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十岁过后,舍不得丢掉这些东西的女人,为何日子越过越苦
人这一生,匆匆几十载时光,年龄越大,经历的事情越多,留下的故事也就越多。
不管这些故事是好是坏,总归有一段记忆,留在心底。
有些时候,我们必须要学着去丢掉一些包袱才能更加大步的往前走,也只有放弃一些不好的记忆,才能轻装前行。
尤其是女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一定要学着去经营自己的生活了,余生已经不长了,如果你还背负着重重的壳,什么也不舍得丢掉,什么也不舍得忘记,那未来的日子,只会更加的难过。
四十岁已经不年轻,到了放下烦恼享受生活的时候了,余生的日子是苦是甜,看的不是命,而是你的心态。
如果你心态好,舍得丢掉那些无用的东西,那我相信,你未来的日子一定会过得很轻松。
但女人过了四十岁,不丢掉这些东西,苦日子才刚开始。
时光情感课堂:
女人这一辈子,余生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与命运无关,与自己的选择有关。
过了四十岁,走进了人生的下半场,是时候改变人生态度了。
如果你还抱着那些无谓的坚持,紧紧的守着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甚至连身上的坏习惯都改不了,那未来会过什么样的日子,是可以预见的。
四十岁的年龄,已经不年轻了,该为晚年的生活做打算了,有些东西该丢掉就一定要学着去丢掉,不要事事计较,不要什么都放在心里,计较太多的人很难快乐。
丢掉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余生轻装上阵,你就会觉得日子过起来轻松自在很多。
Ⅱ 舍不得扔旧东西是什么心态
因为人类毕竟是在感性认知和逻辑认知中挣扎的一种生物,人类依恋的不是旧物,而是旧物上的寄托的过往。
恋旧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人类为数不多真正谈得上共性的情绪之一,这种情绪的本源实际上来自于人类对既往经验形成的一种情感依赖,人类从经验之中获取的除了技能方法知识之外,更多的还有一份安全感。
恐惧的根源是未知,而对于人类来说,过往经历是少数几种完全已知的事物之一,而这种完全已知的状态,让人类对过往的认知怀有一种极大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往往可以在人类面临新的未知环境时,给予人类以极大的心理安慰,而这种心理安慰就是恋旧情绪的来源。
当人类面临新的未知困境时,我们会试图从既往的经验中寻找一种可以解决当下困境的方法,探寻路径,并且尝试着从既往的困境中寻找与当前面临困境类似的情况,提取出其中的经验,用以应对未知,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过往经历中的未知因素相对较少,因此过往的经验对于面临全新未知环境的人类来说,就具有极大的心理安抚作用,这种心里安抚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有安全感,更多的还有挺过难关后的庆幸和宽慰。
这种包含着庆幸宽慰与安全感的心理因素,便是所谓的恋旧,而人类是一种思想来源于现实的生物,所谓意识是现实的映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于是为了再一次体验那种庆幸和宽慰的感觉,从过往的安全感中寻找当下困境的解决方案,人类便会把自身对过往的依恋代入到某些,与过往具有强烈相关因素的现实客观存在之中,对某些旧物的怀念和喜爱,就是这种情绪的直观来源,或者说这些旧物本身就是这种怀念情绪的物质化表现形式。
这些旧物已经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物品,而是被赋予了一种形而上学层面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才是这一物品在成为恋旧对象后的主要使用价值,而非其原本功能。
具备相同经历的人,往往也能通过对这种怀念情绪的物质化表现形式,及其映射的怀恋情绪的共情来获得安慰。
Ⅲ 什么都舍不得扔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生活中,很多人认为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大量囤积生活用品是勤俭节约的表现,因为可能你没准什么时候就能用到那些东西,到时候也不需要再花钱买了。然而,心理学家认为,什么都舍不得扔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心理,如何理解呢?
心理专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属于一种病态心理
断舍离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屋子里满满当当,想进行一次大扫除却发现什么都舍不得扔,于是选择保持现状,继续源源不断地进购一些并不实用的东西。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中对这一现象有过解释,她认为造成这种困扰的原因是我们把重心放在物品上,而忽视了我们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即应该把生活的重点放到自我本身,而不是放在物品上。
许多人在购物时总是习惯性被打折促销所吸引,即使它们最近用不到,也还是会进行自我安慰:总是会有用到的一天。但这一天有些过于遥远,遥远到他们落满尘土,最后你不得不丢弃。生活的本质是处理我们个人和周围环境关系,其中包括我们和物品的关系,我们学会如何使用物品和归置它们就是我们和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第一步,而无法“断舍离”显然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专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属于一种病态心理
割舍不了过去,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依然有存放的价值
另一方面,舍不得扔东西其实是无法和过去告别的表现。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依然有存放的价值,因为它承载了自己过去,这本是一种无可厚非的现象,但量变引起质变,过多的这种行为即代表了这些人无法从自我回忆中脱离,他们往往沉迷过去。
这种回忆因人而异,或辉煌,或悲伤,其中的共性就是当下的生活并不能让他们满意,只能从过去的物品中睹物思往,他们沉溺于过去的世界中,以此为主观认知得到放松和暂时性的释放。但我们都知道,时间在流淌,人生在前进,没有人可以一直活在回忆里,生活要继续,物品的交替更新就是自我成长的一大标准,所以说,敢于扔掉过去才能开始新生,否则只是自我麻痹而言,这种状态是病态且危险的。
心理专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属于一种病态心理
害怕处理问题
这是一种普遍的情况,不想扔东西是为了预防在将来有用到的一天,但实际上,这一天是很难到来的,即使真的来了,大部分情况也是在翻箱倒柜之后依旧没有找到再去买新的。
我们存放这些暂时无用的东西是为了帮我们解决未来的问题,但这些人往往忽略了,无用之物本身就是问题,这只是一种逃避问题的现实表现,他们害怕问题,害怕挑战,他们过于担心未来的问题自己无法应对而过早地为自己做下万全之策,但忽略了自己的当下。
心理专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属于一种病态心理
山下英子曾经说过,未来遥不可及,当下就在手里。我们唯一应对过去的方法是在过去中吸取经验,而面对未来的方法就是过好当下,只有当把自己当下的每一件事都处理好,我们才有面对未来不慌不忙的资本。所以,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本身就一种带有病态的心理,只有敢于抛弃过去,才能着眼未来。
Ⅳ 你什么都舍不得扔,你会过的越来越穷。你怎么看
我不赞同这种说法。我认为扔和穷不能直接划等号。原因有三:
1/穷,我认为包括物质生活中的穷和精神生活中的穷两个方面。
先说物质上的穷。如果没有基础的物质生活资料也没有钱,当然就有可能是穷的,比如没有房子,没有电脑,没有好衣服,存折里没有余额。
但是就算你舍得扔掉现在生活中的一部分过时的无用的不喜欢的东西,难道就能够变得有房子,有电脑,有钱了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说精神上的穷。有一些人的精神世界是贫瘠的,内心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没有生活的目标,得过且过混吃等死,这样心里贫穷内心空虚的人,不论是不是把家里的东西都扔掉,内心空虚的状态都不会有什么改变。
所以我认为舍得扔和是不是穷是两个概念,不能划等号。
2/什么都舍不得扔确实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扔东西需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什么都扔。
社会 要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日常的生活用品,确实是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换代的。尤其近几年 社会 上提倡断舍离的概念,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东西确实是需要及时清理整顿甚至是舍弃。
但断舍离并不能一刀切,比如对于一年以上不用的东西都扔掉这种做法,我就很不赞同。我高中毕业和大学毕业的照片和纪念册,放了几十年都没有用过,但那是我青春岁月的痕迹,那是扑面而来的热血情怀,那是无价的真挚情谊。虽然没有实际用处和经济价值,但我会一直保存到死,它对我有意义。
生活中的负能量当然应该及时抛弃,日用品旧了也不该勉强再凑合,毕竟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都有能力也应该享受更好的生活,但扔东西却不能什么都扔,老辈人祖传的很多东西都是不能扔掉的。为什么有的人什么都不舍得扔掉,我理解因为他们吃过苦受过穷,不想忘记过去。
3/过的越来越穷的真正原因。
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穷”。日常生活中过日子是需要有计划的,哪些东西越老越值钱要保留好,比如名牌手表。哪些东西脏了旧了就直接扔掉,比如孩子的玩具和不能穿的衣服。这些是要区别对待的。
只要努力工作精打细算,不学坏毛病,无论年龄大小,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如果一家人再能够同心协力吃苦耐劳,买房买车衣食无忧都是有可能的。
而好吃懒做不思长远,寅吃牟粮透支未来就可能把好日子过烂,甚至越来越穷衣食无着。我认为,越来越穷的真正原因是生活没有计划,人生没有目标,不努力不奋斗。
大大说的好“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不是靠扔东西得来的。
愿我们都有幸福生活!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从小穷教育,养成节俭的节惯。铺里家里总有个间堆放东西,家里电器丶一些物品维修丶修保都是我在弄。带吊灯风扇坏了,灯泡留着用丶小风扇坏了,拆一些配件用在另一把小风扇上丶衣柜不用了,留一些好板,有的地方就用得上…不知不觉省了许多钱,因为如果什么都扔掉,去买又要花钱。书包修修补补,桶盆小问题补一下,衣服补一下没觉得什么问题,相反,书包断了一点线就扔了觉得好可惜,有钱也不能这样糟蹋吧!
一些没用的东西扔了就扔了,地方有限,只留一些有用的东西,跟穷扯不上关系。赚钱能力跟花钱能力(扔东西)两个是不同的指标,我今天赚了一万,扔个电饭煲,再花六百元买个新电饭煲,那我今天剩9400元;我今天赚一万,用旧料维修好电饭煲,我今天剩一万,不香吗?
古来今去,村里赚大钱就是那几个人,牛二虎丶张狗仔丶三崩钉。大多数都是普通老百姓,各人赚的钱有多有少,能不能省下来就是持家能力。有些家庭,外表光鲜,生病要拿出一两万就愁容满面,拿不出啊。而有些家庭普普通通,过段时间买新房买新车,还不是省出来的!
大收入,大支出,等于零;
大收入,中支出,小收益;
大收入,小支出,中收益。
我有一个哥们,今年50岁了,他今天的命,是从阎王爷手里挣脱逃回来的,已进了阎王爷家里的大门了,危在旦夕。
这哥们早在几年前医生就告知他要戒酒,远离酒杯,不要再捧。因为他肝部出了问题,很容易变肝癌,同时也开了适当的药品,连服了大半年,大有好转,行运至极。
这哥们见有所好转,肝功能基本正常了,已戒了一年多的酒又回到了他的饭桌,真是无酒不欢,无酒难以快活。是酒中神仙,但如此好酒,差点要了他的老命,差点成了酒中小鬼。
这哥们买酒时,直接到酒坊买酒,经堂70斤,80斤一买。买回后,与那些狐朋狗友,醉生梦死,山公倒载,往往是酪酊大醉,大醉如泥,工作常常拖三拉四,家人怨声载道。
殊不知,由于饮酒无度,促进了病变,不巧的是,患上了让人们闻风丧胆的,人见人怕的口腔癌。
由于这哥们好酒成瘾,一日三餐离不开酒,有点余钱就买醉,基本上无任何存款。这种情况,是他自找的,舍不得扔掉洒杯。
在突然患癌中,又无钱医病,一阵阵悲从心来,泪如泉涌,至后放声大哭,哭声直冲云霄,惊动全屯人。
在此情况下,他的儿子才一户一家借钱医这酒仙,他儿子开口借2OO0元,别人只借1仟,他开口借一万,别人借4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才凑够去省级医院。
由于省级医生医技高超,由于他命不该绝,又绝地重生,经过半年的手术加其它治疗,他康复了。但他的医疗费用是天价的。全家人足足用了10年时间才尝还完这些债务,这债完全是罪酒找上门的,可见不舍得丢掉酒杯,灾难如此深重。
这哥们医病时,被拆掉了一边口腔内的病骨,否则小命不保,到现在菜品硬一点也不能吞咽,只能打浆饮流食。这是不舍得丢掉酒杯的代价,下半生就是吃流质食品了。
Ⅳ 舍不得扔东西的人是什么心理
舍不得扔东西的人,应该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想法。
节俭
是一个节俭的人,受过穷,过过苦日子,觉得什么东西扔了都可惜,都是浪费,所以都留起来。
习惯
已经养成了习惯,对之前的物品用的很顺手,有了感情,不舍得扔掉。
情怀
一种恋旧,一种情怀,舍不得扔掉旧的东西。
懒惰
不喜欢去扔,总是把一些东西随处放,随处累积,越积越多。
其实,人的一生需要学会不断的扔掉一些东西,才会让新的东西走进你的视野。学会扔掉没用的东西,会让你的生活更快乐!
Ⅵ 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人,最终会活得幸福吗
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人,在我家就有现成的一位长辈。
她不舍得吃自己的,不舍得喝自己的。但是请客吃饭,她一定吃的非常多,而且还会挑毛病。自己喜欢的菜不停的动筷子,不管别人吃不吃。
我看这位长辈过得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她看不到别人的难堪,她认为别人都应该和她一样。
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人,最终会活得幸福吗?
回答也是肯定之否定。会有两种情况出现。
第一种情况:
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到老了无力奔波了,在安定中突然悟出了人生哲理。人生就是一个艰苦的旅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他就会把一辈子,省吃俭用的积累,合理安排。认为还给谁省?学着自私起来。想明白了,到这个年龄了就会放开了。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穿就穿,该玩就玩。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这样想和这样做,无疑就会晚年幸福。
第二种情况:
辛苦了多半辈子,到老了还活不明白。一辈子省吃俭用,手头上已经有几个积蓄。想着等自己两眼一闭,能给后代子孙留下一笔遗产。
仍把富日子当苦日子过。刻苦自己,把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钱,串在勒条上,铁毛公鸡一毛不拔扣扣索索。这样的人他最终是不会有幸福的。
实质上这种人欲望太深。奋斗了多半辈子了,步入晚年了还不能和欲望说不。没有几天活头了,还不知足不满足,这种人真的是活的太苦太累,也真正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人生就是奔着寻找幸福而来的。而幸福的重要前提,就是知足和满足。日子里省吃俭用是必要的。任何事情都是有个“度”,如超过恰到好处的这个“度”,就会事得其反。
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多半辈,步入晚年了,就应该理所当然的去享受,这也是人生的基本规律。
人们常说:人年轻有福不是福,老了有福才是福。人生就是年轻时代拼博,就是为了晚年日子无忧。如果到老了,还活不明白那才叫一生痛苦。
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的人,若步入老年突然活明白了。他就会把多半生省吃俭用的积蓄,合理安排把享受放在首位。这个人,就会晚年生活过得乐悠悠,就能真正享受到晚年的幸福。
反之,到步入晚年了,仍然没有活明白的人。还是刻苦自己,把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省下的钱,作为遗产留给后代子孙。这样的人,一辈子就设有偿过幸福的滋味,不知不满足哪有幸福?这种人最终只会苦死累死。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就是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即便现在条件好了,还是连双袜子都不舍得买,而在农村,出生在60、70年代的人的人生应该普遍和我父亲的差不多吧。
我爸是60年代的人,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妹妹。我爸是家里唯一的男丁,按理说应该挺受宠的,可事实并不是这样。那时候村里人都一起在生产队里干活,我爷爷天天游手好闲,一点活都不干,就只能我奶奶带着我爸去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推磨,大半夜的还在地里收地瓜干子,即便这样,他们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因为加上我老爷爷、老奶奶,全家七口人的吃喝都得指望我奶奶和我爸。
我奶奶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非常有思想和远见。她一直认为,对于农村人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学,所以不管生活有多困难,她都坚持让我爸上学。我爸白天上学,放学后继续和我奶奶一起干农活,他们那时候最常吃的就是地瓜煎饼,地瓜吃多了胃里会返酸水,一直到现在,我爸都不怎么吃地瓜,那时候吃够了、吃伤了。
可是我爸并不喜欢上学,他那时候就喜欢干农活,他觉得一群人一起有说有笑的,边聊天边干活比上学有意思多了,加上心疼我奶奶,上完高中他说什么都不去上了。在家里干了没两年的农活,正好我们村里的学校招老师,我爸在我们村里学历就算是高的了,所以他去当了老师。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他一个月才几十块钱,他一分钱都不舍得花,给我奶奶,我奶奶也不要,于是就都自己攒着。那时候他看人家戴手表,很是羡慕,梦想着自己也能有一块手表,攒了两年的钱,终于够买一块手表了,可我爸又舍不得了。直到现在,我爸对手表还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这些都是听我爸说的,具体日子过得有多艰苦我也只能靠想象,等我记事的时候,我都已经上小学了。我家里还有几亩地,现在一提到那时候的日子,我想起的就是收麦子、摘辣椒、种大蒜。我爸每天一放学就直奔田地,人晒得黝黑黝黑的。印象中,那时候我们一年只有两个时候吃肉,一次是过年的时候,另一次就是麦收的时候。麦收的时候,割麦子、扛麦子都是力气活,吃肉才有力气,我爸都是去割上几斤肉,天热,家里也没有冰箱,就把肉炒出来,每顿炒菜的时候放一点。瘦肉我爸舍不得吃,他就只挑肥肉吃,把瘦肉留给我们吃。
平时炒点菜我爸也是舍不得吃,他最常吃的就是煎饼卷咸菜。一年到头他也舍不得买件衣服,最常穿的就是我姨父给他的迷彩褂子和迷彩鞋。褂子还好,鞋都磨得露脚趾头了,我爸还是穿着。
我上初中的时候是我们家最困难的时候,我上初中,哥哥上高中,我爸一个月工资二百来块钱,都不够我和我哥两个人生活费的。那时候我住校,有一次,天气突然降温,我爸来给我送衣服和被子,我们家离学校差不多五十里路,坐公交车的话五块钱,我爸为了省这五块钱,冒雨顶着大风骑自行车给我送过来的。我见到我爸的时候,虽然他穿着雨衣,可头发、衣服、鞋还是都湿了,东西递给我他转身就走了,给我说他再不抓紧走,等回到家就得天黑了。他来回骑自行车要用五六个小时,当时我看着他的背影,泪水模糊了双眼。
大学开学报到的时候,我爸送我去的,因为我们家离学校五六百里路,当天回不去,我爸需要在这边住一晚上。我们下午一点左右才到学校,等班级、宿舍都安排好就已经四点多了,安排好后我爸就走了。我本以为他会在附近找一家旅馆,第二天他到家后给我打电话,我问他那天晚上他在哪里住的,他说他在火车站将就了一晚上,还沾沾自喜地给我说,找旅馆一晚上至少要三十块钱,他又省了三十块钱。我听了内心酸涩不已。那时候他舍得一月给我五百生活费,舍得花一千多给我买手机,在自己身上,却连30块钱都舍不得花……
等我和哥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不用再花爸妈的钱之后,他们的日子也轻松了很多,可我爸还是和之前一样节俭,去赶集连一块钱的豆腐脑都不舍得喝,丢五毛钱都会心疼上半天。我有时候给他买件衣服,他都不舍得穿,每次穿的时候都很小心,生怕把衣服弄脏了。
我哥在城里买房子,我爸一把拿出了三十万,我和我哥都惊呆了,原来我们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穷啊!我说我印象中,我们家一直很穷很穷,我爸说,我不给你们营造这种氛围、这种感觉,你们就不会好好读书了!咱家虽然不富有,不过也没缺过钱,这些钱都是我和你妈一点一点省出来、抠出来的。
现在我爸马上就要退休了,在农村,他每个月的工资也算不少了,可他还是不舍得吃、不舍得喝,在自己身上不舍得花一分钱,手里攒点钱就给我或我哥了。他喜欢喝酒,我给他买的酒他不舍得喝,自己就赶集打几块钱一斤的散酒喝,我上次回去,看他穿的袜子都破洞了,我让他扔他不舍得扔,自己晚上戴着眼镜在灯底下缝袜子……
上次我和老公回去,他知道我老公喜欢喝羊肉汤,专门去割了一块羊肉烧汤给我们喝,他把肉都挑给了我和老公,自己碗里都是羊油。老公挑了几块肉给他,他一边护着自己的碗一边说他不喜欢吃瘦肉、就喜欢吃肥肉,我突然就流泪了。
这就是我那一天天老去、头上白发越来越多的的父亲,平淡而又伟大的父亲。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父亲或是母亲,无关于他们有钱还是没钱,他们节俭了一辈子,把最好的留给了儿女,最差的留给了自己,他们却甘之如饴。你问他们这样活着觉得幸福吗?幸福不幸福在他们心里没有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儿女有出息,儿女过得好。
最后,希望我的父亲和母亲能老得慢一点,能一直平安、 健康 ,以后的时光里,给我时间,容我好好孝敬你们。
Ⅶ 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属于一种什么心理
我不知道你是什么心理,但是我知道我自己是什么心理,我就是舍不得,就是因为没钱,就是想着也许以后还能用上,所以我是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了,所以家里的东西越堆越多,然后就是我家先生总是说我家里太多无用的东西。
这种习惯我觉得就是因为小时候穷的,穷怕了,所以才会什么东西都想留着,以备不时之需,以前没衣服穿,没吃的所以害怕了,不想以后再经历这样的生活了,所以见到什么都想多储备一些,这样就不会再遇到以前那样子的生活了。
Ⅷ 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是种怎样的心理
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一种可能就是勤俭节约,另外就是怀旧的心理。
有些东西用久以后,可能对这件东西会有这种感情,特别是经常用的东西,他用的比较熟悉,所以扔掉的话,他感觉就是像自己身边的一件东西突然失去了一样,会有这种感受。
那么有些人在生活当中是非常节约的,他感觉这件东西旧的放在那边,以后还有其他的用处,从小过惯了勤俭节约的日子,生活当中自然而然就养成一种习惯。
Ⅸ 舍不得扔东西的人是什么心理
一个人从居住在一个房屋开始,就不断地往屋子里添置东西。
什么手机,电磁炉,智能电视等,都没有出现。就连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时候都得不到满足。吃不饱穿不暖,一直是人们的常态。
所以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我们人类渐渐地就形成了以物质作为标准的行为习惯。
一代代地这么走下来,经历了曾经的困苦生活,节俭在很多人的心里已经扎了根。
他们不愿意浪费东西,所以不管是买来的东西,还是别人赠与的东西,他们都会当宝似得一直留着。
比如很多年前的衣服,现在觉得过时不好看了,但是依然会把它们锁在衣橱里。
即使现在不会穿,估计以后也不会穿,但就是舍不得处理掉,总觉得处理就太可惜了,好像处理掉那才是一种浪费行为。
有的人家里有过期的食品或是用品,也总是舍不得扔,总觉得过一点期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能凑活吃或用的。
这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节俭心理在作怪。不是说节俭不好,而是一些东西在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后,就应该及时处理。这样心理才会有一种放松的舒适感。
二、执着过往的心理
执着于过往,这样的人往往总是会收集和珍藏很多现在不用的旧物,并且还小心翼翼地保留着以前的相册或是奖杯奖牌,还有一些带有过往回忆的信件、照片等小物件。
怀旧不是不可以,偶尔回忆一下过去的美好,心情也会不错的。但是有一类人,他们总是沉湎于过去的快乐时光,而不愿意直面现在和现实。
过去成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而在现实里他们往往没有了目标,丧失了斗志。
比如一墙的奖状,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这十几年的奖状一张不落,全都展示在墙上。
这些奖状只能代表曾经,代表过去的辉煌,它们不能代表你现在依然有这样的能力。
如果你现在依然有这样的能力,在工作上突出,年年有奖励的话,那也不会还留恋于曾经的这些奖状。
比如曾经舞蹈演出的服装,每一场演出都有服装配饰,有的人会一直留着。满满一大箱子,全都是现在不可能再穿出来的衣服。
也许是现在再也没有跳过舞,所以才会对曾经那么留恋,才会舍不得处理这些东西。
人应该是向前看的,曾经并不能代表现在。一直对曾经的恋恋不舍,不如现在好好努力,再创造出属于曾经的辉煌。
这样就不会一直陷在过往中拔不出来,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用现实的荣誉和参与感来摒弃早已尘封的无用无价值的东西。
处理好了过去,才能与更好的未来握手。
三、对未来担忧的心理
这样的一类人,总是觉得自己手里的东西还有用。虽然当下它并没有什么用途,但是它们肯定在将来会有用途的。
这样的人就是爱不停地为将来的事情忧虑,所以爱屯东西。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自己将来就会发愁了。
比如家里用的锅一直升级一直买,什么麦饭石的,各种不粘锅,铁锅,还有不锈钢的各种盆。
因为随着生活的提高,以前用的炒锅就基本不用了。但是有的人宁可让它们藏在橱柜里占着地方,也舍不得处理掉。
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指不定在什么时候就会派上用场了。
有的人家里囤积了大量的塑料袋,衣服包装袋,多的都占据了很大的空间。
他们觉得这些东西将来总是会有它的用途的,所以就一直舍不得扔,就任由它们占据着空间。
像有的衣服,也许曾经很流行,价格也不菲,但是现在穿出来会感觉怪怪的。
他们也会舍不得扔掉,觉得没准什么时候又流行回来,到时候就又会派上用场了。就这样又是放在衣橱里,一件一件占了很大地方,却总也舍不得处理掉。
扔其实就是一个出的过程,有进就有出,它就像人的新陈代谢一样重要。每个空间都有它的饱和度,超出了饱和度就会让人感觉杂满,有时候也会有心理负担。
对于没有价值,对现在也没有用途的东西勇敢地说不,勇敢地处理吧。丢掉占据空间的东西,我们才会迎来新的东西,当然也会迎来一个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