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幸福心理学属于人文社科类课程吗
是的。
B. 幸福学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
幸福,即是幸福学的首要研究对象。幸福,是个含义暖昧的用语,人们对它的领会各不相同,
分歧极大,但有一点须说明,我们所研究的幸福,主要是指“人类的”,而人类的幸福不可能达到
绝对的程度,理由正如前述,人类自定的目的与价值并未证实具有终极性,那么依此而行得到的幸
福也很难说是至上的。再则,人类并非无所不能的神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消除一切困厄,肉体的
存在就极易使人陷入不自在的状态,人的精神力量再强大,也只是自我的一种内心调控,是一种
“精神性”的战胜,而非一种“现实性”的根绝,现世幸福的达成并不能抵消世界人生的悲剧性。
幸福,严格地说,应称为“准幸福”或“相对幸福”。至于宗教所言的“绝对幸福”,则不属于作
为一门学术的幸福学的研究对象。过去对幸福的理解一直不够科学化、精确化,幸福,实际上就是
人类对自己内心理想化、完善化、有序化、和谐化状态的一种感受,它不等同于狂喜、兴奋、激动。
这种感受也可逆向表述,即对自己内心无痛苦状态的一种感受。痛苦与幸福是一对矛盾,故此痛苦
也是幸福学的研究对象。
幸福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现择其要点简列如次:1 、幸福本质论;2 、人类幸福发展史研
究;3 、中外幸福研究史;4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幸福;5 、实用幸福学;6 、幸福本体论;
7、幸福境界论;8、群体幸福与个体幸福;9 、幸福学与其他学科;10、幸福与灵性思维;11、痛
苦研究;12、幸福与伦理学;13、幸福学理论体系的建构;14、幸福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分支
学科,如文化幸福学、经济幸福学、教育幸福学等。
根据幸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幸福的定律及推论,比如幸福感都是暂时的,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以及幸福感的递减性等等。(具体内容请参阅《中国幸福学研究》网站)。
根据幸福的定义,我们也得可以出幸福的公式,即:
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
什么是人?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人的的本性是不满足,所以对人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的,具有在特定环境下所形成的特定意识的动物。
什么是人生?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导致了人们的渴求——如果渴求获得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幸福。根据幸福的定律我们还知道,幸福的感觉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 的流逝,每一个幸福的感觉都是会消失的,又因为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渴求,寻找新的幸福。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
C. 威灵顿公学的幸福学课程
威灵顿公学的幸福课由剑桥大学教授尼克·贝里斯设计,旨在增进学生获得完美人生的可能性。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健康身心、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学生们在思想上有了足够认识后,还会学习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实用技能,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青春期以至进入大学后的生活。
威灵顿公学成立于1853年,据英国教育标准局今年公布的数据,该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增值评估排名中高居英格兰所有私立寄宿学校之首。走读生和寄宿生每学期学费高达6132英镑和7665英镑。
威灵顿公学的前任校长,英国着名历史学家安东尼·谢尔顿博士说:“对于我来说,任何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青年男女,这比政府公布的最新学校成绩排名更重要。”
幸福课的授课对象是面临“中考”压力的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它将作为个体、社会和健康教育(PSHE)的新内容出现在学校课表上。讲授幸福课的教师是接受了积极心理学培训的原宗教课教师。
威灵顿公学从2003年开始便和剑桥大学的尼克·贝里斯博士一起开发幸福课程。贝里斯博士是世界上研究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科学的顶尖专家。贝里斯博士对那些拥有“怒放的生命”的人(即便身处逆境)进行了研究,在过去10年间他专门致力于探寻“精彩生活”之道,寻找通向“健康、有益且与人为善的生活”的路径。他设计的幸福课将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关照自己的身心健康,怎样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抱负。
相对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致力于使人们拥有“怒放的生命”。目前已经有了测量幸福的复杂技术,对于影响幸福的种种因素,也有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并能在相关工作中获得应用。如怎样增进生活幸福的可能性,怎样把来自挫折的情感痛苦导入正轨,都是能够促进个人进步的实践技能。
例如,有研究显示,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富有挑战性的事情中,对于更好地应对生活非常重要。作为一所成功的重视“全面教育”的私立寄宿学校,威灵顿公学已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家长知道好学校绝不止步于漂亮的考试成绩,这也是为什么学校成绩排名从根本上讲具有局限性的原因。”谢尔顿校长说,“培养幸福、有成就感的人,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威灵顿,我们对此非常重视,这也是我们开设幸福课的原因。剑桥和哈佛大学对幸福和积极心理学如此重视,让我有了更大的勇气。”
之所以从14岁的学生开始,贝里斯博士认为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刚刚告别童年,正是学习如何面对人生的时候。
“到了14岁,生活看上去既有趣,也令人忧心。考试近在眼前,人们开始问你上大学后学什么,将来打算干什么。”贝里斯说。
“我们将让孩子们自己思考快乐和幸福的有益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弄到美酒香烟和令人狂喜的药片,但来自食物、酒精、药物和电视的快乐去之匆匆,最终让自己一日不如一日。我希望这些孩子认识到我们能够制造幸福,而不是消费幸福。让你感觉不错的东西,并非就是对你有益的。”
贝里斯博士着有《学自精彩人生》一书,在《泰晤士报》有一个关于幸福科学的每周专栏,题为“感觉良好博士”,已有两年的历史。他说,幸福课还会让学生学习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利。“我希望他们以兰斯·阿姆斯特朗为榜样(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在战胜癌症后勇夺环法自行车赛冠军),他把自己所有的痛苦和愤怒情绪,全都转化为了积极的力量。 ”
贝里斯博士还介绍,他们将和学生讨论一些真正的个人问题:如果有人在运动场上撞了你,你会怎么做?如果你的父亲告诉你,他希望你将来做律师,以帮他实现他未尽的抱负,你会怎样对你父亲说。
身为政治评论家和基督徒的谢尔顿校长强调,幸福课是宗教的补充,而不是用来取代宗教。
“名利与财富经常被青少年视为标准,但这些并不是幸福之所在。”谢尔顿博士说,“我们的孩子需要知道,尽管社会变得更加富有了,但他们并没有变得更加幸福,这是被社会科学研究反复揭示的一个事实。”
“剑桥大学对幸福和积极心理学的重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积极心理学在哈佛大学成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因此可以说,知识界的人都认识到我们在这方面是需要学习的。”
谢尔顿校长对威灵顿公学成为剑桥大学相关研究的实验学校感到非常高兴,他希望与教育专家、政府、公私立学校的教师分享幸福课程的经验,并对幸福课在英国学校的推广十分乐观。
“我相信几年过后,这样的课程会成为英国教育的一大特色。”谢尔顿校长说。
(译自英国《泰晤士报》网站和威灵顿公学官方网站)
D. 幸福心理学属于什么类别
也就是积极心理学,属于人本主义类别。
E. 幸福学和管理学的关系,包括联系和区别两方面
幸福是可以管理的。
幸福学和管理学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要带给人民群众以幸福,而对于幸福的理解又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十分抽象,把它归之为一种自我感觉;有的把它归结为每个人心理的平衡;有的主张是人际关系的协调。
要建立和管理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定量的标准,不然就无从衡量人们是否幸福,和谐社会是否基本建成。从管理学的角度,人的幸福度应该是可以计量的。
幸福的根本是快乐,一个人时时感到快乐,应该是幸福的。从心理学的范畴,快乐是一种心理满足。所以,我们可以设定:
个人的快乐指数=期望值/实际值。
当快乐指数等于和大于1时,人就感到快乐;当快乐指数小于1时,人们会感到遗憾、不快乐,指数越趋向于0,人们就越苦恼。所以:
一个人的幸福度=快乐指数的加权平均值。
由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因此衡量一个社会的幸福度,应该是:
社会幸福度=个人幸福度的数学平均值。
根据这种认识,可以引伸出三个基本观念:
1.幸福的感觉是动态的,执政者必须因时制宜地关心群众的幸福度。
2.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时时刻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3.必须时刻关注消除或弥合可能的“两极分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所谓幸福管理学
本来我还想四论质量、五论质量。可是有些人看完之后觉得我是在构筑一个质量的乌托邦。殊不知,这里面暗藏着最嗜血的招式。
也罢,索性换个口味,来点经济实惠的管理学,即幸福管理学。首先我必须声明,本文关于幸福管理学的观点,受到了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和美国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的启发,文中的大部分论述只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
姑且把幸福含糊地概括为一种快乐、满意、轻松的生理和精神的感觉。生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类的感觉是在两个极限之间产生强度变化的。如果刺激太弱,则不会产生感觉;如果刺激超过了一定程度,它的增量也会产生越来越少的效果,直到人们完全感觉不到它。因此,向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施予最低生活保障,他心里的愉悦其实是很少的。对于他来说,多吃一点跟少穿一点没什么两样,他的生活水准永远停留在贫困线以下。同理,假如一个富可敌国的人意外获得了一笔数百万元的彩奖,他的兴奋度也是有限的。对于他来说,多几百万少几百万对于总体财富的影响微不足道。他的心里始终被诸如财富管理一类的各种琐事所烦恼。
我们公司每年都举行无偿献血。假设工会组织采取了两种鼓励方案,第一种方案,无偿献血;第二种方案,每人奖励10元。比较这两种方案,哪种方式更能起到激励效果呢?在第一种方案中,无偿献血是一种公益行为,人们如果愿意在这个时候做点贡献,当然会主动参加献血。第二种方案因为有物质激励,人们不免会将献血看成一种经济行为。但是,10块钱的补助实在太少了。搞不好人们心里就有一种为了区区10元去卖血的不雅感觉,献血的人数反而少了。如果把奖励提高到100元,鼓励献血的效果肯定就好得多。可见,激励的力量太小了,就会适得其反。小奖不如不奖,小罚不如不罚。 所幸我们的工会组织还没有出台过奖励10元的献血方案。
不过,所谓刺激力度的强弱也是相对而言的,与人们当时所处的情境有关。比如三国时期,魏军冒着酷暑长途跋涉,军士口渴难耐,速度渐缓。曹操灵机一动,谎称前面有一片梅林。众军闻讯,莫不口舌生津,于是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许多。
在行军口渴的情境下,莫须有的酸梅尚且可以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可是,如果情境切换到大雪封山的阿尔卑斯,众军在山上走失了两天,饥寒交迫,绝望无助。在这样的情境下,问题恐怕就不是靠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那样的刺激所能解决的了。幸好,绝望当中,这支倒霉的匈牙利特遣队里头,有一位士兵突然从身上摸出了一张地图。受此激励,军队重新振奋起来,最终走出了困境。耐人寻味的是,当他们走出雪山之后才发现,这其实是一张比利牛斯山的地图。
由此可见,用以激励的条件并不一定需要如何的丰厚,而在于管理者如何利用或营造相关的情境。高明的管理者,总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激励作用,哪怕这种刺激仅仅是一个类似酸梅林、假地图那样的幌子。反过来说,如果处理不当,有时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两个经理参与了一个项目,从总经理的角度看,这两个人的贡献是一样的,所以给了他们同样的奖金。如果说这两个经理不知道对方拿了多少奖金,他们会很开心,觉得自己贡献应该比对方大,所以自己的钱应一定比对方多,自己也挺满足的。但是,如果总经理一旦把奖金金额公开,事情就麻烦了。甲经理觉得自己的贡献比乙经理大,怎么会和他拿一样的奖金,他跑到总经理那里要求提高给自己的奖金金额。乙经理呢,他也觉得他自己的贡献比甲经理大,拿的奖金应该比甲经理多,他也跑到总经理那里要求给自己多一些奖励。总经理好生为难,只好给两个人的奖金都涨了一成。结果呢,两个经理还是觉得对方凭什么拿和自己一样的奖金,尽管奖金都多了,但是两个人还是不满意。最后公司多发了奖金,却没有提高任何一个经理的满意度,真是吃力不讨好。所以,有时候,公开的还不如不公开的好。
诸如此类的观点和论述,不一而足。我只是想说,其实幸福也是可以管理的。我的办法就是情境管理。抛砖以引玉,此外不加赘言了。
F. 幸福学的幸福哲学
幸福学是陈孟云开创的一门新时代的哲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的本质规律并总结为一定的理论方法,用以指导人类获得幸福的应用性科学。幸福学也可以称之为幸福哲学。幸福学具体理论和应用详见《中国幸福学研究》网站。《中国幸福学研究》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核心,两个基本原理和六个基本推论。 第一基本原理,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类为什么能从一般动物里面脱颖而出?就是由于人类不断增强的不满足本性导致了人类的渴求(求知)欲,以及实践欲不断增强,从而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类能从一般动物种类中能脱颖而出,成为现在的人类;其他动物,则由于容易满足,也就难于进步,或进步缓慢。所以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二基本原理,幸福的定义。幸福的定义就是: 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第一基本推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因为人类的本性是不满足,所以人类的本性就是追求满足。因为幸福就是渴求被满足后的结果,所以追求满足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类的最终追求就是幸福。
第二基本推论,人的定义。什么是人?从人的本性,或者说从广义上可以讲,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的动物。这种定义是从人的共性方面来定义的,其实呢,人类中的任何人,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片叶子一样,与其他的同类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具有其个性的,特别是人的意识。根据马克思理论我们知道,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关于“人”我们就可以如此定义: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识的动物。
第三基本推论,人生的定义。 什么是人生?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导致了人们的渴求——渴求获得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幸福。根据幸福第一定理我们还知道,幸福的感觉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幸福的感觉都是会消失的,又因为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渴求,寻找新的幸福。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
第四基本推论,人是时代的产品。因为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识的动物。所以人是时代的产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时代的影响所致,也就是说,好人,坏人,伟人,小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与个人本身无关,只需研究个人的时代背景就行了。什么是时代呢?就个人而言,时代就是能决定和影响某个人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
第五基本推论,存在就是真理。因为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东西,所以存在就是真理。
第六基本推论,人类最终追求的社会是和谐幸福社会。因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因为保持人类能持续繁衍也是第一要务,所以能给人类(而不是少数人)带来持续和谐幸福的社会才是人类最终追求的社会。 是人类(包括人类子孙)的幸福是检验实践的唯一标准。因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所以人类的任何一个实践都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人类子孙的和谐幸福。所以人类必须和谐发展,去寻求更广的,更远的和谐幸福。所以那些为了少数人的幸福而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为了当代人的幸福而损害人类子孙的幸福的实践都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纠正的实践。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中国幸福学研究》又给出了许多幸福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理论创新。比如哲学的新定义,民主的新定义,真理的新定义,感情的新定义,尊严的新定义,爱国的新定义等等很多词和概念更科学,更直观的新定义。
幸福学具有终极意义
因为幸福是人类的最终追求,所以幸福学具有终极意义。如果站在科学的幸福学立场,就可以对人类所有的行为及其研究这些行为的学科进行重新审定,判明其存在的价值。凡是有助于增进人类幸福的学科,就是应优先发展的 ,凡是与幸福关系不大,甚至损害幸福,或者削弱人类自控能力,助长人类破坏生态系统的学科,就是属于须控制乃至取消的学科。
G. 国际公认的幸福学评价体系是什么
幸福,即是幸福学的首要研究对象。幸福,是个含义暖昧的用语,人们对它的领会各不相同, 分歧极大,但有一点须说明,我们所研究的幸福,主要是指“人类的”,而人类的幸福不可能达到 绝对的程度,理由正如前述,人类自定的目的与价值并未证实具有终极性,那么依此而行得到的幸 福也很难说是至上的。再则,人类并非无所不能的神灵,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消除一切困厄,肉体的 存在就极易使人陷入不自在的状态,人的精神力量再强大,也只是自我的一种内心调控,是一种 “精神性”的战胜,而非一种“现实性”的根绝,现世幸福的达成并不能抵消世界人生的悲剧性。 幸福,严格地说,应称为“准幸福”或“相对幸福”。至于宗教所言的“绝对幸福”,则不属于作 为一门学术的幸福学的研究对象。过去对幸福的理解一直不够科学化、精确化,幸福,实际上就是 人类对自己内心理想化、完善化、有序化、和谐化状态的一种感受,它不等同于狂喜、兴奋、激动。 这种感受也可逆向表述,即对自己内心无痛苦状态的一种感受。痛苦与幸福是一对矛盾,故此痛苦 也是幸福学的研究对象。 幸福学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现择其要点简列如次:1 、幸福本质论;2 、人类幸福发展史研 究;3 、中外幸福研究史;4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幸福;5 、实用幸福学;6 、幸福本体论; 7、幸福境界论;8、群体幸福与个体幸福;9 、幸福学与其他学科;10、幸福与灵性思维;11、痛 苦研究;12、幸福与伦理学;13、幸福学理论体系的建构;14、幸福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形成的分支 学科,如文化幸福学、经济幸福学、教育幸福学等。 根据幸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幸福的定律及推论,比如幸福感都是暂时的,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以及幸福感的递减性等等。(具体内容请参阅《中国幸福学研究》网站)。 根据幸福的定义,我们也得可以出幸福的公式,即: 幸福感(F)=幸福系数(K)*渴求度(Q)*被满足度(Z) . 什么是人?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人的的本性是不满足,所以对人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的,具有在特定环境下所形成的特定意识的动物。 什么是人生?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导致了人们的渴求——如果渴求获得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幸福。根据幸福的定律我们还知道,幸福的感觉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 的流逝,每一个幸福的感觉都是会消失的,又因为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渴求,寻找新的幸福。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
H. 婚姻与家庭幸福是属于心理学那个分支的研究的内容啊
一般来说,这个方面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社会心理学又侧重应用心理学,所以考研的时候选择应用心理学就行了,而且这个方面目前也有婚姻家庭咨询师,可以考一个证
I. 什么是幸福学有没有这方面专业的资料
幸福学是陈孟云开创的一门新时代的哲学 ,是一门研究人类幸福的本质规律并总结为一定的理论方法,用以指导人类获得幸福的应用性科学。幸福学也可以称之为幸福哲学。幸福学具体理论和应用详见《中国幸福学研究》网站。《中国幸福学研究》理论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核心,两个基本原理和六个基本推论。
《中国幸福学研究》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基本原理,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类为什么能从一般动物里面脱颖而出?就是由于人类不断增强的不满足本性导致了人类的渴求(求知)欲,以及实践欲不断增强,从而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类能从一般动物种类中能脱颖而出,成为现在的人类;其他动物,则由于容易满足,也就难于进步,或进步缓慢。所以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二基本原理,幸福的定义。因为:1 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 都存在有一个前提,即渴求。2 任何人获得的任何一个幸福都是在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的时候得到的。所以,幸福的定义就是: 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被得到满足时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 渴求就是人们希望实现某个不太容易实现的事情的愿望。仔细体会一下不难理解,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报刊文章,电影电视里每一个令人感动的关于幸福的故事,无不都是主人公在有渴求的状态下,并且在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的时候才获得幸福的。任何人任何一个幸福的获得都来自于渴求,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
《中国幸福学研究》理论的六个基本推论
第一基本推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因为人类的本性是不满足,所以人类的本性就是追求满足。因为幸福就是渴求被满足后的结果,所以追求满足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所以人类的最终追求就是幸福。 第二基本推论,人的定义。什么是人?从人的本性,或者说从广义上可以讲,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的动物。这种定义是从人的共性方面来定义的,其实呢,人类中的任何人,就像大自然中的任何一片叶子一样,与其他的同类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具有其个性的,特别是人的意识。根据马克思理论我们知道,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关于“人”我们就可以如此定义: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识的动物。 第三基本推论,人生的定义。 什么是人生?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导致了人们的渴求——渴求获得了满足——人们就获得了幸福。根据幸福第一定理我们还知道,幸福的感觉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一个幸福的感觉都是会消失的,又因为不满足是人的本性,所以,人们会继续寻求新的渴求,寻找新的幸福。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 第四基本推论,人是时代的产品。因为人是具有不满足本性,且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有特定意识的动物。所以人是时代的产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生的所作所为都是时代的影响所致,也就是说,好人,坏人,伟人,小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与个人本身无关,只需研究个人的时代背景就行了。什么是时代呢?就个人而言,时代就是能决定和影响某个人意识的所有客观环境。 第五基本推论,存在就是真理。因为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东西,所以存在就是真理。 第六基本推论,人类最终追求的社会是和谐幸福社会。因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因为保持人类能持续繁衍也是第一要务,所以能给人类(而不是少数人)带来持续和谐幸福的社会才是人类最终追求的社会。
《中国幸福学研究》理论的一个核心
是人类(包括人类子孙)的幸福是检验实践的唯一标准。因为人类的最终追求是幸福,所以人类的任何一个实践都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为了人类子孙的和谐幸福。所以人类必须和谐发展,去寻求更广的,更远的和谐幸福。所以那些为了少数人的幸福而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为了当代人的幸福而损害人类子孙的幸福的实践都是错误的,都是必须加以纠正的实践。 在此理论基础之上,《中国幸福学研究》又给出了许多幸福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理论创新。比如哲学的新定义,民主的新定义,真理的新定义,感情的新定义,尊严的新定义,爱国的新定义等等很多词和概念更科学,更直观的新定义。
J. 什么是幸福心理学
幸福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通识教育教材的科普读物。
《幸福心理学》这本书以积极、幸福、蓬勃为核心,围绕着“幸福感”,从增强和提升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视角构建了本书的框架和内容。这本书概述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近况以及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理解差异,阐释了中国人的“幸福观”和“幸福感”。
从影响幸福感的七类因素(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认知、积极人格、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组织与环境、压力的积极管理、积极改变)分别提出增强和提升幸福感的策略和方法。
这本书还融入了大量本土化的研究成果(中庸、自谦、中国式的自豪感、人情与面子等),罗列了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
(10)幸福学属于哪个学科扩展阅读: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和培养人类积极心理品质和美德,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和提升个体幸福感的一门科学。了解和学习积极心理学反映了我们对积极人性和生活品质的追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鼓励的行为。
《幸福心理学》是一本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时代气息的积极心理学书籍。讲中国人的幸福故事,透析中国人的幸福心理,解读中国人的幸福现象,走进中国人的幸福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幸福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