立己达人。情绪心理学的主流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幸福程度,约50%由基因决定,约10%由外在环境决定,约40%由主观思想和行为选择决定。鉴于基因一般不易改变,外部环境在短期内也很难改变,要想提升积极情绪占比,最可行的途径是改变个体的心智模式和认知格局。
脑科学的相关研究证实,要想幸福,让头脑多分泌“好东西”是关键。当代人运动不足,睡眠不足,静思不足,职业选择不遵从天赋,比较和竞争范围的扩大使更多个体难以确立意义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积极神经递质的分泌,进而阻碍个体的幸福感。我在《幸福经济学》一书中给出“七药方”:适度运动;充足睡眠;通过静思训练存养“正念”,清除垃圾信息;“珍惜已有”的感恩练习;立大志,寻找“有意义感”的目标;“惟精惟一”的“心流”体验;将“正念”磨炼为认知习惯、情绪习惯、行为习惯。实践好这些内容,将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占比。
人类一切努力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幸福,经济活动也不例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直接指出:不管经济学如何发展,它最终要回答的是人类如何才会幸福的问题。在货币的度量衡面前,世界可以被简化,但更可能被扭曲——追逐“效用最大化”被直白地实践为追逐收入最大化,健康、亲情、社会贡献等“无价”被严重忽视。实际上,恰恰是这些无价的“非商品”,决定着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忽视“无价”会导致生命资源严重错配。如何将人生中最为珍贵的资源——“时间”和“精力”等生命资源均衡配置于收入、名望、健康和人际(亲情、友情、爱情)等诸多方面,使个体生命体验达到最优,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以大学生为例,学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品类繁多,各种讲座目不暇接,世界各种顶级公开课不胜枚举。配置好时间、精力资源绝非容易之事。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急需分出部分时间从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优秀文化中汲取心灵力量,更急需练就“静能安,动能专”的能力。学生只有“用心”学习,多些“真心”,少些被动;多些踏实,少些浮躁与忙碌,才能切实提升认知力、情绪管理力、行动担当力。“三力”足,“正念”得固,“正行”得立,幸福人生才会基本铸就。
Ⅵ 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何让人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定方针政策,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
②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全国人大的立法、监督职能,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③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当地实际落实具体行动。
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
Ⅶ 现代人的幸福观
现代人的幸福观
现代人的幸福观,幸福感其实就是个人对自己本身的一个的生活素质或者是对自己自身状况的一个满意程度,人们现在都是在追求幸福感,但是幸福感是什么呢?以下分享现代人的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的幸福观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就提出了“寿”“富”“康宁”“攸好德”(修行美德)“考终命”(长寿善终)的所谓“五福”幸福观。后来,古老的“五福”发展成寓意吉祥的新“五福”(福、禄、寿、喜、财)。
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传统幸福观的历史性嬗变。赋予幸福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当代中国人越来越认同将个人的幸福与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过上好的生活是幸福的核心,但好的生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传统社会的“五福”,也不再被仅仅理解为更多资源的占有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被理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尚的人格是幸福的主观条件,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仁义道德,而是优良品格、丰富知识、卓越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幸福的客观条件,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现代意蕴。今天,过上幸福生活不仅需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需要构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新内涵勾勒了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轮廓,但要构建系统完整的幸福观,还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要以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根本旨归。人民幸福离不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因为这是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如果国家贫弱、民族衰微,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要满足人民长期性、普遍性的要求。
我们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归根结底是要让全国人民普遍过上长久幸福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保障的幸福观。
中国传统幸福观是构建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深厚文化基础,如国泰民安、家和邻睦、敬祖畏天等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什么是幸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及时行乐、贪得无厌、无所敬畏等现代社会“流行病”也是一剂良药。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毕竟是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君主专制条件下形成的,它产生在社会成员普遍清贫困苦、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战乱频发等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传统社会奉行的幸福观不可避免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幸福的理解也比较狭隘,并且不重视个人的自由、权利以及个性发展。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幸福观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兼具的现代幸福观。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还要反映和回应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当代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需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环境,这也是全人类走向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标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协和万邦、和而不同、泛爱众、兼相爱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大潮,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人类共同价值深深植入我们的幸福观中。
《现代人的幸福现与财富观》选自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
在我们这个时代,财富已经成为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当代最响亮的关键词可能就是财富。一个人在社会上成不成功,主要标志就是看他的财富有多少。但是大家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有多少人得到了幸福?其实并不多。
没有财富的人很焦虑,在争取的过程中也很焦虑,财富多的人幸福吗?据统计调查,富豪们也有很多苦恼,我们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是幸福?
周国平先生根据历史上一些哲学家尤其是西方哲学家的看法,做了梳理,总结出一个共同点就是:幸福应该是内在方面和外在方面的结合。他认为幸福应该是一个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东西,主观上肯定是对你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客观上就是生活质量,其中包括财富、事业成功、健康、平安、爱情美满、婚姻家庭和谐、人际关系良好、闲瑕等等。
周国平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得到幸福,关键还是取决于灵魂的丰富。因为幸福是一种能力,你自己要具备幸福的能力,然后你才能幸福。我们的生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外在生活,我们有一个肉体、一个身体,这个身体我们是需要生存的,为了生存,我们要去挣钱,我们要到社会上去活动。
当然,这一部分很重要,这是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内在的生活,灵魂的生活。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需要有灵魂的参与才能真正感受到。
现代人幸福的十幸福标准:
一、 享受工作这和工资高低没有关系,而关乎你的工作是否开心,是否觉得有挑战性和成就感,能否感受被爱;能不能让你学到东西;不断成长、进步,并能为之感到满足。
二、 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如果工作顺利,却没有可以亲密分享的家人和朋友,这谈不上愉快,更没有幸福可言。
三、 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拥有多么庞大的资产,或是必须有相当高的收入,只要可以满足自己安定的生活就可以了,安定的标准是即使不工作也有收入。
四、 身心健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全心全力的去工作、去生活、去奋斗、去进取。
五、 拥有兴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成年进入社会后,习惯将人脉圈与利益圈捆绑在一起,这没有错,但如果你和你的合作伙伴一起有一两个让你们充分享受的兴趣,就可以拥有高质量的愉悦社交圈。
六、 拥有一定的时间自由拥有可以完全自行支配的时间,可以随时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
七、 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有着怎样的活法,用心挑一个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关乎幸福。
八、 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总是推卸责任充当受害者的人,经常处于消极状态的人,习惯性寻找借口的人,被固有常识局限并难以突破的人,都很难邂逅幸福。
九、 能够放眼未来幸福指数下降的第一原因,就在于人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继而心生不安。
十、 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循序渐进而又充满目标感的生活是踏实的,最幸福的感觉是永远在路上。
Ⅷ 幸福感来源于哪你认为幸福是什么样
我觉得幸福其实是很简单或者是很纯粹的感觉,例如每次我在朋友那吃到好吃的狗不理包子我就觉得他好幸福……嘿嘿~
有点离题了。
这些日子我就总会有幸福的感觉,下面是那天我写的东西。
总结:幸福感来源于光明欲望的一种正确满足
我以为的幸福仅仅是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情或者遇到正确的人。
阳光灿烂的日子[图]
发表时间:2007年10月15日 17时9分36秒 评论/阅读(4/24)
阳光灿烂,暖风和煦,骑着单车看着周围已经渐渐熟悉的人和物,突然有种幸福的感觉,再哼着不是那么狂野的要滚调调还真有点儿洋洋自得的感觉,原来幸福并不是像传说中那样非要坚苦卓绝才能感受的袄的,至少不全是。
回到寝室把从家里搜罗出的古老照片全摆在了阳光普照的床上,看着满床照片反射着耀眼的光芒,有种奇特的感觉,想起来古人晒书的典故,康熙年间学者朱彝尊满腹经论,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他的那种“晒”似乎比我方便多了,一个人带着自己的脑袋来到太阳下就行了。
照片,是一种定格的会议,我是在晾晒我的回忆吧!好几个人看了我儿时的照片都说“你不应该长大”看来妈妈说的是对的,她总说小时候的我有多么可爱,多么好看……
听着听着我就觉得有点儿夸张了,在所以的母亲的眼里总是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房东家的小妹大概四、五岁的样子,每次看到都觉得可爱无比还漂亮,小猫,小狗,小鸡,小鸭甚至小老鼠也都一个赛一个的可爱,原来人,动物在幼年时都是好看的。不幸的是都要长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开始一天比一天面目可憎了。
例如“我”
大概是面目背后的心机,所以才可憎的吧!孩提时代是一张白亮的纸,人长大了就学会了隐藏,隐藏就变成不坦诚,不坦诚慢慢就开始玩心机、耍手段了。明明看上去依然很白,也许翻过来就是乌七八糟了,原本纯白的纸被岁月,被人情画的面目全非了。如果对手是一“老油条”也就罢了,斗个旗鼓相当权当游戏了,但世上总是还有依旧纯白的人,不巧遇到了看起来也很白的人,结果就很悲壮了,不用说背叛了,仅仅是欺骗就够了,就够让这张纯白的“纸”郁闷了,郁闷过后白纸就不复存在,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张看起来很白的“纸”
不知这是悲哀还是进化,这种事情本来就很难说清楚,从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到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公有制到私有制是进化。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到共产主义的公有制,私有制到公有制也是进化,所以说是悲哀还是进化这是个问题,如生存和毁灭一样。
太阳西沉了,床上的阳光已然消逝了,在收照片前再次端详这些记忆,******前的我还是很欢腾,年轻的妈妈还是那么漂亮,爷爷的头发还是黑色的,妈妈攥着我的小手写的字依旧是不好看,爸爸那已经成为遥远回忆的苗条身材如此的挺拔……有黑白的,彩色的,手工上色的,暖调处理的,背景模糊的……
Ⅸ 中国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有哪些
中国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
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杭州、宁波、广州、长沙、南京、郑州、西宁、青岛、西安10个城市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温州、徐州、铜川、台州、泰州、珠海、佛山、威海、无锡、营口十个城市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江苏省太仓市、浙江省慈溪市、湖南省长沙县、江苏省张家港市、浙江省余姚市、浙江省瑞安市、河南省巩义市、江苏省邳州市、江苏省昆山市、山东省肥城市十个城市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市);广州市天河区、佛山市南海区、深圳市南山区、宁波市鄞州区、杭州市富阳区、温州市鹿城区、广州市黄埔区、宁波市镇海区、舟山市普陀区、成都市双流区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成都、杭州、宁波、西安、广州、长沙、温州、台州、铜川、徐州十座城市被推选为“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佛山市南海区、广州市天河区、广州市黄埔区、宁波市鄞州区、深圳市南山区、江苏省太仓市、广州市南沙区、湖南省长沙县、舟山市普陀区、浙江省慈溪市十座县级城市(区)被推选为“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杭州作为唯一连续13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城市,被组委会授予“幸福示范标杆城市”荣誉。
2018-2019年
2月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了2018-2019年度美好生活指数最高的1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榜单——南京、长沙、合肥、广州、昆明、呼和浩特、重庆、海口、郑州、银川上榜。
2017-2018年
2018年3月7日晚,《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7-2018)》美好生活数据发布之夜发布2017-2018年度中国美好生活指数为102.44。在全面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的开局之年,这是中国媒体首次以科学、系统、全面的民生指标体系,来量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受。
根据大调查面向中国10万家庭的问卷调查结果,2017年幸福感排名前十位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分别是:武汉、西宁、南昌、呼和浩特、长沙、天津、福州、杭州、南京、海口 。这是武汉连续第三次当选“中国十大幸福城市”。
此次上榜的10大幸福城市,大部分在“消费升级“、”休闲经济“、”城市软环境建设“、”创意创新业态“方面表现突出。这样的幸福城市调查结果,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晰脉络——GDP不再是城市竞争力的决定性指标,而“美好生活”目标成为城市发展的全新引擎。
2016-2017年
2016年,中国哪里的人最幸福呢?通过对十万个家庭的入户调查及互联网大数据分析,“2016年度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名单是:拉萨、成都、长春、银川、天津、合肥、长沙、武汉、海口。
2015-2016年
2016年3月7日,央视财经频道首发《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国民大数据。 [5]
大调查幸福感城市十强出炉,在调查走进的省会城市中,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安徽合肥、河南郑州、甘肃兰州、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乌鲁木齐、河北石家庄、广西南宁和江苏南京上榜。
2014-2015年
2015年3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发布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报告中,新鲜出炉了在大调查104个样本城市中的十大幸福城市,他们分别是:安徽省合肥市、山西省太原市、海南省海口市 、湖南省长沙市、河北省石家庄市、山东省泰安市、辽宁省辽阳市、江苏省连云港市、河北省衡水市、安徽省黄山市。
2013-2014年
2014年3月,央视联合国家统计局等发布了《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2013-2014》报告,排出了“中国幸福城市二十强”。
这20个城市分别是:海口、长沙、太原、南京、天津、合肥、重庆、呼和浩特、杭州、西宁、拉萨、秦皇岛、永州、伊春、黄山、湖州、滁州、绵阳、上饶和亳州。
2012-2013年
2013年3月,《CCTV2012-2013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
《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万公众进行了调查统计,问卷发放到了全国104个城市,居民幸福感较强的城市有合肥、拉萨、哈尔滨、长春、天津、伊春、赤峰市。其中拉萨市已经连续五年位于幸福城市前三位。
2011-2012年
2012年3月,《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2011-2012)》发布。
《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连续六年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0万公众进行了调查统计,过去三年里,以下十个省区选择幸福的受访者比例最高,它们分别是西藏、内蒙古、山东、天津、安徽、辽宁、黑龙江、江西、吉林、河南。
本次调查问卷送达104个城市300个县,其中选择幸福比例较高的前三个城市是:拉萨、太原、合肥。
2010-2011年
2010年,全国有45%的受访者感觉幸福,在选择幸福比例较高的前十个省市自治区中,以下十个城市选择幸福比例最高,它们分别是四川南充市、山东莱芜市、江西南昌市、西藏拉萨市、内蒙古赤峰市、广东阳江市、天津市、河北衡水市、黑龙江绥化市、吉林通化市。值得关注的是,整整五年,西藏的居民都位列最具幸福感的前三位,并且其中四年都是全国第一(2006、2008、2009、2010)。
2009-2010年
2010年2月,《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以“记忆2009”、“ 趋势2010”、“ 我的经济主张”、“ 难念的经”、“ 幸福的理由”为主题,发布了多项调查数据。 [13]
西藏拉萨、辽宁辽阳、山东枣庄、安徽亳州、内蒙古赤峰、江西上饶、江苏扬州、河南周口、黑龙江绥化、湖南邵阳成为十大幸福省份中各自排名第一的城市。
Ⅹ 人民三感是哪三感
一、“民生三感”的特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是我国社会前进到一定阶段,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民生新目标,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相呼应。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社会生产力有了显着的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民生三感”的提出正是基本物质与精神生活取得了一定的获得感的基础上,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注重人民物质、精神、心理、人文等层面的多元需求,这是“民生三感”最大的特点。
理解“民生三感”的特点,还应注意准确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不是孤立分离,互不相关的;他们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建立在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基础之上,这是“民生三感”最重要的物质保障。获得感是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基础;幸福感和安全感是获得感的提升;安全感又是获得感和幸福感得以持续的有效保障。准确理解“民生三感”的辩证统一,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民生三感”的亮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工作重心由过去单一注重生产力、发展经济,逐步转变为综合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只注重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逐步转变为既注重人民的基本物质需求,又注重人民的人文情怀,心理诉求。这是“民生三感”的最大亮点。
发展的工作重心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和一系列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理念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不仅要继续发展,而且要更全面,高效,绿色的发展。在注重社会的发展同时注重人的发展,向着马克思所阐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迈进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贯彻落实,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风向标。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主体的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建立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三、“民生三感”的难点。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着提高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水涨船高,不仅需要结构更加多元化,需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