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幸福生活 > 哈佛大学研究拥有多少财富最幸福

哈佛大学研究拥有多少财富最幸福

发布时间:2022-09-12 17:55:43

① 《幸福的方法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幸福的方法》(泰勒•本-沙哈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com/s/1v_giJhuKA65oD7Bso6sTaQ

提取码: kk9b

书名:幸福的方法

作者:泰勒•本-沙哈尔

译者:汪冰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1

页数:200

内容简介:

“幸福是人类共同的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力推荐本书!

中信幸福课堂

你幸福吗?

幸福到底是什么?

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

“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导师”泰勒•本-沙哈尔博士为你带来的哈佛幸福课程,能够帮助你获得真正的幸福!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泰勒•本-沙哈尔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其幸福课视频在各大公开课的网站上点击率长踞首位(2011年已超过1亿)。当本课程引入中国时,它在网易公开课也获得了最高点击率。

作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幸福课程图书版,这本风靡全球的畅销书《幸福的方法》能够帮助每一个人开启智慧,通过运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达到幸福的彼岸。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把人生分为四种类型: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感悟幸福型,更深刻地解读了大多数人不幸福的深层原因。同时,作者提出,只有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从事自己真正想做的工作,体现出自己的核心价值,幸福即在眼前。

本书能够引领读者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幸福,乃至国民幸福。这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将在宏观层面上解决“全民焦虑”的大问题,安定民心,共创幸福。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充满智慧的语言风格,将幸福的秘密如沐春风般地带入到你的心灵深处。

作者认为,人生的不幸福状态分为三种类型:牺牲眼前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通过本书,读者将深刻理解到幸福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尊重生命的核心价值,找到自己的真正使命并努力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全然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同时,幸福也是一个需要永不间断追求的过程。幸福的人生态度不但是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也需要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每一位读者若能按书中的方法去思考人生并坚持练习,便能够踏上持久快乐、幸福和满足感的旅程。

通过本书,我们将知道:

幸福不仅是一种能力

幸福也是一份与生俱来的使命

幸福之路并无捷径

学会分享与珍惜

幸福就在眼前。

★媒体、名人推荐

这本书的闪光之处在于,它把教给人们获得幸福的方法和关于幸福的科学研究成果完美地结合起来。看完这本书,你便可以发现和理解它包含了哈佛大学今日最热门课程的精髓。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里格曼

幸福,有人曾经把它编在歌曲里,有人曾经把它写在书籍中。今天,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泰勒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了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认证幸福是什么。

——美国国家有线新闻网(CNN)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但有几个人能解释幸福是什么?在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积极心理学”里,泰勒博士不但详细解释了幸福是什么,还把幸福的完整结构呈现给大家。幸福不再是一种“摸不着”的东西。

——亚马逊图书网(Amazon)

泰勒博士的课程在哈佛大学破纪录地同时排名第一名和第三名。学生们评论他的课程神奇之处在于,每次学生们上完课,都迈着春天般的脚步走出教室。

——《哈佛深红报》Harvard Crimso

泰勒博士所教授的积极心理学之所以对每个人都重要,是因为它不是加强我们对数学、文学或是科学上的知识学习,而是加强生命中幸福感的方法——一个我们分分秒秒都要面对的感觉。

——《波士顿环球时报》(Boston Globe)

“您幸福吗?”是;不;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满足,是一种渴望……每个人对幸福都有自己的解读。本书给出了一种解读,它或许能让您领悟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吕鸿

人类正在走出它最大的困惑和迷茫。人类正在认识到:金钱、财富、丰裕和成功,都不能等于幸福,也都不能代替幸福。国民幸福指数(GNW,Gross National Wellbeing)必将取代国民生产总值(GDP,Gross Domestic Proct)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新标志。所以,寻求幸福的方法,比致富的方法,攀高的方法,成功的方法,现在更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幸福才是社会存在的根本意义,幸福才是生命存在的终极理由。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 陈宇教授

你幸福么?这句话在网络上面引来无数狂潮。其实幸福是一种自我体验与感受,读完本书,我发现,其实我们缺乏的不是幸福,而是发现幸福的双眼,体验幸福的内心与走向幸福的方向,感谢此书对于幸福的进一步明确,希望大家在定义自己生活时,能够找到更多幸福,大家都幸福了,社会也就自然是幸福社会。

——着名教育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兼校长 胡敏教授

幸福力,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需要学习的能力。哈佛的幸福课导师在本书中从科学发现出发,带领大家找到更幸福的有效方法,非常给力的着作!

——着名心理咨询师 张怡筠

感受幸福前,需要好好爱自己,也可以先读一本《幸福的方法》。

—— 素黑 知名心性治疗师作家、生命管理顾问

掌握了幸福的方法,你将感受到幸福在心中绽放的感觉。强烈推荐本书!

——知名作家 苏芩

作者简介: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哲学和组织行为学博士。目前致力于个人及组织机构的优势开发、领导力提升等研究工作。沙哈尔博士开设的“积极心理学”和“领袖心理学”曾被哈佛学生推选为“最受欢迎的课程”,他本人也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他的课程兼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众多企业家和高管们誉为“摸得着的幸福”。美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时报》等数十家着名媒体都曾对他进行过专访和报道。

② 哈佛大学研究揭秘全球成功男人有何共同点

说起人生赢家的标准,就不得不提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 (The Grant Study)”,这项持续整整76年的调查。
全世界最有名最有钱的男人,他们的共同点竟然是这个调查研究发现人生赢家的共同点秘密就是:强调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而做这项研究的心理学家乔治·瓦利恩特也说过: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开场。这就不难发现,越成功越有名的人生赢家们,他们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们的家庭是密不可分的,而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家庭。
这不,为了论证这一说法,小编搜集了政界、科技界大佬以及娱乐时尚界,那些站在生物链顶端的大佬们,他们让婚姻家庭保鲜的秘籍。
Part 1。政界大佬—奥巴马一家
说到秀恩爱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就一定是政界榜上的No.1,曾被美国财富类杂志《福布斯》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夫妇,在任何时候,你都能看到他们手牵手一起走的温馨画面。
在大多数人眼中,他们是亲密无间的伙伴,是一对璧人伉俪,是彼此间相互依靠的亲人。小编看,他们还真的蛮有夫妻相的呢!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裔总统奥巴马,从来都不会因为自己是政治上的大人物而较少表现自己对米歇尔的爱。比如在公共场合上
当然,爱不是表面kiss就可以。奥巴马对外是一国之主,对内是一家之主。小编记得米歇尔接受采访时说过,他们每年的结婚纪念日,奥巴马都会浪漫的为其庆祝,比如上次就在四季酒店早早定好了晚宴,两人一起共度美好的二人世界。
晚宴前,奥巴马还与钢铁厂员工交谈时就说到自己的婚姻。他开玩笑称,米歇尔是一位好妻子,特别有耐心,“忍受”了他22年~~
节假日给妻子买礼物
在西方,圣诞节买礼物送人是很必要的,奥巴马即使每天日理万机,但重要的事情总是会想起。虽说男人为女人挑选礼物就像得了选择困难症一般,不知所谓。
所以奥巴马每次给米歇尔买完礼物后,都会比较烦恼:“给米歇尔买礼物太难了。她是个时尚达人而且总是穿得很好看,给她买衣服真是很发愁。”
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米歇尔收到礼物开心的心情。
Part 2。科技界大佬—扎克伯格一家
小编又要拿老朋友扎克伯格来举例了,嗨友们不要看吐了。
小扎和普莉希拉·陈在一起9年,竟然木有传出一丝和其他女孩的绯闻,两个人相处这么长时间,几乎每时每刻,小扎都在用他的实际行动来表达对普莉希拉·陈那浓浓的爱。

爱屋及乌,学习中文只为和妻子的家人交流顺畅
之前有次小扎来中国做演讲,让大家惊呼的是,竟然全程用中文回答,当然,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为什么学习中文的原因:
class=“img_descr”>小编突然明白:对方爱不爱你,就看对方肯不肯花时间来陪伴你了!
以妻子的名义成立慈善基金
扎克伯格成立的慈善基金会叫做“Chan Zuckerberg Initiative”,注意哦,是妻子的名字打头,可见妻子的地位在他心中占有多大的地位。
加上本身普莉希拉·陈本身就是一名富有爱心的医生,这个慈善基金会将会致力于治疗疾病、清洁能源、减少贫困、促进人民平等的权利等项目。
小扎的小baby来之不易(此前妻子普莉希拉·陈曾小产三次),所以当女儿Max出生时,小扎就说到要照顾孩子,还说:这是一个非常私人的决定。。。科学调查表示,职场父母花些事时间陪伴新生儿,对孩子和家庭都会有更好的结果。
小扎不厌其烦的学习给宝宝换尿布,照顾小孩的日常起居。和孩子逗乐,爱意满满的抚摸小baby,这四目相对的眼神交汇,小编给这个80后奶爸一个大大的zan。
3。娱乐时尚圈大佬—贝克汉姆一家
喜欢看《教父》系列电影的嗨友一定不会忘记这句经典台词,“不顾家庭的男人根本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所以一个真正的男人,妻子是幸福的,家庭是温暖的。
每次看到小贝一家出场时,小编就觉得全世界的头条都属于他们家。不仅有一个漂亮聪明能干的妻子,四个孩子一出现就凑成了全世界颜值最高的一家子。
夫妻两出现在公众场合上都是十指相扣,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看完以上几位成功人士,他们不吝时间和精力去关心,陪伴自己的妻子,为家庭幸福无私付出的栗子,小编开始思考:相比起来,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些人有权有钱还有颜值,但是对妻子,对家人的爱却能丝毫不落下。

③ 为什么哈佛大学这么有名

哈佛大学作为美国久享盛誉的名校,是无数去美国留学同学心目中的梦想。美行思远顾问分析:哈佛建筑学院已经形成了浓厚的专业和学术氛围,组建了规模庞大的设计学研究生院(Graate Schoolof Design),下设建筑学(Architecture)、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和城市规划设计(Urban Planning & Design)三大系别,为申请者提供硕士和博士学位。美行思远艺术教育顾问专家STEVEN为打算申请哈佛大学建筑专业的学生讲解一下如何申请哈佛建筑学院。

④ 哈佛大学的幸福课里是什么内容

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三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这时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

3.学会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

6.有规律地锻炼。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也会更开心。

8.慷慨。“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但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据《中国青年报》)

⑤ 哈佛大学家里乱的比家里整齐幸福指数高是真的吗

哈佛大学研究中心发现,家里乱的比家里整齐的人,幸福指数高出30%;桌子乱糟糟的比桌子整洁的人,创造力平均要高出50%;经常迟到的比从不迟到的人,幽默感平均高出70%;饭量大的比饭量小的人,情商平均高出90%

⑥ 什么是美好生活 哈佛75年研究报告

视频中文版编译:王皓洁 石志道 吴明蓉

转载请注明出处!

From left to right (左起): Robert Waldinger, George E. Vaillant, Xudong Zhao 赵旭东

内容简介(同济大学赵旭东教授):

演讲人罗伯特.瓦尔丁格教授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MGH)精神科医师、精神分析治疗师。作为着名的成人发展研究所第四任所长,正在继续其前面三任自1940年以来一直进行的两项精神医学领域最负盛名的“人生全程心理健康研究”,一项是“哈佛精英研究”,另一项是“波士顿背街男孩研究”。在过去的75年里,从这两个项目产生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书籍,许多成果影响了精神医学、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在这个TED-X演讲里,罗伯特聚焦于所有人都关心的“什么是美好人生?”这个问题,用两个长达75年的纵向随访研究的成果,强调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心身健康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这两个研究项目的受试里,罗伯特提到,有一位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人。他出于医师、科学家的伦理操守而没有提其名,但有心人其实可以查到,1941年在哈佛读二年级的总统是哪一位。除了这位大人物,还有四位参议员、四位进过内阁的人。我2011年受罗伯特邀请,在其研究所做高级访问学者四周,研究了一位受试的卷宗,可惜只看到1967年的随访资料就得回国了。行前忍不住要罗伯特“剧透”一下,这位直到45岁还混得不怎么好的哈佛精英后来如何?他告诉我说,该人后来成为着名的剧作家!许多好莱坞电影与其有关。

罗伯特的前任乔治.范伦特可能是最高产的精神科医生之一。对这两个项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本已经被翻译为中文的书——《怎样适应生活》。近期他出版了《Triumphs of Experience》。看完这个演讲觉得不过瘾的人就该去读这本书!

Dr. Robert Waldinger 演讲内容

What keeps us healthy and happy as we go through life? If you were going to invest now inyour future best self, where would you put your time and your energy? There are lots of answers out there. We are bombarded with images, what’s most important in life. The media are filled with stories of people who are rich and famousand building empires at work. And we believe those stories. There’s a recent survey of millennials asking them what their most important life goals were. And over 80% said that the major life goal for them was to get rich. And another 50% of those same young alts said another major life goal was to become famous.

生命进程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如果你现在开始着手规划未来最好的人生,你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回答有很多种,我们已经被无以计数的有关生活中最重要事物的图景轰炸了。媒体上充斥着那些富有、高声望、建立起自己事业帝国的成功人士故事。并且我们对这些故事坚信不疑。有个最新的调查,询问1980-2000年生的年轻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哪些。超过80%的人说,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是要变富有。这群年轻人中,还有50%说他们另一个主要生活目标是成名。

And we are constantly told to lean into work, and to push harder, and achieve more. We are given the impression that these are the things that we need to go after in order to have a good life. But is that true? Is that really what keeps people happy as they go through life?

我们总是被告诫要投入工作,努力奋斗,完成更多。我们似乎觉得要生活得更好,这些就是我们需要追求的。可事实真是这样吗?这些真的是在人类生命历程中帮助他们保持幸福感的东西吗?

Pictures of entire lives, of the choices that people make and how those choices work out for them,those pictures are almost impossible to get. Most of what we know about human life, we know from asking people to remember the past. And as we know,hindsight is anything but 20/20. We forget vast amounts of what happens to us in our lives. And sometimes memory was downright creative. Mark Twain understood this. He’s quoted as saying, “some of the worst things in my life never happened”.(Laughter) And research shows us that we actually remember the past more positively as we get older. And I’m reminded of a bumper sticker that says, ‘it’s never too late to have a happy childhood”. (Laughter)

人一生中所做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怎样影响他们,我们几乎无从得知。我们对于人生绝大多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回忆中获得的。我们知道,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记忆的。我们生命中大部分发生过的事情我们都遗忘了。有时我们记忆形成过程简直充满创造性。马克·吐温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说道,“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惨的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笑)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实际上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在保存我们的记忆。我想起一张广告上说的:“任何时候开始拥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笑)

But, what if we could watch entire lives as they unfold through time? What if we could study people from the time that they were teenagers all the way into old age, to see what really keeps people happy and healthy? We did that.

但要是我们能够观察整个人生呢?要是我们能从人们青少年时期一直追踪到老年,去观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幸福、健康的东西呢?我们已经做到了。

The Harvard Studyof Alt Development may be the longest study of alt life, that’s ever been done. For 75 years, we’ve tracked the lives of 724 men. Year after year asking about their work, their home lives, their health, and of course asking all along the way without knowing how their life stories were going to turn out.Studies like this are exceedingly rare. Almost all projects of this kind fallapart within a decade, because too many people drop out of the study or funding for the research dries up, or the researchers get distracted or they die andnobody moves the ball further down the field. But through combination of luck and persistence of several generations of researchers, this study has survived. About 60 of our original 724 men are still alive, still participating in the study, most of them in their nineties. And we are now beginning to study themore than 2000 children of these men. And I’m the 4th director ofthe study.

哈佛成人发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关成年人生活研究中历时最长的。75年间,我们追踪了724位男性。年复一年,我们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他们的健康状况,当然我们在询问过程中并不知道他们的人生将会怎样。这样的研究极为稀少。几乎所有类似的研究都在10年内流产了,原因可能是失访率太高,或者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或者研究者兴趣点转移或去世以后没有其他人接手。但是多亏了运气以及几代研究者的坚持,这项研究成活下来了。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约有60位还在世,并继续参与这项研究,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过90岁了。现在我们正开始研究他们总数超过2000个的孩子们。而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领导者。

Since 1938, we’ve tracked the lives of 2 groups of men. The first group started in the study when they were sophomores at Harvard College. They were from, what Tom Brokaw has called, the greatest generation. They all finished college ring World War II.And then most went off to serve in the war. And the second group that we followed was a group of boys from the Boston’s poorest neighborhoods. Boys, who were chosen for this study specifically because they were from some of the most troubled and disadvantaged families in Boston of the 1930s. Most lived in tenements,many without hot and cold running water. When they entered the study, all of theseteenagers were interviewed, they were given medical exams. We went to their homes and we interviewed their parents. And then these teenagers grew up into alts who entered all walks of life. They became factory workers and lawyers and bricklayers and doctors, and on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Some developed alcoholism. A few developed schizophrenia. Some climbed the social ladder from the bottom all the way to the very top. And some made that journey in the oppositedirection.

从1938年起,我们追踪了2组男性。第一组在加入研究时还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他们属于Tom Brokaw所说的“最伟大的一代”。他们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大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为战争工作。另外一组我们追踪的群体是波士顿最贫穷区域的男孩。正是因为他们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麻烦最多、最底层的家庭,才被选入我们的研究。多数人都住在出租屋里,许多甚至没有热的或冷的自来水。当他们入选研究之后,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谈和医学检查。我们去他们家里对他们的父母进行访谈。后来这群青少年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有的成了工厂工人,成了律师、泥瓦匠、医生,有一位成为美国总统。有的成了酒精依赖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有的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而一些人却沿着相反的方向走过这段人生旅程。

The founders of this study would never, in their wildest dreams, have imagined that I would be standing here today, 75 years later, telling you that the study still continues. Every 2 years, our patient and dedicated research staff calls up ourmen and asked them whether we could send them yet one more set of questions about their lives. Many of the intercity Boston men ask us, “Why do you keep wanting to study me? My life just isn’t that interesting”. The Harvard men never asked that question. (Laughter) To get the clearest picture of these lives, we don’t just send them questionnaires. We interviewed them in their living rooms. We get their medical records from their doctors. We draw their blood. We scanned their brains. We talk to their children. We videotaped them talking with theirwives about their deepest concerns. And when about a decade ago we finally asked the wives if they would join us as members of this study, many of the women said, “you know,it’s about time”. (Laughter)

这项研究的发起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后我能够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项研究仍然在继续。每两年,我们充满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员打电话给我们的研究对象,询问是否能够再寄给他们一套有关他们生活的问卷。波士顿城郊的许多研究对象问我们:“你们怎么总是不断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没什么意思啊。”而哈佛的毕业生从没问过这个问题。(笑)为了得到他们人生最清晰的画卷,我们不仅仅只是寄给他们问卷。我们在他们的客厅里对他们进行访谈。我们从他们的医生那里获取医疗记录。我们获取他们的血样,扫描他们的大脑。我们和他们的孩子们交谈。我们用摄像机记录他们和自己的妻子谈论最隐秘的担忧。大概十年前,我们终于询问他们的妻子们,是否愿意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我们的研究。很多女士都说:“你知道,是时候了。”(笑)

So what have we learned? What are the lessons that come from that tens of thousands of pages of information that we’ve generated on these lives. Well the lessons aren’t about wealth or fame or working harder and harder. The clearest message that we getfrom this 75-year study is this: good relationships keep us happier and healthier.Period!

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从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长篇累牍的信息到底教会我们什么?其实,完全无关财富、名声或者拼命工作。我们从这项长达75年的研究中得到的最清晰的信息是: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就这样!

We’ve learned 3 big lessons about relationships. The first is that social connections arereally good for us and that loneliness kills. It turns out that people who are more socially connected to family, to friends, to community are happier. They are physically healthier and they live longer than people who are less well connected. And th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turns out to be toxic. People, who are more isolated than they want to be from others, find that they’re less happy, their health declines earlier in mid-life, their brain functioning declines sooner, and they live shorter lives than people who are not lonely. And the sad fact is, that at any given time, more than 1 in 5 Americans will report, that they are lonely. And we know that you can be lonely in a crowd, and you can be lonely in a marriage.

对于关系,我们学到了三条。第一条是,社会连结真的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却有害。事实证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他们身体更健康,他们也比连结不甚紧密的人活得更长。而孤单的体验是有害的。和不孤独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更孤单的人觉得自己更不幸福,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退化地更快,他们的大脑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们的寿命更短。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个时刻,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不只1个说自己孤独。我们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

So the 2nd big lesson that we learned is that it’s not just the number of friends you have, and it’s not whether or not you are in a committed relationship, but it’s the quality of your close relationships that matters. It turns out that living in the midst of conflicts is really bad for our health. High conflicted marriages, for example, without much affection, turn out to be very bad for our health - perhaps worse than getting divorced. And living in the midst of good, warm relationships, is protective. Once we’ve followed our men all the way into their 80s, we wanted to look back at them at mid-life, and to see if we can predict who was going to grow into a happy, healthy octogenarian and who wasn’t. And when we gather together, everything we knew about them at age 50, it wasn’t their middle age cholesterol levels that predicted how they were going to grow old. It was how satisfied they were in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people, who were the most satisfied in their relationships at age 50, were the healthiest at age 80. And good close relationships seem to buffer us from some of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getting old. Our most happily partnered men and women, reported in their 80s, that on the days when they had more physical pain, their moods stayed just as happy. But the people who were in unhappy relationships, on the days when they reported more physical pain, it was magnified by more emotionalpain.

所以我们学到的第二条信息是,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拥有的朋友的数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而是你的亲密关系的质量。事实证明,处于冲突之中真的对我们的健康有害。举个例子,充满冲突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离婚还糟。而生活在良好、温暖的关系中是有保护作用的。当我们追踪我们的研究对象到他们的80岁之后,我们希望回顾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在那时预测谁会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谁不会。当我们把所有有关他们50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之后,发现能够预测他们晚年生活的不是他们的中年胆固醇水平,而是他们对所在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而良好、亲密的关系似乎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我们生活的最幸福的伴侣,无论男女,在他们80岁之后都说,当他们感到更多躯体疼痛时,他们的心情依然快乐。而那些处于不幸关系中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更多躯体疼痛时,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给放大了。

And the 3rd big lesson that we learned about relationships on our health is, that good relationships don’t just protect our bodies, they protect our brains. It turns out, that being in a securely attached relationship to another person in your 80s is protective. And the people who are in a relationship that they really feel that they can count on the other person in times of need, those people’s memories stay shaper longer. And people in a relationship where they feel they really can’t count on the other one, those are the people who would experience earlier memory decline. And those good relationships, they don’t have to be smooth all the time. Some of the octogenarian couples could bicker with each other day in and day out. But as long as they felt that they can really count on the other one when they are going out tough, those arguments didn’t take a toll on their memories. So, this message, that good, close relationships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this is the wisdom that’s as old as the hills. It’s your grandmother’s advice, and your pastor’s.

第三条我们学到的关于关系对我们健康的影响是,良好的关系不仅只是保护我们的身体,也能保护我们的大脑。研究表明,在80岁之后依然处在对另一个人安全依恋关系中是有保护性的。在关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时可以依赖另一个人的人们,他们的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而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真的无法依赖另一个人的人群,他们将更早出现记忆力衰退。而那些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顺。一些 80-89 岁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时,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所以我们学到的是,良好、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完好状态。这是老智慧,是祖母和牧师的忠告。

Why is this so hard to get? For example, with respectful wealth, we know that once your basic material needs are met, wealth doesn’t do anything. If you go from making 75,000 dollars a year to 75 million, we know that your health and your happiness will change very little, if at all. When it comes to fame, the constant media intrusion and a lack of privacy make most famous people significantly less healthy. It certainly doesn’t keep them happier. And as for working harder and harder, there is that truism that nobody on their death bed ever wished that they had spent more time in their office. (Laughter) Why is that so hard to get and so easy to ignore? Well, we’re human. What we really like is a quick fix - something we can get that will keep our lives good and keep them that way. Relationships are messy and they are complicated and they are hard work of tending to family and friends, that’s not sexy or glamorous. It’s also life-long. It never ends. The people in our 75-year study with the happiest retirement were the people who had actively worked to replace workmates with new playmates. Just like the millennials in that recent survey, many of our men when they were starting out as young alts, really believed that fame and wealth and high achievements were what they needed to go after to have a good life. But over and over, over these 75 years, our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 people who fared the best are people who leaned into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y, with friends,with community.

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这么难?就拿巨大的财富来说,我们知道,一旦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如果你从每年挣75,000美元提高到7500万美元,我们知道你的健康和快乐基本不会发生变化。而至于声望,媒体不断地入侵和缺乏隐私使得多数名人显着地不健康。这显然不会让人更快乐。至于拼命工作,有一条真理说,没有人在临死前觉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时间在办公室就好了。(笑)为什么这些这么难理解,这么容易就被忽视了?是啊,我们是人啊。我们真正喜欢的是快速解决方案,一种我们能得到的,又能让我们生活得好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东西。关系错综复杂,照顾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点也不性感也不光芒万丈。而这也是终生的,绝无尽头。在我们的75年研究中拥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寻找玩伴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正如调查中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很多人在一开始还是青年的时候,真的相信声望、财富以及高成就是他们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追求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75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

So what about you?Let’s say you are 25, or you are 40 or you are 60. What might leaning into relationships even look like? Well, the possibilities are practically endless. It might be something as simple as replacing screen-time with people-time, or lightening up a stale relationship by doing something new together, long walks or date nights, or reaching out to that family member who you haven’t spoken to in years. Because those all those too-common family feuds take a terrible toll onthe people who hold the grudges.

那么你们呢?假如你们今年25,或者你们40,或者你们60岁。投入关系对你们来说是什么样的?可能性可能是无限的。也许是简单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时间来和人打交道,或者通过一起做点什么新鲜事,比如散步或者约会,或者联系那个多年来不曾说过话的人,来点亮一段死气沉沉的关系。因为对一个总把小憋扭放心里的人,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敌对事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I’d like to close with another quote from Mark Twain. More than a century ago, he was looking back on his life, and he wrote this,”there isn’t a time, so brief his life, for bickerings, apologies, heart-burnings, callings to account. There is only time for loving. ” But in instant, so to speak, for that, the good life is built with good relationships. And that’s an idea worth spreading. Thank you!

我想用马克吐温的另一条名言来结束。一百多年前,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了,“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所以说,好的生活是建立在好的关系上的。而这种理念是值得传播的。谢谢大家!

⑦ 哈佛幸福课的内容简介

《哈佛幸福课》内容简介:“幸福是什么”是一个人类社会中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常识和满书架的自助类书籍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学习、工作、积累财富、经营婚姻、养育子女、健康饮食,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
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作者关于幸福最鲜明的观点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类可以预见未来,因此,人类也就有了区别于其他所有动物的幸福感;但是,人类对于未来自己的情感预期,往往和实际有着很大的“预测偏差”。书中列举了大量怪诞的实验,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你以为中大奖可以让你幸福无比,被解雇会让你一蹶不振,但事实上,中奖的幸福感远没有你预期的那样强烈持久,被解雇的失落感也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我们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幸福基础值”,生活中的成就与挫折,往往只是短暂地改变我们的幸福水平。很快地,我们就会回归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那么,如何才能撞上幸福呢?吉尔伯特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拥有自主的选择权,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的幸福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人们应当“智慧地购买”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基础值”。

⑧ 《哈佛幸福课》:我要稳稳的幸福

上期通过阿兰.德波顿所着《身份的焦虑》,我们解析了现代人的焦虑现状,在处理焦虑的路径上,不同群体有不同的态度。


努力去消除负面情绪,是一种解决方式,但这样最多只能让你成为一个所谓的“正常人”,而努力使自己优秀起来、幸福起来,则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处理方式。


我们往往认为幸福需要铺垫,要先消除问题,才谈得上追求幸福,其实不然,当你在追寻的过程中,平凡的生活增添出别样的意义,焦虑不也就迎刃而解了吗?


所以不妨从追问我到底有什么毛病,转换成多问我怎么才能做到,多关注积极的一面,而注意不去强调消极的一面,用这种全新的认知去生活,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巨大改变。


今天为你解说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

简介

----准备迈起春天一般的步子吧

哈佛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在网易公开课就可以看到免费的课程视频。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这里着重参考了《我在哈佛听积极心理学》一书,该书是王滟明根据听课笔记整理而成的书,可以说是该课程的精华文字版。


说到沙哈尔老师,多少带有些传奇色彩,他早年练习壁球,曾获得以色列国家级冠军,但短暂兴奋后他便再次陷入沮丧,总觉得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以至于苦练到身体不能承受,好在他开始有意识地追问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后来进入哈佛学习心理学,他找到了答案。


沙哈尔的幸福课是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据说听完这门课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

转变消极

----用认知行为疗法做出改变

研究表明,当衣食等基本需求被满足以后,财富的增加对我们幸福感的影响就极其微弱了。古语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处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我们的幸福感,也像经济效益一样,有着类似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


所以社会价值中物质财富的无限增加,可能会使我们快乐一阵子,但却无法定义幸福。实际上幸福本就是一种感觉,非要量化的话,可以用幸福基准线来衡量幸福感。


我们可以通过行为认知疗法来提升幸福基准线,即在:改变,信念,正确视角,感恩,幽默五方面做出行动。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治疗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改变认知和情绪来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后,又能反过来矫正认知,改善情绪。在此过程中,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关于改变的几点认知:


第一,剧烈的改变不易发生,日常的改变往往是基微小的、基础性的。所以不用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一个宏大的,或者说过于理想的目标,执行过程中也要合理分配任务量。


第二,在改变的过程中,自制力并不那么重要,相反立刻行动更重要。很多事情没有自制力的人也可以做到。


第三,坚定的自我信念,以及他人传达出的信念,可以创造改变的现实。


第四,痛苦难以消除,但可以被接受。选择用积极的、成功的视角而非痛苦的失败的视角来看待事物,是更为科学的有益的方式。


(2)做出改变的行为:


行动,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性的一环,有了全新的认知,行为必须跟上,不然就会回到原点。


当你迷茫时,只要还能控制住情绪,不妨暂时放空思绪,不要犹豫立即开始实践,行为反过来也可以改变认知和感情。


如何行动:


第一,首先找到你自己的优势,提出高一点的标准和执行计划,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到,同时去寻求一个对你表示友好,表达赞美的环境,坚持下去。


第二,对于生活中的小幸福,小美好,不要因为适应了或习惯了而视而不见。那些心怀感恩的人,拥有比普通人更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免疫力更强,也更健康长寿。


记得每天写下“感恩日记”——记录3-5件值得感恩的事,隔一段时间对某人写信表达感谢并在正式场合读给他听,或请对方吃一顿感谢饭。


第三,对于生活中的小摩擦、小矛盾,注意发掘幽默感。


你可以通过观察身边那些幽默的人、喜剧演员,来总结他们身上有什么幽默的要点、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特点,并在每天结束时,记录下3-5件幽默的事。试一下,看幽默的人生是不是会轻松很多。


(3)情感的宽恕


无论以上的内容你是否能够做到,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人都会有喜怒哀乐,请允许自己为人,在情感上对自己好一点吧,允许自己软弱,允许自己偶尔偷懒,做不到。

练习积极

----用3因素增强幸福

1、自尊


自尊与幸福感联系紧密,我们的自尊越高,幸福感越高。自尊到底是什么?其实它包含自我效能感和自我价值感两方面,前者是我们对事物的把握和执行能力,后者是在处理事情中感到的价值。


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自尊都存在一些误解,比如,自尊来源于别人的夸赞,以及高成就的人自尊一定高。


但其实高成就的人不一定拥有高自尊,因为自尊来源于我们自身付出与努力带来的肯定,而非外界空洞的夸奖。


自尊分为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三层次,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1)依赖性自尊:来源于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建立在别人的判断和与他人的比较上。


(2)独立性自尊:来源于内在自我,不依赖于别人。


(3)无条件自尊:既不来源于他人,也不来源于自身,不需做任何比较,而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


那么如何提高自尊让我们感到更幸福呢?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


隐形设想:不断暗示自己,除了自己以外无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抛开他人的状态下,来确定自己的真实想法。


想象未来:想象未来五年、十年自己会在哪里、做什么,来确定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保持诚实:尝试一周不说假话,不断练习,使潜意识认同自己说的话是有价值的。


2、追求卓越而非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听上去好像挺好的,是个优点,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完美主义指的是不受控制地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伴随着对失败的恐惧和无法接受,这体现的其实是一种固化的直线思维。完美主义的人永远达不到他设定的本就不切实际的高目标,因而也不会快乐。


完美主义对我们而言,是一个限制性而非促进性的因素,完美主义过度关注结果而非过程,使他们尤其害怕失败,因此可能不愿行动,也就陷入了停滞。


而追求卓越则是注重整体的过程,既追求结果,也能接受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过程,这体现的是一种灵活变通的思维方式,追求卓越的人享受过程,所以也懂得休息。


提出完美主义,是希望我们能避开这一陷阱,用追求卓越来代替完美主义


3、处理好亲密关系


对于亲密关系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新认知:


(1)亲密关系中必然有冲突存在,我们需要允许冲突存在,并学会处理冲突


(2)亲密关系是被了解而非被认可


(3)亲密关系不能自生自灭,需要双方树立持续付出和经营的意识


如何处理好亲密关系,除了避免以上的认知雷区外,还有一个十分接地气的实操技巧,那就是:抚摸与拥抱。试着每天拥抱你的伴侣8-12次,不用一星期,不光你们的关系,你们的人生态度都会发生积极的转变。

稳稳的幸福

----以追求幸福为使命的积极心理学

读完这些,是不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你可能会问:我到底有什么问题?而现在你发现还可以问:我有什么天赋,有什么变得更好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是有谁要去看心理医生,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都是这人一定有什么毛病,而不是这人可能想变得幸福。

这是由于心理学发展到现在,践行的使命更多在于帮助解决痛苦,也就是仍处在传统心理学领域。所以我们普通人对心理学的认知通常都停留在传统心理学这一狭隘的组成部分。

实际上心理学的内容是很广阔的,心理学的三大使命是:解决痛苦,追求幸福以及发展和培养天赋,使平凡的生活更具意义。而传统心理学刚好只践行了第一层使命。


传统心理学过度强调心理消极的一面,而积极心理学关注心理积极的一面,注重改善个人发展,尽管积极心理学仍在发展早期,但积极心理学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必要补充。

学习积极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打开我们长期以来因传统心理学影响而受到的思想禁锢,更多地关注积极面而非单一的消极面,也有可能激发我们个人的潜能。

那些说积极心理学是心灵鸡汤的人,只不过是停留在了肤浅的情感层面,而没有继续行动,也没有改变固有的认知。

积极心理学可以说是平易近人的,它并没有那么多光环和神秘感,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是能起到实际帮助的,《哈佛幸福课》的导师泰.本.哈切尔教授正是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

缓解痛苦是必要的,但追求幸福也同样有此必要,如果没有对幸福的期待,生活就会是一潭死水。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原课程视频,想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也可以看看其他的参考书籍,后面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聊聊。推荐几本积极心理学的着作,沙哈尔老师所着《幸福的方法》、《幸福超越完美》。

希望大家都能过得更加幸福❤

主笔:阿丘

编辑:如沐书单

图片:网络 侵删

关于幸福的话题,你有哪些想说的,留言板告诉我们哦~

如果您的阅读习惯是在公众号中阅读,欢迎 关注如沐书单公众号 哦~精彩荐文剖文不容错过,还有惊喜“一文看懂”系列等着您~

⑨ 哈佛大学的财富值多少

你从哪听说的哈佛资产已达二百亿美元,21日哈佛大学宣布,该校获得的捐赠资金已经高达349亿美元。哈佛大学可以称得上“富可敌国”,因为它所获得的捐赠比世界上很多中小国家年生产总值都要高。

超过耶鲁大学一倍
哈佛大学2007财政年度的截止日期是6月30日,经过统计,哈佛大学2007年度获得的捐赠资金增加了23%达到了349亿美元,这是近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2006年哈佛获得的捐赠资金的增幅为16.7%,而2005年为19.2%。
349亿美元的数字足以让哈佛大学稳居世界大学“首富”的位置,按照去年的数据,排名第二的耶鲁大学获得152亿美元捐赠资金,连哈佛的一半都不到。还有数据表明,哈佛大学获得的捐赠资金超过英国全部大学所获捐款的总和。
大学获得的资金越多,聘请的教师越优秀、设备更先进、奖学金也更多。哈佛大学拥有的雄厚资金是吸引生源的关键因素。根据计算,如果将大学的全部资金均分,哈佛大学每名学子将可获得150万美元。

大学的这些资产属于学校的董事会组织,美国有名的大学都和企业一样的管理,当然钱也属于自己支配啊。
详细请看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http://bbs.bokee.com/Thread.1.971220.141.1.1.html

阅读全文

与哈佛大学研究拥有多少财富最幸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康德的幸福概念是什么简述 浏览:941
爱情中碰什么不好 浏览:950
都有什么式婚姻 浏览:181
东坑什么电子厂美女多 浏览:42
被尘封的故事蛋怎么孵化 浏览:942
美女饿了点外卖怎么办 浏览:172
吉林省事业编考试多久出成绩 浏览:471
饱得故事屋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346
西厢记源于唐代元稹的哪个故事 浏览:157
手机幸福卡怎么取消 浏览:62
物业如何发展经济 浏览:287
美女为什么笑得这么可爱 浏览:797
夜莺讲什么故事 浏览:805
夫妻的婚姻如何保持良好的关系 浏览:150
自相矛盾是一件什么体裁故事 浏览:321
如何避免眼睛健康 浏览:511
爱情中隔阂是什么 浏览:545
经济学中rs表示什么 浏览:188
镇政府事业编人员如何改制 浏览:791
虎男猴女婚姻会克什么 浏览: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