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中的喜悦都包括哪几种
念阿弥陀佛是喜悦的。健康 幸福 清净 自在 解脱 财富 智慧 禅定。。。说不尽的喜悦
禅的分享、法的喜悦----法喜是佛教中的喜悦,这种喜悦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意会。非世间快乐可比。因定生慧,智慧现前的喜悦。
讲解完最基本也是佛法最根本的教义——四圣谛之后,佛陀为了巩固弟子们刚刚升起的探求生命真谛的道心,继续开示了“慈、悲、喜、舍”,这四种对调柔心性,克服烦恼有着殊胜功用的无量之心。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不但是汉传佛教的重要教义,在南传、藏传佛教中也非常重视。如南传的《阿毗达摩论》(注1)第九章就有专门的介绍;在藏传的很多经典开头就是四无量心,如《文殊菩萨五字真言》开头即是: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这是慈;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这是悲;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愉悦,这是喜;于诸众生远离贪嗔痴,心住平等舍,这便是舍。
当然,以上述经文中所言,四无量心是诸位佛菩萨普度众生时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似乎离我们太遥远,毕竟“菩萨心肠”不会时时刻刻常驻我们的心头,如若相反,你应该住在庙里,你应该被供奉起来,更不会在颠沛流离中饱受七情六欲之苦。不过在我们还没有放下烦恼之前,四无量心却是一种很好的情绪管理法门,尤其是在团队合作,或所谓的“办公室政治”中,它有助于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发展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它会让你学会在职场中回归心灵的本质。因为说到底,我们还是在自然的孕育中长大的,这是这个星球的生存规则。
慈metta——慈爱、仁慈。
悲karuna——悲悯、同情心。
喜mudita——随喜——对于他人的成就,自己心生欢喜。
舍upekkha——舍离——内心不对事物生起执取妄想。
这便是慈、悲、喜、舍的精神,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哪怕只是简短的一刻都不会很容易。所以在原始的佛教教义中,又把四无量心称之为“四梵住 ”,原因可能就是:无论任何人只要能保持这四种心态的其中之一,甚至只是惊鸿一瞥,那么在此刻之中这个人也如同活在大界梵天(可以理解为天堂)一样没有分别。
我们再来领悟一下“无量”的概念。四无量心,是四种心达至无量的扩展,无有边际,无有限量,依佛所言:“众生无量。”因为众生无量,所以福德也无量。通俗一点理解,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对象是无量的众生;另一方面则是它们可带来无量的福报。
我们都是互相依赖而存在的。个人的快乐建筑在群体的快乐上,而群体的快乐也来自个人的快乐。一个人如要得到快乐,就需要培养一种良好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及一切众生。
当修习这四无量心时,人们便可以克制嗔恨、贪欲、残忍及由无知所产生的自私心理,使自己和他人在现在和未来得到快乐。
修习四无量心能够培养正确的态度,对改善个人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是有绝对帮助的。一个人若不受贪欲、嗔恨和自私心理的束缚,他在今世或来世中所得到的快乐是无量的。
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8843 请看全文
❷ 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真的幸福
朋友,我用内心真实感受来回答你。
有人认为吃穿不愁;端着铁饭碗;金榜题名时;花前月下是幸福..。当然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观。
在这里我不想一一剖析,但是我要阐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安全,安全是最大的幸福!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我哗众取宠、耸人听闻,那是许多血和泪的教训告诉我们的。因为忽视安全而永远失去幸福、生命的故事有太多!
一名有着多年驾车经验的老司机,或许是因为高兴,还是别的原因,夜间行车的忘记了危险,他开足马力,载着即将成为他新婚的妻子潇洒前进.突然一声紧急刹车划破了夜空的宁静,但这一切都为之太迟了,他驾驶的车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向路边飞去,来不急思考、呼喊,甚至来不急再看一眼这个世界,2人当场死亡。
这一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情侣为他们一时的疏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许就在刚才,他们还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勾画着家的蓝图!可是这一切随着那声紧急刹车都已成为过去,两个无辜的生命在世间就这样悄悄地流逝了。在阴冷的太平间里,母亲崩溃了,痴痴呆呆的她突然狂奔过去,拼命地喊着:“孩子,我的孩子,你这是怎么了?睁开眼睛看看我!”
这起事故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生命轮回,一切都那么急促!也许我一时无法让你感受到那是怎样的痛彻心扉,但我忘不了那位老母亲悲痛欲绝呆滞的目光,凄惨的叫声,忘不了同事和朋友那怀念的悲伤之情。在哀乐低回的灵堂,在黑纱挽联之中,在这凝固的瞬间,我突然领悟到一个从来未有过的道理,那就是:安全,安全就是最实在的幸福!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安全.幸福更能让人回味的记忆吗?绝对没有!
安全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我们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安全对于我们就是生命,是幸福!回过头来让我们想一想多少个交通事故,假如我们的司机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他不是在夜间驾车,或能控制一下车速,这些的假如对于死者已毫无意义,却给我们活着的人以深刻的警醒。这血和泪的教训足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安全才有我们家庭的幸福和甜蜜,才会让你我平安的坐在这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朋友,说到这,您或许已经打开了您那记忆的闸门,那些发生在你身边的由于忽视安全所造成的一幕幕悲惨的场面,一定也会引起你心灵的震撼!朋友,面对安全这个不容忽视又不能回避的答卷,我们是怎样填写、回答、对待呢? 警惕与安全共存,麻痹与事故相连!一时的疏忽,一次小小的失误都将给个人带来痛苦,给家庭蒙上阴影、社会带来负担、国家造成损失!
朋友,让我们牢牢记住吧: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幸福寄希望于安全,安全又给予我们无限美好地幸福。
❸ 人生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
野心适中最好,所以一个人拥有适度的野心是有益的。 在人的一生中,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够看清楚自己的必备素质。积极心态的特点是信心、希望、诚实、爱心和踏实,消极心态的特点是悲观、失望、自卑、虚伪和欺骗。 带着爱、希望和鼓励的积极心态往往能将一个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带着失望、怨恨和悲观的消极心态则能毁灭一个人。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许多走不通的路,在这个时候,你应当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如果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应该立即改换方式,重新选择另外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人的一生中,能获得的特殊机会的可能性也不过百万分之一,只有懒惰的人,才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机会,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而勤劳的人永远在孜孜不倦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佛教讲缘起现象,因缘和合。缘起是什么呢?缘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内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缘起的现象,因缘的结果。 所谓:因缘;因.是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是指由外来相助之间原因。简称为,即产生结果的一切原因为因缘。 佛教说: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有因有缘世间集,无因无缘世间灭”。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都离不开因缘所生法。 佛教的因果原理,是建立在缘起性空上,这因为释尊的成为佛陀,就是体悟万物皆从因缘而生的原理,纵观世间的一切法,法、无论是人、事、物都无一不是相互关系的存在,一切是重重关系的幻网,惟有在如幻的缘起法中,观察因果,才能澈底通达缘起的因果性相力用。所以要了解因果原理,必须先通达缘起性空。缘是因缘,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条件,缘是助缘,主要条件的因,必须藉缘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缘起。 宇宙万有诸法无不是由种种因缘关系结合而成,一切是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灭而灭,完全受因缘所支配,这显示缘生的一切法,其本身就没有独立的自体。不要说轮回是受因果的制约,就是涅盘和解脱也被它控制。 事实上宇宙间没有一法不是从缘有的,所以要寻求一一法的自成,常住独立的自性(实体)是不可得的。佛法不是玄学,只是即现实而如实知之而已,亦即是在现实经验中体悟诸法本性空寂,如实的宣说。即是缘起现象的当体—性空即缘起的本相 总之,一切法是从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缘而现起,这样法法从缘起,法法本性空,缘起(有)与性空,不一不异,相得相成。凡是因缘而成的法,也就是因果的关系 在我们了解佛教的“因缘”之后,我们相信一切万事万法万有皆受因缘所支配,非人们所轻忽的,所以,佛教常说:“因缘,因缘”,既是如此。如果没有“因缘”呢?那就只有“随缘”了! 世间上的事情是不可思议:缘份犹如一种无形的频率一样,频率相同就可以相互接通,频率不同就无法接通。人与人之间的缘份亦如此。,有缘份的人一见如故,就情投意合;没有缘份一看就不喜欢,就无法相处。也可以这样理解:每个人的磁场是不一样的,磁场相同,就容易相处。如果磁场不同,就会产生互相排磁,那就无法相处。这是同个道理。 佛教讲:缘份就是缘份,不要任何解释,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人的缘分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在佛法里头谈到“三世因果”,人生的缘份不论是恶缘、善缘、情缘、官缘等等都是多生多世所结来而所感报的结果。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忧愁而不顺心的事时常困绕着我们,那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自然慢慢消去”。 为何叫随缘,随不是随随便便,而是要顺其自然,不怨恨,不急躁,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一是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何为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乐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常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对你那怕是相视一笑,这便是缘。也有的心仪已久,但终相会无期。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那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诚然,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具备成熟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生活中,常有人会有这样的感慨和迷惑:“为什么有的人不喜欢我?”“为什么有的人不理解我”,“为什么有人对我这么好”“为什么会是这样”?若从随缘角度看,不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喜欢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理解不需要任何理由,不理解也不需要任何理由。对我这么好也不需要任何理由。缘分就是缘分,不需要任何理由。 顺其自然——不怨尤、不急躁、不冒进、不强求、不悲观、不慌乱不过分、不计较、不执着、不计仇、不越位——这便是随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可谓是有事必有缘,如喜缘,情缘、官缘、商缘、福缘,人缘,财缘,机缘,善缘,恶缘等。万事随缘,随顺自然,毫不执着,这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觉悟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禅的境界。古德言: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事过境迁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随境而安,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由此,人们对缘的获得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 佛教常谈到随缘,到底什么是随缘?一般人对随缘的理解,常是比较消极的。碰到挫折的时候,总是告诉自己“随缘吧!”随缘是什么?最为简单的理解,随缘就是随顺因缘。佛教讲缘,万物因缘生,万物因缘灭。世间万象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其实,人生本身就是一大因缘。人们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随缘,乃是一种如法如律的生活态度。佛家多讲随缘,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莫攀缘”等说法。“随缘”不是随便行事、因循苟且,而是随顺当前环境因缘,从善如流;“不变”不是墨守成规、冥顽不化,而是要择善固守。随缘不变,则是不模糊立场,不丧失原则。俗谚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在世间上做人,虽然要通情达理、圆融做事,但更要以因果轨范为原则,才能够达到事理一如。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 生活中,如果能在真理的原则纲领下持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随缘,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觉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能够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审时度势,在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因此你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上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随缘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个意境。随缘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从更深的层次看,随缘更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思维方式。 随缘也是一种随着形势发展而行事的观念,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是一种美满人生乐观的心态。 因此《菜根谭》上说,“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我们生在人世间,要学会,随缘一世,一世随缘。这样才能活得自在。 。。。。。。。。。。。。。。。。。。。。。。。。。。。。。。。。。。。。。。。。。。。。。。。。。。。。。。。。。。。。。。。
❹ 大智若愚的幸福是什么意思
大智若愚的人,在生活中是平淡的,但是有平衡点,他们对一切都看得很平淡,对名利,对金钱对感情,所有的所有,没有什么是离开了就不能生活的,他们的思想也有辩证的方面,有得必有失,这样的心灵才会得到释放,把东西看的平淡,他们的内心越是平静,越能在平静中享受平凡的幸福。
这就是真正的大智若愚的人,所有大智若愚的人,外表普通,内涵丰富,这才是真正的智者。智者从来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非常的机智,他们会一直很低调
❺ 释迦牟尼在爱情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您问的是不是他对爱情的看法如果是请看下面:关于释迦摩尼的爱情观:1、自当年悉达多太子抛弃娇妻爱子与荣华富贵入山寻道,年轻的王妃便被迫放弃了青春、美貌与爱恋;当太子在山中饿得瘦骨嶙峋,这位孤独的公主也在深宫中水米难咽;当太子饿昏后被牧羊女餵下一勺奶糜,孤独的王妃也只看在幼子的份上勉强喝下了一口饭汤。
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久坐开悟之后,当释迦佛广度众生万人敬仰威仪赫赫之时,那位落寞的妇人,却越加落寞、苍老。此时,佛陀回来了,回来救度本国的众生。净饭老王与众王子王孙率百姓虔敬出迎,惟有她一人独坐楼中。
佛陀派弟子目犍连去劝化他的妻子。目犍连施展他的神通与法力,也用的真诚来劝说,仍然无法打动师母的心。他回来报告佛陀,说:“她不想见您。”佛陀说:“好吧!我去寻她。”他上得楼来,掩门,室中只剩下二人对坐。她一语不发。
这一生付水流的青春化作点点滴滴的恨,濡透身心……。佛陀轻轻地说道:“我知道你在恨我。但是你来看……。”佛陀在他掌心展出她前生的记忆,展开他们的前生缘。
那是佛的前世修炼时,他还是一个刚入门的沙弥,以全身心的虔敬向燃灯古佛献了一朵莲花。燃灯古佛为他受记,微笑颔首:“你注定在来生得道。”这时,卖花的那位年轻女子走来,跪于燃灯佛前,说:“佛啊,我以生生世世的佛性,求您让我与他在来生一同得度!”燃灯佛说:“他在来生注定四处传法。你将以一生的孤苦为代价,你愿意吗?”“我愿意!”“你将放弃你一生的青春与幸福。”“我愿意!”“你的漫长的人生都将被一份情之伤痛咬啮,直至等到他的救度。”“我愿意!愿意!愿意!”
于是,才有了她这一生的痛……
爱与恨,在人间的层面其实根本无法说清楚……。何况,爱与恨,对于修道人来说都是情的羁绊,倘若看不透、放不下,不但双方徒受感情纠缠,于人于己也毫无裨益。
这样看来,有人还会认为是佛陀对她的妻子无情吗?这一切难道不是她的妻子当初的选择吗?待明白了这一切的因由后,她还会心有余悸,有任何怨言吗?如今佛陀前来救度她了,难道她不应该心存感激并虔诚的忏悔吗?这难道不是佛陀对她最大的慈悲吗? 2、这是一段世间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世的轮回转世,他们一再结为夫妇,在悠长的岁月中始终不背弃当初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诺,以及对自己许下的誓言,贯彻到底的真爱,直到圆满成佛超越所有世间苦难。
这个横跨万亿世时空,历经转世的超凡爱情故事,主角不是别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根本导师-释迦牟尼佛!
民间传说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回肠荡气?然而七世以后,一切灰飞烟灭,彼此的爱恋逐渐淡化消失,直到后来纵使相逢也不相识。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过…而今天许多昨日宣布彼此相爱的人却在短短时日过后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连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诺都无法完成…
放眼周边,我们看到:情侣相恋或夫妻结合时,常彼此许诺要为对方带来幸福,然而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么的迷茫众生又如何牵引自己的伴侣找到幸福呢?往往反倒变成了互相埋怨对方为自己带来苦难的结局。佛陀的爱如何贯彻始终,是如何真正“将爱情进行到底”,直至实现了生命的终极幸福?实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无限向往!
翻开佛经,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与瞿夷夫人同发菩提心,同行菩萨道。不论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时何地,从来不以相互间条件的有无,而变易他们纯洁的真爱。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次的生命历炼后,释迦牟尼圆满成佛了,先一步彻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家中,以种种的婉转接引,用耐心、坚持和亲身示范,毕竟度脱了瞿夷夫人(即:耶输陀罗),帮助她解脱牵绊,离苦得乐;而耶输陀罗在历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种种体谅支持,助成了释迦牟尼的道业…要说世间最有情、有义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谁?爱得最深、最长久的妻子,舍瞿夷还有谁?所以说:寻找真爱,不能不学佛! (未完-详细请看出自)
出自: http://tieba..com/f?kz=670431570
❻ 佛法怎样使婚姻幸福
婚姻不幸福是长年累月的积怨造成的,想要改变这一切拥有美好幸福的婚姻生活,就要有效的化解这些积怨,用佛法中所讲述的道理作为新的生活的准则,必然能够挽回,但是,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从宽容别人、找自身问题下手,是方法。
阿弥陀佛
❼ 对你来说,幸福是什么
佛陀说人生是痛苦的。事实上也是如此,人的一生要面对生、老、病、死等问题,要遭遇欲求不得、怨憎相会、爱恋别离、无常变化等苦恼,当然痛苦难免。但是,我认为,人生的意义绝不是面对痛苦不幸而苦恼绝望,而是在痛苦不幸之中寻找欢乐和幸福。
那么,对我来说,幸福是什么呢?下面分小时候和现在两个阶段来说吧。
3、夫妻恩爱。我与妻子都已人到中年,欣慰的是,我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日子也是越过越舒心。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与妻子互相体贴、关心,感情倒比年轻时更浓厚更甜蜜。
4、女儿学业有成。去年,女儿顺利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女儿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她学习更加上进,成绩更加优秀,从而给了我无比的安慰。女儿的成长、学业有成,对于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
怎么样,你的幸福是什么?
❽ 简述佛陀思想的中心内容,
佛陀的思想
对于“苦”的看法,佛不以“无快乐”为苦,也不以肉体或物质为苦因,佛认为“苦”的缘由,在于我们精神的客观,并不在客观的事物上。“苦”是由于某些条件构成的景象,并非真实的东西。”
印度一切外道的思想归纳成三种观念――修定、苦行、吃苦。
佛陀并不以为没有快乐是苦,也否认物质和肉体是苦楚烦恼的缘由。他认为苦楚的产生是我们心灵认识对一切物质(包括本人身心)的分别贪爱执取所致,由于错误的观念导致了精神上客观的错误分别,才产生了执着爱染贪取占有。当不能达到这个愿望时就产生苦楚,所以这一种苦楚反倒是由于我们精神的客观而惹起,并不是在客观的事物上。
在《杂阿含经》里,外道问佛陀苦乐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本来就有或是真实存在于什么地方的?佛陀回答说“苦乐从缘起”,是缘起条件来组合的。由某些因缘条件才产生苦或乐,所以并不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存在的东西,这就叫缘起。比如说当你看到某一件物品或人,符合你的愿望想象和习性,就认为很棒,然后又得到了,就很满足觉得很快乐。这就是有这些条件的组合,才使你感到满足而产生乐的感觉;如果你想要的得不到,就会瞋恨而产生苦的感觉;或者是你得到了很爱的东西,还想永远保留,但忽然间又得到了,于是就产生了苦楚。所以苦乐的感觉是由于种种条件因缘而形成的,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也不是谁给你的,或是从哪里忽然间产生的,也不是永久的存在。佛法不会把苦乐当作是永远存在或本来就有的,这是重点所在――苦乐从缘起,并非真实的东西。
“所谓条件,即是我们客观上一种期待或要求的心思形状。苦的发生,有“外缘”和“内因”,“外缘”是老、病、死、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无常等人生必然景象;”
人生最大的苦就是生老病死。对于生,我们没有很深入的感觉,但人人面对的最大的苦确实是老病死。也许有的还很年轻,身体也健康,还不至于感觉那么深入。但是如果到我们这个年纪以上的慢慢就领会到了,眼睛开始看不太清楚了,牙齿掉了,走路不方便了,浑身酸痛,那还只是刚开始的讯息而已。等到医生宣布:噢,剩下三个月了。苦啊!不知道怎样办了!这是每个人一定要面对的,谁都逃不掉。
“怨憎会”也是一个苦,厌恶的人偏偏每天要看着他;“爱别离”更苦,最喜欢的爱人、父母子女、亲戚好友,却偏偏要生离死别。由于人是无常的么,一定会跟亲人离别的,而且越亲越爱的人,到离别时更是不得了的苦!还有“所欲不得”苦,就是你所想要的却得不到,这是很普遍的景象。
最大的苦就是无常,无法固定在圆满幸福的形状,由于一切无常变化故,人人都逃脱不了无常法则。众生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肉体,把它叫作“我”或“我的”,所谓“我”就是常恒不变主宰之意,可是理想上不可能让它不老不病不死,每一个人都一定要死的。无常是宇宙本来如此的真理法则,我们都活在无常的法则中,谁也逃不掉!前面虽说有七种苦,其实最大的缘由就是“无常”二字。
““内因”是潜伏在人的心底,以吃苦主义为本的不老、不病、不死、怨憎不会恩爱不别、所欲可得和常恒不变等“愿望”。”
只需内心潜伏着永久不变生活并保持快乐幸福的那种希望,那就非苦不可了!由于一切法无常,不可能保持恒常。所以只需你想永久存在、永远保有,那就必定要苦!有一天,你一定会得到的,这就是内在最根本的苦因。其实这里曾经谈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成绩――永久存在的意欲。宗教说天国是永生的,道家炼法要长生不老,佛教也有说到往生到那一个地方去是无量寿(等于是永生),而且永远没有烦恼,人人都非常幸福快乐自在。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个?如果天国不是永生的,谁要去?如果极乐世界不是永久的,谁愿去?我们都要求那个永久的,到底是为什么?其真实我们内心,不管有意有意都潜伏着这个观念――我见、我执,这叫俱生我执。这个我见我执是生上去就有的,不但人类有,连猫狗甚至蚊子都有。佛法一句话就讲透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这个我执,如果没有永久生活的意欲(我执),哪里会有一切的斗争和占有?从哪里产生造业的因缘?
佛法完全否定这个东西――我、永久存在的灵魂、不变的主宰本体!这是理想真相,是宇宙的真理法则。然而众生不明白本来如是的真理,却每天修练想到某个地方去安住,死后到那里长生不灭。佛陀悟道后告诉我们,那个愿望就是我执我见,是生死的根本!
印度的六师外道、婆罗门教或其它宗教的思想都在建立一个灵魂上,投射到里面就是大梵天或主宰的上帝。其实那是人们求不到内在的永久,于是投射到里面就变成上帝了。在这里得不到永久的安住,那就希望死后去一个永久的地方。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万物,其实是人创造了上帝。人们不能满足内在永久存在的意欲,于是就投射到里面,想象有一个上帝。如今东方人说上帝已死,我感到奇怪:上帝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怎样还会死?这里点出了重点,内在的因缘还不是直接惹起苦楚的条件,最直接的内因条件是潜伏在人们心底,以为可以不老不病不死永久存在的愿望,这就叫我执我见,才是我们生死的根本。
“换言之,苦不是客观的真实,而是客观上的观念罢了。”
❾ 幸福的都是干什么的
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怪兽