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浙江武义9大古村落,温泉名地更可访古赏景
浙江金华,武义。
传武则天执政时,新设郡县均冠以“武”字,因县东有百义山,故以武义名县。
这里是全国着名的温泉名城,温泉资源“华东第一、全国一流”。这里,还散落着很多避世的古老村落,没有人山人海,只有江南的诗情和画意。
一起来看看武义最美的9处古村落,你可曾去过几处?
武义,山下鲍古村。坐落于武义县南面的大溪口乡,古风悠悠的淳朴静美地。“水抱孤村怀,山通一径斜”。古诗里描写的美好村落,山下鲍像得很完美。
山下鲍村,可以说是一个既低调又高调的小山村。说它低调,是因为它不算景区,平时压根没有多少游客,只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说他高调,是因为它被我国着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选座浙赣山区建筑代表,写入了《中国建筑史》一书当中。
村子四面环山,坐落在东西两山相夹的一条崎岖山谷之中,村里只有一条径斜(小路)可走。有两条名字分别叫金溪、岗坛涧的小河从北往南匆匆流来,像两个顽皮淘气的儿童一路蹦跳着,来到村子北头汇合,继而又继续嬉闹着以“S”形从村中流过。这股清澈的溪水从崇山峻岭之中凌冽而出,一路向南,奔向宣平溪,最后投入瓯江母亲的怀抱。
这个隐世村落,至今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古风古韵。站在村子中心,但见溪两岸的古民居建筑随地势高低毗连,参差分布。古意浓郁,胜似一幅水墨国画。驻足建造于民国时期的名叫“金溪桥”的玲珑石拱桥上,可观赏到湍急的溪水遇拦水坝溅起的细白水珠。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
据说,古时山下鲍只有很少几个鲍姓居住,“山下鲍”村名以其而得之。但实际上现在村里却是涂姓为绝大多数。山下鲍《双溪涂氏宗谱》中记载,此村涂氏祖先名叫涂国文,清雍正年间,从福建长汀来到一个名叫双溪住下,并在劳作过程中与一位山下鲍女子相恋,后成为了山下鲍的上门女婿。涂国文迁居山下鲍后,每天上山开荒,还在山上种植染布用的原料“靛青”,并在村里建起了10口直径为3.5米的靛青塘,供族人浸泡制作染料的植物。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生产方式,在与外界近乎隔绝的一隅祥宁之地,繁衍着一代又一代涂姓子孙。
而此后涂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至清代宣平年间,已经是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他们秉持山下鲍梁氏家族开创的耕读传家的家风,重视教育,在清一朝亦培养出了秀才48人,增广生、太学生27名。
山下鲍的古民居在形制上主要分为三房两厢、五房两厢、五房四厢。多数建有后院。正屋和厢房的前檐均设有牛腿承托的下檐作为通廊,既在视觉上增添了建筑美感,又弱化了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袭,极具武义南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村内涂氏宗祠,建于清代,是县级文保单位。这处建筑保存比较完好,主体结构未遭破坏。祠内的雕刻、彩绘、墨书墨画饱满充盈、庄重儒雅、古色古香;门楼和厅堂的匾牌、题额、楹联字迹遒劲古拙、哲思深蕴、寓意吉祥。
山下鲍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状态的代表,奇迹般地保留了几近消失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村里巷道结构、建筑装饰、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着原生态人文状态。
俞源村坐落于武义县西南方向的余源乡,是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按照天体星象排列叫人设计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极星象村,传闻此地风水极好。
初到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条S型的小溪,将块块水田圈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让人感受太极星象的玄妙。谁能想到,这这个名气不大的村子,藏着1200多间宋元明清古建筑群。而古建筑内木雕、砖雕、石雕之精致之华丽,让人叹为观止。
古村不华丽,白墙黑瓦的建筑,参天的古木、长满青苔的石凳、斑驳的牌匾,凝聚了时光。
俞源村至今保留着1200多间古建筑,从宋朝到清朝的建筑都有。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蕴藏着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木雕、石雕、砖雕等都栩栩如生,让游客叹为观止。
郭洞村怕是武义古村落中最“有名”的一个,有“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美誉。“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墙上的楹联,揭示了这个600多年 历史 古村落的隐世美好。
郭洞村 历史 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执中。据说,何执中的后人仿学《内经图》营建的古村,村中桥梁水井无不按风水理论排布,极为讲究。“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对这个村庄给予的深情。
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处都值得游人寻找。村边的山也是必须登的,透过百年老树的树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种别样的幽深宁静。
武义全县海拔最低的古村落——范村。多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传统建筑,像这样质朴的古村落,总是令人眷恋和向往。位于武义县履坦镇的范村便是其中之一。
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儿后代的聚居地,位于武义县城的西北部,是全县海拔最低的一个村落,曾因清嘉庆年间的一场特大洪水几近摧毁,全村仅留下一棵大樟树和现范氏宗祠东边民居的一堵老墙。
如今,这株见证了当年那场浩劫的古樟树依然挺立在武义江边,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之后越发粗壮,要5个人才能抱得拢。重建后的范氏宗祠内有三块远近闻名的石碑,分别位于宗祠大门东西两侧的内墙中,且都镶嵌在墙体中。
到了范村,范氏花厅不得不去。走进这里,眼前的景象,即便使用上所有描绘木雕技艺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巧夺天工的牛腿、花窗,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一个个木雕图案历经风霜却依然清晰可见,透过它们你仿佛能看到匠人雕琢于其中的心思与心境。厅堂的正中间悬挂着古色古香的灯饰,待到夜晚来临,这些承载着厚重过往的文物在花灯的照耀下折射出磅礴大气之美,欣赏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除了花厅,范村中如今仍保存有相当数量的古建筑,散落在村中。走过花厅的门口,沿着村巷右拐,在转角的回廊之下又是一处古建筑。再往前走,又是一处。随便选择一幢走进去,都仿若梦回千年,感受着 历史 带来的浓浓韵味,不经意间就会发现未曾见过的惊喜。
古建筑内外还有着为数不少的绿植,随着夏天的到来变得越发郁郁葱葱,成为村中的又一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喜欢摄影的市民在这里停留片刻,相信可以拍出不少文艺范十足的美照。
华塘古村落。
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历史 上曾出过不少人才,是武义南部地区传统“耕读文化”村落的典型。
华塘村周围都是山,当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为华塘。村落层峦环抱,溪流围绕似弓。村东岱石峰,峭拔似剑,直插云霄,旧为宣阳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
华塘村较为完好地保存了连片的古民宅,其中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清代古民居11处。古建筑内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鹅卵石拼镶成精美图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筑特色。
村北侧有云华乡政府旧址,建于民国时期,由四合院和两座附屋组成,二层结构。四合院内,檐廊楸楣呈月梁形,梁身刻麒麟,栩栩如生。
村中的老屋,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岁月斑斓的白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闲适的乡村生活,华塘村没有城市的喧闹声,远离车水马龙,村里古木成荫,溪水潺潺,鸟鸣清幽,一片祥和景象。
宣平东溪的云华溪从华塘村的北向南穿村而过。大坪尖顶两组花岗岩柱,当地人称“岱石双峰”,亦称“宝剑峰”。巨大的岩柱从上到下都垂直节理,风化地貌十分明显。大坪尖山体终年流水不断,而且水中富含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村里人就从山脚的岩隙中引水建池作为全村的自来饮用水,在山的西侧一处涌泉作为农田用水。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全县率先在这片土地上种植茶叶,所产茶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质量上乘。
《重修华塘陈氏宗谱特序》中记载:“据考证,颖川陈氏始祖十公自北宋徽宗崇宁乙酉(1105)年于栝城迁徙宣慈马口,二世孙廿三公由马口来坳塘,观其山川环抱,林壑泉美,岱峰耸起,生态盎然,羡其世外桃源风光……遂卜筑而居焉。”大自然的造化,加上人文积淀,使这个古村形成独特的山水风光。
华塘村四周群山环绕,古树参天,如同原始森林。地形如一“日”字,村落在日中,上下两畈为平坦的百亩良田,四周山峦起伏、山川环抱。东侧有凿坛后、前山、龙脚山、水口山。村后(西侧)有钟坛脚、后山、上庵等山,阔叶林、苦槠、枫树、松树铺天盖地,特别是只有华塘龙脚山特有的一树种,当地人称青紫树,叶如红豆杉,高大挺直,材质坚硬,属上等好材。原在华塘凉亭边有一棵两人合抱的松树,树干挺拔笔直,民国时宣平县政府派人来砍此树,结果被村里绅士骂一顿而阻止。
华塘村陈姓祖宗非常重视山林的保护,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就设立春分护林会。《陈氏宗谱》记载,宣统二年就制订保护农业、林业的乡规民约。民国八年(1919)《陈氏宗谱》修谱时族人陈倜记:“林业:环华塘皆山也,土质瘠薄,惟宜于林。村东前山松柞杂木素禁樵采,自昔密茂特甚。林内诸山育苗养护,则肇始于学栋公(1797—1862),若米挈坞、凿坛后、大淤等山之合抱古松,犹公之手植也。尝闻先叔祖玉瑜公(1836—1908),言昔栋公造林栽苗,保护躬亲其事,巡回往来日夜不休,僻静之处更筑室招工守山,亲勤五十余载,村内童山始蔚然成林。”日后发现“私砍之风甚炽,前功不致尽弃。”“民国八年(1919)组林业公会,族孙均为会员,轮流值日巡山护林,年终则开会商讨改进之方。”年终时“分发丁谷以为子孙护林之奖励,全族人柴薪燃料不虞缺乏,建筑木材不需外求,而村景优美,苍翠宜人,应知非一朝一夕之所致也。”
陶村古村。位于桃溪镇,当地因“有桃千树而得名”。而陶村,作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更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延福寺在畔,犹如世外桃源般,引人入胜。
据清嘉庆年间重修的《桃溪西祠陶氏宗谱》记载,陶村人是陶渊明后裔,至今保留了许多明清古民居。一座座祠堂和古建连成片,气势非凡,相当精美。
据统计,陶村现存各种 历史 建筑89处,除了元代建筑1处,还有明清建筑就有37处,民国建筑39处。
只要走过陶村东西二溪上的镇澜桥、普济桥、永隧桥,眼前定会出现石门、灰砖粉墙、造型宏阔的古屋、祠堂。
登山俯瞰,主要集中在后山脚、西山下、上下畈心和街路两旁,共有六七十座,而且,几乎每一幢古建筑与陶渊明都有一些渊源。
陶氏祠堂墙上画有族谱系图表。据介绍,陶村作为陶渊明后裔聚集地,村有六座祠堂,下辖自然村还有一个祠堂。
延福寺是江南最早的元代建筑。这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天成二年,重建于元代延祐四年,采用重檐歇山斗拱建筑,整座大殿梁柱之间不用钉不用榫,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构件半拱建筑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是江南仅存的三座元代建筑之一。
老寺历经700年沧桑,有着饱经时光洗礼的美好和神秘感。延福寺大殿平面方形,分五开间,重檐歇山顶。四壁为明清时绘制的山水佳作和草书。大殿前有一座长方形长生池,围栏斑驳,荷花熠熠,一只小龟浮在水面,似在默默絮语。
上黄古村。座落在武义、遂昌、松阳交界海拔850米的半山腰,层叠依山而居的古朴人家。
上黄村离武义县城有60多公里,100多幢泥坯房错落有致镶嵌在半山腰,其布局特殊,十分壮观。
古村落背靠着1100米海报高的茅山尖,在半山腰,可俯瞰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村民介绍,茅山尖是把龙椅,整个上黄村就坐在龙椅上,龙椅两侧及对面山峰是青龙白虎引领狮子、骏马、神牛奔腾……
历史 悠久的上黄村,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人在此居住。上黄村全部姓王,自山西太原迁入。早先这里不通公路,所以村民就地取材,全用黄泥垒墙,村道基本采用巨石打造,层层叠叠,颇为壮观。
以石块为屋基,以黄泥为土墙,屋顶片片黑瓦。大部分建于清代民国期间,古朴秀美。虽是泥墙,大部分屋子都还坚固如初,看上去,就有一种墩实厚重、淳朴美好的感觉。
盘山公路上看去,一排一排建在山坡上的黄泥土屋层层叠叠,似梯田一般向上积累,足有10层之多。整个村庄坐落在一个漏斗形的山坳之中,背靠一座长满竹子的大山,两侧亦是群山高耸。
因房子都造在山坳里,往往这幢房子盖在这里,另一幢房子就处在这幢房的屋顶。虽然当时造房没有规划设计,但每家每户造新房时都会围着村中心布局,于是就形成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壮观景象。以致人拍照发现,上黄村房屋布局有点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因此也成了摄影者的热门爱好地,也被誉为”江南版布达拉宫“。
武义上周村,位于武义县坦共乡境内,海拔约800余米,雨量充沛,常有云海翻滚,风光优美。
上周村是一个原始村落,村庄中大部分为黄泥土房,适合纪实摄影。云海最佳观赏点有一座亭子,其实沿着盘山公路一直开,沿途可以发现美景就可以停车拍照。
乌漱古村。位于武义柳城畲族镇乌漱村,乌漱村地处黄历岱尖山脉东半山腰,很有韵味的古朴山居村落。
依山而建层的乌漱村落,整体呈褐色,巷道和民居的地基几乎全部用石块、卵石铺就,层层叠叠的建筑富有节奏感,褐色泥土建成的房屋沿着山坡成排成片,几块大岩石在最高的土胚房后边巍然而立,远远看去很是雄伟。
据《吴氏宗谱》记载,乌漱村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吴氏始祖吴寄生、吴寄白兄弟俩打猎至此,点燃篝火居然数月不断香火,他们就从丽水遂昌四都镇梧桐口举家迁居“香火堂”发祥繁衍,乌漱古村就以香火堂为核心沿上屋、下屋、后山坛、五房头、乌漱后、牛栏坛、乌漱岭脚连片发展。村落发祥发展已有近600年 历史 ,村落清一色土坯房,四周古树众多,迷踪交错的巷道,错落有致的屋子别有一番韵味。
吴氏迁居初期村名命名“哨川”,民国初年改名“乌哨”,民国二十年(1931),时任明山乡乡长文生参政吴绍良见宣平县城隍庙有副对联叫“江水泱泱绿岩谭,青山巍巍乌漱岭”,就将“乌哨”改名“乌漱”延用至今。如今,村落吴姓人口占全村94%左右。
吴氏一族于清嘉庆庚辰年1820年修建吴氏宗祠作为敬祖祭祀之地。如今的吴氏宗祠,白色的墙与周围的清一色的黄形成鲜明对比,独具特色,宗祠边上有一口无井圈的井,内壁用石块砌成,水质清澈,冬暖夏凉,几百年来,它孜孜不倦的见证着人们兴衰起落。吴氏宗祠,坐南朝北系四合院式,由前厅、后厅、两侧厢房组成,进深22.8米,宽14米,总面积319.21平方米,泥砖古瓦,重歇山顶鱼翼起翘,封檐栋,浮雕梁,人物禽兽,装饰特别讲究,粗梁巨柱。
乌漱溪穿村而过,山山岭岭山环水绕,古村落坐落海拔922米黄历岱尖半山腰,门前山是仙霞山系海拔1039米的乌龙尖,往来宣平、松阳、遂昌等地古道交织其间。乌漱溪村前流过,与门前村口风景林组成“门外青山屋下溪”溪山幽景。
乌漱古村不仅环境优美, 历史 遗存也相当丰厚,至今村内保存着大量文物古迹, 历史 建筑众多,古驿道穿村而过,古井、古桥、古树、寺庙殿宇等 历史 环境要素散布古村各个角落,是明代古村落乌漱 历史 悠久文化深厚的见证。
古村记独立整理自网络
‘贰’ 我们中国五座“最富”的村庄,都是位于哪里呢
中国5座“最富”的村庄,全都位于“江浙沪”,华西村只能排最后
相信很多人都在大城市里打拼了很多年,虽然挣到了不少钱,但是也早已厌倦了大城市忙碌的生活。这个时候,难得能够休息,当然就选择到偏远幽静的小农村旅游。
第五座被赋予“富裕”名号的村庄就是九星村。坐落在上海这座一线城市的九星村,享有“中国市场第一村”的美誉,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村民们抓住了商机,经济发展是名列前茅。
‘叁’ 古村落的导游词
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以下是我收集的古村落的导游词,欢迎查看!
大家好!欢迎来到皖南旅行社,本人名叫项琳芸,你们也可以叫我“项导游”。坐在我右边的是“郑司机”。我们这次的目的地是皖南古村落,如有走失,请记住这辆大巴车的车牌号“浙C0X036”,大家也可以拨打号码“13857759738”来联系我们。最后请大家注意一些事项:一、不要乱扔垃圾;二、古村落有许多珍贵文物,请不要乱触摸这些物品,更不要顺手牵羊;三、在皖南古村落里很容易走失,要记住我们的旗子是什么颜色的,以免走失。
这里就是皖南古村落了,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相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发达,还乡以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造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加突出。
看!那边有一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建造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做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以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旅行到这里就要结束了,祝大家和家团圆,再见!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新叶古村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欢迎大家来到“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新叶古村参观游览。我是景区导游,叫XXX,今天我将带领各位朋友穿越时光隧道,到具有八百年悠久历史的新叶古村游历,体会一番古代的“耕读文化”。
[游客服务中心]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幢徽派建筑,就是新叶古村的游客服务中心。墙上的“新叶古村”四字,是着名古建筑专家谢辰生老先生题写的。谢辰生先生是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他对新叶古村情有独钟,他认为:“新叶是中国古村落的活标本”。大门的匾额是徐永清上将所题。徐永清先生是建德市大洋镇麻车村人,1996年至2003年 ,任武警部队总政委,2000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 十五届中央委员。他不仅是一名职业军人,而且也是国内着名的书法家。在大门口,有一幅对联,请大家一同来鉴赏一下。
上联是:遵祖宗一派真传,克勤克俭;
下联是:教子孙两行正道,惟读惟耕。
这一对联揭示了:“克勤克俭”是新叶人的持家古训,“耕读持家”是新叶古村的传家宝。现在各位朋友随我进入游客服务中心。在这里,我把新叶古村的概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新叶村始建于南宋的嘉定年间(1208 一1224 ) ,距今已有800 年的历史。整个村庄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全村人口700 余人,其中95%是姓叶的。叶氏祖先叶坤在南宋嘉定年间从寿昌湖岑畈入赘这里的娘舅家,他娘舅姓夏。后来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却繁衍起来,至今已传31代,并形成全国村落中罕见的“十世同堂”现象。因叶氏人口繁多,名称多次更改,最初称白夏叶,到新中国成立时,最终改名为新叶。也许是由于血缘亲情的关系,叶氏后人不愿轻易地拆掉祖上留下来的房屋,这就使这个村落的格局和古代建筑大多得以保留。
请大家看这一幅模型图,了解一下新叶村整个建筑设计布局情况。新叶村选址很讲究风水,村落是由宋朝大理学家金仁山先生设计的。从这幅模型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左
边是祖山玉华山,右边是朝山道峰山,村子位于二山之间峡谷的东南口上,正是“山起西北,水聚东南”好风水。从玉华山来的一条溪和道峰山来的溪水会合形成一个水口, 左有象山,右有狮山,象山和狮山把新叶村的水口锁的像葫芦颈一般,这样就可以“聚止内气”,致使村落兴旺发达,财运也不外流。
新叶村的建筑设计布局是以阴阳九宫卦象之数设计布局的,把村中的近百条巷、弄纵横交错地将户与户、房与房连成一个有机有序的建筑群体,构成一组体现东方神秘文化的立体图像,是一处不可多得的中华传统文化、民间乡上文化的活化石,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目前新叶村还保留有16 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阁、古寺庙和158 幢明清古民居建筑,这在全国实属罕见,故被誉为“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由于这些古建筑研究价值极高,所以新叶古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最近又被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是《建德新叶共识》,是第二届中国乡土建筑抢救与保护研讨会全体代表在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于中国浙江省建德市签署的。这是一份古建筑古村落保护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新叶村古建筑保护的宣言。
游客服务中心墙壁四周悬挂着许多照片。这是首届中国农耕文化节期间举办新叶村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大家可以浏览一下,增添对新叶古村的了解。
现在让我们随着游步道,进人一座乡土文化的神秘宫殿。在这座宫殿里,你将会亲眼目睹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享受和体味乡土文化的无穷乐趣,一饱你的眼福和口福,为你的人生增添一页难忘的记忆。
【 抟云塔--文昌阁】
各位游客,这一组建筑是新叶村的标志性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个村落里,塔、阁、祠一组相联的建筑是十分罕见的,这是新叶村的一大特色。原来,这是新叶古村按古代传统风水学的要求建设这一组建筑物的。请大家来看,新叶村背后是雄伟的玉华山,村的对面是秀丽的道峰山,村庄就像停泊在一块土地上的船,从地势来看,后面高,前面低,水流急。这艘船随时有被急流漂走的危险。再说,水就是财,水急往外流,意味着村里财气不旺。根据风水上的这一特点,新叶村先祖们在水口上建一塔,代表着一根竹篙,将这艘船永远固定牢,再建一祠一阁像一道大坝把往外流的水拦住。
大家再来看,玉华山、道峰山在村庄的两侧,像一对伟人守护着村庄,但在村庄前
面就显得低矮、空空荡荡,有了这座雄伟的塔,就形成了“三峰鼎立”,使这整座村庄前后左右平衡起来,从宏观上增加了村落的气势,使人有一种非常美的享受。
这座塔叫“抟云塔”,又称“文峰塔”。始建于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当时用堆土法建塔,塔建好后要把土挑掉,所以工程浩大,造塔总共用了八年多时间。塔为砖砌,每块砖有24斤重,七层六面,塔高38.8米,围长13.8米,直径4.4米。底层有三个门,从二层以上各层有三个窗洞,为求塔体坚固,相互错开排列,层高逐渐降低。 塔外用砖牙叠涩腰檐,檐角微微挑起,塔刹由五个圆形的石盘层叠,第三个最大,上面的逐渐收小,外形如枣核。塔身体上下无任何雕饰,造型端庄秀丽,周围衬着起伏的山峦,异常挺拔精神,向上的动势感很强。
这里是一座土地祠。它紧连文昌阁,里面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神像,两位老人慈眉善目,就像两位保护神日夜保佑着村民的平安。
紧靠土地祠的是文昌阁。文昌,顾名思义就是:“文运昌盛”。文昌阁供奉的主神就是“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就是执掌文运功名的神灵,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魁星”。在文昌阁二层楼上供奉着四尊神像,文昌帝君居中,右侧为掌管文运簿的天聋,左侧为掌印玺的地哑,此二神是文昌帝君的侍从。在文昌帝君像上方是魁星,魁星像略小些,其造型活泼有趣。新叶一带每逢地方戏开演,总有“点魁星”一段。由于古代是允许读书人祭拜文昌帝君其身,故阁楼与底层楼梯相连一处设一覆门,平时上锁,旁人只能在楼梯下望阁瞻仰,焚香祭拜。在古代,读书人考试之前都会来这里拜魁星,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魁星的护佑,考得好功名。
文昌阁门口有一对联:“抟云甲族擅书香 文昌草堂关野意”。意思是说:草野之人也要读书重视文化。 走进阁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古代私塾的布置。在古代时,新叶村曾经办过一座书院叫重乐书院,始建于元初,初名叫“重乐精舍”,是由玉华叶氏三世祖东谷公叶克诚创办的。创办初期,叶克诚延请了当时着名理学家金履祥的学生许谦、柳贯等一批着名文人会集在重乐书院,研习儒学,吟诗唱和,不以功名为务,因此声名远播,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后来,繁衍成儒源村。叶克诚仿效王羲之三月三兰亭雅集之风,也于每年三月三在重乐书院一带结交社友,吟诗赏景,后来形成了新叶古村特有的民俗——“三月三”祭祖。新叶家族“耕读传家”之风也是从此开始代代相传的。
堂前悬挂着儒教学派的创始人----孔圣人像,在两侧分别悬挂着与这所私塾相关的
教师像,主要有:叶克诚、金履祥、许谦、章懋、刘贯、叶元锡等。这些先生的简历,大家可以看一下。
各位游客朋友参观完文昌阁,就随我到村中心去看看村落里原真的农耕生活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牌坊,上有“耕读传家”四字,这标明了新叶村的'立世之本。“耕读传家”的意思是“耕可富家,读可荣身”,这是农耕文明时期人们崇高的生活要求。
【进士第——四方塘】
从这里走进新叶古村,左边的这个墓是革命烈士墓,烈士名叫叶真修,新叶村人,早期的共产党员。1928年新叶村有22名共产党员,成立了村党支部。叶真修父亲叫叶玉铭,字中华,是黉门秀才,知书达理,写的一手好字,1928年春,时年65岁的叶玉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又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加入共产党。叶真修是1928年8月14日(农历六月廿九)农民革命运动(从寿昌南部攻打兰溪永昌)的时候牺牲的。这个墓是寿昌县人民政府1953年立的,新叶村在解放前有两个革命烈士。
各位朋友,在走进村子里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注意事项,那就是请大家跟紧队伍,千万不要掉队,否则会迷路的。因为新叶古村是按九宫八卦布局的,村里小巷子有两百多条,四周建筑物看上去很相似,因此很容易迷路。如果真的迷路了,请大家按照我教大家的两个方法做,也可以走出村子。第一种办法是一直沿着青石板路走。大家低头看脚下的路,在我们的主游干线上中间都有青石板铺着,只要沿着青石板走,就能走出迷宫一样的村子了;第二种办法是沿着路边的水渠走。因为水往低处流,所以人往高处走,这样也能走出村子的。说到这个水渠,这在新叶村是十分重要的。新叶村外围有一小溪,叫外溪,那是灌溉农田用的;在村内有二条人工挖浚的渠道,叫“内溪”或叫“内渠”,这是新叶村重要的供水和排水通道。这两条作为村子命脉的水渠,因为重要,又成了村落的边界。宗祠规定,叶姓本族成员,房子都造在双溪之内,不允许造在双溪之外。叶姓族人,凡死于双溪之外的不能入祠,归葬祖莹。另一方面,外姓人,除了剃头匠和铁匠外,一律不允许定居在双溪之内。这个界线,保护着宗法制度下血缘村落的单纯性。因此有点神圣的意味。
这组建筑叫进士第,也叫荣寿堂,是崇智派的分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荣寿堂出过一个进士,叫叶元锡,是清朝康熙(公元1691年)辛未科进士,后来在湖广应城、河南阳武县做县官,是一个清官。在位时被人用毒药毒死。祠堂里还有一块捷报的牌匾,上面清楚的记载着他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时,以浙江省
易经科弟37名考出去的。他留有一篇诗文叫(勉儿曹):
四时不息轮流转,恳恳勤勤惟念典;养就头角得峥嵘,男儿立志当早办;鲰生所畏在临场,风檐寸晷难使展;人到忙时我独闲,看题立意如抽茧;精神直与圣贤通,踌躇满志莫轻演;思入云梦气偏豪,百万貔貅何足喘;抉尽蔓草楠梓荣,凿破浑沌光耀显;九天咳唾落珠玑,三峡激湍骇心眼;贾之醇,董之茂,韩之潮,苏之海;千变万化总无端,要在一一能合款;自古文章有定评,针芥相投如印板;刺绣何烦倚市忙,若个青钱不中选;熙朝所重在真才,壮学幼行宜自勉。
叶元锡是新叶村唯一参加殿试而中举的正科进士。自然有参加考试的经验。在此文中,既传授临场该保持冷静、强化审题、调动所学知识等经验,又勉励后学者起步要高,追贾董、赶苏韩。一鸣惊人是目标,打动“评委”是关键。即一次没考中,切莫松懈多自责,国家重视的是拥有真才实学的人。
荣寿堂坐西朝东,门前有一口四方塘,塘里水是活水,水质很好。这一景致与宋朝理学大师朱熹所作的“四方塘诗”十分相似。“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水塘正正方方像个砚台,再看水里,村口的抟云塔刚好倒影在水里,像不像一支正在醮墨的毛笔呢?四方塘旁有一排低矮的房屋,以前是茅厕,共有五间,所以叫“五连厕”。古代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说,五个茅房连在一起,集中让肥水流在自己田里。这也是古代村落建造过程中极其普遍的。
从这里进巷道,我们就将进入新叶古村的核心区域了。新叶古村现在还完整保存了16座古祠堂、古大厅、古塔、古庙、古阁及200多幢明清建筑。国内着名的专家学者对此赞赏有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陈志华教授认为:“新叶是中国东南部最典型的农耕文化村落”、 “中国最大的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教授评价更高,他认为;“新叶是中国古村落的活标本”。当然,也许有游客朋友会问,新叶古村为什么能保留如此完整的古建筑群呢?这一问题,陈志华教授在他的专着《新叶村》作了回答。他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原因。因为新叶村太偏僻,太封闭,对外面的世界变化了解不多;二是宗法制度森严。新叶村是按血缘聚落的村落,宗法观念很强。认为:祖宗留下的房屋是不能随便拆掉的。即使自然倒塌或水、火灾害毁坏了,也要在原基地上重新建造;三是商品经济不发达,住宅更新的速度很慢。正是这三个原因,使新叶古村能保留如此完整的古建筑群,并成为现代的宝贝。
‘肆’ 沙县小吃“第一村”在哪里,是真的名副其实吗
从本质上来讲,沙县小吃并不是起源于沙县,而是汇集多种地区的美食和口味,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既有古代中原一代的饮食文化传统,又有闽南以及汀州一带的客家饮食文化风格。提及沙县小吃,相信很多小伙伴们都吃过其经典套餐——“情侣套餐”(扁肉、拌面),但在外地的许多沙县小吃,经营的各类炒饭、盖浇饭,其实不是真正的“沙县小吃”。
只不过遗憾的是,在俞邦村只能了解文化习俗,却不能吃上真正美味的沙县小吃。趣闻君前往时,附近的美食街店铺空空如也,仅有一家农家乐开门。只能充实了自己对沙县小吃的了解,却令味蕾失望而归。好在返程时路过沙县,顺道去小吃城“解了解馋”。
各位小伙伴们,对此怎么看待呢?欢迎评论留言,大家一起讨论。
‘伍’ “当家塘”是什么概念
当家塘:目的是为了蓄水救田,用于群众洗衣洗菜、牲畜饮水、浇田灌溉、调蓄雨水、消防灭火等,被群众称为“当家塘”。可以靠存储天然水进行农业生产灌溉。
雨水可以顺利地汇入到大塘中;到了旱季,再从塘口引渠或用机井抽水,灌溉用水不再发愁。这样的塘,被村民称为当家塘
当家塘
□李 磊
农村人过日子,不能没有个主心骨,这个主心骨就是当家的。如果一家之中女人当家,那么孩子就是二当家的,男人是三当家的。男人对外介绍自己的老婆:“这位就是我的那位,当家的。”这么介绍,回家自然没有架吵。
当家的,顾名思义就是一家之主,不但掌控着家里的话语权,更是统揽家庭政治、经济和生育大权。比如当家的说:“给你一百块钱,你上街给俺娘买三斤肉、给俺爸买两包烟、再给俺买一瓶香香回来。”那就得这么去买,错一点也不行。再比如当家的说:“我打算下半年开始要孩子,你从今天开始就要戒烟、戒酒、戒熬夜,外加起早贪黑锻炼身体。”如果不服,那你就试试看吧。等有了孩子,那孩子如果不吃辣椒,女主人通常会一巴掌掴在脸上:“快给我吃掉,吃辣能当家,不能吃辣长大了还不跟你爸一个坯子,都是个怕老婆的种。”
农村人的生活比较传统,保留着很多的原始崇拜,家长崇拜便位列其中。女儿临出嫁,老娘对她苦口婆心地讲:“晚上睡觉盖被子,一定要把娘家的被子盖在上面,谁家的被子盖在最上面,谁就能当家。”男方的老妈也这么说,一定要把自家被子盖在最上面,婚后过日子不受气。有一对农村夫妻,新婚第二天睁开眼便吵了一架,原来头天晚上盖的是男方家的被子,晚上被女人偷偷给换掉了。生米已做成熟饭,男人只好认怂,女人便开始当家作主了。女人说:“你快把尿盆倒掉,马上要有亲戚来串门了。”男人也只好这么依了。三天回门时,女人对娘家人和村里闺蜜们说:这是我家二当家的。男孩便俯首称臣。娘家人便觉得有面子,逢人便夸女儿有本事,刚过门,就把家给当了。
在我们李庄也这样,“当家”这两个字有着等同于黄金的价值和重量。李庄人称一家之长,不叫家长,叫当家的。两家孩子打架,一个挨了几拳、一个被踢了几脚,两家大人在一起评理,如甲方是当家的,乙方不是当家的,甲方就对乙方说:“你说话就是嘴上抹石灰,白说,回去把当家的喊来。”两家当家的到场后,如仍然解决不了,那就得请族长了。可族长也不叫族长,叫大当家的。大当家水平当然要高出一截,肯定从维护家族利益上拿出一个折中方案。吃亏的那家就不干了,便跑去找村长。村长也不叫村长,叫总当家的。总当家对这类问题协调多了,斡旋的技术比国际水平低不了哪去,他能准确找到吃亏那家人的软肋。他往往会这么劝:你家母牛不是要配种吗,秋天就用他家的公牛;他家公牛种子好这是全村人公认的,我跟他家说说,免费。通常事情都是这么摆平的。
总之,小家要有小当家的,大家要有大当家的,如果一个人到了年龄,也没找到一个当家的,那的确是一件让爹妈犯愁的事。难道自己的产品这么不入眼,竟然二三十年也没找到买家。他爸他妈(她爸她妈)准会这么想。还有一种情况,原本那个当家的离家出走或者撒手西行了,剩下的那位隔上三五年,便想方设法再找一个人来当家,上台面的说法是,一个人过日子不旺火;私下里这么说,一个人连被窝都焐不热,一夜从黑到亮身子冰凉。
除了人给人当家,村里人还喜欢找个物来给自己当家。男人找不到对象,找人帮忙也无济于事,只有找物了,通常是找村里最老的那棵槐树,请树老人家给自己当家作主,成就一段姻缘。如果得了个医生治不好的病,那就找个看相的来捏捏自己的身子骨,了解一下身体里的风水状况,缺水的就认一条河为干娘,每次过河先给干娘磕个头;缺金的就认一口铁锅为干爹,出趟远门也要将一口干爹背在身上。北方的村庄缺水,人们逐水而居,村庄围水而建,一切活动都围绕水来展开。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攀一门“水”亲戚,得了什么病、遇到什么难、遭了什么灾的,都喜欢找这门亲戚来救场。如果问题解决了,那无疑是水的功劳,解决不好,那道理就更明白了,连水都解决不好,还有谁能解决好呢?
北方的水,体量不大,成不了湖泊,更不能以河流的形态恣意流淌,它多以池塘的形态、以止水的形式存在。北方的水与南方的不同,如果以淮河为界,淮之南的水,软、暖、轻,性格欢快,同一束流水从生到死,往往穿过百条溪,行走万里路;而淮之北的水,硬、冷、重,喜欢沉默、寡居,往往起点就是它的终点,一辈子都不挪窝。北方的水塘一年四时,鲜有雨水补充,它们蒸发消耗、新陈代谢缓慢,长年维持着最低的耗损。有时一面水塘,几年之中水量都保持恒定,拿竹竿一量,一寸不增、一寸不减,如果倒出来数,也肯定一滴不多、一滴不少。这些水塘的形状或为圆形、方形、牛蹄形、月牙形、葫芦形,它的名字也许跟了它的身形叫牛蹄塘、新月塘,也许跟了村庄的名字叫李家塘、邢家塘,也许跟了传说故事叫八仙塘、龙王塘,也许遂了人们的心愿叫安丰塘、幸福塘,但在这些名字之外,这些水塘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当家塘。
当家塘通常位于村庄的正中央或正南方。位于村庄正中央的,多为几个家族所共用,大家围着水塘搭建村庄,繁衍生息,最终将水塘层层叠叠地包围了起来,水塘隐藏于村庄的深处,竟像牛的胃、骆驼的水囊了。围水而居,是北方人最寻常的生活方式,这么生活不仅取水方便,还利于大家在用水上的相互监督与制衡。比如,李姓人家今年办喜事、新房建的多,用掉了池塘里一半以上的水,那么明年,用水的权力便流转到了王姓人家,下一年,再朝下流转。大家轮流控制用水权,不但节省用水,还有利于水源管理与保护。当家塘的另一个位置在村庄正南方。南方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尊位,通常是供奉祖先和神灵的地方,那么,水也在供奉之列。人们每天挑着水桶去取水,之后便退到水塘的后方生活,这种开门见水、望水而居的生活,一直是北方人追求不懈的梦想。可以这么说,有水、有塘,才有了村庄,当家塘是人和牲畜共同的饮用水源,是村庄成立必备的要件,也是长年干渴的北方大地的灵性与魂魄所在。
当家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当家”上。当家塘给其他的塘当家。在丰水季节,它虚怀若谷,接纳百川。一些流浪的、路过的、在他处遭受排挤、被驱逐出境的流水,拖着疲惫的身体、怀着曲折的经历汇集在一处,平复下躁动的情绪和动荡的内心,就以塘为家,过起了波澜不惊的日子。在缺水季节,当家塘如一位祖母,运筹帷幄,统筹调配着水源,如相邻的水塘干涸,它便通过河流送去一束流水,给那些水塘留下一口活气;如果哪块土地的秧苗干渴,它便兵分数路赶去支援,一解草木的燃眉之急。但在干旱季节,当家塘便自断支流,如同一棵老树自决枝干,它收身至塘底,量入为出,斤斤计较,守护一塘生灵,坚守住水塘最后的底线。
当家塘还会给人当家。每个村庄能容纳多少人和牲口,发展至多大的规模,这不是人说了算,而是塘说了算。当村庄如藤蔓不断蔓延壮大,而当家塘无力供给时,便要有一部人离开村庄。他们要么重新选择一方水塘,广挖深掘,另立门户;要么将妻携子,背井离乡,开始了四处游荡的生活。每户人家有人口变化时,也要给当家塘报告,比如,有的人家娶了媳妇,新人拜过堂之后,便来拜水塘;新人自报家门,向当家塘申请一个人的用水份额。每年除夕,当家塘在这一天放假休闲,如果要到当家塘里取水,要拎一串鞭炮到塘前燃放,一是请当家塘原谅,取水惊扰了它的好梦,更是感谢它一年来对家人的默默滋养。
在我们李庄,或许多为女人当家的缘故吧,人们通常把当家塘也视为女性。女人嘛,有同情心,会耍小脾气,当家塘也不能例外。有一年大旱,李庄人担水浇田,竟然挑干了当家塘。恰在此时,村庄的祠堂突然起了大火,火借风势,转瞬便烧掉了半个村庄。这时,有人想起当家塘底部有锅盖大小的一方水洼,遂赶赴塘底取水灭火。可那方水洼里的水,竟然能自动生长、取不尽、用不竭,李庄人便依靠那一洼的水救下了村庄。
事后,有消息传来:十里之外一条叫浍河的大河干枯了,甚至连淮河也瘦了一圈。原来,当家塘同情这一村人家,打通地下通道,搬来了救水。村民便喟叹:幸好给当家塘留下了一口气,要是当家塘死了,李庄也绝对没有了活路。还有一年,在一个多姓杂居的村庄里,几个家族因取水发生争执,最终几代人的积怨演化成一场械斗。当获胜一方举杯庆功、对塘当歌时,突然发现当家塘已经空空如也,连鱼虾也没留下一只。原来,那是当家塘生气了,带着它的虾兵蟹将搬走到了他处。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如今,当家塘还静静地卧在村庄里,而人却不见了踪影。仲春回村,跪拜过一位草中的亲人后,便去看望养育过我的另一位亲人,当家塘。我问一位放羊的老乡:整个村子都是空的,人都去了哪里?老乡说:年轻人大多进城打工了;老人嘛,要么进城带孙子上学了,要么住进了土里。我问身边我家那位当家的:人在外地,要是遇到什么急、难、险事,谁来替他拿主意呢?当家的说:有媳妇当家还不够吗?这话听上去好像有理。
作者系蚌端口日报作家采访团成员
‘陆’ 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怎么样
在中国安徽皖南的青山秀水中,散落着这样的村庄,一幢幢粉墙黛瓦的百年老屋,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皖南宁静优美的大地上。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的典范之作。两个世界顶级古村落,您觉得哪个更好玩些?
西递和宏村哪个值得去?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村和宏村和安徽省南部其它的古村落一样,层峦叠嶂的群山和闭塞偏僻的地势,使西递和宏村保留了几个世纪前村庄初建时的建筑原貌。西递村与宏村同为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什么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的: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西递村至今仍有完好的明清民居124幢,祠堂三座。宏村也有明清两代古建筑158幢,其中137幢保存完好),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黟县宏村镇,建于南宋绍熙年间,距今800余年,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古水系牛形村落,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宏村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为一体,青山绿水,湖光云影构成宏村独特的神韵,故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称。
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
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南湖位于宏村正南方,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607年),是占地面积为两万倾的人工湖。湖面呈大“弓”形,弓背部湖堤分上下两层,上层宽约数丈,用石板、卵石铺地,下层种植有杨柳树;弓弦部建有南湖书院、清余味书屋及鳞次栉比的古民居。
月沼建筑的可考历史有五六百年之久。原先这里是一眼活泉水,四季泉涌不息,至今人们在此可见到塘中鸭戏清波,空中微风轻拂,炊烟缭绕的情景。
碧园水榭宅在宏村水圳头附近,始建于明末,后被毁,重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25年),占地278平方米,建筑面积256平方米,是宏村清代庭院水榭民居的代表建筑之一。
奇墅湖位于宏村东南。沿宏东村口土路而行,碧水蜿蜒于右,植被颜色纷呈,步行半小时后水面豁然开阔,这便是奇墅湖,现在是东方红水库的一部分。
宏村乐叙堂又名众家厅,是宏村的汪氏宗祠,位于村中月塘北畔正中,与月塘同建于明永乐年间,历来是汪氏族人祭祖和庆典聚会的场所。乐叙堂由门楼、大厅、祀堂三部分组成。后进正堂原有楼,大门砖雕贴墙牌坊雕饰得异常精美。
木坑位于深山之中,距宏村仅5公里,但全是山路,车只能开到离村子1.5公里的地方。木坑是一片茫茫竹海,所以又被称做“木坑竹海”。竹林深处有一片民居,建筑风格与一般的徽派民居截然不同。
如果说去宏村主要看水景的话,那去西递则主要是看古建筑,特别是古民居上徽派三雕上的花纹枝桠精细得仿佛只要一捏就会断。
●西递
西递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镇,古村从北宋年间就存在了,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西递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西递古村内现存的明、清古民居有124幢,祠堂3幢,道路、水系均维持原状,正街、横路街和40多条巷、弄以及特有的青石板路都得以保留,使得西递堪称徽州古村落中的典范。
明清古民居,大多为三间与四合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都是国内罕见,被游客、学者誉为“世界上最美的村庄”“古民居建筑的宝库”。
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而每一处图案都蕴含有极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敬爱堂位于前边溪东岸,是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典型徽派砖木结构建筑,也是西递村现存最大的祠堂。敬爱堂门前飞檐翘角,气势恢宏。步入中门为祭祠大厅,大厅分上下庭,中间有大型天井。敬爱堂是祀拜祖先、教育后代、凝聚宗族和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于1992年重新修复,现被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追慕堂位于大路街上方,建于清干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用以追思慕念胡氏先祖,使后人勿忘当年的李胡渊源。追慕堂屋顶为飞檐翘角,八字型大门楼,檐下三元门外设有木栏,八字墙用整块打磨光滑的黟县大理石制成,风格独特,极为精美壮观。
<mip-img al更多关于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怎么样?,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cd70ad161573171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柒’ 关于宏村
您好!黄山火车站没有直达宏村的的公交,白天你可以在火车站门口广场乘屯溪到黟县的中巴班车到黟县,然后转公交到宏村,或者在火车站打车或公交到黄山市汽车站,汽车站早上8:00——16:00有到宏村的旅游公交,整点发车,车程约1.5小时。
宏村附近徒步的地方很多,塔川离宏村也很近,秋天去看看秋色不错。
‘捌’ 凤凰县千工坪镇建塘村经度和纬度是多少
参考 凤凰县地处湖南省西部边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角,位于东经109°18′~109°48′,北纬27°44′~28°19′。
建塘村位于千工坪乡东南部,距乡政府3公里,东接新坪村、牛岩村、高坳村、香炉山村,西邻通板村,南接亥冲村,北靠岩板井村,辖4个村民小组,共210户,825人。全村耕地面积1178亩,山林面积1621亩,海拔420米,该村以烟叶生产为主导产业。建塘村又名箭塘村,因村中央有一口水塘,清初时候驻扎在这里的官兵经常在水塘岸边瞄把射箭,故名箭塘。
‘玖’ 谁知道月形塘
月形塘,湖北省麻城市龟山乡的一个小村庄,坐落于大别山十大主峰之一“搁云尖”脚下。海拔很高,具体不详。村庄四面环山,距离麻城市区30余公里。无论是谷歌地图还是网络地图上—— 根本找不到。。。 此地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植被覆盖达90%以上。人口1000左右,其中大部分为“熊”姓氏。村庄对面搁云尖山上常年云雾缭绕,如诗如画,美不胜收。“月形塘”地名源于村前一口酷似月亮的池塘而得名,村庄历史无从考据。一条绵延起伏坡多弯急的山路是连通外界的唯一一条通道,交通极为不便。正所谓,出行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独特的面貌—— 穷!据统计,改革开放至今全村约有七八十人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娶上媳妇,其中80后90后为主力军。“那谁谁,昨天从外地带了个对象回来,走到一半那女的跑了···”此类故事常有发生,经常被人们茶余饭后玩笑谈及。
说起此地方就不得不提及这里的人们,老一辈的月形塘人朴实、善良为了生计一辈子呕心沥血,一生忙碌只为能让后代过上好日子。而新一代的大部分年轻人就如同他们的姓氏“熊”熊孩子,逗逼属性。有过让外人闻风丧胆的牛逼人物,有过让家人肝肠寸断的混球,也有过你上小学一年级他上小学二年级,你上小学四年级他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的经典奇葩。或许还有你梦中笑醒的儿时小伙伴。
我们深知“靠山吃山”的旧理念已经无法让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怎么办? 出去办!于是我们纷纷的走出来了,来到大城市打拼。终究有一日我们会打拼的相当凑合。我想说无论你走的多远飞的多高,不要忘了那个淳朴的小村庄,不要忘了在那里守望我们的老一辈。也不要
忘了自己家的门牌号。
别问我是谁,我家的门牌号是42号。
‘拾’ 太平镇的辖村情况
共辖53个行政村。
【太平】 Tàipíng
1829年立圩后遭火灾,故称火烧圩,后改为太平圩。村委会驻太平,辖太平、隔洞铺、上晚洞等14个村民组。村上驻有镇政府、派出所、信用社、邮电代办所、烟草站、粮站、法庭、林业站、卫生院、太平电站、镇中学、太平中小等单位。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55公顷,310户,1248人。
【排楼下】 Páilóuxià
因村中立有一排楼得名。村委会驻排楼下,辖排楼下、黎华、神峰山、新屋里、塔塘、水平洞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48.6公顷,354户,1359人。
【骆全】 Luòquán
清朝从新田县骆名孙迁居,以姓得名。村委会驻骆全,辖12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54.7公顷,258户,1136人。
【新坪下】 Xīnpíngxià
唐姓从老坪下分居得名。村委会驻新坪下,辖新坪下、毛家、马家岭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39公顷,234户,907人。
【老坪下】 Lǎopíngxià
宋朝唐姓立村,地形平坦得名。村委会驻老坪下,辖老坪下、蒋家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45公顷,294户,1253人。
【章家】 Zhāngjiā
章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章家,辖章家、源泉洞、乌鸦冲、瓦窑头、夏晚寺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35公顷,154户,781人。
【城盘岭】 Chéngpánlǐng
原名城盘源,因村四周是石山,中间像盘子,后改名为城盘岭。村委会驻城盘岭,辖城盘岭、曾家洞、大山洞等15个村民组。总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60公顷,335户,1545人。
【五里坪】 Wǔlǐpíng
村距琵琶五华里得名。村委会驻五里坪,辖五里坪、潮水岩、马砠脚、鲁知桥、黑石砠、鸭婆凼、宋家、王家等16个村民组。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47公顷,286户,1245人。
【塘头岭】 Tángtóulǐng
以岭名得村名。村委会驻塘头岭,辖塘头岭、枞山岭、上水井、下水井等14个村民组。总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50公顷,288户,1355人。
【王婆晚】 Wángpówǎn
元朝王姓为纪念老前辈王姑婆得名。村委会驻王婆晚、辖王婆晚、上胡家源、下胡家源、刘塘背、沙岗岭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50公顷,257户,1098人。
【洪洞】 Hóngdòng
宋朝立村,因地势较低,大雨时洪水淹洞得名。村委会驻洪洞,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34公顷,168户,690人。
【潘家】 Pānjiā
潘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潘家,辖潘家、火煤冲、白忙井、杨家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37公顷,209户,961人。
【夏千七】 Xiàqiānqī
1061年夏姓从老屋洞迁居得名。村委会驻夏千七,辖夏千七、王竹孙、赵家、新火煤冲等16个村民组。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70公顷,361户,1647人。
【岭头源】 Lǐngtóuyuán
井水源头旺,而村建在岭的前头得名。村委会驻岭头源,辖岭头源、老屋坊、瓦石窝等11个村民组。岭头源工班位于该村。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60公顷,335户,1281人。
【湾田洞】 Wāntiándòng
村田洞弯曲得名。村委会驻湾田洞,辖对门匡家、新旺圩等10个村民组。岭头源中学位于该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53公顷,268户,1145人。
【老匡家】 Lǎokuāngjiā
匡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凼古匡家,辖凼古匡家、凼古蒋家、凉亭蒋家、绿水坊、新屋场、匡家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47公顷,181户,1575人。
【石门头】 Shíméntóu
村前石头似大门得名。村委会驻石门头,辖石门头、毛家、竹子峰唐家、竹子峰蒋家、柳树蒋家等11个村民组。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65公顷,348户,1575人。
【何八仕】 Hébāshì
何姓定居,村前两条小河成八字形得名。村委会驻何八仕,辖6个村民组。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24公顷,138户,575人。
【神旺】 Shénwàng
村前田洞弯曲神奇得名。村委会驻神旺,辖神旺、老小田、新小田、小田雷家、大井头、大路下等15个村民组。岭头源完小建在此村,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84公顷,372户,1651人。
【李己】 Lǐjǐ
由嘉禾迁居而来,用嘉禾话说叫秀背,后因家族排谱,按宁远话来讲,就叫李己。村委会驻新李己,辖老李己、新李己、花园砠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41公顷,168户,759人。
【沙螺塘】 Shāluótáng
村边有口塘,形似沙螺得名。辖6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28公顷,130户,564人。
【上下留】 Shàngxiàliú
村立小溪上下端得名。村委会驻上留,辖上留、下留、上流坪、打石岗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52公顷,232户,936人。
【新塘下】 Xīntángxià
建村深潭下,后修一口塘改名新塘下。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40公顷,190户,721人。
【梁武桥】 Liángwǔqiáo
村前有座桥,传说梁武皇帝从此桥经过得名。辖6个村民组。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30公顷,178户,739人。
【留佳位】 Liújiāwèi
立村位置比周围小村要好得名。村委会驻留佳位,辖留佳位、草塘岭、崇山脚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59公顷,288户,1356人。
【青草塘】 Qīngcǎotáng
立村两边有塘,水清草绿得名。村委会驻青草塘,辖青草塘、余家、匡家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17公顷,150户,653人。
【九十四】 Jiǔshísì
明朝唐姓由禾形窝九十四洞迁居得名。村委会驻九十四,辖九十四、下坠圩、新屋场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57公顷,388户,1670人。
【上谢家】 Shàngxièjiā
元朝谢姓从江西鹅井塘迁居得名。村委会驻上谢家,辖上谢家、岩头淌、横干砠、狗婆井等4个村民组。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90公顷,569户,2665人。
【下谢家】 Xiàxièjiā
得名同上谢家。村委会驻下谢家,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27公顷,130户,615人。
【水便】 Shuǐbiàn
村旁有一井用水方便得名。村委会驻水便,辖水便、新屋场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69公顷,419户,1831人。
【土桥头】 Tǔqiáotóu
宋朝唐姓立村在桥头得名。村委会驻土桥头,辖土桥头、礼至宝、李家、七柱屋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75公顷,398户,1886人。
【杨家坪】 Yángjiāpíng
杨姓定居,地形平坦得名。村委会驻杨家坪,辖杨家坪、杨竹荪、砖屋等8个村民组。下坠中学建在该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53公顷,313户,1342人。
【毛坪头】 Máopíngtóu
村后山茅草多,高可平人头得名。村委会驻毛坪头,辖毛坪头、石灰窑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80公顷,357户,1570人。
【坪石头】 Píngshítóu
村前井边有一大平石得名。村委会驻坪石头,辖坪石头、白泥田、赤湾岭等8个村民组。下坠完小位于该村。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47公顷,252户,1108人。
【塘湘】 Tángxiāng
宋朝由稔塘分居得名。村委会驻塘湘,辖塘湘、干头上、唐家洞、苏家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40公顷,164户,698人。
【李家库】 Lǐjiākù
汤姓购买李家铺子得名。村委会驻稔塘,辖李家库、稔塘、上川砠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75公顷,324户,1623人。
【上界头】 Shàngjiètóu
村位于宁、嘉、蓝三县交界处,在界子的上面得名,与下界头相对。村委会驻上界头,辖上界头、蔡家洞、柳树脚、芭蕉冲、五月岭、大坪岭、紫云庵、犁坪岭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80公顷,287户,1210人。
【下界头】 Xiàjiètóu
位于宁、嘉、蓝三县交界处得名,与上界头相对。村委会驻下界头,辖下界头、高石头、鸡公山等4个村民组。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34公顷,155户,756人。
【清水岭】 Qīngshuǐlǐng
天旱时人们盼水,得名盼水岭,后改为清水岭。村委会驻清水岭,辖清水岭、安古坝、禾形窝、大岭脚、田螺塘等13个村民组。兴和胶合板厂建在此村。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87公顷,409户,1793人。
【龙眠洞】 Lóngmiándòng
村后山形似卧龙,山前有洞得名。村委会驻龙眠洞,辖龙眠洞、双枣村、鹅门口、朝阳村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30公顷,137户,686人。
【单家】 Shànjiā
单姓定居得名。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35公顷,186户,726人。
【老白土】 Lǎobáitǔ
祖先定居时一片荒地,故称白土。村委会驻老白土,辖老白土、老赵家、猫仔山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4.2平方公里,耕地49公顷,325户,1325人。
【新白土】 Xīnbáitǔ
从老白土分居得名。村委会驻新白土,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25公顷,104户,394人。
【牛市坪】 Niúshìpíng
过去在此设牛市场得名。辖老牛市场、新牛市场等4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17公顷,95户,356人。
【马扎营】 Mǎzhāyíng
曾有骑兵在此扎营得名。村委会驻马扎营,辖马扎营、骆家湾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30公顷,165户,670人。
【洞尾】 Dòngwěi
村立洞口尾端得名。村委会驻洞尾,辖洞尾、野菜、彭家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40公顷,247户,887人。
【西岭头】 Xīlǐngtóu
位于石门山村后,石山岭的西边得名。村委会驻西岭头,辖西岭头、淌门前、蒋家等5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25公顷,188户,1000人。
【石门山】 Shíménshān
村后石山上有一石拱门得名。村委会驻石门山,辖石门山、大塘背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46公顷,265户,1180人。
【妙瑞井】 Miàoruìjǐng
村立庙后井边,故称砂石井,后改为妙瑞井。村委会驻妙瑞井,辖妙瑞井、郑家岭、大井头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3.1平方公里,耕地34公顷,230户,988人。
【岭壁洞】 Lǐngbìdòng
村侧有一小洞,村后有一小岭得名。村委会驻岭壁洞,辖岭壁洞、唐家、庄房等6个村民组。小(二)型岭壁洞水库位于该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14公顷,137户,544人。
【塘前】 Tángqián
村前有一口塘得名。村委会驻塘前,辖塘前、茶冲、高粱洞、刘德成、李宅仁、雷山泉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47公顷,263户,1049人。
【老夏塘】 Lǎoxiàtáng
夏姓立村塘边得名。村委会驻老夏塘,辖老夏塘、老潘家、曾家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50公顷,242户,1105人。
【新夏塘】 Xīnxiàtáng
夏姓立村塘边得名,与老夏塘相对应。村委会驻新夏塘,辖新夏塘、雷公井等5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20公顷,161户,6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